生理学重点精华总结_全

合集下载

生理学学习重点笔记总结

生理学学习重点笔记总结

生理学学习重点笔记总结1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是产生动作电位,因此兴奋的传导实质上是动作电位向周围传播。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直径大的细胞电阻较小传导速度快。

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以跳跃式传导,因而比无髓鞘纤维传导快。

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2神经在细胞间的传递特点是①单向传递;②传递延搁;③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4.肌细胞的收缩功能:⑴兴奋收缩耦联过程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②三联管的信息传递;③纵管系统对钙离子的贮存、释放和再聚积。

⑵肌肉收缩过程:肌细胞膜兴奋传导到终末池终末池钙离子释放肌浆钙离子浓度增高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变构原肌凝蛋白变构肌球蛋白横桥头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头ATP酶激活分解ATP 横桥扭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肌小节缩短。

⑶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①前负荷:在最适前负荷时产生最大张力,达到最适前负荷后再增加负荷或增加初长度,肌肉收缩力降低;②后负荷:是肌肉开始缩短后所遇到的负荷。

后负荷与肌肉缩短速度呈反变关系;③肌肉收缩力,即肌肉内部机能状态。

(三)血液1. 血浆的理化性质中主要考查血浆渗透压,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各自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发生变动时会引起哪些反应,哪些原因会引起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尤其要和泌尿系统联系。

血浆渗透压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

由于血浆中晶体溶质数目远远大于胶体数目,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多,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

渗透压的作用: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2.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并缓冲体内的酸碱物质。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的考查主要记住血沉的增加是由红细胞叠连形成,而这种叠连和红细胞本身没有关系,主要是和血浆的成分有关,血浆白蛋白通过抑制叠连而使血沉减慢,而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等促进叠连的形成,从而加速血沉。

生理学知识重点总结

生理学知识重点总结
59.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1)气体扩散速率与气体的分压差,温度,扩散面积和气体的溶解度成正比.2)呼吸膜的厚度与气体扩散成反比3)呼吸膜的面积4)通气/血流比值的影响:A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正常值为0.84.B通气血流比值上升,生理无效腔上升,换气频率下降C通气血流比值上升,功能性A-V短路,换气频率下降
82.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均为机体温度高于环境温度。蒸发散热是环境温度高于反映是的有效散热方式。
83.体温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84.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85.近端小管—70%的Na+ 、CL和水被吸收。
86.髓半身支粗段对Na CL重吸收是通过管腔膜上Na+,K+,2CL同向转运体被主动重吸收。
98.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99.腱反射,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反射。
100.核外肌和核内肌纤维,前者称为a传出纤维,后者为r传出纤维。
101.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与自身姿势平衡功能有关。
102.黑质的多巴胺递质系统功能受损有禁止性振颤,纹状体内胆碱能和r-氨基丁酸的神经元功能减弱出现舞蹈病。
3、主动运转:耗能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一侧的过程;原发性主动运转为钠汞,钠汞又称Na+-K+低核式ATP酶的Pr,每分解一个ATP分子可以使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4、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粘膜上皮是主动吸收。进入红细胞是易化扩散。
5、膜在安静状态下只对K+有通透性,K+移出膜外,称为K+平衡电位。
35、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脉压增大。

生理学重点归纳

生理学重点归纳
1. 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
生理学重点
Ⅰ. 神经调节
基本方式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感受)神经→反射中枢→传出(运动)神经→效应器 特点——精确、迅速、短暂
Ⅱ . 体液调节 ——激素
特点——广泛、缓慢、持久
Ⅲ. 细胞、组织、器官的调节
射血分数 = 每搏输出量( ml ) ×100%
心指数 =
心舒末期容积( ml) 每分输出量 (L.min- 1 /m2 )
体表面积
38.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每搏输出量和心率( HR)
39.每搏输出量取决于 ——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量(前负荷) 、A 血压(后负荷) 、心室肌收缩性能力
等容收缩期↑
27.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Ⅰ. 生理性止血功能
Ⅱ. 促进血液凝固功能
Ⅲ. 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功能
28. 凝血过程和原理
内源性
外源性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重要成分
第一步 :
凝血酶激活物的形成( X→Xa)
第二步 : 凝血酶原
凝血酶(Ⅱ→Ⅱ a)
第三步 :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Ⅰ→Ⅰ a)
29.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 ——抗凝血酶Ⅲ、肝素
心肩部 心室舒张开始 血流减慢撞击大动脉根部
动脉瓣关闭 室内压↓,心肩血→心室引起振动
脉压 ↑ ↓ ↓ ↑
6
44.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心肌收缩力量、体位改变、骨骼肌挤压作用(肌肉收缩、肌肉瓣的作用)
呼吸作用
45.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
微循环——微动脉、静脉之间的循环
Ⅰ. 直捷通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生命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什么?机体具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和适应性等四个基本特征。

①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生命过程;②机体对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③相当于阈强度(在多数场合是将持续的时间固定,测定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④机体接受刺激后其功能活动的变化称为反应,反应可分为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肌细胞组织、神经细胞组织和腺细胞组织为三类常见的可兴奋组织。

三、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1)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存并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即细胞生存的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和血浆组成。

(2)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它是一种动态平衡。

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稳态,而代谢活动本身又经常破坏稳态,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的过程中维持和进行的。

四、机体功能的三大调节方式是?各有何特点?1.神经调节,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2、体液调节,特点是调节速度较慢、作用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长;3.自身调节,特点是能力有限、范围较小、作用不是很大。

五、什么是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所产生的适应性、规律性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不同部分共同组成。

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吸吮反射)和条件反射(经后天而建立)。

六、正、负反馈的概念.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如血液凝固、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和分娩等,它们需要快速完成某一生理过程。

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如血糖浓度的调节、血压的调节,它们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最重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生理学重点精华总结_全

生理学重点精华总结_全

生理学重点精华总结_全The Summary of PhysiologyCharpter1-Introduction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一)新陈代谢(二)兴奋性兴奋性的概念:旧的解释———可兴奋组织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

刺激:可引起人体产生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反应:刺激引起的人体的变化刺激引起反应的条件:足够的刺激强度足够的刺激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阈强度(阈值):最小刺激强度是最常用的组织细胞兴奋性的指标由于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的共同反应是动作电位,所以兴奋性的概念:新的解释———可兴奋组织对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三)适应性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关系的功能为适应性。

适应分行为适应和生理适应。

(四)生殖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便可形成与自已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二、内环境及稳态机体的内环境指的是细胞生活的环境,不同的细胞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

比如血细胞生活在血浆里、脑细胞生活在脑脊液里、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液里,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里。

那么这些细胞生活的环境我们称为细胞外液。

相对细胞外液来讲细胞内包含的液体我们叫它细胞内液。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了人体内总的液体,我们说是体液。

(一)体液:约占身体重量的60%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二)内环境(细胞外液)(三)内环境稳态这个系统包括神经调节系统、体液调节系统和自身调节系统。

这就是我们讨论的下一个问题:三、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调节。

体液调节:化学物质或激素等物质通过体液这条途径,对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调节。

自身调节:组织器官不依赖神经系统和体液系统的作用,而是根据自身的特性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比较这三种不同调节方式的特点(一)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生理学》重点知识

《生理学》重点知识

《生理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2.生命活动至少包括三种基本特征,既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

其中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

衡量组织细胞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阈值。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调节特点是迅速、精细而准确、作用时间短暂等。

4.反射的形式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建立的(如:望梅止渴)。

反射弧组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5.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调节速度较慢、作用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长。

6.反馈作用主要包括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方式。

如动脉血管的减压反射属于负反馈;如排尿反射、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活动属于正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物质跨膜转运的形式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其中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是顺浓度(电位)梯度转运物质,属于被动转运。

O2、CO2进出细胞膜是通过易化扩散的方式。

2.静息电位主要是由钾离子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安静时,细胞膜内负外正的稳定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是由于Na+外流引起。

3.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其关键结构是三联管。

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Ca2+的参与起到关键作用,故称为耦联因子。

第三章血液1.血浆渗透压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血浆中的NaCl所形成,其作用是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白蛋白形成,其作用是在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血浆容量中起着重要作用。

0.9%NaCl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属于等渗溶液。

2.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

血浆pH值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其中以碳酸氢钠/碳酸(NaHCO3/H2CO3)最为重要。

生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生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绪论及细胞一、名词解释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调控机体功能活动的方式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指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通过细胞外液或血液循环,作用于机体靶器官(某些组织或器官),对活动起促进或抑制的调节方式。

即体液中化学物质对机体功能的调节。

主要指激素调节自身调节:指不依赖于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机体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正反馈:指受控部分返回信息促进或加强了控制部分的活动负反馈:指受控部分返回信息抑制或减弱了控制部分的活动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梯度从胞膜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转运到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称为单纯扩散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在细胞膜特殊蛋白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性转运的形式称为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原发、继发):是指细胞膜通过本身的能量消耗,将物质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主要特点是需要额外供能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在主动运输的过程中,额外消耗的能量直接由ATP分解提供继发性主动转运:动力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这种间接利用ATP的转运方式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阈强度: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的情况下,能够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阈电位:当刺激使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就出现膜上的电压控钠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当细胞受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快速、可传播性的电位变化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即局部电位),称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极化去极化:膜内负电位(绝对值)减小超极化:膜内负电位(绝对值)增大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兴奋-收缩耦联:将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完全强直收缩:当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缩短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过程不完全强直收缩:当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过程二、问答题1、试述跨细胞膜物质转运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生理学重点总结(详尽版)

生理学重点总结(详尽版)

第一章绪论一、内环境和稳态1.内环境: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所处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机体通过复制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温度、pH值、渗透压、各种液体成分等)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

(泛指体内从细胞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在神经和体液等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稳态的生理意义: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①细胞的各种代谢活动都是酶促反应,需要内环境有充足的营养、氧和水,以及适宜的温度、离子浓度、渗透压、酸碱度等。

②细胞膜两侧一定的离子浓度和分布也是可兴奋细胞保持其正常兴奋性和产生生物电的保证。

③稳态的破坏将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导致细胞功能的严重损害,引起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二、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通过反射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生理调节的最主要形式。

特点是迅速、精确而短暂。

反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2.体液调节: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特点是缓慢、弥散、持久。

○1远距分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途径作用于全身各处的靶器官而产生调节作用。

②旁分泌:细胞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不经血液途径,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作用于邻旁细胞。

③自分泌:激素原位作用于产生该激素的细胞,甚至可以不释放,直接在合成激素的细胞内发挥作用。

④腔分泌:激素直接释放到体内管腔中发挥作用。

⑤神经分泌:一些神经元能将其合成的化学物质释放入血,经血液运输至远处,作用于靶细胞,这些物质叫神经激素,神经内分泌细胞将激素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发挥作用称为神经分泌。

神经-体液调节:人体内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接受神经的支配,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反射弧的传出部分,这种调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一.绪论1.负反馈: 反馈信息使净输入信号减弱。

2.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3.内环境稳态: 指机体在神经体液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4.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活动参与调节机体许多生理功能。

5.体液调节: 体内某些cell分泌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组织cell,通过作用于相应受体对机体活动调节。

6.神经分泌: 神经cell合成的激素或因子从神经末梢释放人血,并作用于靶cell的分泌方式。

7.兴奋性: 指可兴奋cell接受刺激发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8.神经调节: 反应迅速、准确、作用短暂;体液调节: 反应速度慢,作用广泛而持久;自身调节: 比较局限,不灵敏,但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与或并不参与时发挥其作用。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静息电位: 在静息的情况下cell膜内测的电位较外侧为负。

cell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 神经或肌肉兴奋时发生的可传播的电变化。

3.阈电位: 当刺激达到阈值时,说明cell膜电位去极化已达到一个临界的值,这个电位称为阈电位。

4.阈刺激: 以刚能引起动作电位的刺激为阈刺激。

5.绝对不应期: 当兴奋发生时及兴奋后很短时间内,兴奋部位对继之而来的刺激,不论刺激多强,都不发生兴奋。

这一段时间称为绝对不应期。

6.兴奋-收缩藕联: 从肌肉受刺激引起兴奋的膜电变化到肌肉收缩的肌纤维内部收缩蛋白变化的过程。

7.钠泵: 指它可把流入cell内的Na+逆着浓度差泵出cell 外,同时把留出的K+带进cell内的过程。

8.神经递质:一般指具有明确突触结构的部位,其本身即能引起传递过程的化学物质。

1.神经-肌肉传递的特点: a.单向传递 b.时间延搁 c.易受环境和药物的影响 d.兴奋传递是一对一的关系。

影响因素: a.Ca2+,Ca2+浓度增高,ACh释放增多,Mg2+可以对抗Ca2+作用,使ACh释放减少;b.箭毒,和ACh争夺受体,引起竞争性阻滞;c.抗胆碱酯酶药物,可与AChE相结合,使之失去作用而不能分解ACh.2.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a.cell内外K+分布不均(胞内>胞外),促使K+外流b.静息膜对K+有选择的通透性c.带负电荷的蛋白质留着胞内,对抗K+的净流动,最终膜两侧电位差稳定某一数值,即静息电位。

生理学知识点整理

生理学知识点整理

生理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1、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的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2、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外环境的变化称为刺激3、反应: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所出现的理化过程和生理功能的变化,称为反应4、反应形式兴奋和抑制:①兴奋是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活动的产生或加强②抑制是指组织接受到刺激后,活动的停止或减弱5、阈值: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所需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6、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反之亦然第二节体液与环境1、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称之为内环境2、保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和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3、稳态能保证机体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是机体赖以生存的条件第三节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1、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它是机体调节的最主要方式2、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反射弧4、机体活动调节的方式:①神经调节②体液调节③自身调节5、反馈:受调节部分即受控部分反过来对调节部分即控制部分的影响,称为反馈6、负反馈:受调节部分的活动反过来使调节部分的原发作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称负反馈7、正反馈:受调节部分的活动反过来使调节部分的原发作用得到促进或加强的过程,称为正反馈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功能1、主动转运:①物质的转运是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②转运物质的过程细胞要消耗能量2、被动转运:①物质的转运是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②转运物质的过程细胞不要消耗能量第二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细胞在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电位值-70~-90MV2、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3、以静息电位为准,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方向变化,称超极化4、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即膜内电位升高,称为去极化或除极5、当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可逆而且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6、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第三章血液第一节概述1、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占体重的7%~8%2、血液又称全血3、在有防凝剂的分血计玻璃管中,离心沉淀后,血液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为血浆,约占血容积的50%~60%;下层不透明的为血细胞,下层上面尖刀一薄层灰白色的物质,即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绝大多数为红色不透明的红细胞4、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5、血液的基本功能:①运输O2、CO2②调节功能③防御和免疫功能6、血液中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又统称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血浆晶体渗透压7、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调节细胞内外水分平衡和维持血细胞形态的作用8、血浆中的胶体溶质颗粒主要为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9、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一样:调节血管内外水分平衡和维持正常血浆容量的作用10、等渗溶液:%NACL溶液和5%的葡萄糖溶液第二节血细胞1、红细胞的主要功能:①运输O2和CO2②缓冲酸碱度变化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够较稳定地分散悬浮于血浆中而不下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3、表示红细胞下沉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4、正常的红细胞是在红骨髓中发育成熟的,原料为铁和蛋白质,成熟因子为维生素B12和叶酸5、中性粒细胞:吞噬异物;嗜酸粒细胞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病有关6、血小板的基本功能:①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②凝血功能③参与生理止血第三节生理性止血1、血液由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2、血液凝固后1~2H,血块又发生收缩析出淡黄色液体,该液体称为血清3、血浆和血清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少了纤维蛋白原第四节血型与输血1、分型原则:根据红细胞膜上抗原的种类不同与有无分型2、ABO血型系统的分型:血型红细胞上的凝集原血清中的凝集素A型A抗BB型B抗AAB型A和B无O型无抗A和抗B3、输血原则:输入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第四章血液循环第一节心脏生理1、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称为心跳频率,简称心率2、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3、心率加快心动周期缩短,心缩期和心舒期均缩短,但心舒期缩短更为显着4、室缩期占:①等容收缩期占:心室开始收缩→房内压〈室内压↑〈A压A压即动脉压→心室容积不变②射血期占:心室进一步收缩→房内压〈室内压↑↑〉A压→心室血液射入A,心室容积变小5、室舒期占:①等容舒张期占:心室舒张开始→房内压〈室内压↓〈A压→心室容积不变②充盈期占:心室进一步舒张→房内压〉室内压↓↓〈A压→心房血液入心室、心室容积增大6、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的70%来自室内压降低抽吸作用30%来自心房收缩进入心室的7、在心脏泵血过程中,在等容收缩期室内压升高速度最快,在等容舒张期室内压降低速度最快8、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称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9、每分搏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的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10、心输出量影响因素:心舒末期充盈量、动脉血压、收缩力11、心肌的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①↑在一定范围内→心肌初长↑→心肌收缩力↑→搏出量↑→心输出量↑②↓→心肌初长↓→心肌收缩力↓→搏出量↓→心输出量12、后负荷A血压①↑→搏出量↓→心输出量↓②↓→搏出量↑→心输出量↑13、心肌收缩力↑→搏出量↑→心输出量↑14、心率①↑〈160~180次/分→心输出量↑②↑〉160~180次/分→心输出量↓③↓→心输出量↓15、第一心音:是心室开始收缩的标志,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引起的振动16、第二心音;是心室开始舒张的标志,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心室舒张动脉瓣关闭引起的振动17、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18、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约100次/S,故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称窦性节律19、心肌兴奋时的兴奋性周期性变化的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在时间上相当于心室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使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保证心肌收缩与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这对心脏的泵血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20、房室交界传导速度最慢,浦肯野纤维传导速度最快,其意义使心房收缩完毕后,心室才开始收缩,有利心室同步收缩第二节血管生理1、动脉血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动脉血压稳定的意义:㈠动脉血压的概念与正常值成年人安静时的值①收缩压:指心缩期动脉血压升高达到的最高值;其正常参考值为~100~120MMHG②舒张压:指心舒期动脉血压下降达到的最低值;其正常参考值为~60~80MMHG③脉搏压即脉压=收缩压-舒张压;~30~40MMHG④平均动脉压指在1个心动周期内动脉血压的平均值=舒张压+1/3脉压,约100MMHG㈡动脉血压的生理变异及异常①动脉血压的生理变异:正常人的血压随性别、年龄及其他生理状态而变化;男性略高于女性,年龄增长血压渐升高②血压异常:成人安静时舒张压持续超过90MMHG可认为是高血压,舒张压低于50MMHG或收缩压低于120KPA90MMHG,则认为是低血压③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意义:一定高度的平均动脉压是推动血液循环和保持各器官有足够的血液量的必要条件2、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是足够血量充盈心血管系统,心脏射血动力和外周阻力小动脉口径是形成血压的两个根本因素,大动脉管壁的扩张与回缩缓冲了收缩压维持了舒张压3、足够循环血量前提心脏射血—外周阻力→①1/3搏出量→外周②2/3搏出量储存大A中→大动4、脉扩张→①缓冲收缩压②心舒期大A回缩→①维持舒张压②1/3搏出量→流向外周5、心脏射血是间断的,外周的血流是持续的6、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①搏出量②外周阻力③心率④大动脉弹性⑤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7、搏出量:①↑→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大②↓→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小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多少8、外周阻力①↑→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小②↓→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大外周阻力主要受小动脉口径影响,外周阻力对舒张压影响大,而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9、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小10、大动脉弹性如硬化时↓→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大11、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生理情况下二者相适应;若循环血量减少如大出血或血管容积增大如中毒性休克均可使血压降低12、中心静脉压指腔静脉和右心房内的压力,大小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流量及速度13、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14、迂回通路:是经过真毛细血管15、组织液生成和回流,其动力是有效滤过压16、有效滤过压组成因素: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值①正值—组织液生成在毛细血管动脉端②负值—组织液回流在毛细血管静脉端17、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及与水肿的关系:组织液生成过多引起水肿,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有:①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压↑炎性微动脉扩张或静脉回流受阻,如心衰→有效滤过压↑→组织液生成↑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如肝病或肾病→有效滤过压↑→组织液生成↑③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通透性↑如过敏→部分血浆蛋白漏出→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生成↑④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心迷走中枢: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递质,M受体结合使心率减慢2、心交感中枢: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B1受体结合使心率加快3、交感缩血管中枢:支配绝大多数血管,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a受体结合,产生缩血管效应4、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降压反射:是保持动脉血压稳定的最重要的反射5、反射过程:血压↑→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冲动↑→延髓『①心迷走中枢+②心交感中枢-→心输出量↓』『③缩血管中枢-→外周阻力↓』→血压↓6、肾上腺素常用作强心急救药,去甲肾上腺素常用作急救时升压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常用作强心急救药7、其中血管紧张素Ⅱ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第五章呼吸第一节概述1、呼吸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整个过程可分4个环节①肺通气②肺换气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④组织换气2、呼吸的生理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保证组织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第二节肺通气1、肺通气的原始动力是呼吸肌节律性舒缩所引起的呼吸运动,呼吸运动所造成的肺内压与大气之间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2、吸气→肺内压〈大气压→气体入肺呼气→肺内压〉大气压→气体出肺3、胸膜腔内的压力称胸内压4、为什么胸内压是负压在于:①胸膜腔是一个密闭的潜在腔隙②肺组织始终处于扩张状态,产生了回缩力5、胸内压=-肺回缩力6、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①维持肺组织处于扩张状态②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7、肺的回缩力由肺泡表面张力和弹性回缩力构成,表面张力占肺回缩力的2/38、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脂蛋白,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其生理意义是:①降低肺泡液层表面张力有利于肺扩张②防止发生肺水肿③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其病理意义:发生肺不张或肺水肿9、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作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是肺静态通气功能的1项重要指标10、时间肺活量,又称用力呼气量;是指在一次最深吸气后,用力尽快呼气;时间肺活量是衡量肺通气功能的动态指标11、每分肺通气量:指每分钟进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12、每分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第三节气体的交换和运输1、气体交换的动力是膜两侧该气体的分压差;气体总是由分压高侧向分压低侧的方向扩散2、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1、基本的呼吸节律产生于延髓,脑桥存在着能完善正常呼吸节律的呼吸调整中枢2、CO2、H+、O2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途径①CO2:一定浓度的CO2是维持呼吸中枢正常兴奋性的必需的生理刺激物,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为主②0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③H+:只能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第二节机械消化1、紧张性收缩:是胃肠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之一,保持胃肠形态和位置2、蠕动:是胃肠平滑肌共有运动形式之一3、容受性舒张:胃特有的运动形式4、分节运动:是小肠特有的一种运动形式5、胃内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喂排空6、胃运动使胃内压增高是胃排空的动力7、胃排空速度:排空快慢的顺序,依次为糖、蛋白质、脂肪第三节化学消化1、盐酸生理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2、胃蛋白酶原:能将蛋白质水解为膘和胨,以及少量的多肽和氨基酸3、粘液:粘夜能与胃粘膜分泌的HCO3-结合,构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4、胰液的组成: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等5、肠激酶和胰蛋白酶本身所激活6、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力最强的一种7、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与消化吸收有关的成分主要是胆盐8、胆盐的生理作用: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第四节吸收1、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2、糖类主要是葡萄糖的形式由小肠吸收入血3、蛋白质主要是氨基酸由小肠吸收入血4、脂肪主要是甘油、甘油一脂、脂肪酸,由小肠吸收;进入淋巴为主第五节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1、当副交感神经兴奋,其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与效应器的M受体结合,使胃肠运动增强,胆囊收缩,括约肌舒张,消化腺分泌增多2、当交感神经兴奋,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胃肠运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减少,胆囊舒张,括约肌收缩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第一节能量代谢1、能量代谢受下述因素影响:①肌肉活动:影响最为显着②精神活动③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④环境温度:在20~30度的环境中最为稳定2、基础代谢:基础代谢是指机体处于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第二节体温1、机体深部平均温度称为体温,正常人腋下温度为~度2、体温的生理变异:①昼夜的变化②性别,女性体温略高于男性③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发生规律性变化④年龄⑤其他,肌肉活动3、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运动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全身的骨骼肌4、几种主要的散热方式:①辐射散热②传导散热③对流散热④蒸发散热当外界气温高于或等于体表温度,此时蒸发散热便成为体表散热的唯一方式5、汗腺受交感胆碱能纤维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汗腺分泌6、下丘脑为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温度敏感神经元7、目前认为下丘脑前部的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起调定点作用第八章肾脏的排泄第一节概述1、肾脏排泄物质种类最多,量最大2、正常人每昼夜24H尿量1000~2000ML,在病理情况下,每昼夜尿量,长期保持在2500ML以上,则称为多尿;每昼夜在100~500ML范围内,称为少尿;每昼夜尿量少于100ML,称为无尿第二节尿液生成的过程1、尿液的生成包括三个基本环节①肾小球的滤过②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2、滤过的结构基础是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3、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4、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5、正常肾糖阈为~L160~180MG%第三节影响终尿生成的因素1、糖尿病患者或静注高渗糖者,由于血糖浓度升高超过肾糖阈,小管液中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重吸收,未被吸收的葡萄糖使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大渗透压升高,水重吸收减少,于是尿量增加2、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促进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3、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等情况,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对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增强,则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增多,使水重吸收增多,尿量减少;反之,大量饮清水后,血浆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对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少,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使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这种大量饮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第九章神经系统生理第二节突触生理1、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称为突触2、根据功能分:①兴奋性突触②抑制性突触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特异投射系统:有专一的传入途径、引起特定的感觉2、上行激活系统是一种多突触结构,易受药物影响3、非特异投射系统:弥漫投射到大脑皮层、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4、躯体痛:产生和消退迅速,感觉清楚,定位明确5、内脏痛:疼痛缓慢、定位不清、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刺激敏感,而对于切割、烧灼不敏感6、牵涉痛:因内脏疾患引起体表某些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称为牵涉痛第四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牵张反射的概念: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通过支配的神经,反射性引起该肌收缩,称牵张反射2、牵张反射的类型:肌紧张和腱反射两种3、肌紧张:维持躯体姿势4、腱反射:了解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状态5、牵张反射的特点:感受器和效应器都在同一块肌肉中第五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自主神经纤维的分类:①胆碱能纤维②肾上腺能纤维2、M受体:阿托品是M受体的阻断剂3、N受体:箭毒阻断N2受体4、a受体:酚妥拉明为a受体阻断剂5、B1受体分布在心肌组织上;B2受体分布在支气管;心得安是B受体的阻断剂第六节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1、第二信号:人类特有的第十章感觉器官第一节视觉器官生理1、不经眼调节正好能使6M以外物体发射来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并形成1个倒立缩小的实象2、正常眼看6M以外的物体不经眼调节即成像于视网膜上,产生清晰视觉3、眼的调节:①晶状体的调节:通过晶状体凸度增大②瞳孔的调节:瞳孔缩小的反应③双眼球会聚4、视黄酮有消耗需维生素A补充,若缺乏维生素A导致视紫红质合成减少或缺乏,而产生夜盲症5、视敏度:视敏度又称视力6、单眼固定不动正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第二节位听觉器官生理1、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①气导:声波主要→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又称前庭窗→内耳;声波次要→鼓室气体振动→蜗窗又称圆窗→内耳②骨导:声波→颅骨→内耳2、声音感受器是螺旋器,又称柯蒂氏器,位于基底膜上第十一章内分泌第一节概述1、又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化学物质,称激素2、激素间的相互作用:①相互协调②相互拮抗③允许作用第二节下丘脑与垂体1、生长素主要生理作用:①促进生长:骨骼和肌肉的生长,若幼年时生长素分泌不足,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称为侏儒症②对代谢的影响:促进蛋白质合成,使血糖升高,促进脂肪分解2、下丘脑促垂体区细胞分泌对腺垂体有调节作用的多肽,称下丘脑调节性多肽3、抗利尿激素:增加肾脏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第三节甲状腺1、甲状腺激素:①对代谢的影响:产热效应基础代谢率显着增高、物质代谢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可加速蛋白质分解、对糖代谢的作用:总效应使血糖升高②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促进脑和长骨的生长发育③其他作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对心血管的影响心率增快、对消化的影响促进食欲第四节肾上腺1、糖皮质激素:①对物质代谢的作用:血糖升高、肝外蛋白质分解、呈向心性肥胖②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促肾糖皮质和糖皮质激素增多,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③对其它组织器官的影响:红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增加、淋巴细胞减少三多一少;小血管舒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诱发或加剧胃溃疡;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第五节胰岛1、胰岛的生理作用:①对糖的代谢:使血糖降低②对脂代谢:促进脂肪合成和储存③对蛋白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2、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生理部分THEEND。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人体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包括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

体液是指人或动物机体所含液体的总称,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间液,又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其各项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等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的意义在于它是细胞行使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生理功能的调节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我调节。

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其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

体液调节分为远距分泌(又称全身性体液调节)、旁分泌(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自分泌和神经分泌。

自身调节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神经调节的作用迅速、定位准确、持续时间短暂;体液调节的作用相对缓慢、广泛、持久,对于调节一些相对缓慢的生理过程;自身调节作用较小,仅是对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三者互相协调配合,使得机体各项功能活动的调节更加完善。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包括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和温度。

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跨膜转运,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具有特异性高、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等特点。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是指带电离子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具有离子的选择性、转运速度快和门控特性等特征。

主动转运是耗能的,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生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生理学第一节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1.膜结构的液态镶嵌模型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间镶嵌着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1)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1)影响因素:①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②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2)扩散物质:脂溶性高、分子量小的物质,如O2、CO2、N2、乙醇、尿素和水分子等。

3)特点:①不需要载体;②不消耗能量;③扩散的最终结果是使该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达到平衡。

(2)经载体和通道膜蛋白介导的易化扩散:某些带电离子和水溶性分子借助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载体或通道蛋白)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的过程。

①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转运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小分子亲水物质。

②经通道的易化扩散转运Na+、Cl-、Ca2+、K+等带电离子。

又分为:电压门控通道(细胞膜Na+、K+、Ca2+通道)、化学门控通道(终板膜ACh受体离子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听毛细胞离子通道)。

(3)主动转运:是由离子泵或膜蛋白介导的消耗能量、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包括①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带电离子)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许多物质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时,利用自由Na+泵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在膜两侧建立的Na+浓度势能差进行转运,是一种间接利用ATP的转运方式。

①原发性主动转运:以钠-钾泵最常见( Na+-K+-ATP酶)。

钠泵每分解1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2个K+移入胞内。

钠泵的生理功能:①维持细胞内高浓度K+,这是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的,如核糖体合成蛋白质;②建立的Na+跨膜梯度,为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势能储备,如Na+-H+交换和Na+-Ca2+交换;③钠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和K+浓度差,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基础;④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生理学全书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全书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第一节细胞的基本功能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移动,如氧、二氧化碳等。

2、易化扩散:(1)经载体扩散: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具有高特异性、有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的特点。

(2)经通道扩散:Na/K/CL/Ca等离子,特异性不高,无饱和现象。

3、主动转运:分子等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谁主动谁耗能),消耗ATP。

4、钠泵(钠钾泵、Na-K依赖性A TP)的意义:(1)造成膜内外Na和K的浓度差;(2)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胞质渗透压、体积;(3)造成膜内高K,为细胞代谢的必需条件。

(4)钠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浓度势能差是其他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5、钠泵激活:胞内Na增加和胞外K增加。

每分解一个ATP,移出3个Na,移入2个K。

6、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黏膜上皮的主动吸收。

7、出胞入胞:大分子物质(细菌、病毒、异物、脂类物质等),耗能。

8、【静K动Na】静息电位产生机制:主要由K外流形成,接近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动作电位产生机制:主要由Na内流形成,Na平衡电位根据Nernst公式计算的数值>实际测得的动作电位超射值。

9、动作电位特点:“全或无”现象;具有不应期。

10、动作电位产生机制(第一卷P118页表2-03):上升支、下降支、峰电位、负后电位、正后电位11、去极化超级化-50 ————-70 ————-100复极化12、局部兴奋的特点:不是“全或无”的;不能在膜上做远距离的传播(衰减性);可以互相叠加(可以总和)。

13、概念兴奋性: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

阈电位:是细胞去极化达到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称~。

阈刺激: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称~。

阈强度: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指标。

阈值: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是衡量细胞和组织兴奋性大小的最好指标。

14、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特点:跳跃性、节能。

生理重点总结(共5篇)

生理重点总结(共5篇)

生理重点总结第1篇1.肾小管中溶质浓度是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小管内糖浓度增高,妨碍水分重吸收,形成多尿,这称为渗透性利尿,甘露醇利尿原理也如此。

2.抗利尿激素是调节尿量的重要激素,能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尿量减少。

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有: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循环血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痛刺激等。

当大量出汗,严重呕吐或腹泻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尿量减少。

大量饮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称为水利尿。

下丘脑病变导致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障碍时,出现尿崩症。

3.醛固酮也是调节尿量的重要激素。

(1)生理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对Na+、Cl-、水的重吸收,同时促进K+分泌。

(2)分泌的调节: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循环血量减少分别通过兴奋入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致密斑感受器、交感神经,使近球细胞肾素分泌增加,进而导致血管紧张素增加含量增加,刺激醛固酮分泌。

醛固酮发挥保钠排钾的作用。

②血K+浓度升高(主要刺激因素)或血Na+浓度降低,均可刺激醛固酮分泌。

4.心钠素,甲状旁腺激素也能影响物质的重吸收。

5.球—管平衡: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变动。

生理重点总结第2篇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消除率(clearance,C):两肾在一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完全清除(排出),这个被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毫升数,成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视野:用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的大静脉的血压,约4-12cmH2O。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生物传递的化学媒介。

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过滤过率或增或减,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现象被称为球-管平衡。

生理学重点精华总结

生理学重点精华总结

The Summary of PhysiologyCharpter1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一)新陈代谢(二)兴奋性兴奋性的概念:旧的解释———可兴奋组织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

刺激:可引起人体产生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反应:刺激引起的人体的变化刺激引起反应的条件:足够的刺激强度足够的刺激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阈强度(阈值):最小刺激强度是最常用的组织细胞兴奋性的指标由于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的共同反应是动作电位,所以兴奋性的概念:新的解释———可兴奋组织对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三)适应性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关系的功能为适应性。

适应分行为适应和生理适应。

(四)生殖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便可形成与自已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二、内环境及稳态机体的内环境指的是细胞生活的环境,不同的细胞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

比如血细胞生活在血浆里、脑细胞生活在脑脊液里、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液里,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里。

那么这些细胞生活的环境我们称为细胞外液。

相对细胞外液来讲细胞内包含的液体我们叫它细胞内液。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了人体内总的液体,我们说是体液。

(一)体液:约占身体重量的60%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二)内环境(细胞外液)(三)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为什么能保持相对稳定呢?这需要机体有一套功能调节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系统包括神经调节系统、体液调节系统和自身调节系统。

这就是我们讨论的下一个问题:三、生理功能的调节提示:每种调节方式的表述抓住两点:一是通过哪个途径,二是发挥了什么作用。

其实最重要的是第一点,因为每个调节方式所发挥的作用基本是相同的,即对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调节或进行了适应性反应。

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调节。

体液调节:化学物质或激素等物质通过体液这条途径,对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调节。

生理学重点总结汇总

生理学重点总结汇总

第一章绪论一、内环境和稳态1.内环境: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所处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机体通过复制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温度、pH值、渗透压、各种液体成分等)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

(泛指体内从细胞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在神经和体液等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稳态的生理意义: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①细胞的各种代谢活动都是酶促反应,需要内环境有充足的营养、氧和水,以及适宜的温度、离子浓度、渗透压、酸碱度等。

②细胞膜两侧一定的离子浓度和分布也是可兴奋细胞保持其正常兴奋性和产生生物电的保证。

③稳态的破坏将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导致细胞功能的严重损害,引起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二、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通过反射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生理调节的最主要形式。

特点是迅速、精确而短暂。

反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2.体液调节: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特点是缓慢、弥散、持久。

○1远距分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途径作用于全身各处的靶器官而产生调节作用。

②旁分泌:细胞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不经血液途径,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作用于邻旁细胞。

③自分泌:激素原位作用于产生该激素的细胞,甚至可以不释放,直接在合成激素的细胞内发挥作用。

④腔分泌:激素直接释放到体内管腔中发挥作用。

⑤神经分泌:一些神经元能将其合成的化学物质释放入血,经血液运输至远处,作用于靶细胞,这些物质叫神经激素,神经内分泌细胞将激素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发挥作用称为神经分泌。

神经-体液调节:人体内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接受神经的支配,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反射弧的传出部分,这种调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生理学重点精华总结全

生理学重点精华总结全

生理学重点精华总结全在生理学学习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我整理了一份生理学重点精华总结,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一、细胞与组织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它是能进行生命活动的最小结构。

细胞组织可以分为原生质和细胞器两部分。

细胞器包括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它们各自承担着特定的功能。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膜,具有选择性通透性。

细胞间连接方式有紧密连接、间隙连接和连接蛋白等。

二、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人体信息传递的重要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负责接收、处理和发出信号。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负责将信号传递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神经纤维可以分为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传递的信号种类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

三、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主要功能是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个部位。

血液由血浆和形态要素组成,其中形态要素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心脏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通过心脏瓣膜的打开和闭合实现血液的流动。

循环系统还包括血液的供应和回流,其中动脉和静脉是血液流动的重要通道。

四、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部,其功能是将氧气吸入体内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呼吸道包括鼻腔、喉和气管等,其主要作用是使空气进入肺部。

肺部分为左肺和右肺,它们通过气管与呼吸道相连。

肺泡是呼吸过程中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中氧气进入血液,而二氧化碳从血液中释放出来。

五、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肠等,其功能是将食物消化为小分子物质,以便人体吸收和利用。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其中含有唾液腺。

食管连接口腔和胃,通过蠕动将食物推送到胃中。

胃是消化过程的主要场所,其中含有胃腺,产生胃液用于消化。

肠道分为小肠和大肠,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其表面具有许多细小的绒毛。

六、泌尿系统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其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的废物和调节体液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Summary of PhysiologyCharpter1-Introduction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一)新陈代谢(二)兴奋性兴奋性的概念:旧的解释———可兴奋组织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

刺激:可引起人体产生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反应:刺激引起的人体的变化刺激引起反应的条件:足够的刺激强度足够的刺激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阈强度(阈值):最小刺激强度是最常用的组织细胞兴奋性的指标由于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的共同反应是动作电位,所以兴奋性的概念:新的解释———可兴奋组织对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三)适应性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关系的功能为适应性。

适应分行为适应和生理适应。

(四)生殖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便可形成与自已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二、内环境及稳态机体的内环境指的是细胞生活的环境,不同的细胞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

比如血细胞生活在血浆里、脑细胞生活在脑脊液里、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液里,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里。

那么这些细胞生活的环境我们称为细胞外液。

相对细胞外液来讲细胞内包含的液体我们叫它细胞内液。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了人体内总的液体,我们说是体液。

(一)体液:约占身体重量的60%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二)内环境(细胞外液)(三)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为什么能保持相对稳定呢?这需要机体有一套功能调节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系统包括神经调节系统、体液调节系统和自身调节系统。

这就是我们讨论的下一个问题:三、生理功能的调节提示:每种调节方式的表述抓住两点:一是通过哪个途径,二是发挥了什么作用。

其实最重要的是第一点,因为每个调节方式所发挥的作用基本是相同的,即对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调节或进行了适应性反应。

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调节。

体液调节:化学物质或激素等物质通过体液这条途径,对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调节。

自身调节:组织器官不依赖神经系统和体液系统的作用,而是根据自身的特性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比较这三种不同调节方式的特点(一)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指的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刺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即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按其形成的条件和反射弧的特点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特点有三:反应速度快、作用部位准、持续时间短。

(二)体液调节特点有三:反应速度慢、作用范围泛、持续时间长。

(三)自身调节特点是:调节的范围小、幅度小、灵敏度低。

神经调节是最重要的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保证了内环境的稳态。

在整个调节的过程中,受控部分和控制部分有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即控制部分可以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受控部分也可以反过来调节控制部分的活动。

后者被称为反馈控制。

四、人体功能的反馈控制(一)概念:受控部分可以反过来调节控制部分的活动,这个过程被称为反馈控制。

(二)负反馈:反馈调节的结果使受控部分活动减弱即为负反馈。

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控制机制。

(三)正反馈:反馈调节的结果使受控部分活动加强即为正反馈。

(四)前馈:某些监测装置受刺激预前发出信息至控制部分,使其及早做出适应性反应称为前馈。

它使机体的反应具有预见性。

Charpter2-Cecular Physiology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一)细胞膜是一个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半透膜。

(二)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糖类只有极少量。

1.脂质双分子层亲水端――朝向膜的内、外表面疏水端――朝向膜的内部脂质的溶点低,所以表现为液态,有流动性、不对称性的特性。

2.蛋白质膜蛋白质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四不同”:大小不同、形态不同、高矮不同(根扎的深度不同)、能力不同(功能不同)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转运物质功能的蛋白质包括载体蛋白质、通道蛋白质、离子泵转导信息功能的蛋白质如受体蛋白质做为标志物的蛋白质3.糖类可与蛋白质结合做为标志物,如红细胞的抗原。

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主要的转运形式有四种: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作用从能量角度分可分为两类: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主要转运的物质有氧气、二氧化碳(二)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易化扩散根据膜蛋白的不同分为两种:载体易化扩散:特点包括结构特异性、饱和性、竞争性通道易化扩散:特点包括结构相对特异、无饱和性、通道有开关两种状态(开关的控制有化学门控和电压门控两种)。

前者主要转运的有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

后者主要转运的主要有钠、钾等带电离子。

(三)主动转运某些物质通过细胞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离子泵是膜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按其转运物质的种类分为钠泵、钾泵和钙泵等。

钠、钾泵实际就是钠钾依赖式ATP酶。

它的作用在于建立一种势能储备,即钠钾在细胞内外的深度势能。

(四)出入胞作用出胞作用指的是某些大分子或团块物质由细胞排出的转运过程。

主要转运的有激素等。

入胞作用指的是某些大分子或团块物质进入细胞内的转运过程。

如白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

三、细胞膜的跨膜信息转导功能各种刺激信号作用于细胞膜,细胞膜上某些特异蛋白质选择性地接受并引起细胞膜两侧电位变化或细胞内发生某些功能改变,细胞膜的这种作用称为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按其转导方式分为:通道蛋白质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又可分为化学门控通道和电压门控通道膜受体蛋白质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四、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生物电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一)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概念的理解抓住几个关键词:细胞安静膜内外电位差正值负值变小负值膜内负值减小为去极化,负值变为正值为反极化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关键在理解生物电的产生是细胞膜两侧带电离子的分布和移动的结果。

带电离子主要是钠、钾分布情况是不均匀:钾在内多,钠在外多移动的情况是:静息时对钾的通透性大,对钠的通透性小钾的移动方向是:顺浓度差由细胞膜内侧向细胞膜外侧移动移动的结果:膜内正电荷减少,膜外正电荷增多,膜内电位为负,膜外为正。

待钾浓度扩散力与电场力的阻力相平衡时,钾外流停止,形成静息电位。

所以静息电位也称为钾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1.概念: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膜两侧快速、可逆、可传播的电位变化被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包括去极相和复极相。

2.产生机制: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钠通道被激活,钠顺浓度差向细胞内移动,膜内负电位减小,当减小到阈电位时钠通道大量快速开放,钠大量快速内流,膜内负电位减小到消失到正电位。

这个过程是钠内流导致的称钠平衡电位。

钠通道失活,钾通透性变大,钾快速外流,膜内电位迅速下降,直到变为静息值。

激活钠钾泵,它把钠逆浓度差泵到膜外,把钾逆浓度差泵到膜内,使离子的分布也恢复到静息状态,保证了细胞接受新的刺激而产生反应。

3.特点:一是“全或无”现象即动作电位刺激小就无,刺激强度足够就达最大,传导中也无衰减;二是脉冲式传导。

五、兴奋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一)阈电位:指的是能够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细胞兴奋性的高低与静息电位和阈电位的差值成反变关系。

(二)局部兴奋及其向动作电位的转化阈下刺激强引起受刺激的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去极化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局部兴奋的电位值为局部电位。

局部电位的三个特性:等级性、总和性和电紧张性扩布等。

局部去极化的总和达到阈电位时能爆发动作电位。

(三)兴奋性的变化规律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恢复正常兴奋性的正常、缺失或低下取决于通道蛋白(主要是钠通道)的性状即激活、失活和备用状态。

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决定了已有动作电位存在期间不可能产生新的兴奋,也就是说,同一部位不可能产生动作电位的重合。

(四)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1.无髓神经纤维————局部电流形式传导2.有髓神经纤维————跳跃式传导六、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1.传递过程运动神经兴奋→神经冲动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导到神经末梢→末梢膜对Ca2+的通透性↓↑→Ca2+内流→Ca2+促使囊泡与接头前膜发生融合、破裂、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特异性N受体结合→使接头后膜对Na+ K+ Ca2+通透性↑(Na+内流K+外流)→接头后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局部电位)→达到肌阈电位→肌膜爆发动作电位,肌细胞兴奋。

2.传递特征(1)单向传递(2)时间延搁(3)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七、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一)骨骼肌细胞微细结构的要点肌小节是由粗、细肌丝组成的。

粗肌丝由肌凝蛋白组成。

肌凝蛋白分头、尾。

尾固定在M线,头裸露排列形成横桥。

横桥功能有二:一是拖动细肌丝向M线滑行;二是具有ATP 酶的作用。

细肌丝由肌纤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1个横管+2个钙池(两侧)=三联管(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结构)(二)骨骼肌的收缩机制———滑行学说肌浆中Ca2+↑→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原肌钙蛋白构象改变、移位→暴露细肌丝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横桥与细肌丝结合→激活ATP酶,释放能量→横桥摆动→拖动细肌丝向M线滑行→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肌浆中Ca2↓→Ca2+与肌钙蛋白分离→原肌钙蛋白回位→遮住细肌丝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阻止横桥与细肌丝结合→细肌丝被动回位→肌小节恢复到静息时长度→肌肉舒张(三)兴奋收缩耦联终板电位-----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三联管、肌小节旁→三联管信息传递→L管对Ca2+储存、释放、回收(四)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1.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2.单收缩———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复合收缩———完全性强直收缩、不完全性强直收缩(五)影响肌肉收缩的主要因素1.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遇到的负荷或阻力称为前负荷。

它使肌肉在收缩之前被拉长到一定的长度(初长度),前负荷决定初长度。

最适初长度和最适前负荷:肌肉在某一初长度时,收缩产生的张力最大,此时的初长度为最适初长度,此时的前负荷为最适前负荷。

2.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后所遇到的负荷称为后负荷。

肌肉只有在适度的后负荷是增生张力最大和肌肉缩短的速度最快,做功效果最佳。

后负荷过大或过小,对肌肉作用效率都是不利的。

3.收缩能力:肌肉内部机能状态称为肌肉的收缩能力。

Charpter3-Nervous System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二、神经纤维的传导特性从神经元的组成中,我们了解到轴突离开胞体一段距离后获髓鞘,称为神经纤维。

神经细胞兴奋后,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称为神经冲动,而神经纤维的基本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