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考点专练

合集下载

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我国天山等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较为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块 丰富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形成众多的绿洲,呈斑块状 状分布 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
▲ 水平自然带规律记忆(2) ——表格对比记忆法 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 自然带的更 自然带的延 形成因素 替方向 伸方向 热量
南北更替 东西延伸 水 (纬度地带性)(纬度方向) 平 分 从沿海到内陆 东西更替 异 南北延伸 (经度更替) (经度地带性)
地带性自然带 分布的改变 南美安第斯山南段的两侧,同处于温带。东侧的巴塔 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处于西风的背风处,因 而形成荒漠带,而西侧却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分布,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 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的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 布范围受到约束 自然带割断,这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 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
☆也可以与水平地带性对比记忆:
▲ 右图为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读图回答: B 1、图中表示同一种自然带的字母是 E C C、H ,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 H 40° 温带季风 气候,位于大陆西岸 F D G 30° 的是 温带海洋性 气候。 2、图中有两个字母表示的自然带的 气候类型相同,这两个字母是 E、F, 0° 气候类型是 温带大陆性气候 。 3、自然带D的名称是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自然带G的气候 类型是 亚热带季风气候 。
但并不完全一致。
(2)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 “少一多一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海拔升高, 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3)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 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4)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

2016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16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查点一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考向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2015·江苏地理)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

读图回答1~2题。

1.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2.客家人选择土楼这种独特房屋形态最主要的原因是()A.安全防御B.节约耕地C.防雨保温D.就地取材3.(2015·广东文综)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2015·天津文综)读下图,回答第4题。

4.结合上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A.水系的分布特征B.地形的东西差异C.热带荒漠的分布D.矿产的分布特点(2015·安徽文综)下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

完成下题。

5.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A.荒漠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考向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015·北京文综)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

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

据此回答第6题。

6.太白山()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2015·山东文综)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

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常考点一

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常考点一

常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构造运动可以使河流发生迁移和变形。

汾河位于山西省的中南部,下图为“紫金山隆起与汾河改道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汾河在改道前的流向是()A.向东B.向南C.向西D.向北2.紫金山隆起的原因是()A.褶皱上升B.板块挤压C.断块上升D.火山活动3.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来看,汾河改道后可能导致()A.河流径流量明显增大B.两岸植被类型大量增加C.河中鱼类种类大量增加D.河流侵蚀作用增强答案 1.B 2.C 3.D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指向标及古河道的位置可知,紫金山北侧有河流流经,说明汾河改道前是由北向南流的,紫金山隆起使汾河被迫改道向西流。

B项正确。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紫金山岩层发生断裂,并且出现明显位移,位于断层构造处,是断层相对上升一侧隆起形成的断块山。

C项正确。

第3题,汾河位于山西省,其主要补给类型为降水补给,径流量不会因河道改向而明显增大,A 错误;植被类型主要受气候影响,河流两岸植被类型不会因河流改道而发生大的变化,B错误;河中鱼类种类也不会因河流改道而大量增加,C错误;汾河改道后,河流弯曲程度改变,且其流经的地势发生了变化,河流侵蚀作用可能增强,D正确。

关键原理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2018·广西部分重点中学联考)矮曲林是指山地森林上限附近由矮化、扭曲及变形的树木组成的林地或丛林,矮曲林树木甚至匍匐地面、然后倾斜向上生长.中国矮曲林总体可分为寒温性矮曲林和常绿苔藓矮曲林两类。

下图示意中国矮曲林分布及分布区气候状况.据此完成1~3题。

1.结合材料可推测,中国矮曲林()A.分布范围北方比南方宽B.分布地区年降水量稀少C.全部由常绿阔叶林长期演化形成D.长白山寒温性矮曲林树种组成比较单一2.矮曲林的形成是由于所在地()A.全年寒冷、干燥B.持续大风,土层瘠薄C.多云雾,冬季气温低D.太阳辐射强,土层肥厚3.矮曲林一般分布在()A.山顶或山脊B.山谷或山顶C.山脊或山麓D.山麓或山谷答案1。

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8页PPT

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8页PPT

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43张)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43张)

考点一
考点二
2.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生存空间:①湖面(海域)广阔,生存空间大;②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③河湖(海)相连,有利于×××洄游产卵。(2)气候:①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②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③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3)水文:①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②纬度(海拔)高,盐度低、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③结冰期长,存活率低;水质好。(4)食物:①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②水草丰美/其他鱼类为×××提供充足饵料。(5)天敌: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6)人类活动:水质下降,污染加重;过度捕捞。
考点一
考点二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考点一
考点二
分析解答 第(1)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及逻辑思维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提供的时间“3月25日”和关键词语“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推理出3月25日当地自然生长的杂树萌生新叶而呈现一丝绿色,说明当地自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故选B项。常绿阔叶林冬季不落叶,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常绿硬叶林为地中海气候区植被,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气候,排除C项;观察景观图中杂树枯叶的特征,可排除D项。第(2)题,较温暖的气候才能满足灌木四季常绿,冬季气温过低则难以生存,因此气温是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答案 (1)B (2)A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中地理知识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重难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重难点总结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重难点总结重点重点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1.含义陆地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和土壤等组成。

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2.表现陆地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他要素发生相应变化,甚至导致环境整体的变化。

3.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下面的例子,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重点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1.自然带陆地自然带是指陆地不同地区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形成不同的气候以及与之相应的植被、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环境。

2.不同空间范围的地域差异性表现及其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表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原因: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

这种地域分异以热量为基础,加上水分条件的影响。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表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原因:以水分条件为基础,加上热量条件的影响。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表现: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出现了自然景观的依次变化。

原因: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

(4)陆地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非地带性。

难点难点一: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大部分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名称都以其植被的名称命名。

难点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的表现由地形、地质构造、岩性、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造成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差异,叫非地带性。

其表现为:1.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如由于南纬56°~65°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因此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

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解析 答案
如图为“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
平自然带理论上的对应关系图”。
读图,完成4~5题。
4.与图中④甲所代表的自然景观类型
分布相一致的地区是
A.我国华北地区
√C.西伯利亚地区
B.巴西高原地区 D.我国江南丘陵地区
解析 读图可知,甲为亚寒带针叶林;④地的基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 故该题应选C项。
解析 答案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网络构建
栏目 索引
核心考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核心考点2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核心考点3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核心考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主干精讲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 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 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 利用发散性思维推断“因”。例如,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大陆西海岸地 区沙漠的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作用。
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
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解析 常绿灌木属于热带亚热带树种,对热量条件要求比较高。而我国 南北纬度差异大,尤其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是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 的主要自然因素,因此答案选A。
解析 答案
预测演练
命题角度 结合重大时政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题型预测:选择题或非选择题)
结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勃生城市规 模扩大对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 湿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河流水位季 节变化增大;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水位 下降;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增大;大气降水减 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建设导致大气、水 体、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

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归纳】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基础主要从地球圈层之间的关系方面去理解。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发展演化的基础,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如下图所示:阅读上图应注意:(1)生物在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自然地理环境有机整体的形成过程中所参与的物质循环主要有生物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等表现形式。

2.全面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功能体现及警示意义(1)整体性的具体表现——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例证如下。

(2)整体性的功能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3)整体性特征的警示意义: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2、主要的非地带性分异现象成因影响非地带性现象的因素主要有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水分等,受这些因素影响,形成的非地带性现象部分如下:【考点例析】【例题1】(2011·广东卷)9.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B. 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答案】C【例题2】(2012·山东卷)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 B.水分C.风力 D.光照【答案】B A【解析】第(1)题,从图中纵坐标可以看出R地位于温带,从图中横坐标可以看出R地位于草原带,所以R地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温带草原带。

高考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必背内容

高考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必背内容

高考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必背内容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总结了高考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必背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2、五大要素的表述要点:大气: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等; 水: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岩石:地质情况; 地貌:地形、地貌等生物:植被类型、疏密等。

土壤:是否深厚肥沃、有无冻土等;3、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对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原始大气:CO2、甲烷、氢、氨和水汽;现在大气:氮气(78%)、氧气(21%)。

②对水圈: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②对岩石圈: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煤、石油);促进土壤的形成④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

⑵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巨大作用。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氧和CO2的平衡,净化大气;②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对农业起到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的作用。

③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5、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1)生产功能-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 (2)平衡功能: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五年命题报告知识体系构建高频考点突破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真题领悟]命题角度1 地理环境对动物影响1.(2014·新课标Ⅱ,8~9)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审题专练】图像信息解析第(1)题,本题强调该地生物种群的独特性。

由于科隆群岛长期与世隔绝,动植物自行生长发育,从而形成了独自的特点,造就了岛上独特而完整的生态系统。

第(2)题,气温日较差大,一般是大陆性强的地区所具备的特征,该地四面环海,A项错误。

该地远离大陆,与世隔绝,也确实有部分动物迁徙从此经过,但与“耐寒”、“喜暖”无关,B项错误。

该地地处赤道附近,温度较高,符合“喜暖”动物要求,同时秘鲁寒流会影响到该地,又符合“耐寒”的要求,故C项正确。

该地地处热带,最高海拔1 707米,垂直分异不显著,D项错误。

答案(1)B (2)C命题角度2 贝加尔湖与湖区环境的相互关系2.(2015·四川文综,11~12)贝加尔湖湖面每年1~5月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

下图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

据材料回答(1)~(2)题。

(1)贝加尔湖( )A.结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B.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C.位于山谷导致冰层较厚D.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2)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是( )A.结冰时使气温降低B.融冰时使气温升高C.减小了气温年较差D.冰层增加空气湿度解析第(1)题,贝加尔湖结冰主要原因应是纬度高,冬季气温低;湖面中心结冰应晚于边缘;位于山谷气温应偏高不会导致冰层较厚;北部纬度高于南部,气温比南部低,封冻期长于南部,A、B、C项错误,D项正确。

第(2)题,贝加尔湖与陆地相比,湖水热容量大于陆地,故夏季增温慢,气温低,冬季降温慢,气温高,减小了气温年较差,A项正确。

结冰时放热不会使气温降低,融冰时吸热不会使气温升高;湖水结冰冰层使水汽含量少,不会增加空气湿度,A、B、D项错误。

答案(1)D (2)C[命题探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下面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该类型多以自然地理环境中某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该类型试题答题思路一般为:确定该自然地理要素的种类,如地形等→分析该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分析该要素的形成原因地理环境整体性答题模板[对点演练]题组一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分析1.(2015·北京文综,1~2)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

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

据此,回答(1)~(2)题。

(1)太白山(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C.又密又高的树木为针叶林带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2)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第(1)题,太白山为秦岭的主峰,其北侧为温带地区,山麓地带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A项错误;从山麓向山腰林木越来越密,说明山麓比山腰降水少,B项错误;根据山地垂直地带性自然带变化规律,由山麓向山腰自然带由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转变为针叶林带,所以C项正确;稀疏草原为热带草原带的自然带,不可能出现在太白山区,D项错误。

第(2)题,根据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可知,如果过度猎狼,将会使狼数量减少,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①正确;狼数量的减少和环境承载力关系不大,②错误;过度猎狼不可能是形成不良消费观念的主要因素,③错误;过度猎狼严重影响了狼的自然存在,破坏了公平性原则,④正确,所以答案选D项。

答案(1)C (2)D2.(2015·黄冈中学4月模拟)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太阳辐射量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从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黄土高原兴建水土保持林对黄河三角洲的影响。

解析第(1)题,受夏季风影响,该区域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云量减少,大气透明度增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太阳辐射量逐渐增多。

第(2)题,黄土高原兴建水土保持林后,植被保持水土能力增强,黄河含沙量降低,黄河三角洲泥沙堆积作用减弱;加上海洋对沿海侵蚀作用,最终可能使海岸线后退。

答案(1)特点:年太阳总辐射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增,大部分地区在35亿至60亿焦耳/平方米·年之间。

原因:自东南向西北受夏季风影响渐弱,降水渐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逐渐减弱。

(2)黄土高原兴建水土保持林,植被覆盖率增加,流水侵蚀作用减弱,黄河含沙量减少;黄河河口流水堆积作用减弱,加之风浪和潮汐侵蚀作用较大,三角洲推进速度减缓,海岸线可能后退。

考点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真题领悟]命题角度1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规律判断1.(2015·广东文综,3)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按此理解。

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A .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B .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C .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D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审题专练】获取和解读信息答案 A命题角度2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断2.(2015·山东文综,9~10)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

完成(1)~(2)题。

(1)该山地可能是( )A .秦岭B .南岭C .昆仑山D .喜马拉雅山(2)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光照B .水分C .海拔D .热量解析第(1)题,山麓自然带可以反映该山所在的大致纬度和当地的水平自然带。

由图可知该山脉北坡山麓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即可选出正确选项C;秦岭北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南岭北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喜马拉雅山北坡为青藏高原,不可能有温带荒漠分布,所以,A、B和D都错。

第(2)题,该区域为昆仑山北坡,处于背阳坡,光照和热量不足,所以对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影响小,故A和D错误;在甲地有森林的分布,而乙、丙没有森林的分布;甲处冰原带分布的海拔低,由此说明影响三地自然带差异的主导因素为水分条件,B正确;海拔高度主要通过影响热量条件而影响垂直自然带分布,故C错误。

答案(1)C (2)B[命题探源]一、一个概念——自然带1.形成2.与气候类型的关系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二、两个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技巧点拨】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1)从赤道向两极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西海岸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受水热组合条件影响,自然带呈“水平延伸,垂直更替”;高山、高原分布明显。

【特别提醒】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①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 000 m,气温下降约 6 ℃,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②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③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④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

⑤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越简单。

【技巧点拨】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①判定南北半球: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

如下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

②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

如右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

③判读纬度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

如上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地区。

④判断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

如上图中南坡为迎风坡。

3.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三、非地带性的判断思路1.非地带性的判断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

2.非地带性成因分析首先,清楚影响自然带形成的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水分等。

其次,分析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最后,分析非地带性自然带的形成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对点演练]题组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2015·天津文综,5)读下图,回答第3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