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仲贤评课稿
河中石兽评课稿
河中石兽评课稿一、教学目标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的科学原理。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的奥妙和美丽,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河中石兽的简介和历史背景。
河中石兽的形成原理和相关的科学知识。
河中石兽的观察和实验方法。
河中石兽的生态保护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本次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河中石兽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知识讲解环节:教师讲解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形成原理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让学生对河中石兽有更深入的了解。
观察和实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河中石兽的认识。
讨论和总结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方法本次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河中石兽的相关知识和科学原理。
观察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河中石兽的认识。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和心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归纳法:教师通过归纳的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效果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能够掌握河中石兽的相关知识和科学原理,了解其历史背景和形成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加深对河中石兽的认识,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初中语文优秀评课万能评课稿
初中语文优秀评课万能评课稿评课稿是对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总结的文章,可以包括课堂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生表现及评价等方面。
以下是一个初中语文优秀评课稿的参考内容。
评课稿一、课堂目标本节课的课堂目标是通过学习课文《草房子》,使学生了解农村的生活和人物性格特点,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情感的交流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乡村生活的意义,加深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理解。
二、教学设计1. 热身导入:通过投影展示一些乡村生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想象。
2. 铺垫学习:通过小组合作阅读,学生分析、讨论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做出合理的推测。
3. 文本展示:师生共同读课文,学生朗读和阅读角色切换,老师解读生字词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和表达技巧。
4. 主体活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草房子》,同时进行小组合作,相互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 总结归纳:提问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他们能够用适当的词语和句子描述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并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使学生相互合作、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2. 问题导向法:通过提问和启发,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促进其主观能动性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切换和朗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加深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
四、学生表现及评价在这堂课上,学生们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氛围浓厚。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和分享,学生们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理解,展示了自己的思考和同理心。
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对课文中的人物故事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课堂学习目标达到了预期效果。
同时,学生们的表现也反映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评课稿(精选3篇)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评课稿(精选3篇)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评课稿篇1授课人:授课班级:七(1)班听课教师:政史地组全体教师评课人:政史地组全体教师主评人:评课地点:政教处评课内容:本课的内容分为四部分: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重点是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导学案设计符合洋思教学模式,课堂上从大的方向上讲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
下边我简单谈谈我的看法:优点:1、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2、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
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
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几个有深度的问题。
3、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
4、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并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
5、时间控制合理。
6、能对知识及时进行梳理,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特别是最后对本节课的小结,既梳理了本课知识,又为前后知识的联系做了铺垫。
建议:1、当堂训练的两个问答题题可改为:①秦朝灭亡的原因和教训有哪些?②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如何?有何意义?这样既照应了学习目标,突出了重点,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2、文景之治不是课标要求,它只是为下了一节《汉朝的大一统》做铺垫,只需让学生了解一下,可不做要求。
3、适当引导学生看看文中的地图和图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之,这堂探究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
整堂课是通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进行的,课堂气氛轻松和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评课稿篇2一、教学设计方面:1、本课的重难点把握的较好。
讲重点时用了充足的时间,讲的比较透。
一年级上册第二课小小的船教学反思评课稿一等奖
根据课后调查和学生反馈,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的教学效果表示满意,认为教学内容丰富、有趣,教师讲解清晰、生动。
加强词汇教学
01
针对部分学生在词汇掌握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词汇教学,通过更多的练习和记忆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所学词汇。
拓展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思考
知识储备
作为一年级的语文教师,我深感自己在儿童文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还有所欠缺。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教授教材,我需要加强相关领域的阅读和学习。
教学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课堂管理、学生引导等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需要更加注重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提升。
持续学习
实践探索
科研引领
校内合作
我将积极与本校的语文教师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通过集体备课、观摩评课等方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校际交流
我将主动参加校际间的语文教学交流活动,与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和方法。通过互相听课、评课等方式,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本课在教学内容选择、呈现方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以及学生参与度和课堂氛围营造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儿歌《小小的船》的相关知识,还培养了语感、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素养。
教学效果评估及改进建议
教学目标达成度
学生参与度
教学效果满意度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准确理解小小的船所代表的含义,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对话和交流。
五年级下册语文《望月》评课稿
五年级下册语文《望月》评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评课稿,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
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望月》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课时在我们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的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二课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向我们传达的心声做准备。
但第一课时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这在平时的观摩活动中接触得真不多。
刘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一课时刚刚接触课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到课堂上来。
刘老师播放了一组有关月亮的图片,伴着《望月》的优美曲调,以此导入课文。
让学生们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让学生在初读课文中扫清障碍,把课文读准、读通、读顺。
上课伊始,刘老师让学生出声朗读,当读到不认识的字时,鼓励学生停下来,不能蒙混过关。
于永正老师说:“书不读熟不开讲”,说的就是语文课一定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流畅后才能讲课。
老师采取生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把心中的疑惑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最后把自读的结果做简单的汇报,老师适时点拨,这样重点突出,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中,一步步把课文读通、读顺,这样的读是实在、有效的。
3、教师指导学生“随文解词”、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
本文有3个生字,分别是“镀”“喻”“舱”,教师并没有单独把这几个字拎出来机械教学,而是“随文识字”,并且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如理解“镀上”时,学生先通过查字典理解了词的本意,老师在引导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在本文中的意思。
这样与文本紧密结合理解字义,既降低了难度,节省了时间,又给学生理解文字找到了依据。
也为他们在课外阅读中提供了解词的方法,提高了理解能力。
初中作文课评课材料(优秀范文5篇)
初中作文课评课材料(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初中作文课评课材料作文指导课评课稿林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能结合教学内容,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体现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新课改下一堂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下真实的佳课。
下面,我就林老师引领的作文指导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发掘“材”源,独具匠心写作是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
作文者,及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需要而作,内容为生活,形式为生活,终极目的为生活。
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
“新课标”在习作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多姿多彩的生活为素材,衍生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习作。
可是,城市的学生生活并不丰富,他们每天奔走于学校及各种特长班,日程单调,生活空间狭小,缺乏丰富的生活源泉。
学生怕写作文,总感到写不好,主要症结在于没素材可选,于是只好拼凑或抄袭。
针对这些情况,陈老师根据低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的作文题材。
把写作范围缩小到我的好朋友中。
整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
让学生“心动”、“口动”、“笔动”,解决了“作文难”的问题。
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写话,学生皆情趣盎然,真是“童心之下万物皆活”。
二、优化指导,激活思路学生的习作内容具体、生动,有文采,有个性化,这取决于教师点拔的技巧与艺术。
这次作文指导课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我想首先得益于林老师提供了句式,规范了语言。
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以片断训练为重点。
段,是介于“句”和“篇”之间的表现形式。
我们要在四年级继续进行词句训练,突出段的训练这一重点,扎扎实实地进行段的训练。
段,在结构方式上有一定的组合规律,包括并列、总分、因果等。
句,这一教学环节无不渗透着教师指导学生片断组合以及谋篇布局的良苦用心。
滕州市2013年初中思品学科优质课评课稿
滕州市2013年初中思品学科优质课评课稿各位老师:刚刚结束的思想品德优质课评比,犹如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次盛宴,每位选手的优质课就像是为盛宴献上的一道道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菜肴,大家在享受了美味,增加了营养之后,我的讲评是献给大家的一杯清茶,希望能有助于大家消化吸收,更希望它是对菜肴如何做得更加美味的一个菜谱,以唤起大家对下一场盛宴到来的期盼。
我感觉本次优质课有六大亮点:1、参加赛课的各位老师教学基本功都比较扎实,学科素养好。
教态自然,有亲和力,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能够充满激情,满怀深情地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热情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发言踊跃。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对学生的行为指导,充分发挥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2、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参与率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突出。
大部分参赛选手的教学观念已经发生变化,他们努力将新课程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在上课前,各位选手都十分重视对借班上课班级的学情调查,都能根据新学情重新设计教案;课上能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系列化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生活中现实问题。
育才中学郭德祥老师通过组织学生表演“放学回到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加强自我管理”;官桥中学的张发芹等老师通过由学生担任小记者在课堂进行的专题采访,让学生交流和分享。
这些老师的课堂教学展示告诉我们,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老师只要真正转变教学思想,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一定会较好地体现出来。
3、贴近学生生活设计教学案,教学情景富有创新性。
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
本次参赛的各位老师在如何创设教学情景上都下了较大的功夫,他们不是简单再现学生生活情景,而是精心设计围绕教学主题,具有系列性、发展性、典型性的学生生活问题情景。
这种教学情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更具有学生课堂活动的价值。
初中语文评课稿(优秀)
初中语文评课稿(优秀)初中语文优秀评课稿篇一聆听了许老师和张老师同课异构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两节课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
之所以说充满困惑,是因为之前自己在诗歌的教学中比较敷衍,特别是对诵读欣赏中的诗歌,有的时候只是让学生读读,再大体讲讲意思就结束了,对于诗歌内在的美挖掘的还不够。
往往学生在学完诗歌以后,能够理解大意,能够背诵,而对于诗歌赏析的方法则是完全迷茫。
所以很期待两位老师的课,希望能给我的教学带来一些帮助,果然这两堂课让我收获满满。
许老师以读贯穿整堂课,每一次读的要求都不一样。
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在无形中教会了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
在学生的多次诵读中,许老师都是带着赞许的语言在鼓励着每个学生,并且在鼓励中又传授朗诵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理解作者的心境来把握诗歌的情感曲线,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
张老师则是在课堂初始,就向我们解读了李白的诗风。
无论是余光中对他的评价,还是回忆他本人的诗歌,都向我们展现了李白诗风的磅礴大气。
整堂课以磅礴大气为线索,并穿插了古人对“愁”的描写,通过李白的《秋浦歌》和杜甫的《春望》的比较,让学生感受不同诗人笔下的不同的愁,全班同学都沉浸在诗意的世界中。
两位老师的课对我的感触很深,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我认为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让学生能静下心,走进诗歌的世界;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要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韵味,在阅读中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第三是要教会学生从关键字入手,通过想象和联想,丰富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意境,继而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以上就是我听了两位老师课后的一些感悟,我也会把从两位老师身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我今后的教学中,相信一定会对我的进步有帮助。
初中语文优秀评课稿篇二今天我听了黄老师的一节作文课《炼一双慧眼,学会选材》。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黄老师选的内容又是最难上的一节。
因为选材如同选美,每个人有不同的标准,如何用一双慧眼,学会选材,真不是一件容易说清的事情。
爱莲说评课稿
《爱莲说》评课记录一、打造和谐高效课堂,和谐才能高效。
什么叫“和谐”?有一种解释很有意思。
“和”就是“禾”加“口”,意思是人人有饭吃。
“谐”就是“言”加“皆”,意思是人人都能自由地表达。
这样的环境就是自由的、宽松的、相互信任的、相互支持的、相互关爱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谈得上和谐高效。
曲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她在课堂上称呼学生燕儿、妮儿,总校董新玲老师,学生称她小董也是这个道理。
教学教学,功夫在教外,各位老师都是大学生,在知识功底上应该说都不成问题,为什么有的老师成绩高,有的老师成绩的,排除其他因素,我认为,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如何体现和学生的亲和力是一个重要因素。
同样,一个学校也是如此,如果环境是相互信任的、相互支持、相互关爱的,教师就对这个集体有了认同感,有了归属感,才会舒畅地去工作。
二、这堂课充分体现了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老师是“导”不是“演”,常见有的老师课堂上滔滔不绝、侃侃而谈,激情飞扬,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陶醉其中。
这种老师其实是在“演”,而不在“导”,这种课学生可能喜欢,也有一定效果,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从何而来?,显然这种课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扮演“导演”的角色,而不是“演员”的角色。
曲老师在课堂上扮演的就是“导演”的角色,在老师的精心调度下,所有学生时时刻刻扮演着“演员”的角色,学生读、写、说、思,环环相扣,忙而不乱,都有自己的事可做。
这里涉及一个老师如何“导”的问题。
我认为,一堂课,老师要导的好,关键在于问题设计的好,问题难了,学生一筹莫展、无从下手,空耗时间不说,学生的积极性也消磨没了;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即出,缺乏思维空间,起不到提高学生分析思考能力的作用。
就象猴子摘桃子,桃树高了,猴子跳几次够不到,就会心灰意冷地离开;桃树矮了,猴子不用跳就够着桃子了,长期以往,猴子就变懒了,其飞腾挪跃、敏捷的能力也无从谈起了。
初中语文教研组长评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代表初中语文教研组,对近期我们组内开展的一次语文教学活动进行评课。
这次评课活动旨在通过集体研讨,提高我们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次评课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本次评课活动涉及的是一篇初中语文课文《桃花源记》。
授课教师在课前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明确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覆盖了语文教学的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准确把握重难点。
针对《桃花源记》这篇文章,重难点主要体现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文学手法的运用上。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同时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之美。
二、教学方法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授课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
这些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氛围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章中的美好画面。
例如,在讲解“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一段时,教师播放了一段桃花盛开的视频,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桃花的美丽。
2.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如“为什么说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等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合作学习法: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教学过程流畅,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下为几个亮点:1.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鼓励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 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考。
3. 注重学生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五柳先生传》评课稿范文
《五柳先生传》评课稿范文篇1: 《五柳先生传》评课稿今天, 我听了某老师执教的《五柳先生传》一课, 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丰厚的语文功底, 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中既有创新, 又求真务实, 充分突出新课标中所规定的目标。
本节课教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运用多种朗读法和自主学习, 探究质疑等方法,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堂课中有很多好的地方值得我学习, 下面我就本节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一、教学目标准确、适宜。
目标的制定, 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较为全面、具体适宜。
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体现了语文科和教材的特点,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难易适度。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清晰、合理。
1.教学思路的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 符合学生的实际。
2、教学思路的设计有一定的独创性, 给学生一新鲜的感受。
3.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
4.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
三、教学环节紧凑、科学。
1.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有效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老师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更多是参与者的作用。
2.教师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作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3.教师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 合理的安排课堂结构,环环相扣, 过渡自然, 时间分配科学、恰当。
四、教学方法、策略恰当得体。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适当, 针对性强,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
注重交给方法, 培养能力, 注重引导学生。
3、让学生大胆质疑, 通过对课文的研读分析, 老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紧扣教学目标, 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习,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透彻了, 另外教师还选择了典型的句子进行点拨, 赏析, 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感悟课文主旨, 从而让学生会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突破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鉴赏能力。
初中作文语文评课稿套用模板
初中作文语文评课稿套用模板初中作文语文评课稿。
一、评课内容。
1. 评课题目,《我的家乡》。
2. 课型,写景作文。
3. 课文内容,本课文是一篇描写家乡风景的作文,主要描述了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生活氛围。
4. 课文结构,本课文结构清晰,分为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生活氛围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具体的描写和感受,层次分明,内容丰富。
5. 评课重点,本课文的评课重点在于如何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真挚的感受,展现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风景的深刻理解。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本课文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生活氛围,提高对家乡的认识和理解。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本课文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能够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家乡的美丽风景。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生活氛围,提高对家乡的认识和理解。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生动的语言描写家乡的美丽风景,让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对家乡的风景有直观的了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课文,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的描写技巧和感受表达。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家乡的美丽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和创作欲望。
4. 写作练习,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家乡的美丽风景,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 作文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相互欣赏和评价,鼓励他们多多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和情感。
6. 总结,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总结和点评,鼓励学生多多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情感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提高,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花钟》评课稿资料
《花钟》评课稿优秀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评课稿,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花钟》评课稿优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花钟》评课稿优秀1听了沈老师《花钟》一课,让我收获颇多。
下面我就此课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花钟》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文字生动,语言优美。
沈老师讲的很美,正如文中所说的鲜花朵朵,芬芳迷人。
作者笔下流露出的文意,就像生动活泼的孩子们,千姿百态。
沈老师的讲课将文章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我收获良多,学以致用。
1、识字环节非常扎实有效沈老师将生字新词利用多媒体分组出示,学习时,利用多种形式突破词语难点,例如学习“含笑一现”时,让学生联系生字所在的句子进行理解;又如学习“欣然怒放”这个词语时,沈老师利用多媒体先出示花儿开放和含苞待放的对比图,再让出示烟花图,这样孩子很快很好地理解了这个词。
沈老师简短的言语,形象的理解,就将识字的方法传授给了学生,非常扎实透彻。
2、评价语丰富沈老师整堂课的语言,都显得紧凑,尤其是老师的评价语,及时的给孩子们鼓励,让孩子们感觉到了兴趣。
孩子读书读的不够好,但是能读下来,老师便说:“真不错,能读通顺了”。
读好了的学生,老师会说:“非常了不起,读得很感情。
”给了孩子们鼓励,上课也更积极了。
在孩子们回答问题时,老师都不忘说一句:“还有谁想起来试试呢?”更是激发了更多孩子的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
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安排了让学生动手制作花钟的`活动。
这个活动不是形式上让学生“热闹起来”,而是以课文学习为基础的真正的语文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和巩固学到的知识,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中第一自然段时,除了课文中出现的这些花外,沈老师又出示了其他花,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仿写,这种仿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祖国的语言文字。
苏教版第五册《第八次》评课稿两篇
苏教版第五册《第八次》评课稿两篇《第八次》评课稿一整堂课温老师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精神将阅读转化为学生的个性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温老师逐词逐句品味语言,在朗读词句的同时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例如“对战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温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几乎”一词理解体会语言的精炼。
整堂课的又一亮点是温老师注重说话训练,教改学生训练方法,使这一训练贯穿于课堂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陈辰:温老师整堂课条理清晰,抓住关键字、词、句,逐段品位语言,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让学生获得启迪,明白“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在教学中,温老师还有意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句子的比较,体会语言的精练;结合课后的练习,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石露萍:温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之处:1、培养学生[此文转于 ]的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如果我们无法创设一种情景让他们尽情“散发”,那么无疑会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在本课的教学中,温老师让学生在课文的情景中,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来思考、来表现。
布鲁斯的军队七战七败,他自己负伤后,也几乎失去了信心躺在那里唉声叹气,在体会了几个重点的字词:唉声叹气、几乎等以后,温老师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一下布鲁斯会怎么想,充分让学生发言。
这样,学生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2、感悟从“补白”中来。
让学生抓住“空白”进行角色体验。
有时为了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课文往往有意识地留出空白。
这些空白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的好材料。
课文的最后一段便是如此,让学生想象布鲁斯王子是怎样动员那些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来参加第八次抵抗的。
学生进入了角色,也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学生对课文会有比较深刻的领会。
角色体验促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化的表演、个性化阅读和理解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我觉得,这样做是符合学生“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思想的。
《将军和蜘蛛》评课稿
评课稿祁露上周三听了江岸区的三堂语文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堂课《将军和蜘蛛》,从我的角度来讲,应该不是评这节课,而是应该去发现这节课的优点和长处,毕竟我现在还处于一个学习的阶段,不管是哪位老师上课,对于我来说都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
我来说一说自己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吧。
一、这位老师的课前热身让我眼前一亮,首先,她引导学生去认真发现认真观察课件上面的内容,还让学生猜谜语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我也不自觉的被她给吸引住了,随着她进入了这一课的学习中。
二、我发现康老师的评价语用得真的非常好,每一次学生回答问题时候,她都能够用不同的评价语来进行评价表扬,并且都扣住了学生回答时的优点或者不足。
比如读“蜘蛛”这个词语,她的评价语是“两个翘舌读得真准”;读“将军”这个词语时,她点评“三拼音节读得真准”;读“遭受”这个词语时,她的评价语是“一个平舌一个翘舌,读得真准”。
在她板书课题的时候,还边写边提醒学生注意写字的笔画顺序。
这些我都得好好学习,好的评价语不仅能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也能带动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可见,一堂课中,评价语用得好也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三、这节课的流程非常清楚,紧凑。
没有多余的话,每一句话都有其作用,每一步都有其目的。
先出示“遭受”“打击”,再出示“织网”“失败”,这四个词语分别与将军,蜘蛛有关,然后出示“尝试”,最后出示“战斗”“胜利”,引导学生试着用这些词语把课文主要内容讲一讲。
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从感受将军的失败,到蜘蛛的坚持,最后到将军蜘蛛同病相怜,我都深深的被吸引了。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她能够关注全班同学的表现,并且激发学生的兴趣。
或许我说的这些都不够深入,或许我发现的仅仅是一小部分优点,但是这些已经足够我花大量时间去学习,去提高。
这节课带给我的感受太深了,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能有更多的机会向别的老师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评课稿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评课稿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评课稿有幸聆听了两位老师的古诗教学公开课,让我对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与理解,对我今后在诗歌的把握与教学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两位老师或温柔和蔼,或循循善诱,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运筹帷幄,着实让人钦佩。
尽管许老师以诵读悟情为主线,张老师以品词会情为主线,但古诗教学的课堂,都是声声入耳,共同美吟诵读的,这一点让我印象及其深刻,并引起我的一些思考:如何让古诗教学通过诵读来回归本真,使之“文”“言”合一?一、渲染铺垫,营造意境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诵读作品的氛围,对作品能有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的把握,可以通过音乐或者图片的方式,营造气氛,这样既能为诗歌所呈现的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作铺垫,也为后面的朗读教学打好基础。
如果学生无法进入诗歌情境,那么其他的手段都会淡化它的效果。
当然,名家诵读的配乐朗诵,也更能直击学生的心灵二、示范朗读,直击心灵教师的示范朗读在诗歌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古诗的朗诵,要有很强的.感染力,并及时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
情绪昂扬时,语速可快;忧郁悲伤时,语速放缓。
处理重音,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感之真。
记得参加“中华诵”诵读经典的培训时,主讲老师提到,影响他走上诵读道路的,就是他初中的语文老师。
虽然老师的普通话并不标准,但每次都饱含情感地给他们示范诵读,老师的这份感情熏陶并影响到他,至今令他记忆犹新。
教师范读,师生共读,定然是促进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
三、多种方式,激发兴趣各种不同的诵读方式,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在教学环节中,可以让学生个体表演读诵,展示才华。
可以男声齐诵、女声齐诵、男女声轮流诵、男女声合诵、独诵与合诵的结合,根据作品的特点,灵活的加以运用,可起到如同交响乐般的奇妙效果。
开展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诵读激情,补充课堂教学的阅读数量,拓展视野。
古诗文的课堂应是声声入耳,师生共同的。
这样的课堂,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也陶冶学生的身心。
八年级语文说不尽的桥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说不尽的桥评课稿八年级语文说不尽的桥评课稿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公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有力的支撑条件下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生机,焕发出活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听了王老师执教了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以后,感触良多。
(一)学生在学习中担当的角色更明确。
综合性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由于在活动中成为活动过程的设计者与执行者,使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更加明确,学生能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合作,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行探索性的学习。
(二)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开发方法得当。
关注学科之间的整合资源,语文课内容包罗万象,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万缕的关系。
我们在把握语文个性的根底上,以课文语言为凭借,适当适时地向各科教学开放,并相互渗透,发挥整体协调提高的.作用。
(三)构建主题内容的多层次结构。
学习内容的组合,应围绕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从学科内外筛选与该主题有关的所有信息,确定最有表现力和学习价值的材料。
把相关的学习领域组织起来,先确定学习内容的主干,再确定枝叶,使内容呈现网络状的有机整体。
作为习以为常的事物——桥,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而且是一种文化和记忆。
教师独具慧眼地把它作为学习内容的凝聚核,从三个方面选择内容,并有机地组织成一个整体,因而学习的辐射面广、信息量大、探究性强。
(四)兼顾过程与结果的量化评价方式。
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富有开放性和丰富性,它的教学效果不仅表达在学习成果方面,更多表达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这就是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一个评价,而应把评价贯穿于活动的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因此评价的内容、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它应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组织、合作、展示、创新等。
五年级语文下册望月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下册望月评课稿五年级语文下册望月评课稿听了杨莉老师上的这堂课,给了我一些触动: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夏沔尊先生在二十年代就提出,要多读高级文艺作品,尤其是青少年学生。
他说,高级文艺作品宛如“贞娴的淑女”,低级文艺作品就像“媚惑的娼妇”。
高级的文艺作品,给读者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望月》是著名的作家赵丽宏的散文。
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他的小外甥也是十分可爱的。
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
应该说,这篇文章是一篇高级的文艺作品,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是一篇比较好的课文。
我反对把“短、浅、白”的文章,作为课文。
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当作记叙文来教。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弄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
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有战略的眼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杨莉老师选择《望月》这一课,是有胆量的,上课也是成功的。
我揣摩她教学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六个字:低起点,巧引导。
也就是放低教学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
能引则引,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
我认为,她确定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她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
她安排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
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
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
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什么,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三是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易到难,先理解一般内容,再提出更较高的学习要求。
统编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杨氏之子》评课稿
统编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杨氏之子》评课稿《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小古文,本单元的人文目标是“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
围绕单元目标,刘老师围绕“甚聪惠”,在多角度诵读过程中,品味对话中的巧思,读懂杨氏子的机智。
在课堂上落实识字、朗读、理解、背诵、表达等几个方面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表达,在表达中积累,实现秉承“教课程的语文”这一教学取向。
这节课给我许多惊喜。
第一板块自我介绍。
刘老师:我乃刘氏之子,学生仿照:我乃xx氏之子或之女作自我介绍,活跃氛围,拉近师生距离。
这是一喜。
第二板块表演朗读,读出趣味。
教师示范朗读第一句,边读边表演,学生模仿读与表演的练习,不光熟悉了课文内容,还活跃的课堂氛围,一举两得。
这又是一喜。
第三板块提出文中杨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甚聪惠。
问题:为什么说杨氏子甚聪惠?刘老师从姓氏联想,回答巧妙、说话委婉、反应快、有礼貌、九岁,从多处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惠。
这个板块是本课最精彩的环节,普通教学最多从回答这处去解读,但刘老师却启发引导孩子说出了五六处,给人惊喜。
而接下来设置了两个小练说:(1)如果是刘君平、李君平,聪慧的杨氏子怎样应对?黄君平呢?()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2)孔君平会怎么夸奖杨氏子?孔君平见之,竖起拇指,夸道:“。
”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了课文的理解,真是神来之笔,又是一喜。
最后在板块四中,回顾学过的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司马光》,比较异同。
他们的智慧藏在哪里?这种智慧演变成了一种文化。
感受到司马光、王戎是行为的聪惠,杨氏子是语言语言的聪惠。
顺势引出《世说新语》,推荐阅读,水到渠成。
这又是一喜。
所以,在教授这节课时,刘老师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开始,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为目的,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努力营造一个快乐简单的学习氛围。
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文的时候,没有把读懂当作唯一的环节贯穿到底,而是分为“一读(读正确)──二读(读明白)──三读(品味语言)──四读(读出味道)──五读(读出文化)”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学习,这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使教学始终处于移步换景的过程中,有效避免了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思维疲劳,时刻感受到“学习古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解放路小学许仲贤《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分数的第一阶段,属于直观感性阶段,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分数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陈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关于分数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大量图形的等分,让学生感知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产生的,并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动口动脑,从而逐步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整节课,陈老师是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概念,提炼其本质的?下面谈谈我的看法,不足之处,请多指教。
1.问题思考,引入概念
在课堂伊始,陈老师先向学生抛出三个分饼的问题,从生活中的分字引入,从平均分引出分数。
首先,陈老师抛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是几个?”的问题时,学生给出多种答案:一半,0.5,二分之一,再各抒已见“说一说心目中的二分之一”,再读写二分之一,认识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初步建立二分之一概念模型。
其次,陈老师和学生一起做出“平均分”,比出“平均分”,对平均分有了真正的体验,对二分之一的认识自然是水到渠成。
最后,陈老师在平均分饼时,用算式4÷2,2÷2,1÷2,来表示,写出二分之一,初步感悟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为课堂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2.主动建构,形成概念
这一节课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几分之一,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点。
几分之一最本质的内涵是“平均分成多少份,取其中的一份”。
为了突出这一内涵,陈老师以1/2为突破口展开教学。
教师组织学生折一折、涂一涂出1/2,同桌说一说1/2,判断1/2等数学活动,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充实学生对1/2的理解。
围绕不同的图形,形状不同,折法不同,为什么都能表示1/2,强化平均分,不管是什么图形,怎么分,只要是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在1/2的基础上,认识1/4,折法不同,每份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能用1/4表示呢,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折法”和“形状”都不是本质属性,而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几份才是本质属性。
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中自主地探索出分数的意义,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认
为这样的动手操作非常有意义。
3.迁移应用,巩固概念
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图形纸上折出了几分之一的分数,但是学生在比较大小时,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陈老师又进一步用圆片表示出1/2,1/4,1/8,1/16,1/32等不同的分数,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在这一环节中,陈老师既帮助学生感悟了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又发展了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体验了数形结合思想和极限思想。
这堂概念教学课,陈老师的教学体现了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在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
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
而学生在这种体验中,不仅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尊重。
在陈老师的引导中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我能行”,每个孩子都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