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家直诀
中医脉象之结脉
中医脉象之结脉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
中医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之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中医切诊中的中医脉象之结脉,供中医爱好者们学习讨论。
结脉是节律失常的脉象之一,就其构成来讲,亦属于复合几种因素的。
结脉是在缓盼基础上有不规律的时常有一次间歇的脉象。
结脉脉形定于《难经》、仲最、叔和,后人没有异议,原则上仍是古法。
《难经·第十八难》说:“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日结也。
”《伤寒论·平脉法》说:“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日结。
”《伤寒论·太阳下篇》说:“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日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日结,阴也。
”《脉经》说:“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夹行小注又说:“按之来缓,时一止者名结”阳。
初来动止,更来小数,不能自还,举之则动,名结“阴”。
前者是主要的,夹行小注是有此一说做为参考或资料性质面保留的。
前面虽然没有冠以“一曰”,但亦是一样的。
以上三书的说解应当就是自古结脉之解,其中只有《脉经》夹行小注中的“不能自还”应当是代脉的性质不是结脉,这可能是引仲景说将中有还者误为不能自还,《脉经》亦没有将它列人正文,而是放在夹行小注之末,叔和之意可见。
缓而时一止复来无常数,这个说解既清楚明白,临床亦是常见的,后人原则上又无异说,这样结脉的脉形就算基本上确定了。
但仲景又有来动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之说,这又如何解释呢?我们试用现代生理病理来解释一下,亦许易于了解古人所指结脉显然是心脏期外收缩引起的,于是脉出现间歇,但形成不形成脉的停跳是要取诀于心排出量的多少,如果达到一定的排出量,还是可以形成脉搏波的,但它较正常的波幅要有不同程度的减小,甚至于将像听心音时的早跳心者,转化成脉波传到脉象中来,细心诊脉时是可以诊查到的,因而仲景又提出了在中止当中有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的脉形,由此可见古人对诊脉致力之勤,但此种结脉就是技术高超诊察细心亦不多见,较前一种明显停跳的结脉要少的多,故尔仲景将它列为第二种形象。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1.资料取自《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籍考》、《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书籍。
2.全表摘选十三个朝代199名主要医家的402部现存著作,非主要的或著作已遗佚者均未列入本表范畴。
3.根据医家的出生年代而排列其先后次序,如出生年代无从考者,则参考其著作的成书时间作适当调整。
4.有的著作撰写人未详者,则以"无名氏"代之。
5.有的著作为后人伪托前贤之名而撰者,则此著作均列于前贤名下。
6.关于朝代的起迄年份,均参考山西大学历史系所编《中国历史大系表》。
7.著作者一般用其"名",个别的用其"字"。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49年)(著作2部)1.无名氏:《黄帝内经》2.秦越人:《黄帝八十一难经》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著作3部)1.无名氏:《神农本草经》2.张机:《伤寒杂病论》3.华佗:《中藏经》晋(公元265-420年)(著作3部)1.王叔和:《脉经》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3.葛洪:《肘后备急方》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著作3部)1.雷敩:《雷公炮灸论》2.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3.陶景弘:《本草经集注》隋(公元581--618年)(著作2部)1.巢元方:《诸病源候论》2.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唐(公元618--907年)(著作12部)1.苏静:《新修本草》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银海精微》3.孟诜:《食疗本草》4.陈藏器:《本草拾遗》5.王焘:《外台秘要》6.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玄珠密语》7.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8.昝殷:《经效产宝》9.无名氏:《颅囟经》五代(公元907-960年)(著作1部)1.和凝:《疑狱集》宋(公元960-1279年)(著作34部)1.王怀隐:《太平圣惠方》2.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4.韩祗和:《伤寒微旨》5.董汲:《小儿痘疹备急方论》《脚气治法总要》《旅舍备要方》6.刘温舒:《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素问入式运气论奥》《运气论奥疏钞》7.庞安时:《伤寒总病论》8.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10.钱乙:《小儿药证直诀》11.太医院:《圣济总录》12.寇宗奭:《本草衍义》13.许叔微:《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14.刘昉:《幼幼新书》15.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6.郭雍:《伤寒补亡论》17.张杲:《医说》18.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19.王执中:《针灸资生经》20.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21.施发:《察病指南》22.宋慈:《洗冤录》23.严用和:《济生方》24.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25.宋异僧:《咽喉脉证通论》26.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金(公元1115-1234年)(著作18部)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2.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宣保命集》《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伤寒直格》《脉因证治》3.张元素:《珍珠囊》《医学起源》《洁古家珍》4.张从正:《儒门事亲》5.李杲:《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脉诀指掌病式图说》元(公元1271-1368年)(著作22部)1.王好古:《汤液本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斑论萃英》2.齐德之:《外科精义》3.滑寿:《读素问钞》《难经本义》《诊家枢要》《十四经发挥》《麻疹全书》4.杜本:《敖氏伤寒金镜录》5.危亦林:《世医得效方》6.罗天益:《卫生宝鉴》7.朱震亨:《格致余论》《丹溪心法》《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局方发挥》8.葛乾孙:《十药神书》9.王履:《医经溯洄集》10.倪维德:《原机启微》明(公元1368-1644年)(著作85部)1.刘纯:《伤寒治例》《玉机微义》2.朱橚:《普济方》《救荒本草》3.戴思恭:《证治要诀》4.王纶:《本草集要》《明医杂著》《医论问答》5.王九思:《难经集注》6.李濂:《医史》7.虞搏:《医学正传》8.汪机:《石山医案》《续素问钞》《脉诀刊误集解》《针灸问对》《医学原理》《外科理例》《痘治理辨》《运气易览》9.薛己:《本草约言》《明医杂著注》《内科摘要》《校注陈氏小儿痘疹方论》《保婴金镜录》《保婴撮要》《校注妇人良方》《女科撮要》《外科发挥》《外科心法》《外科经验方》《正体类要》《外科精要注》《外科枢要》《口齿类要》《疠疡机要》10.高武:《针灸聚英》11.江瓘:《名医类案》12.万全:《万氏女科》《幼科发挥》《痘疹心法》13.沈之问:《解围元薮》14.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15.李?梃:《医学入门》16.李时珍:《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17.楼英:《医学纲目》18.孙一奎:《赤水玄珠》《医旨绪余》19.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20.吴崑:《黄帝内经素问吴注》《脉语》《医方考》《针方六集》21.方有执:《伤寒论条辨》22.杨继洲:《针灸大战》23.王肯堂:《证治准绳》《古今医统正脉全书》24.申斗垣:《外科启玄》25.龚云林:《小儿推拿秘旨》26.龚廷贤:《寿世保元》27.刘裕德:《重订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28.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炮制大法》29.陈实功:《外科正宗》30.赵献可:《医贯》31.武之望:《济阴纲目》32.张介宾:《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33.陈司成:《霉疮秘录》34.胡慎柔:《慎柔五书》35.孙文胤:《丹台玉案》36.吴有性:《瘟疫论》37.李中梓:《内经知要》《本草通玄》《伤寒括要》《删补颐生微论》《医宗必读》《病机沙篆》《诊家正眼》清(公元1644-1911年)(著作191部)1.喻昌:《寓意草》《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伤寒尚论后篇》《医门法律》2.傅允科:《审视瑶函》3.张遂辰:《伤寒论参注》4.汪绮石:《理虚元鉴》5.祁坤:《外科大成》6.张璐:《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千金方衍义》《本经逢源》《诊宗三昧》《张氏医通》7.张倬:《金针开内障论》8.张登:《伤寒舌鉴》9.程知:《伤寒经注》《医经理解》10.柯琴:《伤寒来苏集》11.程应旄:《医经句侧》《伤寒论后条辨》12.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经集注》《本草崇原》《伤寒论印宗》《金匮要略注》《吕山堂类辨》13.罗美:《古今名医汇粹》《古今名医方论》14.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15.汪昂:《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经络歌诀》《本草易读》16.周扬俊:《伤寒论三注》《温热暑疫全书》17.李用粹:《证治汇补》18.吕留良:《东庄医案》19.肖壎:《女科经论》20.高士宗:《素问直解》21.王宏翰:《古今医史》22.张睿:《修事指南》23.钱潢:《重编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24.张锡驹:《伤寒论直解》25.沈颋:《病机汇论》26.马俶:《印机草》27.函斋居士:《达生篇》28.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29.戴天章:《广温疫论》30.林之翰:《四诊抉微》31.高鼓峰:《医家心法》《四明医案》32.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3.尤怡:《金匮要略心典》《伤寒贯珠集》《医学读书记》《医学续记》《金匮翼》《静香楼医案》34.姜礼:《风痨臌膈四大证治》35.程国彭:《医学心语》36.王惟德:《外科证治全生集》37.吴谦:《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38.叶桂:《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刊本叶氏医案》《叶氏医案存真》《幼科要略》39.陈复正:《幼幼集成》40.黄元御:《素灵微蕴》《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长沙要解》《玉楸药解》《四圣心源》《四圣悬枢》41.薛雪:《温热条辨》《医经原旨》42.吴仪洛:《本草从新》《成方切用》《伤寒分经》43.张宗良:《喉科指掌》44.徐大椿:《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伤寒论类方》《医学源流论》《医贯砭》《洄溪医案》《兰台轨范》《脉诀启悟注释》《伤寒约编》《洄溪脉学》《六经病解》45.沈又彭:《医经读》《伤寒杂病论读》《女科辑要》46.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串雅内编》《串雅外编》47.魏之琇:《续名医类案》《柳州医话》48.沈金鳌:《杂病源流犀浊》《伤寒论纲目》《妇科玉尺》《幼科释谜》《要药分剂》49.余震:《古今医案按》50.余霖:《疫疹一得》51.吴瑭:《温病条辨》52.陈念祖:《神农本草经读》《灵素集注节要》《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诀》《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伤寒真方歌括》《景岳新方砭》《时方歌括》《时方妙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医学三字经》《女科要旨》《十药神书注解》53.陈耕道:《疫痧草》54.朱翔宇:《喉证全科紫珍集》55.钱秀昌:《伤科补要》56.王学权:《重庆堂随笔》57.顾锡:《银海指南》58.胡廷光:《伤寒汇纂》59.章楠:《医论》60.傅山:《傅青主女科》61.张琦:《素问释义》62.王清任:《医林改错》63.郑梅涧:《重楼玉钥》64.林佩琴:《类证治裁》65.陈定泰:《医谈传真》66.鲍相璈:《验方新编》67.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68.王泰林:《医学刍言》《西溪书屋夜话录》《医方证治汇编》69.王士雄:《温热经纬》《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70.陆定圃:《冷庐医话》71.石寿棠:《医原》72.费伯雄:《医醇賸义》《医方论》73.吴师机:《理瀹骈文》74.包诚:《伤寒审证表》75.夏春农:《疫喉浅论》76.赵彦辉:《存存斋医话稿》77.李纪方:《白喉全生集》78.雷丰:《时病论》79.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经义》《血证论》《本草问答》《医易通说》《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医学一见能》80.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痧喉正义》81.董废翁:《西塘感证》82.朱沛文:《华洋脏象约纂》83.马培元:《外科传薪集》84.余景和:《外科医案汇编》85.陈葆善:《白喉条辨》86.周学海:《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读医随笔》《行色外诊简摩》《重订诊家直诀》《内经评文》87.柳宝诒:《温热逢源》88.郑肖岩:《鼠疫约编》89.陈根儒:《喉科要旨》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著作26部)1.丁泽周:《脉学辑要》《医经辑要》《丁甘仁医案》《喉痧证治概要》2.陈无咎:《医轨》《脏府通诠》《妇科难题》《明教方》《黄溪大案》《医量》3.恽树珏:《药庵医学丛书》4.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5.何廉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6.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7.曹家达:《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8.吴櫂仙:《子午流注说难》《灵枢经解》9.陆彭年:《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生理补正》《病理补正》《细菌学补正》《诊断治疗》《陆氏论医案》1 / 4。
诊家直诀--台湾老中医教诊脉的上课资料
重订诊家直诀序目医有四科,曰脉、曰证、曰药、曰方,知脉而后知证,知药而后能方,故脉尤汲汲也。
拙著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凡四种。
都十二卷,博采百家,参以已说,名虽四种,义实相承,卷帙既繁,脉络难贯,专取一种,又苦弗完,兹特撮其要者,简之又简,别为此编,名曰重订诊家直诀,其篇目如左:【卷上】【一】指法总义【二】八法总义【三】微甚兼独【四】二十四象会通【五】位数形势【卷下】【一】独取寸口本义【二】血气形势直解 1 【三】说神【四】初诊久按不同【五】脉有两侧【六】脉有动摇【七】脉有内曲外曲【八】脉有变易无定【九】外诊撮要【十】三关脉体通考【十一】左右表里直解【十二】辨止【十三】单诊总按不同【十四】脉有头本【十五】脉有俯仰【十六】脉有无数细丝【十七】脉有起伏中途变易2【卷上】【一】指法总义诊脉之指法,见于经论者,曰举、曰按、曰寻、曰推,曰初持,曰久按,曰单持,曰总按、无求子消息七法。
曰上竟、下竟、曰内推、外推,曰浮按、中按、沉按,更有:侧指法,挽指法,辗转指法,俯仰指法,举而复按,按而复举,是操纵指法,若是者,皆有旧论可考也。
至于私心所创获,与得诸益友所训示者,则又有移指法,直压指法。
夫脉有四科,位、数、形、势、而已。
(一)位者:浮、沉、尺、寸也(二)数者:迟、数、促、结也(三)形者:长、短、广、狭、厚、薄、粗、细、刚、柔。
犹算学家之有线面体也。
(四)势者:敛、舒、伸、缩、进、退、起、伏、之有盛衰也,势因形显,敛舒成形于广狭,伸缩成形于长短,进退成形于前后, 3起伏成形于高下,而盛衰则贯于诸势之中,以为之纲者也,此所谓脉之四科也。
指法即由此而辨,曰举法,以诊高深也。
曰上下,以诊长短也。
曰寻推,以诊皮广狭厚薄曲直也。
曰初持久按,以诊迟数滑濇止代也。
曰单持总按,以诊去来断续也。
病者,气口处骨肉不平,须用侧指法,病者,不能平臂而侧置,须用挽指法,俯仰者:三指轻重相畸也,辗转者:一指左右相倾也,操纵者,举按迭用,以察根气之强弱,难经所谓按之耎,举指来疾者此也惟三指总按,横度三关,三指缝中,各有其隙,若三部脉形不同,如寸濇尺滑,前小后大即,无由得其接续之真迹,昔有同学示以移指法4,如先诊三关,再略退半部,以食指加寸关之交,中指加关尺之交,终以有隙。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
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
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
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
见微知著局把体,以XXX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
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
XXX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
XXX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
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
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
XXX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
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XXX创三因。
XXX,三焦辨证XXX。
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
彩图辨舌指南书,XXX著重要书。
上篇诊法四诊总括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XXX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XXX十问歌1、问诊的办法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
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
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
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2、问诊的普通内容问一般情况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元记实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XXX家族患病查相传小我嗜欲和气亦有影响问全面3、问目前病症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1.问寒热1)恶寒发烧恶寒发烧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4)寒热往来寒热来往无纪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按时发前后交替寒热强二)问汗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感冒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冷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迁移转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三)问疼痛1)问疼痛的性质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
名家脉诊经验整理名家脉诊经验整理
名家脉诊经验整理名家脉诊经验整理名家脉诊经验整理名家脉诊经验整理以下是搜集各名家经验集脉理的文章摘要,数量真的少的可怜,这些名老怎么不肯透露多一点东西呢,而在我搜集的一千多本中医杂志中也是一样,脉诊的相关文章实在太少了,而且有一大半是脉象仪的文章。
倒是网络流传的一篇脉诊座谈会的记录,看了真是令人兴奋不已,中医如果不能用心在脉诊那真是买椟还珠,而且无法体会与进入最高深的中医境界。
※一、医话经验集的脉诊经验高血压脉象;高血压阳亢不仅脉见弦象,而且力量较强。
舒张压较高而收缩压不大高者,轻按弦象不明显,重案始见弦象,越重按弦象越明显,可以称为沈弦。
也可称为牢脉。
收缩压较高,脉压差较大的病人,轻按就有弦象,脉来时明显有力,脉去则相对减弱(近乎来盛去衰)。
【长江医话72、柯雪帆】促脉;急促之中时一止,若阳气盛,脏气乖违,稽留凝涩,阻其运行之机,因而歇止者,其止为轻。
若真元衰惫,阳驰阴涸,失其揆度之常,因而歇止者,其止为重。
结脉;结而不散,迟滞中时见一止,譬如徐行而怠,偶稽一步可为结脉。
若结而有力者为积聚。
结而无力为真元衰弱。
疾脉;惟伤寒或温病热极,方见此脉,非它病之恒有也。
若劳瘵虚惫之人见之,属阴髓下竭,阳光上亢,有日无月,可决之短期而终。
【黄河医话163、脉诊点滴、徐光先】看脉必须看出五个脉象才能诊断清楚,如浮滑数而按之细弦,浮滑数为风热痰,弦为肝郁,细为血虚,此为素来血虚肝郁,目前风热痰火。
诊脉必分浮、中、按、沈四部,浮中与按沈所得脉象往往回然不同,一般来说,浮中见其标象,按沈得其本质。
【燕山医话9、论脉、赵绍琴】“脉脱入脏则死,入腑则愈“之我见。
【南方医话51、廖崇文】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虚脉浮大,中取稍按则明显减弱或细微似无,沈取脉微细如丝或无脉,为里虚,且阳气有浮越之象。
若浮大之脉弦张无柔和之形,则表胃气大伤。
【高忠英验案精选201、浮脉图解初探】肝脉;左关属肝,如有独弦,乃木火之炽盛。
李中梓《诊家正眼》二十八脉脉象与主病歌诀[精华]
李中梓《诊家正眼》二十八脉脉象与主病歌诀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 ;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阳数君火,阴数相火。
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
寸滑咳嗽。
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
滑数痰火,滑短气塞。
滑而浮大,尿则阴痛。
滑而浮散,中风瘫痪。
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
寸涩心痛,或为怔忡。
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
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歌】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脉诊要领之六字诀
脉诊要领之六字诀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
中医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之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中医切诊中的脉诊要领之六字诀,供中医爱好者们学习讨论。
《诊家枢要》提出:“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
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
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
来者自骨肉之分,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
应日至,去日止。
”由于,上下来去至止六字,将脉象的千变万化概括无余,成为诊脉时简易而颇切实用的方法。
所以,后世医家称之为“六字诀”。
《辨脉指南》称其为“脉中之神机”。
《景岳全书》则称之为“诊家之纲领”。
上指寸,下指尺。
在一般情况下,虽然男子尺脉较沉,女子尺脉较盛,然而,阴阳互根,尺寸协调,其大小强弱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上。
一旦寸或尺某一部,出现偏盛偏衰的失调情况,则说明阴阳平衡被打乱。
例如:尺弱寸强,则会出现阳浮阴弱或上盛下衰的病症,而寸弱尺强,则说明邪人下焦,或相火亢盛。
来去与至止都是针对脉搏跳动提出的,脉搏的由内向外跳起为来,由外返内落下为去,其来去应该从存,力量应该均匀。
来而有力,去而无力则有阳盛,来而无力、去而艰涩则为阳衰。
脉来为至,脉去为止,至与止应交替而有节奏地出现,也就是至数匀齐,这样则阴阳协调。
反之,节奏的任何失常都标志着阴阳的失调。
另外,张景岳认为:此六字还具有初中末三候之诊法。
其日:“初诊之先,即当详审上下、上之义,有升降焉,有阴阳焉,有藏象焉,有补泻焉。
四诊心法要诀
四诊心法要诀上1.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
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2.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复生青,如环常德。
3.变色大要,生克顺逆。
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
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
4.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藏,上华面颐。
肝青心赤,脾藏色黄,肺白肾黑,五藏之常。
5.藏色为主,时色为客。
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
6.色脉相合,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
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胜则生。
7.新病脉夺,其色不夺。
久病色夺,其脉不夺。
新病易已,色脉不夺。
久病难治,色脉俱夺。
8.色见皮外,气含皮中。
内光外泽,气色相融,有色无气,不病命倾。
有气无色,虽困不凶,9.缟裹雄黄,脾状并臻,缟裹红肺,缟裹朱心,缟裹黑赤,紫艳肾缘,缟裹蓝赤,石青属肝。
10.青如苍壁,不欲如蓝。
赤白裹朱,{血不}赭死原。
黑重漆炱,白羽枯盐。
雄黄罗裹,黄土终难。
11.舌赤卷短,心官病常。
肺鼻白喘,胸满喘张。
肝目眦青,脾病唇黄,耳黑肾病,深浅分彰。
12.左颊部肝,右颊部肺,额心颏肾,鼻脾部位,部见本色,深浅病累,若见他色,按法推类。
13.天庭面首,阙上喉咽,阙中印堂,候肺之原。
山根候心。
年寿候肝,两傍候胆,脾胃鼻端。
颊肾腰脐,颧下大肠,颧内小府,面王子膀,当颧候肩,颧外候臂,颧外之下,乃候手位,根傍乳膺,绳上候背,牙车下股,膝胫足位。
14.庭阙鼻端,高起直平。
颧颊蕃蔽,大广丰隆,骨胳明显,寿享遐龄。
骨胳陷弱,易受邪攻。
15.黄赤风热,青白主寒,青黑为痛,甚则痹挛。
恍白脱血,微黑水寒,痿黄诸虚,颧赤劳缠。
16.视色之锐,所向部官。
内走外易,外走内难。
官部色脉,五病交参,上逆下顺,左右反阽。
17.沉浊晦暗,内久而重。
浮泽明显,外新而轻,其病不甚,半泽半明。
云散易治,搏聚难攻。
18.黑庭赤颧,出如拇指,病虽小愈,亦必卒死。
非遗系列之中医诊法
目录
壹贰叁肆伍
历
非
传
主
社
史
遗
承
要
会
渊
特
保
流
影
源
征
护
派
响
壹
历史渊源
历史渊源
中医诊法,中国传统医药之一,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中医诊法,中国传统医药之一,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国家级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中医诊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四诊”的方法诊察疾 2 病,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辨别证候,对疾病作出诊断, 为治疗提供依据。 2006年5月,中医诊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 3 统医药类,项目编号Ⅸ-2。
“见微知著”是中医诊法的又一基本原理,是指医者通过患者细微的变化就可以测 知整体的情况。机体局部的变化,蕴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这一原理体现于 中医诊法的诸多方面,如《灵枢·五色》篇中的五色明堂诊法即是其例,原文论述了 五脏六腑、形体肢节的病理变化在面部的反应区域,然后根据面部的色泽之浮沉、 清浊、泽天、散抟和上下等情况,可以辨别疾病的性质、部位、间甚、新久,推断 疾病的发展、转归及预后等,进而根据色部的变化以调治疾病,这便是察面部色泽 以测知全身病变的具体描述,也是“见微知著”原理的应用实例。再如独取寸口诊 法,是通过诊两手寸口脉,以候全身五脏六腑的病证,而详审寸口之三部九候,以 推断全身疾病的方法一直沿用。此外,耳廓的不同部位能反映全身各部病变;舌与 内脏关系密切,故舌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盛衰及病证的寒热虚实;五脏六腑皆 上注于目,故诊目可了解人体的神气盛衰,并以此可察全身脏腑器官的变化,等等。 大量的实践证明,某些局部的改变,确实可以作为诊断全身疾病的依据。
历代名医总结的中医诊病口诀
历代名医总结的中医诊病口诀!1.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2.苔黄腻热正在肝胆,苔黄炎热正在脾胃。
3.病不辨则无以乱,乱不辨则无以痊。
4.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5.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反。
6.法不外仲景,理不外内经。
7.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8.阳正在内阳之守也,阳正在外阳之使也。
9.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10.渴喜饮冷,腹外无热,渴喜饮热,腹外无寒。
11.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12.五净之伤,穷必及肾。
13.上燥乱气,外燥删液,下燥乱血。
14.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15.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畅通而愈。
16.人身无倒上之痰,全国无逆流之水,故不乱痰而乱气。
17.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气病血不病。
18.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血病气不病。
19.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20.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21.夜则恬静,夜则发烧、焦躁,是阳气下陷于阳外也。
名曰:热入血室。
22.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23.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名曰热入血室。
24.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25.大凡气喷鼻者,皆晦气于气虚证;味辛者,多晦气于见血证,所当慎也;用药古人名言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汪昂《医方集解》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诊家直诀--台湾老中医教诊脉资料34(可编辑)
重订诊家直诀序目医有四科曰脉曰证曰药曰方知脉而后知证知药而后能方故脉尤汲汲也拙著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凡四种都十二卷博采百家参以已说名虽四种义实相承卷帙既繁脉络难贯专取一种又苦弗完兹特撮其要者简之又简别为此编名曰重订诊家直诀其篇目如左卷上一指法总义二八法总义三微甚兼独四二十四象会通五位数形势卷下一独取寸口本义二血气形势直解1 三说神四初诊久按不同五脉有两侧六脉有动摇七脉有内曲外曲八脉有变易无定九外诊撮要十三关脉体通考十一左右表里直解十二辨止十三单诊总按不同十四脉有头本十五脉有俯仰十六脉有无数细丝十七脉有起伏中途变易2 卷上一指法总义诊脉之指法见于经论者曰举曰按曰寻曰推曰初持曰久按曰单持曰总按无求子消息七法曰上竟下竟曰内推外推曰浮按中按沉按更有侧指法挽指法辗转指法俯仰指法举而复按按而复举是操纵指法若是者皆有旧论可考也至于私心所创获与得诸益友所训示者则又有移指法直压指法夫脉有四科位数形势而已一位者浮沉尺寸也二数者迟数促结也三形者长短广狭厚薄粗细刚柔犹算学家之有线面体也四势者敛舒伸缩进退起伏之有盛衰也势因形显敛舒成形于广狭伸缩成形于长短进退成形于前后3 起伏成形于高下而盛衰则贯于诸势之中以为之纲者也此所谓脉之四科也指法即由此而辨曰举法以诊高深也曰上下以诊长短也曰寻推以诊皮广狭厚薄曲直也曰初持久按以诊迟数滑濇止代也曰单持总按以诊去来断续也病者气口处骨肉不平须用侧指法病者不能平臂而侧置须用挽指法俯仰者三指轻重相畸也辗转者一指左右相倾也操纵者举按迭用以察根气之强弱难经所谓按之耎举指来疾者此也惟三指总按横度三关三指缝中各有其隙若三部脉形不同如寸濇尺滑前小后大即无由得其接续之真迹昔有同学示以移指法4 如先诊三关再略退半部以食指加寸关之交中指加关尺之交终以有隙而其真不见后乃自创一指直压之法以食指直压三关而真象并露矣小儿脉位狭小以食指横度脉上而展转以诊之二二十四象会通一浮沉以诊气之升降也阳不能降则脉见于浮阴不能升则脉见于沉前人每以脉之在浮在沉与脉之能浮能沉相混能浮能沈乃高深之义也二迟数以诊气之躁静也躁有因热有因燥静有因寒有因虚而皆有因郁5 按内经手躁足静与迟数不同手经之道近其气至也迫足经之道远其气至也缓故有躁静之殊也然先至者不能先去必待后至者去而始能与之俱去故无迟数之异也滑伯仁谓察脉须识上下去来至止至止即察躁静之事也察其停于下者之久暂又察其鼓于上者之久暂而阴阳嘘吸之躁静了然矣三强弱以诊势之盛衰也应指有力谓之强无力谓之弱前人每以脉形之软硬与脉势之盛衰相混内经凡言脉之大小多指动势之盛衰也四刚柔以诊形之软硬也6 形软有因血虚有因湿热形硬有因血实有因风寒此即内经之所谓缓急也五滑濇以诊形之枯润也血有余则脉滑血不足则脉濇然血由气行故亦可征气之盛衰云气血必有津已载之始能推行滑利故内经以滑为阴有余濇为阳有余阴即津液也六断续以诊气血之通塞盛衰也有形之断续长短是也有动之断续促结濇代是也此条专言动之断续应指有力有神属于通塞无力无神关于盛衰7 亦有无力而有神者微衰而兼塞也来去停匀五十不代谓之续参伍不调有来有去谓之断其败也虾游鱼翔屋漏雀啄塞者血塞也衰者气衰也败者气血俱败也七长短以诊气之郁畅也气畅则虽弱而亦长气郁则虽强而亦短按气有出入有升降出入横也升降直也风寒外束气出不利脉来弦紧痰饮中结气升不利脉来厥厥如豆是长短皆有气郁也经曰长则气治短则气病亦言其大概而已八高深以诊气之嘘吸也此指来去之远近所谓息之深深达之觉觉者气之操纵也浮沈是阴阳嘘翁之已然高深是阴阳嘘翁之方然 8 一言气之所在一言气之所至九厚薄以诊血之盈虚也以形体言非浮沉之谓也故有浮而厚有沉而薄浮中沉三候俱有按之不断谓之厚仅在一侯按之即断谓之薄十宽窄以诊气血之寒热盈虚也气热则血涨气寒则血消血实则气充血虚则气怯一一敛散以诊气之寒热也以两旁之边际言非宽窄之谓也宽窄指脉体之大小9 敛散指脉边之清浊故气寒血盈宽而亦清气热血虚窄而亦浊亦非刚柔之谓也一刚柔指脉体之硬软二敛散指脉迟之紧松故血虚气寒软而亦紧血实气热硬而亦松脉中有脊而两边浑浑不清也一二粗细以诊气血之寒热盈虚也宽厚相搏谓之粗窄薄相搏谓之细会通者二十四象互相加乘以求合于古脉而诊百病也如浮薄而硬革也浮薄而耎芤也浮厚而敛弦也浮薄而散微也长硬而敛紧也10 短耎而散濡也高而数促也深而迟伏也短而刚强动滑也断而柔弱结代也长厚硬敛弦牢也长厚柔散洪缓也是故芤血虚也迟气寒也伏气闭也代散气脱也血弱虚微气血俱虚也细紧气血俱寒也革阴盛于上也牢阴盛于下也洪促气热于气分也动滑气热于血分也浮数气热于气分也11 沉迟气寒于血分也弦革气寒于气分也紧结气结于血分也细血中气寒也缓血中气热也长短同有气郁气横于气分则长气结于血分则短也滑濇同有血虚血实寒凝于血分则实而濇热亢于气分则虚而滑也而且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实极似虚虚极似实如滑主痰也而痰亦见濇弦主肝也而肝亦见濡上气喘促脉虚虚大也而亦有紧细伏匿孕脉必滑也而亦有虚濇不调又弦缓相反也而风弦与热缓相似 12 滑濇相反也而热濇与虚滑相似搏与散相反也而抟而累累不续即与散同论洪与伏相反也而尸厥霍乱伏与洪同断长与盛相反也而长而劲短而搏同主气逆气郁散与结相反也而同主症痂正气未衰则结正气既衰则散亦有乍病食滞而脉敛者胃气新乱而未复也或其人素有湿热加之新伤而中气溢溃也有以无脉为病所者芤脉中空即内主精血之伤也有以有脉为病所者紧脉浮数即外主风寒之感也抑尤有要焉滑伯仁曰察脉须识上下去来至止六字真诀故审脉者凝神于指下起伏去来头本之势而脉之真象无遁即病之升降敛散之真机亦并露而无遁矣明乎此者必知脉证断无相反何则有所以相反者在也脉病断无不应何则有所以不应者在也仲景曰邪不空见中必有奸景岳曰脉之假者人见之不真耳脉亦何从假哉 13 三八法总义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以缓急大小滑濇立纲而以微甚纬之实开千古诊法之奥后世有以浮沉迟数分刚者则其义浅而不备矣今拟合二者共十字仍似微甚纬之于十字中纵横离合即二十八脉不待拟议而形状嘹然然此特其形状耳未足以尽脉理之妙也一滑氏曰凡察脉须识得上下来至止盖求明脉理者须先将位数形势讲得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可也位者浮沉前。
诊家正眼 四言脉诀精注精译精解
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精注精译精解一、概述在中医诊疗中,脉诊是一项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判断体内的状况和病情。
四言脉诀是中医脉诊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总结了中医大师们多年的经验和实践,为中医脉诊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本文将围绕任务名称展开,对四言脉诀进行深入探讨和解读。
二、四言脉诀的含义四言脉诀指的是判断脉象的四个要素,即寸、关、尺、毫。
其中,寸脉指的是在人体手腕处最显著、最易触知的动脉,关脉指的是位于寸脉之上两寸处的脉搏,尺脉指的是位于寸脉之下两寸处的脉搏,毫脉指的是位于尺脉之下一寸处的脉搏。
四言脉诀通过观察和判断这四个脉象的变化和特征,可以推断出人体的阴阳盛衰、脏腑功能的健康情况。
三、四言脉诀的精注1. 寸脉•寸脉是判断人体阴阳的主要依据,也是判断五脏六腑功能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
通过观察寸脉的变化和特征,可以了解到人体内脏的健康情况。
•寸脉的主要特征有:寸脉搏动是否有力、脉象是否紊乱、搏动频率和节律等。
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判断人体气血运行是否畅通,脏腑功能是否正常。
2. 关脉•关脉是判断人体阳气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人体经络是否通畅的关键。
观察关脉的变化和特征,可以判断人体的阳气盛衰和经络的状况。
•关脉的主要特征有:关脉的宽窄、搏动力度和频率等。
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判断人体阴阳平衡的状态,判断阳气盛衰的程度。
3. 尺脉•尺脉是判断人体血液循环情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人体气血充盈状况的关键。
观察尺脉的变化和特征,可以了解人体的气血运行状态和血液循环情况。
•尺脉的主要特征有:尺脉的强弱、搏动力度和频率等。
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判断人体气血的充盈度,判断气血不足或充盈过多的情况。
4. 毫脉•毫脉是判断人体经络畅通与否的关键指标。
观察毫脉的变化和特征,可以判断人体经络的通畅度和气血运行的情况。
•毫脉的主要特征有:毫脉搏动是否有力、脉象是否平稳等。
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判断人体经络是否通畅,判断气血运行是否顺畅。
中医基础知识,诊家枢要,诊家宗法
中医基础知识,诊家枢要,诊家宗法诊家枢要小儿脉:(按此篇所列六条。
即予位数情势之义也。
)浮沉(以举按轻重言。
浮甚为散。
沉甚为伏。
)迟数(以息至多少言数。
甚为疾。
数止为促。
)虚实洪微(以亏盈言。
虚以统芤濡。
实以该牢革。
微以括弱。
)弦紧滑涩(以体性言。
弦甚为紧。
缓止为结。
结甚为代。
滑以统动。
)长短(以部位之过不及言。
)大小(以形状言。
)诸脉亦统之有宗欤。
盖以相为对待者。
以见曰阴曰阳。
为表为里。
不必断断然七表八里九道如昔人云云也。
观素问仲景书中论脉处。
尤可见取象之义。
今之为脉者。
能以是观之。
思过半矣。
于乎。
脉之道大矣。
而欲以是该之。
不几于举一而废百欤。
殊不知至微者理也。
至着者象也。
体用一源。
显微无间。
得其理。
则象可得而推矣。
是脉也。
求之于阴阳对待统系之间。
则启源而达流。
因此而识彼。
无遗策矣。
诊家枢要小儿脉:小儿三岁以下。
看虎口三关纹色。
紫热。
红伤寒。
青惊风。
白疳病。
惟黄色隐隐。
或淡红隐隐。
为常候也。
至见黑色。
则危矣。
其他纹色。
在风关为轻。
气关渐重。
命关尤重也。
及三岁以上。
乃以一指按三关(寸关尺为三关)常以六七至为率。
添则为热。
减则为寒。
若脉浮数。
为乳痫风热。
或五脏壅。
虚濡为惊风。
紧实为风痫。
紧弦为腹痛。
弦急为气不和。
牢实为便秘。
沉细为冷。
大小不匀。
祟脉。
或小或缓。
或沉或细。
皆为宿食不消。
脉乱身热汗出不食。
食即吐。
为变蒸也。
浮为风。
伏结为物聚。
单细为疳劳。
小儿但见憎寒壮热。
即须问曾发斑疹否。
此大法也。
诊家枢要妇人脉法:妇人女子。
尺脉常盛。
而右手大。
皆其常也。
若肾脉微涩或左手关后尺内脉浮。
或肝脉沉而急。
或尺脉滑而断绝不匀。
皆经闭不调之候也。
妇人脉。
三部浮沉正等。
无他病而不月者。
妊也。
又尺数而旺者亦然。
又左手尺脉洪大为男。
右手沉实为女。
又经云。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尺内阴脉搏手。
而其中别有阳脉也。
阴阳相平故能有子也。
)凡女人天癸未行之时属少阴。
既行属厥阴。
已绝属太阴。
胎产之病从厥阴。
凡妇人室女病寒。
及诸寒热气滞。
重订诊家直诀
重订诊家直诀重订诊是中医学中重要的辨证方法之一,它是通过观察、问诊、望、闻、切等手段来判断病情和辨别病证的变化。
下面将就重订诊的相关参考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1. 观察:重订诊的首要步骤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形和表情来获取有关病情的线索。
观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面色:面色可以反映人体的气血情况和病程。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面色红润可能表示阳气旺盛。
(2)白睛:白睛的颜色也可以反映人体的病情。
例如,白睛发黄可能表示肝胆湿热。
(3)舌苔:舌苔是判断人体内脏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例如,舌苔黄厚可能表示湿热内蕴,舌苔白腻可能表示湿浊内盛。
2. 问诊:根据患者的言语表达来获取有关病情的信息。
问诊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史:了解患者的发病时间、病情变化、治疗经历等。
(2)症状:了解患者的具体症状,如头痛、发热、胸闷等。
(3)体感:了解患者在病程中的体感变化,如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等。
3.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来推断病情。
望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面色: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面色红润可能表示阳气旺盛。
(2)舌质:舌质颜色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盛衰和气血情况。
例如,舌质红可能表示热盛,舌质淡白可能表示气血虚弱。
(3)舌苔:舌苔越厚越重可表示病邪较重,舌苔颜色越黄越重可表示湿热内蕴。
4. 闻诊:通过闻取患者的口臭、体味等来判断病情。
闻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口臭:口臭可能是消化系统、口腔等出现问题的表现。
例如,口臭可能表示胃肠功能紊乱。
(2)体味:体味可以反映出人体内的湿热、寒湿等病邪。
例如,体味重可以表示湿重。
5. 切诊: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诊来了解其病情。
切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脉搏的位置:了解患者脉搏的位置可以判断不同的脏腑功能。
例如,脉搏偏左可能表示气血不足。
(2)脉搏的形态:脉搏的快慢、有无力度等也可以反映出人体的病情。
例如,脉搏细数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脉搏浮大可能表示阳气亢盛。
尹玉花诊字诀诠释
尹玉花诊字诀诠释
摘要:
1.尹玉花及其“诊字诀”简介
2.“诊字诀”的基本内容
3.“诊字诀”的实际应用
4.“诊字诀”的现代价值
正文:
尹玉花,是我国清朝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在医学上的贡献非常巨大,尤其是他所创造的“诊字诀”,在我国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诊字诀”是尹玉花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诊断方法。
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望、闻、问、切。
望,就是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闻,就是闻取病人的口气、汗味等;问,就是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等;切,就是通过摸诊、脉诊等方式来诊断病情。
这四个方面,就是“诊字诀”的基本内容。
在实际的医学实践中,“诊字诀”被广泛应用。
医生们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步骤,能够全面地了解病人的病情,从而准确地诊断出病症。
这种方法,不仅在我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有广泛的应用。
“诊字诀”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不仅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医学的基础。
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诊字诀”中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
201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表1 -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表2 -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温热病)表3 - 问诊(问诊的一般内容)表4 - 问诊(问现在症状)表5 - 望诊(得神、少神、失神的临床表现与意义)表6 –望诊(假神的临床表现与意义)表7 –望诊(神乱的临床表现与意义)表8 –望诊(《灵枢·五色》面部名称及所候脏腑)额庭(颜)首面鼻尖肝下(面王、准头)脾眉心上阙上咽喉鼻翼旁面王以上小肠眉心阙中肺鼻翼方上胃鼻根阙下(下极、山根)心颧骨下中央大肠鼻柱下极之下(直下、年寿)肝颊挟大肠肾鼻柱旁肝部左右胆人中面王以下膀胱、子处表9 –望诊(《素问·刺热》分候法)面部部位额部鼻部左颊右颊颏部脏腑定位心脾肝肺肾表10 –望诊(常色与病色的鉴别要点)常色总特点明润含蓄分类及特点主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黄色人种)客色客色属于常色范围,可因气候、地域等发生变化病色总特点晦暗、暴露分类及特点善色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恶色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表11 –望诊(病色交错内容)五脏正色正病病色交错附注色生病病生色病克色色克病 1.相生为吉,顺证。
表12 –望诊(面色归纳表)表13 –望诊(五色主病)表14 –望诊(望色十法)表15 –望诊(肥胖与消瘦)表16 –望诊(动静姿态的临床表现和意义)表17 –望诊(囟门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18–望诊(头发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19–望诊(面形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口眼斜突发一侧口眼斜而无半身瘫痪,患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向健侧斜 口眼斜兼半身不遂表20– 望诊(特殊面容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21– 望诊(目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22– 望诊(耳之色泽、形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23–望诊(鼻之形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24–望诊(望口与唇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口表25–望诊(望齿与龈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26–望诊(望咽喉形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27–望诊(望颈项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28–望诊(望腰背部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29–望诊(望手足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30–望诊(望前阴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31–望诊(皮肤病症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表32–望诊(望呕吐物色质及临床意义)表33–望诊(望小儿指纹的主证及临床意义)表34–舌诊(舌色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表35–舌诊(舌形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表36–舌诊(舌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表37–舌诊(苔质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表38–舌诊(苔色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表39–舌诊(危重舌象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表40–闻诊(音哑与失音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表41–闻诊(鼻鼾、呻吟、惊呼、喷嚏、呵欠、太息的临床意义)表42–闻诊(五种病理性语声的表现、病机和主病)表43–闻诊(病态呼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表44–闻诊(咳嗽的表现和临床意义)表45–闻诊(病室气味改变和临床意义)表46–脉诊(寸关尺分候脏腑表)表47–脉诊(正常脉象的含义及脉象表现特征)表48–脉诊(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和主病)表49–脉诊(常见相兼脉的主病)表50–脉诊(七绝脉的特征与临床意义)表51–按诊(虚里按诊的内容及临床意义)表52–按诊(按肌肤诊寒热的内容及临床意义)表53–按诊(按腧穴的内容及临床意义)201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辩证》考点精要第八章八纲辨证考点一:阴证的临床表现1、阴证特点:①阴邪致病、②病势向内、③病势向下、④病情缓慢。
四诊心法要诀望
四诊心法要诀望四诊心法要诀医家造精微,通幽显,未有不先望而得之者。
近世惟事切巧,不事望神,大失古圣先贤之旨。
今采医经论色诊之文,确然可法者,编为四言,合崔嘉彦"四言脉诀"名曰:四诊要诀,实该望、闻、问、切之道。
使后之为医师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由是而学。
熟读习玩,揣摩日久,自能洞悉其妙。
则造精微通幽显也,无难矣。
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
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注】此明望、闻、问、切为识病之要道也。
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是以目察五色也;闻而知之谓之圣,是以耳识五音也;问而知之谓之工,是以言审五病也;切而知之谓之巧,是以指别五脉也。
神、圣、工、巧四者,乃诊病要道。
医者明斯,更能互相参合,则可识万病根源。
以之疗治,自万举而万当矣。
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复生青,如环常德。
【注】此明天以五行,人以五脏,化生五色,相生如环之常德也。
木主化生青色,火主化生赤色,土主化生黄色,金主化生白色,水主化生黑色,肝主化生青色,心主化生赤色,脾主化生黄色,肺主化生白色,肾主化生黑色。
变色大要,生克顺逆。
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
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
【注】此明五色生克顺逆,相兼合化之变色也。
五色相兼合化,不可胜数,而其大要,则相生之顺色有五,相克之逆色亦有五:青属木化,赤属火化,黄属土化,白属金化,黑属水化,此五行所化之常色也。
木火同化,火土同化,土金同化,金水同化,水木同化,金木兼化,木土兼化,土水兼化,水火兼化,火金兼化,此五行所化之变色也。
如青赤合化,红而兼青之色。
如赤黄合化,红而兼黄之色。
如黄白合化,黄而兼白,淡黄之色。
如白黑合化,黑而兼白,淡黑之色。
如黑青合化,黑而兼青,深碧之色。
皆相生变色,为病之顺也。
如白青兼化,青而兼白,浅碧之色。
如赤白兼化,白而兼赤之红色。
如青黄兼化,青而兼黄之绿色。
如黑赤兼化,黑而兼赤之紫色。
伤寒六经求真(二十)
伤寒六经求真(二十)展开全文第六编第二章少阴病纲领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本条是少阴提纲,是少阴病理阶段的脉证特征,即是少阴病理界说,凡具此脉证的即为少阴阶段。
少阴病三字即赅括无热恶寒。
仲景说:“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所以,凡说阴病即指无热恶寒,凡说无热恶寒即指阴病。
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在病理上是一个整体,是少阴病所独有的证状表现。
脉微细是循环机能衰弱的脉据,而身寒欲寐正是功能衰弱和体液缺乏在体表部的反应。
所以说少阴提纲是少阴病理界说又是少阴病的辩证纲领。
脉微细与身寒欲寐是相互证明的东西。
脉微细是气虚血衰的脉征,身寒欲寐被脉微细所证明为阳虚于表的证候,而身寒欲寐也证明着脉微细是气虚血亏的病机。
证与脉必须作为一个证候的整体看待,如果把证与脉分割开来,孤立地看待就不能认识病理过程的本质。
比如说,四肢逆冷这个证,在脉微细的证状中是少阴证,若在脉乍紧心下满而烦中则为阳明证,若在脉弦细腹中疼胸胁满中则为少阳病,如瓜蒂散、四逆散证中皆有四逆。
所以任何一脉一证必须在病理过程中脉证的整体中看待,才会得到本质的认识。
本条山田正珍认为:“但字下脱恶寒二字,当补之”。
其实不必,仲景既已指出少阴字样,即赅无热恶寒。
但欲寐之但字,是只、仅之意。
按《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但欲寐是观其头而知,因而就有头不痛、项不强,无发热及其它证,只神疲欲寐,这活现出一幅脑血循环不足的神志不清的面貌。
陆渊雷先生认为本条提纲太简略,不足包举少阴之证候,其实不然。
提纲证应是本经一般性的典型的脉证,而且不仅为本经所特有,同时是本经单独具有的病位、病性和病势,并不须包罗各个具体过程中一切脉证表现。
本条少阴提纲完全具有少阴病的一般性病理证候,即表病位的阴性病理过程,所以不存在简略与否的问题。
2.“少阴病,下利,若利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蜷音拳,肢体曲缩叫蜷。
此条冠以少阴病即赅是提纲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去停匀,五十不代,谓之续,
参伍不调,有来有去,谓之断。
其败也,虾游,鱼翔、屋漏,雀啄,
塞者血塞也,衰者气则虽弱而亦长,气郁则虽强而亦短。
按气有出入,有升降,出入横也,升降直也,
风寒外束,气出不利,脉来弦紧,
而形状嘹然,然此特其形状耳,未足以尽脉理之妙也,
(一)滑氏曰:凡察脉,须识得上下来至止,盖求明脉理者。须先将位
数形势,讲得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可也,
位者、浮沉前后也,
数者、迟数也,
形者、虚实滑濇也,
势者、即滑氏所谓上下去来至止也,四者为经,
【八】脉有变易无定
【九】外诊撮要
【十】三关脉体通考
【十一】左右表里直解
【十二】辨止
【十三】单诊总按不同
【十四】脉有头本
【十五】脉有俯仰
【十六】脉有无数细丝
【十七】脉有起伏中途变易
【卷上】
【一】指法总义
诊脉之指法,见于经论者,曰举、曰按、曰寻、曰推,曰初持,曰久按,
曰单持,曰总按、无求子消息七法。
滑濇相反也,而热濇与虚滑相似。
搏与散相反也,而抟而累累不续,即与散同论。
洪与伏相反也,而尸厥霍乱。伏与洪同断,
长与盛相反也。而长而劲,短而搏,同主气逆气郁。
散与结相反也,而同主症痂。
正气未衰则结,正气既衰则散,亦有乍病食滞而脉敛者。
胃气新乱而未复也,或其人素有湿热,加之新伤,而中气溢溃也,
更纬之以微甚兼独,百病之虚实寒热,全从此八字上分合剖析,
每诊一人,即于各部中按此八字,次第求之,反复寻之,则真假无遁情,
而气分血分之病,亦到指便见矣。此其泄天地之秘者也,
指到脉上, 14
即心先拟其脉,浮耶沉耶,在寸在尺耶,
4
,如先诊三关,再略退半部,以食指加寸关之交,中指加关尺之交,终
以有隙。而其真不见,后乃自创一指直压之法,以食指直压三关,而真
象并露矣。
小儿脉位狭小,以食指横度脉上,而展转以诊之。
【二】二十四象会通:
(一)浮沉 :
以诊气之升降也,
阳不能降,则脉见于浮,
血不足则脉濇,
然血由气行,故亦可征气之盛衰云,
气血必有津已载之,始能推行滑利,
故内经以滑为阴有余,濇为阳有余,阴即津液也。
(六)断续:
以诊气血之通塞盛衰也,
有形之断续,长短是也,
有动之断续,促结濇代是也,
此条专言动之断续,
应指有力有神,属于通塞,
无力无神,关于盛衰, 7
浮数、气热于气分也。 11
沉迟、气寒于血分也。
弦革、气寒于气分也。
紧结、气结于血分也。
细、血中气寒也。
缓、血中气热也。
长短、同有气郁。
气横于气分则长。
气结于血分则短也。
滑濇同有、血虚血实。
寒凝于血分则实而濇。
一言气之所在,一言气之所至。
(九)厚薄:
以诊血之盈虚也,
以形体言,非浮沉之谓也,
故有浮而厚,有沉而薄,
浮中沉三候俱有,按之不断,谓之厚。
仅在一侯,按之即断谓之薄。
(十)宽窄:
以诊气血之寒热盈虚也,
气热则血涨,
气寒则血消,
血实则气充,
血虚则气怯
(一一)敛散:
以诊气之寒热也,以两旁之边际言,非宽窄之谓也,
【五】说神 22
【六】辨止 24
【七】初诊久按不同 25
【八】单诊总按不同 26
【九】脉有两侧 27
【十】脉有头本 28
【十一】脉有动摇 29
【十二】脉有俯仰 30
【十三】脉有内曲外曲 30
【十四】脉有无数细丝 31
【十五】脉有变易无定 32
【十六】脉有起伏中途变易 33
【十七】外诊撮要 34
医有四科,曰脉、曰证、曰药、曰方,
知脉而后知证,知药而后能方,故脉尤汲汲也。
拙著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凡四种。都十二
卷,博采百家,参以已说,名虽四种,义实相承,卷帙既繁,脉络难贯,
专取一种,又苦弗完,兹特撮其要者,简之又简,别为此编,名曰重订
诊家直诀,其篇目如左:
曰上竟、下竟、曰内推、外推,曰浮按、中按、沉按,
更有:侧指法,挽指法,辗转指法,俯仰指法,
举而复按,按而复举,是操纵指法,若是者,皆有旧论可考也。
至于私心所创获,与得诸益友所训示者,则又有移指法,直压指法。
夫脉有四科,位、数、形、势、而已。
(一)位者:浮、沉、尺、寸也
(二)数者:迟、数、促、结也
有以无脉为病所者,芤脉中空,即内主精血之伤也,
有以有脉为病所者,紧脉浮数,即外主风寒之感也。
抑尤有要焉。
滑伯仁曰:察脉须识上下去来至止六字真诀。故审脉者,凝神于指下起
伏去来头本之势,而脉之真象无遁,即病之升降敛散之真机,亦并露而
无遁矣。
明乎此者,必知脉证断无相反,何则,有所以相反者在也,
远,其气至也缓,故有躁静之殊也。然先至者不能先去,必待后至者去,
而始能与之俱去,故无迟数之异也。
滑伯仁谓:察脉须识上、下、去、来、至、止,
至止即察躁静之事也,
察其停于下者之久暂,
又察其鼓于上者之久暂,
而阴阳嘘吸之躁静了然矣。
(三)强弱:
以诊势之盛衰也,
应指有力谓之强,
无力谓之弱,
(三)形者:长、短、广、狭、厚、薄、粗、细、刚、柔。犹算学家之
有线面体也。
(四)势者:敛、舒、伸、缩、进、退、起、伏、之有盛衰也,势因形
显,
敛舒成形于广狭,
伸缩成形于长短,
进退成形于前后, 3
起伏成形于高下,
而盛衰则贯于诸势之中,以为之纲者也,
位即三部九候也,或在寸,或在尺,或在浮,或在沉,
数以纪其多寡也,数与滑促,其数皆多。迟与濇结,其数皆少,即屋
漏雀啄,虾游鱼翔。举该于数之类也,
至于形势,分见互见,各有妙蕴,
挺互于指下而静者,形也,血之端倪也。
起伏于指下而动者,势也,气之征兆也。
(二)内经曰:浑浑革革至如涌泉, 15
热亢于气分则虚而滑也。
而且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实极似虚,虚极似实。
如滑主痰也,而痰亦见濇,
弦主肝也,而肝亦见濡,
上气喘促脉虚虚大,也而亦有紧细伏匿,
孕脉必滑也,而亦有虚濇不调,
又弦缓相反也,而风弦与热缓相似, 12
【卷上】
【一】指法总义
【二】八法总义
【三】微甚兼独
【四】二十四象会通
【五】位数形势
【卷下】
【一】独取寸口本义
【二】血气形势直解 1
【三】说神
【四】初诊久按不同
【五】脉有两侧
【六】脉有动摇
【七】脉有内曲外曲
脉病断无不应,何则,有所以不应者在也,
仲景曰:邪不空见,中必有奸
景岳曰:脉之假者,人见之不真耳,脉亦何从假哉。 13
【三】八法总义: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以缓急大小滑濇立纲。而以微甚纬之,实开千古
诊法之奥,后世有以浮沉迟数分刚者,则其义浅而不备矣。今拟合二者
共十字,仍似微甚纬之,于十字中纵横离合,即二十八脉,不待拟议,
宽窄指脉体之大小, 9
敛散指脉边之清浊,
故气寒血盈,宽而亦清,
气热血虚,窄而亦浊,
亦非刚柔之谓也,
一、刚柔指脉体之硬软,
二、敛散指脉迟之紧松,
故血虚气寒,软而亦紧,
血实气热,硬而亦松,脉中有脊,而两边浑浑不清也。
(一二)粗细:
以诊气血之寒热盈虚也,宽厚相搏谓之粗,窄薄相搏谓之细。
会通者,二十四象互相加乘,以求合于古脉,而诊百病也,
如浮薄而硬,革也。
浮薄而耎,芤也。
浮厚而敛,弦也。
浮薄而散,微也。
长硬而敛,紧也。 10
痰饮中结,气升不利,脉来厥厥如豆,
是长短皆有气郁也,
经曰:长则气治,短则气病,亦言其大概而已。
(八)高深:
以诊气之嘘吸也,此指来去之远近,
所谓息之深深,达之觉觉者,气之操纵也,
浮沈是阴阳嘘翁之已然,
高深是阴阳嘘翁之方然, 8
(三)如形劲于外者:,
气悍于中,是动与大也,
气不堪悍,是弦与紧也,
(四)若气甚歉,则为细矣,为芤矣,形微胜于气者此也,
如形弱于外者:
气悍于中,是洪与滑也,
气不堪悍,是濡与弱也,
(五)若气甚歉,则为散矣,为微矣,气微胜于形者此也,
(六)是故人之诊脉也,指到脉上,先察其形之粗细硬软,再审其气之
又曰:脉至如火新然。
脉经曰:三部脉如釜中汤沸,此血不唯气,势之独见者也,
内经曰:其肝脉至,如循刀刃责责然,
真心脉至,如循意苡子累累然,
此气不运血。形之独见者也,
故形势分见者,皆气血偏绝之死脉也,
若在平人,无不气血相融,形势相洽者,
然气血稍病,即于相融相洽之中,不无彼此胜负之致,尤不可以不辨,
短耎而散,濡也。
高而数,促也。
深而迟,伏也。
短而刚强,动滑也。
断而柔弱,结代也。
长厚硬敛,弦牢也。
长厚柔散,洪缓也。
是故:
芤、血虚也,
迟、气寒也。
伏、气闭也。
代散、气脱也。
血弱虚微、气血俱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