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中学活页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黄陵中学杨红信摘要:高中生物在高中教学阶段是一门较重要的课程,学生生物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理科的综合成绩,然而目前大多数教师却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这对学生的综合发展起到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要尽量讲的生动幽默,并且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本文主要对探究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及其在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关键词:探究启发式;高中生物;应用分析在新时期的发展下,各种新式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而探究启发式教学方法也应运而生,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其日后的综合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利用情境模式或是悬念设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一、探究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1.独立思考的原则在传统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始终处于劣势,在以往生物教学中,一直是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对学生进行机械式的灌输.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学习成绩得到有效提高,并且由于高中生物属于理科范围,其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对学生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而探究启发式教学正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有效培养.2.主动性的原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不是以考试为主要目的,才能达到教学的实际目的,并且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固守成规,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3.举一反三原则教师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并不是只进行简单的知识讲解,而要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习的有效方法,进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探究启发式教学在生物教学应用中,要充分了解举一反三的原则,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二、探究启发式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1.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高中生物教学的核心一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二是对生命活动规律进行探索,其中对生命活动规律的探索需要借助大量的实验去证实.总而言之,高中生物教学本质上来说就是一门以具体操作为基础的课程,对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将生物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相结合,通过这种形式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达到探究启发式教学的真正效果.例如:在学习《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肪》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对糖类及脂肪的认识和积累,向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在生活中都有哪些物质拥有充足的糖类和脂肪?人体内都含有多少糖类和脂肪?通过预习,脂质和脂肪有什么区别?而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对生物展开探究活动,使其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真正发挥出探究启发式教学的作用,还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2.以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高中生物教学是以教学实验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实验,那么教学效果也就得不到明显的成效,而将探究启发式教学和生物实验进行有效结合,不但能将复杂的生物知识简单化,还能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物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提高自身的生物综合水平.例如:在学习“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一实验内容时,教师可以积极对学生展开引导,让学生进行亲身实验,如蛋白质的检测:“向试管中加入1mL 的样品溶液,然后加入双缩脲试剂A1mL,对其进行摇晃,使其二者完全融合之后,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几滴,摇匀之后,观察其颜色的具体变化”.同时,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思考:双缩脲试剂和斐林试剂成分、用法、用量上有什么区别?通过这种实验式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带动课堂的学习氛围,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3.借助语言的功能,增加课堂趣味性教师的教学语言对课堂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但同时也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要以实际教材内容为基础,反复斟酌课堂教学的语言使用,规范准确的使用生物术语,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例如:在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课时,教师可以将DNA和RNA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各自的功能等通过图像的形式向学生展现,进而用准确的生物语言进行总结,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目的.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课堂内容,如DNA和RNA 之间的联系,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下,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增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新时代下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探究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参考文献[1]王世文.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有效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18):127-127.[2]周昊.浅谈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探究[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11):94-94.[3]李秀梅.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2):148-148.。

陕柴中学活页课时教案

陕柴中学活页课时教案

授课时间2014.4.3 年级班级高二5 主备人田增林第__3 章(单元)第_____节(课)课时安排_____课时第____课时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课型教学知识与技能理解椭圆的定义,明确焦点、焦距的概念,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及椭圆的标准方程。

陕柴中学活页课时教案目标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类比、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理解坐标法及其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体验坐标法在处理几何问题中的优越性;在探索椭圆标准方程过程中,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

考点要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和应用。

教法学法通过建立椭圆的标准方程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和形的关系。

教学用具板书设计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出概念二、引导学生探究尝试、归纳提炼形成概念三、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四、研究例题、形成技能五、课堂形成性练习,即时反馈课堂小结1.椭圆的定义(注意几何特征和三个条件).2.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注意焦点的位置与方程形式的关系,直接法求轨迹方程).3.求椭圆方程的方法(待定系数法求轨迹方程).陕柴中学活页课时教案作业布置1、练习 p88 1、22、作业 p90 1、2、3、4教学反思收获解决了椭圆及标准方程的问题。

不足正确认识曲线与方程的关系。

改进措施用对应关系将点坐标与方程的解联系起来。

教案检查教研组长签名科研处签名2014 年 4月 1日 2014 年4 月 1 日陕柴中学活页课时教案(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出概念首先用多媒体演示“神舟六号”飞船绕地球旋转运行的画面,并描绘出运行轨迹图.探究一“神舟七号”飞船绕地球旋转的轨迹是什么图形?(椭圆)此外老师可以指出,在生活中,除椭圆外,还有抛物线、双曲线等例子.再运用多媒体演示一个平面截圆锥的各种情形,向学生介绍“圆锥曲线”这个名称的来历.教师指出:椭圆在实际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学习椭圆的有关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说明:本环节由实际例子引入,让学生形成椭圆的感性认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明白生活实践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二、引导学生探究尝试、归纳提炼形成概念引导:曲线可以看作适合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或轨迹,那么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呢?要想知道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首先要知道椭圆的几何特征.学生实验:按课本上介绍的方法,学生用一块纸板,两个图钉,一根无弹性的细绳尝试画椭圆.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同桌相互切磋,探讨研究.(提醒学生:作图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椭圆的几何特征,即椭圆上的点要满足怎样的几何条件?)(说明:按学生的认识规律与心理特征,设置一系列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椭圆上的点满足的几何条件,从而认识椭圆概念.)启发、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 F1F2|)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引导学生找定义的关键处:①平面曲线;②任意一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③常数大于| F1F2|.(说明:实验中发现椭圆的几何特征,可以挖掘出椭圆定义的内涵,将有关知识加以引导提炼。

黑龙江绥棱县绥中乡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说和做》教案

黑龙江绥棱县绥中乡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说和做》教案
-在学习表达技巧时,教师应提供实例,让学生模仿并创作自己的句子或段落。
2.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逻辑推理,如作者是如何从事例中提炼观点,并进行有效的论证。
-深入领会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行为。
-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提高写作的条理性和说服力。
举例解释: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言行一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6.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说和做》一文的论述结构,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提升口语和书面语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3.激发学生的文化意识,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理解文章的结构与写作特点,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阐述观点。
-学习并实践课文中提到的表达技巧,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深入理解“说和做”的关系,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
举例解释:
-在讲解生字词时,教师应通过例句、造句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和运用。
-分析文章结构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识别引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等部分,并解释每个部分的作用。
黑龙江绥棱县绥中乡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说和做》教案

【3.3动能定理应用】教学设计

【3.3动能定理应用】教学设计

《3.3动能定理应用》教学设计王改霞陕西省黄陵县黄陵中学[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沪科版《必修2》第3章第3节。

它是学生在掌握了动能定理和功的计算后,呈现的一个规律的应用问题,主要想加深学生对动能定理物理意义的理解,并能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学生分析]学生在本节课前已经学习了动能定理和功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课题,利用前期学过的动能定理,功和能的知识进行计算、推理,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本节课学习要求和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理解动能定理;2、能用动能定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动能定理的进一步深入分析,加深对动能定理内涵准确把握,掌握应用研究动能定理的解题方法;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找出案例中所体现的物理规律及解题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汽车制动距离的研究,感受物理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体现,能用所学物理规律指导具体的实践。

[重、难点]:重点:1、对动能定理深入理解和把握;2、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导学案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并完成导学案《提取记忆》部分内容[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步骤]:(一)明确学习目标(略)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二)主要教学环节[板书设计]类型一:研究汽车的制动距离归纳1: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思路:类型二:合力做功与动能变化归纳2:[教学后记]本节课改变了传统案例分析课的设计模式,采用了问题讨论式和探究式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精心创设情景,一路与学生一起猜想,相互讨论,推导,得出结论,再引发新的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动能定理这一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并初步会用动能定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开发区黄陵中学“课内比教学”活动

开发区黄陵中学“课内比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七(上)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

同时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有所了解。

2.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难点1.重点:侧重讲“西汉”,侧重讲“兴”。

重点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

2.难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观点。

教学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导学法、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等。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本课有关图片、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一、导入以《守业更比创业难》为背景音乐,渲染气氛,把学生引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

是啊,守业的确更比创业难。

汉高祖刘邦艰苦创业之后,他及他的继承者面临着更艰难的守业问题。

如何来更好地守业?他们又是怎样做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些问题。

二、新课(一)文景之治学生自学并讨论: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多媒体)面对这种形势,当时的统治者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哪个小组来说说。

(多媒体)师:文帝、景帝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出现了太平盛世的景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学生自学并讨论:看书并结合自己所熟知的有关汉武帝的历史小故事思考汉武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汉武帝为什么够实现大一统?(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从学生回答中提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多媒体)汉武帝又是如何推行儒家教育的呢?(多媒体)小结: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并且在其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扮演了十分正统、重要的角色。

(多媒体)动脑筋: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重点班,含解析)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重点班,含解析)

高二重点班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的意境意境一词的提出在唐朝。

日僧遍照金刚在《文境秘府论》里介绍唐朝的诗论,在《南卷·论文意》里有“夫作文章,但多立意”“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

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

这里所说的“意”,同“情”结合,即情意。

所说的“境”,即境界,即把感情色彩附在景物上。

“以境照之”,即在境界上产生诗意,就可创作了。

托名王昌龄的《诗格》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就是意境,只是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

这里讲的物境,主要讲山水诗,要写出泉石云峰之美,这种美的观点在诗人的心里,诗人一定要处身于泉石云峰中,掌握了泉石云峰之美,看得透彻,了然于心,所以能够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

所谓物境,主要有两点:一要看到山水的“极丽绝秀”,即山水之美;二要“形似”,描绘出山水的形象来。

因为写出了诗人心目中山水之美,是形象和美的结合,所以构成物境。

情境、意境同物境的分别,只是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意境写出了“意志”。

其实这三者都是情景的结合,情和意也往往结合着,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写山水里也往往有情意,所以这三境都是意境。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里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互相连接是无穷的,所以称为万象,只要在视听的范围里所接触到的,着上感情色彩,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

“流连”指在欣赏景物时,不忍离去,这里就产生感情,给景物着上感情色彩,“沉吟”就在进入创作了。

又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冀教初中语文七下《黄陵柏》PPT课件 (三)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冀教初中语文七下《黄陵柏》PPT课件 (三)

偌大 ruò 倏忽 shū
荃 quán
窸窣 xī sū 丰腴 yú
袅袅 niǎo
隼 sǔn 憧憧 chōng
倏忽:很快地,忽然。 簌簌:形容风吹叶子的声音。 袅袅: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雍容:形容文雅大方,从容不迫。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步步为营:军队前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比喻行
坡坎柏
象征着身处险恶之中却仍能以昂扬 的姿态向上,充满勃勃生机的精 神。
平地柏 屈柏 夹石柏
象征着一种深处安逸环境,不思进 取,只求雍容浮华的生存状态。
象征着一种苟且偷生、卑躬屈膝的 生存状态。“俯”“作求拜状”形 象地写出了屈柏的状貌及姿态。 象征着在灾难压力之下仍然顽强生 存,直到冲破压力反败为胜的精 神。
明确:作者把黄陵柏当做人去描写,表达了他对人、 对人生有喜有恨、有爱有憎的复杂感情。
6.课文结尾两个问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写各种类型的柏,实际也是在写各种类型的 人。着两个问句表达了作者对形形色色的人与人生的感 慨,对自己的人生的审视与自勉。
语言品味
语言生动、优美而又含蓄、隽永。
例如:“天放着晴的时候,湖泊丝纹不动,绿得隐隐透
训练才能有所收获,取得成效。 • 9、骄傲自大、不可一世者往往遭人轻视; • 10、智者超然物外
明确:这是对挤柏的形象描写。这哪里是在写柏,完 全就是对人的描绘。人的生存就离不开竞争,竞争使人变 得坚强。柏也如人一样,因为竞争,所以它变得“最高最 直”。
3.阅读课文,说说山下柏、坡坎柏、平地柏、屈柏、 夹石柏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山下柏
象征着身负重荷、力争上游的精 神。它们暂时未能征服命运,但精 神之火却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本文通过描写黄陵柏,为黄陵柏编写柏谱,描画了社 会众生相。表达了作者对形形色色的人与人生感慨,以及 自己对人生的审视与自勉。

18黄陵柏教学设计 2.doc

18黄陵柏教学设计 2.doc

《黄陵柏》教学设计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第四中学杨高旺【课文品读】语言拙朴形象各异蕴含哲理《黄陵柏》是贾平凹的一篇散文,入选在河北大学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

课文细致地描摹了柏的姿态,甚至不厌其烦地为柏树修出了“谱”,揭示了自然界的另一种神奇一一树的世界也呈现出人生百态。

贾平凹的散文在中国的散文园地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作品呈现出强烈的主观感觉色彩,并形成一种风韵深藏在字里行间。

潜在的民间文化特色、蕴含的哲理和禅思、艺术感觉的细致与灵敏以及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使得贾平凹的散文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李海林先生指出:学生阅读教材里的这些文章的目的本质上不在获得它们所传达的信息本身,而是这些文章在传达信息的时候所产生的“如何传达信息”的信息。

我们称这种“如何传达信息的信息”为“言语智慧”。

基于以上两点,针对初中生特点,我对课文的品读从品味语言入手,通过有训练力度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黄陵柏》,走进贾平凹耐人寻味的语言世界。

(一)语言朴拙贾平凹散文的语言极富特色,正如已故作家三毛所言:“他用词很怪,可很有味”。

这用词的“怪”和“有味”,正是贾平凹散文语言的特色所在,也是形成起语言拙朴之美的理由。

他在《语言一一人道与文道杂说之一》中谈到遣词用语的三条规则:一是充分的表现情绪,二是和谐的搭配虚词,三是多用新鲜、准确的动词。

这是他身体力行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从此也看出了他对语言的重视和追求。

正是他这种对语言的不懈追求,才使那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话语,极为生动、传神和富于韵味。

平中见奇、淡中有味、俗中有雅,朴中至诚至真,令人咀嚼回味不已。

不管是叙述之语,描写之言,或对话或抒情看似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却安置的那么恰如其分,不仅语准意达,而且有声有调,情韵十足,形神兼备。

比如开头:“从铜川往北数百里,全是赤裸裸的荒山秃岭,到了桥山,出奇地却长满了柏树。

”这里的“全是”和“出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黄陵柏的与众不同。

陕西省户县五竹初级中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2)教案

陕西省户县五竹初级中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2)教案
最后,我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将邓稼先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将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育。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重点难点时,部分学生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困难。为此,我采用了举例和对比的方式,尽量让学生们在理解上更加直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积极参与,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举例:邓稼先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身上体现出的科学家精神。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体会其在文本中的表达效果。
举例: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邓稼先的奉献精神。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
举例:通过学习邓稼先的事迹,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邓稼先的基本情况。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他在中国的核武器和卫星研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关于邓稼先的具体事例。这个案例展示了邓稼先如何克服困难,领导团队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科研成就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和具体事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邓稼先的崇高精神。
2.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探讨,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樊城区八年级下册语文学科课堂设计活页2012年2月10日星期五备课组长签字:贵万勇蹲点领导签字:编号:04 班级:八(4)小组:姓名:重点:把握结构,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难点:对托翁精神世界的认知和对其幸福的理解。

一、导学。

1、投影显示托尔斯泰画像,让学生口头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及对人物性格的感知。

时间2分钟以内。

2、展示学习目标:二、自学。

15分钟个人独学及检测。

三、互学。

20分钟1、小组合作对学及群学。

小组长组织完成对学和群学。

并明确本组重点展示内容。

2、组内小展示。

提出质疑问题。

师巡查,了解各组疑难问题。

展示时注意方法与规律的总结课题:列夫.托尔斯泰课型:新授课第1 课时设计人:竹条实验中学贵万勇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识记重点字词,把握人物特点,了解重要修辞手法及作用。

2、品评语言,掌握描写人物的一般写法;体味前后描写的不同,理解本文的写法。

3、通过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3、班级大展示。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导学案,说出自己的看法。

其他小组点评补充。

应有具体点评安排,事先安排好。

合作探究一1、2组合作探究二3、4组合作探究三5、6组拓展延伸一7、8组拓展训练二9、10、11组四、评学。

包括后面所有的环节,作好预设,并对反思作好反馈整理,便于教师及时补教或落实。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课前预习:(1)查资料了解作者及托尔斯泰背景。

(2)20分钟预习课文,朗读课文,读出情感,勾画并理解重点字词。

(3)找出文中的修辞手法,体味其作用。

(4)B、C层同学熟读课文,完成基本部分,在此基础上,D层同学再完成拓展阅读。

2、课堂检测、探究与展示:15分钟自学检测与巩固,13分钟合作探究,7分钟展示点评,5分钟当堂检测,4分钟收获整理。

【自学导航·感知文本】(自信是达成心愿的首要条件,让自信永远伴随左右!)一、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托翁生平、背景及成就。

陕西省户县五竹初级中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一棵小桃树(教案)

陕西省户县五竹初级中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一棵小桃树(教案)
最后,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成长,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多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深感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至关重要。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我通过举例、对比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仍需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课文中作者对小桃树的赞美,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魅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文本情感,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
举例:课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它像一个勇敢的小战士,不怕风吹雨打”,要求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这些手法。
(3)情感体验: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举例: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应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以及对逆境中生命的赞美。
2.教学难点
(1)深层含义理解:学生难以理解课文中所隐喻的人生哲理,如以小桃树的不屈精神象征人的顽强品质。
其次,创意写作环节,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惊喜。他们能够将所学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展示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仍需加强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锤炼。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积极的讨论,相互交流,共同进步。但在此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个别学生发言不够积极,需要我在后续教学中关注并引导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一棵小桃树》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语文思维能力,强化文化自信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能够:1.领悟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把握文本的深层含义,提高文学鉴赏力;2.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升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3.感受课文传递的积极情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激发文化自信;4.通过创意写作,发展想象力和创作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这些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16-17学年高一上期末--化学(普通班)(解析版)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16-17学年高一上期末--化学(普通班)(解析版)
A.硅在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在地球上有丰富的硅资源,如石英、水晶、玛瑙的主要成分都是单质硅
B.硅相对于氢气便于运输、贮存,从安全角度考虑,硅是有开发价值的燃料
C.存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应用玻璃塞
D.硅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材料,所以是制造光导纤维的基本原料
24.12mol/L的盐酸50ml与足量的MnO2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可以制得的Cl2的物质的量为( )
A.NaCl溶液B.Fe(OH)3胶体C.盐酸D.CuSO4溶液
5.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
A.NaOHB.NaClC.H2SO4D.CO2
6.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共存的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K+、H+、SO42﹣、OH﹣B.Na+、Ca2+、CO32﹣、NO3﹣
C.Na+、H+、Cl﹣、CO32﹣D.Na+、Cu2+、Cl﹣、SO42﹣
16.赏心悦目的雕花玻璃是用一种物质对玻璃进行刻蚀而制成的,这种物质是( )
A.硫酸B.烧碱C.盐酸D.氢氟酸
17.下列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的是( )
A.氯水B.次氯酸钠溶液C.漂白粉溶液D.氯化钙溶液
18.根据反应式:(1)2Fe3++2I﹣=2Fe2++I2,(2)Br2+2Fe2+=2Fe3++2Br﹣,判断下列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2016-2017学年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一(上)期末化学试卷(普通班)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各组物质,按化合物、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

陕西黄陵中学16-17学年高二(普通班)下期末考试--物理

陕西黄陵中学16-17学年高二(普通班)下期末考试--物理
()
A.5种B.6种C..7种D.8种
9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
B、光子与电子是同样一种粒子
C、光的波长长,波动性越显著,波长短,粒子性越显著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0.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理论,在原子核外绕核运动的是( )
A、夸克B、中子C、质子D、电子
11.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先将a球从斜槽轨道上某固定点处由静止开始滚下,在水平地面上的记录纸上留下压痕,重复10次;再把同样大小的b球放在斜槽轨道末端水平段的最右端附近静止,让a球仍从原固定点由静止开始滚下,和b球相碰后,两球分别落在记录纸的不同位置处,重复10次.本实验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有以下哪些()
16.在核反应方程: +x中,x表示。(中子,原子,质子,电子)
三.计算题(17题8分,18.19题10分。共28分)
17.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v是3×108m/s,有一个广播电台的频率f为30×106HZ,这个台发射的电磁波的波长λ约为多少?
18.今有一束如图所示光线从空气射向玻璃的光路图,
已知∠AOM=30°,∠BOC=90°,请计算:
D、两个物体的速度相等,方向也相同,那么质量大的物体动量一定大。
7.关于光电效应产生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照频率大于金属材料的逸出功
B、光照频率等于金属材料的逸出功
C、光照频率小于金属材料的逸出功
D、光照频率与金属材料的逸出功无关
8.现有一群处于n=4的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能辐射出频率的光子
B.该时刻质点b不运动
C.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
D.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
3.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黄陵柏》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黄陵柏》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黄陵柏》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黄陵柏》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黄陵柏》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黄陵县的文化特点,学习《黄陵柏》这首诗的意义以及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对黄陵县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保护意识。

二、内容分析地理和历史的背景:黄陵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县城。

而《黄陵柏》这首诗则是一位唐代诗人贺知章将自己在黄陵县所见所闻写成的一首千古绝唱。

诗歌中的意象:黄陵柏是中国一种著名的松树,被誉为“千古奇木”、“天下巨松”。

在诗中,贺知章将三万年的黄陵柏抬到了天上,既概括了黄陵柏的气势和奇特,又寄托了对于英雄人物不含糊、永垂不朽的美好愿望。

诗歌的艺术造诣: 《黄陵柏》以叙事的方式嗟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壮阔。

贺知章通过诗歌运用了雄浑壮美的形象、简洁清晰的语言以及深邃博大的哲学思考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在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习《黄陵柏》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内在精神特征以及修辞艺术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黄陵柏》的思想内涵和情感特征。

(2)剖析诗歌的表达方法与艺术技巧。

四、教学步骤与方法1. 情景导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唐诗的看法和观点;通过图片、晨读课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黄陵县的丰富文化和历史背景。

2. 阅读诗歌(1)整体理解《黄陵柏》这首诗歌,学生快速阅读,了解大致情节。

(2)重点探究诗歌的精神内涵,分析古人对于品德和人格的理解和崇尚。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格律、韵律、修辞、意象等方面。

他们可以根据课文,尝试去处理韵律、假想辞藻、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要阐述诗歌的三大主题和几种表达方式。

(4)自由阅读和诵读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理解诗歌的模式来诵读,如快、慢、悠扬等等,以增强对于诗歌的感情体验。

黄陵县第九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3.3超声与次声教案新版沪科版

黄陵县第九中学八年级物理全册3.3超声与次声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本节内容是常识性的内容,对学生的要求不高,重点是记住超声与次声的概念,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超声与次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声呐在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应用,医用B超在诊断病情中的作用。

本节课开始讲述了蝙蝠的故事,目的是从自然现象激起学生的兴趣。

接着讲述了超声的应用和次声的产生及危害。

本节的重点是记住超声和次声的概念,知道声能传递能量和信息。

本节内容虽然不是初中声学部分的重点,但在中考命题中也时常出现考查超声与次声的题目。

本节教学中主要应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新技术应用的兴趣,教学中尽量采用多媒体展示生动、丰富的超声和次声方面的资料,用广博的资料介绍超声的应用,而不应由老师整堂地宣读课本或平淡地讲解。

通过报刊、图书、参观访问或因特网等,收集有关超声与次声的科普资料,并与同学讨论自己在超声与次声方面获得的资料,并进行书面或口头交流,不提倡学生死记硬背有关知识。

知识与技能1.记住超声与次声的概念。

2.了解超声在生产、生活、科技、军事等各方面的应用。

3.了解次声的产生与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书、报刊或互联网,收集有关超声与次声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重点超声与次声的概念;超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难点区分在声的利用中,是利用声传递能量还是信息。

一、认识超声和次声1.复习提问: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2.提问引入:人能听到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嗡嗡声,为什么却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呢?(看学生的反应及回答)看来我们大家不是很清楚,不过没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从音调的角度来研究声音。

3.请大家阅读课本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1)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都能听见吗?正常人的耳朵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多少?(20 Hz~20 000 Hz)(2)正常人的耳朵不能听到的声音我们把它们分别叫做什么?其频率范围又是多少?(3)再请大家阅读课本,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发声频率、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

陕柴中学活页课时优秀教案

陕柴中学活页课时优秀教案

陕柴中学活页课时教案
陕柴中学活页课时教案
陕柴中学活页课时教案(续)圆的焦距
骤:建系列出方程
的直线为轴,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为
设椭圆的焦距是(
距离之和等于


两边同除以,得
由椭圆的定义可知,,
.(
,将方程中的调换,即可得(
它所表示的是焦点在
(说明:发挥学生的直觉思维,类比得到焦点在
由于,

,
轴上,所以设它的标准方程为

所以,,
所以,
所以所求标准方程为
另法:因为
所以可设所求方程)的坐标代入可
求出
其一由定义求出,根据条件写出方程;其二是由
.椭圆为过左焦点
的弦,则。

冀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2黄陵柏word教案(1)

冀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2黄陵柏word教案(1)

《黄陵柏》教学目标1.了解说明文文体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又科学准确的说明语言。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说明文文体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又科学准确的说明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轩辕手植柏”的一组图片导入课文,并要求学生说出对柏树的印象,谈谈其有哪些象征意义,以此导入新课。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重点生字词检查黄褐(hè)簌簌(sù)淤血(yū)倏忽(shū)窸窣(xī sū)丰腴(yú)偌大(ruò)圆坨(tuó)虔诚(qián)岔枝(chà)富裕(yù)遐想(xiá)雍容(yōng)肆意(sì)袅袅(niǎo)鹰隼(sǔn)2.词语解释倏忽:很快地,忽然。

簌簌:形容风吹叶子的声音。

袅袅: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雍容:形容文雅大方,从容不迫。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步步为营:军队前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

比喻行动谨慎,防备严密。

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

懒散:形容人精神松懈,行动散漫;不振作。

媚态:妩媚的姿态。

幢幢:形容往来不定或摇曳不定。

3.本文结构脉络解析第一部分(1-2):总写桥山的柏树多而奇的特点,以及柑章在陵墓向下看和置身柏间的感受。

第二部分(3-19):作者介绍了十余种柏的位置、姿态,着重突出了柏的内在精神。

第三部分(20):作者在黄帝陵前的思索,对自己的思索。

三、深入研讨,合作探究学生小组讨论,找出文中感兴趣或是不理解的部分,提出自己的疑问,而后汇总出问题提纲,教师视其难易或重要程度归纳总结出有代表性的问题,汇总如下:1.阅读课文,说说山下柏、坡坎柏、平地柏、屈柏、夹石柏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山下柏:象征着身负重荷、力争上游的精神。

叩官初中 九 年级 语文 科第2课活页备课

叩官初中  九 年级 语文 科第2课活页备课

叩官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第5课活页备课撰稿:马英兰定稿:吴志红秦绪明周次__周备课序号:教学课题:《敬业与乐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及经典语句和格言3、理清本文的结构,理解本文的主题4、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论证方法教、学重点:对课文中“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学习教、学难点:1、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正领悟2、演讲与口语特色的体会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1、走近梁启超(查阅资料,把你知道的有关作者的知识写在下面)。

2、找出文中生字,通过查字典,能说出生字的音形,找出文中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查出意思,背给同学听。

3、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语中的经典词句,结合文下注释,弄懂它们的意思。

4、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论点是什么?5、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6、本文在论证论点时,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7、讨论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

条理清晰,纲举目张。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段):第二部分(第段):第三部分(第段):(二)、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旁骛( ) 拣择( ) 衔着( ) 承蜩 ( ) 佝偻( ) 亵渎( ) 强聒不舍( ) 粘蝉( ) 层累( )(三)、解释下列词语①断章取义②不二法门:③安居乐业:④强聒不舍:二、合作探究:1、怎样理解“业”的含义?2、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3、论证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4.“合理的生活”指什麽?三、拓展延伸:1.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学生该如何“敬业与乐业”?2、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在你我身边就有这样安心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工作的人。

试说说他的一些事迹。

四、系统总结:演讲的基本知识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同时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集一中活页教案
科目:高二语文课型:必读模块: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内容及过程
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19第24》)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19第25》)
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毁、逾、伤。

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
无以为也(无以:犹言“无用”,不要。

“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仲尼岂贤于子乎(于: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如之:像这样,或不译。

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3,语意略说: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

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

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

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二),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
《当仁,不让于师》第二课时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6第11》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6第10》
12,颜渊死。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11第9》)
13,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11第10》)
教师明确: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

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eì。

3,语意略说:
①第9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

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②第11则“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③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

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

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

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

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

情之所锺,正在吾辈。

”有类于此。

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
《当仁,不让于师》第三课时
一、复习
二、新授
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7第34》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15第36》
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7第24》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17第4》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6第28》
教师明确:
1,理解好以下字词:
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

2,语意略说:
①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②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

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

③在第6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

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简单辩护。

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④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

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