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第21课)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杨家之子杨修在曹操面前机智应对的故事,展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对于文中一些古代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还需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文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可能有一定的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文中古代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3.对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互动式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教案。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材料。

3.生字词卡片。

4.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材料,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古代词汇,进行解释和讲解。

如:“杨修是谁的儿子?”“曹操为什么对杨修刮目相看?”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情节,讨论人物关系,然后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场景。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杨修,你会如何应对曹操的提问?”“家庭教育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 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 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理解文章中的重要情节和台词。

•掌握生词词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情感。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案、教材、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工具。

•学生准备课本、笔和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杨氏之子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

2. 导入新课•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标题,谈论他们对《杨氏之子》的猜想和期待。

3. 教学主体•逐段教授课文内容,重点讲解生词词义和人物形象。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阅读和讨论故事情节。

•分组讨论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评价和态度,展开活跃的互动。

4. 学习小结•老师对学生进行小结和复习,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课堂延伸•提供课外阅读材料或写作任务,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小组表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与体验。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对故事情节的浓厚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学生们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但也发现在生词词义的掌握和理解上还存在一些困难,下一节课需要加强相关的训练和引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更能培养综合素养。

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 杨氏之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21 杨氏之子》,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谦逊有礼的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懂得待人接物的道理。

二、教学内容:《21 杨氏之子》讲述了杨氏之子孔君平在一次宴会上,以其聪明才智和谦逊有礼的品质,赢得了众人的赞誉。

课文通过孔君平的言行举止,展示了他的聪明和教养,以及他对待他人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

难点:理解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谦逊有礼的品质,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杨氏之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杨氏之子是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谦逊有礼的品质。

3. 学习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讲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谦逊有礼的品质,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 课堂展示: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杨氏之子聪明才智谦逊有礼七、作业设计:(1)杨氏之子是谁?(2)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谦逊有礼的品质是如何表现的?(3)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品质对你有什么启示?2. 以“我心中的杨氏之子”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一、导入新课: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杨氏之子的图片,或者通过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趣味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孔君平的趣事,让学生猜测这位杨氏之子是谁,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共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共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共2课时)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梁国杨家的儿子孔君平利用智慧和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的故事。

课文通过杨氏之子的回答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以及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于古代寓言故事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品质,并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进行学习和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2.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品质。

2.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杨氏之子的回答,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

3.讨论教学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杨氏之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词典,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表演课文中的情节。

通过表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品质。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a.杨氏之子为什么能够回答出那样聪明的话?b.你觉得杨氏之子的回答有哪些优点?c.你觉得我们应该向杨氏之子学习什么?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发挥想象,以“杨氏之子”为题材,编写一个类似的故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杨氏之子》的含义和主题;–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熟练朗读课文;–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语;–知道课文中的生动语言和描述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课文情节的喜爱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家庭孝敬的认识和重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词语;–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一些意境和情感描写。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板书、课件、教材相关素材。

2.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整洁、温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课前小组讨论、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子欲养而亲不在”这句话的含义。

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学习新课1.师生共同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解释生词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三、讨论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杨氏之子的行为对父母的意义和影响。

激发学生对家庭孝敬的认识。

四、拓展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活动,让学生发表对课文的感想和理解。

五、作业布置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或故事延续。

五、教学反思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整体较好,但在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方面还需加强。

下节课要结合课文内容,加大情感指导,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

以上为教学计划,借此启发学生对于《杨氏之子》这篇文章的理解,希望能帮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内涵,继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2.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含义。

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21杨氏之子》展开。

故事围绕杨兄弟在父亲买米的过程中相互帮助、分享快乐的情节展开,体现了家庭和睦、团结互助的主题。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主旨。

2.难点:通过分角色朗读和情感表演,理解人物内心世界。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案、角色卡片、分组卡片、录音设备。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阅读材料。

五、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视频或相关小故事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课文(15分钟)•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依次进行师生互动,解答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

3. 学习课文(20分钟)•分组卡片分发给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导师式点评,引导学生理解角色内心情感。

4. 课文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解释理解。

•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教育意义。

5. 情感体验(20分钟)•演绎课文片段,让学生体验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分组讨论,每组用表演形式呈现故事中的主要情节。

六、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梳理学生学习收获。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背诵课文中的关键段落。

•完成相关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自主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写读后感。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21杨氏之子》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加强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课《杨氏之子》教案(定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课《杨氏之子》教案(定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课《杨氏之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杨氏之子》的故事内容;–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掌握文章中生字词的意义;–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杨氏之子》,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华美德;–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热爱学习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掌握故事情节,理解作者用词。

2.难点:掌握生字词的意思,能够准确表达对文章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课《杨氏之子》教材;2.辅助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3.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图片、关于《杨氏之子》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利用图片和故事情节导入《杨氏之子》的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2.教学展开:–细致讲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和段落;–解释生字词的意义,帮助学生增加词汇量;–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想;–组织朗读和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活动设计:–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展开合作探讨;–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

4.课堂总结:–小结故事主题,梳理故事情节;–回顾重点词汇,强化学生词汇记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但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扩展学生思维,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精美教案(统编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精美教案(统编版)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重点难点时,部分学生对一些知识点仍存在理解困难。尤其是在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方面,一些学生还不太熟练。这说明我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加细致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打算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对于重点难点内容,我将采用更多实例和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味和美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4.强化语言表达: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与人沟通交流的自信。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环节,主动探索姓氏文化,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杨氏之子》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比我想象的要浓厚。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生字词的学习和文言文的断句朗读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这一点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对今后的教学更有信心。
课堂上,我尝试通过提问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特点和古代文化背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文言文的韵味,对古代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甚、聪惠、应”等生字词和文言文的断句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言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运用文言文表达方式。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角色扮演。学生们模拟课文中的对话,体验文言文的表达特点。

部编版五下语文第八单元第21《杨氏之子》教案

部编版五下语文第八单元第21《杨氏之子》教案

部编版五下语文第八单元第21《杨氏之子》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杨氏之子的故事内容,掌握中心思想和主要情节。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孝道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品德观念。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把握中心思想。

•难点: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孝道精神,提炼出感悟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3. 教学准备
•班级课本《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课堂教学PPT
•板书、黑板笔
•学生讨论小组的准备
4.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通过对《杨氏之子》故事背景的简单介绍,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第二步:学生阅读
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内容,着重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第三步:讨论分享
组织学生讨论故事中体现的孝道精神,引导学生表达对故事的感悟和理解。

第四步:语言表达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事内容,把握故事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帮助学生提炼出深层次的感悟。

第五步:活动设计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合作,共同展示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杨氏之子》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升了对孝
道精神的认识和感悟。

6. 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总结故事中体现的孝道精神,以及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孝道精神,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亲
情和孝道,做一个懂得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 《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选自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故事讲述了一个聪明机智的杨氏之子,在面对孔子的提问时,巧妙地回答,使孔子对其智慧赞叹不已。

本文主要通过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应对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古代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文言文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应对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寓言故事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2.难点:理解文言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灵活应对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多媒体教学设备3.课文翻译及相关资料4.教学卡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杨氏之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杨氏之子为什么能够巧妙地回答孔子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遇到问题时,是如何独立思考、灵活应对的。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三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三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三篇篇一:杨氏之子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背诵课文。

3.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感悟古文韵味,初步培养学生喜爱古文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读懂故事,品味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

2.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在古代梁国,有一姓杨家的孩子九岁了,特别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拜访孩子的父亲,恰巧孩子父亲不在家,于是孔君平把孩子叫了出来,想考验一下他是不是像传闻一样聪明。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孔君平是怎样考验这个孩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杨氏之子》。

(板书课题)2.解释课题: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生说意思,师归纳)二、初读课文,检查朗读1.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3.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读法。

4.学生练习朗读。

5.同学们,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吗?(生畅谈)6.多种形式朗读,学生点评。

(自由读、指生读、同桌读、集体读)三、再读课文,理解意思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自主理解课文。

2.用现代语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在说的过程中找出不能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

(在进行过程中,强调“杨、孔、君、夫子”等关键词,引起学生注意)预设:惠:同“慧”,智慧。

诣:拜访。

乃:就,于是。

示:给……看。

君:您。

古时敬称。

闻:听说。

禽:鸟。

夫子:古诗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孔君平。

3.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串连起来,说一说全文的意思。

4.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现在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5.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你对杨氏之子了解多少?(2)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谈了些什么?你从哪句中知道的?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说一说?(生举手说)二、体会语言的艺术与精妙导语: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觉得哪句话最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妙在哪儿?预设:1.你说杨梅和我是一家,在姓氏上和我开玩笑,我说没听过孔雀和你是一家,也从姓氏上回敬给你。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含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课文内容,领会21杨氏之子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2.能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对好人善行的认知意识,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

3.能够通过分组讨论、朗读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
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教具:课文《21杨氏之子》、黑板、彩色粉笔、课件等。

3.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等。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出《21杨氏之子》的主题。

2. 学习课文
•让学生跟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情节发展。

•分组讨论,探讨21杨氏之子的性格特点和行为。

第二课时
1. 合作阅读
•分组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表现。

2. 课文解读
•教师对关键词汇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意义。

3. 情感体验
•讨论课文中的道德意义,引导学生感悟21杨氏之子的行为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四、教学反思与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21杨氏之子》这则故事,领会好人善行的价值观。

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下一步可以进一步拓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创作,巩固对21杨氏之子的理解。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适当调整,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 杨氏之子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 杨氏之子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故事,讲述了梁国杨家的儿子孔君平聪明机智,善于应对的故事。

课文通过孔君平与杨氏之子之间的对话,展示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方面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够理解文言词语,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课文所传达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礼貌待人、聪明才智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文言词语,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领悟课文所传达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便于学生理解。

2.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梁国杨氏家的一个聪明孩子的故事。

课文通过杨氏之子应对孔君平的话,展现了孩子的机智和幽默。

本课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寓意深刻,既锻炼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又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和理解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本文涉及到一些文言文,需要学生在朗读和翻译上多下功夫。

此外,学生对于文中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应对策略的理解,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学会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培养自己的幽默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难点:理解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学会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培养自己的幽默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便于学生跟读和模仿,提高朗读效果。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图片、播放课件等。

3.课文翻译: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杨氏之子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

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杨氏之子在课文中的表现,讨论他的聪明才智和应对策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杨氏之子》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杨氏之子》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杨氏之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杨氏之子聪明机智、应对自如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感悟能力,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风趣幽默,并学习语言表达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感悟。

但部分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朗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风趣幽默。

3.学习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风趣幽默。

2.学习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范读法: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课文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学生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讲述一个有关聪明孩子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今天的课文《杨氏之子》。

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风趣幽默。

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停顿,让学生思考问题,如“为什么杨氏之子会这样说?”“这样说有什么好处?”等。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帮助。

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组学生的表达,进行点评和示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拓展(10分钟)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针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21课《杨氏之子》(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21课《杨氏之子》(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21课《杨氏之子》(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查阅工具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句式和修辞手法,了解课文的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体会到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讲述了一个有关智慧与礼貌的故事。

课文通过孔君平诣其父、孔君平诣其母、孔君平诣其子三个场景,展示了杨氏之子聪明机智、善于应对的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句式和修辞手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激发兴趣:讲述杨氏之子聪明机智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简介作者:介绍《世说新语》及其作者刘义庆。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句式和修辞手法。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2. 分享成果:各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 分析杨氏之子的品质:阐述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五、课堂练习(5分钟)1. 练习题: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答案解析:教师讲解答案,学生订正错误。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布置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杨氏之子聪明才智礼貌待人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词语。

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杨氏之子的故事。

3.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一个聪明机智、礼貌待人的人?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杨姓人家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

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和背诵。

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

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

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

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

在本课最后,要对开展综合性学习作些布置和讨论。

二、学情分析本文是五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同时对于文言文,我们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如何读通、读懂文言句子,感悟言外之意,体会杨氏之子的对答之巧。

进一步说,让我们的孩子喜欢上文言文,那是更加困难。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文章,去感悟文中人物的语言。

三、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家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机智。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感悟语言的艺术。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难点:理解古文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课之前,分享一首优美的小诗,咱们共同完成。

(师生共读《语言的魅力》)解题师:今天,咱们就走进古代,领略古文的魅力,伸出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杨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 《杨氏之子》 精美教案(统编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 《杨氏之子》  精美教案(统编版)

《杨氏之子》精美教案(统编版)一、教学内容《杨氏之子》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学习生字词,积累词汇;品味文中人物语言,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梁国、杨氏、孔君平、夫子、乃、设、曰、聪惠”等生字词,积累词汇。

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抓住文中人物语言,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人物语言,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

2.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聪明机智的人物?他们有哪些有趣的故事?b. 学生分享,教师总结。

c.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聪明机智的孩子的故事——《杨氏之子》。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字典理解词义。

b. 教师检查自学效果,指导学生正确读写生字词。

3. 朗读课文,理解内容a.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c.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4. 品味语言,体会人物特点a. 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杨氏之子聪明机智的语言。

b.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这些语言,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

c.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5. 学习写作方法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b.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6.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全文内容,提炼主题。

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 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 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1 教材情况《21 杨氏之子》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孝顺的故事。

通过教学这篇课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孝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格修养。

1.2 班级情况本教学设计适用于五年级普通班级,学生年龄大致为11-12岁,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和阅读能力。

1.3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21 杨氏之子》,学生能够: - 理解孝道的内涵和重要性; - 提高阅读理解水平,掌握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懂得孝顺父母; - 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二、教学活动设计2.1 情感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启发或问题引导,引发学生对孝道的认识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2 课文学习1.教师朗读全文,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情节和氛围;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标注生字生词;3.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和故事主题。

2.3 语文实践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孝顺”的作文;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练习语音语调;3.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杨氏之子的行为。

2.4 学习延伸1.学生通过家访或写信,了解家长对孝道的看法;2.学生在班级开展“感恩父母”主题活动,分享孝心故事;3.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电影或读书,加深对孝道的理解。

三、教学评估3.1 课堂表现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表现情况。

3.2 作业评定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如课文课后习题、作文等,评定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水平。

3.3 综合评价教师综合考虑学生在课堂学习、作业完成、参与活动等方面的表现,给予综合评价。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孝道的理解有局限性,存在较为浅显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和生活体验,加深对孝道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格修养。

以上是本次教学设计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开展《21 杨氏之子》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知识,感受教育的温暖。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21 杨氏之子》,学生能理解本文的主题和情节,掌握相关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1.理解《21 杨氏之子》的主题和情节。

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生词和句式结构。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隐含的含义与作者用意。

2.运用生词和句型构建自己的文章。

四、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 杨氏之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PPT等。

3.学生准备:课前阅读教材,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利用教具或图片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探讨。

2. 学习主要内容•按照教材的顺序,逐段解读文章,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蕴含的含义。

3. 拓展•结合生活实例或其他文学作品,拓展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1. 复习内容•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对文章的理解。

2. 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或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和思考。

3. 作业布置•布置阅读相关资料或写作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通过对《21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我发现学生对生僻词汇理解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加强词汇训练,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含义和结构方面需要更多的互动与引导。

进一步的教学中,我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

以上是本次教学设计的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和主人公的聪慧。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作者介绍】
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

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典叙》、《世说》10卷、《集林》200卷、《幽明录》20卷、《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 有《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刘义庆“秉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

当时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

他门下聚集
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

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

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

【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

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谈话双方的身心。

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他机敏聪慧,回答别人时语言更是风趣机智、妙趣横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杨氏之子》吧。

2.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诣、为、曰、应、禽。

(2)引导学生读准节奏。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中间要停顿。

)
(3)反复读课文。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其父:他的父亲。

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

设,摆放,摆设。

(3)此是君家果。

此,这。

君,您,古代对对方的尊称。

(4)未闻:没有听说过。

未,没有。

闻,听说。

(5)夫子家禽:先生您家的鸟。

夫子,古时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君平。

禽,鸟类。

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四、体会语言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来应答,妙趣横生。

杨氏之子才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可见他聪明机智,应对能力强。

)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相比,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

“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水果”这个意思,反映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
3.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体会杨氏之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

1.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处。

2.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如歇后语、谚语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等。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中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智慧
语言的艺术
【教学反思】
本课从读入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弄懂文言文意思,品读对话体会语言的巧妙,并且通过拓展环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