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发腰椎间盘突出年龄段
人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人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病学调查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它可能导致慢性疼痛、运动功能下降、甚至致残。
为了更好地防控该疾病,我们开展了人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病学调查,以下是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30岁以上、居住在城镇或乡村的成年人。
二、研究方法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邀请志愿者参加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生活方式、职业情况、腰痛史等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
对于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的人群,我们采用MRI等影像学检查进行进一步诊断。
三、结果1. 基本信息我们共有2000名成年人参加了调查,其中男性1140名,女性860名。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为:30-39岁占43%、40-49岁占29%、50-59岁占18%、60岁及以上占10%。
参加调查的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城市(62%)和农村(38%)。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趋势调查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病率为14.2%。
男性患病率为14.8%,女性患病率为13.4%。
不同年龄段患病率存在差异,其中30-39岁的患病率最高,为18.5%,其次是40-49岁的患病率,为16.2%。
3. 生活方式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研究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非患者生活方式存在差异。
患者平均每天坐着的时间为4小时以上,相对于非患者平均每天坐着的时间要长。
此外,患者的睡眠时间、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也与非患者存在差异。
4. 职业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职业也是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调查发现,与非体力劳动者相比,体力劳动者患病率更高。
其中,建筑工人、司机、厨师、服务员等职业的患病率较高。
此外,长期站立、弯腰、抬重等也是职业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的因素。
四、结论本次调查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我国成年人中具有一定的患病率。
其生活方式、职业等因素对患病率影响显著。
因此,我们建议公众应该注意改善生活方式,适量运动,避免长期坐着、站着、弯腰等姿势。
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病因病机: * 20-30岁:纤维环开始变性,弹性变小,应力作用下易造成纤 维环破裂,但髓核尚能保持胶质状态和膨大。
*
30-40岁:若髓核内纤维组织增多,但尚未引起椎间盘变窄, 则髓核对变性抗力可增大,髓核突出可能性变小。
40-50岁:若髓核、纤维环、软骨板等变性明显,椎间盘萎缩 变化广泛,则受损后破裂、突出多细小,且不引起 典型症状;若髓核变性已至晚期,而纤维环尚保 持完整,则椎间隙可显著变窄,致椎体边缘有骨 刺或唇形变发生。
腰椎间盘突出症
八、注意事项:
腰椎间盘突出症
六、鉴别诊断:
* 梨状肌综合征: 臀部及下肢疼痛,行走时加 重,休息后减轻,臀肌萎缩, 屈髋位抗阻外 旋或被动外旋 髋关节诱发或加重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
六、鉴别诊断:
* 腰椎结核: 臀慢性发病,进行性加重, 除腰痛外还有午后发热、盗 汗等症状,血沉块,X线可发 现椎体边缘缺损及寒性脓肿影。。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三、分类:
* (3)据髓核突出程度: ① 幼弱型(隐藏型) :为纤维环不完全破裂,外 层可完整。症状特点时好时坏、时轻时重; ② 成熟型(破裂型):即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 向外膨出与周围组织部分可发生粘连、部分尚 可游离于椎管内,甚至压迫马尾神经; ③ 移行性(突出型):介于幼弱与成熟之间,纤 维环接近完全破裂,髓核膨出也较大,可转变 为成熟完全突出也可缩回完全消失。
腰椎间盘突出症
五、检查: * (3)特殊检查:
腰椎间盘突出症
五、检查:
(4)腱反射及皮肤感觉改变: ① 腰3-4受压,可使同侧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② 骶1神经根受压,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③ 早期患侧小腿后外侧及足背外侧的痛觉过敏, 稍后为减退; ④ 感觉减退在小腿上外侧及踇指根部,为腰5 神经根受压;外踝部及足背外侧感觉减退, 为骶1神经根受压。
腰椎间盘突出症
体征
• • • • • • 1.腰部畸形和活动范围受限 2.压痛点 多在病变间隙的棘突旁 3.肌萎缩与肌力改变 4.感觉减退 5.反射改变 6.直腿抬高试验、挺腹试验、股神经牵拉试 验
诊断
• 1)腿痛比腰痛严重,典型的根性坐骨神经痛。 2)下肢感觉异常,单一神经根在腿或足部痛觉异常(腰5、骶1或腰4 脊神经根分布区) 3)下腰脊神经根牵扯体征: ①直腿抬高试验小于50°。 ②直腿抬高加强试验为阳性。 ③健肢抬高试验阳性。 以上三种体征必需有一种为阳性。 4)神经学物理检查中:肌萎缩、肌无力、感觉异常、反射改变 四种 有两种为阳性。 5)与临床表现相符的影像学特征。 6)排除结核、肿瘤、劳损、、滑脱、骨质疏松症、腰椎失稳等其他 病症。
角度变化
椎间融合+单侧固定
• 过去认为固定越坚强越好,后来发现过度坚强固定存在问 题,McAfee报道了过度坚强固定产生应力遮挡效用,导 致了融合骨量丢失、骨质疏松。Park回顾1966-2002英文 文献腰椎内固定融合后临近节段病的发生率,单侧固定 5.2-5.6%,双侧固定12.2%-18.5%。 • Kabins1992首次报道单侧椎弓根固定+后外侧融合与双侧 固定效果相似,融合率97%。 • Chen及何蔚用生物力学试验证明:单侧固定刚度适中,可 以为脊柱融合提供足够的稳定性。 • Suk与Mariano指出:单侧固定不仅适用于单侧融合,还 适用于双间隙融合。 • 适用征:椎间盘突出手术指证+椎间融合指证+仅有单侧神 经症状
不稳影像学诊断
• 影像学诊断:1.X线片:存在椎间隙狭窄,椎间盘非对称性塌陷,牵 张性骨刺,脊柱序列不良; 2.动力位X片:前屈后伸时椎体出现异常动度或移位(标准不统 一)。 • Panjabis认为前屈-后伸位X线有如下表现之一可诊断:(1)一个运 动单位的上位椎体后缘前后移位角度大于11度;(2)上位椎体向前 移位大于4.5mm;(3)关节对称性消失;(4)小关节突接触面丢失 大于50%;(5)棘间韧带增宽,上位棘突与下位棘突之间旋转大于8 度; • 美国医学会永久性损伤评价指南对不稳定进行了定义:在胸椎或腰椎 向前滑移达到或超过5mm,或者从胸1到腰5,两个相邻运动节段的 角度活动差异超过11°,在L5-S1相对于L4-5角度活动差异超过15°。 • 积水潭实用骨科学诊断标准:动力位片相邻椎体节段活动度差大于15 度,椎体移位大于3mm,过屈位椎间后凸成角大于5度。 • 多数学者同意Hanley标准:动力位片相邻椎体节段椎体移位大于 4mm或角度变化大于10度.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常见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常见诱发原因
①突然的负重或闪腰是形成纤维环破裂的主要原因
②腰部外伤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 ③姿势不当诱发髓核突出 ④腹压增高时也可发生髓核突出 ⑤寒冷或潮湿可引起小血管收缩肌肉痉挛使椎间盘的压力增 加 致使髓核突出
发病机制
主要病因 众所周知,腰椎间盘在脊柱的负荷与运动中承受强大的压 大约在20岁以后,椎间盘开始退变,并构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因 。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下列因素有关: (1)外伤:对临床病例的观察表明:外伤是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儿童与青少年的发病,与之密切相关。 (2)职业:职业与腰椎间盘突(脱)出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汽车和 拖拉机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以致在驾驶汽车时,椎间盘内 压力较高,可达0.5kPa/cm2,在踩离合器时压力可增加至1kPa/cm2, 容易造成腰椎间盘突出。从事重体力劳动和举重运动者因过度负荷更易 造成椎间盘退变,因在弯腰状态下,如果提20kg的重物,椎间盘内的压 力可增加到30kPa/cm2以上。 (3)遗传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在国内材料较 少;此外,统计数字表明,印第安人、非洲黑种人和因纽特人的发病率较 其他民族的发病率明显为低,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8. 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 术后72h严密观察患者双下肢感觉运动、深浅反射,因术中 脊髓的牵拉及血肿的压迫可导致术后神经根水肿,出现肢体 酸胀不适等症状,严重者可给予地塞米松10mg-20mg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以减轻神经根水肿,减轻 症状。术后恢复期也要观察患者双下肢感觉及运动,肌力是 否改善,神经反射是否对称,有无病理反射,注意有无刺痛 ,麻木或下肢移动困难等症状。
病理
病理
临床表现
(1)腰痛: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脱)出症患者有此症状,包括椎体型者在内 。表现:临床上以持续性腰背部钝痛为多见,平卧位减轻,站立则加剧,在 一般情况下可以忍受,并容许腰部适度活动及慢步行走,主要是机械压迫所 致。 (2)下肢放射痛:80%以上病例出现此症,其中后型者可达95%以上。表现 :轻者表现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后侧的放射性刺痛或麻木感,直达足底部; 一般可以忍受。重者则表现为由腰至足部的电击样剧痛,且多伴有麻木感。 疼痛轻者虽仍可步行,但步态不稳,呈跛行;腰部多取前倾状或以手扶腰以缓 解对坐骨神经的张应力。重者则卧床休息,并喜采取屈髋、屈膝、侧卧位。 放射痛的肢体多为一侧性,仅极少数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现为双 下肢症状。 (3)肢体麻木:多与前者伴发,单纯表现为麻木而无疼痛者仅占5%左右 (4)肢体冷感:有少数病例(约5%~10%)自觉肢体发冷、发凉,主要是由于 椎管内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刺激之故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使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血管、脊髓、马尾神经等,产生腰痛、下肢放射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间盘膨出症等。
本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占腰椎间盘突出症总发病人数的80%,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下腰部椎间盘为本病的好发部位,其发病约占总发病人数的98%。
其中,第4、5腰椎之间的椎间盘约占60%,第5腰椎与骶骨之间的椎间盘次之。
【病因病机】腰部有5个椎间盘,牢固地连结两个相邻的椎体。
每个椎间盘由3部分构成,椎间盘外周有坚韧而富有弹性的纤维软骨组织构成的纤维环,内有乳白色透明胶状体,富有弹性的髓核,其上、下面各有一薄层软骨板,为透明软骨构成,紧密附着于坚强的前纵韧带。
纤维环的后部最薄弱,较疏松地附着于薄弱的后纵韧带,在椎管腔前壁后纵韧带尤为薄弱。
髓核组织在幼年时呈半液体状态或胶胨样,随着年龄增大,其水分逐渐减少,纤维细胞、软骨细胞和无定型物质逐渐增多,以后髓核变成颗粒状和脆弱易碎的退行性组织,除胎儿时期外,椎间盘无血管供应,其营养主要依靠椎体血管和组织液渗透,故当椎体病变时,椎间盘不易被吸收消失。
椎间盘相当于一个微动关节,是实现椎骨之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弹性很大,具有与气垫相仿的压缩、伸展作用,可吸收由各种原因产生的震荡力,亦可因压缩力不匀而向前、后、左、右倾斜。
腰部前屈时椎间盘前方承重,髓核后移;腰后伸时椎间盘后方负重,髓核前移。
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椎间盘不断地承受脊柱纵轴的挤压力和牵拉力。
(一)病因椎间盘退行性变是造成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的基本原因。
因年龄增长,椎间盘组织水分减少,失去弹性,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等一系列退行性改变,是造成椎间盘容易破裂的内因。
急性或慢性损伤为发生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外因,最常见的原因是在姿势不当或准备欠充分的情况下搬动或抬举重物,或长时间弯腰后猛然伸腰、猝倒时臀部着地等,腰部直接外伤引起本病者比较少见。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何海军一、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的定义,是因椎间盘的蜕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以及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是腰腿疼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它的发病率与各种因素有关,占门诊下腰痛的 10-15% ,占骨科因腰腿痛住院的 25-40% 。
男女的发病率相差比较大,一般认为是 7~12 : 1 ,可能与和男性劳动强度大有关系。
发病年龄主要见于青壮年,其中 80% 以上分布与 20-40 岁之间。
它发病的部位可见于腰椎的各个节段,但以 L 4-5 最为多见,大概占 60% 左右。
L5-S1 占到 30-40% ,其它的分布在 L3-4 或者以上节段,其中同时两节突出者占 5-10% 。
二、历史回顾有史记载以来,人类就受到腰腿痛的烦扰。
在原始文化中将其归罪于魔鬼在作怪。
后来古希腊人认识到下腰痛症状系由疾病引起,并以休息和按摩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到公元 15 世纪才明确地描述了坐骨神经痛的症状。
到公元 18 世纪提出这种疼痛是由坐骨神经引起的。
三、解剖概要椎间盘的构成由上、下软骨板,髓核和纤维环三部分组成。
椎间盘占脊柱全长的四分之一,其中腰部最大,颈部次之,胸部最小。
软骨终板上下各一,它的平均厚度大概是 1mm 。
作用主要是承受压力、保护椎体。
只要软骨终板保持完整,椎体不会因压力而产生吸收的现象,防止髓核突入椎体。
纤维环为纤维软骨组织,防止髓核向周围突出。
纤维环可以分为内、外两层。
外层由胶原纤维组成,内层由纤维软骨组成。
纤维环的前部和两侧部分最厚,几乎等于后侧部分的 2 倍。
纤维环比较坚固,它紧密附着于软骨终板上,可以保持脊椎的稳定性。
髓核是脊索残余的组织,黑白色,它的水份含量可以占髓核总量的 75-90% 。
随着年龄的增长,胶原物质逐渐被软骨组织所替代,各种成份组结合使髓核形成立体网状角状结构。
髓核具有可塑性,在压力下可以变成扁平。
纤维环与软骨板将髓核限制在球形腔内。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表现
3、腹股沟及大腿前内侧痛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时,突出 的腰椎间盘可压迫2、3、4 神经根,导致支配区域疼痛。
临床表现
4、间歇性跛行:病人行走时, 随着距离的增多而出现腰背痛 或患侧下肢放射痛或麻木加重, 行走距离短者仅十余米,多为 数百米。取蹲位或坐位休息一 段时间症状可缓解,再行走症 状以复出现,称为间歇性跛行。 这是因为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 根或椎管容积减小,使神经根 充血、水肿及炎症反应。当行 走时,椎管内受阻的椎静脉丛 逐渐扩张,加重了对神经根的 压迫,引起缺血而出现症状。
3、肌电图检查
根据异常肌电图的分 布范围可断定受损的神经 根及其对肌肉的影响程度。 L4/5椎间盘突出,主要累 及腓骨长肌和胫前肌, L5/S1椎间盘突出,主要 累及腓肠肌内侧头和外侧 头;L4/5椎间盘突出累及 的肌肉比较多,股四头肌 可出现异常电位。
诊断及鉴别诊断
二、诊断要点
1、有腰部扭伤后突发的腰腿痛病程,咳嗽、 打喷嚏时加重。
解剖结构
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基本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纤维环和髓核含水量逐渐减 少,使髓核张力下降,椎间盘变薄。同时,透明 质酸及角化硫酸盐减少,低分子量糖蛋白增加, 原纤维变性及胶原纤维沉积增加,髓核失去弹性, 椎间盘结构松驰、软骨板囊性变。在没有后纵韧 带支持的纤维环后侧,这些变化更明显,出现向 心性小裂隙。
2、腰椎结核 可有腰腿疼征象,病程长,常 伴有全身症状,如低热、盗汗、消瘦、乏力、 血沉加快,下腹部有时可触及冷性脓肿。X线 片可显示椎间隙模糊、变窄,椎体相对边缘 有骨质破坏。
诊断及鉴别诊断
3、神经根及马尾肿瘤 神经肿瘤发病较缓慢要,呈进行性损害,
没有椎间盘突出症那样因动作而诱发的病史。 腰腿疼呈持续性,无间歇缓解;白天稍活动 可减轻,夜间卧床时感疼痛加剧。脊柱无侧 屈,腰部功能尚好。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西医病名,准确的讲,应该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症”,中医学中属于腰痛范畴。
痹症范畴由于各种原因(如扭伤、劳损等)使腰椎间盘受到挤压、牵拉和扭转导致腰椎间盘的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造成髓核向后或后外侧脱出,产生腰腿痛等综合症候群,称之为腰椎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简称腰椎间盘突出症。
该症多发于中青年人,发病部位以腰4~5椎间盘多见,腰5骶1椎间盘次之,有时上下两个椎间盘同时发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破裂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软骨盘突出等等。
本病是常见的腰腿痛病之一,本病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体力劳动者多于脑力劳动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重者可致人丧失工作能力乃至生活自理能力,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因此,在本病早期就须及时治疗,这样不仅减少病人痛苦,而且疗效多佳。
椎间盘的生理作用腰椎间盘与颈段、胸段椎间盘的功能基本相似,在介入脊柱承受躯干重量,联系肢体,保持整个身体正常的生理姿势,进行躯干的各种运动时,腰椎间盘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具体的功能如下:(1)保持脊柱的高度,维持身高,随椎体的发育,椎间盘增长,以此增加了脊柱的长度。
(2)联结椎间盘上下两椎体,并使椎体间有一定活动度。
(3)使椎体表面承受相同的力,即使椎体间仍然有一定的倾斜度,但通过髓核半液状的成分使整个椎间盘承受相同的应力。
(4)缓冲作用。
①由于弹性结构特别是髓核具有可塑性,在压力下可变扁平,使加于其上的力可以平均向纤维环及软骨板各方向传递;②是脊柱吸收震荡的主要结构,起着弹性垫的作用,使由高处坠落或肩、背、腰部突然负荷时,起着力传导的缓冲作用,起到保护脊髓及脑部重要神经作用。
(5)维持侧方关节突一定的距离和高度。
(6)保持椎间孔的大小,正常情况下椎间孔的大小是神经根直径的3~10倍。
(7)维持脊柱的曲度,不同部位的椎间盘厚度不一,在同一腰椎间盘其前方厚,后方薄,使腰椎出现生理性前凸曲线。
腰椎间盘突出症_百度百科
分类
椎间盘位于相邻两椎体之间,有内外、外两部构成,外部为纤维环,由多层呈环状排列的纤维软骨环组成,围绕在髓核的周围,可防止髓核向外突出,纤维坚韧而有弹性;内部为髓核,是一种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有缓和冲击的作用。成年人,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纤维环中的纤维变粗,发生玻璃变性以致最后破裂,使椎间盘失去原有的弹性,不能担负原来承担的压力。在过度劳损,体位骤变,猛力动作或暴力撞击下,纤维环即可向外膨出,从而髓核也可经过破裂的纤维环的裂隙向外突出,这就是所谓的椎间盘突出。
四、外伤 由于腰椎排列呈生理前凸,椎间盘前厚后薄,当患者在腰部损伤、跌伤、闪腰等时,椎间盘髓核向后移动,而致椎间盘向后突出。 五、腰穿
早在1935年就有发现腰穿后椎间隙变窄及椎间盘突出的报道。 六、其它
1、年龄: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20-40岁占64.46%,40岁以下的占34.92%,平均年龄为40.8岁。 2、身高:超过正常平均高度的男女。
③突然负重,在未有充分准备时,突然使腰部负荷增加,易引起髓核突出。 ④腰部外伤,急性外伤时可波及纤维环、软骨板等结构,而促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
⑤职业因素,如汽车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易诱发椎间盘突出。
编辑本段临床诊断
症状诊断
(一)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
目录
基本概述简介
定义
分类
发病人群
病理分型
临床表现
病因
临床诊断症状诊断
辅助检查
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
治疗药物治疗
中医膏穴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
物理治疗方法之磁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
安徽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下腰痛和腰腿痛的常见原因。
其发病机制是腰椎间盘髓核突出或退变同时纤维环变性破裂髓核脱出压迫和刺激神经根和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多数本病患者经正规保守治疗症状可以得到缓解,约有10%~20%的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
一、流行病学特点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约占患者人数的80%,男性多于女性,这与劳动强度大及外伤有关。
90%以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在L4~L5和L5~S1椎间隙。
青少年也可偶发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因明显外伤使软骨板破裂所致。
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合并骨质疏松或退变性不稳导致椎间盘脱出、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及腰椎畸形,病情较为复杂。
二、临床表现因腰椎间盘突出部位、程度、病理变化、椎管管径以及个体敏感性等不同,其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
(一)症状:1.腰痛伴一侧或两侧下肢放射性疼痛;2.下肢麻木无力;3.大小便功能障碍(巨大突出或中央型突出);4.腰椎活动受限,姿势异常。
(二)体征:1.立位检查:腰椎畸形,生理前凸变小、消失,甚至变为后凸,不同程度侧凸;腰部压痛点,可引发下肢放射痛或麻木感;腰椎活动受限。
2.仰卧位检查: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下肢受累神经根支配区皮肤感觉、肌力及反射异常。
3.俯卧位检查:腰部压痛点;股神经牵拉试验。
(三)辅助检查:1.腰椎正侧位X线片:可提供一些间接征象,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大致定位及初步诊断。
同时为鉴别诊断腰椎其他疾病提供依据。
、MRI检查: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膜囊受压移位情况,是明确腰椎间盘突出诊断最重要的方法。
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较高,但真正需要住院治疗者甚少,一般早期仅卧床休息加服药物均可缓解或治愈。
对需进行特殊治疗的一定要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有突出者并非称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只有出现与影像学相一致的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时才称腰椎间盘突出症。
10腰椎间盘突出症
10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常见的腰腿痛疾病之一。
发病率约占门诊腰腿痛的15%。
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变与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使椎间盘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腰脊神经根而引起腰腿痛的一种病症。
本病好发于30~50岁的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
临床以腰4~5和腰5~骶1之间突出最多。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很早就有论述。
如《素问·刺腰痛篇》说:"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又云:"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
"说明本病由外伤引起,症状为腰痛合并下肢痛,咳嗽时加重。
这与西医所说的腰椎间盘突冉的症状基本相似。
【解剖生理】椎间盘是椎体之间的连接部分,除第13颈椎之间,慨椎和尾椎之间无椎间盘外,其余椎体之间均存在,成人共有椎间盘23个(图5-8)。
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软骨板随年龄的增长,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髓核的变性从20岁后即开始,20~30岁之间施展阐发为形状逐渐模糊,与纤维环之间分界不清;30岁以后随着水分吸收的加快髓核逐渐出现纤维化,50岁以后可退变为纤维软骨。
【病因病机】(一)内因1.解剖结构的因素:腰椎间盘纤维环后外侧较为薄弱,后纵韧带纵贯脊柱的全长,加强了纤维环的后面,但自第1腰椎平面以下,后纵韧带逐渐变窄,至第5腰椎和第1骶椎间,宽度只有原来的一半。
腰骶部是承受动、静力最大的部分,故后纵韧带的变窄,造成了自然结构的弱点,使髓核易向后方两侧突出。
2.椎间盘的退变和发育上的缺陷:椎间盘随年龄的增长,可有不同水平的退变。
至30岁以后,退变明显开始,由于负重和脊柱活动的机会增多,椎间盘常常受到来自各方面力的挤压、牵拉和扭转应力,因而容易使椎间盘发生脱水、纤维化、萎缩、弹力降落,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稳定性降落,最后因外伤、劳损、受寒等外因导致纤维环由内向外破裂。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是脊柱多发疾病之一,通常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导致的。
临床表现主要是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或皮肤感觉异常,体格检查发现相应神经根节段支配肌肉的下降,严重则有与脊髓受压相应的临床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好发人群为25~50岁青壮年,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常常造成严重影响。
目前就综述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分型方法进行综述。
1.发病机制常见引起椎间盘突出的原因有椎间盘退变、积累性损伤、妊娠、遗传、发育异常等原因。
这些原因可能引起椎间盘的变形,导致椎间盘突出。
但椎间盘突出的发病机制还未能明确,目前主要的观点有机械力学学说、基质金属蛋白学说、免疫炎症学说等。
1.1 机械力学学说是目前最为广泛认可的原理。
正常的椎间盘组织富有弹性,能缓冲脊柱各个方向运动产生的应力。
其通常与周围组织协同运动,共同维持脊柱的日常运动。
长期弯腰等不良姿势,可能会导致椎间盘受到的压力不平衡,椎间组织损伤,纤维环破裂,髓核被挤出。
Lotz JC等[1]指出椎间盘受到的压力超出自身调节范围,长期会加速椎间盘的退变和突出。
1.2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类蛋白水解酶,其家族包括MMP-1、MMP-2等。
通常以无活性酶原的形式存在于椎间盘组织中。
MMPs上有金属离子结合位点,结合后能发生一连串级联放大效应,变成有活性的酶,促进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这可能是影响细胞外基质的重要因素之一[2]。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s)是一类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受到细多种内因子的作用。
TIMP可以调节MMPs在椎间盘组织中的含量,因此间接参加了椎间盘组织的退变、突出的过程。
二者互相调节,共同导致椎间盘的退变[3]。
1.3 免疫炎症学说Naylor等[4]在1975年提出椎间盘的退变、突出的椎间盘与免疫炎性反应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诊疗指南
目录
• 疾病概述 • 临床表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 • 预防与护理
01
CATALOGUE
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或外伤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 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腰痛及下肢放射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分类
根据突出程度可分为膨隆型、突出型、脱出型和游离型。
物理疗法
如电疗、超声波治疗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康复 进程。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良好的坐、站、卧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减轻腰椎 负担。
05
CATALOGUE
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保持正确坐姿
坐姿时应保持腰部挺直,避免长时间 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
适度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 等,以增强腰部肌肉力量。
感觉障碍
受压神经根所支配的区域出现 感觉减退或过敏。
肌力下降
受压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力量 减弱。
并发症
马尾综合征
腰椎间盘突出压迫马尾神 经,导致大小便功能障碍 、鞍区感觉障碍。
腰椎管狭窄
长期腰椎间盘突出导致腰 椎退行性变,形成腰椎管 狭窄,表现为间歇性跛行 、腰腿痛等。
腰椎滑脱
腰椎间盘突出可引起腰椎 不稳,进一步发展为腰椎 滑脱,表现为腰痛、坐骨 神经痛等。
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遗传因素、 职业、生活习惯等均为该 病的危险因素。
02
CATALOGUE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01
02
03
04
腰部疼痛
大多数患者首先出现腰痛,通 常在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后加
腰椎间盘突出症
解剖
解剖
➢ 腰椎有5个,椎体高大,前高后低 ➢ 椎孔大,呈三角形,大于胸椎,
小于颈椎 ➢ 第1-3腰椎的横突逐渐增长,以
第3腰椎最长,第4、5腰椎的则 逐渐变短
解剖
下肢 神经
腰丛
T12前支部分、L1-3前支 和L4前支部分组成
骶丛
L4-5前支部分合成的腰骶 干、全部骶尾神经前支组成
病史
梨状肌综合征诊断
自觉腰臀、一侧 臀痛/酸胀,并向 大腿后/小腿后外 侧放射,小腿外 侧麻木偶见腓总 神经麻痹体征
症状
腰部无畸形,无 椎旁压痛点 患侧臀肌可萎缩、 松弛 梨状肌走向可触 及条索状肌束, 或梨状肌压痛明 显
体征
直腿抬高试验60° 前疼痛明显,超 过后反而减轻 下肢内收内旋时 可引起坐神经痛
一段时间后,方能继续行走 ➢ 随着病情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需休息的时间越来越长
鉴别诊断-腰椎椎管狭窄症
鉴别诊断-腰椎椎管狭窄症
神经性与血管性间歇性跛行的区别
神经性
血管性
足背动脉搏动
良好
减弱/消失
感觉障碍
节段性
套袜式
步行距离
逐渐缩短
不明显
动脉造影
良好
动脉腔狭窄
下肢动脉闭塞症
下肢动脉闭塞症
➢ 纤维环及后纵韧带完全破 裂,髓核突入椎管内
➢ 多数需要手术治疗
病理分型
病理分型
临床表现
腰痛
➢ 大多最先出现的症状 ➢ 发生率>90% ➢ 由于纤维环外层及后
纵韧带受到髓核刺激, 经窦椎神经而产生下 腰感应痛,时伴臀痛
症状
下肢放射痛
马尾神经症状
中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良方
中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良方【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
它是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之后,在外力的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所引起的腰痛,并且伴有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病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腰腿痛疾患之一,好发于20~30岁的青壮年,男多于女,其发病部位以腰4~5之间为最多,腰5骶1之间次之,腰3~4较少见。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是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外因则有损伤、劳损及受寒冷等。
(一)腰椎间盘的生理性退变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是一种规律性改变。
椎间盘的发育以20岁为发育高峰,20岁以后的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就已开始,纤维环变性、增厚、弹性减小;30~40岁时椎间盘蛋白多糖减少,髓核趋向胶原化,失去其弹力及膨胀性能,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常以髓核的退行性改变进展为最快,软骨板随年龄增长也变薄和不完整,并产生软骨囊样变性及软骨细胞坏死,纤维环的附着点亦松弛,加之腰椎间盘纤维环后外侧较为薄弱,而纵贯椎骨内椎体后方的后纵韧带到第1腰椎平面以下逐渐变窄,至第5腰椎和第1骶椎间的宽度只有原来的一半,因而造成了自然结构方面的弱点,椎间盘没有血液循环,修复能力较弱;腰椎是人体负重、活动的枢纽。
在受外力时,腰椎间盘受到来自不同方位的应力,最易发生萎缩、弹性减弱等退行性病变。
(二)外伤外伤及积累劳损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原因。
腰椎呈生理前凸、椎间盘后薄前厚,人们在弯腰时,髓核向后方移动而产生反抗性弹力。
其弹力的大小与负重压力的大小成正比。
如果负重压力过大,纤维环的退变及本身已有的缺陷,髓核就有可能冲破纤维环固定而脱出、突出或分离。
脱出是指髓核仍被纤维环外层的部分纤维所包裹;突出是指髓核从纤维环的后纤维爆出,处于后纵韧带之下;分离是指髓核已突出于纤维和后纵韧带之外,髓核游离于椎管内。
积累劳损时,髓核长时期不能得到正常充盈,影响纤维环的营养供应,致使纤维环损伤而不易修复,久之使退变的椎间盘薄弱点出现小裂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症大部分情况发生在25-50岁之间,大多集中在40岁左右。
不过随着最近的医学调查数据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病症有年轻化的趋势,最早还发现了一例9岁孩童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例。
并且男性比女性的发病率要高上一倍。
在环境方面来说,长期在寒冷或者潮湿环境下工作的人,会比较容易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这个南方的病发率就比北方要多很多,因为南方多为多雨潮湿的天气,而北方比较干燥。
专家提醒腰椎间盘突出不是小病希望患者们重视及早专业的医院进行治疗。
从职业上来看,腰椎间盘突出基本上存在在各行各业,但是劳动强大大的行业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发率是最高的。
还有现在长期坐着不动的上班族,现在在腰椎间盘突出病症中也是一种高危人群,虽然他们没有像矿井工人一样,常年在矿井下工作并且劳动强度也没有那么大,但是这类人群经常坐在办公室,一天基本都是坐着很少起来走动,这给腰椎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其他方面来看,腰椎间盘突出还可能有遗传的因素,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数据证实,但是还是有一些人因为先天的腰椎发育不足等原因也能导致腰椎间盘突出。
还有一些,特殊的生理方面的原因,如孕妇,因为怀孕导致体重上升,给肌肉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生产后长期抱着孩子也给腰椎造成了一定的负重,很容易患腰椎间盘突出。
并且彭主任还跟记者特别讲了这方面的一个案例。
2个月前,陈女士到江门骨科医院就诊,来的时候陈女士跟医生说道,自己在怀孕期间在肚子一天天大起来的时候,就感觉到腰部的不舒服,刚怀孕5个月的时候是酸痛,后面肚子越大腰部痛的都不能走路了。
那时候基本上一天只能走上一会就必须休息了。
生产完之后,在坐月子那个一个月会稍微好一点。
但是自从自己要带孩子之后,每天抱着孩子腰部就非常的痛。
去了按摩中心经常按摩也没有减轻这疼痛,所以现在才到医院来检查治疗,才发现自己是得了腰椎间盘突出。
针对这种状况,彭主任说,主要是怀孕的时候给腰椎加重了负担,而且产后韧带会比较松弛就容易患上腰椎间盘突出。
应该产后在康复期,陈妈妈躺在床上要做适当的腰背肌肉的锻炼。
比如练习瑜伽动作,能够锻炼腰部的肌肉。
像陈小姐这样的状况严重了的是需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