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教案 孙晋

合集下载

《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教案

华民族在水利方面的卓越智慧和技艺。
02 03
历史背景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基础上组织修建 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 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
工程原理
都江堰运用岷江水流的自然规律,通过巧妙的设计,实现了自动分水、 排沙、泄洪和引水的功能,既保证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又防止了水 患的发生。
灌溉系统功能
都江堰的灌溉系统具有调节水量、防洪减灾、农田灌溉、城 市供水等多种功能。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实现了水资源 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 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利支撑。
04 古代水利工程管理智慧
官民共治管理模式
01
02
03
官方主导
设立专门的水利官职,负 责都江堰的维护和管理, 确保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 。
民间参与
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水利建 设和管理,形成官民共治 的管理模式,提高治理效 率。
协作机制
建立官民之间的协作机制 ,共同商讨和解决水利问 题,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 。
岁修制度及其实施
岁修制度
制定完善的岁修制度,规 定每年对都江堰进行定期 的检修和维护,确保工程 的安全和稳定。
组织实施
由官方组织专业的水利队 伍进行岁修工作,同时动 员民间力量参与,共同完 成岁修任务。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都江堰工程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至关重要。通过加强文 物保护、修缮和维护工作,可以确保都 江堰工程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得到有效传 承。
VS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除了物质文化遗产外,都江堰工程还承载 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水利文化、 农耕文化等。通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挖掘、整理和传承工作,可以促进这些文 化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

2019-2020年高二语文 3.1《都江堰》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2020年高二语文 3.1《都江堰》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2020年高二语文 3.1《都江堰》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目标:1,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2,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活着或死了,到底应该站在哪里?教学重点:1,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2,揣摩语言教学难点: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如果我们没有读到余秋雨的《都江堰》,我们会一直认为,伟大的奇观、胜地肯定是类似世界八大奇观的那些事物。

可是,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会有一些新的思索……二、用短语的形式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概括文意。

参考: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魅力;魅力的缔造者;贴近苍生的神(最后一部分有难度,可以暂时放一放,等到讲解到时再仔细揣摩)。

三、解读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1.学生回答第一个小标题。

根据学生回答,分析是否掌握到位。

如果有人把侧重点放在单一的长城或者都江堰上,就说明没有把握好。

2.运用的手法:对比。

(1)角度:规模、社会功用、历史、品格。

(2)目的:从各种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长城的区别,让人们认识到都江堰的伟大(注意:并没有否定长城的伟大)(3)结论:第一段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

四、解读第二部分———都江堰的魅力这一段很明显是结合上一段进行的,目的是告诉别人都江堰究竟是怎样的美,怎样的伟大。

(1)手法:欲扬先抑,层层推进。

(2)作用: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震撼。

(3)目的:本节最后一句: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第二课时五.解读第三部分——魅力的缔造者:李冰父子如此激动人心的都江堰,这样富有魅力的水,究竟是谁,赋予了它们无尽的生命,千百年来唱着动人的歌?那就是李冰父子。

一句遥远的看不见面影就把历史的厚度和沧桑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走进了李冰生活的那个时代。

1.李冰其人:秦,蜀,郡守。

行为:实践目的:浚理、消灾、滋润、濡养品格:具体、质朴--->冰清玉洁.2.辩论中的李冰。

(完整版)高二《都江堰》教案2

(完整版)高二《都江堰》教案2

高二《都江堰》教案2《都江堰》教案23、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写自己游览都江堰和二王庙表达作者深刻的历史反思和文化反思,对李冰精魂、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也体现了作者对承传这种精神的乐观和对膜拜这种精义的欣慰。

4、品读课文(1)浏览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写都江堰的关键句。

可以抓住以下关键语句:①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②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③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④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⑤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⑥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⑦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⑧它,就是都江堰。

(ⅱ)思考:在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从多方面进行比较,那个方面是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为什么?作者从修建时间、社会功用、延伸举例、文明特征诸方面将长城与都江堰作比较,其中社会功用方面大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这不仅因为延伸距离。

文明特征等方面内容依附于社会功用,而且因为对社会功用的评价是这部分的核心内容,这里是在为第三部分展开文化反思张本,所以重在社会功用比照两大工程,从而表达了作者的见解:“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ⅲ)概括本部分的主要内容。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以长城入手,作好铺垫,引出都江堰;对长城与都江堰及其文明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对比,以突出主旨,从而表现了都江堰是一种灵动的文明,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2)美读课文第二部分。

(ⅰ)美读课文第二段,应读出“闻其声”的层次感;美读第三段,要传达作者紧张喜悦豪迈赞叹的丰富感情。

(ⅱ)作者通过描写都江堰强悍而又驯顺的水,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怎样?这一部分主要写都江堰的水,突出了水流的宏伟气势,强悍和规整。

课文《都江堰》教案范文

课文《都江堰》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课文《都江堰》教案2. 学科领域:语文3. 年级段:八年级4. 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重点词汇和句型的掌握。

(2)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作用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有个别生僻字的认读和书写。

(2)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和技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图片。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课堂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都江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简要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停顿。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重点词汇和句型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都江堰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3. 课文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都江堰实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开展水资源保护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大学语文都江堰课文教案

大学语文都江堰课文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工程特点及作用。

2.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关心国家水利事业的情感。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修辞手法的学习与应用。

教学难点:1. 课文内容中历史背景的把握。

2. 修辞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都江堰在我国水利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 思考:课文主要描述了都江堰的哪些特点?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2.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四、分析课文1. 教师分析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工程特点及作用。

2. 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加深对都江堰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都江堰的历史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都江堰,谁能简要介绍一下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拓展阅读1. 教师布置拓展阅读材料,如《都江堰》一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

2. 学生阅读拓展材料,思考:都江堰在我国水利史上有哪些重要意义?三、写作实践1.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2. 学生写一篇关于都江堰的短文,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四、课堂展示1.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点评。

2. 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学习修辞手法、拓展阅读和写作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工程特点及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都江堰》教学设计

《都江堰》教学设计

《都江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都江堰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建设意义;2. 了解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特点和水利文化价值;3. 学习并掌握水利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建设方法;4. 培养学生的实地考察和探究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都江堰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建设意义;2. 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特点和水利文化价值;3. 水利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建设方法。

三、教学过程1. 知识导入介绍都江堰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都江堰的兴趣,并与学生讨论都江堰的建设意义。

2. 学习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特点和水利文化价值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特点,如水利工程的规模、建设技术等。

同时,教师也要向学生传达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具有重要的水利文化价值。

3. 学习水利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建设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学习水利工程的基本原理,如水的运动规律、水流的量和速度等。

同时,学生也需要学习水利工程的建设方法,如水坝的设计和建设、渠道的布置等。

4. 实地考察和探究学习安排学生实地考察都江堰,亲自观察和体验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了解其实际效果和运行情况。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都江堰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建设意义有一定的了解;2. 学生能够描述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特点和水利文化价值;3. 学生能够理解水利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建设方法;4.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并能够进行实地考察和探究学习;5.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和探究学习,进一步加深对都江堰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资源1. 都江堰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的教学PPT;2. 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特点和水利文化价值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3. 水利工程基本原理和建设方法的示范模型和实验装置;4. 实地考察的工具和材料。

七、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如灵渠、赵州桥等,并进行比较和对比分析;2. 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与水利工程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小型水利工程的设计、模拟等。

《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都江堰》的作者余秋雨及其创作背景。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都江堰》的文化价值。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都江堰》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都江堰》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都江堰》的作者余秋雨及其创作背景。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都江堰》的文化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都江堰》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都江堰》的优美意境。

(2)介绍《都江堰》的作者余秋雨及其创作背景,使学生对《都江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1)讲解《都江堰》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都江堰》的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3. 教学活动:(1)讲解:教师讲解《都江堰》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都江堰》的文化价值。

(2)讨论:分组讨论《都江堰》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学生对《都江堰》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播放《都江堰》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韵律美。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完整版)高二《都江堰》教案2

(完整版)高二《都江堰》教案2

高二《都江堰》教案2《都江堰》教案23、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写自己游览都江堰和二王庙表达作者深刻的历史反思和文化反思,对李冰精魂、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也体现了作者对承传这种精神的乐观和对膜拜这种精义的欣慰。

4、品读课文(1)浏览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写都江堰的关键句。

可以抓住以下关键语句:①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②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 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③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④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⑤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⑥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⑦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⑧它,就是都江堰。

(ii)思考:在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从多方面进行比较,那个方面是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为什么?作者从修建时间、社会功用、延伸举例、文明特征诸方面将长城与都江堰作比较,其中社会功用方面大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这不仅因为延伸距离。

文明特征等方面内容依附于社会功用,而且因为对社会功用的评价是这部分的核心内容,这里是在为第三部分展开文化反思张本,所以重在社会功用比照两大工程,从而表达了作者的见解:“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

(iii)概括本部分的主要内容。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以长城入手,作好铺垫,引出都江堰;对长城与都江堰及其文明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对比,以突出主旨,从而表现了都江堰是一种灵动的文明,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 2)美读课文第二部分。

(i)美读课文第二段,应读出“闻其声”的层次感;美读第三段,要传达作者紧张喜悦豪迈赞叹的丰富感情。

(ii)作者通过描写都江堰强悍而又驯顺的水,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怎样?这一部分主要写都江堰的水,突出了水流的宏伟气势,强悍和规整。

初中历史都江堰教案

初中历史都江堰教案

初中历史都江堰教案
主备教师:XXX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的代表,掌握它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熟悉都江堰的建造者以及建造过程,了解其对四川水利和农业的重要贡献。

3. 能够理解为什么都江堰被誉为“水利工程史上的里程碑”,能够描述其在中国水利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重难点:
1. 掌握都江堰的建造背景和历史意义。

2. 理解都江堰的建设过程以及对当地水利和农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都江堰的外观和气势。

二、讲授: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建设情况,谈论它的重要性和影响。

三、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都江堰的建造者、建造过程以及对四川地区的影响。

四、展示讨论:各小组展示讨论的成果,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

五、梳理总结:让学生总结都江堰对中国水利史的贡献,并理解它在历史上的地位。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以介绍都江堰为主要内容,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合作探究,让学生深入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探究态度和发散思维,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总结。

《都江堰》教学设计(黑龙江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都江堰》教学设计(黑龙江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都江堰》教学设计(黑龙江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都江堰》一文;(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性;(3)学会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品味语言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涵;(2)学会对比阅读,将《都江堰》与其它相关文章进行对比,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都江堰为题材,创作一篇作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自然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性;(2)文章的表达技巧,品味语言的美感。

2. 教学难点:(1)对比阅读,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2)创作以都江堰为题材的作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都江堰图片,让学生对都江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2)简要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都江堰的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比阅读《都江堰》与其它相关文章,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表达技巧,品味语言的美感;(2)分析都江堰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尊重历史、敬畏自然。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布置作业:以都江堰为题材,创作一篇作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及作文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对比阅读:评估学生在对比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分析学生的思维深度。

高二《都江堰》教案

高二《都江堰》教案

高二《都江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对都江堰水流及相关历史文化的描绘。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本分析能力。

(2)组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都江堰这一伟大水利工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2)体会作者对都江堰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劳动人民智慧的崇敬。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伟大意义和文化价值。

(2)分析作者对都江堰与长城的对比,体会其深层含义。

2、教学难点(1)感悟作者对都江堰的独特情感和深刻思考。

(2)引导学生思考都江堰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关键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深入理解。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著名水利工程的图片,如三峡大坝、都江堰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水利工程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都江堰。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余秋雨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讲述都江堰的修建历史和重要地位,为理解文章内容奠定基础。

3、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决生字词问题。

4、精读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都江堰的水流特点,如“咆哮”“驯顺”等词语所展现的形象。

(2)组织学生讨论都江堰与长城的对比,思考作者这样对比的意图。

(3)让学生找出文中体现都江堰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语句,进行品味和分析。

5、小组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都江堰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作用和价值。

(2)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6、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都江堰的特点、文化价值以及作者的情感。

课文《都江堰》教案范文

课文《都江堰》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都江堰》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3)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了解都江堰的景象,增强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3)懂得珍惜水资源,提高学生的节约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都江堰》的阅读与理解。

(2)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古文言文的翻译。

(2)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及其在现代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都江堰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你们对都江堰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都江堰》,理解课文内容。

(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3. 课堂讲解:(1)讲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2)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2)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发言,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都江堰》。

2. 深入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分析其在现代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都江堰》的理解程度,包括对课文内容、主旨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高二《都江堰》教案1

高二《都江堰》教案1

高二《都江堰》教案1《都江堰》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功业的高度评价,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奋斗和实干的精神。

4、体会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阅读文本,理清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3.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4.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最优学法】、本文篇幅较长,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文本划为三大部分,在整体把握文意时应先了解标题的作用,并逐个概括标题大内容,从而理清的脉络。

把握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通过抓住文段的中心句,来概括文段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现在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余秋雨的游记散文《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处具有深厚文化精神意蕴的游览圣地。

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的更多的是当地的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所有这些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

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读了都江堰,你又有何感受呢?它的文化精义又是什么?今天在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二、介绍余秋雨及总结其文化散文的特点: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选línxuǎn(慎重地选拔;审重选择)、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都江堰》是文化游记,作者对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踪迹,给古老的物象与峻伟的山水赋予了灵性,赋予了哲理意蕴。

课文《都江堰》教案范文

课文《都江堰》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都江堰》的主要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敬佩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都江堰》的主要内容。

(2)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如何把握课文中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都江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建筑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培养对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敬佩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都江堰》,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课文内容,搜集有关都江堰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方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都江堰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其独特的水利设计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 比较学习:将都江堰与其他古代水利工程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3.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七、教学准备:1. 课文《都江堰》文本。

2. 与都江堰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其他古代水利工程的资料。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都江堰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都江堰的兴趣。

《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地理特点以及对当地居民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对保护水利工程的重要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都江堰的历史和保护水利工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保护水利工程的重要性的意识。

教学准备:1. 电子设备和投影仪。

2.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都江堰的图片和相关历史事件。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 (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都江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对这个地方的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都江堰对当地居民有什么重要性?为什么它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步骤二:学习 (15分钟)1.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图片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特点。

2. 学生跟随教师的介绍,了解都江堰的建设历史、规模和主要功能。

步骤三:讨论 (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都江堰对当地居民和农业的重要性是什么?为什么它能够长时间保持并继续发挥作用?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互相提问和回答对方的问题。

步骤四:案例分析 (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其他的保护水利工程的案例,如三峡大坝、南水北调等,并介绍它们的作用和意义。

2. 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案例并找出它们与都江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步骤五:拓展 (10分钟)1. 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如下问题:你认为保护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有哪些?如何才能做到保护好水利工程?2. 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辩论。

步骤六:总结和评价 (5分钟)1. 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都江堰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水利工程的意义。

2. 学生通过问答或小测验的形式,检验自己对今天的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进一步了解和研究都江堰的历史和保护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步骤七:课后延伸 (5分钟)1. 教师鼓励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图书馆寻找相关资料,继续了解都江堰的历史和保护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都江堰》教案2:探究古代水利工程的管理经验

《都江堰》教案2:探究古代水利工程的管理经验

《都江堰》教案2:探究古代水利工程的优秀管理经验中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水利工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都江堰。

这座水利工程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其精湛的技术、卓越的管理经验、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应该通过研究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来探究古代水利工程的优秀管理经验,让学生从中汲取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一、概览都江堰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和成都市的一座著名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前251年之间。

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包括母亲山、蜀江灌区两套引水系统,以及170多公里的水渠、万里堤三单元,两大坝。

以母亲山引水渠为主,北岷江支流岷江上游水源分优质水和次优质水,以养护城乡农业用水。

统治者慢慢兴建了土石坝,引流渠道,分道引水,并成功建成了大规模四平易近谷耕地。

历史上,都江堰修建之前,成都平原上缺乏足够的灌溉水源,因此赢得“天府鱼米之乡”的美誉。

今天,都江堰仍然是四川平原上最为重要的灌区。

二、探究都江堰的管理经验1、科学制定规划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初期,把全局规划作为重要工作开展。

其技术、资金、劳力的安排、利益分配、抽水场、堰、河渠的布置,均在统一规划下实现。

在此基础上,把引水渠口分为优质水口和次优质口,科学利用各个各村灌溉用水,大大增加了灌溉效率。

2、严格的线路建设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要有严谨的基础建设。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时间和资源有限,因此必须在建设前精选线路。

同时,还必须要找到合适的引水渠、缩短渠道长度,以保证灌溉效率的提高。

3、重视技术力量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十分注重技术力量。

在建设过程中,招聘了一批水利专家,为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还聘请了许多土木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帮助工程实现精细化管理和独特的设计。

4、严密的管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中,管理工作也至关重要。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母亲山引水渠疏通工作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同时,引水口必须与河流对接停止。

《都江堰》教案孙晋

《都江堰》教案孙晋

《都江堰》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整理的思路(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些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3.品味富有意蕴的语句。

【教学重点】1..理解整理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 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与探究结合一、导入新课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的更多的是当地的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所有这些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

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打开我们的美术鉴赏这本书,同学们挥发现有关建筑方面的图画,介绍某种建筑队特点和意蕴,这就是建筑文化。

如果说故宫是皇权政治的符号,那么周庄则代表平民生命的形态;如果说布达拉宫是虔诚宗教崇拜意识,那么扬州个圆则是淡泊雅致文人情怀;如果说天一阁能读出文化保存和流传的悲壮,道士塔能读出文明被销毁的悲哀,那么读了都江堰,你又有何感受呢?它的文化精义又是什么?今天在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二、整理简介1.余秋雨,1946年生,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

浙江余姚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借我一生》、《秋雨散文》等。

曾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2. 余秋雨是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

他勇敢地走出书斋,走上了漫长的文化考察之旅,在崇山峻岭之间行走,在文化景观与历史遗迹中穿行。

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在遴选中观照,在观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宏阔的人文精神。

3.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余秋雨的散文叙述风格宏大。

这种叙述风格包括:宽泛的题材(文学的、艺术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厚的内容(知识的、文化的、审美的、学术的),精巧的结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现代性批判+文化感伤)和一种贵族气质(自信、理性、从容、智慧),即以游记的方式进行,将“人、历史、自然” 交融在一起,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 。

《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教案1. 前言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建造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之间,距今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

它位于四川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教案旨在通过介绍都江堰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水利工程和对当地民众带来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现状;2.了解都江堰所在地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环境等情况;3.掌握都江堰这项水利工程的原理和功能;4.了解都江堰对当地经济、文化、生态等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3. 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1.为学生收集有关都江堰的资料,包括文献、图片和视频等;2.将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挑选重点和难点构建教学重点;3.准备电子板书或投影仪,准备书写或投影需要的内容。

3.2 导入环节通过投影仪或一些图片,让学生先看都江堰的样子,然后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并介绍简要背景。

3.3 教学内容3.3.1 都江堰的历史介绍都江堰的建造背景和历史轨迹,包括都江堰的用途,建设动机,建设者和建设过程等等。

3.3.2 都江堰的特点介绍都江堰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气候、自然条件等特点。

包括它所处的地形,河道的走向,普通沟渠和特殊沟渠的区别,分水岭的作用等。

3.3.3 都江堰的原理和功能介绍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原理和功能。

包括它是怎样通过引水、拦水、分水、调控水量、减少水灾等多种水利技术完成的。

3.3.4 都江堰的影响介绍都江堰对当地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

包括它如何为农耕和灌溉带来方便,如何影响经济的发展,如何促进文化的传播,如何改善生态和环境等。

3.4 总结与作业通过板书,让学生再次回忆整个教学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然后让学生自己找资料后,写一篇关于都江堰的文章,并做一个PPT或海报进行汇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些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3.品味富有意蕴的语句。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 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与探究结合一、导入新课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的更多的是当地的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所有这些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

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打开我们的美术鉴赏这本书,同学们挥发现有关建筑方面的图画,介绍某种建筑队特点和意蕴,这就是建筑文化。

如果说故宫是皇权政治的符号,那么周庄则代表平民生命的形态;如果说布达拉宫是虔诚宗教崇拜意识,那么扬州个圆则是淡泊雅致文人情怀;如果说天一阁能读出文化保存和流传的悲壮,道士塔能读出文明被销毁的悲哀,那么读了都江堰,你又有何感受呢?它的文化精义又是什么?今天在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二、作者简介1.余秋雨,1946年生,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

浙江余姚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借我一生》、《秋雨散文》等。

曾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2. 余秋雨是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

他勇敢地走出书斋,走上了漫长的文化考察之旅,在崇山峻岭之间行走,在文化景观与历史遗迹中穿行。

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在遴选中观照,在观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宏阔的人文精神。

3.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余秋雨的散文叙述风格宏大。

这种叙述风格包括:宽泛的题材(文学的、艺术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厚的内容(知识的、文化的、审美的、学术的),精巧的结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现代性批判+文化感伤)和一种贵族气质(自信、理性、从容、智慧),即以游记的方式进行,将“人、历史、自然” 交融在一起,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 。

4.名家点评:马力:余秋雨散文之所以在当代中国,包括港台地区,拥有巨大的读者群,而且屡屡高悬于海内外畅销书之榜首……余氏散文创造性地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在文化学者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纵横捭阖地进行了富于时代意义的思想驰骋。

他是我们这个时代里真正被大众认可的作家、学者。

《余秋雨现象批判——也是一种遗憾》三、都江堰简介及李冰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都江堰,使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也是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的渠。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约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诏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为著名,他海主持了凿平青衣江的溷崖(四川夹江县境内);治导什更县的洛水何邛崃等县的汶井江;又穿广都(今双流县境)盐井诸陂池等工程。

见(《华阳国志·蜀志》)四、走进文本,初步感知1.读课文,了解内容。

形式:听课文朗读,疏通生字障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正音释义(1)正字音颓壁残垣(yuán)惊悸(jì)庇护(bì)修缮(shàn)卑处一隅(yú)魅力(mâi)强悍(qiáng hàn)铁戟(jǐ)遴选(lín)韬略(tāo)怦然心动(pēng)诘问(jiã)傩戏(nuó)衮衮(gǔn)诸公可掬(jū)浚(jùn)理玉玺(xǐ)虔(qián)诚倾圮(pǐ)濡(rú)养(2)积累词语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这。

膜拜:跪在地上举两手虔诚地行礼。

圭臬:指圭表,比喻准则或法度。

焕然:形容有光彩,如焕然一新。

涣然: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如涣然冰释。

3. 梳理文章脉络本文篇幅较长,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文本划为四大部分,请同学们浏览各部分内容,划出各部分的中心句,然后给每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

(1)小结:第一部分: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第二部分: 这里的水却不同,……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第三部分: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

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第四部分: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

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帖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2)概括各部分段意:①第一部分:作者从整个中华文明进程的角度,将长城与都江堰比较,说明都江堰默默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滋养了中华文明。

②第二部分:通过写作者到都江堰前后的心情巨变,来突出都江堰强悍的生命力。

③第三部分:写都江堰的文化意识,不只在于它代表了中国古代较高的科技水平、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伟大创造力,更在于它是一种“冰清玉洁政治纲领”的典范。

④第四部分:寄寓了百姓和历史的美好愿望。

为民造福的精魂会代代传承,永不止息。

小标题示例: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第二部分:最驯顺壮丽的景观;第三部分:最冰清玉洁的纲领;第四部分:最贴近苍生的偶像。

五、深入文本,理解探究1.文章开篇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第一部分用了什么手法?小结:开门见山,揭示主旨;总领下文;是文章的行文线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对比手法。

2. 在这一部分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从多方面进行比较,哪个方面是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为什么?小结:作者从修建时间、社会功用、建造规模、气质诸方面将长城与都江堰作比较,其中社会功用方面大比较释最根本最重要的。

这不仅因为建造规模、气质诸方面依附于社会功用,而且因为对社会功用的评价是文章的核心内容,这里是在为第三部分展开文化反思张本,所以重在社会功用比照两大工程,从而表达了作者的见解:“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1.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引出对都江堰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这样写,是从一般游客心理的角度出发,更能拉近和读者的距离,达到相互沟通。

2. 本部分都江堰的水有哪些特点?用了什么手法?作者写水的用意是什么?(1)先写都江堰所处的环境:“草木茂盛”、“更滋润,更清朗”;都江堰的水的魅力:在远处便感到滋润和清朗;声音响亮,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降临,如山崩即至;急流浩荡,大地震颤;股股叠叠精神焕发,踊跃喧嚣;既驯顺又强悍。

然后写都江堰的水态::“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遇到江心的分水坝则“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最后这“最强悍的生命”乖乖地按照人的意志“造福千年”。

(2)所用写作技巧:一是侧面烘托,未睹其貌,先闻其声。

二是运用博喻,用“地震前兆”“海啸降临”“山崩即至”等比喻描写浩荡水流带给人的震撼。

(3)用意:明确:写水强悍撒野、咆哮喧嚣,以见其凶蛮,暗示洪水成灾的可怕,也说明治水工程的艰险;写水的规整驯顺,体现治水人手段不凡,能将水化害为利。

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都江堰的喜爱和对治水人的敬慕之情,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也为下文引出李冰作铺垫。

水性凶蛮,工程艰难,但终究被自信爽利的人驯服,体现治水人的气度手段不凡。

写水是为了写人。

1. 默读课文,找出作者评价李冰的词句,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小结:作家用饱含感情的语言高度评价了李冰父子,称其“玉洁冰清”“智慧、仁慈、透明”“大愚、大智、大拙、大巧”。

李冰因为实实在在为民造福,人们对他们虔诚膜拜,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

2. 结合作者的观点,讨论:李冰是怎样的一个人?答:李冰是求真务实、为民造福的一任太守,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执著的精神和一份令人钦佩的责任感。

3. 从第三部分中找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1)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

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提示:A.如何理解“守”字的含义?小结: a:郡守; b:四川最大的困难是旱涝,所以要守住江水;c:为民造福,守住百姓的心。

B.如何理解“长锸”与“金仗玉玺、铁戟钢锤”的含义?①长锸:为民造福。

②金仗玉玺、铁戟钢锤:(权力象征,政治武器,暴力工具)指争权夺势C.本句的意思是:长锸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的辩论,就是两种不同的政治走向的辩论。

长锸代表的观点是:为官就要做事儿,要具体要踏实,就要像长锸这样为百姓消灾,给百姓濡养;金杖玉玺、铁戟钢锤代表的观点是:做官就是为了权势、金钱、地位,就可以进行算计、倾轧、拼杀和征战;他们或无所事事,或无所专攻,或相互倾轧,玩弄权术,不惜置百姓于水深火热当中。

(2)如何理解“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失败:治水的韬略很快被人替代成治人的计谋;灌溉的沃土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有大半充作军粮。

他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不被统治者所认同。

胜利:没有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

小结:失败了,是因为李冰极不善于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为官之道”;胜利了是因为李冰留下一座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都江堰,受到百姓世世代代的膜拜和崇敬。

而在今天,长锸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纲领和高贵品质,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与当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格品质相融,因而受到人们的赞美,所以李冰终究胜利了。

(3)如何理解“他大愚,又大智。

他大拙,又大巧”?小结:大愚大拙是说李冰极不擅长无所专政或蝇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是具有田间老农的朴素思维;大智大巧是说李冰正是因为有了田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才有了以民为本的思想,从而能够清晰而透彻地考虑人类生存这个重大的问题。

(4)如何理解“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小结:“田间老农的思维”是李冰治水根本出发点:人要生存,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治理水患,使人民安居乐业。

他的治理就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落实到实实在在工作上,这个做法看似简单,其实是最根本的,也是最智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