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六讲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共58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Chinese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编号:D002 开课单位:社科部开课时间:第一学期总学时数:36学分:2 主讲教师:熊絮茸【教学目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
注重政治性和学术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重开启历史和现实、中国和世界的比较视野,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战略思维能力。
注重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及要求】导论导论分析了20 世纪人类社会的成就和问题、进入21 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指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理论内涵以及如何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中国和世界,并系统阐述了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本讲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当代人类社会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2)总体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主要观点。
(3)学习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第一讲分析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的主要变化,为认识当代人类面临的问题,明确中国的定位提供了基本背景。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基本特征,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面对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世界上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中国如何更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形势严峻。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本讲教学基本要求:(1)认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并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分析这些变化及其趋势。
(2)认识和分析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动力、特征、实质和影响。
(3)深刻理解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分析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重大挑战。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学大纲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大纲暨一课多师具体讲述内容分配2015年9月导论 (池忠军老师)一、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三、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中国与世界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薛绍斌老师)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三、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其影响四、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第二讲当代发展问题(李金齐老师)一、当代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二、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三、全面发展是当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四、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对于解决发展问题的贡献第三讲当代社会建设(尹保华老师)一、社会建设理论及其意义二、解决社会问题,推进社会建设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四讲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于衍平老师)一、生态环境理论及其意义二、全球环境问题的形成三、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责任第五讲当代社会思潮(焦金波老师)一、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二、当代资本主义价值观及其对社会思潮的影响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第六讲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阎国华老师)一、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态势三、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第七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亓光老师)一、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概况二、当代资本主义主要问题三、国际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第八讲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罗肖泉老师)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光辉前景。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六讲ppt[1]
3、把追求“真”的研究活动与承担 社会责任的价值担当结合起来。 对科学的价值有自觉意识。 科学责任和社会责任。
(3)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 系更为紧密。 社会可持续发展方向;国际化广度 和深度;基础理论研究;与意识形 态关系。 (4)某些领域的前沿动态。
(三)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1.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紧迫感 (1)科技创新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 (2)中国科技进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 有利条件。 (3)中国科技总体水平的差距和问题。
第六讲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本讲教学内容和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思想, 理解新科技革命对战后世界格局演变产生的 影响,从而把握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展望当代科 技发展的整体趋势以及主要科技领域的前沿 动态,从而确立创新意识。 了解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明确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战略要求,从而 增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 1.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1)科技发展加速化(内)。 (2)科技知识综合化(内) 。 (3)科技研究集约化(内) 。 (4)成果转化产业化(外) 。 (5)科技人文交融化(外) 。 (6)科技经社互动化(外) 。 (7)科研开发国际化(内、外) 。
(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 2.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1)整体化趋势更为明显: 科学内部、科学与技术、自然技术 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2)处于革命性变革的前夜: 外部需求;内在逻辑。
(一)思想性: 2、战后新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演变以 及和平和发展时代主题形成的影响。 (1)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客观要求: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 上层建筑。 (2)对战后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矛盾复杂化和社会主义 阵营解体的深层次因素。
第6讲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3)新科技革命引起了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
•
高科技产业及研究与设计、金融保险、文化教育、商 业与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 第三产业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新科技革命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 科学技术使国际经济交往的成本和交易大大降低; • 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国际贸易迅速崛起; • 科学技术为生产国际化或生产经营的国际化创造了便利条 件; • 科学技术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在太空飞行的旅行者1号飞船
二、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内 容
6.海洋工程技术 • 包括海洋发电技术、海洋钻探技术、海 水淡化技术、海洋油矿开采技术、海岸风 力发电技术、海层探测技术、海洋物质分 离技术、海水提炼技术、海洋建筑设计等。
三、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及发展趋势
1.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科技革命及进程
• 一般地讲,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 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 体系的诞生;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 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 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
一、科技革命及进程
• 第一次科技革命首先发生在科学领域,然后是技 术领域。 • 第一次科学革命是指从15世纪后期到18世纪中叶 发生,由哥白尼天文学革命开始,以牛顿、伽利 略为代表的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为标志的科学革 命。
一、科技革命及进 程
•
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20世纪40年代二战结束 后,故又称战后科技革命或新科技革命,它是人 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 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一、科技革命及进 程
•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 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 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 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 代表人物:美国人比尔·盖茨。
第六讲-当代科学技术发展pdf
第六讲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革命的基本思想,了解当代新科技革命对世界产生的深刻影响。
2.了解当代科技革命的主要特征、基本趋势以及前沿动态。
3.了解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和战略要求。
一、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科技革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极大地促进了当代社会进步与发展。
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不断为实践所证明并为越来越多人所接受。
1.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科学技术革命科学是以经验事实为基础,运用逻辑思维所构建的基本概念和定律的理论形态和知识体系。
它属于“发现”的认识范畴,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技术则是为满足生产发展需要,根据实践经验与科学原理所创造的改造世界的手段和工具的总和。
它属于“发明”的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总体而言,科学技术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的实践关系,近代以来,已成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体现了人类特有的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指出,马克思始终把科学看成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继承者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历史作用的一系列重要论断。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在古代,由于科学不具备独立的、系统的形态,劳动过程中的经验和工艺是直接生产力。
在近代,资本主义通过科学把巨大的自然力纳入工业化过程,促进了生产工具的变革,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在当代,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理论充分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创造了空前丰富的物质文化财富。
探索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的关系
探索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然而,在当代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是否还能继续发挥作用,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生产力、社会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创新等方面,来探索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的关系。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创造出的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科技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这一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的社会性和非私有性。
在当今社会,科技的进步使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
这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力社会性的认识。
其次,马克思主义关注利用科技手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解放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
当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人们的劳动负担,也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提高了人们的创新能力和发展空间。
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解放的观点是一致的。
二、当代科技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关系是指在生产和社会活动中人们之间建立的各种联系和相互关系。
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社会关系的演变。
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对于理解当代科技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关系。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家办公,虚拟办公、弹性工作制等新的工作模式也逐渐出现。
这种变革使传统的劳动关系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转变,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变革的观点有一定的契合之处。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考题总结
注:本文档是基于李洪盛在群里所发word的完善,添加部分用紫色标注了!另外,我在网上找了一个大纲(对着书本核对,目录是一样的),一个课后习题答案(这有两个文档,题目基本一样,答案没看),仅供参考!若不放心的同学可以去图书馆借书或者到网上买一本大纲。
感谢李洪盛及其同学,感谢我们班提供照片的同学!以下上课时拍的照片中的思考题(不知道哪一讲了,可能是导论):1、21世纪的全球化与中国道路的关系?2、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征?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4、“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薛绍斌老师)1、四个全面整体战略布局在中国发展上的战略意义?2、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第二讲当代发展问题(李金齐老师)1、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这一逻辑前提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意义,描述主要改革内容,展望改革前景。
2、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呈下行趋势,如何认识这一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经济下行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三讲当代社会建设(尹保华老师)1、试述当代中国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可以结合材料(①厦门公交车纵火案;②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案;③永州案维稳式劳教屡陷争议),或者运用“中等收入陷阱”、“基尼系数”的有关知识展开论述]。
2、根据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必须进一步采取的深化改革的重大领域之一。
请简述《决定》中明确指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主要举措,并结合实际深入论述其中某一个方面的主要举措。
3、“十七大”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十八大”再一次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讲稿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讲稿《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修订和教学思考一、关于《当代》的修订二、教学体现十八大精神的重点三、各讲教学中的若干重点难点一、关于《当代》的修订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以下简称《当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重点教材。
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根据中央“工程办”的要求,中宣部理论局和教育部社科司直接领导了《当代》的修订。
编写组原成员陈锡喜、杨雪冬、肖巍、张雷声、赵甲明、胡海波、袁银传参加了修订工作。
在“马工程”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帮助下,听取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博士生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编写组数易其稿。
最后由中宣部组织人员审改定稿。
(一)修订过程(经历五个阶段):1、教学建议编写(2013年1月):修改四稿,为教材修订奠定了基本思路和部分内容基础。
2、修订方案制定(2013年2—3月):启动会;各讲修订初步意见(汇总)稿;调研座谈会;初步修订方案(讨论稿1)、(讨论稿2);理论局和社科司召开的教材修订协调会;“修订方案(上报草稿)”;3月28日:“修订方案(上报稿)”:含新的修订提纲和修订说明(修订思路和各讲修订理由)。
3、具体修订(4月):根据“修订方案(上报稿)”开始修订;研究生思政课教指委会议听取意见;反馈“工程办”对修订方案意见;4月22日:合成修订初稿(第1稿);第一次统稿会(4月27日上海);继续各讲修订完善;完成修订初稿(第2稿),5月初上报。
4、修改完善(5—6月):修订工作会议(5月14日中宣部):反馈修改意见;各讲继续完善,形成修订初稿(第3稿);修订工作会议(6月 6—9日中宣部),对第3稿提出修改意见;形成“修订送审稿(第4稿)”;统稿会(6月18—20日中宣部),逐段逐句修改;6月21日上报修订统稿(第5稿)。
5、审改定稿(7月—):由中宣部组织人员对“修订上报统稿”作最后修改定稿。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2. 8.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 的变革。 的变革。
科学技术改变着社会劳动力的构成. 科学技术改变着社会劳动力的构成.拥有现代知 信息。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数量不断增加, 识、信息。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数量不断增加,日 益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和开拓者, 益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和开拓者,在一些工 业发达国家中,由科技企业家、经营管理者、 业发达国家中,由科技企业家、经营管理者、工 程师和技术工人构成的中产阶级已经占到人口总 数的50% 数的 %到60%; %; 科学技术推动着传统的金字塔型等级管理结构转 变为网络型组织管理结构, 变为网络型组织管理结构,当代信息技术打破了 信息垄断,管理上层和下层获得信息的范围、 信息垄断,管理上层和下层获得信息的范围、数 量及时间上的差别正在不断缩小, 量及时间上的差别正在不断缩小,于是形成了一 种分层决策、分层管理的管理结构, 种分层决策、分层管理的管理结构,成为一种快 速灵活的决策系统和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系统。 速灵活的决策系统和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系统。
2. 7. 科学技术为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创 造了条件。 造了条件。
通过便捷的通信交通设施.促进了不同 通过便捷的通信交通设施. 区域、 区域、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 交流与融合, 交流与融合,也为适应科技时代的先进 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信息、生物、纳米等科学技术发展引发 信息、生物、 一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 一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使传统的文化 和道德理念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和道德理念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2. 3.科学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科学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科学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20世纪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发 世纪50年代以来, 世纪 年代以来 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向发 展中国家转移传统产业, 展中国家转移传统产业,开始了全球范围 的产业结构调整; 的产业结构调整;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始 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技创新能力在决 定一个国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起着决定性 作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作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由全球产业分工的下游进 入了中上游的位置。 入了中上游的位置。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纲要(博士课程)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纲要(博士课程)导论一、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一方面享有以前各个历史时代特别是20世纪积累和创造的丰富物质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也面临长期遗留的和现实中不断产生的诸多突出问题和复杂矛盾。
人类社会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和考验。
1.20世纪人类社会取得的巨大进步一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二是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重大进展。
三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崩溃。
四是和平与发展逐步成为时代主题。
五是人类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空前提高。
2.20世纪人类社会遗留的主要问题一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仍然繁重。
二是发展问题仍然突出。
三是民族宗教矛盾冲突仍然严重。
四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五是改善人类生存质量的挑战仍然严峻。
3.2l世纪人类社会面对的机遇和挑战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局势。
随着许多国家特别是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强力推进,各国自身的问题总在不同程度上与全球问题交织在一起。
经济全球化深入,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给人类社会带不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风险。
一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机遇和挑战。
二是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三是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机遇和挑战。
四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三、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中国与世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要努力学习和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增强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部分课后题 参考答案
中国马克思与当代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导论1、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请结合这一论断,谈谈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答案概要:20世界人类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一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20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推动者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推动着各国经济联系和现代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
20世纪上半叶,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新兴产业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利用、航天技术、生命科学,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本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面貌,加速推进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
二是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20世纪初,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国际格局,有力动摇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尽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
但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在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
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世所瞩目的重大成就,以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丰硕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三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崩溃。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形成。
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人类进步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国家逐步取得了民族独立,开始自主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目录-梁超琼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梁超琼2013年11月21日一、课程简介章节主题授课教师内容简介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李明1.20世纪人类社会取得的巨大进步:科技革命和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重大进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人类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空前提高2.20世纪人类社会的遗留问题:维护世界和平的问题依然繁重、人类社会发展问题依然突出、民族宗教毛短和冲突依然严重、全球性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改善人类生存质量的挑战仍然严峻第二讲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彭光华1.生态环境的含义2.生态环境破坏及生态意识的觉醒3.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4.生态环境问题的多维度分析5.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同进化第三讲当代发展问题陈东琼1、全球风险社会的来临2、关于发展观的演变3、基于13亿人口的中国发展第四讲当代世界的经济格局吕文林1、历史回顾:百年风云凸显世界巨变2、美元春秋:金融危机下的世界经济3、多国演绎:力量博弈中的政治格局第五讲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刘巍1、科技革命对人类进步的巨大影响2、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3、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特征第六讲中国离创新型国家有多远?周程1、创新驱动发展之路2、中国的科技投入和产出情况3、创新型战略实施所面临的问题4、中国梦与两个百年计划第七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李明1、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概况2、当代资本主义主要社会问题3、经济危机第八讲李明讨论课第九讲社会主义李桦1、空想与科学2、历史-现实-未来二、部分课堂作业题目(非原版表述)1、谈谈自己对“中国梦”的理解2、结合自己的专业实际谈谈创新型人才培养3、简要分析“两个必然”与“两个不可能”之间的关系……三、考核方式1、上课情况占40%:课堂作业共8次,每次占5%2、课程讨论(论坛)占10%3、结课论文5000字以上,占50%。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自身所具有的科学性、世界性、当代性、实践性等“理论特质”。
从基本内容看,马克思主义不仅正确揭示与把握了人与世界的基本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而且阐扬与开显了不断业已被现代科学证明为正确完备的并且能够契合人类思维本性、彰显人类思维规律、代表人类思维现代取向的方法论,因而具有无可争议的科学性。
从时代特征看,地理大发现与资产阶级对世界市场的开辟,使得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业已成为一种既定的客观事实。
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宏大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马克思主义因而也就不再仅仅是隶属于特定的民族的地域性理论,转而成为一种能够越出民族与时空界限的世界性学说了。
从致思取向看,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性指向,它不仅以“使现存世界革命化”与“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现状”为自身的理论旨趣,同时也以“实践”为人类精神运思的奠基。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如是“经世致用”的实践性,并且能够倾听实践的呼声、彰显实践的诉求、反映实践的特性、践履实践的要求、视实践为人类一切理解与认知活动的前提条件,所以它才会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与普遍认同,并被诸多处在艰难困苦与被压迫状态下的民族视为寻求自身解放、谋求自身发展的思想武器与精神力量。
以上是第一部分马克思概论中国近代史上了解马克思到学习马克思再到运用成功马克思的历程19世纪上半叶,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使近代中国社会封闭样态基本解体、天朝上国迷梦彻底破碎与社会精神支柱基本瓦解。
面对民族危亡、精神缺失与价值空场的社会变迁,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革命真理与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关系概述.ppt
2、认真研究和概括当代科技革命的成就, 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重视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许多哲学问题。这些 问题不仅涉及自然观和认识论,而且涉及 历史唯物主义,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 关系、科技革命的社会效应。
—技术是与生产过程、生产力相联系的,技术的特 点是更新快。 —只要科学揭示的结论是真理,它就只能发展而不 能被推翻。 —哲学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哲学概括的材料愈多, 它的涵盖面愈广,适用范围愈大,就愈具有相对稳 定性。
科学、技术和哲学各自的特点决定了马克 思主义哲学需要吸取当代科技成果,但不 会被科学技术所推翻。
24.能源、环境、安全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三大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__、天然气等;它们都是 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控制反应的条件可使燃料充分燃烧.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 成煤粉的目的是________ (3)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写出甲烷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下列有关天然气(或甲烷)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 字母). A.沼气中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B.甲烷气体不会产生温室效应 C.用天然气代替煤作燃料,有利于减少酸雨形成 You and your friends are leaving a concert on a Friday night. When you get outside, your ears are ringing. You have to shout to be heard. 36 So no harm done…right? Not quite. Temporary buzzing may be easy to ignore, but repeated exposure to loud noise will eventually cause serious--- and irreversible(无 法治愈的)--- hearing loss. A new study conducted by researchers at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in Boston shows that one in five people between the ages of 12 and 19 are experiencing slight hearing loss, and one in 20 have mild hearing loss. 37 But the good news is that there plenty of ways you can protect your ears from further damage — and still listen to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重点难点问题解析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有两个基本目的:一是描绘当今世界变化的基本特征。
其中的许多判断在导论中已经提出,并且会在后面各讲中进一步展开,因此本讲一定程度上也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功能。
二是明确中国在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位置和作用,论述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是如何形成的,阐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以及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
这一讲直接体现了导论中提出的“增强世界眼光和战略意识”的教学目标。
一、当今世界变化的基本特征冷战结束后,世界变化在速度、强度、广度以及影响的广泛深远程度等方面是前所未有,对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行为模式以及价值理念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推动着各类行为主体进行调整。
因此,对于这些变化的认识和判断也是在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的。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启和成功就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对于世界变化基本特征的准确判断和及时把握。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中国的前途与世界的前途息息相关”。
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和平、发展问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此后,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不断扩大,对世界参与的不断加深,对于世界变化基本特征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首次明确提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动的历史时期”,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将这个论断丰富为“当今世界正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这个论断也成为后来十二五规划制订中关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判断的重要支撑。
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是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的具体体现。
“大”既体现了变化的速度,也体现了变化的幅度以及影响的广度、深度。
发展是变革和调整的基础。
发展的核心是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以及发展理念和方式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六讲当代科 学技术发展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