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学案答案
高二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学案含答案
课前导语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为咏史怀古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宝藏。
咏史怀古诗或借古讽今,表达对现实政治的关怀;或借史抒怀,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阐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人们在历史古迹中寻找灵感,又通过自己的创作丰富着历史古迹的文化内涵。
欣赏这类诗歌,要了解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把握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
可以利用当地的历史资源,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寻访活动,并试图从历史陈迹中探究现实意义,试着写一首咏史怀古诗。
西塞山怀古一、诗人名片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九年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与柳宗元等人参加了“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
回京后,又贬为连州刺史。
历任夔州、和州刺史。
后回京任主客郎中等。
此后又曾出外任苏州、汝州刺史。
刘禹锡性格倔强,信奉佛教。
年老多病,而时思振奋。
诗风爽朗,有“诗豪”之称。
与白居易齐名,合称“刘白”。
其怀古诗十分为人称道。
还有一些诗向民歌学习,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有《刘宾客集》。
二、诗词故事前度刘郎今又来“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朗州。
十年后,才被召回长安。
他和友人们到玄都观观赏桃树。
观中道士所种的数百棵桃树开花时,如同朝霞一般灿烂,极为美艳壮观。
刘禹锡看后当即吟诗一首,名《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不料这首诗被人告发,说是“语涉讥刺”,是用“桃千树”影射当时涌进朝廷的大批保守势力,引起执政大臣的不悦。
因此,刘禹锡非但不能留京任用,反被赶往更加边远的连州等地。
这一去,又是整整十三年。
现在,再回玄都观,他又吟《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打印)咏史诗专题练习答案xjl
咏史怀古诗知识梳理一、咏史诗的概念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二、怀古诗的特点(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4)语言:含蓄蕴藉(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6)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三、怀古诗常用的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7、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答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知识与能力: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知识,归纳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练结合、合作探究,体悟诗人所蕴涵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
通过对咏史怀古诗的分析,体悟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中蕴涵的情感。
课前预习案一、相关知识1、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
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2、咏史怀古诗特点:(1)题目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形式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3)主要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4)常用手法: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化用典故等3、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典故(1)后庭花: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
(2)《黍离》之悲:《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
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
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垂杨:“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4)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5)淮水:秦淮河古称淮水。
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
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含答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掌握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方法;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其中常用的表现手法3、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学习时间】 4课时自学指导及检测一、复习课内咏史怀古诗,归纳其特点1、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①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②《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1)该诗连用两个“笼”字,试谈谈其表达效果。
两个“笼”字,既突出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又寄予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2)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表面上,诗人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其实,在场听歌的应是达官显贵,所以这句实乃对那些达官显贵不以国事为重而贪图一时享乐的抨击。
2、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此诗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
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
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
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骊山顶上。
作者让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的。
3、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大乔、小乔为江东著名美女,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
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撰《铜雀台赋》,有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东朝夕之与共。
咏史怀古诗答案
3\答:(1)诗人反思了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 原因:奢侈豪华,荒淫误国。 (2) 诗人借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用 听觉形象来代替议论,无论野草凄凉中, 《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中回荡,使人联 想起当年翠袖曼舞的场面,让严肃的历史教 训化作可听可感的具体形象。
4\答案:(1)怅惘、孤寂、抑郁的情。 (2)是“摇”和“滴”两个字。城不会动, 但“凉风发”使水摇影动,似乎城也在摇荡; 月是不会滴露的,但秋月如洗,仿佛会凝珠 滴下。这两个字化静为动,使整个画面活了 起来。
(1)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 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 的感慨咏史怀古诗 Nhomakorabea
1:一二句先从听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 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 梁园的衰败。三、四句作者别开生面,从 “庭树不知”的角度以乐景写哀情,其吊古 之情便愈见伤痛了。
2\答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 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 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 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 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 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 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 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 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5\答案:(1)首句要表述的是,举目远望, 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的 就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作者 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 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 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 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2)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 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 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 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 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 怯苟安。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诗”教学案含答案
一、学习目标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经典精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西塞山,曾是东吴著名的军事要塞。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赏析:“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
公元279年(西晋咸宁五年),司马炎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
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
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濬,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处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晋书•王濬传》),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
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濬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
“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
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孙皓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濬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代,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濬的楼船。
但王濬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投降。
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东吴,非兵不多,将不广,城不固,地不险。
只因孙皓不修内政,荒淫误国,致使“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三国志•孙皓》),所以必然要导致“铁锁沉”“降幡出”的下场。
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
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答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答案)---------------------------------------《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知识与能力: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知识,归纳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练结合、合作探究,体悟诗人所蕴涵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
通过对咏史怀古诗的分析,体悟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中蕴涵的情感。
课前预习案一、相关知识1、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
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2、咏史怀古诗特点:(1)题目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形式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3)主要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4)常用手法: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化用典故等3、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典故(1)后庭花: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
(2)《黍离》之悲:《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
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
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垂杨:“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4)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完整word版)咏史怀古诗答案
(完整word版)咏史怀古诗答案咏史怀古诗答案1、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2、答:(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2分)3、(1)答案:CD(C应是“由虚写转入实写”.D《泊秦淮》重在“即景抒怀”。
)(2)。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揭露了统治者不以国事为怀,因极尽享乐而误国的行径,但表现主题的方式却不同:刘诗用的是对比手法,将眼前野草丛生、满目疮痍的景色与当年“万户千门”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杜诗用的是曲笔,表面批评“商女”,实则讽刺沉溺于声色歌舞中的达官贵人,于婉曲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
附【典故举隅】1.《后庭》遗曲: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
杜牧《泊秦淮》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句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2.《黍离》之悲:,《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
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
后常来形容建功立业。
4.塞上长城空自许:《南史》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齐,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此处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战国时赵国的名将,赵王想起用他,恐其衰老,派人探视,廉颇仍能一饭斗米,肉十斤,报国之心不衰。
咏史怀古诗学案答案
怀古类(怀古、登临、咏史)诗歌学习目标:1、掌握咏史怀古类诗歌常见的意象,基本主题和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咏史怀古类诗歌的方法和规律。
学习重点: 咏史怀古类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学习内容:滕王阁王勃/3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11※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30西塞山怀古刘禹锡/38九日齐山登高杜牧/45※安定城楼李商隐/46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92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99※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辛弃疾/99相关知识导引一、咏史怀古诗的内涵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对历史遗迹的追思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讽刺时事),或者思发思古之幽情。
二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描写对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所以并称咏史怀古诗二、咏史怀古诗特点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4、手法: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即事议论5、语言:含蓄蕴藉6、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古迹(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六朝金陵)7、情感主题1)、(古人)感慨身世,观照自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悲叹年华消逝,时不我待、壮志难酬2)、(古迹)抒发感慨,感伤兴衰(变迁):感慨盛衰无常、昔盛今衰,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3)、(古事)借古讽今,劝诫世人:感慨国运衰微,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高中语文咏史怀古诗鉴赏学案苏教版必修1 学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学习目标: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3、鉴赏《唐诗宋词选读》几首咏史怀古诗学习重难点:咏史怀古类诗歌的思想内容第1课时1、赠友送别诗的常见情感:情感1:情感2:情感3:情感4:情感5:情感6:2、检查几首赠友送别诗的背诵及默写。
(随机挑选一二首)【知识构建】一、导入: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古代诗人们总是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二、点击概念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三、咏史怀古诗特点: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⒊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⒋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咏史怀古诗专题练习
咏史怀古诗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鹫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2). “总为浮云能蔽日” 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07年湖北卷)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分)(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3. (2011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纤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纤: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2)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试作简要分析。
(4分)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金谷园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咏怀古迹客至导学案答案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导学案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3、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学习过程】一、自主先学1、作者相关知识及本诗写作背景2、搜集王昭君资料,大致了解其人3、有感情的诵读本诗,体会作者在本诗中蕴含的感情4、解题二、自学提问将自学时遇到的问题罗列出来1、2、3、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翻译诗句。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二)内容赏析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找出诗句中流露作者感情的词语。
怨恨2、昭君为什么要怨恨呢?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3、导致她不幸和悲剧的人是毛延寿吗?不是。
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诸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四、检测与总结(一)检测题目课后“品读探讨”第二题,说说你对“悲昭君以自悲也”的理解。
(二)反思总结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三步骤: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五、拓展延伸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1.这首咏史诗吟咏的对象是谁?诸葛亮2.诗人在诗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诗人在诗中歌颂了诸葛亮的国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他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
第12课 咏史诗三首 学案(含答案)
第12课咏史诗三首学案(含答案)第第12课课咏史诗三首咏史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刘长卿.李贺.温庭筠的生平。
2.学习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构思。
3.学习诗歌寓言笔调和拟人化的手法。
4.体会诗歌中寄寓的深邃的哲理。
5.把握诗歌借史咏怀.借史讽喻的特点。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意解读穆宗长庆四年824,作者由夔州刺史转为和州刺史,沿江东下,经过西塞山时,有感于当时朝政腐败,藩镇割据局面,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前四句,以雄浑的气势描绘西晋伐吴,结束了国家分裂状况,情调高昂。
后四句,汲取历史教训,借古喻今。
颈联说往事可以感伤的,还不止东吴为西晋所灭,后来的东晋.宋.齐.梁.陈等王朝也相继覆灭,只是西塞山依旧靠临长江,永远为人们所凭吊罢了;并照应上文,说明地形不足恃,“王气”不可凭。
尾联联系唐王朝的当前形势,赞扬“四海为家”,希望国家统一,但也必须警惕藩镇纷争。
以故垒隐伏在萧萧芦荻中的图景作结,包涵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具有含蓄隽永的艺术力量。
名句识记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考点演示请以“今逢四海为家日”一句诗,说出这首怀古咏史诗所表达的思想。
答案反对分裂,主张国家统一。
一.作者简介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天宝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州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潘州南巴尉。
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
被诬,贬睦州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
世称“刘随州”。
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内容广泛,各体皆备,诗名盛于中唐前期。
安史之乱的社会状况及民生疾苦在诗中亦有所反映。
但大多写遭谗贬谪.胸怀不平之意,以及感慨政治失意和山水闲逸的情怀,缺乏雄浑苍劲之作。
他的诗以五言.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其五言律诗气韵流畅,音调谐美,在当时很负盛名,自诩为“五言长城”。
历览古今通得失——咏史怀古诗鉴赏
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咏史怀古诗复习学案(学生版)编制人:魏继国审核人:牛司香使用时间:2016、3、281.(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解析:诗人在春日黄昏里,浏览秦国遗址,眼前一派衰草连天的景象,与昔日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怀古伤今之情油然而生。
“荒郊一望欲消魂”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泾水”“远村”“牛马”“春草”“古碑”“残阳”“黄沙”等意象渲染出了一幅故国荒凉图画,“不堪回首”的悲伤之情让人潸然泪下,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2、解析:要明确三点:一是诗人的情感是什么;二是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三是情景相生,二者是如何转化的。
由上题可知诗人的情感是哀叹唐王朝的衰败,景物的特点是荒凉残破。
调动诗歌情与景关系的鉴赏术语,不难整合出答案参考答案:诗歌开篇触景生情:诗人行经萦纡泾水,放眼望去,满目荒凉,“欲消魂”三字脱口而出;到诗歌结尾,更是发出“不堪回首”的深沉喟叹。
中间两联描摹所见,寓情于景:残破的村落,兀立的古碑,云雪的晚山,烟笼的黄昏——凄凉的景色无不包容、渗透着悲怆的感情。
诗人对照古今,满怀抑郁,这主观情绪更使他感受到满目昏黄。
昏黄,是眼前景色的写照,是脚下行路的写照,是大唐王朝现状的写照,也是诗人自身处境与内心世界的写照。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答案)doc资料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答案)《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知识与能力: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知识,归纳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练结合、合作探究,体悟诗人所蕴涵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
通过对咏史怀古诗的分析,体悟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中蕴涵的情感。
课前预习案一、相关知识1、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
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2、咏史怀古诗特点:(1)题目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形式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3)主要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4)常用手法: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化用典故等3、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典故(1)后庭花: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
(2)《黍离》之悲:《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
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
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垂杨:“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4)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5)淮水:秦淮河古称淮水。
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
【高中复习】咏史怀古诗鉴赏(习题含答案)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咏史怀古诗鉴赏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鉴赏怀古咏史诗要注意的几点: 1、要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
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
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这一首词再现三国时代的历史风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2、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
如:《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作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了诗人感想的媒介了。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3、要领悟感情。
怀古咏史,大致上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最新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答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知识与能力: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知识,归纳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练结合、合作探究,体悟诗人所蕴涵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
通过对咏史怀古诗的分析,体悟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中蕴涵的情感。
课前预习案一、相关知识1、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
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2、咏史怀古诗特点:(1)题目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形式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3)主要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4)常用手法: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化用典故等3、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典故(1)后庭花: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
(2)《黍离》之悲:《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
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
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垂杨:“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4)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5)淮水:秦淮河古称淮水。
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
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
高中咏史怀古诗试题及答案
高中咏史怀古诗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不是咏史怀古诗?A. 李白《将进酒》B. 杜甫《登高》C.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D. 王之涣《登鹳雀楼》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哪位诗人之口?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辛弃疾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哪位诗人对友人的祝愿?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之涣二、填空题4. 请填写《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____,____。
”5. 《登高》是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____。
6.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下一句是____。
三、简答题7. 请简述《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8. 李白的《将进酒》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四、论述题9. 论述《登高》一诗中,杜甫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
10. 请结合辛弃疾的生平,分析《青玉案·元夕》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D. 王之涣《登鹳雀楼》2. 答案:B. 杜甫3. 答案:C. 苏轼二、填空题4. 答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5. 答案: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寓四川,登高望远,感慨万千。
6. 答案:“更吹落、星如雨。
”三、简答题7. 答案:《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在唐代创作的,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
8. 答案:《将进酒》中,李白表达了一种及时行乐、豪放不羁的人生态度。
四、论述题9. 答案:在《登高》中,杜甫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如“无边落木萧萧下”,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孤独的感慨。
10. 答案:《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通过对节日的描写,反映了自己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个人壮志未酬的无奈。
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我们不仅复习了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还深入理解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获得启发,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典诗歌的魅力。
《咏史怀古诗》训练包含答案
《咏史怀古诗》训练一、知识点总结1.怀古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怀古诗的内容及情感①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②感慨国运衰微、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③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批判现实④追慕古贤(缅怀先贤),表示敬仰之心⑤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3.鉴赏咏史诗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①写了哪个古人做了哪件往事②为什么要写古人的往事(怀才不遇,抒发爱国...)③分析手法技巧(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衬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二、训练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⑴—⑵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答:⑵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⑴—⑵题。
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⑴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分)答:⑵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⑴—⑵题。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⑴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4分)答:⑵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答:《咏史怀古诗》参考答案1.⑴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史怀古诗学案答案
1(1)答:吊古伤今。
(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2)韦庄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
或: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
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华,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怀古诗的表现手法,除了借古讽今,还有对比、借景抒情等,希望大家好好把握。
2、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一)
【参考答案】
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二)(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1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