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考试名词解释简答题
《传播学概论》简答论述名词解释
9.简要评价一下拉斯韦尔的“5W”理论。
答:1948年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这个模式。由于这一模式各个五一节的第一个英语字母都是W,故称5W模式。谁,说什么,对谁,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
4.问卷调查中提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答:合理性,科学性,艺术性
5.报纸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长处:1信息容量较大2保存信息的能力强3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强;报纸信息容量虽然受到篇幅的限制,但可以通过扩版增张扩大信息容量。报纸是印刷品,易于保存和查阅。读报的时间,读报的方式都任由读者决定。
短处:1传播信息的速度不如电子传媒,因而新闻的时效性逊于广播电视2传播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节目的动感,也不如以声传情的广播节目来的新切3读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限制了读者的范围
研究者通过这项研究否定了早期魔弹论的效果观,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
其中包括: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的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取决于人们已有的或迄今所持有的政治态度)2选择性接触假说(指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可能产生的三种效果:1强化效果2“结晶”效果3“改变”效果)
不足之处:直线性,即从传播者开始,到效果结束,即没有反馈,也看不出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性,没有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符合实际情况。
传播学名词解释
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进行沟通。
5.人际传播: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信息交流,亦称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的层次。
6.群体传播:及团体传播,有时也称做小团体传播。
是指人们在“群体”X围内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个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既有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9.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比表述,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0.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11.编码:即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12.译码:可称作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解读过程。
13.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粗反应。
14.奥斯古—施拉姆模式:提出,意味着与传统模式的决然决裂。
这个模式的另一个重要功绩是引申了“传播单位”的思想。
他们认为,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
都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即2+4定律。
这样,传播过程的四个要素,被细分为六个,即发信,符号化,受信,符号解读,讯息和媒介。
15.传播学研究的“综合化”: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他的研究视野是相当广泛的。
对象的多样性传播学研究手段的多样性。
传播学概论重点
一、名词解释:1、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2、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
传播媒介的变革,新媒介的出现,不论他们传递的是甚么信息,其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些(某种)变化。
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媒介的变迁带给人类社会以强烈的讯息,媒介所传递的特定内容,反而无关紧要。
3、传播流程——指的是由大众传播媒介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5、潜网——美国布里德提出的。
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6、魔弹论——又可称为“皮下注射论”,指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抵抗的巨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7、大众传播——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8、反馈——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受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9、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0、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1、个人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行为,取决于个人特征的千差万别。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名词解释1、信息: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4、符号解读: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5、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6、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8、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9、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简答论述1、分别从社会学、符号学、传播学三个传统来界定传播的概念2、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3、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5、简述社会传播的系统性6、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7、传播学的任务8、简述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与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9、简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10、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具有什么作用?请用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与互动加以说明。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行为的总称。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简而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3.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见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5.群体:是指人数不多的一种团体,它的成员是由共同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的,并处于直接的个人交往之中,这两种情况是产生情感关系、团体规范和团体过程的基础6.组织:是指具有一定目的、任务,按照一定形式简历起来的集群结构。
7.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8.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未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9.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10.拉斯韦尔,美国政治雪茄,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未传播学的创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提出了传播的5 W模式和“社会传播”的概念,并倡导和时间“内容分析法”,其代表有《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11.施拉姆,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学科化、系统化的对传播学进行研究。
其代表作有《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12.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哥哥要素之间的关系。
传播学概论_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53.选择性接触: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鸸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这种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他们的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
54.意见领袖:在人们作出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4.“电子乌托邦”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1。
传播学110个名词解释及核心理论知识
传播学110个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香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1、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互动理论的倡始人;他认为,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由社会互动所形成的“镜中之我”,是一种社会性产物;2、皮尔士: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和实用主义的创始人;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强调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3、实用主义:实用主义的创始人是皮尔士,;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实用主义认为,当代哲学划分为两种主要分歧,一种是理性主义者,另一种是经验主义者;实用主义意在寻找到一条中间道路;强调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4、符号学:广义上是研究符号传意的人文科学,当中含盖所有文字符、讯号符、密码的科学;可是,由于含盖的范围过于广阔,在西方世界的人文科学中并未得到重视,直至结构主义在二十世纪下半期兴起;现代符号学一个强大的源头是世纪初瑞士语言学泰斗索绪尔,索绪尔将符号分成意符和意指两个互不从属的部分之后,真正确立了符号学的基本理论;6、系统: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把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即由相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们从属的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7、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强调强化、奖赏与惩罚的重要性,以及影响人们行为的制约作用,它甚至试图用这些概念解释人类的思维与语言;8、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它产生时间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孔德等提出;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9、毕升:中国发明家,北宋人;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宋朝的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记载了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后来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10、古登堡: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迅速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11、欧洲启蒙运动: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之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把人们从迷信或偏见中解放出来;启蒙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黑暗的中世纪”;西方的启蒙运动持续了约400年,形成了两大思潮、两种文化;一种是以笛卡尔为代表运用理性主义的逻辑方法,形成了一种文学文化;一种是以培根为代表运用经验主义的逻辑方法,形成了一种科学文化;这就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的由来;12、文艺复兴13、培根:14、康德:15、尼采16、亚里士多德:17、黑格尔:18、马克思:19、恩格斯:20、霍克海默:21、哈贝马斯:德国哲学和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22、福柯23、伏尔泰:24、信息经济:所谓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最早提出"信息经济"概念的是美国学者马克卢普;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发展了"信息经济"的概念.贝尔认为发达国家已经从前工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最终到达后工业社会阶段;不触摸的信息型经济取代可以触摸的物质型经济而在整个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26、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信息社会这个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来的;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区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大阶段;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因此,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27、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GNP比GDP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真实的经济状况,因为GDP是国土原则,GDP包含了外国公司在本国创造的收入,而这些收入最终要流入外国;28、能指:索绪尔认为每一个语言符号包括了由能指与所指两个部分;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由声音-形象两部分构成;这样的声音-形象在社会的约定俗成中被分配与某种概念发生关系,在使用者之间能够引发某种概念的联想;这种概念就是所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自由选择的,对于使用它的语言社会来说,又是强制的;32、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它是在以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行为艺术采取很夸张的表现手法,用行为来表达人对世界的看法;这些行为有的是美的,有的是丑的,但不是人在正常状态下有的;33、文化快餐:35、马斯洛:36、知识经济:知识经济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里的以知识为基础,是相对于现行的“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而言的;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37、信息产业:最早提出与信息产业相类似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教授;信息产业又称第四产业,特指将信息转变为商品的行业,信息产业又分四个行业:出版业、电影和录音业、广播电视和通信行业、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行业;38、舆论制裁:39、社会公共事件:40、舆论: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性过程;社会心理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机制,把舆论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来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41、话语分析:42、伯纳斯:43、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从上至下的控制,由于社会结构的制约,个人很难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44、文化工业:45、文化霸权:46、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47、西方中心主义:48、斯图亚特·霍尔:49、马克思·韦伯:50、杜威:52、语用学:53、网络经济:网络经济Internet Economy,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54、社会财富: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具有对人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是指进入社会生产、生活领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质;社会财富包括自然资源、劳动产品和知识技术产品等形式;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社会财富的两个基本属性;57、数字经济:指一个经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数字技术被广泛使用并由此带来了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的根本变化;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易迅速增长;数字经济主要研究生产、分销和销售都依赖数字技术的商品和服务;59、民族主义:简言之,即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60、社群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后产生的当代最有影响的西方政治思潮之一;社群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新集体主义;是认为个人及其自我最终是他或他所在的社群决定的;主要代表有桑德尔等;61、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内容之一;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原则;指一切言行以合乎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它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是共产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旧道德的本质特征;62、共产主义:是一种政治信仰或社会状态,现今的共产主义奉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为基本思想;共产主义主张消灭私有产权,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国家和政府,并且进行集体生产的社会;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行上,需要每人有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思想;63、无政府主义:它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它的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对大多数无政府主义者而言,“无政府”一词并不代表混乱、或道德沦丧的状态,而是一种由自由的个体们自愿结合,互助、自治、反独裁主义的和谐社会;64、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65、唯心主义:即唯心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66、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67、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68、现实主义: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理想主义;理想主义对社会的认知与宣扬常常导致乌托邦主义;69、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70、人本主义:通常指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一种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以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为代表;费尔巴哈由于把庸俗唯物主义同一般的唯物主义混为一谈,避免采用甚至反对“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因而将自己的哲学称作“人本主义”;71、形式主义:指在艺术、文学、与哲学上,对形式而非内容的着重;有形式主义行为的人,被称为“形式主义者”;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和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72、存在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类,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73、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至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恐怖主义事件主要是由极左翼和极右翼的恐怖主义团体,以及极端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的组织和派别所组织策划的;74、马尔库塞:75、对话理论:巴赫金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依赖他人和其他客体才能完成自我的定位;所以自我中包含他人,自我封闭的个体无法存在;因此,对话无处不在;在对话中,我们要积极地揣摩听者的接收与背景,积极地理解与反馈;最终在平等、双向的基础上,达成听者与说者的相互理解;77、葛兰西:是意大利的共产主义者,他短暂的一生中有十年在法西斯的监狱中度过,在狱中他尽其所能,对文化与政治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与批判;他对文化研究影响最大的理论是霸权理论;77、霸权:霸权概念是由文化研究学派的学者葛兰西提出;霸权确切地说是文化领导权,是指一定阶级联盟为了自己的利益对整个市民社会的统治;葛兰西把社会分成两个部分,国家和市民社会;对于国家的统治,可以通过暴力或强制,但对于市民社会的控制,则不能单纯依靠外在的武力,必须诉诸文化;这种文化的领导权是建立在公民的常识和同意的基础之上的;78、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在索绪尔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运动和理论;人类社会中存在着普遍性的结构,这些结构会决定人的行为和事件,它们是高度抽象的,并且超越历史和文化;在结构主义的解释框架下,人的能动性被从文化过程中排除出去;79、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等人;批判学派那样主张根本改变经济结构与思想现状;80、文化研究学派:81、法兰克福学派:82、修辞学:82、新修辞学:83、乌合之众广场效应:勒庞在总结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集群心里后提出的概念,是一群临时聚集起来的人,他们是物理空间相近的群体,具有相同的心理特征,容易受到外界的心理暗示,表现出非理性的特征;84、公众:纯粹精神上的集体,由分散的个体组成,他们没有身体上的接触,他们的组合完全是精神关系上的组合;这些分离而分散的个体由现代化的传播技术结合在一起;公众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它形成了民意;85、苏格拉底:86、戏剧理论:87、芝加哥学派:88、叙事范式理论:由费希尔提出的新修辞学代表理论,该理论认为,有相当的传播都是叙事和讲故事,人们接受一种说法和拒绝一种说法,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他并不像后现代主义者那样,认为怎么都行,没有标准,只是强调人们接受某个修辞的标准并不具有唯一性;89、李普曼:美国著名报人,从1921年开始,一直为美国的主流大报撰写社论和专栏;其著作有民意幻影的公众等,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两个概念,是现代新闻学和传播研究的奠基人之一;90、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也就是说我们头脑中的图像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只是对大众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的反映;91、刻板印象成见:由李普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92、公民公共、市民新闻:93、实证研究:94、米德:是芝加哥学派中影响仅次于帕克的二号领袖人物,也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互动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米德关于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取得以及社会自我理论,对现代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具有很大影响,他提出的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95、伊里调查:96、CPI:97、尼葛洛庞帝:bp4798、涂尔干:99、管理学派经验学派:也被称为管理学派,在广义上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与主要以思辩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由其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100、纽曼:101、语义学:102、现象学:主张没有绝对客观的实在,所有的实在都来自于经验与人的感知;通过分析人的有意识的经验,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103、诠释学:它的前提主张与现象学相似,也认为不存在客观的实在,一切客体都要经过人的诠释后才能成为人类的经验和知识;把人的主观理解作为研究的重点;104、符号互动论:主张世界不是客观的,而是由象征符号组成的,象征符号具有意义,这些意义是人们在互动中逐渐形成的;105、新马克思主义:106、新左翼派:109、麦卡锡主义:110、新自由主义:就是主张政府尽量少干预经济,提倡自由市场,鼓励私有企业和消费选择,自从20世纪80年代里跟和撒切尔夫人大力提倡后,新自由主义一直成为西方政府制定政策的主要理念;111、社会主义:112、资本主义:113、霍夫兰:114、传播伦理:115、媒介素养:116、知沟假说:出自蒂奇纳、多诺霍和奥里恩认为“随着大众媒介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公共事件或科技新闻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117、炉边谈话:118、舆论学:119、意见气候:220、卢梭:221、乐队花车效应:人们愿意成为胜利者中的一员而不是失败者中的一员——也可以作为人们从众的动机;222、原型:223、典型:224、认知心理学:出自尼赛尔,心理学的一种取向,将人视做主动的知识探索者,他们在世界中的言行正是基于这些知识;225、文化工业:阿多诺将被商业化的大众文化称为文化工业,与真正产生于民众的文化相区别;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上层建筑沦为经济基础,文化创作越来越具有商品生产的特征;文化工业的最大特征就是为了消费而生产;文化工业把一切艺术作品变成商品,用交换价值取代使用价值,同时也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化了;226、伪事件:227、零和博弈:228、文化:229、冰川效应:在较短时间里,人们感觉不到温度微小的变化,但是长期的积累,就会产生沧海桑田的巨变;230、社会学:231、社会心理学:232、新右派:233、撒切尔主义:234、里根主义:这种保守的国家政策有两个主要的特征:一是强调市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国家应该最小限度地干预公民的生活,自由竞争可以完成社会调节;235、文化民粹主义:236、新闻专业主义:237、麦克卢汉:238、罗杰斯:239、控制论:控制论的基本思路就是运用反馈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的目的;240、信息论:241、系统论:242、编码:编码是指信息传播者将所传递的信息、意图和观点,转化为符号的过程;作为传播者,编码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传播效果的好坏,编码一方面受编码者世界观、价值观、知识范围和经验等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编码者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243、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与编码过程相对应;受众的解读不仅是对符号的简单解码,还会将符号放入符号间的创造性关系中,带到整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理解;受众的知识结构、社会地位、解码语境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对传播内容做出不同的解码;受众的译码主要有同向性、对抗性、妥协性三种形态;244、巴特:245、格伯纳:246、费斯廷格;247、卢因:248、公众外交:249、认同不当:指无法分清同一类别或范畴中成员之间的区别;这一术语指的是,把同一类别中的不同成员视为相同的个体;说明这种现象的另一术语是类别思维;最常见的一种认同不当是刻板印象;250、二元价值观评判:是指在实际上有很多可能性的情况下却认为只有两种可能性的思维;它又称为非此即彼的思维或者排除中间层次的思维;语言加强了这种趋势,这是因为,在描述一种情况时通常只有一对反对词可用;251、无意识投射:是指不自觉地将我们过去的经历、猜想和偏见投射到我们的知觉上;252、虚拟社区:是指存在于电子传播世界里的、而非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的社区;聊天室、电子邮递名录、电子讨论区是近些年兴起的可以在线形成社区的例子;居住在世界各个不同角落的人们只要有共同的兴趣,就可以在电子空间里聚到一起来讨论某个话题;253、互动性:互动性是新媒体、特别是互联网被提及最多的特性之一;。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1.传播:信息流动的过程。
它涉及信息的发送、接收和共享,是社会互动的基础。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指的是个人内部的思维、情感、认知等活动的传递和交流。
3.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它可以是直接的口头交流,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符号(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进行。
4.群体传播: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群体传播通常涉及多人之间的互动,并受到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方案的信息交流活动,通常发生在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旨在实现组织目标。
6.把关人: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
这个概念由卢因提出,指的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些人或机构会根据自己的立场、视角或目的,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从而控制信息的流向和内容。
7.新闻时新性:新闻事实在被及时传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鲜特征。
它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颖性。
8.新闻时宜性:新闻事实得以传播的最佳时间。
即为了产生最好的效果,新闻传播主体根据受众需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选定的宜于报道新闻事实的最佳时机。
9.独家新闻:那些新的、独自占有的,及时播发之后能产生强烈社会反响的新闻。
它可以分为相对独家新闻(时间差新闻)和绝对独家新闻(非时间差新闻)。
10.瞬态新闻:在快速传播中产生的新闻,具有时宜性强、时效性突出的特点。
它所蕴含的“报道时机”稍纵即逝。
11.新闻自由: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自由,它包括采访、编辑、传送、评论和收受等方面的自由。
它是新闻业的基本原则之一,旨在保障新闻的公正、客观和真实。
以上只是传播学专业考研中常见的部分名词解释,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概念和术语需要掌握。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考生结合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复习,以全面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5.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6.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9.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达,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0.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11.拉斯韦尔模式:传统的线性模式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又叫5W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
按其观点,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再加上效果成为五大环节。
12.“2+4定律”:这是“传播单位”思想的主要内容。
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3.编码:即认知一表述过程,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14.译码:可称表述一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读解过程。
15.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16.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叫定量化。
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1.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
是指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代表的主我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望的客我间的信息交流。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发送信息的主题和接受信息的客体都是同一个人。
内向传播的核心是自我管理。
2.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之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互动的传播模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对面或通过简单媒介进行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是组织传播的基础。
其特点是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迅速,速度可控;弱点是覆盖面窄,传播速度慢,内容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
3.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组织传播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关系,传播过程,传播环境,传播网络五个部分。
4.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
群体就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内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指向某种共同的活动目标。
群体传播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产生和传递公众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些信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6.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的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之窗。
由于现实中人们的自我表露程度不同,每个窗口的大小也不同,受到时间、地点、交往对象等因素的制约。
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能够提高人际传播效率,自我表露的过程不但能促进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还能促进社会的协调与发展。
7.符号:符号就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可以具体表现某物,也可以表示精神的抽象概念。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单独存在与其间,承担双方的信息交互。
传播学重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整理
传播学重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整理1、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2、地球村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
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
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
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成为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
3、媒介即人体的延伸[!) 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
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4、“热媒介”和“冷媒介”这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一、 名词解释(一) 五种类型的传播1. 内向传播也称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传播信息的主体和接收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
包括正常形式(如感觉和知觉)和异常形式(如入睡)两种类型。
2. 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所有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或群体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或群体互动的传播方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3. 组织传播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交流信息的过程。
因此,组织传播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各部分、传播网络、传播过程和传播环境五个要素。
4. 群体传播群体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传播就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
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 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生产和传递公共讯息的过程,这些讯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包括发送者、接收者、传播渠道和传播讯息。
(二) 符号1) 符号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可以表示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
2) 它是有意义的,是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物。
3)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三) 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窗口”(四) 传播效果模式1. 子弹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的信息 别人了解 的信息别人不了解躯体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但是这种理论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
考研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一)重要概念1、传播(05考)——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架子花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3、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4、文化——即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是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5、传播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6、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7、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8、内省式思考——是一种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9、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岩原勉认为,“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10、集合行为——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11、组织传播——是指围绕相应的组织目标,在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于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以达到组织关系协调的活动。
包括组织内传播、组织外传播。
12、大众传播(06考)——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其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13、信息环境——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4、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非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5、传播制度——指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16、大众传媒——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因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顾把它们成为大众传播者或大众传媒。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传播学教程》1、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2、系统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意义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对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4、传播者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5、拉斯韦尔模式又叫“5W”模式,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
主要包括Who(谁)、Says what (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6、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7、群体压力群体中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迫使个体放弃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和多数人保持一致。
8、流言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9、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0、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
“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1、媒介技术所谓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传播学100个名词解释
传播学100个名词解释(总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名词解释传播: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信息: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自我传播:自我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人内传播,是指个人在人体内部对接受自外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所谓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自我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类型。
狭义的人际传播则指的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指的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
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指的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直观而简化地再现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
5W模式:1948年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他的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传播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传统上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
在现代也包括通过大众传媒渠道进行传播的权利。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的受众理论。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与接触信息。
接触既包括对某类信息的接触,更包括对另一类信息的不接触。
传播效果:所谓传播效果,简而言之,是指传播出去的信息受到了关注、留下了记忆、改变了态度、导致了个人的或社会的某种行为的变化。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
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传播制度: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两个重要原则,从弥尔顿的思想发展而来。
这两个原则的基本假设是:第一,人是希望了解真理并愿意服从真理的;第二,为了接近真理,唯一的方法就是保证各种不同意见能够在“公开的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第三,人们的意见不可能都是相同的,应该以承认他人的权利为前提,保障每个人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第四,在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和碰撞中,最终能够产生出一般人所能承认的最合理的意见。
地球村: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概念,电子媒介影响下的世界,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符号:是某人用来从某一方面或关系上代表某物的某种东西。
传播学为什么诞生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此时的美国大众报刊和电影已经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迅速●战争时报刊的宣传起了极大作用,因此战后社会科学家都非常热衷研究传播学●与传播学有关的学科也得到长足发展●美国是传播学最发达的国家,环境条件有利●法西斯的迫害,外来学者涌入美国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创始人是谁?他们各自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拉斯韦尔:是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第一人,是研究宣传的权威。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对传播过程、结构及功能做了一个较全面的论述,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及五个要素即5W经典模式即传播的三大功能,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卢因:美籍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场论”和“群体动力论”。
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拉扎斯菲尔德:代表作《人民的选择》。
提出了“舆论领袖”概念和两级传播理论对传播学的贡献: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
卡尔•霍夫兰:主要成就是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
是“个体差异论”的提出者,它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代表作是《传播与说服》。
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1)传播者。
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2)受传者。
又称信宿,即信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3)讯息。
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是讯息的搬运者。
(5)反馈。
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拉斯韦尔“五W”模式的意义与不足。
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5.大众传播过程的本质特征(1)大众传播是整体性的过程:传播过程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因素,每—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是相互关联而不能被切割、分离的。
(2)大众传播是双向性的过程:所有的信息交流都不是传播者向受传者发送讯息的单向过程,而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过程。
(3)大众传播是动态性的过程:从信息的角度看,交流就是信息在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移动和变化。
(4)大众传播是社会性的过程:传播过程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本质不但与系统本身相关,而且与它的外部环境有关。
2.为什么说“大众传媒不但是‘原子’信息的最大提供者,而且正成为‘比特’信息的最大提供者?这是由大众传媒的优势决定的:第一,大众传媒是专业的媒介组织,其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一般个人和非专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第二,大众传媒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确认性要大大高于处于“匿名“或”半匿名“状态的其他传播者;第三,大众传媒在其百余年的传播实践中,尤其是在新闻传播领域形成了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模和职业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以上这些优势,决定了大众传媒组织在未来信息社会中依然会是影响力最大的传播者。
3.国家和政府对大众传播的政治控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形式;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5.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的手段有哪些?个人的信息反馈结成受众团体诉诸法律手段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7.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2.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体态符号,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6.“媒介即讯息”的含义是什么?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有了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7.当代新媒介技术的主要领域及其特点是什么?●数字化技术——传播资源丰富化●网络技术——海量讯息和多向传播●多媒体技术——传播手段融合●实时传输技术——传播速度快捷化和全球化1.结合实例论述网络媒介传播信息的特点。
传播速度的实时性——介质是数字的比特而非物质的原子信息内容的海量性——互联网空间巨大信息形态的多媒体性,包含所有符号形式信息检索的便利性传播过程的互交性——互动传播范围的全球性2.请就媒介未来发展的格局谈谈你的看法。
视听新媒体作为新生事物、新兴产业,其发展环境将日益完善媒介制度环境的改善:信息公开导致信息获取成本下降,而整合成本上升。
媒介批评渐成气候:社会责任将成为主要诉求,人文关怀、科学精神将成为传媒基本理念。
收费模式的崛起:低收费的规模效益将成为媒介盈利的主体。
视听新媒体产业呈多元化竞争格局5.麦奎尔总结的关于电视的“使用与满足”的类型是什么?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6.什么是分众?分众观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说受众是具备社会多样性的人群●社会结构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虚伪手群体属性制约●分属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存在。
他们是主动和能动性按照李普曼的观点,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是哪三种现实?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传播媒介有选择性提示的象征性现实(拟态环境),人们在自己头脑中描绘的主观现实3.电视媒介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具有什么样独特优势?(1)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2)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3)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4)现代人从幼年时代就与电视生活在一起,很难把“电视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加以区别;(5)电视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包括儿童、低学历者及贫困阶层)7.媒介素养是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媒介技术的基础技能;媒介信息的识读能力;媒介信息查询收集能力;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对信息内容的质疑批判能力;信息加工制作和发布能力2.社会科学的效果理论如何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社会科学的效果理论影响的对象包括三部分:影响公众,影响传媒工作者,影响立法、司法与行政4.子弹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又被称为“皮下注射论”或“传送带理论”。
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1.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是什么?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次,这些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