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那树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那树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那树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那树》是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人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本文通过讲述一棵大树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反思。
课文《那树》以优美的文字描绘了一棵古老的大树,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人们的记忆。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这棵树面临着被砍伐的命运。
文章通过描述人们对这棵树的不同态度,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矛盾心理。
最后,作者以树的视角表达了对人类的警示,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然而,对于这篇课文,学生可能对文中的一些环保意识和人文关怀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意图,并能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人文关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联系实际生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写作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注释和相关的环保材料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破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讨论作者的意图。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联系实际生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湖北省杨芳中学九年级下册10那树同步练习(含答案)
10 那树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dǎo tān()了不少,只有那棵树yì lì()不动。
(2)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xuán wō()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3)它们的传统是yǐn jǐn g shòu lù(),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
2.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2)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3)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4)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3.下面语段中,画线处有语病的一项是()(A)徐霞客是我国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B)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写下了许多游记。
(C)5月19日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国务院把这一天确定为“中国旅游日”。
(D)这一举措,体现了国家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有利于不断增加国民的生活质量。
4.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主要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但有几处是引用他人的话,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B.第9段中“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一语渲染了树被伐倒之时庄严、悲壮的气氛。
C.课文以议论结尾,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D.课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那树”真实的性灵,给人以沉重的悲剧感。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
1.从课文第2~5段看,“那树”为人类做了哪些贡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6段中,“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绿得更深沉”这句话表现了“那树”怎样的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树被伐倒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对伐木工人挖走树根的描写耐人寻味,请赏析下列句子。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那树》句子专项(无答案)新人教版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那树》句子专项一、选择题1.文文编辑“小说悦读”栏目,你想在她的阅读感言中加一句,最合适的是()翻开语文书,走进小说天地,我见到了一个个鲜明的少年形象:有月夜沙地守护瓜田的小闰土,_______________,还有课余林中朗读《万卡》的李京京……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久久不忘。
A.有夜晚苇塘护送女孩的杜小康B.有杜小康夜晚苇塘护送的女孩C.有夜晚芦荡寻找鸭群的杜小康D.有杜小康夜晚芦荡寻找的鸭群2.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飞流直下的瀑布,描写得奇特雄伟,气象万千。
B.“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此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环境的寂静凄清。
C.“要是你能够让这个犹太人的心变柔软——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它硬呢?——那么还有什么难事不可以做到?”——此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安东尼奥对冷酷凶狠的夏洛克的愤怒。
D.“汉字,犹如一支支闪光的画笔,用篆、隶、楷、草、行等不同的书法,在写生,在作画;标点,就像一个个七彩的音符,用赤、橙、黄、绿、蓝等不同的颜色,在叙述,在抒情。
”——此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汉字与标点的喜爱之情。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B.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两国关系需要稳定。
C.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使我市文化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
D.面对改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的锐气。
1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0课《那树》ppt课件(提升版)
第10课 那树
要学会
哟
【本节要点】 托物寓意,意蕴深刻。
☆课堂探讨☆
偶然于必然的主题。 注意:托物言志不是托物寓意
探究一下
“托物寓意法”是指在构思文章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见景生 情,托物寄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意蕴,揭示事物寓
☆课堂提高☆
(2分)找到窍门了Fra bibliotek?【小题2】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寓意,请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
☆课堂提高☆
深的慨叹 。 【解析】
找到窍门了吗?
【答案】表达了对出身寒微的人在成才过程中体现的自信、坚强、勇敢精神 的赞美之情,同时对那些目光短浅、不识人才、不关心人才成长的人发出深
试题分析:从三四句作者对世人只有在松树长成参天大树后才认识松的感叹 中,可以明确答案:表达了对出身寒微的人在成才过程中体现的自信、坚强、 勇敢精神的赞美之情,同时对那些目光短浅、不识人才、不关心人才成长的
☆课堂探讨☆
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你知道吗?
手法独特,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将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有形象性,又
☆课堂提高☆
阅读下面的古诗 (4分) 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 “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都是 托物,不同在于“寓意”和“言志”。“托物寓意”包括了“托物言志”。也就是说,“托物 言志”可以说成是“托物寓意”,而“托物寓意”却不可以说成是“托物言志”。当诗文中 所托之物表达作者某种情怀、某种志向时,用“托物言志”是恰当的。如果所托之物表 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批判之类,而没有涉及作者的志向时,用“托物寓意”好一 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那树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doc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那树》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那树》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10那树楼德镇初级中学陈静教师寄语: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一一《格言联璧?处事》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知老树的形象。
2.品味文中精妙的语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正确认识科学与环保的关系。
基础知识: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佝偻()倒坍()紊乱()踝骨()引颈受戮()周道如垠2.解释下列词语。
屹立不动:引颈受戮:豁然开阔:徒劳无用:周道如砥:3.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在“那树” 身上发生怎样的故事。
理解探究:4、大树这样的经历让我们觉得心痛,这到底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呢?5、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棵树的?6、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细读课文,找出描写树的语句,读一读,感受一下那树的形象。
7、品读语言就是这样一棵集众多特点于一身的老树,有一天,却被砍倒了,连根带枝,此时,作者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你觉得文中哪个地方最能渗透出作者的感情,最值得欣赏,请你找出来,有感情读一读,品一品。
合作释疑:8、就这样,一棵充满无限爱心为人类带来无尽福荫的老树被无情的砍倒了,老树倒下了,到死的那一刻也没有一丝抱怨,留给我们的是无限深思。
我们假想一下:假如老树不被醉汉撞上,是否能幸免于难?为什么?9、读完全文,你会受到什么启示?10、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处置那树?11、如果你是那树,面对人类你想说什么?课内精读: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
??????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12、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3、那树最后遭到了怎样的命运?14、那树“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请说说“坚固”表现在什么地方呢?15、“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 撒了一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教学设计
《那树》教学设计《那树》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清__的基本结构,品味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1、__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2、关键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掌握生字,扫除阅读障碍。
2、教师:做好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地球村,自然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许多动、植物消失了,甚至遭到人类的无情的摧残和杀戮。
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事情啊!人类的这种行为将给自己带来怎样的结果呢?许多事实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今天我们来学习《那树》一文,让我们来进一步的探讨和认识这个问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一棵雄伟的大树及标题。
)二、检查预习在此之前,我们已要求大家预习课文,下面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展示生字生词:1、生字注音:倒坍( ) 模( )样虬( )须引颈( )受戮( )2、解释词语:倒坍虬须周道如砥三、教授新课朗读练习(请两位同学为大家范读,要求感情深沉,有力度,有余味。
其他同学要认真看书,之后对两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出评价)。
请几位同学对朗读情况作出自己的评价:范读时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四、探究分析通过朗读,大家对__的主要内容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请各组推荐代表概括,大家相互补充、完整、明确。
)分组思考讨论:1、作者围绕“那树”,大体写了树的几个生命历程?2、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3、试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请各组代表说一说各组的意见,相互补充、完整、明确;教师展示图片:早期的树;近期的大树;被伐倒的树。
)下面我们先来探究一下“早期的大树”。
讨论时请大家注意抓住关键语句。
分组看书讨论:1、大树有怎样的外形特点?2、它所生活的环境怎样?3、大树对人类有什么功德?(请各组代表可以就以上3题中的一个题作为重点,谈自己的认识。
语文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10.那树
( “咬”“嚼”和“撒” 再现了一幅人类 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给人以痛苦和悲 哀的感受,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
2.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 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 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刽子手屠杀老树的残 忍画面。体现了他们的冷酷无情,表达对伐 树人的愤恨。)
那树
泥泞 倒坍 屹立
荫庇 刽子手 引颈受戮 默契 锲而不舍
泥泞( nìng ) 倒坍(tān ) 屹(yì)立 荫(yìn ) 庇 刽(guì )子手 引颈受戮( lù )
默契(qì ) 锲(qiè)而不舍
早期的大树Leabharlann 近期的大树 现 时 的 大 树
思考:
那树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那树的故事……
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
难道我们所追求 的文明竟是温情缺席 的文明?
我们应该怎样看 待今天的文明?
人类完全可以诗意 地栖居在大地上
展望未来
我希望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
3.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 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 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三个“一层”和“闷死”重读,表现那树的无限 痛苦和悲哀)
---展望美好未来
体验反思
树的一生是悲剧性的。 那么造成那树悲剧命运的原 因是什么呢?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 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 除,被连根拔 起。
早期的大树——那树荫庇人类 近期的大树——人们质疑那树 现时的大树——那树惨遭杀戮
----体会作者的感情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专题10那树(测)(基础版,教师版)
(30分 3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共12分)1.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3分)A.旁骛.(wù)喑.(àn)哑襁.褓(qiáng)强聒.不舍(guō)B.佝.偻(gōu)亵.渎(xiè)抽噎.(yē)恪.尽职守(kè)C.骈.进(pián)承蜩.(chóu)灵柩.(jiù)怒不可遏.(è)D.枘.凿(ruì)脚踝.(huái)拮据.(jù)一抔.黄土(póu)【答案】B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顶是()(3分)A.荣鹰谈笑风生影影绰绰B.荫庇天伦之乐断壁残垣C.馈赠万赖俱寂如坐针毡D.休憩无精打采周道如坻【答案】B (2分)【解析】试题分析:A中应是“荣膺”;C中应是“万籁俱寂”;D中应是“周道如砥”。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名著阅读(6分)(1)下面是《水浒》中的片段,阅读后回答问题。
(2分)武松在胡梯口听,只听得蒋门神口里称赞不了。
只说:“亏了相公与小人报了冤仇,再当重重地答报恩相。
”这张都监道:“不是看我兄弟张团练面上,谁肯干这等的事!你虽费用了些钱财,却也安排得那厮好。
这早晚多是在那里下手,那厮敢是死了。
只教在飞云浦结果他。
待那四人明早回来,便见分晓。
”张都监要为蒋门神报的冤仇是。
武松听到他们这些话后,接下来发生的情节是。
(2)下面的叙述与《简·爱》原著有不相符之处,请改正。
(1分)牧师圣·约翰深爱着简·爱,请求简·爱嫁给他并和他同去印度,但被简·爱拒绝了。
改正:(3)街上一位老人摔倒了,假如下列文学作品中的孩子在场,会帮扶老人吗?请选择一项,依据人物性格和相应内容作出分析。
(3分)A.《草房子》中的桑桑B.《童年》中的萨沙C.《城南旧事》中的英子我选【答案】⑴①武松为了帮施恩夺回快活林,醉打蒋门神。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六课《那树》的课后生字词+拼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六课《那树》的课后生字词+拼音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后生字词(拼音及解释)汇总1、《消息二则》1.溃退【kuì tuì】:指失败,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
2.泄气【xiè qì】:引申为泄劲、放弃。
3.督战【dū zhàn】:在前线监督作战4.要塞【yào sài】:筑有永久工事、准备长期坚守的国防要地。
5.业已【yè yǐ】:已经6.摧枯拉朽【cuī kū lā xiǔ】:摧折枯朽的草木。
形容轻而易举。
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
7.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意思是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颁发【bān fā】:公布;发布。
2.遗嘱【yí zhǔ】:一个人说明他死后如何处理其动产和不动产的书面文件。
3.建树【jiàn shù】: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
4.仲裁【zhòng cái】:公认的第三者在争端两方间进行裁定公断。
5.巨额【jù é】:巨大的数额。
3、《“飞天”凌空》1.凌空【líng kōng】:意为高升到天上或耸立空中。
2.翘首【qiáo shǒu】:指仰起头来眺望远处;形容盼望之切。
3.酷似【kù sì】:极其相似。
4.潇洒【xiāo sǎ】:(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
5.轻盈【qīng yíng】:姿态、动作轻巧优美。
6.悄然【qiǎo rán】:形容安静而无声。
浑然,依然。
7.由衷【yóu zhōng】:衷心的;出自内心的。
强调自发,不是假装的。
8.新秀【xīn xiù】:新近涌现的杰出人才。
9.屏息敛声【bǐng xī liǎn shēng】:抑制语声和呼吸。
河南省永城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那树》词语专项新人教版
《那树》词语专项一、选择题1.画线词语在句中含贬义色彩的一项是()A.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情,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B.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C.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D.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2.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这真令人难以置信。
(不容易相信。
)B.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无益地耗费劳力。
)C.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这里指树根)D.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这里用来形容政治清明,平均如一。
)3.选出依次填人下列句子横线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先绕着地球飞行,以它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飞行。
②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的要素呢?③(叫卖着)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
A.检测必需随机应变B.观测必须随机应变C.检测必须随声附和D.观测必需随声附和《那树》字形专项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一泄千里呻吟消融如盖浓阴B.悬岩峭壁洪涛奔腾幽花芳草C.心平气和羞怯浑浊庄严灿烂D.叶落归根屏息飘翔穿枝拂叶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旨托住阳光……B.在一片焦燥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C.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
D.于是人死。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尝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那树》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那树》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这篇散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描写了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和现时的大树。
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作者以第三人称客观地叙述大树的故事,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表情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二)学法引导本文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需要反复阅读和认真揣摩、品味。
既要把它当做语文材料来看待,学习它的遣词造句、精妙构思,又要把它当作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科书来看待,培养自己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情感和审美观念。
由于本文思想深刻,感情含蓄,所以朗读时感情不宜过于强烈、奔放,而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因此要注意把握情感分寸。
(三)审美鉴赏含蓄隽永的语言美。
本文作者对树怀有深深的敬意、赞颂,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给大树带来令人痛心的命运怀有深重的思考和感慨。
但文章没有采取直白的议论和直接抒情的笔法,而是代以客观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既真挚感人,又意味深长。
比如,写电锯锯树时:“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本来很平常的一件事,却描写得令人惨不忍睹。
把锯树说成“屠杀”,把锯树人说成“刽子手”,把清理废墟说成“葬礼”,从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爱憎褒贬,含蓄地揭示了锯倒一棵亲近人类、善待人类的大树,有违仁义之心地思想。
而借清道妇之口讲述蚂蚁国大搬家,使场面更是充满悲壮的气氛,其实动物王国的恻隐之心正是作者的恻隐之心地体现。
(四)重点难点突破1、从作者描写工人伐树的句子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思想感情?[析]设计此题,意在训练对关键语句的揣摩能力,培养语感。
[参考答案]含蓄地表达作者愤恨、悲哀之情。
2、怎样理解文中所写的蚂蚁国的故事?[析]设计此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加深认识,体会作者选材、谋篇的匠心。
人教九年级语文-拓展阅读第10课那树-望绿一棵树
望绿一棵树窗外那棵悬铃木,是被我一点一点地望绿的。
冬天刚下岗的时候,这株悬铃木还有些不大适应,它压根儿就没想到,这么多的树,在这个季节,它在树的王国里,要起个模范带头作用。
其实,在此之前,迎春花已经跃跃欲开了,梅花也都把小小的白手绢,从兜里掏了出来。
但,这些都不能让我有多少触动,它们报春,总给人一种姿态感,像那些走穴的腕儿,好像它们不登台,春天就不大敢来似的。
所以,我对窗外的这株悬铃木有了好感与期盼,也理所当然了。
现在是春天的一个中午,阳光温暖得像信仰,编稿累了,顺势把目光扔出去,不经意地,看到那株悬铃木,只见破折号一般的树枝,不知何时绽了米粒样的芽苞,宛若一个顿号,如果春天是一篇文章的话,在这儿是不是要停顿一下?如果季节是一列火车,是不是把这个芽苞当成了站台?这一列火车还得热烈地往前开,直至这些顿号,后来变成了逗号,我望着望着,感觉这树真的绿了起来,从芽到树叶,长得像电影里的一样快。
我分明看到一树的叶子,已有幼童的手掌大小。
是啊,天气也渐渐地暖和起来,寒冬终于被这棵悬铃木画上了一个大大的句号。
我越凝望那棵树,就越觉得它有些意思。
冬天的时候,尽管光秃秃的没有一片叶子,但常有麻雀在上面跳来跳去,即使没有嬉闹的麻雀,那棵悬铃木也用树枝作笔,在大地上一遍又一遍地临摹太阳的影子。
总之,它从来没有虚度时光,既不在寒风中忧郁,也不在春风里陶醉,它只是把自己的心事绽成一枚苞、一粒芽、一片叶、一团绿。
我相信,春天的树林,有些树,是被春风拿着一把刷子,一遍一遍地刷绿的——春风是个不错的油漆工——但有些树,是被我们一眼一眼地望绿的,也许,不是你把它望绿的,是它自己在那儿绿着的,你与它相遇,你的目光也变成了一把刷子……春天,如果一棵树真的绿了起来,它也会像一把刷子,把你的沉沉暮气刷成勃勃生机。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用宁静而欣喜的目光,望青一棵草、望碧一河水、望红一朵花、望白一片云……马斯洛曾说:如果你唯一的工具是锤子,那么,你往往会把一切事物都看成钉子。
人教版七年级到九年级上语文课文文体作者及朝代【大汇总】
七年级(上)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 第一单元1《在山的那边》(诗歌)作者:王家新2《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文)作者:莫顿·亨特(美国作家)3《短文两篇》《蝉》作者:小思,现代香港作家《贝壳》作者:席慕容,现代台湾画家、作家(散文)4《紫藤罗瀑布》(抒情散文)作者:宗璞,现代原名冯钟璞5《童趣》(文言文)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第二单元6《理想》(诗)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当代诗人,散文家7《短文两篇》(随笔式散文)《行道树》作者:张晓风,台湾女作家当代《第一次真好》周素珊8《人生寓言》(寓言)作者,周国平当代9《我的信念》(自传文)作者:玛丽·居里,即居里夫人,波兰人10《论语十则》(文言文)作者: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zouyi)人第三单元11《春》(写景散文)作者: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2《济南的冬天》(写景散文)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13《夏感》(散文)作者:梁衡当代14《秋天》(诗)作者:何其芳,现代诗人15《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唐代诗人《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人。
唐代《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元大都第四单元16《化石吟》(诗)作者:张锋17《看云识天气》(说明文)(自然现象)18《绿色蝈蝈》(说明文)(动物)作者:法布尔,法国19《月亮上的足迹》(说明文)作者:朱长超20《山市》(文言文),作者:蒲松龄明末清初第五单元21《风筝》(记叙文)作者:鲁迅,现代原名周树人,字豫才22《羚羊木雕》(记叙文)作者:张之路23《散步》(记叙性散文)作者:莫怀戚当代24《散文诗两首》(散文诗、新诗)《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荷叶母亲》,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25《世说新语》两则(文言文)作者:刘义庆南朝第六单元26《皇帝的新装》(童话)作者:安徒生丹麦27《郭沫若诗两首》(新诗)作者:郭沫若,现代原名郭开贞28《女娲造人》(神话故事)作者:袁珂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童话)作者:金波30《寓言四则》(寓言)七年级(下)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 第一单元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性散文)作者:鲁迅,现代原名周树人,字豫才2《爸爸的花儿落了》(回忆性散文)作者:林海音,现代台湾作家3《丑小鸭》(童话)作者:安徒生(丹麦)4《诗两首》(哲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俄国民族诗人《未选择的路》作者:弗罗斯特,美国诗人5《伤仲永》(文言文)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第二单元6《黄河颂》(诗歌)作者:光未然现代7《最后一课》(小说)作者:都德,法国作家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议论性散文)作者:李大钊,民国字守常9《土地的誓言》(抒情性散文),作者:端木蕻(hong)良,原名曹汉文现代作家10《木兰诗》(乐府诗)选自宋代作者:郭茂倩宋代第三单元11《邓稼先》(人物传记)作者:杨振宁,美籍华裔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散文)作者: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13《音乐巨人贝多芬》(记叙文)有争议作者:何为当代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记叙文)作者:莫泊桑,法国15《孙权劝学》(文言文)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第四单元16《社戏》(小说)作者:鲁迅,现代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7《安塞腰鼓》(抒情散文)作者:刘成章当代18《竹影》(艺术散文)作者:丰子恺,原名丰润现代画家、散文家、艺术教育家。
山东省潍坊锦程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那树》导学案(无答案)
学法点拨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知老树的形象。
2.品味文中精妙的语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正确认识科学与环保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王鼎钧,台湾当代作家。
1927年生。
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评红豆诗人的诗》。
王鼎钧创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本、影评、小说批评等等2.了解背景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文明造成的环境灾害也日渐严重。
作者深刻透彻的看到了人类文明的两重性,写了不少文章来表明他的观点: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那树》即是其中的一篇。
自主学习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佝偻( ) 倒坍( ) 紊乱( ) 踝骨( )引颈受戮( ) 周道如坻()2.解释下列词语。
屹立不动:引颈受戮:豁然开阔:徒劳无用:周道如砥:探究案自主探究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在“那树”身上发生怎样的故事。
合作探究(一)领悟形象大树这样的经历让我们觉得心痛,这到底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呢?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棵树的?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细读课文,找出描写树的语句,读一读,感受一下那树的形象。
示例:“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无畏(三)探究主旨1.就这样,一棵充满无限爱心为人类带来无尽福荫的老树被无情的砍倒了,老树倒下了,到死的那一刻也没有一丝抱怨,留给我们的是无限深思。
我们假想一下:假如老树不被醉汉撞上,是否能幸免于难?为什么?2.读完全文,你会受到什么启示?训练案拓展延伸材料一:人们说青藏铁路是一座丰碑,是指它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工程特色,比如:每年春夏季节,藏羚羊都会大规模的由南向北长距离迁徙,设计者在野生动物经常通过的地方修建动物通道,把铁路抬高修过去,这样利用科技手段保护了藏羚羊的迁徙习惯。
王鼎钧《那树》阅读答案
2010,四川省达州市,7—12,14分)阅读王鼎钧《那树》(有删改),完成7-12题①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
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这真令人难以置信。
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旋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②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③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④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
⑤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柏油路、高压线、公寓楼房……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⑥不久,计程车像饥蝗拥来。
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公共汽车站搬了,水果摊搬了,幼稚园也搬了。
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
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⑦啊,啊,树是没有脚的。
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
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
⑧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
于是人死。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
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
⑨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
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
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
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
10《那树》
10、《那树》整体感知《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
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
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
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 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 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一层柏油下闷死。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 等词的解释并学会运用。 2、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 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拓展阅读
一 棵 树
席 慕 容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花瓣飘落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课堂小结
关心树木就是关心地球,地球是我们的 家,关心地球就是关心我们自己。为了人类 的幸福希望人类能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与 自然和谐相处。 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 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让我们向“那树” 敬礼、默哀。
课堂练习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ng ) 泥泞( nì 倒坍( tān ) ng ) 世袭( xí ) 饥蝗( huá 默契( qì ) 刽子手( guì ) u ) n bì ) 佝偻( ló 荫庇( yì 紊乱( wěn ) 虬须( qiú )
(1)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大 树生长在特殊的环境中,大树对 人类大有功德……总之,大树为 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2)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 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 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 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
的本性。
(3)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 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 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萌庇:
佝偻: 虬须: 引颈受戮:
大树枝叶遮蔽阳光, 宜于人们休息。 脊背向前弯曲, 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卷曲的胡须,文中指树根。 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周道如砥: 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整体感知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向 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 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还有别的 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 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 的议论,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 激愤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作者简介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 1927年生 于山东临沂县。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 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 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 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他的散文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识。
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C )
A.作者认为它被砍是不应该发生的事。
B.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 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它 的同情。 C.老树惨遭屠杀的根本原因是树没有脚,他绿 着生,绿着死,死复绿,为人类无私奉献是他的 职责。 D.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应 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 价。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 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 的发展观。
学习重难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 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 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写作背景
20世纪60年代,台湾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西方文艺思潮蜂拥而至,散文界受现代主义的 影响加深,一批作家较多地接受和吸收西方现 代文学技巧,出现了不少新鲜作品,诸如象征、 意象、感觉、意识流、时空颠倒与跳跃等现代 手法得到广泛的运用。 王鼎钧的散文坚持为人生的主张,揭露了 现实的种种流弊,从中可见作者对古老文明和 文化传统的深沉情感和深切忧思。
2、“咬”“骨粉”“呻吟”这都是描 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 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感觉, “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 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来这几个词 语不应当用于此情此景,但作者富有创造性, 故意用这几个词语来描景写意,表达对伐树 人的愤恨,所以它们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 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可分为客观原因 (人类的急功近利和对 老树的漠视);主观原 因(树没有脚,绿着生, 绿着死,死复绿,为人 类无私奉献是它的职 责)。
老树被撞
6、作者为什么要叙述“蚂蚁国”里 的事情?
(1)动植物有预知能力, 比人类更有灵感; (2)创造悲壮气氛,表 明动植物界有友爱,人类有 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
2、作者在文章中说树“是世袭的土著, 是大地的效死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那树长久在这里生长繁衍,至死也不愿 离开这块土地。
3、上帝对那树施洗礼时所说的话,有 的实现了,有的没实现。没实现的是什么? 没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没实现:死复绿。 没有实现的根本原因 是人类在进行建设时, 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 护。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发展要走可持续 发展道路。
课后作业
1、想象蚂蚁王国参加大树 “葬礼”的场面,蚂蚁和大树互 相倾诉了什么?写一段文字再现 当时的情形。 2、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 写篇作文,谈谈你认为人与自然 应该如何和谐相处。
研讨与练习答案
一、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 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 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 最重要的,它绿化大地,荫庇百鸟,护佑人类, 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 尚的风格;它还有预知自己命运的功能,在自 己面临杀戮时,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 让其迁徙,表现一种爱心。
二、1、路“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 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树“一厘米 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 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过程极为迟缓,而 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 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为脆弱,是 一种严重的不对称。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 有时是好事,但有时也会是坏事,有可能人 为地造成自然界生态失衡。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 驶者”到结束):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 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 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文章主题图解
早期的大树 荫庇人类 与时代格格不入 惨遭屠杀
那树
近期的大树 现在的大树
课文讲解
1、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 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 怎样的命运?
荫庇
4、这棵世世代代长久地造福于人类 的老树遭遇了什么样的命运,作者给予 老树和人类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被伐(用电锯、利斧及美制十字镐等现 代化的工具,还将断根闷死在层层石子柏油之 下。) 作者的感情:对树——同情、怜悯、敬重 等。对人——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树木被伐
5、设想老树不被醉汉撞上,是 否能幸免于难?为什么?
2、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容貌特征、 个性、经历,每个事物也会有它自己的 独特之处。文中“那树”有哪些特点?
很久很久(破败荒凉, 远离现代文明)坚固稳定 (虽老但生命力旺盛,甚 至被奉为神灵,人们敬畏 老树)
3、这棵老树为人类做了些什么呢?
给行人纳凉,给鸟栖身之所,给孩子们带来 欢乐,又给情侣以温馨的感觉。 用一个词概括——荫庇。
读准字音
ng ) 泥泞( nì 世袭( xí ) 默契( qì ) 屹立( yì ) 佝偻( gōu ló u) 紊乱( wěn ) 砥( dǐ ) 倒坍( tān ) 饥蝗( huá ng ) 刽子手( guì ) o ) 嚼碎( jiá n bì ) 荫庇( yì 虬须( qiú )
词语解释
导入新课
请欣赏洪灾的视频和土地荒漠化的 图片。
洪灾
土地荒漠化
上 已 经那 很棵 久树 很立 久在 了那 。条 路 边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 但是坚固稳定……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 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 铲除,被连根拔起。
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 绿得更深沉。
疑难解析
1、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 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 样的情感?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 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情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 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 着”“照旧绿”,平淡的言辞背后,涌动着汹涌 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 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 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 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 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
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 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 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 地时呻吟了一声。
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 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 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