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3.8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知能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解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8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1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8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1课时)

3.8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教课设计(人教版必修3)【教课目的】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亮,善用排比,对偶,加强文章气概的特点。

2.认识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正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升论辩能力。

2.提升掌握古汉语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浸透目标1.理解孟子主张行德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踊跃思想。

2.对孟子“德政”的详细内容进行商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概充足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德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方法:1.对课文第三部分论述推行“王道”的七种举措的正确理解。

这部分其实是孟子“德政”内容的详细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的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词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放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谈论的方法。

【教课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导课文,掌握文章的要旨及构造。

2.认识作者,作品及有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节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写的,共七篇。

孟子(约前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此刻山东省邹县)人,古代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

主张行德政,重申“民贵君轻” ,重视民心的向背。

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量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一直未被采用。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激烈,辞锋锋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剖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擅长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

常于冷静讨论之间引喻对照,意思精列。

2.文章的要旨及特点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说明王道政治的。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

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

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

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

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

二、字词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鸡豚(tún )狗彘(zhì )之畜( xù) 无(wú,同“毋”)失其时数 (cù) 罟(g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āng)死无憾谨庠( xiáng)序之教颁(bān,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悌(tì)之义五十者可以衣(yì)帛(bó)矣然而不王(wàng)者涂(tú,同“途”)有饿莩(piǎo同“殍”三、《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案:寡人之于国也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案:寡人之于国也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我们的生命,就是以不断出发的姿势得到重生。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大的儒学大师,《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一向被人们认为他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人物,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的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 middot;梁惠王上》,选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孟子》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

其次,善于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这些在文中都有集中的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⑴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⑵理解孟子王道主张及其内涵。

⑶赏析排比、设喻的艺术效果。

⑷培养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

[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987 年初春, 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集聚巴黎,他们在一份会议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 2500 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这里的“孔子的智慧”指什么呢(施行仁政,重礼仪教化……)其实孔子是儒学说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则是孟子,孟子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孔子的智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一课,初步感受孟子的仁政思想。

(了解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 、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 1 )朗读全文,作标注。

( 2 )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同桌合作,找出难句。

( 3 )四人一小组相互切磋,尝试解疑。

( 4 )课堂讨论,突破难点。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0课 寡人之于国也 新人教版必修3

【导学案】(教师用书)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10课 寡人之于国也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0课寡人之于国也1.积累掌握“数”“发”“直”“兵”“胜”“之”等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特殊句式。

2.了解本文行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的特点。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1.多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名句烂熟于胸,说话、写作自然漂亮。

2.对照注释,查找资料,疏通文意;更重要的是学会归纳语言规律。

3.查找背景资料,包括作者、时代背景、未删改的原文、相关文章等,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

2.把握文章比喻论证的写法。

1.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可采用诵读法结合分析法进行教学。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归纳学习古文的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典籍来反观自身,汲取古人智慧,加强对自身和社会的思考。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所加。

“寡人之于国也”原句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古义为国君的自称谦词。

“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于”,介词,与“国”合成介宾短语。

千秋亚圣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被尊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争夺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采纳。

故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现存七章)。

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之后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都以“四书”为命题依据之一。

高中语文3.8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3.8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基本设想】这篇课文是《孟子》第三章,主要阐述儒家的王道思想。

其中,“不违农时”一段论王道之始,“五亩之宅”一段论王道之成,这是本章的核心。

把握这个核心,就可以看出全文的理路:开始,梁惠王自称尽心于国,问邻国之民不归顺之故,孟子设喻作答,暗示对方要放弃战争政策,自反修政;然后因势利导,从正面提出王道的主张,要在制民之产;最后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照应开头——不“罪岁”,则当行王道;王道行,而天下之民至矣。

这个理路应当让学生知道,因为它显示了这篇谈话记录形式上的特点,有助记诵。

讲内容,只能点到为止。

所谓“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其实是指西周初期的井田制度而言;而在孟子那个时代,兼并土地之风愈演愈烈,要想恢复井田制度绝难办到。

这个问题不容易说清,说多了就不是学文言而是学历史了。

其次,课文末段对残民之君的揭露,也是孟子王道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只需点出来,认真地诵读,能由文入情也就够了。

中学生学文言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字、词、句、段、篇无不有待积累,有积累而后有比较、有感悟,而把这一切统一起来的便是诵读。

因此,教文言当以诵读指导为主线来贯穿全部教学活动,讲什么要视诵读的需要而定,不必面面俱到,更不宜抓住一点大加发挥,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从而达到当堂成诵或基本成诵。

这样教才是“既见树又见林”,不至于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也可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以读为乐。

还要把课堂上学文言的气氛搞得浓浓的,教师疏通文义及学生答问都无妨“夹带”一些文言语汇。

这篇课文语言浅显生动而流转自如,十分宜于诵读。

全文共359字,用中速读一遍仅需3分钟,读10至12遍(含教师范读和检查)加上诵读中的间歇,约需45分钟;如用两节课教读,尚余45分钟,用于疏通文义及师生问答可算宽裕。

【教学过程】一、解题无须说,重要的是导入。

教读本文而用旧课导入,既简便可行,又有温故知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当先让学生复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问:1教师口述:“取胜之道有三:曰天时,曰地利,曰人和——人和为取胜之本。

高中语文:3.8《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0)(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3.8《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0)(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2.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3.教师X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X。

二、课文分析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2.学生齐读课文诵读指导: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

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8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教案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8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教案新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阶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教法设计
文言文的学习,尤其应注意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高中语文课标提到,高中语文的学习应促进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和探索的意识和兴趣,使语文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自主探索的过程。
三、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第一遍,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⒉第二遍,请一组学生齐读,其他组的学生注意找他们读错的字词和断句错误的地方。
⒊第三遍,全体学生齐读,带着两个问题去朗读课文,两个问题是:第一,这篇课文记载了谁和谁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讨论的?第二,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艰深,怎样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辩词的技巧,多义词的归纳,在学生自己体会讨论的基础上,老师有必要做分析点拨。
3.讨论法。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学以致用,古今互动,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又应注入新的生命,“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即古今对读,合理延伸。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既让大部分的学生充分体验说的乐趣和说的畅快,又培养了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五、探究赏析
㈠研习第1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8《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33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8《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33张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养生丧死无憾,(此)王道之始也。”
•百姓对养生死葬没有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丧(sāng) :为动用法 为----办丧事。 是;这样 养:供养
生/死:活着的人/死了的人(动作 名)
的区别。
在课文中,该成语的运用意在说明什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 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执政者没 有本质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本质 上都是没有尽心。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 直:只是、不过,耳:罢了,语气助词
• 直……耳,:只是……罢了
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第二部分
第2—3自然段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
吧。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战鼓咚咚敲响,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战斗开始了), (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
• 请:请允许我。 • 以:用 • 喻:比喻。 • 填然:击鼓声。 • 鼓:击鼓,名→动。 • 之:音节助词。
移:迁移 于:到、往 粟:谷子,泛指谷类 亦然:也是这样 亦:也,然:代词,这样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察:考察、了解 之:助词,的 无如:没有像……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无义
加少:更少。加:更。 也: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第一部分
梁惠王提
出了自己 一个什么
中心展开。它的写作特色主要有: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二、善用比喻。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五十步笑百 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三、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 语言上使用整齐的排 偶句式。如叙述王道之始的三组排偶句、王道之成的四组排偶句。音节铿 锵,气势充沛。
小结: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 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 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 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措施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夺其时
效果 衣帛(五十) 食肉(七十) 无饥(黎民)
不王者,未之 有也
——王道之成
谨…….申之以孝悌
不负戴(颁白者)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养 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这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体现。发 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抛弃虐政,保民无衣食之忧,教民以儒家 之道,则天下之民至焉。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 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二部分:(2-3)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以“五十步笑 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
第三部分:(4)阐述“民加多”的具体措施(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讨论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 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思想。

高中语文:3.8《寡人之于国也》教案(7)(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3.8《寡人之于国也》教案(7)(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的意义,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翻译。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X。

过程与方法:1.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的思想,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三.朗读课文1.教师X读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不可胜(shēng)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衣帛(bó)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谨庠(xiáng)序之教孝悌(tì)之义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2.学生各自朗读3.学生齐读4.指名朗读5.学生齐读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五.布置作业1.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2.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能作口头翻译。

《教师参考》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3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同课异构课件2

《教师参考》新课标人教(高中语文)必修3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同课异构课件2

尽心
移其民 移其粟
无如寡人之用心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2)考察
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察邻国之政(《寡人之于国也》)
(3)考察后推荐
察臣孝廉(《陈情表》)
(4)明智、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东方朔《答客难》)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 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河东亦然。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孟子故里 山东邹城
孟庙亚圣殿→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亚圣府 孟子后裔统调音
孟庙康熙碑亭→ ←孟母林神道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时代背景
孟子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被“招贤”, 应邀来到魏国。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 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 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 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 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 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 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 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 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 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 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 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终于名声大 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 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 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 。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一段
黄河北部 国君谦词 对于 语气词连用
这河样内凶梁,惠则王荒移曰年其:考民“察于寡河人东之到 ,于移国其也粟,于尽河心取独内焉。耳河矣东。 凶亦然。察邻国使之动,政使,…无迁如移寡人之用心者。邻国 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人教版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汉语知识。

2、能力目标(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理解文意,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标(1)从孟子的言行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2)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教学内容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3、重点字词以及语法知识的归纳;4、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辩,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四、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2、点拨教学法。

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

3、讨论法。

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1、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2、教师适当补充: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高中语文:3.8《寡人之于国也》教案(8)(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3.8《寡人之于国也》教案(8)(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风格。

2.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人文情怀了解孟子民本思想,及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包括朗读和背诵。

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

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用孟子的浩然之气朗读”2.点拨教学法。

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

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相机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3.讨论法。

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

师生共同分析1~4段,背诵1~4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

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高中语文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高中语文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高中语文课件一、教学目标:1、识记文章中的关键文言词语并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并梳理文章思路。

2、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3、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提问学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回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也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板书:寡人之于国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文章并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之”字的取独用法、“凶”“加”等字的意思和用法。

2、学生再读文章,梳理文章的内容层次。

明确:点明主题——“民不加多,为何?”孟子针对疑问,巧用比喻进行答疑,解决“民不加多”的疑问。

再次,解决“民加多”主要包括:农粮生产、水产养殖和林木种植。

最后,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

而君王应有的态度是“王无罪岁”。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孟子在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政策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不直接说明,而是“以战喻”?明确:(1)梁惠王好战,对于战争十分熟悉,这样说,具有启发性,便于接受;(2)运用比喻论证,且十分恰当和贴切,使话语和论证充满逻辑,文字的生动和从容,体现孟子的机智和风趣。

2、请同学们思考,以现代眼光审视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内涵?明确:(1)解决温饱问题,有粮吃,有房住,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3.8 寡人之于国也 新人教版必修3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曳.兵(y è) 鸡豚.(t ún) 数罟.(ɡǔ) 洿.池(ku ā) B .宅.院(z éi) 遗憾.(h àn) 桑.树(s ān ɡ) 家畜.(ch ù) C .庠.序(xi án ɡ) 孝悌.(d ì) 颁.白(b ān) 绸.缎(ch óu) D .狗彘.(zh ì) 饿莩.(pi ǎo) 归.顺(ɡu ī) 虐.政(n üè) 【解析】 A 项,“洿”应读w ū;B 项,“宅”应读zh ái ;C 项,“悌”应读t ì。

【答案】D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B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

C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D .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这样。

【解析】 D 项,斯:则、那么。

【答案】D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尽心焉耳.矣②不可,直不百步耳.B.⎩⎪⎨⎪⎧①河东凶亦然.②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①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②王如.知此 D.⎩⎪⎨⎪⎧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解析】 A 项,①句末助词,与“焉”“矣”重叠使用,加重语气;②表阻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B项,①代词,这样;②表转折,然而。

C项,①动词,像;②连词,如果。

D项,都是连词,那么。

【答案】D4.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树之以桑B.申之以孝悌之义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A、B、C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D★5.(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5题)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都有活用现象,对其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鼓噪起来B.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C.王无罪.岁名词作动词,归罪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解析】A项,鼓,名词作动词,击鼓,敲鼓。

【答案】A二、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6~9题。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弃甲曳兵.而走 兵:武器 B .养生丧死无憾.憾:遗憾 C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抢夺 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解析】 C 项,“夺”,耽误。

【答案】C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寡人之.于国也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①则移其民于.河东②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以.五十步笑百步②以.其无礼于晋 D.⎩⎪⎨⎪⎧①材木不可胜用也.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解析】 A 项,“之”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 项,①介词,引出动作趋向的对象,到;②介词,表比较。

C 项,①介词,凭借;②介词,因为。

D 项,①助词,句末表示肯定;②助词,句末表示判断。

【答案】A8.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

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 .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 .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 .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解析】 D 项,“终极理想”的说法是错误的,文章原文说“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是“王道之始也”。

【答案】D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看看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大王您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期望您的臣民比邻国多了。

(3)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①,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 【注】国天下莫强焉:魏,本晋大夫,魏氏与韩氏赵氏共分晋地,号曰三晋。

故惠王犹自称晋国。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寡人愿安承教..承教:接受指教B.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行政:推行政事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孝悌:孝敬父母D.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陷溺:使陷到井里,淹在水中【解析】孝悌:孝顺父母,恭顺兄长。

【答案】C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B.①地方百里而可以王.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①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②非我也,兵.也D.①始作俑者,其.无后乎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解析】A项,均为名词,“时节”。

B项,均为动词,“称王”。

C项,均为名词,“兵器”。

D项,①句中语气词,表示反问;②代词,他的。

【答案】D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一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

B.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税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C.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民”。

D.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

【解析】A项,报仇雪恨的基础就是动员民众为他打仗,这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死活的行为;“愿比死者一洒之”的真实意图是称霸。

【答案】A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用木棍杀人和用刀杀人,有什么不同呢?(2)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寡人感到很大的羞耻,希望替战死的人洗雪这个耻辱!要怎样做才能够呢?【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愿安心乐意地受你的指教。

”孟子答道:“用木棍杀人和用刀杀人,有什么不同呢?”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答道:“用刀子杀人和用政治害人有什么不同?”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但使百姓有饥饿的脸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领着禽兽去吃人呢!禽兽互相残杀,人还厌恶它;君王身为人民的父母,推行政事,竟然带领禽兽来吃人,哪里还配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最初做那从葬的木偶人的,必定绝子绝孙吧!’这不过因他做得太像人形,用来从葬,孔子还要嫌恶他。

怎么可以叫那些百姓活活饿死呢?”梁惠王向孟子说:“当初魏国,天下没有比它强的了,这是您所知道的。

可是到了寡人身上,在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申也被打死了;在西边又被秦国侵略,割让了七百里的土地;在南边又受到楚国的侮辱。

寡人感到很大的羞耻,希望替战死的人洗雪这个耻辱!要怎样做才能够呢?”孟子答道:“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小国,也可以使天下百姓归服,何况梁还是个大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