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
猝死
间质性肺炎 多由病毒所致,多见于婴幼儿。 多由病毒所致,多见于婴幼儿。 病变位于:肺泡间质, 病变位于:肺泡间质,肺泡壁因大量单核细胞和淋 巴细胞浸润而明显增宽。 巴细胞浸润而明显增宽。 猝死机制: 猝死机制:由于肺泡与间质血管血液的气体交换发 生障碍导致呼吸功能衰竭。 生障碍导致呼吸功能衰竭。 病理检验:可见多核巨细胞或病毒包涵体等病变。 病理检验:可见多核巨细胞或病毒包涵体等病变。
常见的猝死诱因如下: 常见的猝死诱因如下: 1、精神、心理因素、狂喜、愤怒、忧伤等因素 、精神、心理因素、狂喜、愤怒、 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 “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2、温度变化 、 3、体力活动、过度疲劳(跑步、登高、斗殴) 、体力活动、过度疲劳(跑步、登高、斗殴) 4、其他:暴饮暴食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吸 、其他: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烟可诱发冠心病猝死、饮酒引发心血管疾病等。 烟可诱发冠心病猝死、饮酒引发心血管疾病等。
7、心内膜炎 、 主要是心瓣膜的炎症,常见的是风湿性心内膜炎、 主要是心瓣膜的炎症,常见的是风湿性心内膜炎、 细菌性心内膜炎,其病变主要位于二尖瓣和主动脉瓣, 细菌性心内膜炎,其病变主要位于二尖瓣和主动脉瓣, 有赘生物形成。 有赘生物形成。 早期风湿性心内膜炎引起猝死者多伴有心肌损害 与严重的瓣膜变形,发生心力衰竭所致。若同时发生 与严重的瓣膜变形,发生心力衰竭所致。 瓣膜变形 心力衰竭所致 风湿性主动脉或冠状动脉炎时或病变侵犯传导系统也 可引起猝死。 可引起猝死。
四、猝死的法医学鉴定 (一)案情调查与现场勘查 1、了解死前发病情况,调查病历、临床检查、化验 、了解死前发病情况,调查病历、临床检查、 报告等; 报告等; 2、了解死者的既往史、家族史、死前的表现及死亡 、了解死者的既往史、家族史、 时间; 时间 3、提取食物残渣做常规毒物化验。 、提取食物残渣做常规毒物化验。
法医学----猝死
尸解所见:胸部及体表其他部位未见损伤。心 重525g,左心室肥大,左、右心室扩张。
膈面房室沟以下、后室间沟两侧可见 9.7cm×6cm的透壁性出血梗死区,乳头肌未见断 裂。距室间隔膜部下4cm的室间隔近心尖处见一梗 死后穿孔。此外,在房室沟下方0.5cm处的右心室 后壁梗死区内有2个小囊腔,其直径分别为1.2cm 和0.8cm。
法医学鉴定
出现部位:脑底池 注意与外伤性蛛血区别; 注意疾病与损伤的关系;
6.2.5 自发性脑出血
病因:主: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 >2/3 次:血管畸形,动脉瘤
诱因:激动、轻微外伤
病理变化
高血压脑出血:基底节(尤其壳核部),该 部位豆纹动脉从大脑中动脉呈直角分出,长 期高血压血流冲出,易破。 基底节 > 丘脑 > 桥脑 > 小脑
病理诊断: ①冠心病,左、右心室后壁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
左主干病变1级,左前降支、左旋支及右主支均为4级, 右主支并发斑块内出血及新鲜血栓形成;梗死区心肌 软化及囊腔形成; ②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大及扩张; ③主动脉粥样硬化症; ④脑动脉粥样硬化症,脑水肿; ⑤慢性肺淤血; ⑥慢性肝淤血(槟榔肝); ⑺脾细小动脉硬化症。
鉴定结论:
在患重症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基 础上,因右主支并发斑块内出血及新近血栓形 成、发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而 死于急性心力衰竭。
6.2.2 原发性心肌病
定义:原因未明而非继发于全身或其他器官系统疾 病的原发于心肌自身的心肌损伤;
分型 (1)肥厚型。 (2)扩张型(充血型) (3)限制型 (4)致心律失常型 (5)未分类型
猝死尸体一般征象
1、尸斑早而显著,暗紫红色。 2、窒息征象。 3、心肌纤维断裂,末梢动脉收缩状。
心脏骤停与猝死
06
心脏骤停与猝死的社会关注与行动
社会急救体系的建设
01
建立完善的急救网络
包括医院、急救中心、基层医疗单位等在内的急救网络,确保患者能
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02
加强急救设备的配备
加大对急救设备的投入,包括心肺复苏仪、除颤仪等,提高急救设备
的可及性和覆盖范围。
03
建立急救信息平台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急救信息平台,实现患者信息的实时共享
THANKS
感谢观看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心脏骤停患者可出现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止等症状,部分患者伴有 大小便失禁。猝死患者在生前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但最终 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和呼吸停止。
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检查,可对心脏骤停和猝死作出诊断。同 时,需要进行心肺复苏、除颤等紧急治疗措施以尽快恢复患者的生命体征。
冠心病
积极治疗冠心病,控制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高脂肪、高糖等食物的摄入。
糖尿病
控制血糖,避免高糖饮食,适当增加运动量,按时服用降糖药物。
避免诱发因素
过度劳累
情绪波动
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保证 充足的休息时间。
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平静心态,不过度兴奋 或抑郁。
不良习惯
环境因素
戒烟限酒,避免长时间静坐和过度饮食等不 良习惯。
02
心脏骤停与猝死急救
急救流程
判断意识
呼唤患者,观察是否有反应。
拨打急救电话
如患者无反应,立即拨打当地的急救电 话。
心肺复苏
在专业急救人员到来之前,可进行心肺 复苏术(CPR)保持患者生命体征。
清理呼吸道
猝死
第二节 心血管疾病猝死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冠心病猝死的病理学改变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前降支最高,次为右主干、左主干、左旋支。 * 斑块分布规律是左心多于右心,近端多于远 端。早期斑块小,呈点状、分散或节段性分布; 以后斑块融合;脉横断面示内膜向管腔内隆起, 阻塞管腔。 * 若冠脉痉挛或并发血栓形成,可使管腔迅速 阻塞。
3. 器质性病变较轻或不明显: *器质性病变较轻,结合症状确定死 因:冠状动脉粥样化呈2~3级狭窄,生 前无明显症状,只能推断死因;生前如 有心绞痛发作史,可判定冠心病死; *病变轻微不足以确定死因:采取排 除法。必须排除暴力性死亡;慎重诊断 青壮年猝死综合征(SMDS)、婴幼儿猝死 综合征(SIDS)。
㈣常见的猝死诱因
三、猝死发生的内外条件因素
(一)内在条件因素
1.各系统的潜在疾病:心血管疾病居首位。 我国心血管疾病猝死约占猝死总数的41%~54%。 2.性别:男性显著多于女性,比例约为2:1。 原因可能是: * 与体内性激素有关; * 男性嗜烟酒、暴饮暴食以及性情急燥者多; * 男性体力劳动重、户外活动多、社会交往 广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主动脉瘤与主动脉夹层
(一)主动脉窦动脉瘤(aneurysm of aortic sinus) 1.病因:动脉瘤的一种。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动 脉中层与主动脉瓣之间连续性发育缺陷或主动脉 瓣环发育缺陷;少部分病人系后天性因素导致动 脉管壁结构破坏。男多于女。 2.病理学改变:以右主动脉窦动脉瘤最多见。动 脉瘤囊多位于主动脉窦下部,向外呈锥形突出。 囊壁由主动脉内膜与退化的中膜组成,由于动脉 中层组织缺乏,极易发生破裂。
(二)病理学改变
肉眼:心脏增大,重量增加,心腔扩 张,合并有心包炎或心内膜炎时可见心 包渗液或心内膜、心瓣膜赘生物或附壁 血栓形成。病变广泛者,心肌松软呈灰 黄色。 镜下:局灶性病理改变(在心脏各 部位取材),有的表现为弥漫性心肌细 胞水肿、溶解、坏死,间质内有以淋巴 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
猝死名词解释
猝死名词解释猝死(Suddenunexpecteddeath),俗称“猝然心死”,是指某个时刻突然出现心脏停止跳动停止如定,导致突然死亡的一种情况,又称“突然间死亡”。
在临床上,猝死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指无明显病因的心脏停止跳动导致突然死亡,这种病症常见于健康人或者没有明显心血管病症的人当中,多数发生于老年人或儿童,需要年龄和体质等多项因素相结合才能判断病因。
猝死一般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发病机制:一是心脏病变导致的急性心衰,这类病因常见于有心衰风险患者,如已知有心脏病史、吸烟者等;二是非心脏原因引起的急性心衰,如心律失常、肌梗死、突发感染病等;三是神经调控障碍引起的猝死,这类原因可能是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的病变,如血流动力学失衡,胸腔感染,电轴异常及心室肌导联等。
《猝死的诊断》有下列几种:首先,病历诊断:要收集患者的病史,查看患者有无心脏病史或者有什么先天或后天的病史;二是实验室检测:要进行血清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心电图检查和心脏彩超检查,以及心脏病机理相关的检测;三是胸部X线: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排查患者有无肺部病变,如肺炎、肺栓塞等;四是组织学病理检查:需要进行心脏组织学检查,查看患者的心脏内有无异常变化。
猝死的预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主要是要加强心脏病的筛查,及早发现病变,以及把握发病机制,定期检查心脏及其附属器官,尽量避免猝死的发生;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正确的应激应变技巧,也能大大的降低发病的几率。
总之,猝死是一种特殊的死亡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被其他疾病掩盖,因此,对于猝死,我们不能以蔑视的态度对待,要正视,通过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尽量减少猝死发生的情况。
在中国,猝死的发生率正在不断增加,多发于中老年人及儿童,必须引起重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更好的保护和改善公众的健康状况。
关于猝死的概述
关于猝死的概述一、猝死的概念猝死亦称急死,其完整的术语应是“急速的意料之外的自然性疾病死亡”,是指貌似健康或者疾病症状不明显的人,由于潜在的器质性或非器质性疾病突然发作,所引起的急性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死亡。
猝死的本质是疾病亡故,属于非暴力性死亡(自然死亡)的范围。
由于猝死所具有的特点,故在人身保险理赔案件中较为常见。
二、猝死的特点1、死亡急速。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猝死通常是指发病后6小时内的死亡。
其中,在发病后30秒内死亡者,称为即时死。
无论看样规定,猝死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疾病经过时间短促,死亡发生较快而具有突然性。
2、意料之外。
猝死者往往生前貌似健康,潜在性疾病表现不明显而未被觉察;或者疾病症状较轻微,没有引起本人及亲属的注意,甚至也被经治医生所忽视;或者虽有一定的症状表现,但病人产观感觉和客观表现均似非重病,本人及周围人皆不认为能很快引起死亡。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疾病急速而异常发展,突然地出人意料地引起死亡。
因而,猝死常常使人感觉死因不明,或者怀疑为非自然死亡,也有的被误认为是医疗上的失误所致,并引起医疗纠纷。
3、死因必为潜在的疾病或机能障碍。
猝死的本质是疾病死亡,即自然性疾病或机能障碍,但在疾病发作过程中,常常受到某些诱因的诱发或促进,尤其是在受到精神刺激或轻微外伤后发生猝死时,常被死者亲属误认为是“被迫害死”或“打死”,引起纠纷或诉讼。
由于猝死的这些特点,一方面易引起合同纠纷或诉讼,需要进行司法勘验,以查明死因,分清责任,正确处理有关案件;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罪犯利用这些特点,杀伤后伪装猝死,以图蒙混过关,这就更增加了对猝死尸体进行司法勘验的必要性。
三、猝死发生的原因1、内因:即死者体内存在的致死性疾病或重要器官的机能障碍,是发生猝死的主要的、根本的原因。
这些疾病在生前呈潜伏状态或者表现轻微,不被人注意,但在一定条件下可急性发作而迅速引起死亡。
绝大多数死者经全面系统的病理解剖检验,可以找到相应的致死性病变。
猝死名词解释
猝死名词解释猝死,是指在健康状态未知、没有明显预警迹象下突然发生的死亡事件。
猝死是一种突发性死亡,常发生在短时间内,且不可逆转。
通常情况下,猝死死因属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尤其是心律失常所导致的猝死较为常见。
猝死是一种冲击性极强的事件,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其家人都会感到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
猝死发生时,患者可能会突然昏倒、停止呼吸,并且无法通过常规的复苏措施使其恢复生命体征。
猝死的发生常常在数分钟内完成,若不及时救治,很难挽回患者的生命。
猝死的主要死因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冠心病引发的心脏血管病变。
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的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心脏的病理变化。
心脏血管病变会导致心肌细胞的死亡,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进而导致猝死的发生。
除了冠心病外,其他心律失常也是猝死的重要原因。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紊乱或异常,使心脏无法正常地进行有效的搏动。
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这是一种严重而危险的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猝死。
猝死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糖尿病等。
一般来说,男性、年龄较大的人群更容易发生猝死。
另外,心脏病家族史是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如果家人中有人曾经患有冠心病或其他与心血管有关的疾病,那么个体发生猝死的危险性也会增加。
对于猝死的预防,关键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这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戒烟限酒、控制血压和血脂等。
此外,及早发现和治疗心脏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也是十分重要的,定期体检可以帮助早期发现潜在的心血管问题。
总之,猝死是一种突发性、不可逆转的死亡事件,主要是由心血管疾病引发的。
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降低猝死风险的关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可以提高预防猝死的效果。
猝死的科普知识
如何预防猝死
紧急救护技能:学习基本的心 肺复苏等紧急救护技能可以在 猝死发生时提供急救。
紧急处理措施
紧急处理措施
拨打急救电话:在发现猝死病 例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 向医护人员提供准确的信息。
心肺复苏术:在等待急救人员 到达之前,掌握心肺复苏术的 方法可以挽救生命。
猝死的科普知 识
目录 介绍 猝死的主要原因 如何预防猝死 紧急处理措施 小结
介绍
介绍
什么是猝死:猝死是指突然发生的 非外伤性、非自然的死亡,常见于 心脑血管疾病等。
猝死的危害:猝死的发生对个人和 社会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容易导 致生命的突然消逝和家庭的意外伤 痛。
介绍
预防猝死的重要性:及时了解 预防猝死的措施对每个人都非 常重要,可以减少猝死的发生 。
紧急处理措施
按时服药:如果有已知的心脑 血管疾病,应按时服药控制病 情并死亡,常 见于心脑血管疾病。 预防猝死的重要措施包括健康生活 方式、定期体检和学习紧急救护技 能。
小结
在紧急情况下,应拨打急救电 话并掌握心肺复苏术等紧急处 理措施。
谢谢您的 观赏聆听
猝死的主要原 因
猝死的主要原因
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 心律失常等,是猝死的主要原 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增加猝 死的风险。
猝死的主要原因
其他潜在疾病:如糖尿病、肺 部疾病等也会增加猝死的发生 率。
如何预防猝死
如何预防猝死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饮食习 惯、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是预防 猝死的重要措施。
猝死
(七)主动脉瘤
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较多见,主要发生于腹主 动脉,局部膨出,大者直径可达10cm,破裂后导 致猝死。
案例
沙某,女,56岁,家务,有高血压病史。某日 晨与其夫吵架时,突感胸骨后剧痛,并向背部 放散,恶心呕吐,排稀便一次。求医分别诊断 为“金属性毒物中毒”、“急性心肌梗塞”, 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剖验:结果为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 致急性心包积血480毫升。
2、现场勘察 猝死现场有以下几种: 1)医院内猝死 患者在医院就诊时死于门诊、 急诊室或病房。 2)独居一室,或有家属在一起者。 3)死于旅游或出差途中,如旅馆、车站、车上、 码头、轮船上等公共场所。 4)与他人争吵、斗殴、遭受轻微损伤,于气愤 后突然死亡。
猝死是法医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案例
喀麦隆球员维维安· 福
冠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分级
I级
< 25%
II级 III级 IV级
26%-50%
51%-75%
>76%
死亡机制: 1.冠状动脉狭窄和心电紊乱 2.合并症 3.血栓形成 4.心脏破裂 5.心肌纤维化 在冠心病中,直接死于心肌梗死的并不 多,造成冠心病猝死的直接死亡机制,多 数是由于严重的心律紊乱,尤其是心室颤 动和心室停搏所致。
通过尸体剖验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绝大 多数猝死的死亡原因可得出准确的结论, 但仍有少数虽做了全面系统剖验,仍未发 现足以说明死因的器质性病变。由于这类 猝死往往是以功能代谢障碍为主,因此需 要更加仔细的检查和检测,诸如心脏传导 系统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及离子检 测分析等,包括钾、钠、镁、钙等离子的 比值检测等。
四阳性包括: 1、一侧或两侧心肌肥厚或心腔扩大,或 两者兼有; 2、心内膜增厚、纤维化; 3、心脏内有附壁血栓形成; 4、心肌有变性、坏死及纤维化。
猝死是什么意思
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
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
②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发病后6 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
特点: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死得不明不白指平时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的自然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而发生的急骤死亡。
更准确的解释则是:器官不堪负荷而身亡的,都称之为猝死。
但这也器官坏死不一样,坏死一般是伤病造成的,而猝死则是由于使用强度过强造成的,就像电脑一次性使用过度会死机一样。
临床表现主要是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
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①心音消失;②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若伴抽搐,称之为阿斯综合征,发作可自限,数秒或1~2分钟可恢复,持续时间长可致死;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⑤昏迷;⑥瞳孔散大。
心跳骤停最主要的特征是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源性猝死病人的心电图表现有3种类型:室颤、窦性静止及心脏电机械分离。
猝死是什么意思
猝死是什么意思
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简称SCD)即突然死亡,一般指非因自杀、他杀或事故而发病,24小时内意外出现的内因性死亡。
当一个人连续工作或沉迷于游戏长达整天,便有猝死的风险。
猝死的内涵可以浓缩成6个字,即患者是“因病突然死亡”。
这6个字准确精炼地概括了猝死内涵的三要素:
要素一:患者已经死亡。
故患者没有死的,一律不能认定为猝死。
猝死是终结性诊断,是盖棺定论。
因此猝死是只能预防,不能治疗的疾病,任何能够治疗甚至治愈或复苏成功的情况都不能称为猝死。
要素二:患者属于自然死亡,即因自身疾病而死亡,死亡起因于患者身体内部因素。
而不是死于患者身体的外部因素,不是死于溺水、触电、自缢、中毒、低温、高温、暴力、失血、外伤、麻醉、手术等非自然原因。
要素三:猝死是突然发生的,其发生时间是不可预料的,也就是说患者并没有出现即将死亡的征兆,故没有人认为该患者将要死亡,但死亡偏偏发生了。
因此,凡能预料的死亡都不属于猝死。
临床最常见的就是终末期疾病的患者,如癌症晚期、各种疾病的晚期等,患者的生命逐渐走向尽头,临床上的相关表现有目共睹,一旦患者离去,此种死亡就不是猝死。
猝死
猝死一、概念猝死:自然发生、出乎意外的突然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发病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多数学者主张定为1小时一般认为它有三个基本要点:(1)自然过程(2)意外发生(3)进展迅速。
二、原因.心脏性猝死,占猝死的50%。
2.非心脏性猝死急性胰腺炎、脑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栓塞、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其他。
三、临床表现1、.猝死者男性显著多于女性。
2.猝死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有两个高峰期:出生后至生后6个月;30~50岁之间。
3.在北方以寒冷的冬季发生率为高,在南方以炎热的夏季猝死者多。
4.半数患者发病前无明显症状;典型者发病过程分为四期: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期、生物学死亡猝死典型分期1前驱期在心脏骤停前数小时、数天、数周、数月有心绞痛、心悸、气急、疲乏等前驱症状。
2终末事件期在心脏骤停前的一段时间,瞬间至1小时不等,出现导致心脏骤停的急性症状:不能缓解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等。
3心脏骤停心音消失、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意识突然丧失、呼吸断续、昏迷、瞳孔散大。
骤停8分钟,几乎不可能存活。
4生物学死亡机体组织(首先是神经元)陆续自溶猝死的特殊类型1 婴儿猝死综合征是指任何婴儿或幼儿的突然和预见外死亡,死后全面检查不能揭示确切的病因(俗称“摇篮死”)。
婴儿猝死综合征是2周~1岁之间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占该年龄组死亡率的30%。
几乎所有婴儿猝死综合征的死亡发生在婴儿睡眠中。
诊断主要是排除性,在没有进行适当的尸解以排除其它原因(如颅内出血、脑膜炎和心肌炎)引起突然和意外死亡之前不能诊断本病。
2 运动性猝死Chrscm认为:运动性猝死是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停止1h内发病并导致死亡;也有学者将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发生的意外死亡称作即刻死(instantaneous death),症状发作后24h 内发生的意外死亡才叫作运动性猝死。
目前学者大多认为:运动性猝死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h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
猝死的名词解释
猝死的名词解释猝死,作为一个常见的词语,是指在无任何预兆情况下,突然、猝然死亡的现象。
它不仅是医学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
然而,尽管猝死在我们生活中开始变得常见,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它的原因和内涵。
本文将尝试对猝死的概念进行解释,并探讨一些可能与猝死相关的因素。
首先,猝死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它并不仅仅指某一个特定的疾病或情况。
从病因学的角度来看,猝死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心脏性猝死、呼吸性猝死、脑血管性猝死以及其他器官的猝死等。
这些猝死类型在临床上常常被归结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突发性死亡。
常见的心脏病因素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它是一种发生频率较高且危险性较大的猝死类型。
非心源性猝死指由其他非心脏相关原因引起的猝死,如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身体突然发生严重的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猝死。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猝死的发生呢?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目前科学界仍在不断研究中。
虽然我们不能将猝死彻底避免,但一些潜在的相关因素却已经被揭示出来。
首先,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猝死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男性。
其次,家族史也与猝死有关,这意味着遗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增加个人患猝死的风险。
此外,生活方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的习惯会增加猝死的风险。
此外,一些潜在的医学问题,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也与猝死密切相关。
然而,有一部分猝死并不能明确诊断其病因。
这类猝死通常被归纳为“原因未明的猝死”或SUD(sudden unexpected death)。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这些病因未明的猝死的答案,并希望通过尖端的基因测序方法、病理学等手段来揭示这些个体的真正死因。
谈到猝死,我们也不得不提到心肺复苏(CPR)。
CPR是救治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见手段之一,通过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操作来保持心脏和呼吸的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
猝死名词解释医学
猝死是指突然、意外地在短时间内发生的死亡,通常发生在没有明显疾病症状的情况下。
猝死在医学上通常指心源性猝死,即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死亡。
猝死的名词解释如下:
突然死亡:猝死是指在短时间内发生的意外死亡,通常在数分钟内发生,没有明显的病理先兆或预警症状。
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死亡。
最常见的心脏原因是心律失常,如室颤(心室颤动)或室速(心室快速收缩),这些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停止跳动,无法有效泵血。
基础心脏病:心源性猝死往往与基础心脏病相关。
这些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等。
这些疾病可以增加发生心脏电活动异常的风险,从而导致猝死。
心脏复苏:心脏复苏是指在发生猝死后进行急救措施以恢复心脏跳动。
心脏复苏包括心肺复苏(CPR)和电除颤(使用除颤器给予电击)。
及时的心脏复苏可以提供血液和氧气供应,增加生存机会。
猝死是一种严重的医学紧急情况,需要紧急救治。
预防猝死的措施包括控制基础心脏病的风险因素,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疾病,定期接受心脏健康检查,及时治疗心脏疾病。
如果发现有猝死的风险因素或家族病史,应咨询医生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起猝死的常见疾病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指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 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并造成正常动 脉壁的分离,破裂后可导致猝死。 猝死机制:多因夹层动脉瘤向外膜 破裂引起心包填塞、血胸、纵隔血 肿或出血性休克。
肺栓塞
来自下肢静脉、盆腔静脉、右心的 血栓可随血流到达肺脏栓塞于肺动 脉主干或其分支,如果支气管动脉 的侧支循环不能发挥代偿作用则阻 塞动脉所支配的肺组织会发生出血 性梗死,当栓子阻塞多数肺动脉分 支后可引起严重的心肺反应,甚至 造成猝死。
医生
心肺复苏机接替徒手胸外按压
护士B
准备心肺复苏机
护士A
呼吸球囊面罩 行人工呼吸 (8-10次/分)
每2分钟检查心律,如有室颤继续除颤一次 (能量选择同前) 除颤后继续胸外按压
心肺复苏机持续 胸外按压
医生
准备气管插管
护士B
准备气管插管箱 及呼吸机
护士A
呼吸球囊面罩 行人工呼吸 (8-10次/分)
过程重于结果
我们的努力也许不能避免猝死的发 生,但我们对各种危重病的警惕意 识和常规筛查,可以减少医疗纠纷 的发生。
面对猝死,我们应该怎么做? 了解不典型心脏、血管疾病的特点,重视不典型 心脏、血管疾病的排查。 各专科医生除了对病人完成本专业的诊疗外,有 责任、有义务力所能及地找出病人体内潜伏的炸 弹(主要是心脏及血管),无论病人是否有这些 疾病的症状。
无痛性夹层的诊断对于我们说是一个挑战 至今, 对于无痛性主动脉夹层的机理还没有一 个合理的解释
无痛性主动脉夹层
无痛性夹层的病例通常伴随有一系 列的神经或心血管症状或体征
神经系统症状包括: 不能行走、间歇 性双下肢麻痹、进展性运动和感觉缺 失、单侧下肢麻木、声音嘶哑等 心血管系统表现差异较大, 有晕厥、 继发于主动脉瓣反流的呼吸困难、上 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等
后果:
极易引发严重的医疗纠纷。
院内猝死的防范
防不胜防?
对非危重病人保持必要的警惕意识,重视病情的变化,重视心脑 血管疾病尤其是冠状动脉异常、主动脉夹层的筛查工作。
对不明原因、不典型、程度不剧烈的胸腹部不适患者,应保持高 度的警惕,仔细、反复地逐个排查各种可能的高危疾病,确保各 项排查到位。 对病情稳定或好转的猝死高危患者,加强巡视和猝死告知。 认真执行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交接班制度、巡视制度等核 心制度,完善各种记录。
心电图表现不典型 :
产生不典型心电图改变的原因包括:冠状动脉的轻度 痉挛导致的心肌缺血、损伤较轻;梗死范围小;多处 或对应性梗死、多处小灶性梗死、内膜下梗死以及伴 室内传导阻滞;心室肥厚或预激综合征等。 小灶性梗死,梗死面<2cm2时体表心电图可反应不出 来。但随时有加重的可能。
冠状动脉病变不典型 :
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猝死机理
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和心电紊乱
冠状动脉狭窄,引起心肌缺血导致心 电紊乱死亡。 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血栓形成或斑块内出血
血栓形成或斑块内出血常致心肌梗死。
心脏破裂
心脏破裂常引起心包填塞而猝死。
乳头肌梗死断裂
使二尖瓣部分脱垂,可引起猝死。
但对症状不典型、心电图初发 不典型及心肌酶学升高不明显 的患者,早期诊断有困难,及 时发现潜在的冠状动脉异常已 成为各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内容。
不典型冠状动脉异常特点
年龄不典型:
一般而言,AMI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但近年来发病 年龄降至30-40岁,最小发病年龄为19岁。
症状不典型 :
院内
如果未能救 活……
猝死的原因
疾病
各系统器官的疾病均可引起猝死,其中心血 管系统疾病占首位(约80%),其次为神经 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泌尿生殖 系统等疾病相对较少。 猝死男性多于女性,城市居民多于农民。
诱因
猝死多有诱因。 少数病例无明显诱因。
引起猝死的常见疾病
引起猝死的常见疾病
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多由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颅内 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破裂所致。 猝死机制:脑水肿继发脑疝,压迫 延髓,导致患者呼吸循环功能衰竭 而死亡。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
占急性胰腺炎的10%—20%,胰腺肿 大变硬,腺泡及脂肪坏死,血管出 血坏死。表现为突发的上腹部剧烈 疼痛,恶心,呕吐及中毒症状, 猝死机制:多重原因引起休克,胰 腺液外溢刺激腹膜引起剧痛,病变 处大量血浆渗出及持续性呕吐造成 的体液丧失及电解质紊乱,以及组 织坏死、蛋白质分解引起的机体中 毒等。
Sudden Death
黄陂区人民医院急诊科 罗 勇
猝死的概念
猝死是指那些貌似健康的人或病情经过 治疗后已稳定或正在好转的患者,在很 短的时间内(通常指瞬间至1小时内) 发生意想不到的非创伤性死亡。 主要表现为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
猝死的发病概况
美国 每年约450000例,每天1200例, 每小时50例,每80秒1例。 中国 目前没有精确的统计,估计每年 发病人数>100万。 每年心源性猝死的人数远远大于肺癌、 乳腺癌、AIDS的死亡人数。 大多数猝死发生在临床确诊的心脏病患 者中,特别是心肌梗死和心衰的患者。
猝死高危疾病的筛查
心脏及血管的常规检查:
心电图、心电监护 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 肌红蛋白,肌酸肌酶同工酶)、凝血 常规 B型钠尿钛(BNP) 心脏及血管超声
心脏及血管可疑病例,除对上述检 查动态复查外,还应重点检查:
头胸腹部脏器及血管的CT、MRI扫描 核磁共振:诊断夹层的敏感性和特异 性接近100%,缺点是检查需要时间。 血管造影检查
无痛性主动脉夹层
典型的主动脉夹层首发症状为突发性、剧烈 “撕裂样”或“刀割样”胸痛,持续不缓解。 因症状剧烈具备特征性,且近年来发病率逐 年增多,该病已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故典型的主动脉夹层漏诊、误诊率逐渐下降。 但越来越多的病例表明, 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症 状较我们以前所认识的更加变化多端, 通常缺 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不出现剧烈的疼痛。
猝死的特点
死亡急速——来不及救治
大多数猝死病例,死亡常发生在出现症状后 数分钟或更短暂。
出人意外——家属难以接受
由于貌似健康者或病情稳定者突然死亡,是 其家属、甚至经治医生都未预料到的。
死因系潜在的进行性疾病或机能障碍。
可有亦可无诱因。
猝死发生的地点
院前
送往医院急诊科 常规抢救
无痛性主动脉夹层
无痛性夹层的可能机理:
慢性夹层, 少量的血液进入血管壁, 仅 使内膜轻微凸入真腔
主动脉外膜是神经分布的地方, 少量的 外膜撕裂可避免疼痛
脑血管受累使病人对疼痛的感知能力下 降; 已发生的严重脊髓缺血使内脏及脊髓丘 脑丧失感知疼痛的能力;
无痛性主动脉夹层
结论
主动脉夹层病情凶险,变化迅速 临床表现多样 临床医师应提高警惕,加深对这 一疾病的认识,尽量减少误诊的 发生
猝死前征兆:?
共性特征:意外发生;抢救成功率低;家属多不 能接受。
院内猝死的现状分析
结论:
院内猝死多为原有隐匿性心脑血管高危因素人群或 有明显症状未被重视者,在一定的诱因(紧张的精 神因素、长时的检查、反复的有创操作、用力排便 等)作用下发生。 也有部分于病房安静状态下猝死者无明显诱因。
做好医患病情告知等沟通工作,保证沟通的质量和次数。
通过沟通工作,我们可以知晓患者家属的期望值和依从性。 沟通的过程就是一个转换压力的过程。
各种检查、操作等诊疗行为前,做好病情评估工作,诊疗中应关 注患者的感受和变化。重视高危人群的饮食、排便,加强健教, 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院内猝死防范的实际意义猝死的 Nhomakorabea理 迅速识别,启动心肺复苏程序
依据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尽早胸外心脏按压,尽早除颤,尽早有 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100 8 0 6 0
死 亡 率
4 0
1 0
1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心 肺 复 苏 三 人 组 急 救 程 序
医生
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 判断心脏骤停(判断不超过10秒)
难度:相关疾病知识的学习、意识的转变、工作量的增 加、有些检查有创且费用高、设备和技术的制约、患者 及家属的不配合、不理解、超负荷运行
不典型冠状动脉异常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 具有典型胸骨后或心前区持续 剧烈的疼痛时结合典型心电图 及心肌酶学(CK、CKMB)升高, 心梗三项(肌钙蛋白,肌红蛋 白,肌酸肌酶同工酶)阳性时, 诊断不困难。
医生
立即徒手胸外按压
按压部位:胸骨下1/2段或两乳头连线中点 按压深度:至少5cm 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 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 放松时手掌不离开胸壁 应用力、快速按压
医生
持续徒手胸外按压
护士A
畅通气道
医生
持续徒手胸外按压
护士A
呼吸球囊面罩 行人工呼吸 (8-10次/分)
医生
持续徒手胸外按压
引起猝死的常见疾病
原发性心肌病
原发性心肌病是指原因不明而又非继发 于全身或其他器官系统疾病的心肌原发 性损害。 猝死机制:心率紊乱、心力衰竭和偶尔 因附壁血栓脱落引起重要脏器如心、脑、 肺等栓塞引起猝死。
心肌炎
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的局限性或弥漫 性炎症,是导致猝死、特别是小儿猝死 的重要原因。 猝死机制:心力衰竭或重度传导阻滞所 致的致命性心律失常。
冠状动脉没有明显狭窄,冠状动脉的痉挛即可引起致 命性心律失常,多见于年轻人发生冠状动脉异常。
不典型冠状动脉异常
结论 :
对于年轻患者出现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的胸、腹部不 适应高度重视,接诊医生不能单以此病人年龄轻,平 素身体状况好而警惕性不高。此类病人症状不典型, 初期胸痛程度轻,或根本无胸痛症状,貌似“健康”, 但可能因各种诱因致冠状动脉持续性痉挛或冠脉粥样 斑块结构不稳定破裂出血,血栓形成而阻塞冠脉。 对怀疑冠状动脉异常的患者,应立刻行心电图、酶学 检查,在24~48h多次重复心电图、酶学检查,直到确 诊或排除,不因1~2次心电图正常而排除冠心病的诊 断,要动态观察心电图及酶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