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称谓不同的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方交际中文化差异不同之分析

中西方交际中文化差异不同之分析

中西方交际中文化差异不同之分析摘要:我们知道,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当然他们在交际方面也有许多的不同。

从文化交际角度看,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一﹑对事物认识的差异;二﹑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交际中可能要出现错误。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掌握不同的语言,更要掌握不同的文化习惯,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并设法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注重交际文化和背景文化,并尽力使这个切合点成为两种文化的交融点,这对成功进行国际交往会产生很大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文化背景一、引言名族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其不同的文化现状。

跨文化交际包含着许多方面,不仅是文化,而且还存在于社会环境中。

不同的种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同形式的相同语言和文化背景有时传递的信息则是相背的。

如果我们不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交际中可能要出现错误。

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文化交际角度看,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二、对事物认识的差异(一)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人是所有有价值事物当中最为重要的;而在东方人则认为社会是最重要的,所以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在这一点上,中西方之间的观念就有一定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现实生活认为人们应该以集体为优先,不能有英雄主义。

然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崇尚英雄主义。

因此在与国外朋友交际时,我们不可以对于外国友人的英雄主义行为进行责问。

多多了解这些差异并尊重差异才会使你成为一个具有国际交流素质的人才。

(二)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差异由于各民族的演变历史和发展的环境不同,造成其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包含不同的价值,具有不同的内涵。

[1]西方国家有爱狗的传统,而中国人却崇敬龙。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摘要:本文从称呼语的概念和作用入手,结合中西方称呼语误用的具体实例,进一步从三方面引出中西方称呼语差异的一般规律,进而深入分析了这种差异背后所反应的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了解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的意义与必要性。

关键词:中西称呼语;差异;文化因素;意义一、引言称呼语是人们在日常语言交际中彼此间当面招呼对方时使用的名称。

称呼语的正确使用不但能够保持、加强、甚至建立各种人际关系,还能够帮助避免误解和语用失误并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所以,对于中西方称呼语的对比研究具有实际的意义和重要性。

根据人的社交群体的亲属关系,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1.亲属之间,包括直系、近亲及远亲 2.朋友、同学、同事、师生、上下级等关系密切及关系一般的熟人 3.非熟人的其它社会关系来阐述中西方称呼语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背后所体现的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二、中西方称呼语语用失误实例有这样的一个情景:英语教师走上讲台,然后对着全班同学说“Class begins.”,这个时候班长就说“Stand up.”,接着同学们起立并且异口同声地说“Good morning, teacher.”,这时候老师会说“Good morning, students.”,最后班长说“Sit down, please.”。

这样的情景不知重复了多少次,而且好像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意识到teacher 和student 在英语中是根本不能用作称呼语的。

另外几个例子:一位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当他对房东老太太称呼“Grandma”时,被对方明确回绝,她宁愿留学生直呼其名,而不愿领受“奶奶”的尊称。

因为在英美文化中,即便真是耄耋老人,只要他头脑清醒,也不愿听陌生人喊他“老爷爷”或“老奶奶”。

与此相反,在操英语的本族人之间,老者有时会称呼年轻人为“son”以表示亲切,而并没有侮辱他人的意思。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称谓方面的差异由于汉英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两种语言在称谓和礼貌方面的表达截然不同。

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不论职位、年龄的差异如何悬殊, 他们认为这样的称呼很亲切。

如果称他们先生、夫人或小姐, 他们总觉得过于郑重其事, 不利于缩短相互间的距离。

西方人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 晚辈可与长辈同名, 在外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 中国人则觉得不可理解。

对长辈或年龄大的人直呼其名或者取与之相同的名字, 被认为是大不敬或没教养的表现。

在中国, 人们用师傅、同志来代替不同的称谓, 而西方人经常用“Hi, hello”与别人打招呼, 或轻微发音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4.2 私人话题方面的禁忌西方人很看重个人隐私, 对于他们来说, 年龄、金钱、婚姻状况, 一个人在政治上的见解和宗教上的信仰都属于他们的私事, 别人无权过问。

询问这些方面的问题会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隐私, 不礼貌、无教养的行为。

然而此类的禁忌在中国并不存在。

因为中国人热衷于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关心。

一个人的事情也常常是所属大范围内的人们共同关心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

询问在外国人看来是禁忌的问题, 中国人则认为这是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表现,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所谓个人隐私几乎是不存在了。

4.3 数字方面的禁忌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例如,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3 和84。

传说是因为孔子73 岁死, 孟子84 岁死。

英语国家避讳13 和星期五, 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 号, 星期五。

另外,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

中国人偏爱偶数, 好事成双, 六六大顺, 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 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 除外) 当作幸运的象征。

4.4 动物方面的禁忌在中国, 人们认为猫头鹰是倒霉、晦气的象征, 汉语中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 而在西方, 猫头鹰则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 中国人对蝙蝠很有好感, 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 通常与寿字连在一起出现, 如“五蝠拜寿”。

中美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中美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眼神交流的意义
在美国,眼神交流被视为尊重和礼貌的表现 在中国,眼神交流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挑衅 在美国,眼神交流可以传达信任和真诚 在中国,眼神交流可能被视为过于直接或冒犯
面部表情的含义
微笑:友好、礼貌、开心 皱眉:疑惑、不满、思考 瞪眼:惊讶、生气、警告
撇嘴:不屑、轻蔑、不满
眨眼:眨眼频率不同,含义也不同,如快 速眨眼表示惊讶,慢速眨眼表示同意
美国:在正式场合,可以使用“Mr.”、“Ms.”等称呼
中国:在非正式场合,可以使用“老兄”、“老弟”等称 呼
美国:在非正式场合,可以使用“buddy”、“pal”等 称呼
中美交际中礼 仪的差异
餐桌礼仪
座位安排:中国人习惯按照长幼尊 卑安排座位,美国人则更注重个人 自由和舒适
进餐顺序:中国人习惯先喝汤后吃 饭,美国人则习惯先吃饭后喝汤
的一天”
添加标题
中美交际中时 间观念的差异
时间安排的灵活性
中国人注重人情,时间安排较为灵活,可以临时调整 美国人注重效率,时间安排较为严格,需要提前预约 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时间安排以集体利益为重 美国人注重个人主义,时间安排以个人利益为重
对时间的态度和重视程度
中国人注重准时,认为迟到是不礼 貌的行为
热情与冷淡的交往
中国人注重热情好客,喜欢与人交往,注重人际关系 美国人注重个人空间,不喜欢过度热情,注重个人隐私 中国人喜欢邀请朋友到家里做客,分享美食和聊天 美国人更倾向于在公共场所见面,如咖啡馆、餐厅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美国个人主义:强调 个人自由、独立和自 我实现
中国集体主义:强调 集体利益、团结和互 助
语言表达的方式和风格
中式表达:含 蓄、委婉,注 重情感表达和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
三、英汉称谓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与意译法 原语与译语的文化可以互相理解时或者称谓 词语可以对等时不妨采用直译法,如果文化差异导 致理解困难,这时不妨采用意译法,因为翻译的目 的是把原语所表达的意思传递给译语读者。 例如: 旺儿又打着千儿回道:“奴才天天在二门上听 差事,如何能知道二爷在外头的事呢? ”(《红楼梦》 第六十七回) 译文 1:“I’m on duty all day long at the inner gate”, stammered Lai Wang. “ How could I know about the Second Master’s business.” (杨宪益 戴乃迭译,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一、中西方称谓文化差异 (一)亲属称谓 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 称谓系统,其称谓词语更是纷繁复杂。 赵元任先生 在《中国人的各种称呼语》中列举了 110 种亲属称 谓语,每一种称谓语又有正式名称。 在西方,亲情观念相对淡薄很多,亲属称谓数 量不仅少而且简单。 英语中大体含有 11 个亲属称 谓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father, mother, son, daughter,brother, sister, uncle, aunt , cousin。 其中 cousin 不仅没有血 缘 关 系 之 分 , 甚 至 没 有 性 别 之 分,既可以指堂哥堂弟表哥表弟,也可指堂姐堂妹 表姐表妹,由此词翻译也可以看出汉语称谓语中血 缘关系和性别特征都很明显。 另外,在中国,人们在实际交往中与对方关系 密切时也常常使用亲属称谓称呼来表示亲近,而且 加尊﹑仁﹑贤等以示尊重。 对年长一些的称仁兄﹑尊
译 文 2:I spend all my time on call at the inner gate, Madam. I’ve no means of knowing what the master does outside.

论中西方称谓的文化差异

论中西方称谓的文化差异

论中西方称谓的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in kinship terms[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文章将中英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交际称谓,并分别从家庭结构和血统观念、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等级制度、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宗法观念、礼貌原则等文化角度审视了这两种称谓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差异并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文化意蕴。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 kinship term is not only a part of language but also a kind of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kinship terms reflec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to some extend. This article will see the differences of kinship term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 also reveal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in it through depar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lie in the family structure, consanguinity, patriarchy concept, culture adoption and courtesy principle.[关键词]中西方;称谓;文化差异Key words: East and West; kinship term; cultural difference“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中西方称谓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中西方称谓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中西⽅称谓语的跨⽂化对⽐研究2019-04-07⼀、引⾔⼈们在交际中总以某种⾔语形式称呼对⽅。

称呼他⼈是⼀种重要的社交礼仪。

称呼⽤语即称谓语。

称谓具有重要的社交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份、地位、⾓⾊和相互关系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际关系的作⽤。

每⼀种语⾔,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都会形成各⾃独特的称谓体系和使⽤规范。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体系。

纵观中西⽅⼀些学者对称谓的研究,不难发现⼈们对不同称谓语的社交功能认识已相当系统,特别是在称谓语体系研究⽅⾯取得了很⼤的成就,只是在相互⽐较⽅⾯还够全⾯。

本⽂拟从跨⽂化交际的⾓度,研究中西⽂化中称谓⽤语的差异。

⼆、中西⽅称谓语的⽐较汉语中称呼不仅有“长幼尊卑贵贱”之分,还要“内外有别”不得混淆。

根据礼貌原则,传统称呼不仅幼对长要讲究尊,对别⼈讲究敬,对⾃⼰要⾃谦,平辈之间也要互敬互爱,对幼⼉还要亲昵,还要以颂扬的词语称呼对⽅等等。

如⼉⼥对⽗亲通称“爸爸”,表⽰尊敬时称“亲爱的爸爸”“俺爸”;向第三者表⽰谦逊时称“家⽗”“舍君”;在⽗⼦关系不正常时,⼜称“⽼头⼦”“⽼不死”。

学⽣对⾃⼰的教师称为“×教师”;当回想教师的⾟勤栽培时⼜称“恩师”。

汉民族严格区分亲属关系源于汉民族的家庭⽂化。

这种严格区分导致了汉语亲属称谓的复杂化,仅“孙”⼀级的称谓在《尔雅·释亲》就有七代之多―孙、曾孙、⽞孙、来孙、仍孙、云孙等。

《红楼梦》⾥贾⽒⼤家族的⼏百个错综复杂的称谓语常常让外语翻译者不知所措。

⼀般来讲,西⽅⼈际交往相互“称呼”时,起决定作⽤的是社会地位,即交际双⽅是“权势”关系还是“平等”关系;如果是“平等”性关系,双⽅将会采⽤对等交流(reciprocal pattern),即双⽅都⽤名字称呼对⽅(firstname:FN)。

但当交际双⽅之关系是⼀种“权势”关系,即双⽅社会地位有距离,或双⽅属于初次交往,那么双⽅将会采⽤⼀种“⾮对等交流式”(nonreciprocal pattern)。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1、称谓称呼方面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

例如,西方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

随着改革开放,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

他们对这些方面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中国父亲那边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方为舅,姨,表兄妹。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

而在中国,人们喜欢加上职位,xx经理,xx总裁等。

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西方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头衔用于法官。

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高级宗教人士等。

2、交际语言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点头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礼,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认为欠身显得自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手礼也较为常见。

在我国除了见面和告辞时使用,在表示祝贺、感谢或互相鼓励时也使用。

发展到现在,被简单的“你好”,“再见”所取代。

可是西方的贴面礼、亲吻礼、吻身礼,让国人仍很不习惯接受。

中国在见面时喜欢客套的问去哪了?有没有吃饭?西方则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感到奇怪。

送客离开时,中国人习惯挽留,说“走好”“慢走”,而西方仅微笑作再见就可。

3,宴请方面酒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被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

酒杯不空茶水不满。

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

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方则认为不合卫生,实行分餐制。

中国人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西方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用餐程序较多。

4,禁忌习俗中国人不喜欢说4,因为与“死”同音,认为8、6吉利,偏向于双数,追求成双成对。

西方人不喜欢13。

缘起基督中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犹大出卖耶稣,有13个人。

中美称谓用语的文化视角比较

中美称谓用语的文化视角比较

中美称谓用语的文化视角比较摘要:本文主要从文化学的角度,运用对比的方法,来探讨中美称谓用语的差别。

内容主要包括中美对家属和亲戚的称谓差别,对老年人的称谓差别,中美称谓用语的严肃和幽默之别,称谓用语体现的直接和含蓄的差别,以及称谓中平等观念和长幼观念。

通过称谓用语的比较展现中美两国的一些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国人美国人称谓美国人的称谓用语和中国很不相同,这些不同不仅仅是用词的问题,更值得琢磨的是其中的文化差异。

1 对家属和亲戚的称谓和美国的称谓用语相比较,中国的称谓用语很多很复杂,其主要作用是区别亲疏远近。

这种区别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观念——男尊女卑,稍加比较就可以看出。

比如,称谓用语体现出父亲一边的亲戚比母亲一边的亲戚更重要。

父亲的兄弟分大小,比父亲大的叫伯父,比父亲小的叫叔叔,长幼之别清楚明了。

而母亲的兄弟无论大小都是舅,分得粗略,相比较而言就显得不那么受重视。

再比如姑和姨的区别,在传统观念里,父亲的姐妹——姑比母亲的姐妹――姨要亲近。

《红楼梦》第20回里就讲到了这一点。

宝玉对黛玉说过:“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

”父亲一边的不同亲属的称谓也能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

那就是父亲的兄弟有“叔”和“伯”的长幼之分,而父亲的姐妹则不分大小,都称之为“姑”,长幼之别需要在称谓前面加上表示排行的数字来表示,例如“大姑”、“二姑”。

前面提到的《红楼梦》里的例子还反映出,同为母亲一边的亲戚,舅比姨要亲近、重要得多。

可见女性家属或亲戚不如男性家属或亲戚的地位高。

美国的称谓系统相对简单得多,甚至在中国人看来把许多亲戚都混为一谈了。

哥哥、弟弟都叫brother,姐姐、妹妹都叫sister,爷爷、外公都叫grandfather,奶奶、外婆都叫grandmother,姑、婶、婶娘、妗、姨都叫aunt,姑父、叔叔、舅舅、姨父都叫uncle,侄子、外甥都是nephew,侄女、外甥女都叫niece,更绝的是堂亲和表亲,不仅不分大小,连男女也不分,堂、表兄弟姐妹一律称为cousin。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其中一个显著的方面就是
称呼的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不同的人或者事物,使用的
称呼也是不同的。

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一、亲属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亲属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于
父母的称呼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子女会称呼父母为爸爸、妈妈,而在西方文化中,子女对待父母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称呼为
父亲、母亲,也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二、职业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职业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待
职业的称呼比较正式,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称呼医生为医生先生/女士、老师为老师先生/女士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职业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三、年龄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年龄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待年龄的称呼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称呼年长的人为长辈、叔叔、阿姨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年龄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四、性别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性别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待性别的称呼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称呼男性为先生、女性为女士,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性别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总之,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这些差异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差异,更是文化上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这些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中美称谓用语的文化视角比较

中美称谓用语的文化视角比较

2 对 老 年 人 的 称 谓
词 的 问题 , 值 得 琢 磨 的 是其 中 的 文化 差 异 。 更
1 对 家属 和 亲戚 的 称谓 和 美 国 的 称 谓 用 语 相 比较 , 国 的称 谓 用 语 很 多 很 复 杂 , 中 其
中美 对 老年 人 的称 谓 很有 意思 。 中 国人 喜 欢 在 老 年 人 的 称 呼 前加 一 个 “ ” , 示 亲 切 或 尊 重 。 老 字 表 比如 。老张 ”“ “ 、老李 ” 是 不 说 话 人 的朋 友 , 是 邻 居 或 者 同 事 什 么 的 , 之是 熟悉 的人 。 而 就 总
亲 戚 都 混 为 一 谈 了 。哥 哥 、 弟 都 叫 bo e, 姐 、 妹 都 叫 弟 rt r姐 h 妹 s tr爷 爷 、 公 都 叫 ga da e, 奶 、 婆 都 叫 ga d ohr ie, s 外 rn ft r奶 h 外 rn m te , 姑 、 、 娘 、 、 都 叫 a n, 父 、 叔 、 舅 、 父 都 叫 u c , 婶 婶 妗 姨 u t姑 叔 舅 姨 nl e 侄 子 、 甥 都 是 np e 侄 女 、 甥 女 都 叫 nee 更 绝 的 是 堂 亲 外 eh w, 外 i , c
美 国正 好 相 反 ,美 国 人不 喜 欢 甚 至 很 讨 厌 别 人说 自己 老 .因 为 “ ” 味 着 一 系 列 消极 的评 价 。路 上 遇 到 开 车慢 的 , 人 会 说 , 老 意 有
那 一 定 是 od p o l ( 年 人 ) 看 到 老 年 人 开 跑 车 , 人 会 说 , l e pe 老 ; 有 他
把 “ ” 在 后 面 的“ 老 ” “ 老 ” 是 对长 者 尊 敬 的 称 呼 。 老 放 张 、李 则 可是

中美文化对比

中美文化对比
中美文化对比
中美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
• 中国自古讲究礼仪,言语 中国自古讲究礼仪, 当中多是体现自谦和敬人。 当中多是体现自谦和敬人。在 听到别人赞扬时, 听到别人赞扬时,中国人一般 表示用谦词来表示谦虚。 表示用谦词来表示谦虚。中国 人在交谈中必须使用称谓, 人在交谈中必须使用称谓,以 示对对方的尊敬。 示对对方的尊敬。美国人讲究 平等, 平等,在美国晚辈可以直呼长 辈和上司的名字。 辈和上司的名字。对于别人的 赞扬,美国人则会表示感谢, 赞扬,美国人则会表示感谢, 接受赞扬。 接受赞扬。 非语言行为上的差 异很大, 异很大,仅列举以下两例就可 见一斑:(1)目不转睛地看。 :(1)目不转睛地看 见一斑:(1)目不转睛地看。中 国人以此表示好奇或惊讶, 国人以此表示好奇或惊讶,美 国人认为这是不礼貌、 国人认为这是不礼貌、使人发 窘的行为。(2)把手伸向被叫人 把手伸向被叫人, 窘的行为。(2)把手伸向被叫人, 手心向上, 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 中国人对此反感, 动。中国人对此反感,美国人 以此表示叫别人过来。 以此表示叫别人过来。
风俗习惯差异
• 风俗习惯主要包括一些社交活 动。中国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爱 面子,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 的形象,怕被人笑话、议论和误解。 美国人则比较实际,不会太在意别 人的看法。美国人在与人交往时不 会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等 方面,他们认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 权;而在中国却经常询问这些内容。 美国人喜欢直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中国人则以一种委婉的方式来表达 意思。美国人一旦被问及某事,一 般必须给予一个比较明确的答复。 而中国人提倡“沉默是金”。在美 国常见到长辈与晚辈见面时相互拍 肩膀、亲吻的情形,而在中国几乎 很少见到这样的场景。美国人非常 守时,而中国人往往可以理解有原 因的迟到。在许多生活习惯上中美 之间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

中美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

中美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

中美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第21卷V01.2l第3期NO.3中州大学JOURNALOFZEIONGZHOUUNIVERSITY2004年7月Ju1.2004中美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陈玉(郑州工程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0000)摘要:本文试对中美称呼语的用法进行比较,对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历史渊源进行探索,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不同思维模式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它将有利于人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称呼语的了解,从而增进彼此间的了解,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关键词:称呼语;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715(2004)03—0075—02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称呼语具有保持,加强,甚至建立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通过称呼语的使用,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认定.它们也是常规用语,构成了礼貌用语的一部分.虽然这类常规用语在社会学,人类学,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等学科中得到了一些研究,但对其在不问语言和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尚属新的研究领域.本文试对称呼语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历史渊源进行探索,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不同思维模式对语言使用的影响.这一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称呼语的了解,从而增进彼此问的了解,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英汉称呼语的用法比较首先应声明的一点是,本文所说的称呼语是指在言语交往过程中能用于当面称呼的词汇形式.根据陈松岑(1989) 和夸克(1985)等学者的论着,我们可以把称呼语分为六大类:亲属称谓,姓名,头衔(职业,职位,社交),代词,零称呼以及其它类型(不定代词,名词词组以及名词性分句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这六大类称呼形式同时存在,且在使用过程中都受到同样因素的制约,如年龄,职业,地位,身份,辈分,性别,亲疏程度,说话场合等等,但不同之处在于不同因素在不同语言中所占的分量不同.通过比较美国语言学家厄尔文?特丽普(1972)和我国语言学家祝畹瑾(1990)的称呼语系统图,我们可以看出辈分和年龄或年辈在汉语称呼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待亲属,邻里和师长,上述因素可以说是惟一的决定因素.而在英语称呼系统中,辈分和年龄只是在对亲属关系中年辈高出一代或一代以上的人才起积极作用(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对其他社会关系如同事或朋友中的年辈高者可以不用尊称而直呼其名.当年龄和职业地位发生冲突时,职业地位占先.比如原来是某教授的学生,毕业后当了教师,成为该教授的同事,后者就会从称呼前者为”某某教授”而改称其名.换句话说,双方之间的亲密程度可以抵消年辈差别所起的作用.而按照我国的习俗,后者即使当了教授甚至成为前者的上级之后,也依然会保持原来的称呼形式”某某先生”或”某某老师”不变.现将英汉两种语言中称呼语使用的主要差异总结如下:1.在美国,直呼教名(FirstName或GivenName)在同事,邻里,同学,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等之间十分普遍,显得友好和随便,甚至可以教名呼长辈或上级,这不是不恭的表示,而是体现出一种平等关系,这一点有悖于我国的习俗; 2.亲属称谓在汉语称呼体系中占重要地位,赵元任先生在《中国人的各种称谓》一文中列举了114种对于亲属的称谓, 每种又有正名称,直称及比较文气的称呼之分,这反映了汉族大家庭的现实.而且汉语中人们常用亲属称谓词去称呼那些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年龄,辈分因素更显重要;3.在汉语中,头衔,尤其是官衔称呼十分普遍,而且出于”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社会心态,我们常把官衔中的”副”字给抹掉.而我们却很少听到美国人称呼什么局长,经理,校长;4.由于汉语称呼系统的复杂性,有些汉语称呼语的确很难在英语当中找到相对应的称呼形式.如老师,师傅,同志,警察叔叔,王局长,老王,小马等等.有些称呼语如先生,小姐,虽然有相对应的形式,但涵义也有不同.在汉语中,先生,小姐在社交场合中是尊称,而在英语中则是极其一般的称呼语.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一位美国教授听到中国人称他为”先生”而非“教授”感到蒙羞的原因吧.再如”老王”,”小李”,”王老”中的”老”和”小”在汉语中是亲切,友好,喜爱或尊敬的表示,而“老”这个字眼却会使一个美国人相当不快.同样原因,”小姐”一词在美国的中年妇女看来是恭维,而在中国的妇女看来却是骚扰.这里我们又一次体会到年龄,辈分或年辈在两收稿日期:2004—03—11作者简介:陈玉(1971一),广西平果人,硕士,郑州工程学院外语系讲师,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75?种不同语言中的地位.二,两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对语言的影响既然称呼语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人在特定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用语,这种用语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问的关系”(戴昭铭:1996).众所周知,在汉语文化中,儒家思想,尤其是”仁”与”礼”奠定了我们人际关系的基石,二者几乎影响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仁”体现了一个理想状态的人所应具备的优秀素质,是人们生活的目标.”仁”者爱人,无私忘我,”四海之内皆兄弟”.而”礼”是为达到这一理想的人际关系应遵循的原则或应采取的方式,它规定了每个社会成员的义务和责任,构成了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自古就闻”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就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家庭观念强,伦理道德不可违背.因此,以此为原则所成就的理想社会是有等级秩序的,它所宣扬的仁爱也是有边界的.现代的”礼貌”与”礼”有很大的区别.礼貌已不再作为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准则,而是作为不分差别供人们效仿的行为规范,它能够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和和谐,消除抵触,促成合作.但现代的礼貌与”礼”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顾日国(1990,1992)在其礼貌原则中引用《礼记》,提出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是”夫礼者, 自卑而尊人”即贬己尊人准则,以及”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这一表面上看早就过时的礼制,却是给现代的礼貌留下深刻印记的称呼准则.学生招呼老师,通常是”姓+老师”,却不可以说”老/,J,+姓”,对长者用”老先生”,对小孩则用”小朋友”,如此等等.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亲属关系(Kinship)和权势关系(Power)决定了中国社会人际交往的主要准则或价值取向.在汉语称呼语中的反映集中表现在众多亲属称呼以及职位,官位等头衔称呼上.也正是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使我们既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也有”论资排辈”的弱点.相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美国本土文化相对年轻,加之十六世纪以来大量移民的涌入,美国文化被喻为”熔炉”或”色拉拼盘”.美国人民在其求生存,争取独立,促进融合的过程中,把”生命,自由和幸福”视为个人的权益,不受习规禁锢,讲求效率,也是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信仰,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等.比如家庭观念远不如中国人强烈,美国最近一次人口普查表明,有十四种家庭形式存在,包括传统的大家庭和亲身父(母)领养孩子的家庭(Scollon,2000),甚至在许多情况下,亲属关系被视为实现自我价值,追求进步的障碍,他们欣赏公平竞争,效率第一.这反映到语言中,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直呼其名如此普遍了.三,跨文化交际中的称呼问题称呼是言语交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称呼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恰当的称呼是使言语交76?往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不恰当的称呼会使言语交往发生障碍,造成不快,或留下某种印象给以后的交往造成不良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一问题更显重要,正如Gumperz (1982)指出的”当文化背景不同时,人际交往会出现许多无法预测的问题”.一位英国教师表示:”在交往中,我发现——这可能是挺奇怪的——最不能容忍的是学生坚持用我的姓称呼我”.上课铃响,教师进教室,学生起立,齐声说: “GoOdmoming.teacher.”殊不知,在汉语中”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英语teacher却绝非如此.一位美国教授因被一个年轻翻译介绍为某某先生而十分不快.一个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女学生因被校园清洁工称为”Pet”(宠物)而十分恼怒.无论在校园里或是在外交场合,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这说明我们的英语学习不能不同时注意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上对这个方面重视不足.学生犯这类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教材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加之母语的干扰,使得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了误解和困难.我们学习和研究英汉语言中的称呼语所包含的丰富语义内容,”不仅可以透视一定社会的文化制度,文化风貌和文化心态,更可以体察到作为文化符号的称谓建构和传承文化的功能.”(戴昭铭,1996)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有了这些认识,我们在外语教学中便可有意识地融入这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能力,不仅注重语言形式的正确,还必须重视语言运用的是否恰当,对于英汉称呼语及中美文化差异的深入了解,必将增进两国人民彼此之间的了解,提高人与人之问的交流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参考文献:[1]Ervin—Tripp,SSociolinguistieRulofAddress[A].J. BPride&JHolmes(Eds.)Sociolinguistics[M]London: Penguin,1972.[2]Fasold,RTheSociolinguistmsofLanguage[M].Beijing: 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searchPress.2O00.[3]Gumperz,J.J.(Ed).LanguageandSocialIdentity[M].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2.[4]陈松岑.礼貌用语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5]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6]邓炎昌,刘涧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7]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I责任编辑王玖)。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2019年精选文档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2019年精选文档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一、称谓语的定义称谓语是指人际之间用作称呼的语言习俗,包括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称谓语又叫称呼语,是说话人用来指称交谈对象名字的语言项。

不同称谓语的使用选择可以反映交谈双方的社会或家庭关系,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也会用不同的称谓来传递对对方的态度和身份认定。

二、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称谓语是一种语言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反映出交际双方在选择称谓语的过程中所遵循的社会规则和文化价值观。

中英称谓语的主要形式虽然基本相同,但由于这两种语言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遵循的社会规则和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大不相同。

1.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对比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组成细胞,虽然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中家庭的组成结构、人口规模和内涵都不尽相同,但任何一种语言都无一例外地有一套亲属称谓系统以表达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点上,汉语尤为突出,其拥有的大量亲属称谓语和复杂的用法令不少外国人叹为观止。

而相比之下,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却简单许多。

1.1普通亲属称谓语亲属称谓语是为了亲属之间相互称呼和区分亲属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

汉语中庞杂的称谓语使得中国人能够准确地区分和细化亲属关系。

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以及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都有着严格的定义和区分,亲属年龄上的差异在称呼中也一目了然。

例如,父亲的兄长被称为伯伯,他的妻子被称为伯母;父亲的弟弟被称为叔叔,他的妻子则被称为婶母。

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加上数字以表达亲属间的长幼尊卑,如大伯、二姑、三叔、大舅等等。

英语的亲属称谓语则简单许多。

比如,brother,sister,uncle,aunt,grandparent就可以基本涵盖全家几代人的称呼,英语中的单个词在汉语中有着多种解释。

最明显的区别是,英语中人们可以直接称呼他们长辈的名字,汉语则不能。

夫妻之间的称谓语总体上是相同的,英汉两种语言都可以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

然而,英语中还有很多昵称,如“my love,my darling,my sweet h eart”。

[优质文档]中美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优质文档]中美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中美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文摘要:文化规定和制约着人们的言语交际活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除掌握一定的词汇和必要的语音、语法知识外,还必须重视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

本文就日常交际中的打称呼、招呼、饮食文化以及“身势语”等几方面体现的文化差别进行分析比较,旨在使人们提高对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中的影响的敏感性,以便更好地用英语深入、灵活、得体和有效地表达思想,进行交流。

关键词:称呼;招呼;饮食文化;身势语;差异一、称呼(call):1,亲属称呼语,英汉皆有亲属称呼语。

但汉语中采用亲属称呼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英语中的亲属称呼语要远少于汉语。

例如,英语中的“uncle”,在汉语中有四种关系:父亲的兄弟(伯父或叔父),母亲的兄弟(舅父),父亲姐妹的丈夫(姑父)母亲姐妹的丈夫(姨父)。

同样“aunt”一词在汉语中也有四种关系。

这种一对多的关系可列表如下:爷辈、父辈、同辈、晚辈爷爷grandfather 伯父弟堂哥brothernephew 侄女女niece2,直名称呼中美文化都有直呼其名的招呼方式,只是美国人更习惯于称名,而不是全名(fu ll name)。

一方面,它表现出一致关系,即双方处于平等的关系之中。

另一方面,它表现出居于优势(如年长些,辈分高些,社会地位高些),另一方居于劣势。

因此直名称呼中也表现出对社会地位、年龄、辈分的牵涉。

中美各自在使用此称呼方式时对于辈分和年龄的不同情感、心理,都与各自的文化息息相关。

3,通用称呼语,通用称呼语指可以广泛应用于同一社会范畴内各成员的称呼语。

例如,汉语中的“同志”、“师傅”等,英语中的Mr./Mrs./Miss加上姓,或“sir ”(先生)/“Madam”(女士)等。

如今的汉语称呼语中也有了“先生”、“小姐”之类的词,这与中国自先秦以来的“先生”、“小姐”有截然不同的意义。

这一现象也反映出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也由讲政治、讲集体向讲经济、重个性的方向发展。

中美文化中家庭亲属称谓语的差异

中美文化中家庭亲属称谓语的差异

中美文化中家庭亲属称谓的差异及分析过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整个家庭成员团聚的最好时间。

拜年、互相祝福问候是过年不可缺少的活动,亲戚之间多以拱手礼拜年问候,晚辈给长辈要以磕头礼拜年,都表达了对对方的祝愿。

在这个过程,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称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管是平时非正式场合的称呼,还是正式的称呼,都表达出一种尊敬和礼貌。

我长在一个传统的北方大家庭,过年期间,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里辈分从上到下基本都互相见面,拜年,对于平时走动较近的亲戚的称呼很熟,但是遇见一个稍远点的亲戚,怎么称呼估计就得算一算或者问长辈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逐渐地对亲属间的称谓进行归纳,发现这些关系称谓好似难寻尽头。

相反,在学习英语、接触了一些美国文化以及看美国电影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亲属间的称谓比较单一随意,远不及我们的复杂程度。

东北一带通常把爸爸的哥哥叫“大伯”“大爷”,父亲的弟弟叫“叔”,母亲的兄弟统称“舅”,父亲的姐们叫“姑姑”,母亲的姐妹称“姨”;而英语中父母的兄弟都称“uncle”,父母的姐妹统称“aunt”。

这是因为两种语言形成并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反映在语言上。

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婚姻制度不同,语言上的称谓体系也有很大的差异。

下面便就以下几个部分讲述中美亲属称谓的差异并进行简要分析。

1.长幼间称谓的差异长幼说到底就是先后的区别,体现在家庭里就是辈分。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最讲究的就是辈分,辈分高低在家庭中很重要,家庭成员间严格按照这一秩序进行称呼。

因此,长幼间的称呼划分的十分严格精细。

汉语中,我们把祖父称呼“爷爷”,祖母称“奶奶”,外祖父“姥爷”,外祖母“姥姥”,再往上长辈还要加一个“老”或者“太”字,如“太爷爷”“老奶奶”。

对于晚辈,儿子的孩子称为“孙子”“孙女”,辈分再低就加一个“重”如“重孙子”、“重孙女”等。

长辈、平辈、晚辈的长幼关系都有着严格的区分,辈分是放到第一位的,辈分明显要高于长幼,也就是先论辈分再论长幼,如舅舅和外甥,即使舅舅的年龄比外甥小,但在辈分上仍为是长辈,所以称呼时就不能用“弟”等平辈称谓。

中西方称谓用语差异的文化透视

中西方称谓用语差异的文化透视

些, 但也有其独特的地方 , 它首先是从英国发展起
民地 。本文就 中西 方家 庭 、 亲属 称 谓 、 交称 谓 中的 社
来的, 然后随着 英语 扩展 到 美 国 、 加拿 大 等英 国前殖 敬语 及谦语 、 拟 亲属 关 系称谓 语 作对 比与探 讨 , 虚 从
而揭示两种语 言 不 同的社 会关 系与文 化模 式所 蕴 涵
上, 因此 , 语有 丰 富 的称 谓 词 语 , 主 要也 是 受 到 汉 这 儒 家 思 想 的 影 响 。儒 家 思 想 在 社 会 道 德 上 的 核 心—— 五 伦 ( 即父 子 有 亲 , 臣有 义 , 妇有 别 , 君 夫 长
现出来。但是 , 不同的国家、 民族称谓词语的不同, 其 差异 并不只是语 言层 面上 的 , 与不 同的文化 问 的差 还
维普资讯
第2 2卷
第 4期
忻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N OF AL XI H0U T ACHE UNI RST NZ E RS VE I Y
V0 . 2 No 4 12 .
Au g.20 6 0
20 0 6年 8月
异有 着直接 、 紧密 、 刻 的联 系。语 言忠 实地 反 映 了 深

个 民族全部 的历 史文化 , 社会 的价值观 念和 民 特定
族思 维方式在语 言 中必然有 所反映 , 谓 的不 同 自然 称
幼有 序 , 友 有 信 ) 是 从 维 护 家 庭 秩 序 而 扩 大 到 朋 就 社会 国家 。这 种关 系在 某种程 度 上是通 过语 言反映 出来 的 , 而其 直接 的表 现 就 是称 谓 的不 同 。 比如 同 为人 妻 , 因丈夫 社会地 位 的不 同而有 不 同的称谓 。 却

中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异

中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异

中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异
中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异体现得深刻而明显,从个人习俗、礼
仪习惯、社会规范习惯、家庭关系到商业规则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

首先,从社会上最基础的习俗来看,中国人经常用口音来称呼长辈,如“爷爷”、“奶奶”等,而美国人则更倾向使用具体的名字。

另外,中国人通常偏爱拐弯抹角,隐瞒真实情况,假装要达成和谐,
而美国人则倾向于直言不讳,公开表达真实情况,直面事实。

其次,
从个人习惯来看,美国人更偏向于独立自主,努力追求自我实现,社
交场合更多的是在寻求合作伙伴的关系,而中国人通常偏爱伴侣制,
以及充满恩怨情份、亲人之间的关系。

此外,家庭关系方面,中国人更多侧重家庭作为一个整体,以
“父权”更为重要,而美国人则将重点放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以夫妻平等、儿女互爱、相互尊重为主。

同时,美国人强调独立自主,对于子女会更多地放手,让他们尝试不同的职业发展,而中国做为传
统社会,家长通常会选择为子女安排更加容易的前途,而非经历一番
曲折的自我实现。

最后,从商业规则来看,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中美之间在商业
规则上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差别。

中国的商业规则更多的是以礼仪、信任、人情关系以及长期稳定性为主,而美国则更多地依靠法律来保障
双方利益,注重客观公正性。

总之,中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异体现得深刻而明显,从个人习俗、礼仪习惯、社会规范习惯、家庭关系到商业规则等各方面都有明
显的不同。

美中调和是一场漫长的过程,而文化对话也是当今中美关
系发展的重要部分,是双方深化互信与理解的重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nfucianism
Chinese people a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which advocates loyal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for thousands of years, Chinese people care about collective much more than American people. This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privacy so treasured in America.
b. American individualism
Compared to the idea of collectivism, individualism is more pபைடு நூலகம்pular in America.
– –
independence, creativity, free development no restriction by the power of society, politics and religion
Differences in Values
a. Chinese collectivism
b.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 Chinese collectivism
China is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economy society. Chinese cultural syste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elf-sufficiency family’s economy system and emphasizes the collectivism which mainly comes from Confucianism .
everyone is born equal
The sense of equality of American is shown in the address form
Brother/sister Students and teachers are all equal in schoo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is not the elders to the juniors but friends
1. Chinese strict hierarchy two thousand years’ history of feudality
hierarchy conception effects on modern society
2.American egalitarianism
Christianity
Owing to the individualism, American people promote self-expression, selfcenteredness and maintenance of one’s own personality. They abide by self-oriented formula in the communication which determines that the address form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Chinese.
Cultural Roots for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Address Forms
Differences in Sense of Hierarchy Differences in Values
Differences in Sense of Hierarch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