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这一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浮沉的奥秘,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密度、压强等基础知识,对物体浮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加深对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的浮沉条件。
2.如何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密度、压强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物体会在液体中浮沉?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浮沉与物体受到的浮力有关。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浮沉条件,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为什么轮船能浮在水面?为什么潜水艇能下潜和上浮?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浮沉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阿基米德原理、密度计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0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运用》教案设计
ABC« 第三节 物体的浮与沉 » 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教学重点: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教学仪器:烧杯、水、乒乓球、潜水艇模型、 热气球模型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知识回顾: 1.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2、浮力的计算方法:①称重法 F 浮 = G 物—F拉②阿基米德原理的计算公式:F 浮=ρ液gV排3、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产生的压力差. 新课教学:演示实验:把外观相同的3只乒乓球(分别装有不同质量的沙, 同体积,不同重力)浸没水中问:物体在液体中都受到浮力,为什么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悬浮? 一.物体浮沉条件 1、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上浮:播放视频并演示 下沉:播放视频并演示GFF 浮=GGF 浮>G 上浮F 浮GF 浮<G 下沉F F浮GF 浮=G 漂悬浮:播放视频并演示 漂浮:播放视频并演示小结: 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2、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研究条件: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受重力和浮力.浮力: F 浮=ρ液gV 排 ; 重力:G =ρ物g V 物; V 排 = V 物 根据浮沉条件进行比较F 浮 >G 上浮: ρ液 > ρ物 F 浮 = G 悬浮:ρ液 = ρ物F 浮 <G 下沉: ρ液 < ρ物 漂浮:ρ液 > ρ物 想想做做:将新鲜鸡蛋放入盛水容器中,向水中加盐,并搅拌,不断增加盐水的浓度.观察鸡蛋在容器中的位置变化. 3、浮沉条件的讨论(1)上浮和下沉是不平衡态,悬浮和漂浮是平衡(静止)态 (2)上浮、下沉和悬浮:V 排=V 物;漂浮:V 排<V 物(3)空心物体运用浮沉条件时可以用物体的平均密度ρ物与液体密度ρ液比较.二、浮力的应用展示4幅图片,分析其中的物理原理.想想做做用橡皮泥做成能承载重物的小船,使它漂浮在水面上.结论:要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可以把它做成空心的,以使它排开更多的水,从而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1、轮船(1)工作原理:将钢铁做制成空心的轮船,可以排开更多的水,漂浮在水面上.(2)排水量(m排):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F浮= m排g 而F浮=G∴ m船+m货= m排(3)载重线2、潜水艇模拟潜水艇:用注射器向密封的瓶内打起,将瓶内的水排出,瓶向上浮起工作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和下潜.3、气球和飞艇工作原理:靠空气浮力升空(改变自身的体积和密度).4、密度计ABC工作原理: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浮力等于重力的原理制成的.根据阿基米德原理,ρ液大时,V 排 小,即露出水面部分多,因此刻度值上小下大,刻度间隔不均匀,上疏下密.数值为待测液的ρ相对于ρ水的倍数. 课堂小结:本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一.物体浮沉条件 1、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2、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3、浮沉条件的讨论 二、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密度计 习题巩固:1、轮船总是漂浮在水面上,一艘轮船从河里驶向大海,它受到的重力大小不变(变大、变小、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变 (变大、变小、不变);它排开水的体积变小(变大、变小、不变);轮船是下沉些还是上浮些?2、 关于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B ) A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B .浮力的施力物一定是水 C .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质量成正比 D .实心的铁球也能浮在液面上3、用手将一个木球放入水中某一深度后,松开手,木球上浮,在木球未露出水面的时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 .木球所受的重力、浮力都不变B .木球所受的重力不变,浮力变大C .木球所受的重力、浮力都变小D .木球所受的重力不变、浮力逐渐变小 4、密度均匀的实心物体悬浮在水中,将物体截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后,仍放入水中,则( D )A 、大块下沉,小块悬浮B 、大块下沉,小块上浮C 、两块都上浮D 、两块都悬浮 5、将体积相同的A 、B 、C 三个小球投入水中,出现如图所示的三种情况,下列关于对三个小球受到的浮力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A球浮在水面上,受到的浮力最大B、C球沉在底部,受到的浮力为零C、A球受到的浮力与B球受到的浮力相等D、B球受到的浮力与C球受到的浮力相等6、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它在液体中的深度越深,受到的浮力(C )A、越大B、越小C、不变D、都有可能7、一实心铁球分别浸没水、酒精、水银中,受到浮力最大的是(C )A、水B、酒精C、水银D、无法确定。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设计出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在本节课《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中,我采用了实践探究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物理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他们发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物理学的乐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物理学的乐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浮球、泡沫板、塑料尺等)、投影仪、电脑。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色纸。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物体浮沉的现象,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实验探究: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3. 讨论交流:孩子们分享实验结果,共同探讨物体的浮沉条件。
4. 知识讲解:介绍阿基米德原理,解释物体的浮沉条件。
5. 应用拓展: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浮力应用实例,如制作一个简易的浮力秤。
6. 成果展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认真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通过实验探究,他们基本掌握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三节《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三节《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三节《浮沉条件及应用》主要讲述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使学生了解了浮沉条件的原理,并学会了如何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物体的密度、重力等基本概念,对实验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浮沉条件的理解仍有一定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拓宽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浮沉条件的概念,掌握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
2.学会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
2.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浮沉条件的原理及应用。
2.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浮沉现象,增强直观感受。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运用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将浮沉条件应用于实际生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教学课件:浮沉条件的原理、实验现象、实际应用等。
3.教学素材:相关实例和图片。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如:“物体为什么会沉入水底?”,“物体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等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由于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也不同。
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浮沉条件及应用。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浮沉条件的原理和实验现象,使学生了解浮沉条件的概念。
同时,教师讲解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如:利用浮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浮力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由力的关系转化成密度的关系。
四、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产生压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3.浮力的计算方法:(1)压力差法F浮= F向上-F向下(2)称重法F浮= G物-F拉(3)阿基米德原理的计算公式:F浮=ρ液gV排(二)情景导入假设手拿一物体浸没在水里,当手拿开后物体将会有几种可能性?将一颗鸡蛋放入提前调配好的盐水中让其悬浮,这是怎么回事了?学生回答后有教师引导给出上浮、下沉、悬浮、漂浮的概念。
(三)进行新课1.上浮、漂浮、悬浮和下沉上浮:物体正在向上运动,可能完全浸没,也可能部分浸没。
漂浮:物体液面处,部分体积浸没。
上浮的最终状态是漂浮。
悬浮:物体液面以下,完全浸没,可以在液面以下任何位置。
下沉:物体正在向下运动可能完全浸入,也可能部分浸入,最终状态是沉在水底。
在水里,许多东西能浮在水面,比如乒乓球、木块,石蜡等;也有许多东西沉到水底,比如石头、硬币、橡皮等;那么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2.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学生讨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但是为什么有的物体要上浮,有的物体要下沉呢?提示:上浮和下沉即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那么就要考虑物体的受力情况。
让学生画出浸没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原理。
(2).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物体的浮沉现象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兴趣和提高学生思维方法的变化与灵活水平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力的应用原理
【教学难点】
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课前准备】
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一起看这两幅图片,巨大的轮船可以漂浮在海面上,为什么小小的铁块会
沉入水中呢?
同学们:想一想,物体的浮沉由什么决定的呢?
二、复习巩固
师: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一起复习一下,物体浸在液体中都受什么方向的力的作用?
生:竖直向上的浮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
师:我们对浮力、重力进行受力分析,判断什么时候物体上浮、悬浮、下沉?
生:F浮 > G时,竖直向上运动
F浮=G时,二力平衡
F浮 < G时,竖直向下运动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同继续上节课的知识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三、新课教学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1、完全浸入液体内的物体的受力分析:
(1)F浮> G时,竖直向上运动上升到液面呈漂浮状态,F浮逐渐减少到F浮=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教材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进而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浮沉现象的观察与分析2. 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3.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4. 物体浮沉的应用:潜水艇、密度计等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浮沉现象,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计算,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并了解其应用。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浮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
2. 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潜水艇模型、密度计模型、实验器材(如石头、金属块、泡沫块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计算器、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如船只、潜水艇等,引发学生对浮沉问题的思考。
3. 阿基米德原理的讲解:通过实验和计算,讲解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引导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4. 物体浮沉的应用:介绍潜水艇、密度计等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浮沉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浮沉条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2.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3. 物体浮沉的应用:潜水艇、密度计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2)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
(3)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2. 答案:(1)根据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判断浮沉情况。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大小。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章 第3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1)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教学目标1.知道利用浮力使物体上浮、下沉、悬浮或漂浮的原理。
2.知道轮船、气球、气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二、教具:铁块、木块、废牙膏皮、玻璃水槽、水、自制潜水艇模型三教学重点: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及浮力的应用;教学难点通过调节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得到或增大可利用的浮力,初步建立应用科学技术的意识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浮在水面上的木块没入水中部分的体积是50cm3,它在水面上的体积是25cm3。
求:它受到的浮力多大?要求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演算。
由一名学生板演。
演算完毕,教师讲评。
进行新课1.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学生思考“想想议议一、浮沉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下沉,F浮<G物;上浮,F浮>G物;悬浮,F浮=G物。
物体漂浮在液体中: F浮=G物追问并演示:实心铁块在水中下沉,木块在水中上浮,试比较铁和木块与水密度的关系。
教师启发学生答出:铁块浸没在水中下沉,∴F浮<G物,G排水<G铁,ρ水·g·V排<ρ铁·g·V铁。
∵铁块浸没水中,V排=V铁,∴实心铁块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铁块下沉。
同理可得出,ρ木<ρ水,木块浸没于水中,木块重比它排开的同体积的水重小,木块在水里受到的浮力大于木块重,所以上浮。
最后浮出水面,漂浮在水面上。
如果物体悬浮于水中,ρ物=ρ水。
二、浮力的利用提问:实心铁块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下沉。
可否让密度比水大的铁块在水中上浮或漂浮在水面?启发学生回答:轮船是钢板焊成的,采用空心的办法,使物体的密度小于水,它就可以浮在水面。
演示:把卷紧的牙膏皮放入水中,放手后可观察到它下沉。
空心的牙膏皮能漂浮在水面上。
小结并板书:“二、浮力的利用1.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问:用树干挖空制成的独木舟的好处是什么?看课本图14.6—2。
答:减小重力,可以多装货物,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
2.轮船①问: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学生答出:采用了把它做成空心的办法,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使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本节课主要介绍物体的浮沉条件,包括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浮沉条件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算公式板书。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浮力计、物体、液体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轮船、救生圈等浮力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介绍阿基米德原理,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即当物体所受浮力大于等于其重力时,物体浮在液体表面;当物体所受浮力小于其重力时,物体沉入液体底部。
3. 实例分析:分析轮船、救生圈等实例,让学生理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验证浮沉条件。
5. 随堂练习: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阿基米德原理:F浮 = G排物体的浮沉条件:1. F浮≥ G,物体浮在液体表面2. F浮 < G,物体沉入液体底部应用实例:轮船、救生圈等七、作业设计1. 请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答案:轮船的设计使其空心,增大了排水体积,从而增大了所受浮力,使其能够浮在水面上。
2. 请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中浸没时的浮力。
答案:F浮= ρ水gV排= 1.0×10^3 kg/m^3 × 10 N/kg ×2×10^3 m^3 = 20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 能够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水、容器。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解浮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物体的浮沉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实验一: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二:让学生使用浮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并与物体的重力进行比较,得出浮沉条件。
4.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5. 应用练习:给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解释。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活动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否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不同液体对物体浮沉的影响,探究浮沉条件的适用范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一的设计:我选择了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这个实验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观地了解物体的浮沉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浮沉条件。
在实验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密度等因素对浮沉现象的影响,以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浮沉条件。
2. 浮力计的使用:我让学生使用浮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并与物体的重力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浮沉条件。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示范教案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一)整体设计本节是在对浮力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浮力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浮力是现实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力,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认识物理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节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应用的几个特例。
通过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引入课题,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得出浮沉条件。
通过船的发展历程认识到“空心”的作用,并利用演示实验引入轮船的教学。
潜水艇的浮沉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的;而气球和飞艇则是利用它们的平均密度小于空气,并且通过改变自身体积实现升降的。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教学中要注意到学生对浮沉现象的感性认识,规范描述各种浮沉状态的语言,区分易混淆的词语。
“空心”是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在水中实现漂浮的常用的方法,轮船、潜水艇等都是利用空心来增大体积,从而增大浮力的。
也可以将空心看做是通过减小材料的密度,实现漂浮或悬浮的方法。
这是这节课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轮船吃水线与排水量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密度计的刻度线也是吃水线的延伸,可以适当补充这方面的内容。
阿基米德原理是解决浮力问题常用的方法,对浮力应用实例的分析要注意从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出发,培养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浮力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浮沉条件和密度大的物体实现漂浮的方法。
教学难点综合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探究浮沉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金属箔、大烧杯、水、密度计、充有氢气的气球、没充气的气球。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情景:一艘战舰行驶在水面上,这时一颗鱼雷从一艘在水下游弋的潜水艇中发射出来击中了战舰,一声爆炸后,战舰慢慢沉没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3.教师讲解:详细解释物体浮沉条件的各种情况,如物体完全浸没、部分浸没等,以及对应的现象。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实际问题,如“如何设计一个简易的浮力秤”,展开讨论。
2.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部分享观点,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学生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4.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进行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如测量物体的密度、浮力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知识讲解:结合实验结果,讲解阿基米德原理,使学生理解物体浮沉的原理。通过图示、动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浮力与重力之间的关系。
4.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现象,如为什么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分组讨论:针对浮力应用的设计,分组进行讨论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作业布置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教学评价:
-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实验报告、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浮沉实验,如将一个苹果放入盛满水的透明玻璃杯中,让学生观察苹果的浮沉现象。
2.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能够浮在水面,而有的物体却沉入水底?物体浮沉的条件是什么?
3.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思考物体浮沉的原因,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浮沉现象有一定的直观认识,但往往缺乏深入理解和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浮沉条件的规律,提高学习兴趣。
2.强化学生对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等概念的理解,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探究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不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
-如何利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指导: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确保讨论效果。
(四)课堂练习
1.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教案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新课引入1.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怎样?2.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展示挂图,创设情境,置疑: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但是有的物体要下沉,有的却上浮,这是为什么?二、新课讲解(一)物体的浮沉条件1.演示:木块在水中上浮;石块在水中下沉;水袋在水中悬浮。
2.引导学生做物体竖直方向的受力分析,得出物体浮沉的受力条件。
3.比较物体和液体的密度,感知物体浮沉的密度条件。
4.组织学生在观察实验、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比较液体与物体的密度的大小关系的基础上,讨论并归纳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或平均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来改变物体的浮沉情况。
1.讨论:①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②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指出:从浮力的角度看,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这种古老的“空心”办法,不仅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
2.演示:同一块橡皮泥实心时在水中下沉,空心时在水面漂浮。
组织讨论:①橡皮泥的重力是否改变?②橡皮泥下沉时其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怎样?③橡皮泥作做成空心后其排开水的多少怎么变化?所受浮力怎么变化?它漂浮时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又怎样?(三)浮力的应用实例:1.轮船①原理:采用把物体作为“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②介绍“排水量”,领会:满载时,排水量=船的自身质量+货物质量。
③强调:同一条船在河里和海里时,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开的河水和海水的体积不同。
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
2.潜水艇:①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②强调:潜水艇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
3.气球和飞艇①讨论、交流:气球和飞艇升空的道理是什么?②思考:如何实现气球和飞艇的升降?三、本课小结与练习1.根据板书小结2.课内练习:教材习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会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
②.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以控制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画力的示意图分析得到物体上浮、下沉的条件。
②、通过公式的推导得到物体的上浮、下沉、漂浮以及悬浮与被浸在的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物体浮沉条件的研究扩宽自己的知识面。
②通过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浮沉研究提升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物体浮沉的条件。
2、会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轮源自、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难点
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并探究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展开的,可与前面的内容构成了完整的浮力的知识体系。本节知识将浮力、重力、二力平衡、密度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是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另外,物体的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物理学的重要性,激发对科学知识的求知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1、知识回顾:
2、推进新课
展现:学习目标
物体的浮沉条件自学指导(一)
列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三种运动上浮、悬浮和下沉,利用实验的演
示引导学生知道上浮的最终结果是漂浮,下沉的最终结果是沉底,而悬浮是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并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浮力应用自学指导(二)
动动脑探究得出利用空心的办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讲解轮船的工作原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物理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其应用。
从这节课教材的地位来看,它是学生运用浮力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浮力知识在这节课中得以升华与拓展。
本节课是建立在上一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乒乓球在清水和盐水中的浮沉现象;通过简单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加深对物体浮沉现象的认识,知道物体在不同状态下对应的浮力与重力大小关系,从而得出物体浮沉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出改变物体浮沉两种的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和讲授可以帮助学生弄清楚轮船、潜水艇、气球与飞艇的工作原理。
二、学情分析由于这节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等相关知识。
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常见的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了大致了解,但是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难免会有一些潜在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意识,比如:物体的浮沉状态究竟有哪些?物体浮沉条件是怎样的?是不是重的物体就一定会下沉,而轻的物体就一定会上浮等等。
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一直困扰着学生。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较多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活动,如:让他们多动手实验,多观察现象,留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真正帮助学生纠正认知上的错误,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决定的;(2)知道F浮<G,F浮>G,F浮=G这三个表达式的含义。
能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二力平衡等知识来讨论浮沉条件。
(3)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和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以及浮力的其他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10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10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刻理解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因此,我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课程,旨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和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探索和互动合作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善于探索和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难点:让幼儿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重力计、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块、铁块、塑料球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实验盒,内含浮力计、重力计、不同材质的物体、记录本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一个物体在水中浮起来的现象,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实践操作: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情况,并记录下来。
他们可以自由探索,尝试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等,观察浮沉情况的变化。
3. 分享交流:每组孩子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浮起来,有些物体则下沉。
引导他们发现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4. 生活应用:让孩子们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如船只在水中浮起来、气球在空中飘浮等,并解释原因。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浮力和重力的关系。
难点:让幼儿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操作和探索,我发现孩子们对物体的浮沉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勇于尝试和探索。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三节,内容是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浮沉条件的定义和判断方法,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浮力有一定的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定义和判断方法,能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如何判断物体的浮沉条件,如何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浮沉条件。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船舶的浮沉,引发学生对浮沉条件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浮沉条件的定义和判断方法,让学生对浮沉条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巩固学生对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的设计、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新人教版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浮力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开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材分析重点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教具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两个铁罐子、沙子、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
教学过程导入[演示]: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
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
[现象]: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
[提问]:1.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浮力、重力〕2.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相等。
因为V排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
〕3.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F浮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分析蜡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F浮>G蜡,所以蜡块上浮。
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V排减小,浮力减小,当F浮= G物时,蜡块最终漂浮在水面。
即:F浮>G物上浮,最终漂浮。
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F浮<G铁,铁块下沉。
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块受到F浮、G铁和F支,三力平衡,静止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底。
即:F浮<G物下沉,最终沉底。
假设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F浮=G物,受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即:F浮=G物,最终悬浮。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F 浮与G物的关系。
新授1.讨论:〔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2〕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重力变小,可以装载的货物变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
2.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
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学习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
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和密度等知识联系密切。
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
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分析各种浮沉现象的基础,所以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要弄清浮沉条件,关键是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本节教材要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变化,并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
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主要知识有两个: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
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首先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从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两个方面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达到理解浮沉条件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诸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烧杯、水、土豆、苹果、橡皮泥、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