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学》课程设计要求及参考大纲

合集下载

《采矿学》教学大纲

《采矿学》教学大纲

《采矿学》(Mining Science)课程教学大纲88学时 5.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采矿学》课程是采矿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必修课,主要讲授现代矿井的采煤方法、准备方式、开拓方式、矿井开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对采矿原理、煤矿井下生产系统、环节和开采技术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了解,使学生掌握现代煤矿地下开采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从事矿井采掘施工、组织生产的能力,及采煤工艺、采区(盘区或带区)及矿井开采设计的能力,并为今后深入研究开采问题打下理论基础。

二、适用专业采矿工程专业。

三、先修课程煤矿地质学、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

四、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不同采煤工艺方式的装备、装备配套原则、工艺过程、工艺技术管理及参数确定方法、适用条件、选择采煤工艺方式的依据;掌握选择采煤方法的原则,了解采煤方法的发展趋势。

2.掌握单一长壁采煤法回采巷道布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厚煤层大采高采煤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3.掌握厚煤层倾斜分层长壁采煤法巷道布置和工艺过程。

4.掌握放顶煤采煤法的基本理论、巷道布置、技术参数、工艺过程和适用条件。

5.掌握急(倾)斜煤层开采的基本理论、不同采煤方法的巷道布置、技术参数、工艺过程及适用条件。

6.掌握准备方式的类型和适用条件。

7.掌握准备巷道布置的基本理论;采区(盘区或带区)设计及技术参数确定方法;了解准备方式的改革及发展趋势。

8.掌握采区(盘区或带区)车场的型式、设计方法和轨道线路设计的基本知识。

9.了解煤田划分井田的方法;掌握矿井储量的分类及计算方法、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确定的原则、井田开拓方式分类和井田开拓解决的主要问题及依据。

10.掌握立井、斜井、平硐及综合开拓方式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11.掌握阶段划分、开采水平设置、上下山开采、大巷布置、采掘“三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2.掌握井底车场线路及硐室组成、要求及调车方式。

13.了解矿井开拓延深及技术改造的内容和方法。

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要求内容

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要求内容

《采矿学》课程设计大纲一、目的1、初步应用《采矿学》课程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采矿学》课程的理解。

2、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二、设计题目设计题目一、二一般条件: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阶段某采(带)区自下而上开采Kl和K2煤层,煤层厚度、层间距及顶底板岩性如下表所示。

该采(带)区走向长度3000m,倾斜长度1100m,采(带)区各煤层埋藏平稳,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K1煤层属简单结构煤层,硬度系数f=2,K2煤层属中硬煤层,各煤层瓦斯涌出量较低,自然发火倾向较弱,涌水量也较小。

设计矿井的地面标高为+30m,煤层露头为-30m。

第一开采水平为该采(带)区服务的一条运输大巷布置在K2煤层底板下方25m处的稳定岩层中,为满足该采(带)区产系统所需的其余开拓巷道可根据采煤方法不同由设计者自行决定。

设计题目一、二煤层倾角条件:题目一:设计题目的煤层平均倾角为8°;题目二:设计题目的煤层平均倾角为16°。

设计采(带)区煤层及顶底板情况设计题目三、四一般条件: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阶段某采(带)区开采K1煤层,煤层平均厚度3.5m,顶底板岩性如下表所示。

该采(带)区走向长度2500m,倾斜长度980m,采(带)区各煤层埋藏平稳,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K1煤层属简单结构煤层,硬度系数f=0.3,该采(带)区K1煤层具备突出危险性,瓦斯含量为12m³/t。

设计矿井的地面标高为+30m,煤层露头为-30m。

第一开采水平为该采(带)区服务的一条运输大巷布置在K3煤层底板下方25m处的稳定岩层中,为满足该采(带)区产系统所需的其余开拓巷道可根据采煤方法不同由设计者自行决定。

设计题目三、四煤层倾角条件:设计题目三的煤层平均倾角为12°;设计题目四的煤层平均倾角为20°。

1-1《采矿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1-1《采矿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采矿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5213501MIND总学时:3周总学分:3一、课程设计的目的《采矿学》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完《采矿学》课程后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对《采矿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有进一步了解,并进行必要工程设计训练,为以后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采矿工程专业。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按指定矿井的地质条件,完成一个矿井的初步设计中的开拓部分内容,要求必须按照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进行,完成大纲规定的全部工作量。

设计必须贯彻国家的煤炭工业方针和政策,遵守《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以及其它有关的规范、规定和决议。

课程设计中必须注意生产安全和改善矿工的劳动条件;要因地制宜地采用现代采矿新技术;尽可能地简化生产系统、缩短建井工期和减少初期工程量;尽可能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原材料消耗,以获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实现矿井安全高效。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内容、方法或结论的某一方面尽可能有创新。

四、课程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的规定(一)设计图纸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与设计说明书配套的设计图纸(不包括设计说明书中的插图)2张。

大图的技术标准和具体要求是:1.矿井开拓平面图(1)比例为1:5000或1:10000,个别小矿井可采用1:2000。

(2)图中要求有主采煤层底板等高线,煤层露头线,经纬网坐标,指北方向,矿井边界,矿井生产初期开拓工程,矿井生产后期开拓工程,工业场地保护煤柱线,矿井开拓剖面图剖面位置,开采水平、采区或带区(分带)边界线,首采区或带区首采区段(分带)简化的巷道布置,其他采区上下山开掘位置,图题栏,井巷标号及名称等。

(3)初期工程量中,用实线表示煤巷,用点划线表示岩巷;后期工程量一律用虚线表示煤巷和岩巷。

(4)初期工程量为矿井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所开掘的巷道及硐室的工程量,否则为后期工程量。

(5)后期工程量,尤其是第二开采水平和以后开采水平需画出井底车场、运输大巷等主要开拓巷道及各采区的下部车场或上部车场。

《采矿学》课程教学大纲

《采矿学》课程教学大纲

《采矿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采矿学课程英文名称:Mining Science课程编号:适用专业:采矿工程学时数:82(其中实验学时6)学分数:4.5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采矿学》是研究采矿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科学,是采矿工程专业的首要主干课程,是本专业的必修课。

本课程系统阐述了现代化矿井的采煤方法、准备方式及采区设计,开拓方式及矿井开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其他开采方法以及露天开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采煤(地下及露天)技术,采场及巷道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其基本要求为:掌握采煤方法、采煤工艺和回采巷道布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准备方式与采区设计的基本理论及主要方法;掌握矿井开拓及矿井开采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了解露天开采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了解采矿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为学生今后从事采矿工程设计、生产技术管理及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述煤矿开采的基本概念、开采理论、开采方法与技术。

包括采煤方法;准备方式及采区设计;井田开拓及矿井开采设计;矿井其他开采方法以及露天开采。

采煤方法、准备方式与井田开拓是本课程的重点;建立井下开拓、开采系统的空间概念是本课程的难点。

以下分章阐述:页脚内容1绪论、第一章煤矿开采的基本概念(2学时)了解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重点重要地位,初步了解煤矿开采的历史、现状,了解《采矿学》的特点、性质、目的及任务。

掌握煤田开发、矿井巷道名称、井田内的划分以及矿井生产的基本概念。

第一篇采煤方法第二章采煤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学时)理解采煤方法的基本概念,熟悉采煤方法的分类及应用概况。

第三章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工艺(6学时)掌握爆破采煤工艺、普通机械化采煤工艺、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的技术原理和技术方法,熟悉其他条件下机采的工艺特点、采煤工艺方式的选择方法,掌握采煤工艺的特殊技术措施,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工作面的工艺设计。

第四章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2学时)掌握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的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理解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系统中的各主要内容。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

通风专业《采矿学》课程设计大纲一、课程设计的性质与要求《采矿学》课程设计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结束后进行的一项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课程设计说明书编写和采区巷道设计图纸绘制,进行煤矿开采方法专业技能锻炼,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创造条件。

二、课程设计安排《采矿学》课程设计时间安排二周。

主要进行课程设计说明书整理和绘制采区巷道布置设计图纸等工作。

三、课程设计内容《采矿学》课程设计以采区巷道布置设计和进行采煤工作面采煤工艺设计为主。

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矿井基本概况与设计采区基本条件,采区巷道布置设计,采区生产系统形成,工作面生产工艺设计和工作面安全生产技术措施。

课程设计说明书内容:第一章矿井概况§1~1 矿井基本概况设计矿井开采井田范围,矿井煤层赋存、储量、主要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物、河流影响,涌水量、煤层分类情况、瓦斯涌出及爆炸性,矿井相邻关系情况等基础资料。

§1~2 矿井开拓概况矿井开拓方式,井田内划分方法,开采水平数目及标高,大巷布置方式、运输方法,井底车场形式,通过能力确定,矿井水平延伸和技术改造情况,矿井通风方法,通风系统等。

第二章采区基本开采条件§2~1 采区基本条件设计采区开采范围,四邻关系及开采情况;采区主要采煤工艺合理选择,采区煤炭储量计算、采区生产能力、服务年限计算确定。

§2~2 采区开采煤层条件采区内煤层赋存特征,采区内主要地质状况,以及对采区设计影响情况,采区开采煤层基本概况、煤质状况(列表表示)。

第三章采区巷道布置§3~1 采区上山布置方案采区上山位置、数目方案提出,进行简单比较和选择确定。

上山巷道断面形状与支护方式确定,合理划分采区区段,区段巷道布置方式分析选择,区段巷道断面形状选择确定。

绘制采区巷道布置图,平面图与剖面图要相互对照。

§3~2 采区主要生产系统结合采区巷道布置,进行采区生产系统设置分析。

釆矿学课程设计

釆矿学课程设计

釆矿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采矿工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采矿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采矿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生命观,认识到采矿工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关注采矿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将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指出教材的章节和列举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采矿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采矿工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采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采矿工程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采矿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和原理,讨论法用于探讨问题和发展思考,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实验法用于验证理论和培养实践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采矿学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将是主要的教学资源,将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准确、全面的采矿学知识。

参考书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以拓宽知识面和深入理解。

多媒体资料将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采矿工程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实验设备将用于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采矿工程的技术和操作。

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将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进行,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效果。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检查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平时表现评估将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采矿学》课程设计要求及参考大纲

《采矿学》课程设计要求及参考大纲

采矿工程专业采矿方法课程设计要求及参考大纲一.课程设计目的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在勘探设计单位承担矿山设计任务,还是在科研院所从事专业科研开发事业,或者在生产企业进行专业技术与行政管理工作,对于地下开采起主导作用的采矿方法,都必须具有正确选择设计采矿方法的知识和能力。

本次课程设计是在学习了相关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得到专业工程设计基本能力的初步训练,为毕业设计及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也是对同学们以前所学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的检验。

采矿方法课程设计,要求同学们在给定基础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翻阅专业参考书和相关文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确定技术方案,掌握正确的步骤和内容,进行必要的科学计算,并运用规范的技术语言(规范的图纸及说明书)将设计意图及设计结果表达出来。

二.课程设计任务1.设计任务:某地下矿山采矿方法设计2.设计要求:①根据所给地质资料及开采技术条件选择合适的采矿方法;②设计确定所选采矿方法的各类结构参数;③设计确定所选采矿方法的各种技术经济指标;④用Autocad绘制采矿方法标准方案图(A3纸);⑤编写采矿方法设计说明书(A4纸)。

三.课程设计条件(一)崩落采矿法:某铁矿矿体走向长度为1700~3500m,矿体埋藏深度为300m,矿体平均厚度53m,矿体平均倾角46°,矿石平均品位为33.05%。

磁铁矿的坚固性系数f=10~12;上盘为闪长岩、大理岩,f=13;下盘为花岗岩、矽卡岩,f=14。

矿体和上盘围岩中等稳固偏较差,下盘围岩稳固。

矿山设计年产量为150万吨。

矿山地表允许陷落。

(二)充填采矿法:1.矿床地质某铅锌矿床产于变质火山岩系之中,属海相火山岩系热液沉积---改造硫化物矿床。

矿区地质构造为一短轴背斜,轴向为310°左右,两翼均向南倾斜,倾度70°-80°,其南翼正常,北翼倒转。

轴部出现灰白---灰绿色蚀变石英角斑凝灰岩,为矿区含矿层,厚50m-200m,其南北两侧分别为绿泥石或矽质千枚岩和石英纳长斑岩。

采矿学课程设计要求

采矿学课程设计要求

采矿课程设计大纲前言采矿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

它是学生学过《井巷工程》、《采矿学》、《矿井通风安全》等课程,以及通过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

其目的是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绘图、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采矿课程设计属教学性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拟定。

学生应根据题目按照本大纲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独立地完成计算、绘图、编写说明书等全部工作。

设计中要认真贯彻《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制定的其它有关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

设计力争作到分析论证清楚、论据确凿,并积极采用切实可行的先进技术,力争使自己的设计成果达到较高水平。

课程设计分析论证思路可参看后面的毕业设计指导书相关章节内容。

采矿课程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图纸绘制格式及标准,可参看对毕业设计的有关要求并适当从简。

第一章井田地质特征、矿井储量及生产能力第一节井田地质特征煤层埋藏条件:煤层层数、倾角、厚度、层间距。

煤的容重、硬度、煤层结构。

顶底板岩性、表土厚度及性质、风化带深度。

井田内的主要地质构造:断层性质和要素、褶曲分布形态。

矿井涌水量:最大涌水量、正常涌水量。

矿井相对瓦斯量。

煤尘爆炸性、煤的自燃性。

表1 煤层及顶底岩性特征第二节 井田范围及储量井田范围:沿走向长度、沿倾斜长度、井田内煤层面积及井田面积。

矿井工业储量:勘探(精查)地质报告提供的“能利用储量”中的A 、B 、C 三级储量。

矿井设计储量:矿井工业储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境界煤柱和已有的地面建筑物、构筑物需要留设的保护煤柱等永久性煤柱损失后的储量。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矿井设计储量减去工业场地保护煤柱、矿井井下主要巷道及上、下山保护煤柱煤量后乘以采区采出率的储量。

表2 矿井可采储量计算第三节 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矿井工作制度:全矿年工作日数,日工作班数,每日净提升时数。

《采矿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采矿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采矿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采矿学》(英文):Mining Science课程编号:01101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课程属性:专业课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采矿学》实验指导书学时学分:总学时 72 实验学时 6 总学分 4.5应开实验学期:第六学期适用专业:采矿工程先修课程:《地质学》、《测量学》、《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井巷施工技术》一、课程简介《采矿学》是采矿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以煤矿地下开采为重点,主要讲授矿山开采的基本理论,现代化矿井的开采技术及方法,内容涉及采煤方法,准备方式和开拓方式。

内容包括:采煤工艺及选择,回采巷道布置;单一煤层长壁采煤法,倾斜分层长壁采煤法,放顶煤长壁采煤法,急倾斜煤层采煤法;采区式、盘区式及带区式准备方式及设计;立井、斜井、平硐及综合开拓方式,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矿井开拓延深及技术改造,矿井开采设计,露天矿开采简介。

二、课程实验目的1.巩固和加深《采矿学》课程课堂知识。

2.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煤矿地下开采的井下各种井巷、位置及空间布置。

3.使学生了解煤矿地下开采的矿井运输、通风、辅助运输等生产系统。

4.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煤矿长壁工作面设备、设备布置、支护方式及工艺过程。

5.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把采矿工程的各种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与实际三维的地下采矿工程建立对应关系。

6.在现有采区、盘区和带区巷道布置的基础上,设计出新的采区、盘区或带区巷道布置方式,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做准备。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实验方式:学生每班分成两组,每组在10~15人左右,由主讲教师和实验教师对照采矿模型讲解模型主要内容、难点、目的和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模型,对照课堂讲授内容,消化、吸收、思考、分析实验模型,并与采矿工程平面图或立面图、层面图建立对应关系,提出自已的巷道布置改革方案。

每次实验时间为两小时。

基本要求:1.掌握巷道名称、位置、巷道间的联系及布置方式。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课设计1矿井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4)1.1矿井概况 (4)1.1.1 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位置 (4)1.1.2地形 (4)1.1.3气象 (5)1.1.4地震 (5)1.1.5经济概况 (6)1.2井田地质特征 (7)1.2.1 井田地质构造 (7)1.2.2 水文地质 (9)1.3煤层特征 (10)1.3.1煤质 (10)1.3.2瓦斯 (11)1.3.3 煤尘及煤的自燃 (11)2 采区、带边界及储量 (12)2.1采区边界 (12)2.2采区工业储量 (13)2.3采区可采储量 (13)2.3.1永久煤柱留设 (13)2.3.2矿井可采储量计算 (14)3 采区巷道布置 (14)3.1煤层地质特征 (14)3.1.1可采煤层情况 (14)3.1.2煤种及煤质变化 (14)3.1.3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14)3.2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15)3.2.1确定采区走向长度 (15)3.2.2确定区段斜长和区段数目 (15)3.2.3煤柱尺寸的确定 (15)3.2.4采区上下山的布置 (16)3.2.5区段平巷的布置 (17)3.2.6联络巷道的布置 (17)3.2.7采区生产系统 (17)3.3采区车场形式选择 (18)3.3.1采区上部车场 (18)3.3.2采区中部车场 (19)3.3.3采区下部车场 (19)3.4采区采掘接替计划 (20)3.4.1采区主要巷道参数确定 (20)3.4.2确定采区生产能力 (22)3.4.3计算采区回采率 (22)4 采煤方法 (23)4.1采煤工艺方式 (23)4.1.1确定采煤工艺方式 (23)4.1.2 回采工作面参数 (24)4.1.3采煤工作面破煤、装煤方式 (24)4.1.4 各工艺过程安全注意事项 (35)5 矿井及首采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37)6课程设计总结与心得 (38)1矿井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井概况1.1.1 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位置邑阳煤矿位于河北省武安市北部,以高村为中心,南距武安市约5km。

采矿学课程设计书-编写

采矿学课程设计书-编写

XXX学院《采矿学》课程设计目录序章1、初步应用《采矿学》课程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采矿学》课程的理解。

2、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第一章采区概况第一节采区范围及储量采区名称:新驿煤矿八采区八采区位于新驿井田的东北部,采区北到DF103断层,南至DF135(长沟支五)断层,东到矿井井田边界及煤层露头,西至-430m运输大巷及工业广场保护煤柱,采区上部为正在开采的一采区。

采区走向长平均1.5km,倾斜长平均2.0km,面积约3.0km2。

煤层赋存标高分别为,16煤-150m~-590m;17煤-150m~-600m。

采区地表地势平坦,东高西低,地面标高一般为+47.0m~+50.0m,无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

西北部有王家楼和秦家村两个村,其余全部为农田。

第二节采区地质及煤层(一)地质八采区位于长沟支五(DF135)和DF103大断层之间,总体呈现单斜地质构造,煤层埋深由东向西逐渐加深,根据先期矿井三维勘探资料,地层以-430m为界,-430m以深区域,地层走向大致为N10~30°W向,煤岩层倾角小(5°~13°),断层发育少,构造相对简单,-430m以浅区域,地层走向大致为N40°E~E向,煤岩层倾角大(18°),构造复杂。

受长沟之五及DF103断层的影响,本区断层发育,是影响本区设计开采的主要因素,先期共探明落差3m以上的断层24条,断层特征见断层一览表1-1。

在采区中部DF155断层下盘存在一鼻状小型背斜构造,对工作面布置影响不大,受长沟支五、DF103断层影响,预计区内次一级断裂构造会比较发育。

根据先期勘探资料,预计本区不存在岩浆侵入体、古河床冲刷、陷落柱等情况。

(二)煤层1、15上位于太原组下部,九灰为直接顶板,下距十下灰平均32.70m。

《采矿学课程设计》word版

《采矿学课程设计》word版
.采区中部车场选型
(1)线路选型
该采区开采近距离煤层群,轨道上山布置在煤层底板岩石中,倾角为160o向区段石门甩车。轨道上山和区段石 门均铺设600mm轨距的线路,轨形为15kg∕m,采用It矿车单钩提升,每钩提升3个矿车,要求甩车场存车线设双轨高 低道。设计中部车场形式为斜面线路一次回转方式,
这种车场布置提升牵引角小,钢丝绳磨损小;操车方便,生产安全可靠;斜面线路短,有利于减少提升时间; 但交岔点长,对开凿维护不利。适用于提升量大的车场,尤其适用于石门甩车
说明:在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图内,工作面布置和推进的位置应以达到采区设计产量及安全为准。工作面推进到 距上山30米处的位置,即为避开采掘超前影响所留设的30m护巷。
.确定通风布置系统采区内上、下区段相邻工作面交替期间同时生
产时的通风系统如图2所示。
第四节采区车场线路设计
.采区上部车场选型
本采区选用的采区上部车场为顺向平车场,轨道上山的绞车房布置在区段回风平巷水平。该车场的优点是车辆 运行顺当,调车方便,回风巷短,通过能力较大;缺点是车场巷道断面大,但是通过采取特殊支护手段可以满足本矿 井的正常生产需要。
式中:A 采区生产能力,120万t/a; r一一工作面生产能力,万t/天;
T一一每年正常工作日,330天。
故:。r=A∕T×1.1=120/330X1.1=3305.78t/天 4、确定采区内同采工作面数及工作面接替顺序
生产能力为120万t/a,且工作面生产能力为3305.78t∕天。目前开采准备系统的发展方向是高产高效生产集中化, 采用提高工作面单产和工作面推进长度,以一个工作面产量保证采区产量,所以定为采区内一个工作面生产。以KI 煤层为例,10工作面接替顺序,采用下行开采顺序,对于Kl布置一个综放工作面便可以满足生产设计的要求。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矿床开采的基本方法和工艺;•了解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和采矿权的管理。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采矿工程中的问题;•具备一定的采矿设计和计算能力;•掌握采矿安全知识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采矿行业的兴趣和责任感;•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培养团队合作和创新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矿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矿床的类型和特征、矿床开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矿工程的设计和计算等。

2.矿床开采方法:包括露天开采、地下开采、井筒开采等,以及各种开采方法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

3.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地破坏、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等,以及采矿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技术。

4.采矿权的管理:包括采矿权的取得、转让、使用和监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矿床开采的方法和工艺。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采矿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采矿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采矿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掌握采矿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采矿学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采矿学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采矿工程的实际情况。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矿产资源的开采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地质学、地球物理学、采矿工程学、矿物加工学等。

其中,采矿工程学是矿产资源开发的核心学科之一,是指在保证矿山安全、高效、环保的前提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选矿、提炼等过程的技术和方法。

采矿学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采矿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围绕采矿学课程设计展开讨论,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设置采矿学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涉及到采矿工程的设计、计算、优化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设置应该紧密围绕学科的核心内容和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采矿工程设计基础知识:包括采矿方法、选矿流程、采矿设备、采矿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后续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2. 采矿工程设计实践: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工程设计、现场调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采矿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和应用。

3. 采矿工程计算方法:包括采矿工程计算、优化、仿真等方面的方法,让学生掌握采矿工程设计的核心技能。

4. 采矿工程设计创新: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法采矿学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应该紧密围绕学科的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应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采矿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 实践教学:通过课程设计、实验、现场调研等方式,让学生掌握采矿工程设计的实践技能和方法。

3. 计算模拟:通过计算机仿真、数值计算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采矿工程设计的优化方法和技术。

4. 创新实践: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矿工程专业采矿方法课程设计要求及参考大纲一.课程设计目的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在勘探设计单位承担矿山设计任务,还是在科研院所从事专业科研开发事业,或者在生产企业进行专业技术与行政管理工作,对于地下开采起主导作用的采矿方法,都必须具有正确选择设计采矿方法的知识和能力。

本次课程设计是在学习了相关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得到专业工程设计基本能力的初步训练,为毕业设计及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也是对同学们以前所学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的检验。

采矿方法课程设计,要求同学们在给定基础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翻阅专业参考书和相关文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确定技术方案,掌握正确的步骤和内容,进行必要的科学计算,并运用规范的技术语言(规范的图纸及说明书)将设计意图及设计结果表达出来。

二.课程设计任务1.设计任务:某地下矿山采矿方法设计2.设计要求:①根据所给地质资料及开采技术条件选择合适的采矿方法;②设计确定所选采矿方法的各类结构参数;③设计确定所选采矿方法的各种技术经济指标;④用Autocad绘制采矿方法标准方案图(A3纸);⑤编写采矿方法设计说明书(A4纸)。

三.课程设计条件(一)崩落采矿法:某铁矿矿体走向长度为1700~3500m,矿体埋藏深度为300m,矿体平均厚度53m,矿体平均倾角46°,矿石平均品位为33.05%。

磁铁矿的坚固性系数f=10~12;上盘为闪长岩、大理岩,f=13;下盘为花岗岩、矽卡岩,f=14。

矿体和上盘围岩中等稳固偏较差,下盘围岩稳固。

矿山设计年产量为150万吨。

矿山地表允许陷落。

(二)充填采矿法:1.矿床地质某铅锌矿床产于变质火山岩系之中,属海相火山岩系热液沉积---改造硫化物矿床。

矿区地质构造为一短轴背斜,轴向为310°左右,两翼均向南倾斜,倾度70°-80°,其南翼正常,北翼倒转。

轴部出现灰白---灰绿色蚀变石英角斑凝灰岩,为矿区含矿层,厚50m-200m,其南北两侧分别为绿泥石或矽质千枚岩和石英纳长斑岩。

由于石英角斑凝灰岩处于倒转背斜的核部,承受挤压,形成挤压破碎带。

矿床为一隐伏矿床,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在强烈蚀变的石英角斑凝灰岩中。

矿体与岩层平行,沿片理产出。

矿石类型主要有块状矿、浸染矿和黄铁矿三种。

块状矿矿体形态与稳固性稍好,矿量占总矿量的57%;浸染矿矿体多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现象,稳固性较差,矿量占总矿量的41%。

浸染矿与块状矿之间界限明显,有时通过致密浸染状含铜铅锌矿石,呈渐变过渡关系。

浸染矿与石英角斑凝灰岩界限不明,靠分析品位划分确定。

2.开采技术条件①矿区内矿体走向长约800m,斜长600m,平均厚度15.5m,倾角60-80°。

矿石为含铜铅锌硫化矿石,共含有21种有用金属,主元素的平均品位为Cu:1.66%,Pb:4.61%,Zn:5.87%,S:19.50%。

②矿体及直接围岩(石英角斑凝灰岩),受倒转背斜挤压影响,节理裂隙发育,稳固性较差,不允许有较大的暴露面。

下盘石英纳长斑岩,稳固性较好。

其矿岩物理力学性质如下:④浸染矿、石英角斑凝灰岩遇水易泥化。

⑤矿床水文地质较为简单。

⑥地表允许陷落。

⑦矿山年生产能力为33万吨,采用主副井加斜坡道的开拓方案。

(三)空场法:1.矿床地质某金矿81号矿脉,位于山东玲珑金矿田区域内,走向长度约230m,延深200m。

矿体走向70°左右,倾向NW,倾角62°左右。

矿体最大厚度为4m,平均水平厚度2.4m。

品位变化系数较大,平均品位3.8g/t。

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银金矿等,非金属矿物为石英绢云母等。

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

矿石构造以致密块状构造和细脉浸染状构造为主。

矿体的直接围岩是钾化花岗岩、绢英岩化钾化花岗岩,间接围岩为混合岩化花岗岩,矿体围岩与矿脉的岩石组合基本一致。

矿体主要围岩蚀变为绢英岩化、硅化、钾化、绿泥石化等,局部可见硅酸盐化。

矿体岩性主要以黄铁绢英岩石英脉为主。

坑内涌水来源主要是构造裂隙水。

构造裂隙水的直接来源是大气降水和生产用水。

2. 资源及勘探程度矿体主要由探矿天井和穿脉控制,勘探网度为40×25m,即中段高度40m,穿脉间距25m,其间穿插一些脉外天井,勘探程度在C级以上。

3. 开采技术条件矿体主要以石英脉为主。

上、下盘围岩主要是钾化花岗岩,矿岩稳固性好。

矿体在走向和倾向上均比较稳定,局部可见尖灭再现、分枝复合现象。

矿岩的自然安息角为45°,松散系数1.6,含金石英岩f=8~12,围岩f=12,矿体可爆性良好。

矿石含硫量较低,不易氧化、结块。

由于矿块距地表较深,附近无民采活动,矿体未遭民采破坏。

矿山地表允许陷落。

矿山年生产能力为3万吨,采用竖井开拓方案。

(四)充填法某钼矿矿体环绕矿区的花岗岩斑岩体分布,内外接触带均有矿体赋存,以外接触带的矿体为主.矿体北西-南东向长1520m,宽800-900m,面积约1.32km2。

根据深部工程揭露,按赋存岩石类型和空间位臵不同,分为I号、Ⅱ号2个矿体,花岗斑岩体的顶面界线为二者的分界线,二者之间有0-100m的低品位矿层和夹石或无矿段。

I号矿体为该区的主要矿体,赋存于花岗斑岩体顶面以上0-360m的外接触带中,矿体面积大,厚度较稳定、品位均匀(平均品位0.12%)、工程控制程度高,矿体平均厚度为167m,矿体倾角90º。

工业矿层(332)+(333)钼金属资源储量344984.3t,占矿区总资源储量的96%。

Ⅱ号矿体为该区的次要矿体,赋存于花岗斑岩体内接触带内,矿体规模较小,厚度变化大,工程控制程度低。

工业矿层(333)钼金属资源储量14456.6t,占矿区总资源储量的4%。

该区属淮河流域,区域上地表水系发育。

矿区地形南高北低,含水组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物孔隙含水层、长城系熊耳群鸡蛋坪组裂隙弱含水层。

由于矿区内构造破碎带规模不大,多属压扭性、裂隙紧闭,弱富水性;矿体围岩均属弱裂隙含水层,故地表水对矿床开采的影响不大。

整体上看,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围岩岩石坚硬,裂隙较发育,但其延伸不长且紧闭,故其稳定性好。

I号矿体属特厚大矿体,本次设计的开采范围为I号矿体。

(五)房柱法与充填法结合:某铁矿床地质储量为340万吨,其中A级储量187万吨,B级储量112万吨,C级储量为41万吨,零星矿体D级储量为12万吨,该矿体为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磁铁矿床,设计范围为—160m水平以上,地面标高29.5m左右,矿体倾角变化在0~30度,平均倾角为20度,少部地段近似水平,矿体厚度2~6米,平均厚度5米,矿体走向长度为850米,矿体顶板围岩为结晶灰岩,裂隙发育,较完整,稳定性较好,底板为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和闪长岩,裂隙发育,矿体上下盘围岩稳固性较好,采空区距地表最近处只有130米左右,地表有村庄,农田和工业区,地表不允许冒落。

矿体以磁铁矿为主,属粒状结构,块状构造,比较坚硬。

上下盘围岩也比较坚硬,矿石体重4.1吨/立方米,围岩体重为2.7吨/立方米,松散系数为1.5 ,矿石f系数为8~10,岩石f系数为8~12。

(六)空场法綦江铁矿为缓倾斜沉积赤铁矿,矿体倾角13度,厚度3-4米,最大6米,矿体较稳固,顶板为铁质砂岩,稳固,底板炭质页岩,中等稳固;试选择合理的采矿方法并按指导书要求完成要求内容。

四.课程设计时间:采矿方法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即20**年6月25日至20**年7月7日。

五.考核与成绩评定参照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办法,课程设计评定按平时成绩(占30%)和设计成果(占70%)两部分评定,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参与设计的积极性、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情况、按时出勤等情况综合评定;设计成果按图纸(占40%),说明书(占60%)两方面综合评定,说明书编写要按照课程设计编写指南进行,排版、文字等要符合要求,语句通顺不要有错别字,图纸要按照相应的比例绘制,应符合规范。

平时成绩与设计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

六.参考书目1.《采矿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采矿学》,冶金工业出版社;3.《矿物资源开发工程》,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4.《冶金矿山设计参考资料》,冶金工业出版社;5、《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2006);6、《采矿工程师手册》,冶金工业出版社。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采矿工程系2010年6月附:采矿方法课程设计说明书编制参考大纲第一章. 矿床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该部分根据“采矿方法课题设计条件”所规定的条件,用通顺的文字简述矿体开采技术条件特征。

它应包括:①矿石和矿体名称、矿床成因和类型;②矿体产状、厚度、倾角等赋存状态及储量、品位及有用成份分布规律;③矿岩稳固性、硬度、自燃性等物理力学性质;④地质构造及破碎断裂带、节理裂隙等;⑤矿床水文地质条件;⑥其它与设计有关的资料和要求等。

第二章.采矿方法选择A.根据前面所写的开采技术条件,初选2-3种在技术上基本可行、经济上较为合理的采矿方法,并绘制上述几个方案的采矿方法方案正规草图(草图要符合文献插图通用标准)。

B.简要说明初选的采矿方法实质,即矿块结构参数、采切工程布臵和回采工作的重点。

C.对初选的采矿方法方案进行较为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比较。

比较的主要内容包括:矿块的生产能力;采准比;劳动生产率;矿石回收率与贫化率;采矿成本;安全程度;工人劳动条件;采用工艺技术的先进性;社会效益等内容。

D.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充分利用资源等原则,全面衡量初选方案的利弊,最终确定合理的采矿方法方案。

然后绘制最终确定的采矿方法标准方案图(此图为三视图,按比例绘制,符合工程要求标准)。

第三章.采矿方法构成要素根据采矿地质条件,按照经济、安全、高效的原则,对选用的采矿方法构成要素进行论述,并简要说明设计的依据。

它应包括:①矿块布臵形式;②矿块之间的回采顺序;③矿块的长度、宽度和高度;④矿房的尺寸;⑤矿柱(顶、底、间柱)的尺寸;⑥回采工作面形式;⑦底部结构形式与尺寸等。

第四章.矿块采准切割工作A.采准、切割工程布臵。

根据采矿地质条件,采矿方法,矿山生产规模与服务年限,采用的采掘设备等要求,布臵矿块的采准工程和切割工程,它包括:①运输平巷、通风平巷、运搬平巷;②矿石溜井与废石溜井;③行人、通风、材料、充填天井;④凿岩巷道或凿岩硐室;⑤拉底切割平巷、切割井;⑥切割槽等。

B.采切工程断面形状及规格。

它应根据工程的用途,矿岩稳固性,所选用的设备等选择采准、切割工程的断面形状、断面规格、断面面积和支护形式。

C.采切工程量、施工顺序与施工时间。

根据前面所布臵的采切工程和断面,用列表的方式计算一个矿块的采切工程量和采掘工程量指标(米/千吨,立方米/千吨);选择采切工程的掘进速度(按平均先进指标取用)计算采切工程施工时间;考虑通风、出矿、施工方便等因素,编制矿块采切工程施工顺序图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