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也说国民劣根性

合集下载

【课外阅读】鲁迅《狂人日记》的三层解读

【课外阅读】鲁迅《狂人日记》的三层解读

【课外阅读】鲁迅《狂人日记》的三层解读《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

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下面,我将对《狂人日记》进行个人化的解读,其中自然有偏颇之处,然而作为一位读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的权力。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

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的:狂人发病棗旁人侧目棗家人延医救治棗狂人复原。

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在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

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

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

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

《孔乙己》教学设计(通用5篇)

《孔乙己》教学设计(通用5篇)

《孔乙己》教学设计(通用5篇)《孔乙己》教学设计1教学重点:1、理解__思想;2、体会精巧含蓄的布局;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4、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难点:__思想的理解。

教学时数:3课时。

导入新课鲁迅的小说中,哪一篇最好?学生讨论,老师提供鲁迅本人意见:鲁迅先生有一位好朋友孙伏园,他也向鲁迅提过这个问题。

鲁迅回答,他最喜欢《孔乙己》。

原因是,“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作风。

”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最喜欢的小说──《孔乙己》。

(板书课题)这篇小说的思想和艺术,请先看“预习提示”(指名朗读)。

预习质疑1、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2、借助字词典和课文注释,自学生字词。

3、孔乙己失踪了,鲁镇派出所要填写一份“失踪人口档案”(印发),请你帮助填写: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姓名曾用名或绰号照片性别年龄籍贯现住外貌特征身材面容衣着语言特征性格行为特征职业及工作单位最后露面时的情况时间地点事由当时衣着及外貌特征见证人推测下落联系人姓名地址档案填写人年月日4、提出你的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

课文阅读与研讨一、指名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研讨以下问题。

1、__题为“孔乙己”,前两段却不提孔乙己,是否离题?为什么?不写这一段可以吗?为什么?答案:不是离题。

这是交代社会环境(板书)。

小说有“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缺一不可。

人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交代环境,是塑造人物之必需。

2、本段交代了在酒店喝酒的两种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写这些有什么作用?答案:一种是“短衣帮”,他们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喝。

另一种是“穿长衫的”,他们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

这里一里一外,一坐一站,一贫一富,对比鲜明。

用短衣和长衫区别两种人,具体形象,又为孔乙己的不伦不类埋下伏笔。

板书:短衣──站,外,贫;长衫──坐,里,富。

整本书阅读系列鲁迅《野草》课件(共30张PPT).ppt

整本书阅读系列鲁迅《野草》课件(共30张PPT).ppt
我逃走了。 “且慢!我们再谈谈……” 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整本书阅读
《狗的驳诘》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 躺在自己的床上。
整本书阅读
主题思想
《野草》主题思想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着重表现作者一贯的战斗精神的;一类是着重表 现作者特定时期的内心矛盾的。就每一首散文诗 具体而言,绝大多数都同时交织着这两种情绪, 只是有主要和次要之分。
作品简介
《野草》各篇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下的社会状态,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 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 批评,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等;其中也涵盖着生 与死、爱与恨、梦与醒、友与仇、过去与未来、 光明与
整本书阅读
作品简介
黑暗、爱者与不爱者、沉默与开口、希望与绝望、 爱抚与复仇、眷念与决绝等一系列对立统一、激 烈斗争又在斗争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整本书阅读
分篇简介
《这样的战士》描写了一个头脑清醒,坚持战 斗的革命战士的形象,并热情地予以礼赞。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描写了维护旧社会的 “聪明人”、“奴才”,以及想改变旧社会的 “傻子”。
整本书阅读
分篇简介
《腊叶》以“腊叶”自况,描写“爱我者的想 要保存我”的好意。 《淡淡的血痕中》描写“造物主”的怯懦。 《一觉》描写了“三·一八”惨案以后青年的 叛逆。
整本书阅读
创作背景
20世纪初期,中国政治时局 动荡不安,军阀混战,段祺瑞政 府把持了北京政权后,中国陷入 了五四运动之后最黑暗的时期。 军阀政府“既摧残全国学生工人 争取自由运动,惨杀无辜。
又主使川湘桂粤东南东北数次战争, 扰害闾阎。”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 了逆转和挫折,《新青年》团体散 掉后,鲁迅有种在沙漠中孤军奋战 的感觉。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篇1《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的内容所写成的。

他想通过此,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这本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乡土中国》这本书包含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句话是本书所有内容的出发点。

乡土性并不是中国所有阶层的特性,但是却是传统中国最基础的特性。

关于这本书,费氏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道:“《生育制度》可以代表以社会学方法研究某一制度的尝试,而这《乡土中国》却是属于社区分析第二步的比较研究的范围。

”它是费氏在“乡村社会学”课上所讲内容的整理,除后记外,全书共14部分:“乡土本色”略论了乡土社会的概况,为不甚了解乡土情形的读者简要搭建了中国乡土的框架;“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两篇则从时间与空间角度分别阐述了传统乡土中文化的传递方式,从而引出礼治之适用于较少变动之传统社会和法治之适于变动较为剧烈之经济社会;“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和“家族”三篇又成一体,通过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概念来比较作为中西社会结构基本单元的团体与社区,并引申出了中西结构其本质的不同;“男女有别”、“礼治秩序”与“无讼”三篇承前之礼治话题,从立法角度来具体考察分析乡土社会的秩序;“无为统治”、“长老统治”、“血缘与地缘”与“名实的分离”四篇则通过考察乡土中权力的归属将权力分为四类: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时势权力,横暴权力类于传统之军政权力,同意权力类于今之法治的和平暴力,教化权力类于宗教教化之权而时势权力颇有卡理斯玛统治之列;最后一篇“从欲望到需要”则从经济的角度,以其动机是否为单纯生存需求为界,辨析现代社会与乡土社会之经营目的的不同。

《祝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

《祝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

《祝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浅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历史悲剧原因的分析,揭示出导致祥林嫂之死的关键,那不是穷困,不是劳累,也不是意外灾祸,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祥林嫂忍耐过、挣扎过、反抗过,但最后还是逃不出封建礼教的魔爪,这是祥林悲剧的真正意义。

祥林嫂面对接二连三的不幸及种种迫害,曾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但这种抗争不仅无效,而且导致其越陷越深的可悲结局。

小说《祝福》深该地揭露了中国传统文化盾牌及其掩盖下愚弱的国民劣根性,二者共同造就了在“无爱的人间”的一切以祥林嫂为典型的被蹂躏被压迫宿命的必然。

【关键词】《祝福》传统文化国民性悲剧【正文】一、背景与主要内容: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

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当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1],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编特点及教学建议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编特点及教学建议

教材-整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编特点及教学建议赵秋艳1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语言文学学院,云南昆明650101华艳娇2昭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云南昭通657000摘要:在统编教材“坚持立德树人”的编写理念和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要充分考虑鲁迅作品的选编特点,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鲁迅作品的教育与教学价值。

关键词:教材分析;鲁迅作品;教学优化长久以来,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1922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的《初级中学国语文读本》到现行的统编教材,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曾强调指出鲁迅作品的重要性:“鲁迅是近百年来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了解最深的思想者,也是最具独立思考和艺术个性的伟大作家,鲁迅已经积淀为现代最重要的精神资源,所以让中学生接触了解一点鲁迅,是非常必要的,教材编写必须重视鲁迅。

”①—、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特点统编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编更加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兼顾时代性。

⑴关于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收录标准,钱理群教授这样认为:第一,要体现鲁迅作品与思想中的精华;第二,要让学生容易接受,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比如,初中生更适合阅读一些关于鲁迅对生命、爱与美的理解的作品,而高中生更适合阅读一些比较严肃的、有一定难度的、能反映鲁迅思想的作品。

⑵请看以下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收录表:年级段单元主题选文阅读策略写作训练点七(上)学习生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默读。

一气呵成读完全文,在阅读中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写人要抓住特点七(下)凡人小事《阿长与〈山海经〉》学习精读。

熟读精思,把握叙事角度,分清详略。

抓住细节八(上)生活记忆《藤野先生》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对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学写传记八(下)民风民俗《社戏》了解民俗,尊重民间文化,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017年高考全国2卷作文讲评

2017年高考全国2卷作文讲评

多数不完美的人只会哀叹命运的不公,他们正视了缺点,却
没有给予优点足够的青睐。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同样也
没有一无是处的人。既是荧烛,何须在意寿命短暂?只将光
与热尽力释放便可;既是兰草,何须在意没有浅碧深红的容
色?只,何须在意浑浊的眼珠与笨重的身体?只在一片深蓝中
▪ 所以,深海的鱼,不必泅渡上岸!
2021/10/10
17

无尽的乡愁,无穷的远方
▪ 白露横江,茫然万顷。漂泊在孤舟上的游子,仰起头眺望 ,漆黑的一团暗夜中,一轮皎洁的明月亘古不变,寄托相 思。同一轮明月,却在每个奔波的人心中,投下不同的影 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们颠沛流离,终于 月夜中觅得心安。
2021/10/10
5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 魏源在《魏源集》一书中说:“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于牗见 室央,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 人在内室黑屋,假如给他开启一条缝隙见光,可以照亮一张 床;假如给他开启一个窗户见光,可以照亮室内中间的空地 ;假如给他开启一扇门,可以照亮整个堂屋;假如走出黑屋 ,沐浴在阳光下,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是光明的。
——毛泽东
揭示了人应该有远大的精神理想,需立时代之潮 头,发时代之先声,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 情怀来观照现实生活。
2021/10/10
9
反复思考,寻找材料的异同和规律。
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有 诗词有随感,或豪迈或温婉,有的抒怀有的思辨;包含了自 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 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 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 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 将六句并列齐观,从《周易》到毛泽东,本身就体现了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 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

高中语文课例分析

高中语文课例分析

高中语文课例分析高中语文课例分析(通用10篇)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课例分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语文课例分析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3、把握课文所论述的主旨。

4、理解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

二、能力目标1、学会议论文的并列式结构的使用。

2、学会写富有针对性的批判文章。

三、德育目标学习作者敢于直面现实,痛斥国民奴性,改进世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所论述的主旨。

2、学习本文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1、投影仪2、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1、讲述法:在教学过程中,对杂文的文体、作者、并列式的论证结构、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等重点、难点问题通过重点分析、讲述,使学生在课堂上易于理解和接受。

2、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3、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4、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应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然后进行总结。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师生共同观看影片《铁齿铜牙纪晓岚》(片断),借助影片创设情境(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聂绀弩先生的《我若为王》,看看作者大胆的假设中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和认识呢?二、文体及作者简介杂文,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

它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

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

短小精悍、活泼隽永,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杂文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的文章。

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中国自战国时代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就有这一类文章,到20世纪20~30年代,经鲁迅的倡导和垂范成为独立的文体。

浅析鲁迅于国民劣根性的抒写

浅析鲁迅于国民劣根性的抒写

浅析鲁迅于国民劣根性的抒写汉教四班薛花 20080513540鲁迅给予读者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对国民性的批判。

因而他笔下的国民具有愚昧、麻木、冷漠的灵魂,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病态的民众形象,这种形象是鲁迅民众观的主体。

长期以来的封建专制统治、封建压迫和封建思想的毒害,是造成民众思想落后的罪魁祸首。

闭塞、贫困、保守及民族遗传的某些心理原型,也部分地造就着民众思想的落后。

鲁迅的大多数作品都淋漓尽致的变现了中国的黑暗和落后,其间充斥着太多的讽刺与责备,但却是出于他对人民的感情和爱护。

他一生致力于用文艺来改造国人灵魂,致力于文学对于国民的启蒙。

一、揭露国民的弱点(一) 不敢正视现实,妥协,消沉鲁迅作品中的一系列知识分子, 像《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 《伤逝》中的子君等等可说是这一类人的代表, 这些人有知识, 能看清现实, 但遗憾的是不敢面对现实。

吕纬甫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出现, 但在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蹶不振了。

由于封建势力异常顽固,异常强大,吕纬甫由于心死“而背弃了高尚的人生境界变得苟且偷安、浑浑噩噩, 甚至为了糊口而不得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去教给孩子们充满了封建毒素的《女儿经》之类的东西。

他浑噩,但在思想上是清醒的,并且怀着难耐的忍痛。

小说在对吕纬甫的悲剧人生的严峻批判中, 晓示当时的知识分子不可重蹈他的覆辙。

魏连殳是由一个清醒的个性主人者转向与封建现实达成妥协, 恭行原来所憎恶的一切, 他终于投靠了在了城具有生杀予夺权力的杜师长, 当了他的顾问。

从此失去了原来的自我, 由原来的自负、自持、自强一变而为自嘲、自虐, 甚至自我, 他真正地变成了一个独头茧, 将自己裹在里面了。

他肆无忌惮地报复社会、作践大良及其祖母。

他放纵自己, 糟蹋自己, 最后他身上那些极其珍贵的精神, 美好的品格终于随着他的吐血而亡被毁灭了。

这是魏连殳的悲剧, 更是与现实妥协的悲剧。

(二)自私冷漠,爱看热闹鲁迅抨击社会上那种“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现象。

《阿Q正传》解题指导

《阿Q正传》解题指导

《阿Q正传》解题指导一根据以下材料,说说作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是什么,你对这意图是怎样理解的。

(材料略)设计本题,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有关材料,理解作者创作意图,进而为理解这篇作品的主题打基础。

回答这一题,一方面要了解鲁迅文学创作“为人生”而艺术的观点,这可以从《<呐喊>自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等文章中进行了解;另一方面可以读读《俄文译本<阿Q 正传>序》《<阿Q正传>的成因》两篇文章,从中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我们可以概括作者创作《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是: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麻木、沉睡的民众。

二根据小说情节,概括阿Q的性格特征。

设计本题,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作品,能够概括指出阿Q的性格特点,从而了解作者所指的国民劣根性大致包括哪些方面。

回答这一题,可根据小说中的情节来概括。

以下提供的是林兴宅概括的阿Q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十大性格特征,仅供参考。

学生回答不必面面俱到,抓住几个主要方面即可。

①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凭本能劳动和生活;偷萝卜死皮赖脸不承认。

②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做小偷毫不掩饰,凭生理本能求食求爱,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约束;但他思想里又样样合于圣经贤传,严守男女之大防。

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未庄所有居民,全不在他的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不表格外地崇奉;但打败了就轻易求饶,骂自己,还打自己,用自贱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④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争强好胜到与别人比丑的地步,但赵太爷打他嘴巴,他不反抗;地保敲诈他的酒钱,他也不争辩;他向吴妈求爱,赵太爷趁机敲诈,并剥夺他的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他也不反抗。

⑤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以为是错的,革命是与他为难,深恶痛绝;但他进了一回城,又鄙笑乡下人,革命党进城,看到盘辫,他也学起来。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从鲁迅小说看其“改造国民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从鲁迅小说看其“改造国民性”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从鲁迅小说看其“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深刻性与价值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 2009级从鲁迅小说看其“改造国民性”的深刻性与价值汉语言文学专业【摘要】鲁迅在小说中揭露了当时的社会下的国民思想精神病态,一针见血的批判了国民性的麻木,冷血,愚昧,看客心态。

他通过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对国民性进行的挖掘和分析,揭示出了国民性产生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上的洗脑和制度上的长期压迫。

其目的在于揭露中国“吃人的社会”,来挽救社会的堕落。

,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他所抨击的国民性,因此,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封建制度封建社会国民性深刻性现实意义目录绪论 (1)本论 (1)一鲁迅作品中所批判的“国民性”内涵 (1)(一)何为“国民性” (1)(二)麻木,愚昧,冷血,看客心态 (1)(三)典型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 (4)二国民劣根性探源 (5)(一)思想上的洗脑.................... . (6)(二)制度上的压迫 (7)三国民性思想的现实意义和理想性格 (8)(一)国民性思想的现实意义 (8)(二)理想的国民性格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绪论我国对于鲁迅的研究,自鲁迅在世时就已开始,迄今已经有九十年。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革命家代表。

1987年9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关于国民性批判研究的第一本著作—《文化批判到国民性改造》,郑欣森著。

之后,国民性批判研究的论文百花齐放,陈鸣树,谭德晶,冯骥才,阎玉刚,荣挺进等都对其批判国民性的价值,特别是当代意义进行了探讨。

绍兴文学院和鲁迅研究所等高校以及三联周刊,新浪等媒体也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加深了对于鲁迅的认识,丰富了鲁迅的形象,完整了鲁迅作品中的国民性。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进入20世纪以后,起了一阵“贬鲁”之潮。

茅盾指出,“鲁迅研究中有不少形而上学,把鲁迅神化了,把真正的鲁迅歪曲了。

2022年河南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真题及答案

2022年河南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真题及答案

2022年河南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真题及答案考前须知: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本卷的试题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 (每题1分,共25分)在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1.韩非子的核心思想是A.性善与仁政 B.仁与礼 C.严刑峻法 D.隆礼重法2.诸子散文中汪洋恣肆、辞藻瑰丽的是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荀子3.朱熹在?大学章句?中提出“大学之纲领〞,不在其中的是A.明德 B.亲民 C.平天下 D.止于至善4.?氓?产生的地域是A.河南 B.陕西 C.山东 D.江苏5.?谏逐客书?涉及到的秦国制度是A.世卿世禄 B.军功爵禄 C,客卿制 D.郡县制6.?湘夫人?的作者是丸屈原 B.宋玉 C.贾谊 D.曹植7.与秦晋觳之战有直接关联的事件是A.烛之武退秦师B.晋楚城濮之战C,晋惠公背信弃义D.晋公子重耳流亡8.?史记?中以时间先后为历代帝王作传的是A.表 B.书 C.本纪 D.世家9.曹操?短歌行?中引用历史事件典故的诗句是A.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0.“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指的是A.陶渊明B.孟浩然 C.谢灵运D.欧阳修11.苏轼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A.王维 B.李贺 C.杜牧 D,元稹A.曾巩 B.欧阳修C.王安石 D.范仲淹13.以下选项中,一反送别作品常态,别出新意的是A.劝君更尽——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C.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14.?前赤壁赋?继承和开展的赋体构造手法是A.铺张扬厉 B.夸饰渲染 C.主客问答 D.骈俪对偶15.?西厢记?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A.?望江亭? B.?梧桐雨? c.?莺莺传? D.?拜月亭?16.北宋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是A.晏几道 B.柳永 C.周邦彦 D.贺铸17.以下选项中,显现?天净沙·秋思?主题思想的是A.枯藤老树昏鸦 B.小桥流水人家C.古道西风瘦马 D.断肠人在天涯18.?宝玉挨打?中,叫着贾珠哭道“假设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的是A.王夫人 B.李纨 C.薛宝钗 D.贾母19.鲁迅的?风波?的历史背景是A.张勋复辟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二次革命20.以下作品集出自郭沫假设的是A.?红烛? B.?繁星? C.?灾难的岁月? D.?女神?21.?雨巷?中象征理想的意象是A.油纸伞 B.雨巷 C.篱墙D.丁香姑娘22.?拣麦穗?中作者的向往是A.丰收的年景 B.美妙的爱情 C.人间纯真的感情 D.美丽的梦想23.“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表达方式是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平叙24.以“含泪的微笑〞著称的美国小说家是A.马克·吐温 B.杰克·伦敦C.海明威D.欧·亨利25.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不包括A.?哈姆莱特? B.?罗密欧与朱丽叶?C.?李尔王? D.?奥赛罗?二、填空题 (每题1分,共10分)2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27.昔我往矣,;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从鲁迅先生塑造的文学形象看旧时知识分子命运必然性

从鲁迅先生塑造的文学形象看旧时知识分子命运必然性

从鲁迅先生塑造的文学形象看旧时知识分子命运必然性张心怡知识分子,现在一般是指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其实,“知识分子”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西方,而在我国,先秦时期的“士”应该是我国最早的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在一个社会中应该是极富理想、抱负者,他们具有重大的社会变革力量。

中国现代的知识分子对现代中国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鲁迅先生最为其中代表先锋,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表了许多关于旧中国知识分子的文章和小说。

仔细揣摩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结合鲁迅先生在杂文中的思考,可以体会到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存在着某种必然性。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反映了先生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洞察。

这些具有“自大性、自私性、看客性、奴性、吃人性”的国民,是需要知识分子启蒙和唤醒的对象。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造成了这种劣根性,因此,有担当的知识分子的出现尤为可贵。

这里的“知识分子”不仅指接受过教育的人,更是以民族国家的建设为己任的、具有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他们所具有的批判精神代表了社会的良知和正义。

但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北洋军阀政府的钳制,“铁屋子”的困局也让鲁迅先生产生了不断的怀疑和自我否定。

先生曾经刻了一方石章曰“堂”,又给自己选了一个号,叫做“俟堂”,其意有学者解释为“等待死亡”,也有持不同意见者,但是,无论如何是能体会到几分无奈的。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也说“绝不以我之必无,来折服了他的可有”。

鲁迅先生对于要不要唤醒“铁屋子”中沉睡的人是犹疑的,而“人血馒头”的隐喻,则彰显了知识分子的赴死无法为民众所理解的悲剧,这也预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必然孤独的命运。

细细审视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塑造的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尽管大家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划分,大概包括旧式知识分子、新型知识分子或者觉醒的女性知识分子等等。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的不同命运也对应着当时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命运。

《走到人生边上》语文阅读和答案

《走到人生边上》语文阅读和答案

《走到人生边上》语文阅读和答案《走到人生边上》语文阅读和答案①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

黄金也须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

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②孟于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得到的实情。

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成钢” ;“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都说明以上道理。

③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

《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他从来不用教条。

但是他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训。

最理解他的是弟子曾参,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章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

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④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

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⑤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

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

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选自杨绛《走到人生边上》,有删改)16.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 分)17.文章开篇讲“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的用意是什么?( 2 分)18.第② 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 分)参考答案:16.(2分)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初中生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初中生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初中生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发布时间:2022-01-13T09:23:33.065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1月31期作者:陈成涵[导读]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基。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陈成涵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北高镇岱峰初级中学【摘要】整本书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基。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这就是整本书阅读的应有之意。

要遵循学生喜爱、学习需求、水平良好的原则选择书籍阅读。

要想真正将整本书阅读落到实处,还需要执着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教学价值选择标准阅读方法较长时间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学生的时间、空间被各种各样的刷题训练与超前补课所占领,求学不读书几乎成为常态。

教学围绕知识点、考试点转,碎片化的学习难以避免。

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坚持并推广整本书阅读成了一种奢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要“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会读整本书。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基。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这就是整本书阅读的应有之意。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整本书阅读丰富着我们,也界定了我们。

整本书阅读对人的影响不是细节性的,简单地说,阅读整本书(尤其阅读整本经典著作)就相当于软件升级。

每一个年龄段都可以升级,你不想死机,那就得读。

整本书阅读能够促进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整本书阅读大多选择文质兼美的文本。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张力与魅力,进而模仿、吸收,然后创造性地运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整本书阅读有益于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获得情感的冲击,另一方面通过讨论、反思,获得思维品质的提升。

鲁迅在《呐喊》中,对根植于国民心中的各种劣根性进行了无情地批判。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第一篇:《狂人日记》赏析我读鲁迅鲁迅,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作家。

提起鲁迅,会觉得很熟悉,但是他深邃的思想却又有些难以琢磨。

一直以来,鲁迅饱受赞誉。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

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终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而我读到的鲁迅,是一个把时间看得贵如生命,把人民的觉醒当做一生的使命,把旧社会的黑暗揭露的体无完肤,把旧制度的残暴批判的淋漓尽致的伟人。

当然,他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审视者和领导者,他也有着丰富的经历和平凡的生活。

只不过,他总能在点点滴滴,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中,看到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看出背后的根源。

一开始接触的鲁迅作品是充满童趣的,如《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里面写了我没听说过的神话故事,我没见过的花花草草,和那些能发出各种叫声的小虫子,这可比我自己的童年生活有趣多了。

他还在《故乡》中讲述了小伙伴闰土更加色彩斑斓的生活,让我不禁一边上课,一边幻想自己也能有那样的一段经历:在蔚蓝天空下一望无际的西瓜地,我手握一把叉,像卫士一样全心守护者城池,而我的敌人就是那些藏在浓密的藤蔓中狡猾,灵活的獾猪和猹。

到了冬天,我就变成了一个机智的捕鸟者,在雪地里扫出一片空地,支起一个筐,撒一圈秕谷,等待那些贪吃的小鸟雀一步一步走进我的陷阱。

那个时候读鲁迅,就像是听他讲故事一样,后来,才开始探寻他的思想。

有人总结,鲁迅的一生主要在思考三个命题: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病根何在?这三个问题是20世纪初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同样也是一百年后的今天需要深思的问题。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精神面貌,有着不同的国民劣根。

阿Q正传课文旁批参考答案

阿Q正传课文旁批参考答案

《阿Q正传》课文旁批参考答案第一章序第47页:注意体会赵太爷的动作和表情,抓住“会姓赵”“配姓赵”,说说这里刻画了怎样一个赵太爷。

姓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本不存在会不会姓什么、配不配姓什么的道理,而赵太爷却说阿Q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并对阿Q又骂又打,他此时心里一定是觉得阿Q如果姓赵,是丢了他们赵家的脸,当然他不准阿Q姓赵;其实阿Q姓不姓赵真是说不清楚。

赵太爷有钱有势,在未庄等级最高,可谓“人上人”。

在村民们看来,赵太爷是绝对不会错的——尽管姓氏是祖传的,并非自己所能选择,但阿Q从此被剥夺了姓赵的权利。

最可恶而可笑的是,赵太爷太不讲理,他的所作所为,活脱脱表现一个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打人、蛮横霸道的土霸王形象。

“人上人”对“人下人”的绝对权威由此可见一斑。

第48页: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人,可见其地位之低。

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望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

阿Q没有姓,没有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他周围的人欺辱他,压榨他,他没有丝毫的社会地位可言。

第二章优胜记略第49页:找出下文中阿Q“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一类的“名言”。

说说表现了阿Q什么心态。

类似的话还有:“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阿Q的意念中,祖上名门显贵,儿孙财势兼备,惟有自己贫苦卑贱——但又不能经常承认它,不敢正视当前的现实。

事实上,他是卑微的,意念中,他是高贵的;事实上,他总是失败者,而在精神上,他却永远是胜利者。

阿Q是未庄小村镇的一个流浪雇农:他无家无业,无亲无故,孤零只身,夜宿土谷祠,靠打短工为主,他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除几件破衫之外,一无所有。

别人颂扬“阿Q 真能做!”他“很喜欢”。

说明他爱虚荣,喜奉承,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负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也说国民劣根性
在我国,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们高贵的头颅中,大多有这样一种逻辑:中国许多事情的不能尽如人意,美好未来的遥远而渺茫,都跟国民素质的卑劣、低下有关。

换言之,中国之所以文化科技落后,之所以遭列强欺凌,之所以内忧外患不断,国运多舛,愚昧的国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国家贫弱,诿责百姓。

这是什么逻辑呢?
未经论证,先给百姓贴上了“卑劣”“低下”之类的标签,实乃强盗逻辑。

没错,他们能举出许多事例,见老人摔倒不扶,见小孩被压死不救;随地吐痰,随手丢弃垃圾;不顾政府脸面,跑到首善之地上访;如一盘散沙,不懂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诸如此类。

他们也不想一想,这些事例,背后有无原因,是什么原因。

诗圣杜甫有诗句云“盗贼本王臣”,自古以来的强盗、娼妓,多是良民被逼而成,谁也不是天生的盗贼、娼妓!谁逼的?当然是贫富不均、贵贱有别、奸佞当道、忠良被黜的社会与制度。

唐太宗李世民引用荀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话语,以君比舟,以民喻水。

其实,“民犹水”,除了载舟覆舟,也可以引出水本清澄、随物赋形的结论。

同样的民族,同样的草民,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身心面貌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橘逾淮则为枳,果实苦涩不可食用;人入狗国则如狗,行不由人径,而从狗洞进入。

个中道理,古人早已讲得一清二楚。

古今中外,平民百姓所祈求者,无非是天下太平,年景丰稔,合家安康。

一言以蔽之,曰:安居乐业。

所谓国之兴衰、存亡,其实往往不过是朝廷的更迭,君王的改姓,权贵的沉浮。

国运危殆,都是有军政野心的帝王将相、社会精英们兴作出来的风浪。

百姓并未从中得到好处,此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是社会精英或一心要成为社会精英者们的豪言壮语;真正的草民,天下兴亡,他们其实是没有责的——无论是职责还是罪责,都没有。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可能获得负责的机会和资格。

鲁迅先生的一生文学事业,大量精力、大量篇幅用在批判所谓的国民劣根
性上。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他以其出类拔萃的文学才华,凭藉精警峻拔的语言艺术,忙活了大半辈子,文章传遍天下。

而且,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有一大批精英知识分子跟他一道,不断写文章,到处作演讲,发起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宣扬“德先生”与“赛先生”。

不厌其烦,不知疲倦,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教育。

但是,国民的缺点,显然并未因此有明显的改善。

究其原因,我认为,既非鲁迅等人的思想不够深刻,文章不够犀利,亦非国民性情冥顽不化,而是朝廷、政府,没有给予国民应得的尊重,赋予国民公民的待遇。

要求牛马像人类一样思考,要求奴隶具有贵族的优雅,要求囚徒像飞鸟一样翱翔天空,无异于缘木求鱼,强人所难。

对于如水般随物赋形的国民,倘若指望他们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言行举止像贵族一样优雅,像飞鸟一样自由翱翔,首先得去掉套在他们肩膀上的轭和穿过鼻孔的绳索,给他们颁发奴隶解放证书,将他们从狭小的笼子里释放出来。

历史告诉我们,华夏民族并非劣等民族。

自古以来,不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志士仁人,不乏粪土富贵崇尚自由的隐逸高士,不乏为民请命、舍生取义的英雄豪杰。

历史同时告诉我们,看起来像是不幸不争的愚民,其实很可能只是困兽睡狮。

驯顺是暂时迫于无奈,并非本性如此。

一旦觉醒,一旦发怒,威力是巨大的。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兼并六国、严刑峻法、强大无比的秦王朝,很快便土崩瓦解了。

不要小看国民,也不要悲看国民。

否则,终有一天会大吃一惊,会后悔不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