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社会心理学
社 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
它涵盖了众多重要的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关键意义。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自己以及社会情境。
其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常见的现象。
首因效应指的是在最初接触到信息时形成的印象对后续判断产生较大影响;近因效应则是最近获得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起更大作用。
例如,在面试中,最初的表现可能会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首因效应,而结束时的精彩回答可能产生近因效应。
归因理论也是社会认知的重要部分。
我们常常试图解释他人行为的原因,分为内部归因(个人性格、能力等)和外部归因(环境、运气等)。
然而,这种归因往往存在偏差,比如基本归因错误,即我们倾向于高估个人特质对行为的影响,而低估环境因素。
比如看到有人在公共场合大声争吵,我们可能会首先认为是这个人脾气不好,而忽略了可能是当时的环境压力导致。
另外,图式和刻板印象也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认知。
图式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帮助我们快速处理信息,但也可能导致信息过滤和错误判断。
刻板印象则是对某一群体的过于简化和概括的看法,容易引发偏见和歧视。
二、社会影响从众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影响现象。
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以与群体保持一致。
比如在街头看到一群人都朝着一个方向跑,我们可能也会不自觉地跟着跑。
顺从是在他人直接请求下做出的行为改变。
例如销售人员向你推销产品,通过各种策略促使你购买。
服从则是在权威命令下做出的行为。
著名的米尔格伦实验就揭示了人们在权威面前服从的程度可能超出想象。
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也值得关注。
在他人在场时,有时我们的表现会更好,这是社会促进;有时则会更差,这是社会抑制。
比如在运动会上观众的加油可能让运动员跑得更快,但在考试时旁边有人注视可能会让我们感到紧张而发挥失常。
三、人际关系人际吸引的因素众多,包括相似性、互补性、熟悉度、外貌等。
相似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往往能促进彼此的吸引;而在某些方面的互补,如性格、能力,也可能让关系更加稳固。
社会心理学概述
社会心理学概述概念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它关注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
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
当时,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个人行为,忽视了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此下,社会心理学的诞生弥补了这一不足。
社会心理学从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方法发展到今天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研究领域1.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如何感知和理解社会信息。
其中包括知觉、注意、记忆和推断等认知过程,以及对社会情境中他人行为的解释。
2.社会情感:研究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
其中包括情感的产生、传播和调节,以及个体情感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3.社会行为: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其中包括社会互动、合作与竞争、群体行为和领导等方面的研究。
4.社会影响:研究其他个体或群体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其中包括社会压力、社会规范、社会支持等对个体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观察研究、问卷调查、仿真实验等。
其中,实验研究是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实验设计可以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研究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
应用领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社会心理学可以用于解释个体行为和决策,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行为。
同时,社会心理学也可以用于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团队合作的效果。
此外,社会心理学在广告、营销、政治和司法等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社会心理学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多样性研究:关注不同文化、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
2.科技应用:研究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等新兴科技对个体社会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
3.可持续发展:关注环境可持续发展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幸福感的协调发展。
社会心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和群体 如何相互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如 何塑造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状态。
主要理论流派
认知失调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矛盾或冲突 的信息或想法时,会产生不舒适的心 理状态,从而采取行动来减少这种不 舒适感。
社会认同理论
归因理论
该理论探讨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 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人们 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目录
•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理论 • 社会心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 • 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应用 • 社会心理学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 社会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 社会心理学在商业领域的应用
0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理论
定义与概念
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 社会心理现象的学科。它主要关 注人们在社交互动中的行为、情 感和认知过程。
02
社会心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影 响
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1 2 3
促进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
社会心理学研究有助于理解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 动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增进相互理解,减少误 解和冲突。
增强社会凝聚力
通过研究社会认同、群体行为等,社会心理学可 以促进不同群体间的沟通和合作,增强社会凝聚 力。
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心理学研究可以帮助识别和预测社会问题, 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 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提升公民素质
通过研究社会认知、道德发展等 ,社会心理学有助于培养公民的 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提升整 体文明素质。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
承
社会心理学研究有助于理解和尊 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和群体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03节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
22
A
B
特征
权数×明显度 特 征
权数×明显度
活泼
+5×3=+15 友 好
+5×3=+15
有魅力
+5×3=+15 兴趣广泛 +5×3=+15
吸毒Biblioteka -5×3=-15 不整洁-2×3=- 6
加总
+15 加 总
+24
加权平均值 +l5÷3=+5 加权平均值 +24÷3=+8
外控者:控制点在个体外部。
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结果个人不能控制,外部力量 造成的,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认 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 责任。
34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 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
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失败也不怀 疑,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 作投入。其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 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 面对失败与困难,推卸责任,不去寻找解决问 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 运气。倾向以无助、被动方式生活,不可取。
39
五、影响归因的4个因素
(一)社会视角 人们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 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会有差别,因而对行为 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显然,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 对行动者行为的原因的看法会有差别。
40
(二)自我价值保护
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 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并探索人们对社会环境的感知、态度、偏见和行为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对人类行为的个体内部心理过程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探索。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自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独立发展。
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家主要关注个体的心理过程和人际关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0世纪中叶,社会心理学逐渐发展为一个更加广泛的领域,开始涉及更多与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相关的议题,如社会动力学、群体心理学和社会认知。
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议题包括群体决策、群体行为、社会认同、人际关系和社会认知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运用了各种研究方法来探索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包括实验方法、问卷调查、观察和纵向研究。
实验方法通过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观察人们的行为来研究人类行为。
问卷调查则通过向受试者提问来收集数据。
观察方法则通过观察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来研究社会行为。
纵向研究则通过长期跟踪观察人们的行为来研究行为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和概念社会心理学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概念,这些理论和概念帮助解释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
其中一些重要的理论包括认知失调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感知理论、社会影响理论等。
•认知失调理论是指当个体持有矛盾的态度或观点时,会产生一种不适感,进而会努力寻找减轻这种不适感的方式。
•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在理解和解释社会信息时,倾向于使用一些特定的认知策略和处理方式。
•自我感知理论是指个体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外界反馈来认识自己的内在状态和特点。
•社会影响理论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受到他人行为和观点的影响,并会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学术研究有重要意义,也对实践和应用有着广泛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一章
可以通过教育、榜样示范、社区参与等方式来培 养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集群行为
定义
集群行为是指大量个体 在特定情境下共同行动
的现象。
特征
集群行为具有自发性、 无组织性、情绪化等特
点。
影响因素
集群行为受到环境、社 会心理、文化等多重因
素的影响。
控制与引导
在集群行为中,需要采 取有效的控制和引导措 施,以避免不良后果的
社会比较理论的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比较理论可以解释很多社会现象,例如 人们在购物时往往会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作为参考对象,或 者在评价自己的能力时往往会与他人进行比较。这些现象都 可以用社会比较理论来解释。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和推测的过程。这种过程可能 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归因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 人行为的原因,从而更好地预测和控制行为。
05
社会行为
侵犯行为
定义
侵犯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 害他人或群体的行为。
影响因素
侵犯行为受到环境、个体 差异、社会文化等多种因 素的影响。
控制与预防
可以通过教育、法律、心 理干预等方式来控制和预 防侵犯行为的发生。
亲社会行为
定义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自愿帮助他人或为他人利益 而行动的行为。
影响因素
亲社会行为受到个体内在动机、社会规范、道德 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偏见的定义与影响
偏见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或个人的 不公平的、负面的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这种态度 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行为,导致歧 视和冲突。
归因与判断
归因的定义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 为结果的解释和推断,这种解释 会影响人们对行为原因的判断。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X围分类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与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X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侵犯、助人、极化、去个性〕大众层面〔流行、流言、舆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心理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两者的区别: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的动机与自我概念等是如何发生作用的.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实验室实验法〔二〕现场调查〔三〕现场研究法〔1〕现场实验〔2〕现场观察研究:现场观察是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进行连续性观察;进行轮换性观察;进行隐蔽性观察〕〔四〕模拟研究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一、早期孕育〔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基本特征: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孟二、初创时期〔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1875,德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 至今〕特征: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理论——应用大群体—小群体、个体普遍论——特殊论20-30年代:团体、小群体、个体研究40年代:信仰、偏见、劝导、宣传50年代:社会交际60年代:涉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70年代:重点涉与归因研究80年代:日益重视认知、应用的研究代表人物:勒温2、第二章中相关的理论〔了解〕第三章社会化〔重点〕一、社会化的定义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二、社会化的特点〔1〕个人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的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3〕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一生完成的〔4〕社会化是通过人的三、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一〕社会文化的影响〔二〕学校的影响〔三〕家庭父母的影响四、社会化的类别〔自己看一下就行〕五、社会角色的获得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个人提出恰如其分的希望与要求,就会产生良好的期待效果.〔了解〕六:社会化的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了解,看几遍〕〔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内容:1.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2.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3.对于错误行为的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采取有针对性的惩罚方式. 〔三〕柯而堡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掌握〕〔1〕前世俗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对于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结果,或权威成人的建议.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他们怕受惩罚,或表现为服从权威.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判断是非以能否满足需要为标准,有实用主义倾向.〔2〕世俗水平.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或好公民的定向阶段:非常重视社会对他的评价,而不是考虑行为本身的正确与否.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认为判断是非应该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3〕后世俗水平.发展出一套独立的、超越社团的道德标准.两个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从法律上、道义上比较灵活地判断是非,认为如果法律、规则不合理,可以修改.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根据尊重人权的平等,人性的尊严,相互信赖等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第四章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定义是人对自己存在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二、自我意识的特点:社会性、形象性、主客观的统一性〔主观性和客观性〕三、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好好看看具体的内容〕P81四、埃里克逊的自我发展观〔掌握〕1.婴儿期〔出生到18个月左右〕,这阶段是获得基本信任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2.童年期〔18个月到三四岁〕,这阶段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3.学前期〔四到五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4.学龄初期〔六岁到十一二岁〕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5.青春期〔相当于高中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与自我角色的形成,主要是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6.成年早期〔18到30岁〕建立家庭的阶段,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7.成年期〔中年期到壮年期〕成家立业的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8.成熟期〔老年期〕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五、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了解〕P92六、相互关系中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了解〕1.相互关系中对方的特点2.当时情镜3.所属团体的参照七、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八、自我评价的特点:主观性,内容的多样性〔了解〕第五章性别角色差异心理一、男女性别角色定义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与被该社会规定了的行为方式.二、性别角色的特点:〔1〕多样性〔2〕相对稳定性三、性别角色的相关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的两性观------弗洛伊德所倡,埃里克逊发展弗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论,埃里克逊的内部空间观〔掌握〕P1212.社会学习理论的两性观3.认知发展理论的两性观四、性别认同的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分化、亲长认同五、男女两性角色心理差异〔着重了解〕P1291.两性在认知活动中的表现2.情感、意志活动中的两性差异〔1〕男子的支配欲〔2〕女性的忍耐心和依赖心〔3〕自我满意感的两性差异:女性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的自我满意感均低于男性.3.人际交往中的两性差异4.成就动机方面的两性差异第六章社会动机一、动机〔一〕定义: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二〕含义: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为个人行为提出目标.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其体内平衡.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三〕特征:复杂性、可知性〔四〕动机与需要的关系:1.动机由机体的需要激发2.需要的情感成分与认知成分具有动机作用〔五〕动机的分类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外:由活动外的刺激诱发出来的2.初级的原发动机和高级的习得的社会性动机社会动机分为:交往性动机与威信性动机二、彼得罗夫斯基的动机系统理论主要包括:兴趣、信念、意图、未被意识到的动机——意向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内容包括哪些P156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体系分为五个层次:从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自尊的需要,一直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七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即社会认识过程〕1、概念: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特征有:认知的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2、进行社会认知时的参照依据:〔1〕自身经验、思维活动、信息加工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3〕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4〕认知者的情绪二、社会认知的X围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1〕非言语信息〔2〕面部表情2、对他人性格的认知①对他人性格的真正了解有赖于长期的接触、交往和共同生活②人们倾向于在短暂接触的基础上对他人性格进行推测和评价③性格判断中的"以貌取人〞现象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依据意见、态度、表情.推测彼此关系情感成分参与极多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2.当时的情境3.认知者本身的特点〔1〕认知者的经验〔2〕认知者的性格〔3〕认知者的需要四、七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1、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2、归因的参照点〔1〕根据他人行为的特殊性、连续性与一致性等原则进行归因〔2〕结合他人的其他条件进行归因〔3〕根据认知者切身利益关系对他人行为归因五、刻板印象〔了解〕P182第八章社会态度一、社会态度〔一〕定义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反应受其态度所调节.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情感因素是对态度对象的感受体验;意向因素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二、社会态度转变的方法〔1〕实事求是的提供信息〔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3〕双方面宣传和单方面宣传〔4〕逐步提出要求〔5〕积极参加活动〔6〕团体规定三、影响社会态度转变的因素1、宣传者的威信:专业性、可信性2、态度改变的个人因素:自尊心的强度、权威主义倾向的强度、想象力的丰富性、性别、智力水平、当时的需要.3、对态度变化的心理上的抵抗客观原因:宣传者的宣传如果单纯的为宣传而宣传,以命令的形式进行宣传,或宣传言过其实或强调的太过分,宣传效果会适得其反.主观原因:〔1〕心理上的抵抗是个人感觉到在某些方面羊油自由行动的权力被剥夺是,自身激发出的一种动机状态,目的是想确保行动的自由〔2〕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产生了与宣传意图相反的效果.四、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人有许多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之间有些相互独立的,有些相互关联.协调——保持不协调——解除或减轻五、偏见具有的特征1.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2.偏见的认知成分就是刻板印象3.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4.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第九章大众心理的连锁反应一、模仿:指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引起的一种行为,其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相类似.它不是通过社会或团体的命令而发生,被人们模仿的对象具有一种榜样作用,模仿者发生的行为与榜样者行为相似.二、流行1、概念: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彼此之间连锁感染的现象.2、特点:〔1〕突然迅速的扩展与蔓延,又在较短时间内消失〔2〕有循环的特点〔3〕不同于风俗习惯,流行是一种风气,风行一时〔4〕不同于伦理道德,比道德威力小,但可破坏道德,也可起巩固行为规X 的作用.〔5〕没有强制性,〔6〕风尚发生在权威身上,流传速度更快.三、流言1、流言——指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的依据,而在人们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消息2、流言与谣言的区别谣言是恶意的攻击,是谣言制造者故意捏造、散步的假消息.两者的区别在于动机不同.其共同点是,它们都缺乏明确而可靠的事实依据,但都能广为传播.3、流言产生与传播的条件:〔1〕:缺乏可靠消息〔2〕不安与忧虑〔3〕社会危机状态第十章相符行为一、从众1、概念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2、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一〕团体的条件与特点〔团体人数;团体的吸引力;个人在团体中的位置〕. 〔二〕团体中个别人的反从众行为是抵消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当个体感觉到社会或团体压力很大的时候,只要团体中有一个或几个吃不同意见者出来反对,就能减少压力,个人从众行为也会减少.〔三〕个人的心理特点如需要、情绪、智力、自尊心等与其从众行为有关.重视社会对自己的评价的人易发生从众,智力水平低而自尊心弱的人易发生从众. 〔四〕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高低与从众行为有关.地位较低的成员往往有从众的压力.二、众从1、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选择或简答〕〔一〕少数派成员内部的特征:〔1〕成员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2〕符合时代精神的独立行为〔3〕权威人物的加入〔二〕多数派成员内部的关系:〔1〕内部意见分歧〔2〕内部缺乏群体凝聚力〔3〕不明确所遭遇问题的真实情况三、服从1、服从概述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X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被迫发生的.四、从众、众从、服从三者间的联系与区别答:从众: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众从:团体中由于多数人受到少数人意见的影响二改变原来的态度、立场和信念,转而采取与少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X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被迫发生的.服从于从众的区别:从行为上看有共同点,两者的行为都是属于相符行为.服从是被迫的,即对行政命令、团体规X或权威意志的服从,是无条件的服从.从众不是对团体规X的服从,而是对社会舆论的的压力的服从.从众也有可能是一种违心的服从,它与服从不同之处在于不是对团体或权威的明文规定的执行,而是在团体压力下的随从行为.第十一章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1、定义: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此行为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利社会行为、助人行为2、对利他行为的解释〔一〕社会生物学家:一个团体中成员在遗传上的关系越密切.则其成员间的关系越稳定,因此,利他行为主要涉与团体选择与亲属选择.不同生物品种之间仍可以发生利他行为.〔二〕心理学家: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有两种含义,一是利他主义行为,以助人为其行为的目的,即我为人人;二是报答性行为,因曾受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他人,即因为人人为我,所以我要帮助他人.有四种特性:它是一种出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期望他人日后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损失.3、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一〕助人者的因素1、认知如果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时自己无法控制的,就给予帮助;反之,助人行为受到抑制2、移情与内疚感设身处地以他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需要和痛苦,从而产生助人行为;3、情绪4、其他个人因素指身份特点包括性别与年龄〔二〕受助者的因素1、性别女性被帮助的机会多于男性2、年龄老年人和幼儿较多的得到别人的帮助3、仪表穿奇装异服,招摇过市的人,当他发生困难时,就较少的获得帮助.〔三〕情境因素人们看到别人都在做好事,就能激发自己也去做好事.〔四〕社会文化利他行为受当地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X所影响.二、冷漠行为1、定义: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的帮助时,却持坐视不救、袖手旁观的态度.2、冷漠行为的旁观者作用〔1〕旁观者起观众作用:当有其他人作为旁观者时,个人的行为会比没有其他人在场时产生更多的顾虑,特别是在不清楚旁观者将怎样评价自己的行为时,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处于尴尬的地位.〔2〕旁观者起榜样作用:〔3〕旁观者起责任分散作用3.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观原因〔看一下P297〕〔一〕个人付出代价的权衡〔1〕消耗自己时间和精力有多少〔2〕担心的人安全〔二〕个人对受害者的认识〔三〕个人受当时情景影响第十二章侵犯行为1、概念: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所许可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由侵犯动机引起的.2、挫折——侵犯理论包含两个要点:一是侵犯的发生都有挫折为前提;二是任何挫折事件都会引发侵犯,但也承认,个体对惩罚和报复的恐惧会压抑侵犯行为发生的可能.关于侵犯行为的强度,制约于以下三个因素:(1)侵犯的强度与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3)挫折强度在不变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不变,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挫折--侵犯行为的修正:挫折是引起侵犯的一个可能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C社会学习理论强化;观察与模仿〔1〕直接观察〔2〕间接学习〔大众媒介〕3、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生理唤起因素:有些人心浮气躁时,往往容易发生侵犯行为,如性、酗酒与毒品的刺激,甚至运动也可能促使其发生侵犯行为.〔2〕环境因素:如高温、拥挤、噪音等〔3〕社会性因素:大众媒介、去个人化作用、受他人挑衅.〔4〕个人因素:性别、认知水平道德发展水平5、侵犯行为的控制〔1〕社会公正可减少人们的挫折感〔2〕惩罚侵犯行为〔3〕说服教育〔4〕恰当的宣泄〔5〕控制暴力电视〔6〕培养成熟的个性第十三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概述1、概念: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体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程度.2、人际吸引的心理分析: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好好看一下〕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接近性;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能力与特长;仪表. 阻碍人际吸引的因素:不尊重别人的人格;自我中心主义强;对人不真诚;过分服从并取悦别人的人;妒忌心强;过分自卑;情绪孤立等.3、人际沟通的条件〔看一下P338〕第十三章团体心理一、定义:指一群人在其同一规X与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特点:团体内成员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联系,并发生相互影响.团体内每一成员都在团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团体了内各成员之间必须有具有一定的结构,有共同的目的.二、团体的心理效果:团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团体的支持力量.三、良好团体的心理学原则〔1〕目标整合原则〔2〕志趣相投原则〔3〕心理相容原则四、团体对个人活动效率的影响〔简单了解P363〕。
03社会心理学章节题2
03社会心理学章节题1.【单选题】根据霍兰德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在( )。
A:社会哲学阶段B:哲学思辨阶段C:经验描述阶段D:实证分析阶段正确答案:C2.【单选题】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B指( )。
A:行为B:个体所处的情境C:个体D:函数关系正确答案:A3.【单选题】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 )。
A:行为B:个体所处的情境C:个体D:函数关系正确答案:C4.【单选题】社会心理学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 )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A:观察B:实验C:思辩D:归纳正确答案:A5.【单选题】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必须同时考虑人和其( )。
A:情绪状态B:过去的经验C:个性特征D:所处的情境正确答案:D6.【单选题】社会行为是由( )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正确答案:A7.【单选题】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的含义是( )。
A:行为B:函数关系C:个体D:个体所处的情境正确答案:D8.【单选题】麦独孤(W.McDougall)用( )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
A:认知过程B:学习C:社会影响D:本能正确答案:D9.【单选题】社会学习论的理论根源是( )。
A:心理分析B:行为主义C:认知理论D:人本主义正确答案:B10.【单选题】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关系最不密切的概念是( )。
A:存在主义B:自我实现C:人的尊严D:观察学习正确答案:D11.【单选题】性别表示男女在( )。
A:生物学方面的差异B: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C:社会学方面的差异D:行为方式方面的差异正确答案:B12.【单选题】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称为( )。
A:反思自我B:客我C:社会自我D:镜我正确答案:D13.【单选题】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是( )的观点。
A:A、C罗杰斯B:B、M米德C:C、W詹姆士D:D、K勒温正确答案:A14.【单选题】不属于社会化的载体的是( )。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它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关注人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探究了人类如何被社会情境塑造、影响和操控,以及个体如何对社会情境做出反应。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人们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来理解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
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认知,即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评价和信念。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受到他们的社会认知的指导和影响。
人们的社会认知是根据他们对自己、他人和群体的期待、态度、信念和情感形成的。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社会影响,即群体对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包括合作、竞争、信任、归属感和亲社会行为。
社会影响研究探究了个体如何受到环境中其他人的影响,并阐明了人们为什么会遵循群体规范、对他人产生同理心或亲社会行为。
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密切相关,共同作用于个体及其行为。
社会认知的独特之处在于,个体的社会认知不仅由内部因素决定,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个体的社会认知不仅受到其自身的信念和态度的塑造,还受到社会成员的期待和环境的压力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和相关实证研究,为我们理解个体是如何获取、解释和运用社会信息的提供了框架。
在社会心理学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概念,例如社会认同、团结、合作、竞争、权力和领导。
这些概念涉及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
社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群体的认同感,作为人们获得自尊和归属感的重要源泉。
团结和合作是通过相互协作和共享资源来实现集体目标的重要机制。
竞争与合作并存,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以不同方式来追求自己的利益。
权力和领导涉及到群体中不同成员之间的权力关系和领导力的运作。
总而言之,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涉及到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认同、团结与合作、竞争、权力与领导等概念。
社会心理学pdf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感受和思维。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现象,它探讨了个体是如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的。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涉及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试图揭示其中的规律和原理。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它主要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知觉、记忆、思维和表象等心理过程。
在社会认知研究中,人们致力于探讨个体是如何感知和认知他人的行为、态度和意图的。
社会认知的重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观察研究和调查研究等。
通过这些方法,社会心理学家们可以深入理解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认知过程,并揭示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是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行为的。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它主要研究了个体是如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行为和情绪变化的。
社会心理学家们探讨了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和情绪的影响程度,以及个体是如何感知和应对这些影响的。
在社会影响的研究中,人们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从众、服从、归因和态度等行为。
研究表明,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往往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社会态度社会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社会态度指的是个体对于他人、事物和事件的总体评价,是个体对社会环境的一种心理反应。
社会心理学家们致力于探讨个体是如何形成和改变社会态度的,以及社会态度对个体行为和情绪的影响。
通过社会态度研究,社会心理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揭示社会态度与个体行为、情感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社会态度研究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
总结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感受和思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研究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社会态度等方面的内容,社会心理学为人们揭示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是如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的。
2024中科院心理咨询师备考题库—社会心理学(含重点题目、典型题目、答案解析)03
2024中科院心理咨询师备考题库—社会心理学(含重点题目、典型题目、答案解析)031. 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是()。
(单选,0.5分)A:印象输入B:印象输出C:印象管理D:印象形成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对应参考教材:《基础理论》(绿皮,培训资料)-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P134页《理论知识》(黄皮,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P106页2. 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的知觉。
(单选,0.5分)A:自己B:社会C:自然D:环境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应参考教材:《基础理论》(绿皮,培训资料)-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知觉-P131页《理论知识》(黄皮,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P103页3. 当事人和观察者对当事人行为原因的解释往往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单选,0.5分)A:利益B:社会视角C:态度D:控制点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当事人和观察者对当事人行为原因的解释往往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社会视角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对应参考教材:《基础理论》(绿皮,培训资料)-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归因-P138页《理论知识》(黄皮,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归因-P110页4. 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的预测。
(单选,0.5分) A:准确B:变化C:稳定D:系统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对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
因为个体努力了,结果就会好,个体不努力,结果就不理想。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
感的科学。
了解社会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
为和决策,以及影响他们的社会环境。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的终极必背知识点:
1. 社会认知: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信息。
包括注意力、记忆、推理和决策等心理过程。
2. 社会影响: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如何相互影响和受到影响。
包
括社会规范、社会比较、社会压力等。
3.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
包括自我认同、自尊、自我效能等。
4. 社会认同:个体对所属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包括族群认同、性别认同、社会角色认同等。
5. 社会关系:个体在社会中的互动和关系。
包括亲密关系、合
作与竞争、集体行动等。
6. 社会接触:个体与他人接触和交往的方式和效果。
包括偏见
与歧视、群体间冲突、社会支持等。
7. 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化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包括社会化、文化间差异、社会运动等。
8.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现象的科学方法和工具。
包括实验设计、调查问卷、观察法等。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原理的终极必背知识点。
通过深入理解和掌
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和心理过程,促进社会互动的和谐和发展。
请注意,以上知识点只是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深入学习和实践
才能真正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精髓。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1.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探究了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社会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知觉、记忆和推断等。
人们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评估他们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估。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和比较中获得的。
自我概念对个体的态度、意图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3.非语言沟通:人们不仅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还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等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
非语言沟通可以传达情绪、意图和关系等。
4.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他人对个体的影响。
包括社会规范、社会压力和社会影响力等。
人们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
5.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中与他人的交互。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际关系中的友谊、亲密关系、群体性行为等。
人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他们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6.担当责任: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的担当责任的心理过程。
担当责任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承担起责任。
担当责任感可以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8.偏见和歧视: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对特定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偏见是基于一些群体特征或负面经验的负向评价。
歧视是根据一些群体特征对其进行不公平对待。
9.领导和权威:社会心理学探究了领导和权威对人们的影响。
领导和权威可以影响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并塑造群体文化和价值观。
10.团队合作: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团队中的行为和决策。
团队合作需要个体间的合作和协调,涉及到领导、沟通、冲突解决和团队效能等因素。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要点,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并揭示了个体如何与他人互动和适应社会。
这门学科对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有着重要的贡献。
社会学公开课社会心理学概论
社会学公开课社会心理学概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它考察了个体和群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相互关系。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变化。
本文将从社会学公开课的角度,介绍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概述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它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社会影响对个体的塑造,以及个体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认知、情感与情绪、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互动等方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内容2.1.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如何处理和理解社会信息,包括社会知觉、社会记忆和社会推理。
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解释,形成对他人和自身的认知。
在社会认知中,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人们有时会对同样的情境产生不同的认知和解释。
2.2. 情感与情绪情感与情绪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它们直接关系到个体与社会的互动。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情感和情绪是如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并且如何通过情感和情绪表达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2.3. 个人与群体关系个人与群体关系是社会心理学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社会中,每个个体都是社会群体的一员,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会受到群体的影响,同时个体也会通过自身的行为和心理与群体产生互动和影响。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样,主要有实验研究、问卷调查、观察研究等。
实验研究是社会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来探索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问卷调查则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收集个体对某一特定主题的看法和态度。
观察研究则是直接观察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以揭示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四、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实际应用。
在组织行为学中,社会心理学研究能够帮助理解和改善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
社会心理学PPT第03章
(1)叠加法则 (2)平均法则 (3)加权平均法则 (4)中心品质法则
二、社会认知的特点
1、社会认知的选择性
人们总是愿意选择那些鱼自己的经验、阅历、兴趣比较接近或者与自己 关系比较密切的人作为认知对象。
2、社会认知的投射性
人们对于一定社会刺激的认知往往投射着主体个人的动机、态度、情感 和观念等心理内容和特点,带有相当程度的主观性。
3、社会认知的文饰性
社会认知文饰性的突出表现是印象整饰。印象整饰又称印象管理,是指 个体有意识地控制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的过程。
4、社会认知的完形特性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人民自觉不自觉地会贯彻完形原则,把认知客体的 各方面特征条理化和系统化,形成完整印象。
5、社会认知的预言作用
社会认知的预言作用又称期待效应,是指个人对自己及他人的认知与期 望,常在自己及他人以后的行为中得以实现。
近因效应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近的信息对人的印象形 成有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认知的若干效应(续)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卢钦斯(A. S. Luchins,1957)认为,如果有两种信息联系 被人感知时,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并对其印象深远,此时 起主要作用的是首因效应;如果有两种信息断续被人感知时 ,人们关注和重视的主要是最近的信息,此时起作用的主要 是近因效应。
2. 对他人表情和认知的认识与判断:面部表情、身段表 情和言语表情等。
3. 对他人言行的认知与判断:一是对他人语言、语调、 语种、字体等的认知;二是对字面含义的认知;三是对 言语隐含意义的认知。
4. 对他人个性的认知与判断:从人际接触的初始阶段就 开始了,并且在随后的结湖中不断地进行修正、补充、 调整与定型。
谈谈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
谈谈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与他人、群体以及整个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认知:研究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以及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和判断。
2. 社会影响:探讨群体、社会规范和文化对个体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
3. 人际关系:研究人们之间的互动、沟通和关系建立,包括友谊、亲密关系、冲突等。
4. 群体行为:关注群体的形成、结构和动态,以及群体决策、合作和竞争等方面的行为。
5. 社会心态:研究社会现象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如社会比较、社会焦虑和幸福感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验、调查、观察和案例研究等。
通过这些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家试图揭示人们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规律,并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以及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提供指导。
总之,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关注人类社会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和改善人类的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而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子领域,其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涵盖了个体、社会和心理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受到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又反过来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认知:个体是如何看待自己,并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认同等方式来建构自我概念。
2. 社会认知: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如何感知、解释和记忆信息,以及其对他人和自身行为的判断。
3. 社会影响:研究个体在社会集体中的行为受其他成员影响的机制和过程。
4. 群体行为:研究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以及群体行为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差异。
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深入探讨个体、社会和心理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1.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社会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可以通过操纵变量,观察其对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2.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研究者可以收集大量的数据,了解人们对某一社会问题的观点和态度,以及相关的心理过程。
3. 观察研究:研究者通过观察个体在某一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来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
观察研究可分为实地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两种形式。
4. 长期跟踪研究:通过对个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观察和记录,研究者可以了解个体在不同社会环境中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变化。
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教育、政治、营销和人际关系等。
1. 教育领域:社会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关注教室中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
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改变教室环境的设计或教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绩。
2024版社会心理学完整版
情感表达
通过言语、肢体接触等方式表达 情感,增进双方的感情联系。
妥协与包容
在出现分歧时,双方需要妥协和 包容,以维护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冲突解决技巧和方法
沟通协商
通过坦诚的沟通,了解对方的立场和需求,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 方案。
第三方调解
当双方无法直接解决冲突时,可以寻求第三方的帮助,如家庭咨询、 法律仲裁等。
发展历程
社会心理学经历了从哲学思辨到实证 研究的过程,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 体系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与范围
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和群 体,关注他们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 行为。
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社会 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多个方面。
与其他学科关系
与心理学关系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 分支,与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 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信息影响 在不确定情境下,个体倾向于参考他人意见或行 为作为自己决策的依据,从而导致从众行为。
3
社会比较 个体在群体中会通过社会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 和价值,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群体期望。
权威服从现象分析
01
权威形象
具有专业知识和地位的权威人物 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服从,如 专家、学者等。
社会角色
社会规范
文化中的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具有约束作用,如礼仪、 习俗等,违反规范可能导致社会排斥。
认知方式
文化背景影响个体的认知方式,如思维方式、 信息处理方式等,从而影响个体的判断和决策。
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
1 2
群体规范 群体内部形成的规范对成员行为具有引导作用, 成员为了获得认同和接纳,可能会遵从群体规范。
社会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与生活》
本书是心理学与生活领域的经典之作, 全面介绍了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和实践。
书中详细探讨了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关 系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心理学在教育、职业 、健康和社会政策等领域的应用。
本书适合希望了解心理学在生活中 的应用价值的读者阅读,对于提高 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有重要的参考 价值。
《象与骑象人》
01
本书是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的 作品,通过象与骑象人的比喻 来探讨人类的情感和理智之间 的关系。
02
书中观点认为,人类的情感和 理智是相互独立的,但在决策 和行动中需要达到平衡和协调 。
03
本书适合希望深入理解情感和 理智关系的读者阅读,对于启 发思考和理解人性有重要的启 示意义。
网络社会心理学
网络社会的崛起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社会对人类 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日益显著,网络社会心理学应运而生。
网络社会心理学的挑战
网络社会心理学需要面对网络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何理解和解释网络社会中的人 类行为和心理过程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未来发展方向
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
理解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行为背后的心理机 制,从而更好地预测和控制个体的行为。
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性
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从而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性和有效性。
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
社会心理学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如何提高公众对某些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如何 通过教育和宣传来改变人们的行为等。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的社 会心理学理论。
学习丨提到心理学你会想到什么
学习丨提到心理学你会想到什么01什么是心理学?这是今天开始上北师大的《普通心理学》课时,老师提到的一个问题。
那这些内容是心理学吗?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或者说很片面,算得上是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一个巨大的误解或者“偏见”。
那到底什么是心理学呢?准确的答案是:它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科学。
02心理学怎么分类?这句话乍一听上去很抽象,那具体来说,它到底研究哪些心理现象呢?具体来说,分为两大块:一块是个体心理学,一块是社会心理学。
个体心理,顾名思义,研究的是个人的心理,研究个体在不受别人影响的情况下的行为和现象。
而社会心理,则研究的是个体受到外界,受到社会影响的状态。
03个体心理学研究什么?那如果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认知。
也就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这样一个过程。
接受信息,在大脑加工信息,存储信息,当你需要提取应用的过程。
举个例子,当你走到十字路口看到红绿灯,停留,这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红灯是一个刺激,眼睛输入,接受之后转化为神经的冲动传达到大脑进行处理,解释意思,从而支配你的行为让你停下。
第二,情绪。
情绪指的是是认知事物过程中产生对事物的态度体验。
比如,你过生日的时候,别人送你礼物,你觉得开心;你摔了一跤,你看到别人在一旁笑,你觉得尴尬且生气,这就是不同的情绪感受。
情绪对心理、行为起的重用非常重大。
要么促进,要么瓦解。
第三,动机。
动机解决的“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你做一件事的原因,是我们做事情的“推动力”。
比如,我为什么要跑步?因为我想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
事实证明,动机和情绪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到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但除了这些共性的东西之外,人与人之间,因为智力的差异、人格的差别也会导致不同,这也属于个体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所以,综上所述,个体心理研究的内容包括:认知(信息加工)、动机和情绪(调控系统)心理共性的规律。
能力和人格(心理个性)人与人心理差异的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一)根据自我意识定义中所涉及的内容,自我意识 可划分为三部分:生理(物质)自我、心理(精神 )自我和社会自我。 (二)根据自我意识的客观现实状态把它区别为现实 自我和理想自我。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一)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 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自我认识又 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 。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 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自我意识概述 自我意识的几个重要内容 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自我过程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三、自我意识的作用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 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比 如身高、体重、形态等;认识自己的心理特征,比 如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以 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比如自己与周围人 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和作用等。
二、自我美化
(三)自我设障 人们有时会积极主动地预先设置障碍,为以后的失败 找到理由,从而达到保护自尊的目的。 (四)向下的自我比较 当个体为了弄清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位置,而既定 的自我价值目标落空时,向上的和与自己类似的人 比较就可能大大挫伤个体的自尊心,这时人们常常 会进行向下的社会比较,想象有些人的价值还不如 自己呢。向下的社会比较可以避免自信心的降低和 妒忌心的上升。
第四节 自我过程 一、自我评价 二、自我美化 三、自我表现
一、自我评价
• 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与否定的判 断。通常依赖自我估价和社会比较实现。 (一)自我估价 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我能力或品质的准确信息的 任务来检验自我观念的过程。 (二)社会比较 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 的过程。 两条路线:一是下行社会比较;二是与之相反的上行 社会比较。
二、自尊
• 自尊就是我们对于自己所作出的评价,对自身价值 的认可程度 • 自尊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水平 • 内隐自尊,是人自发的无意识的对自己评价倾向。 • 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相区别,后者是一种有意识的 对自己的评价。这两者合并起来构成自尊。 • 自尊划分为知觉自我和理想自我两个维度。当知觉 自我(即客观上认为自己是怎么样的)与理想自我 (即希望自己是怎么样的)相一致时就会产生正向 、积极的高自尊;而二者之间的差距越大就说明自 尊越低、越消极。(外显自尊)
第三节 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诞生:你知道自己是谁吗? 二、性别认同:你是男孩还是女孩? 三、性别边缘:关注同性恋
一、自我意识的诞生:你知道自己是谁吗?
(一)物—我知觉分化 1、物一我感觉分化。新生儿最初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存在,在吸 手指等感觉活动中,出现了物一我知觉分化,此时婴儿出现 了主体(自我)感觉。 2、1岁末时,幼儿开始能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别开来 ,在感觉上,对自己的动作与动作对象或结果产生了分化。 3、幼儿开始能将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出现最初的随意 动作。幼儿开始知觉到他所做的动作是自己发动的,自己是 活动的主体。这标志着儿童出现了最初的(相对于客体,尤 其是物理性客体)主体意识。
(三)自我意志 自我意志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意志主要表 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 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等。
三、自我意识的作用
• 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 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 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 • 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 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完善。
二、自尊 • 自尊的稳定性可能也是一个与攻击行为有关的 重要因素。具有不稳定自尊的人比较敏感并具 有防卫性,这种敏感防卫性的自尊容易导致很 多负性情绪,比如焦虑、失望、愤怒等。 • 自尊与心理健康的重要关系已经被很多研究所 证明:低自尊的人在社会性技巧、抑郁、孤独 及毒品滥用等行为过失方面存有更大的倾向性 。高自尊则有利于培养主动、乐观和愉快的感 觉。
三、性别边缘:关注同性恋
• 性恋( homosexuality)一词是由德国医生Benkert于 1869年创造的。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 作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今天, 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被认为是不同类型的“ 性倾向”,其定义是:“持久的对某一特定性别成 员在性爱、感情或幻觉上的吸引。”
Hale Waihona Puke 二、自我美化(五)有选择地接受反馈 当行为结果的评价性反馈有损于自尊时,个体便可 能有选择地接受反馈信息。 (六)缺陷补偿 人们在充当社会角色时,不可能事事成功,当自我 角色目标失败时,便可对相关的社会角色的重要性 重新评价,以此进行自我定义,补偿自己的角色缺 陷。
三、自我表现
• 自我表现是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 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印象的过程。 • 在多数情况下,个体的公开形象和自我的实际情况是相当一 致的,个体一般都希望别人了解一个“真实的自己”,力图 通过自我表现给人留下一个与自己真实情况相一致的公开形 象,我们称之为真实性的自我表现。 • 另一种自我表现的形式称为策略性自我表现:在某些情况下 ,自我表现是出于策略性的考虑,努力去形成或控制他人对 自己的知觉印象,称之为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一种能根据 周围的情境线索对自己进行的自我观察、自我控制和自我调 节的能力。
三、自我效能
• 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 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 自我效能形成的途径: 成败经验 他人的示范效应 社会劝说 情绪状况 生理唤起 • 自我效能感是针对某些特定任务领域而言的,并不 是一个一般的个性特质。
三、自我效能
• 自我效能的应用研究: (一)教育领域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有着显著的 相关。 (二)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选择中的应用 在职业选择中,个人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其职业选择 的范围越大,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 (三)自我效能感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具有较高管理自我效能感的管理者比那些低自我效能 感的管理者有更高的工作绩效。
二、自尊
• 由于内隐自尊是在大量经验累积的基础上所产生的 潜意识的自动化的整体性自我评价,因而它也是难 以改变的。 • 内隐自尊效应:研究者发现日本学生在比较有自己 名字的字母表和没自己名字的字母表时更喜欢前者 ,而且他们还更喜欢与他们生日日期有关的数字。 个体并未意识到这是为了满足其正向自尊的需要。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自我意识
教育科学学院
张微
考核要点
(一)自我意识概述 1、识记:自我意识概念、自我意识结构、 2、领会:自我意识的作用 3、简单应用:自我意识的三个部分。对应心理过程自我意识的 三个结构。 (二)自我意识的几个重要方面 1、识记:自我觉察、自尊、自我效能的概念、。 2、领会:自我效能应用研究的三个领域、自我控制 3、综合应用:你怎样评价自己,自我控制的行为类型。 (三)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1、识记:性别认同、性别边缘 2、领会: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3、综合应用:如何理解和解释性别边缘现象。 (四)自我过程 1、识记:自我评价、自我美化、自我表现。 2、领会:自我美化的几种方式、 3、综合应用:评价个体的自我表现。
二、性别认同:你是男孩还是女孩?
• 性别认同是自我意识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也就是个体可 以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性别,并且采取与性别相符的行为 • 例: 一个女孩子,2岁的时候她才会知道自己与幼儿园或邻 居家的男孩子是有不同的,到了4-7岁的年龄段,她会开始理 解性别是每一个人的基本属性,包括孩子们喜欢的宠物和卡 通动物在内。在这之后她会在某种文化、教育背景下自然而 然地学习怎样做一个女孩儿、女生和女人。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几个重要内容 一、自我觉察:把目光投向自己 二、自尊:你怎样评价自己 三、自我效能:你有多大信心完成这件事 四、自我控制:你能把握住自己吗
一、自我觉察
• 当人们开始不把自己当作环境中行动的主体,而是 作为被自己或他人所注意的客体时,就进入了一种 自我觉察(Self_awareness)的状态。 • 自我觉察使人们依照标准来审视、评估自己,同时 引导个体不断进行调整。在这过程中人们的注意从 外部世界转向了内部自我,称之为自我关注。 • 作用: 当我们意识到应当控制自己的思想时就已经达到了道 德文化的最高的可能阶段; 有利于环境适应和人际发展,它会使人更集中精力想 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
一、自我意识的诞生:你知道自己是谁吗?
(三)有关自我词的掌握 1、1岁开始,幼儿开始能将自己同表示自己的词语(名字)联 系起来。同时发展起对自己躯体的认识和对自己身体感觉的 意识,这些是对自己的表象性认识。 2、2岁末幼儿开始能使用物主代词“我的”,直到最后能使用 人称代词“我”。在这过程中,需要抽象和概括能为,没有 这种能力,自我意识就不可能出现。 “我”的掌握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是一个质的变化。儿 童能把自己当作客体的人转变为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 ,最终形成了自我意识,并由此出发,儿童进一步发展起自 我评价,产生自我情感,到3岁时出现明显的自尊心和羞耻感 。
二、自我美化 • 自我美化指个体用以避免自尊心受损或增加 自尊感的过程和结果。
(一)选择性遗忘 该词源于弗洛伊德的记忆抑制学说,他认为人通常会 遗忘自己不愿保留的记忆。 (二)自我照顾归因 归因指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论。这种方法是通过强调 个体对积极的合乎期望的好结果的作用,缩小对消 极的不合乎期望的坏结果的责任来保护自尊。
二、性别认同:你是男孩还是女孩?
• 性别的认识过程: •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对于自己性别的认同主要是通过对自己同 性父母的自居作用来完成的,即儿童通过想象或模仿,将自 己置身在其同性父母的地位上,以他们自居,模仿他们的行 为,包括衣着、举止等。 • 班杜拉认为儿童性别认同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社会、家庭和学 校的影响而实现的。强调的是当儿童做出性别相符行为时, 父母的鼓励、支持和称赞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促动、维持 了行为的继续产生,也就是行为强化在儿童自我认同获得中 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