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最新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题 精品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月考题历史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1.古书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主要是指()A.商朝疆域空前辽阔B.商朝商业等活动十分繁盛C.商朝经济发达、城市遍布全国D.商都建筑宏伟壮阔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这是对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形象描述。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①奴隶社会实行土地国有制②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私有制③井田制是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④随着井田制结束,分封制也消失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与西周的灭亡情形较为相似的王朝是()A.商朝B.秦朝C.西晋D.东晋4.有人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为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
其条件有()①实现了区域性统一②促进了民族融合③变法中秦国强大④人民渴望统一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5.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孟子6.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在战国时期()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D.剥削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7.下列文物在长江流域出土的是()A.嵌错赏功宴乐铜壶B.甲骨文C.秦陵兵马俑D.莲鹤方壶8.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B.最高统治者称皇帝C.地方实行郡县制D.中央政府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9.《汉书·食货志》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凡米石五千,……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这段材料表明“轻田租”的直接原因是()A.阶级矛盾尖锐B.生活动荡不安C.经济破坏严重D.封建统治不稳10.观察下图,图中的犁耕方式开始于()A.春秋战国B.西汉末年C.三国两晋D.随唐时期11.下列不属于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是()A.强化法制,打击豪强地主B.盐铁官营,国家垄断产销C.出兵匈奴,改变被动地位D.崇儒抑法,创造中央太学12.西汉与东汉时期,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当时在位的皇帝分别是()A.汉文帝、汉光武帝B.汉武帝、光武帝C.汉武帝、汉明帝D.汉文帝、汉明帝13.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分封制()A.都是加强中央集权B.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C.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D.都是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14.下面对于西汉休养生息政策的解释,最准确的是()A.封建国家暂停对农民的剥削B.西汉废除秦朝的沉重赋税C.西汉王朝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D.政府奉行宽舒政策,把剥削放到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15.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作用的不同之处是()A.促进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B.直接帮助西域各民族摆脱匈奴的控制C.促进中国同西亚、欧洲的友好往来D.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贡献16.“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地皆无丝漆,不铸铁钱。
2018届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试卷(五)历史试题
2018届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试卷(五)历史试题(命题范围:必修1、必修2必修3 第一单元)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时量90分钟,满分100 分。
第I卷选择题(共50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 分。
)1.分封从本质上来说,仍是社群自治的延续。
同商朝相比,很多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上层的并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
材料主要强调西周的分封制度A.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B主要依据血缘来分封诸侯C.实质上仍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D.促使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2.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农业生产概况比较表农耕区域年人均耕田数年人均粮食总收入量南方农耕区23小亩32石中原农耕区30小亩45石西北屯垦区74 小亩29石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经济重心逐渐转移至南方B.南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D.地理环境央定农业生产水平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冲提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其主要目的是A.宣扬君权神授B.主张以德治民C.强调天人感应D.强化三纲五常4.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期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等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面大加宣传。
同时,消政存也将王关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于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
材料主要说明上市湖世市A.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B.王夫之的儒学思想影响深远C.清政府企图靠汉人挽救困局D.历史评价很难做到公正客观5、从康照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
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雍正时扩大到1200余人。
这反映了清朝A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削弱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C.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更严D.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6.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0文。
2018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高考模拟卷(一)文综历史试题
24、据钱租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
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
这主要表明A.各诸侯国尊崇传统文化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25、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据此可知A.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B.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C.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D.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26、北宋前期、宰相的阶官在仆射以上,在朝廷发布的敕尾只属名而不书姓,阶官在吏部尚书以下则皆著姓。
神宗元丰改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所以不计寄禄官的高下,一例去姓。
这反映出A.宰相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B.北宋宰相辅政遵循程序化C.北宋中央官制发生了调整D.分割相权的政策全面实施27、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
这一文学特色A.反映宋代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B.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地位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28、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
”这反映出当时A.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B.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C.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29、1903年,严复在翻译英国思想家密尔阐述“公民自由”的著作时,对于中文书名,并未采用最直接的译文论自由,几经斟酌,定名为《群己权界论》。
这反映了当时他A.反对西方自由思想B.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C.引领民众回归传统D.强调国家利益的至上性30、1937年9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际宣传处,对外宣传中国抗战意志及日军暴行,抗战期间先后在美国、英国等国家设立了十二个办事处,邀请外国记者和重要报人来华采访,编制发行外文刊物290多期。
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历史摸底考试试题
2018年春季高二期末考试暨2019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命题范围:必修1、2、3+选修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得分:________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1.史载: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斡旋下,举行了有楚、晋两大诸侯国和宋、郑等十余小国参加的弭兵会议,达成“晋、楚之从(注:从国)交相见”的决议;此后,宋、郑等国“仆仆于晋、楚之廷”。
这段记载反映出A.周王室已经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B.战国初年诸侯争霸极为激烈C.大小诸侯与周王室宗法关系不同D.当时分封制度受到较大破坏2.钱穆《秦汉史》认为:“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
迄于汉武,不乃百年,乃表章六艺,高慕尧舜,处处以希古法先为务。
……盖汉武鄙薄始皇,远慕唐虞。
究其所至,仍亦为始皇之所为而止耳”。
意指秦皇与汉武在施政上A.外儒内法 B.殊途同归C.法古用今 D.大相径庭3.章学诚主张“六经皆史”,郝经主张“六经皆道”,马一浮认为“六经皆艺”,钱钟书则认为“六经皆诗”。
这表明他们A.均视六经为学术研究的大经大法B.争夺经典诠释权以控制主流思想C.治学研究存在重思想轻学术偏见D.认为六经孕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4.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
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
”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
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A.主张改造理学 B.重书本轻实践C.注重道统权威 D.强调学术创新5.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
如《清明上河图》中可看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等;《东京梦华录》也有“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王道人蜜煎”等记载。
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湖南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历史【试卷综析】试卷坚持以能力立意,根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新情境,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和文科综合能力的考查。
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复习第一阶段教学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过关复习,一是要对历史大事年表、单元序言(单元概要、阶段特征)、目录和子目标题、本课要旨等基本知识了然于胸;二是要对历史课本中的“史”“论”关系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补漏,使学生掌握课本中每则史料与史论的对应关系,能明确地阐述其中的因果关系和逻辑链条。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同类训练,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由熟悉到陌生进行拓展提高,逐步打消对新素材、新概念、新史观、新角度试题的惊慌和畏惧心理。
这一环节不过关,就意味着高考复习的方向不正、目标不准、根基不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文】1.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B.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知识点】A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早期政治制度【答案解析】B 解析:此题考查宗法制的作用。
王国维认为西周用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决定大宗小宗的政治地位可以减少争论,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和知识的调用能力。
宗法制的内容是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题文】2.水排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冶铁工作效率的同时,制瓷业中的新品种也在逐步走向成熟,为其后来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这一品种是A.白瓷B.青瓷C.秘色瓷D.青花瓷【知识点】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手工业·制瓷业【答案解析】B 解析:水排的发明是在东汉时,根据时间特征来分析,A不对,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C不对,是在唐朝;D不对,主要是在元明清时期。
历史试题(附中版)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三月考试卷(一)
历史试题(附中版)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三月考试卷(一)历史(命题范围:必修一第1~20课、必修三、选修一)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
下列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没有体现这一思想的是(D)A.楚B.宋C.陈D.晋【解析】“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意谓新王朝成立,要先做好三件大事:兴灭国,分封灭亡之国,如周初封夏、殷二代之后于杞、宋;继绝世,承继绝祀的世族,如周初立舜之后于陈,颛顼之后于楚;提拔隐逸的人才,授之官爵。
如此,就会天下归心。
而分封成王弟于晋,不在三件大事之中,故选D。
2.《尚书·多方》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
”伯利克里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材料中两个“民主”的意思(B)A.主体相同,内涵一致B.主体不同,内涵相反C.主体相同,内涵相反D.主体不同,内涵一致【解析】《尚书·多方》中的“民主”是指为民做主的、有德行的君主,主体是指统治者个人,内涵是一种专制制度;古希腊的“民主”是指“人民主权”,是一种政治制度,主体是公民,内涵是奴隶制民主制度。
故选B。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认为秦灭周,得水德,尚黑,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遂成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
材料本质上说明秦始皇(A)A.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B.提倡君权神授的理论C.信奉阴阳五行的学说D.遵循以德治国的思想【解析】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
“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
这种现象说明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手段D.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封建有四次反动,即封建统治者仍然幻想依靠血缘关系维护统治,说明血缘政治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B项。
分封制对加强中央集权不利,排除A项;从四次“反动”的结果看,没有得到强化皇权的目的,排除C项;封建社会分封制残余的存在不是分封制的发展和完善,排除D项。
点睛:由于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在封建社会,仍有少数统治者试图以分封制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明初靖难之役等史实都表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或分封制残余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已经不能满足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2. 平王东迁后,在各封国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险恶的国际关系。
他们都了解国王的权力和荣光已经一去不复返,唯有凭借自身力量才能生存。
下列孟子的哪一言论与该背景相近A.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舍生而取义者矣”D. “教亦多术矣”【答案】A【解析】依据题意可知周王权力弱小,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A项反映了“王”的称谓被滥用,分封制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3. 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二者的最大差别是A. 对犯罪的惩处力度B. 惩处犯罪的效果性C. 对犯罪证据的采信D. 制定法律的出发点【答案】D【解析】秦朝法律仅仅是统治者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因此实行轻罪重罚,用暴力统治人民。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018年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018年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大众消费时代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技术革命加上市场的发展和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彻底打破了新教徒害怕负债的传统顾虑,最终导致消费社会的降临。
由材料中可以得出美国A.经济政策需要调整B.供求矛盾存在激化的危险C.宗教观念受到冲击D.科技进步拉动了民众消费参考答案:B材料“20世纪20年代,技术革命加上市场的发展和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彻底打破了新教徒害怕负债的传统顾虑”反映了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之前市场的虚假繁荣,说明供求矛盾存在激化的危险,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政策调整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宗教观念受到冲击,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的背景,不是科技进步拉动了民众消费,故D错误。
故选B。
2. 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这反映出(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参考答案:C材料信息主要涉及刘邦注重安抚降者而项羽不注重奖励战胜有功者,并未涉及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且该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且分封制是导致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重要原因,平衡说法有误,故B项错误;据材料“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和“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可知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主要涉及刘邦注重安抚降者而项羽不注重奖励战胜有功者,并不能说明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故D项错误。
3.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出现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目前,共有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区域集团30多个,参加的国家和地区有140多个。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
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历史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岭南石峡遗址已发掘64座大小不一的墓葬,出土遗物三千余件。
有出七成套的木作工具石锛和石凿,数百件实战用的石镞、石钺;还有礼器如琮、璧等,玉琮与良渚一带相近。
据此可推断,该遗址A.已出现掌握贵重礼器的祭司阶层B.处于石器时代向国家迈进的阶段C.有直接或间接远距离的商品交换D.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一定程度发展2.图1、2所示文物均被学界命名为“蜻蜓眼玻璃器”。
据此可知图1古埃及玻璃器(前+4世纪)图2曾侯乙墓玻璃器(战国)A.社会分工发生了进一步细化B.战国手工制造水平超过古埃及C.玻璃器的生产中心发生转移D.玻璃器是中外文明交流的物证3.《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家人子”(宫侍女)出身的窦太后喜好黄老之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辕固生答“家人言耳”太后大怒,命他去刺野猪,幸得景帝帮助才脱困。
这一记载最能印证汉初A.无为而治思想发生动摇B.弃道崇儒思想开始抬头C.社会等级意识仍然强烈D.皇权独尊遭受外戚挑战4.王莽改制,根据周朝办法造大钱,后又相继发行契刀、错刀、宝货等货币,民间仍用五铢钱。
王莽下诏:“敢非井田、挟五铢钱者为惑众,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可见当时A.制度变革获得法律保障B.币制由复杂走向简单C.托古改制重视民众基础D.政府的货币信用不足5.《公羊传》记载:“桓何以贵?母贵也。
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然而汉武帝却在立幼子为太子后杀其生母,北魏时期道武帝将子贵母死立为定制。
这一转变的目的在于A.提高三纲五常的地位B.促进华夏认同C.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D.加强集权统治6.唐太宗审查《氏族志》时,认为山东崔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不配第一等。
他指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新修订的《氏族志》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干被降为第三等。
最新历史高考-湖南师大附中201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201
湖南师大附中2018—2018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12月月考试题历史一、选择题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形成后历经各朝不断完善巩固,到清朝时期空前强化。
据此回答1—5题。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最主要在于()A.发展社会经济B.抵御侵略C.加强交流D.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北宋赵匡胤和明太祖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之处在于()A.废除丞相B.改变分散地方机构和权力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D.文化专制3.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A.废除丞相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C.八股取士D.地方设“三司”4.与北宋通判的职能相类似的是()A.御史大夫B.御史台C.按察使D.布政使5.元朝行省制度实施所产生的作用不包括()A.扩大了元朝的疆域B.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划的基础C.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D.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民谣与谚语往往是对社会现实的某种反映,回答6—8题6.中国古代谚语:“千年田,八百主”,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因素是()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土地买卖频繁C.商品经济发展D.土地私有合法化7.“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
”对应这首开封民谣的古代城市有()A.长安临安B.大梁东京C.中都应天D.逻些兴庆8.“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最能反映的是()A.北宋商品经济的发达B.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明朝资本主义的萌芽D.清朝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赋税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下列赋税制度体现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的是()A.初税亩B.编户齐民C.租庸调制D.方田均税法10.汉代赋税征收较重的是()A.田租与更赋B.人口税与更赋C.人口税与附加税 D.人口税与田租1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宝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准许土地自由买卖B.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C.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我国历代中央政府重视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最新 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精品
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A.都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B.都在关中地区C.都在今天河南省的境内D.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2.下列关于西周历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B.武王建立西周C.西周是一个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D.诸侯国是西周地方政权的组织形式3.据《左传》、《史记》等史书记载,齐桓公两次在葵丘与各诸侯国会盟。
规定不可堵塞水源;不可阻碍各地粮食流通;不可改换嫡子;不可随便杀死大夫;要尊贤育才;同盟国都要言归于好等。
以上材料主要说明A.齐桓公通过会盟成为春秋霸主B.葵丘会盟是一个军事同盟C.葵丘会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D.葵丘会盟主旨在于和平修好,让各诸侯国休养生息发展经济4.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实质都是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5.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君选用人才普遍实行“任人唯贤”、“因功受禄”的制度,这表明A.新兴地主取得统治地位B.各国采纳了墨子“尚贤”的主张C.奴隶制的特权制度趋于瓦解D.奴隶主贵族竭力维护旧制度6.从右图春秋时代的青铜牛尊上,你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有①春秋时期青铜铸造水平很高②人们用牛耕田③铸铁柔化技术已经创造④酒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饮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7.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B.都江堰C.灵渠D.芍陂8.今天的华夏民族是中国古代各民族不断融合而来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最基本途径是A.经济文化交流B.频繁的战争C.册封少数民族首领D.和亲9.胡适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
2018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试卷(六)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版
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六)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时量:150分钟满分:3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1至42题是必考题,43至47题为选考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春秋时期,南方的吴楚称王,而北方的齐晋仅称霸。
周朝衰弱,自古相沿称王,北方诸侯既不反对,也未取而代之;齐桓、晋文等称霸,倒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
这种现象说明(C)A.分封制在南方率先被根除B.宗法制在北方根深蒂固C.传统礼乐制逐步走向瓦解D.春秋称霸均借天子名义【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北诸侯称王或称霸,周天子地位衰微。
故选C。
25.《老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80年代做出的统计,《老子》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材料反映了(B)A.道家思想对世界各地的影响已经超过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在世界各地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C.道教在世界各地区的地位仅次于基督教的地位D.20世纪80年代道教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宗教【解析】首先,读懂材料:“《老子》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可见“道家思想在世界各地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次,要明确道教与道家的联系与区别:道家在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但道教宗教形式至南北朝时才逐渐完善;道教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与修真主要经典,但并不能说老子创建了道教。
答案选B。
26.《三国志》载,东吴孙休(258—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到,“自建兴以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
由此可知(B)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B.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C.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D.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解析】材料中提到“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说明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所以选B。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历史试题(附中版)-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三月考试卷(三)历史(命题范围:必修一全册、必修二第1~7单元)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战国民间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财产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
而宋开宝元年颁布诏令:“荆蜀民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不得别财异居。
”两年后又诏:“诱人子弟析家产者令所在擒捕流配。
”最后升级为“父母在而别财异居者论死”,并正式收入《宋律》。
这反映出宋朝(B)A.司法制度逐渐严苛B.宗法平民化的倾向C.理学思想深入人心D.土地关系流转加快2.15世纪的思想家丘浚在《大学衍义补》中提出:“善于富国者,必先理民之财,而为国理财者次之。
”“民自为市,则物之良恶,钱之多少,易以通融,准折取舍。
”其蕴含的经济思想是(A)A.自由经济B.国家干预C.工商皆本D.重农抑商3.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D)A.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B.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的兴起C.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D.商品流通已经打破地域限制4.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
对右图理解不正确的是(B)A.服饰变革反映了女性逐渐走上社会舞台B.欧风美雨根本上改变了男尊女卑的观念C.学堂教育和军事训练的近代化趋向明显D.木版年画有一定社会、时代和民族属性5.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女子出嫁时娘家陪送财物的民俗。
下表是各时期嫁妆统计情况,据此不能够说明的是(B)A.保留了中国传统特色B.陪嫁的嫁妆越来越贵重C.近代婚俗的中西融合D.改革开放影响消费观念6.1907年,浙江巡抚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
湖南师大附中2019高三上抽考试卷(一)-历史
湖南师大附中2019高三上抽考试卷(一)-历史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一〕历史试题〔考试范围:必修一1~4单元〕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90分钟,总分值100分。
第一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意的。
〕1、西周立国,以封建制为支柱,政治秩序仰赖封建制来维持。
以下关于周代封建制的认识不正确的选项是A、封建是周人扩张势力到东方的一种方式B、与周王室无血缘关系者被排除在封建关系之外C、诸侯受封以后,经由纳贡与朝觐,维持与周王室的关系D、统治权力与土地依贵族阶层高下而逐级分割2、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能够用王国维的“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说明,此处他所谓的“天”是指A、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B、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D、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3、秦的地方行政单位是郡县,东汉地方行政单位是州郡县,从秦的二级制进展到东汉的三级制,要紧缘故是A、版图扩大,加强对边地治理的需要B、经济进展人口增多,须增设一级C、朝廷加强对地方操纵以巩固统治D、提倡儒学,重视吏治以加强地方建设,4、《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
”由此可见,中朝A、有独立的决策权力,位高权重B、取代了丞相的地位,权倾朝野C、在宫廷内参与决策,削弱相权D、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5、《汉书·诸侯王表》载,武帝时作“左官之律”。
注曰:“汉时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故谓降为左迁。
仕于诸侯为左官也。
”官吏违反规定私自到诸侯国任职,构成左官罪;左官犯罪,加重处罪。
这一规定实质上反映了A、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汉代存在严格的尊君抑臣等级思想C、武帝意在防止诸侯王网罗人才D、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道:“〔科考取士使得〕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大集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一)历史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
下列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没有体现这一思想的是(D)A.楚B.宋C.陈D.晋【解析】“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意谓新王朝成立,要先做好三件大事:兴灭国,分封灭亡之国,如周初封夏、殷二代之后于杞、宋;继绝世,承继绝祀的世族,如周初立舜之后于陈,颛顼之后于楚;提拔隐逸的人才,授之官爵。
如此,就会天下归心。
而分封成王弟于晋,不在三件大事之中,故选D。
2.《尚书·多方》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
”伯利克里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材料中两个“民主”的意思(B)A.主体相同,内涵一致B.主体不同,内涵相反C.主体相同,内涵相反D.主体不同,内涵一致【解析】《尚书·多方》中的“民主”是指为民做主的、有德行的君主,主体是指统治者个人,内涵是一种专制制度;古希腊的“民主”是指“人民主权”,是一种政治制度,主体是公民,内涵是奴隶制民主制度。
故选B。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认为秦灭周,得水德,尚黑,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遂成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
材料本质上说明秦始皇(A)A.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B.提倡君权神授的理论C.信奉阴阳五行的学说D.遵循以德治国的思想【解析】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
“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
“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
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对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出解释。
五德终始说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受到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以证明其政权统治的合法性。
故选A。
君权神授理论系西汉董仲舒提出,“阴阳五行”是材料现象的描述,以德治国是儒家的治国理论,故排除B、C、D。
4.下图是近年出土的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中的两枚印章。
除此之外,还出土了数量惊人和做工精美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牍。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C)A.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依然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B.从墓葬的规格可见当时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C.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D.该墓葬的竹简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佛教思想精髓【解析】从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流行的主要字体是隶书,而非篆书,不能单从两枚印章字体得出A的结论;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B不对;佛教传入时间是西汉末年,D错。
只有C对。
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还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这从本质上说明(C)A.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B.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C.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D.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群臣对宁宗“时时下手条”而“事不出中书”表示愤慨,说明当时决策体制完善,中书门下仍有一定的决策权,C对;即将亡国不是材料关键所在,A不对;D仅为对材料所反映出来的现象的解读,而非本质的解读,排除;B不符合史实。
所以答案为C。
6.在元代,汉儒的地位低下,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之说。
可也就是在元代,施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汉儒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考生严格按程朱理学观点答题。
这说明元朝(C) A.民族歧视,控制思想B.等级森严,制度矛盾C.重视礼教,维护统治D.重视理学,以备顾问【解析】答题的重点在元朝“科举考试把《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考生严格按程朱理学观点答题”,这说明元朝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的指导思想,要用儒家宣扬封建礼教,毒害和控制人的思想,以维护统治,选C。
“民族歧视”“制度矛盾”“以备顾问”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A、B、D。
7.有学者认为,纵观二十四史,围绕皇位继承人而展开的争斗,几乎是所有宫廷悲剧及大多数朝堂悲剧的源头。
由于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继承人,这使得各皇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
这实质上(C)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论证了古代中国宗法制的混乱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君权至上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嫡长子继承制常遭破坏,国君“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继承人”和“各皇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的现象,实质上都是君权至上的表现。
所以答案为C。
8.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25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A)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解析】由表格的清政府从各省调兵增援东南沿海军队执行情况来看,时间间隔大,调出、调往省份路途遥远,可以得出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缺乏统筹,A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题目材料没有体现;故选A项。
9.恩格斯1894年11月深刻地指出:“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了古老的帝国以致命的打击。
”然而,这场战争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
对“分水岭”一词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这场战争(C)A.加快了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进程B.活生生中断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C.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D.彻底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10.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
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
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
”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根本原因是(C)A.性格怯懦B.角色意识C.君主制度D.宗法制度【解析】材料明确说明皇帝的传统使命,是“君临天下,做忠臣孝子的表率”,所以问题不在皇帝之决心,而在于不能“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是制度问题。
A、B两项非主要原因。
D项迷惑性大,但宗法制度服务于君主制度,慈禧也是依据君主制度“垂帘听政”的。
故选C“君主制度”。
11.学者易中天说,实际上,历史的进步往往因于妥协……其实妥协是一种政治美德。
下列史实能够诠释上述观点的是(C)A.版籍奉还B.公车上书C.清帝退位D.一票共和【解析】日本倒幕运动中,幕府将军为了保住实权以退为进,实行版籍奉还,表面上是一种妥协,实质是为了抵制维新和社会进步,不符合题意,排除A;1895年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不存在妥协,不合题意,排除B;同样,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是以一票的优势险胜,是斗争的结果,不合题意,排除D;清帝退位,是三方(革命党、袁世凯、清皇室)妥协三方共赢的结果,而且成功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避免了一场内战,有利于社会进步,选C。
12.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
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地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李欣淑的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导致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C)A.李欣淑积极向上的心态B.临时约法对自由的规定C.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D.女校等新式教育的发展【解析】社会现象是指“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而非李欣淑本人,A错;B、D是条件不是主要原因;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抨击封建伦理道德,使中国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从而就有李欣淑等人追求女性解放的举动,C对。
13.美国学者林蔚说:“北洋时期的中国并不(完全)是病态的时代。
”下列观点与材料冲突的是北洋时期(D)A.经济有实质性增长B.无产阶级力量壮大C.文化有较高的成就D.民主有长足的发展【解析】北洋时期北洋军阀政府奖励实业,加上一战列强忙于欧战,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由于军阀割据,政局混乱,政府对人们的思想控制较松,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科学、天赋人权、法治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都得到广泛的传播,出现思想大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虽然保留了国会政治,保留了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形式,但由于袁世凯等人的黑暗统治,民主进步有限。
故选D。
14.某一个主题展览中出现了下列关于我国某民主革命势力发展态势的三幅图片,下列有关的解说正确的是(B)A.图一到图二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的态势B.“左”倾错误的发展是导致图一到图二的根本原因C.图二到图三的发展是中共反击国民党的结果D.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导致图二到图三的原因【解析】图一反映的是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图二反映的是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领导工农红军进行长征实行战略转移后,以刘志丹建立的陕北革命根据地为基础建立陕甘宁边区的形势;图三反映的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在华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情形。
15.“当时的……指导机关不做发展土地革命和群众的阶级斗争,却只做上层的团结功夫,蒙蔽阶级矛盾,不去夺取军队,不去武装工农,不能利用参加政权的机关,不去为群众谋利。
”这导致(C)A.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二次革命失败C.断送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D.国共合作破裂【解析】材料出自中共六大文件,“不做发展土地革命和群众的阶级斗争”“只做上层的团结功夫”“不能利用参加政权的机关”,材料体现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断送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故选C。
C.朱毛会师后首战失利退宁冈D.朱毛会师后军队称为工农革命军17.《大公报》是中华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从右图《大公报》的报道中,我们能够获得的准确信息是(B)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B.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C.国共内战争夺正酣D.抗美援朝仁安羌大捷【解析】注意报道中的信息“攻克仁安羌”“被围英军救出”字样。
18.某次国际会议结束后,一位美国记者评价道:“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该会议是(C)A.1949年北平和谈B.1954年日内瓦会议C.1955年万隆会议D.1971年联合国大会【解析】1955年万隆会议陷入僵局的时刻,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