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21课预习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杨家之子杨修在曹操面前机智应对的故事,展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对于文中一些古代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还需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文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可能有一定的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文中古代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3.对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互动式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教案。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材料。
3.生字词卡片。
4.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材料,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古代词汇,进行解释和讲解。
如:“杨修是谁的儿子?”“曹操为什么对杨修刮目相看?”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情节,讨论人物关系,然后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场景。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杨修,你会如何应对曹操的提问?”“家庭教育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五年级七律长征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七律长征课文
五年级七律长征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七律长征课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摄云崖冷,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晴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择善:平平常常。
逶迤:蜿蜒曲折的样子。
逶,wēi。
迤,yí。
雄浑:广大无边,气势小。
磅,páng。
礴,bó。
走:本诗中是“滚动”的意思。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岷山:山名。
岷,mín。
天下开颜:个个脸上都显露出高兴的样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中国工农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难难险阻;无数的山、无数的水、无数的艰难困苦,在红军眼中只不过就是平平常常的事罢了。
这两句诗就是全诗的举例,也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叙。
长征之“容易”,一就是“离”,四海十一个省,行程两万五千余里;二就是“万水千山”,无数的险山恶水造成了征途的艰辛;三就是前存有敌人的截住,后存有敌人的迎击。
但这些艰困被红军视为奇怪,这就是多么豪放的气概呀!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乌蒙”都就是红军长征走到的地方,就是“千山”的代表。
这两句诗就是说道,五岭山脉那样多寡曲折、延绵不绝,在红军的眼里不过就是翻滚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认为,不过像是泥丸一样在脚下滑过去。
实际上的“五岭”、“乌蒙”都就是“逶迤”、“雄浑”的高山大岭,但在红军眼里却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写下山势山中,就是红军远征艰困的实际状况;写下山的微不足道,就是红军一往无前英雄气概的真实写照。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大渡”都就是红军横跨过的河流,就是“万水”的代表。
金沙江两岸就是悬崖峭壁,水流水流,激流波涛,散发出冷的感觉;大渡河上,铁索高悬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并使人深感寒气逼人。
这两句诗记述了两处斩关夺下隘的殉国经历和红军当时的心情。
(2023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 杨氏之子》教案
21 杨氏之子[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教学课时]1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
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
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这个孩子的古文——《杨氏之子》。
(板书课题:杨氏之子)2.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二、一读:读通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为、应。
(2)引导学生重点读好以下句子: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②孔/指以/示儿/曰。
(指、示、曰三个表示动作的词,表达着连续的动作与问答,因此要停顿)(3)引导学生读准全文停顿。
(4)反复熟读。
三、二读:读懂课文1.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再读课文。
引导学生将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引导学生相互解疑。
以下字词古今差异较大,学生比较陌生,引导学生重点理解:(1)其父:他的父亲。
其:代词,指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
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
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这是你家的水果。
此:这。
(5)未闻:没有听说。
未:没有。
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
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
禽:鸟类。
21课《杨氏之子》(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21课《杨氏之子》(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查阅工具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句式和修辞手法,了解课文的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体会到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讲述了一个有关智慧与礼貌的故事。
课文通过孔君平诣其父、孔君平诣其母、孔君平诣其子三个场景,展示了杨氏之子聪明机智、善于应对的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句式和修辞手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激发兴趣:讲述杨氏之子聪明机智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简介作者:介绍《世说新语》及其作者刘义庆。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句式和修辞手法。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2. 分享成果:各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 分析杨氏之子的品质:阐述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五、课堂练习(5分钟)1. 练习题: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答案解析:教师讲解答案,学生订正错误。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布置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杨氏之子聪明才智礼貌待人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词语。
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杨氏之子的故事。
3.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一个聪明机智、礼貌待人的人?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共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共2课时)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梁国杨家的儿子孔君平利用智慧和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的故事。
课文通过杨氏之子的回答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以及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于古代寓言故事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品质,并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进行学习和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2.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品质。
2.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杨氏之子的回答,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
3.讨论教学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杨氏之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词典,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表演课文中的情节。
通过表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品质。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a.杨氏之子为什么能够回答出那样聪明的话?b.你觉得杨氏之子的回答有哪些优点?c.你觉得我们应该向杨氏之子学习什么?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发挥想象,以“杨氏之子”为题材,编写一个类似的故事。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
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1.杨氏之子(人教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词语的含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待人接物要机智、幽默,要有礼貌,但也要有分寸。
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形式,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机智、幽默的品质,提高待人接物的素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1. 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词语的含义。
2. 培养学生机智、幽默的品质,提高待人接物的素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多媒体课件2. 课文文本3. 生字词卡片4. 课堂表演道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导入课文《杨氏之子》,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二、学习课文(20分钟)1.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体会文中情感。
2.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概括杨氏之子的聪明表现。
3. 学生讨论:如果你是杨氏之子,你会如何应对孔君平的问题?三、学习生字词(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小组交流学习。
2.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讲解字词含义,引导学生运用。
四、课堂表演(10分钟)1. 学生分组,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注意表现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2.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表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教师引导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moral of the story,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smart, humorous, andpolite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板书设计:杨氏之子聪明才智机智应对幽默风趣待人接物有分寸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杨氏之子的故事。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 杨氏之子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故事,讲述了梁国杨家的儿子孔君平聪明机智,善于应对的故事。
课文通过孔君平与杨氏之子之间的对话,展示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礼貌待人的品质。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方面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够理解文言词语,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课文所传达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礼貌待人、聪明才智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文言词语,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领悟课文所传达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便于学生理解。
2.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 《杨氏之子》 精美教案(统编版)
《杨氏之子》精美教案(统编版)一、教学内容《杨氏之子》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学习生字词,积累词汇;品味文中人物语言,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梁国、杨氏、孔君平、夫子、乃、设、曰、聪惠”等生字词,积累词汇。
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抓住文中人物语言,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人物语言,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
2.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聪明机智的人物?他们有哪些有趣的故事?b. 学生分享,教师总结。
c.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聪明机智的孩子的故事——《杨氏之子》。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字典理解词义。
b. 教师检查自学效果,指导学生正确读写生字词。
3. 朗读课文,理解内容a.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c.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4. 品味语言,体会人物特点a. 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杨氏之子聪明机智的语言。
b.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这些语言,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
c.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5. 学习写作方法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b.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6.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全文内容,提炼主题。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猴王出世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猴王出世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猴王出世》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店铺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猴王出世》教案,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猴王出世》教案1【教材分析】《猴王出世》是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是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从而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猴王出世》是本组最后一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作为略读课文的古代白话文小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不理解的词句,可以在预习时查字典或结合注释理解,教师略作讲解。
帮助学生感受猴王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写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
【教学目标】1.以“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展开学习、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精读、略读、圈画重点、做批注等多种学习方法,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读几遍,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标段落,画生字新词重点句子;思考问题,写批注。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班看完了《西游记》这本书的同学请举手,正在看《西游记》的同学也请举手,在你的印象中,孙悟空是个什么样的角色?是的,孙悟空神通广大,英勇无畏,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节选自《西游记》,讲述孙悟空在成为孙悟空之前的故事,我们看看,最初的他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板书:猴王出世)二、根据“阅读提示”,了解学习要求。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精美教案(统编版)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打算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对于重点难点内容,我将采用更多实例和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味和美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4.强化语言表达: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与人沟通交流的自信。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环节,主动探索姓氏文化,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杨氏之子》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比我想象的要浓厚。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生字词的学习和文言文的断句朗读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这一点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对今后的教学更有信心。
课堂上,我尝试通过提问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特点和古代文化背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文言文的韵味,对古代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甚、聪惠、应”等生字词和文言文的断句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言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运用文言文表达方式。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角色扮演。学生们模拟课文中的对话,体验文言文的表达特点。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1
教案2: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1.杨氏之子》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尊重他人,善于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学习课文《21.杨氏之子》,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字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3. 语法学习:学习课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被动句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课文中的特殊句式。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文阅读(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3.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三、字词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字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2.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字词。
四、语法学习(10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被动句等。
2. 学生练习运用特殊句式,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交流学习心得。
板书设计:杨氏之子1. 人物形象:杨氏子2. 人物性格:聪明、机智、尊敬师长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课后反思:1. 初读课文:在初次阅读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语文五年级下册21课预习教案
语文五年级下册21课预习教案五年级下册21课是圆明园的毁灭,那么作者是怎样把圆明园的毁灭过程描述出来的呢?同时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下面是由的语文五年级下册21课预习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一、学习提纲1、自学生字、新词,用联系上下文,词素分析法,查阅工具书等方法理解目标1中带点的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按“概写→辉煌→毁灭”把文章分成三段,抓住二、三段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3、自读第二自然段:⑴圆明园是一座__的皇家园林。
它由______组成,许多小图分布在__三面。
⑵“众星拱月”里“拱”的意思是__,词语的本意是__,这里指__;说明圆明园的布局__。
4、自读第三自然段。
建筑艺术有____,还有__……园林艺术有____,还有__……说明圆明园是__漫步园中,有如__;仿佛__。
5、默读第四自然段:圆明园收藏的珍贵文物,上至__,下至__,历时__;收藏了__。
说明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__。
6、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从圆明园的布局、__、__,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__,表达了作者对我国古代文化__之情。
7、自读第五自然段:⑴勾画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动作,你从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中体会到了什么?⑵能不能把课文中“闯进”换成“进入”?能否把“凡是、统弦、实在、任意、连”这些词去掉?为什么?⑶假如你正站在圆明园废墟旁,你想说什么?8、讨论: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一、练习提纲1、听生字、新词,用“举世闻名、瑰宝、众星拱月,玲珑剔透”等词语,缩写文章内容。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学写读后感:读《圆明园的毁灭》后感。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作者写作思路1、生字正音:损、宏、侵、烬。
2、难字书写:剔、侵、瑶、瑰。
3、理解词语注意交给方法揭示规律。
4、抓段与段的联系分段。
二、细读探究二、三、四自然段,理解圆明园过去的辉煌,体会作者对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1、布局辉煌→众星拱月:圆林艺术的瑰宝。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三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三篇篇一:杨氏之子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背诵课文。
3.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感悟古文韵味,初步培养学生喜爱古文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读懂故事,品味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
2.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在古代梁国,有一姓杨家的孩子九岁了,特别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拜访孩子的父亲,恰巧孩子父亲不在家,于是孔君平把孩子叫了出来,想考验一下他是不是像传闻一样聪明。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孔君平是怎样考验这个孩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杨氏之子》。
(板书课题)2.解释课题: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生说意思,师归纳)二、初读课文,检查朗读1.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3.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读法。
4.学生练习朗读。
5.同学们,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吗?(生畅谈)6.多种形式朗读,学生点评。
(自由读、指生读、同桌读、集体读)三、再读课文,理解意思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自主理解课文。
2.用现代语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在说的过程中找出不能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
(在进行过程中,强调“杨、孔、君、夫子”等关键词,引起学生注意)预设:惠:同“慧”,智慧。
诣:拜访。
乃:就,于是。
示:给……看。
君:您。
古时敬称。
闻:听说。
禽:鸟。
夫子:古诗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孔君平。
3.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串连起来,说一说全文的意思。
4.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现在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5.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你对杨氏之子了解多少?(2)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谈了些什么?你从哪句中知道的?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说一说?(生举手说)二、体会语言的艺术与精妙导语: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觉得哪句话最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妙在哪儿?预设:1.你说杨梅和我是一家,在姓氏上和我开玩笑,我说没听过孔雀和你是一家,也从姓氏上回敬给你。
实验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定稿)
实验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定稿)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杨氏之子》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熟练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意义。
3.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难句,并能够解释其含义。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同学互帮互助。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主旨并进行深入分析。
2.熟练掌握生字词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难句并解释其中的含义。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板书工具。
3.教学素材。
4.学生课本。
四、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简要介绍课文《杨氏之子》的背景,引起学生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25分钟)1.同学们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2.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3.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并解释。
第三步:课文分析(20分钟)1.教师逐句解读课文,注重理解课文中的难句。
2.学生进行课文内容回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步:语言表达练习(15分钟)1.学生展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小组互动讨论。
2.学生进行课文改编,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
第五步: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2.确认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度。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
2.朗读课文并录音,对比自己朗读效果。
六、教学反思这堂课主要围绕课文《杨氏之子》展开,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不一,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实践,我也发现了自己在相关知识的储备和教学方法的应用上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深化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杨氏之子》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和语段。
3.能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杨氏之子》的主要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语段。
难点1.分析课文中难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运用课文中所学内容进行阅读和理解。
三、教学准备1.课文《杨氏之子》课文原文和音频。
2.课文习题和配套教辅材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导入:请学生回想并简述上节课的内容。
•引入新课:引导学生通过图片、音频等方式预习本课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1.讲解词语:–哀号:悲痛地叫喊。
–乃:表示假设。
2.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三、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师生共同解读生词和句子。
2.学生课文朗读,老师点评。
四、课后练习1.完成课后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师生共同讨论,澄清疑惑。
五、板书设计•词语:哀号、乃•句子:孝的故事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正确运用其中的词语和句子。
在课堂互动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朗读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杨氏之子》这篇课文。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教案
21杨氏之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大意。
品读句子,体会语言的巧妙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读中受到启迪,享受学习收获,体味不断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课文大意,体会人物语言的机智。
难点:从文中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机智。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历代许多杰出人才,他们从小就在生活学习中展露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曹植做七步诗等。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古代文献记载中的一个孩子的言谈机智的故事。
(板书课题:杨氏之子。
)这个孩子就是杨氏之子。
齐读课题。
说说课题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孩子。
氏,姓氏。
引导学生说说议议,比较“×氏之子”与“×氏之女”的区别。
二、读出停顿、读通课文。
《杨氏之子》是古代文献《世说新语》中的一个小故事,是用古代的书面语言记载的,这就是文言文,跟我们平时学的白话文很不一样。
同学们是不是对这样的文章很好奇啊?那就让我们都来感受一下吧!1.出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交流: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2~3人读课文,随机重点指导读准“为(第四声)”,“曰”,“应(第四声)”。
3.大家从影视作品中看到过古人朗读诗文时的样子吗?在古代读文章是很风雅的事,古人读文章时很注意停顿、节奏和韵律。
(教师范读)4.边听边用笔在文中做上记号:你们听出了老师读的哪里和你们的停顿和节奏不一样?交流:预设一: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注意“甚”读重音。
预设二: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注意“诣∕其父”之间和“乃∕呼儿出”之间的停顿。
讲解:孔君平是一个人的名字。
预设三: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注意“指以示儿∕曰”之间和“此∕是君家果”之间的停顿。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21课《杨氏之子》部编版
举例解释:
-在应对词语准确运用难点时,教师应设计丰富的语境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词语,提高其准确性和灵活性。
-对于句子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教师可通过对比分析、写作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7.拓展阅读:推荐与课文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杨氏之子》,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发展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运用不同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聪明才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3.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运用水平。
4.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塑造良好品格:以杨氏之子为榜样,教育学生要勤奋好学、谦虚礼貌、机智勇敢,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人物形象分析:深入理解杨氏之子的形象特点,体会其聪明才智和品质,以及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杨氏之子》优质教案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幽默智慧”这一主题,安排了《杨氏之子》《手指》《童年的发现》3篇课文。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是智慧的闪现,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手指》一课,作者用风趣的语言,展现了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童年的发现》生动描写了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的过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课时 教学目标 杨氏之子2 1.会认26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18个字,正确读写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文言文。
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意思,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3.默读课文,说说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
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4.默读课文,找出你觉得有趣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说说自己有过什么“发明与发现”。
手指 2童年的发现 1 口语交际 1 学会收集一些内容积极向上的笑话,选择两三个精彩的笑话讲给全班同学听;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用心倾听,做一个好的听众。
习作2 学会先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再写出受到的启示;写完后,同学互21 杨氏之子▶教学目标1.会认“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随文识字,提醒学生注意“诣其父”的“诣”字,应该读“yì”,不要读成“zh ǐ”。
提醒学生注意“禽”字的倒数第二笔是撇折,不要写成竖和提。
2.阅读理解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法,如学生尝试读文、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
在读通课文后,引导学生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21课预习教案】
五年级下册21课是猴王出世,相比大家都想到这个猴王是谁了,那么孙悟空出生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一起来看看的五年级下册21课预习教案,希望对您有用。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
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你知道孙悟空打哪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
学习《猴王出世》,了解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扫清文字障碍
1.默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对于不理解的词句,可引导学生通过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解决。
)
2.交流自学情况,逐段汇报难懂的字词和和句子,教师引导学
生大概了解句子的意思。
例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使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读边想:石猴是从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2.交流讨论。
(1)问题:石猴是从哪来的?(课文第一自然段前七句话介绍了石猴的来历,引导学生画出相关的语句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
(2)问题二:石猴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讲述了石猴成为美猴王的过程,其中有些贯穿始终的关键语句要引导学生找出,以便了解事情发展的脉络,为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一过程作准备。
)
例如: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石猴笑道:‘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
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
老小。
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石猴端坐桥头要求众猴信守承诺拜他为王等语句。
小结过渡:了解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过程,孙悟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品词析句,感悟人物品质
1.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孙悟空的第一印象。
(勇敢顽强、无私无畏、顽劣活泼等皆可。
)
2.再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具体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个性、品质特点?
3.反馈交流:
(1)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身手不凡……)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
我如今进
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敢作敢为,充满自信,当仁不让……)
4.感情朗读课文,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四、复述课文
四人小组合作:选择一个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详细复述课文,
比较课文的叙述和我们的叙述有什么不同之处?感受课文的语言简练、概括,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浅显、易懂。
五、布置作业
1.把下面两个片断多读几遍,用自已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动作
的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然后写一个同学们劳动或活动的片断。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神头缩颈,
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
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
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2.阅读《西游记》或《西游记》故事书,准备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