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8篇

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8篇

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8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弹簧测力计,作者整理分享了8篇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反思篇一《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反思本节课为《弹力弹簧测力计》,弹力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应用弹力的地方很多。

从弹力应用的广泛性和关于力的初步知识的完整性出发,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增加了“了解弹力”的内容。

我把教学难点定为对弹力的概念的理解,但只要求了解它是怎样形成的,不去分析它的三要素,我的突破方法是充分利用手中的器材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弹力的存在,从而理解弹力的概念。

教学重点放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上,我的突破方法是每人手上都有弹簧测力计,并去使用它,同时给出一些有关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读数资料放在屏幕上给学生看,让学生在使用中学习,在学习中使用,并在学习中交流。

因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的场合是很多的,所以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我让学生边探索边思考边试着应用。

在本节课中,我不仅力求达到“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技能目标,而且努力体现“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科学原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突破难点,我课前让学生做足了准备工作,同学们自己带了实验器材,例如:橡皮筋,弹簧,钢板尺,海棉,橡皮泥等。

我也为大家准备了弹簧测力计。

让学生们能够自己亲自动手去按一按,压一压,感受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为了突出难点,我安排了“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能在实验中亲自探索其使用方法。

总体来看,本节课效果较为明显,学生对于弹力的理解比较透彻,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也掌握的很好。

但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在探究实验中,如果可以再设计一些实验,例如:可让学生体验如何匀速拉动物体,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将会使本节课的内容更充实。

我还可以在学生测量一根头发的拉力是多少时,简单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健康头发的弹力大概是多少。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构造;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3. 能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2. 学会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力的测量;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动脑思考的科学精神;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构造: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弹簧的弹性系数,以及测力计的刻度表示方法。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包括测量前的准备、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测量后的数据处理。

3. 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探讨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构造;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 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分析。

难点:1. 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分析;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弹簧测力计若干个;2. 实验器材(如钩码、绳子等);3. 数据记录表;4. 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测量方法,引出弹簧测力计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3.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学生观察并记录数据。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5. 数据分析: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

7.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弹簧测力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估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2. 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4. 学生对弹簧测力计原理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

《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案

《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案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使用弹簧测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探究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物理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和意识,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与难点: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橡皮筋、弹簧、直尺、气球、铝导线、橡皮泥、钩码、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一、弹力(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演示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一把直尺,使它发生形变,撤去压力,直尺的变化情况。

2、把橡皮筋拉长,松手后,橡皮筋的变化情况。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橡皮泥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变形,失去外力后橡皮泥的变化情况。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松手后纸的变化情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以上现象的共同点是:受力时发生形变。

不同点是:不受力时有的能恢复原来的形状,有的不能恢复。

2、像直尺、橡皮筋、弹簧等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能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

3、像橡皮泥一样,一旦受力变形后,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三)弹力: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拉弹簧时,我们的手都有受到力的感觉,这种力叫做弹力。

弹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产生的。

举例: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射箭、跳高、跳水等)二、弹簧测力计:阅读教材52-53页,完成以下内容。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出示演示测力计):由挂钩、弹簧、刻度板、指针、吊环构成.2.交流、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得长度与拉力成正比。

第1节 弹力、弹簧测力计优质课教学设计完美版

第1节  弹力、弹簧测力计优质课教学设计完美版
2、像橡皮泥,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在物理上,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
学生回忆力的作用效果,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并操作实验。并描述自己的实验过程
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失去拉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
2、铝导线用力折弯,变弯了。(失去力不恢复原状。)
3、直尺,用力压变弯了。(失去力后恢复原状。)




1、动手动脑学物理,教师演示第一题
2、补充练习:
(1)、橡皮泥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当弹力作用在物体上时,会使物体发生形变。
(2).在一定范围内拉弹簧,弹簧所受的越大,它被拉得,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的这种性质制成的。
(3).如图12-1所示,是正在使用的弹簧测力计,这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分度值为,此时的测力计的示数为N。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弹性形变:物体在弹性范围内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4、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我们把这种力就叫做弹力(elastic forcc)。
继续探究
请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上台拉动拉力器,提醒全体同学注意观察,有什么发现?
给你一根弹簧,其它器材任选,来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的关系。(教师巡回指导)
(4).在实验室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线上
C.使用过程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测量力的大小不能超出测力计的范围
(5).小明在实验室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重时不小心将物体挂在拉环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0.0N,则该物体重是()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七章 第三节 弹力 弹簧测力计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七章 第三节 弹力 弹簧测力计

三、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弹力;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2、你能举例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吗?二、弹力介绍: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a、钢尺压弯反弹;b、拉伸或压缩弹簧。

小结: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2、弹性形变:撤消外力后能恢复原来状态的形变。

3、弹力:物体在受力发生弹性形变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叫做弹力。

三、测力计及其使用1、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构造:弹簧、指针、挂钩、刻度盘、吊环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a、观察:量程与分度值b、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弹簧是否灵活c、测量:不能超过量程弹簧伸长方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弹簧一要靠在刻度板上沿力的方向静止或匀速拉测力计d、读数:数值+单位四、相互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

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五、课堂练习一、填空题1、形变包括形变和塑性形变,弹力是指。

2、诸如力、力都是因为物体形变而产生的,这个力我们叫。

3、实验室里常用的测力计是,它是根据在一定的范围内,拉力越大,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它主要是由、、组成。

4、弹簧秤的正确使用方法是:(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时不能测量超过的力。

(2)观察弹簧测力计刻度板上的和。

(3)要检查指针是否在刻度处,若不在,应。

(4)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一致;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

13.1《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案

13.1《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案

13.1《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教学背景】在新课标要求下启发学生学习掌握《弹力弹簧测力计》的知识要点【教学课题】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科目】物理【教学年级】初中九年级【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2.通过自制测力计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教学分析】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教学方法】初中学生是活泼好动的,这是一个优点也是一个缺点。

在课堂探究的时候活泼的性格使他们会积极参与,但是在练习的时候活泼的性格又会使他们浮夸,所以课堂采用了启发,引导作为探究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小测和小组统计作为练习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启发教育:故事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或接触到一些有趣的物体.它们在被挤压后,形状或体积会发生变化,但一旦撤消挤压,它们就会恢复原来的形状;而一些物体即使撤消挤压后,它们也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样貌.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日常所见、所用,找找哪些物体能够恢复形状?哪些物体不能恢复原貌?现在我们用力改变弓、弹簧、橡皮泥的形状。

大家观察,它们都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形变,但它们有什么区别?弓图片:/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 0%AD%B9%AD&in=2801&cl=2&lm=-1&st=-1&pn=4&rn=1&di=5089588605&ln=1998&f r=&fm=index&fmq=1009821421504_R&ic=&s=0&se=&sme=0&tab=&width=&height= &face=&is=&istype=2#pn4&-1&di5089588605&objURLhttp%3A%2F%2Fwww.hainin %2Fd%2Ffile%2F201009%2Fff6850744dbd91ad6f2d96765bb651da.jpg&from URLhttp%3A%2F%%2Fe%2Fwap%2Fshow.php%3Fclassid%3D2%26 id%3D60825&W546&H408&T8608&S48&TPjpg橡皮泥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F %F0%C6%A4%C4%E0&in=8302&cl=2&lm=-1&st=-1&pn=2&rn=1&di=41748783450&ln= 2000&fr=&fm=detail&fmq=1009821521443_R&ic=0&s=&se=1&sme=0&tab=&width= &height=&face=0&is=&istype=2#pn2&-1&di41748783450&objURLhttp%3A%2F%2F %2Fp%2F20110102%2F20110102102445-1464585759.jpg&fromUR Lhttp%3A%2F%%2Fz%2Fq253652907.htm%3Fsp%3D1001&W140&H140&T7466&S4&TPjpg二、新课教学启发教育:1、弹性与塑性总结上面问题学生的见解后的出:像钢尺、弹簧那样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特性叫弹性。

第十三章第一节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

第十三章第一节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
课题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第十三章第一节 弹力 弹簧测力计 刘金钟 备课时间 2010-10-17 辅备教师 本组教师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弹力,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 经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 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 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服务器中的 科学道理的情感, 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相同质量的钩码若干只、 大弹簧 1 根、相同质量的钩码若干只、米尺 1 把、拉力器 1 课时 反思与收获 小结: 小结 : 物体受 1、 力的三要素 、 力会发生形 2、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 变 , 不受力时 完成学案的内容 又恢复到原来 1、下列物体中具有弹性的是(请在括号内划勾) 、下列物体中具有弹性的是(请在括号内划勾) 的形状, 的形状 , 物体 塑料直尺( ) 橡皮泥( ) 橡皮筋( ) 塑料直尺( 橡皮泥( 橡皮筋( 的这种特性叫 白纸( 弹簧( 竹板( 白纸( ) 弹簧( ) 竹板( ) ;橡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 做 皮泥、 手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手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 皮泥 、 纸等变 形后不能自动 性形变而产生的” 性形变而产生的” 恢复原来的形 请学生再举出一些弹力的例子 思考: 3 、 思考 : 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伸长的长度有什么关 状 , 物体的这 种 特 性 叫 系? 。 演示】分别在大弹簧下挂 【演示】分别在大弹簧下挂 1 个、2 个、3 个、4 个 做 完全一样的钩码, 完全一样的钩码,依次在下面的表格中记下弹簧受到的 拉力和弹簧的长度。 拉力和弹簧的长度。 弹簧原 弹簧长 弹簧伸 实验次 弹簧受 数 到的拉 长 l0/cm 度 l/cm 长△l= l一 力 F/N 尝试做出图 l0/cm 象 1 2

九年级物理《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九年级物理《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弹力的概念与测量1.1 弹力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力学的知识,理解弹力的定义。

通过示例或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物体因形变产生的力。

1.2 弹力的测量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结构。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包括量程、分度值等。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第二章: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2.1 弹簧的弹性特性讲解弹簧的弹性特性,包括弹性系数、形变与力的关系等。

引导学生理解胡克定律,即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力成正比。

2.2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即利用弹簧的弹性特性来测量力。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设定、分度值的确定等制作过程。

第三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维护3.1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步骤,包括校准、测量、读数等。

强调使用时要注意的事项,如避免超量程、防止损坏等。

3.2 弹簧测力计的维护与保养介绍弹簧测力计的日常维护与保养方法。

教育学生正确存放、清洁、检查弹簧测力计,延长其使用寿命。

第四章:弹力弹簧测力计在实际中的应用4.1 弹簧测力计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介绍弹簧测力计在科学研究中的典型应用案例。

引导学生理解弹簧测力计在实验和科研中的重要性。

4.2 弹簧测力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讲解弹簧测力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称重、测力等。

引导学生关注弹簧测力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五章:弹力弹簧测力计的实验与探究5.1 弹簧测力计的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设计弹簧测力计的实验,确定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

讨论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5.2 弹簧测力计的探究与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分析实验数据,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稳定性等性能指标。

教案:九年级物理《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六章:弹簧测力计的误差分析6.1 弹簧测力计的误差来源讲解弹簧测力计的误差来源,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3.弹力弹簧测力计-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3.弹力弹簧测力计-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3.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弹力,学习弹力的定义、计量单位以及作用。

•学习测量动力等量的装置——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及基本原理。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弹力的计量单位和作用•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及作用3. 教学内容3.1 什么是弹力弹力是指物体受到变形后恢复原状时所产生的力,是一种恢复力。

在弹性形变的范围内,弹性形变和弹性力是成比例的。

力学中,称单位长度内的恢复力为“单位弹性力”。

单位弹性力的国际单位为牛/米(N/m)。

3.2 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一种测量物体所受拉力或压力的装置。

它是由一个弹簧和弹簧两端的固定支架组成,弹簧的一个端点与被测物相连,另一端与沿直线移动的指示器相连。

弹簧测力计利用弹簧在受受拉力或压力时产生形变的原理来测量物体所受的力。

弹簧测力计的精度和紧密度与其弹簧强度、弹簧数量、弹簧刚度和指示器的精度有关。

3.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弹簧测力计适用于测量小的压力和拉力。

在使用时,应该先将弹簧测力计静止,把要测量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让其自然受力,读取显示值。

待弹簧测力计上的指示器恢复到原来的起点后,便可取下测力计,并关闭电源。

4.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验、演示等多种方式进行。

由老师简要介绍弹力、弹簧测力计的基本原理、计量单位以及作用,然后对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进行现场演示,并指导学生实践操作。

5. 教学步骤1.介绍弹力,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弹力、作用、计量单位等内容。

2.介绍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其构成以及原理。

3.展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

4.让学生自行操作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拉力、压力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操作的过程和方法。

5.分析实验结果,进行实际问题解决训练。

6.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弹力的概念、计量单位以及作用。

同时,学生认识到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

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析物理问题,也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实用工具。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教案标题: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弹力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 掌握使用弹力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的基本技能。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弹力弹簧测力计2. 实验台3. 不同质量的物体4. 笔记本和铅笔5. 实验记录表格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介绍弹力弹簧测力计的作用和原理,解释弹力弹簧测力计如何测量力的大小。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大小对我们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有影响?实验操作:1. 将弹力弹簧测力计固定在实验台上。

2. 将一个物体挂在弹力弹簧测力计的下方,记录下示数。

3. 重复步骤2,使用不同质量的物体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示数。

4. 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弹力弹簧测力计示数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

讨论与总结: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弹力弹簧测力计示数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否存在某种规律?2. 引导学生总结弹力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例如正确读取示数、保持弹簧垂直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弹力弹簧测力计在哪些实际应用中可以发挥作用?为什么?拓展活动:1. 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弹力弹簧测力计示数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弹簧的材质、长度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弹力弹簧测力计测量非垂直方向的力?作业:1. 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2. 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弹力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评估:1. 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弹力弹簧测力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弹力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结构,了解其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

2. 引导学生探究其他测力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比较它们与弹力弹簧测力计的异同点。

注意事项:1. 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安全,确保实验台的稳定和物体的悬挂安全。

课题:13.1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精)

课题:13.1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精)

课题:13.1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和方法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培养学习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仪器的能力,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的建立。

教具准备教师:弹弓、钢锯条、弹簧拉力器、弹簧、木板、刻度尺、钩码、铁架台、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学生:橡皮筋、橡皮泥、木板、带钩的弹簧、钉子、直尺、弹簧测力计、气球一个、钩码一盒。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引入1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告诉我,力的作用效果有那些?【生】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用尽可能多的实验证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生分小组交流、动手实验、收集证据。

【师】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将你们做的收集的证据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1.用手拉橡皮筋,橡皮筋的形状发生改变。

2.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变扁了。

3.用手压直尺,直尺弯曲了。

4.用手捏皮球,皮球变瘪了。

5.用力压手上的皮肤,皮肤凹陷了。

6.用力将纸张对折,纸发生了形变。

【师】请每个小组讨论一下,刚才同学们证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的实验现象,有哪些相同点、又有那些不同点——看现象,找不同。

【生】共同点:他们受到力的作用时,都发生了变形。

不同点:不用力后,有的恢复了原状,有的却没有恢复原状。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那么刚才有那些物体不受力后能恢复原状呢?学生归纳:橡皮筋、直尺、皮球、皮肤不受力后能恢复原状。

引入2【师】(出示玩具弓箭或弹弓)这是同学们小时候玩过的玩具。

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

第十三章 第一节.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案)

第十三章 第一节.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案)

彩田学校物理导学案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班级:姓名:1一、弹力弹簧测力计【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3.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方法。

【课堂导学】【学点一】弹力1.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阅读教材图13.1—1所示,并利用手边物品进行试验,体验弹力。

完成以下内容:直尺、橡皮筋、弹簧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原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

有些物体变形后不能恢复原状如橡皮泥,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塑性。

而物体由于弹性形变产生的力我们叫做弹力。

①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间相互接触且发生形变。

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②弹性限度: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将不能完全恢复。

在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弹性限度。

【学点二】弹簧测力计(阅读教材P52-53页,完成以下内容。

)1.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

3.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①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量程(测量范围),以免损坏测力计;②使用前,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有没有指在零点,如果没有,应调节指针使其指在零点;③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④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检查是否灵活。

实际测量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的力的方向一致。

弹簧不要与弹簧测力计的外壳摩擦。

【体验成功】1、下列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中,错误的是( B )A.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先校零 B.弹簧测力计只能竖直使用C.物体对弹簧测力计拉力不能超过其量程D.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时,应使弹簧伸长的方向与拉力的方向一致2、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B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 B.万有引力C.人对墙的推力D.地面对人的支持力3、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上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4、下列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弹力产生B.只要两个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有弹力产生C.只要物体发生运动就一定受到弹力作用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产生弹力有进步,学习当然快乐5、如右图所示的弹簧秤的最小分度是 0.2 牛顿,它的测量范围 0-5 牛顿,用这个弹簧秤不能测量重力超过 5 牛顿的物体,下面挂的重物G是 2.2 牛顿。

《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

《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DIV.MyFav_1320717542224 P.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320717542224 LI.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320717542224 DIV.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320717542224 H1{FONT-WEIGHT: normal; FONT-SIZE: 10.5pt; MARGIN: 2pt 0cm; COLOR: black;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320717542224 P.MsoHeader{BORDER-RIGHT: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FONT-SIZE: 9pt;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 0cm 0cm 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LAYOUT-GRID-MODE: char;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center}DIV.MyFav_1320717542224 LI.MsoHeader{BORDER-RIGHT: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FONT-SIZE: 9pt; PADDING-BOTTOM: 0cm;MARGIN: 0cm 0cm 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LAYOUT-GRID-MODE: char; PADDING-TOP: 0cm;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FONT-FAMILY: 宋体;TEXT-ALIGN: center}DIV.MyFav_1320717542224DIV.MsoHeader{BORDER-RIGHT: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FONT-SIZE: 9pt;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 0cm 0cm 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LAYOUT-GRID-MODE: char;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center}DIV.MyFav_1320717542224 P.MsoFooter{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宋体}DIV.MyFav_1320717542224 LI.MsoFooter{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宋体}DIV.MyFav_1320717542224 DIV.MsoFooter{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宋体}DIV.MyFav_1320717542224P.MsoBodyTextIndent{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85pt;LINE-HEIGHT: 13pt; 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320717542224LI.MsoBodyTextIndent{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85pt;LINE-HEIGHT: 13pt; 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320717542224DIV.MsoBodyTextIndent{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85pt;LINE-HEIGHT: 13pt; 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320717542224P.MsoBodyTextIndent2{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2pt; 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85pt; LINE-HEIGHT: 16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320717542224LI.MsoBodyTextIndent2{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2pt; 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85pt; LINE-HEIGHT: 16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320717542224DIV.MsoBodyTextIndent2{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2pt; 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85pt; LINE-HEIGHT: 16pt;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320717542224 P.MsoPlainText{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320717542224 LI.MsoPlainText{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320717542224 DIV.MsoPlainText{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320717542224 P{FONT-SIZE: 12pt;MARGIN-LEFT: 0cm; MARGIN-RIGHT: 0cm; FONT-FAMILY: 宋体}DIV.MyFav_1320717542224 P.a{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2pt; MARGIN: 0cm 0cm 6pt; 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320717542224LI.a{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2pt; MARGIN:0cm 0cm 6pt; 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320717542224 DIV.a{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2pt; MARGIN: 0cm 0cm 6pt;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320717542224 P.a0{FONT-WEIGHT: bold;FONT-SIZE: 16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 center}DIV.MyFav_1320717542224LI.a0{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6pt; MARGIN: 0cm 0cm0pt; FONT-FAMILY: 宋体; TEXT-ALIGN:center}DIV.MyFav_1320717542224 DIV.a0{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6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宋体;TEXT-ALIGN: center}DIV.MyFav_1320717542224 P.1205{FONT-SIZE: 12pt; MARGIN: 0cm 0cm 7.8pt; TEXT-INDENT: 144pt; FONT-FAMILY: 宋体}DIV.MyFav_1320717542224 LI.1205{FONT-SIZE: 12pt; MARGIN: 0cm 0cm 7.8pt; TEXT-INDENT: 144pt; FONT-FAMILY: 宋体}DIV.MyFav_1320717542224 DIV.1205{FONT-SIZE: 12pt; MARGIN: 0cm 0cm 7.8pt; TEXT-INDENT: 144pt; FONT-FAMILY: 宋体}DIV.MyFav_1320717542224 P.a1{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32.15pt; TEXT-INDENT: -18pt; LINE-HEIGHT: 125%;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320717542224LI.a1{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32.15pt; TEXT-INDENT: -18pt; LINE-HEIGHT: 125%;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320717542224 DIV.a1{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32.15pt; TEXT-INDENT: -18pt; LINE-HEIGHT: 125%;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320717542224 DIV.Section1{page: Section1}DIV.MyFav_1320717542224OL{MARGIN-BOTTOM: 0cm}DIV.MyFav_1320717542224UL{MARGIN-BOTTOM: 0cm}【设计理念】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doc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doc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在本质生活中能感知弹力的存在,能解说本质生活中相关弹力的知识。

(2)认识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丈量力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1)经过感知弹力的察看过程,提升察看、思虑和剖析问题的能力。

(2)经历研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提升研究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对四周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重的兴趣,领会科学技术的价值;(2)经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研究,培育乐于研究平时生活中的科学道理的感情;( 3)在实验中养成谨慎的科学态度。

二、教课要点、难点及解决方法(一)教课要点、难点1.要点:(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2)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2.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三、教课方案1.弹力产生的条件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的要点是理解弹性形变的观点。

为了突出这一要点内容可拿来生活中常有的弹性和塑性的资料让学生着手体验,再议论形变的性质,而后教师概括总结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惹起的。

2.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的要点是知道在弹性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遇到的拉力成正比。

为了打破难点,可经过教师指引学生进行研究实验,使学生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得出结论;为了突出要点,可经过生活中常有弹簧设施(如拉力器),形象感觉弹簧伸长与拉力大小关系并经过练习来加深理解。

3.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要点是掌握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

为了突出要点可采纳分组研究实验让学生研究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教师再指引学生对照已经学过的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来加深记忆。

四、教课过程设计(一)创建情形,导入新课学生实验,注意察看所发生的现象:(1)将一把直尺的两头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变形,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还原状;(2)取一条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放手后,橡皮筋会恢还本来的长度;(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纸不会恢还本来形状。

《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

《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 工具的基本方法
二、指导自学:
1、让学生做小实验:用手轻拉、压弹簧;轻压一把钢尺;轻拉橡皮 筋;分别观察物体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的情况。
2、请学生阅读课文第7页前三自然段,完成下列思考题:
(1)什么叫做弹性?什么叫做塑性?
(2)为什么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弹性限度?
教学 准备
较粗的橡皮筋、锯条、弹簧、钢尺、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习内容,时间预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主学习 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联系实际,点拨升华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一、揭示目标:(时间1分钟)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 力原埋(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 重占
1、知道弹力和弹力产生的条件
2、探究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学 难点
探究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学情 分析
弹力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尤其是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几种类型:拉力, 压力,支持力,需要学生认真的理解,并通过丰富的实例巩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使 用方法,因为有实物弹簧测力计,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应该稍微方便一些。
知|第二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识一、弹力产生的条件:
1、原理2、实验室中力的测量工具1、注意事项
三、弹簧秤的使用:{2、使用方法
点拨升华:
(2)让学生用手轻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亲自感受一下弹簧受到的拉 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由此说明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
拓展提高:
(3)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第8页“探究”的提示进行实验,通过相互交 流与总结,得出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第一章:弹力的概念与性质1.1 教学目标了解弹力的定义及其产生的条件。

掌握弹力的计算方法。

理解弹力的性质,如方向性和大小。

1.2 教学内容弹力的定义: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和形变。

弹力的计算: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

弹力的性质:方向性(总是与形变方向相反)和大小的相关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弹力的概念和性质。

利用实物演示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弹力的产生和计算。

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正确回答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和性质。

习题练习:学生能正确计算弹力的大小。

第二章: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2.1 教学目标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原理。

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精度。

2.2 教学内容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弹簧、外壳、指针等。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的弹性变形与受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正确安装、调零、测量。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测力计能够测量的最大力值。

弹簧测力计的精度:测力计的测量误差。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原理。

示范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正确描述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原理。

实际操作:学生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第三章:弹簧测力计的制作3.1 教学目标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过程。

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方法。

理解弹簧测力计的校准方法。

3.2 教学内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过程:选择弹簧、制作外壳、安装弹簧和指针等。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方法:手工制作和机器生产。

弹簧测力计的校准方法:调整弹簧的弹性系数和指针的刻度。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方法。

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展示弹簧测力计的制作过程。

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正确描述弹簧测力计的制作过程。

实际操作:学生能参与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并理解校准方法。

第四章:弹簧测力计的应用4.1 教学目标了解弹簧测力计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教学设计
2.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弹力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预期效果: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初步认识到弹力的存在。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学内容:教师结合教材,讲解弹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其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重点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力的基本概念、测量工具的使用以及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对于弹力的产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精确测量等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探究,深入理解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动手操作能力。此外,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能出现的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教师需适时引导,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成长。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教学设计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并能正确读取测力计的数据。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与弹力相关的现象,解释其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弹力的概念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6.课后作业
-布置与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
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参与讨论、实验的积极性。

《3. 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四川省县级优课)

《3. 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四川省县级优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 运用
1.复习提问:复习力的概念, 1.学生复习前面已经学习的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知识,巩固已学知识。
引入 新课
2.引导: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 2.学生小实验:提出弹性、 展 示 图
变,那么分析气球、弹簧、橡皮 塑性、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片
泥三者发生的形变情况。
等有关问题。
3.引入课题:“弹力 弹簧测力 3 . 明 确 学 习 内 容 是 “ 弹 力
图片
说明生活中有哪些利用到弹力 向生活”这一理念。
工作的。
4.对本节学习情况进行简要评 4. 学 生 按 能 力 完 成 课 外 作
价,并布置课外作业。
业。
弹力 弹簧测力计
板书 设计
产生
应用
弹性 弹力 弹簧测力计
(塑性)
作用:测力的大小 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受的拉力越大,
它的伸长越长 使用: 使用前:
的关系,为弹簧测力计的学习顺 力器拉开的长度,学生观察
利过渡作准备。启发学生领会弹 得出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
簧测力计的间接测量原理。
弹力越大的结论,为弹簧测
力计的原理学习作知识准
备。
1、探究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 1、学生分组探究,按照要
本 11 页探究“弹簧测力计”的 求实验。①认识弹簧测力计
使用,明确探究目的。
的作用 ②观察弹簧测力计
的结构 ○3 寻找弹簧测力计
的原理 ○4 探求弹簧测力计
的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评估交流,教师归 2、学生相互讨论,归纳得 投影“正
纳小结。
出正确使用测力计的要点 确使用测
力计的注
意要点”
3、出示形形色色的弹簧测力 3、学生试着使用各种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在实际生活中能感知弹力的存在,能解释实际生活中有关弹力的知识。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感知弹力的观察过程,提高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2.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三、教学设计
1.弹力产生的条件
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的关键是理解弹性形变的概念。

为了突出这一重点内容可拿来生活中常见的弹性和塑性的材料让学生动手体验,再讨论形变的性质,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引起的。

2.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的关键是知道在弹性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为了突破难点,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使学生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为了突出重点,可通过生活中常见弹簧设备(如拉力器),形象感受弹簧伸长与拉力大小关系并通过练习来加深理解。

3.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关键是掌握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可采用分组探究实验让学生探究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比已经学过的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来加深记忆。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变形,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二)新课讲解
1.弹力
(1)弹性和塑性
让学生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再举些类似的例子。

(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特性进行分类。


教师: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弹力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弹力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应用弹力的地方很多。

让学生看课文,撑杆跳高等都要利用弹力。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弹力的例子,如:体育运动中的射箭、跳板跳水、蹦极等都利用了弹力
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同时说明,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1)实验目的
探究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2)猜想与假设
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到讲台前,分别拉拉力器。

要求其他学生观察,思考:
①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②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拉力使弹簧伸长:使弹簧伸长大的同学对弹簧施加的拉力大。

再让学生思考:
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伸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3)让学生演示拉力器
(4)进行实验
(5)总结交流
结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

让学生比较弹簧的长度与伸长的区别。

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教材中形形色色的测力计。

3、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实验目的: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2)实验设计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由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外壳、挂环构成。

学生用手拉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I0N,观察弹簧测力计长度的变化,感受1N、5N、10N的力。

学生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上用力拉头发,(用力均匀,使弹簧拉力计弹簧逐渐增长)读出头发拉断时拉力大小。

(3)分组并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是否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4)交流与总结
各小组通过与前面学过的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对比,发表自己的实验结论,其它小组学生可提出质疑并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①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②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③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④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实际测量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的力的方向一致。

弹簧不要与弹簧测力计的外壳摩擦。

(5)拓展应用
从家里带来的各种商用弹簧秤,交流这些弹簧秤的用法。

讨论怎样判断哪个弹簧秤更准确。

(称已知质量的砝码,误差小的秤准确。


(三)例题讲解
例题1: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F
1、F
2拉弹簧测力计,若两个力的大小均为2N,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多少?
例题2:几个同学用同一根弹簧拉力器比试臂力,拉力器上有三根弹簧,结果每个人都能把手臂撑直,则()
A.臂力大的人所用拉力大B.手臂长的人所用拉力大
C.体重大的人所用拉力大D.每个人所用的拉力一样大
(四)总结反思
1.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探究弹簧测力计原理;
3.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五)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中,错误的是()
A.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先校零
B.弹簧测力计只能竖直使用
C.物体对弹簧测力计拉力不能超过其量程
D.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时,应使弹簧伸长的方向与拉力的方向一致
2.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B.万有引力C.人对墙的推力D.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五、教学反思
实验过程是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通过实验,模拟物理知识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受到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索欲望。

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如果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所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这节课的演示实验很多,用橡皮泥演示范性形变,用弹簧演示弹性形变,用弓箭演示弹力,通过实验探索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