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苏轼的词
《苏轼词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探析》
苏轼词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探析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又被称为东坡先生,是中国北宋时期一位伟大的文人、政治家和艺术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丰富多样的创作而享誉千古。
其中,苏轼的词作尤为引人注目,展现出了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苏轼词作的艺术特点、背景和内在思想等方面进行探析,以揭示其独特之处。
苏轼词的艺术特点苏轼词具有许多独特的艺术特点,以下是几个主要方面:1. 自然感与审美情趣苏轼善于通过细腻而真实的描写,表现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
他巧妙地运用意象、比喻和修辞手法,使读者沉浸在美妙的景象之中,并产生共鸣。
2. 情感豪放与激情四溢苏轼词作流露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丰富多样的情感。
他以纵情的文字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激情,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尽皆入词,给人一种热烈而强烈的冲击力。
3. 文学造诣与艺术技巧苏轼对文学造诣极其深厚,他善于运用音韵、节奏和韵律等艺术手法,使得词作具有动人之美。
他还能借助对古代文学的继承与创新,塑造出别具一格的作品风格。
苏轼词的文化内涵苏轼词除了艺术上承载着独特之处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1. 唐宋文化交融苏轼生活在宋代,但他对唐代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广泛吸收唐代文人的创作思想和风格,并加以发展与创新。
因此,在苏轼词中可以看到唐宋文化交融的痕迹。
2. 具有浓郁的山水意境苏轼饱览过中国各地的山水胜景,并在词作中展现出尤为丰富的山水意境。
他细腻而真实地描绘了自然风光,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同时也抒发了对塞外辽阔和江南秀美的强烈情感。
3. 文人气质和士人情怀苏轼本身具备典型的文人气质,他关注社会时事,关心民生农事,同时又有着优雅高尚的品味。
他在词作中表达了对国家政治、社会伦理等方面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结论苏轼词以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通过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展现了苏轼个性与才华,同时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卓越之处。
我们可以从苏轼词中领略到历史变迁、生活百态等多种元素,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浅析宋代词人苏轼的豪放词风
浅析宋代词人苏轼的豪放词风苏轼是最具盛名的宋代词人,所做的词为宋代词的发展画上了不朽的笔画。
豪放一派词风有着气象恢弘、视野广阔的特点,词语宏博、不拘一格。
苏轼开创豪放词风,是集大成者。
本文旨在浅析苏词旷达豪放的词风,详情如下。
标签:宋代;豪放派;苏轼;作词风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苏轼在诗、词、书法、散文、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所作的诗内容丰富,情感充沛;所作的词至理明确、令人深思。
苏轼认为诗词同源,并将两者结合,获取了莫大的成功,开创出豪放词派,因此有着“豪放诗人”的美称。
1、“豪放”词的定义“豪放”有着气魄恢弘、不受拘束的意思。
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苏轼阐述了“豪放”的定义。
从“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一句中可知,“豪放”是一种创新、是不受文法的约束,虽然为极致豪放,却不脱离生活常规。
因此,“豪放”中包含风格与内容两方面。
风格指的是艺术的生动、形象性,表现出的是豪放不羁,气势磅礴;内容指的是艺术的真实磊落性,表述的是内在气势。
此外,苏轼认为“豪放”是作家与生俱来的气质。
从《王维吴道子画》中“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与“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两句描写可知,吴道子在落笔作画前就已经具备了“豪放”的性格。
由此可知,“豪放”是作家的内在气质,是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通过文字进行表述便形成了超凡脱俗的艺术特点。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气势磅礴的豪放派作词风格得以彰显。
在《苏东坡传》序言中,林语堂通过“元气淋漓”四字对苏轼的作词风格描写最为恰当。
根据上述讨论可知,苏轼创作的豪放词风有着洒脱豁达、气势恢宏的写作特点。
2、苏轼豪放词风的特点2.1气势磅礴的英雄气魄苏轼既有着“豪放诗人”的美誉,定是有着让人称赞的豪放词作。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获取大家认可的第一首豪放词作。
此词抒发了苏轼对驰骋沙场的向往与壮志为国的豪情。
宋词的巅峰浅谈苏轼的词,无与伦比的创作情怀
宋词的巅峰浅谈苏轼的词,无与伦比的创作情怀大图模式苏诗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诗人墨客只是以写诗的馀力和游戏态度来填词,写成之后“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胡寅《酒边集序》,见向子諲《酒边集》卷首)。
词在宋初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方之曲艺,犹不逮焉”(同上),不能与“载道”、“言志”的诗歌等量齐观。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说柳永《八声甘州》中的名句:“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称道蔡景繁的“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
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他在《与鲜于子骏》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颇为壮观也。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大图模式广告如何满足她?每次60分钟,多吃它,想要多硬就多硬!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苏轼词作的简单分析
简单分析苏轼词作:迈乐观的爱国情怀苏轼的豪迈词风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说明他在此法的创作上具有独特的思想,只有独特的思想才会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凡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家,他的词是离不开对祖国的深爱和对政治的关心。
苏轼正是把对祖国深深的爱融入他的词作来表现独特的豪迈词风。
苏轼一生深受儒道的影响,且母亲对他正统的儒家和爱国思想的教育,所以在人生道路上坎坎坷坷,也能积极向上,不为世俗所困。
在这种远大理想的支持下,写下了著名的诗篇。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觉,把威武雄壮的出猎题材给予大自然的景物之中。
又如《和满子》中“但举秋来归梦好,西南自有长城,东府三人最少,西山八国初平”。
以词写时事,表现边防,治国策略。
这种积极处事,关心政治生活和人的生活,把自己的豪放之气淋漓尽致的写于词中。
正是由于他独特爱国之情的支撑,在他屡遭贬低而没有痛恨祖国,恨世不入俗。
这是难能可贵的。
就像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样,计较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国家的安危和大局的安定。
这种对祖国深深的爱,如果没有高雅的文化情操是不可能有如此深奥的内涵的。
苏轼在词上的贡献与他个人的坎坷遭遇和丰富的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苏轼踏入仕途已经是北宋中叶,北宋社会经历过生息、发展。
一方面政局稳定,另一方面,社会矛盾也在不断积累,内忧外患日益剧烈。
让统治者坐卧不安,寝食难安。
繁荣的社会表面掩盖不住实质上的日趋贫困。
但北宋厚待文人,士大夫的宽松政治环境,也使得文人敢于表达政治意见。
苏轼就是这类有志报国的文人中的佼佼者。
他同王安石一样,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也感到不安,但他只单纯主张柔性改良。
对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激进式改革感到内心恐慌和抑郁。
与此同时,他对司马光为主的全盘否定的旧派不屑一顾。
致使他在两派之间没有找到一条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道路,所以,沉浮起落,难有作为。
只能是辗转奔波,往返彷徨于贬谪的路途中。
政治理想纵使胸怀天下,仍然难以被起用,无所作为。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苏东坡的诗词进行赏析讲解,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苏东坡的诗词风格
苏东坡的诗词风格独特,体现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他的诗词以表现人生、自然、历史、政治等主题为主,融合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体验,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婉转流畅的语言风格。
苏东坡的诗词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他善于用简单的语言去表达深刻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了他内心世界的脆弱和美好。
同时,他也很注重诗词的结构和韵律,使诗词更加优美动听。
二、苏东坡的诗词内容
苏东坡的诗词内容广泛,涵盖了人生、自然、历史、政治等各个领域。
他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和感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积极的态度。
他的诗词中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珍惜、对历史的反思等情感。
苏东坡的诗词也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他用自己的诗词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诗词中既有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祝愿,也有对祖国遭受磨难的痛苦。
这些诗词,寄托了他对祖国的深情厚爱,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
三、苏东坡诗词的当代价值
苏东坡的诗词流传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他的诗词以其自然、流畅、优美的语言风格,感染了无数读者。
浅析苏轼豪放词的特点
浅析苏轼豪放词的特点
苏轼的豪放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特点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大胆奔放:苏轼的豪放词以其大胆奔放的风格而著称。
他的词作大
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不拘一格,不受传统文学规范的约束。
他勇
于表达个人的情感和观点,忘情地倾诉自己的心情,不惧怕传统的束缚和
约束。
2.生活化:苏轼的豪放词通常以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小情绪为题材。
他以平常的事物为载体,抒发个人情感和体验,生动地描绘了人们的喜怒
哀乐。
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写和抒发,使词作更加贴近人民生活和情感,
具有丰富的现实感。
3.情感丰富:苏轼的豪放词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他的词作情感真挚,表达了他复杂多样的情感体验,既有激情澎湃的豪放之情,也有细腻
绵长的柔情之感。
他通过描写自己的情感体验,使读者能够深入体会到他
内心深处的感受。
4.修辞技巧多样:苏轼的豪放词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技巧。
他巧妙地运
用比喻、夸张、对仗等手法,使词作更加生动有趣。
他的词作语言丰富多彩,抒发情感的同时又展示了他卓越的写作才华。
综上所述,苏轼的豪放词以大胆奔放、生活化、情感丰富和修辞技巧
多样为特点,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能力。
这些特点使他的
词作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苏轼词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
浅析苏轼词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词作品成就非常高,被誉为“苏门四傑”之一。
苏轼的词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以下几点。
一、审美多元化
苏轼的词具有审美多元化的特点,他不仅善于借鉴前人的词篇和音韵,而且能够创新变化,使之成为自己独特的作品。
他的词作品涉及到爱情、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表现了丰富的人生情感和生活经验,既有雅致清新的山水诗趣,也有真实感人的社会生活写照。
二、语言简练
苏轼的词语言简练,别具韵味。
他注重突出音律的优美,充分运用平仄押韵和韵律变化,使其词作品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对仗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其词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意境。
三、情感真挚
苏轼的词情感真挚,笔触细腻,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态,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感悟力。
他的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深刻动人,常常能够打动读者。
四、借典大量
苏轼的词借典范围较广,有从史传中借用,也有从各种类别的书籍中借用。
他善于从文学史和时代背景中吸取营养,使得他的作品更加鲜明地反映出当时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意义。
总之,苏轼的词作品不仅具有音韵优美、语言简练的特点,还饱含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内涵,具有典雅高远的气息和深邃的艺术价值。
对苏轼诗句的看法
对苏轼诗句的看法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歌和散文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苏轼诗句的一些看法:
1. 情感表达:苏轼的诗歌中,情感表达丰富而深刻。
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人生、自然、友情等方面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对明月的描写,表达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2. 语言运用:苏轼在语言运用上非常独特,他善于运用自然、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他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古典诗歌的韵律和格式,使得他的诗歌既具有现代感,又有着古典的美感。
3. 意象塑造:苏轼的诗歌中,意象塑造十分出色。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加工,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明月意象等。
这些意象不仅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审美享受。
4. 哲理思考:苏轼的诗歌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他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表达出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题西林壁》中通过对庐山的描写,表达出对人生曲折和困境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总之,苏轼的诗句在情感表达、语言运用、意象塑造和哲理思考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表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
苏轼词评析——赏析文人才子的才华璀璨
苏轼词评析——赏析文人才子的才华璀璨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被誉为文人才子的代表之一。
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以苏轼词为例,探讨他的才华璀璨之处。
一、苏轼的生平与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为他的文学才华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苏轼自幼聪慧,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磨砺,他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二、苏轼词的艺术特点苏轼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脱颖而出。
首先,他的词作充满了豪放的情感和奔放的笔触。
他善于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使词作充满了激情和张力。
其次,苏轼的词作注重意境的营造。
他擅长运用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相结合的手法,使读者在欣赏词作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最后,苏轼的词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有着独到的见解,通过词作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苏轼词的代表作赏析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情的意境而广受赞赏。
词开头即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揭示了词作的主题,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接着,苏轼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自身的抒发,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整首词以其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以其豪放的笔触和激情四溢的情感而闻名。
词开头即以“老夫聊发少年狂”展现了词作的豪放情感。
接着,苏轼通过对猎人的描写和自身的抒发,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豪情壮志的追求。
整首词以其豪放的笔触和激情四溢的情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苏轼词的影响与价值苏轼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词作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对后来的文人才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他的词作在思想内涵上也具有深刻的价值,对后来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精选6篇)
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精选6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篇1宋代的诗词,明确是分为两个派别,即婉约与豪放。
婉约,内容不外乎是离愁别绪,闺情绮怨。
而豪放派便恰恰与其相反,内容比较宽阔浩荡,气势恢宏,让人读后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苏轼正是豪放派诗词的最有代表性人物。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浅谈苏轼诗词的豪放派风格,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苏轼受良好的家庭文学氛围所熏陶,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其学识渊博,思维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
他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查,而其诗词在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豪放便是其诗词的主要风格。
苏轼还对诗词进行改革,扩大了诗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诗词境,是苏轼改革诗词体的主要方式。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事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诗词,将传纺之只表现爱情之诗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诗词,使诗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从而形成了苏轼的豪放派诗词风。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比较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欢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诗词,语诗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律。
苏轼是第一个用“豪放”作诗词的,并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诗词风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其豪放诗词风的代表作。
下面,我结合具体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浅谈苏轼诗词的豪放派风格。
一,其风格的诗词中形象一般而言,诗词的形象有三种: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自我形象。
人物形象是指除诗人自己以外的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景物形象是指自然界的客观形象,例如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自我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自己。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元丰五年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的。
人们对苏轼词的评价
人们对苏轼词的评价千百年来,无论中华诗词的创作形式如何变革,苏轼的经典词集《东坡乐府》向来被人们公认为词坛上的一座高峰。
苏轼的词别具一格,他不仅创立了一个新的词学流派——豪放派,更是极大地影响了词的发展史。
那么苏轼的词究竟有何特色?又为何对中国词坛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就此,我阐述一下个人的观点。
一、名家对苏轼词的评价苏轼一生诗词的产量巨大,约有四千来首,而其中在世间被广为传颂的著名词作就有三百余首,若要以简单的几句话概括其词的特点,未免有些困难。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历代文人名家对其词作的评价,大致了解一下苏轼词的主要特征。
被称作“苏门四学士”的晁补之、张耒均十分推崇苏轼的词,曾说:“东坡小词似诗。
”而同为苏轼的门生,也同被称作“苏门六学士”之一的陈师道却对苏轼的词不大认同,他在《后山诗话》中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这句话中的“本色”一词,古今学者均有异议,不过陈师道表达的意思倒十分清楚,他认为苏轼的词虽然好,但他“以诗为词”的做法,就像是雷大使跳教坊的舞蹈一般不合身份,失去了词作为一种文体原本该有的属性。
苏轼的弟子对其词作风格的态度都不一致,可见苏轼的词在当时有多么的标新立异,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全新的创作形式。
而这几位苏门学士所争论的焦点都是“以诗为词”,就是说苏轼将词当作诗来写,可见这是苏轼词与当时传统意义上词的所不同的关键之处。
苏门子弟尚且争论如斯,外人对苏轼的词更是各有看法。
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对苏轼等人的词评价是:“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
”李清照认为词和诗要有严格的界线划分,并且作为歌唱的词还必须要符合音律,苏轼等人以诗作词还不懂音律,根本就不能算作真正的填词。
南宋著名文学家王灼却极力为苏轼的词正名,他在《碧鸡漫志》中说:“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
苏轼的词评价
苏轼的词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他的词作情感豪迈奔放,胸襟开朗洒脱,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篇章最多。
苏轼的词突破了以前离愁别绪、男女恋情的老套,将悼古、怀旧、记游、说理等诗材皆纳入词的表达范围,给词以更深广的意境,一改晚唐五代词家的婉约之风,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中秋》这两首词,都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词作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以无穷的启示和思考。
总的来说,苏轼的词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结合作品谈谈对苏轼词作的看法
结合作品谈谈对苏轼词作的看法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作家,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
格和丰富的内涵而备受赞赏。
苏轼的词作在描写自然景物、抒发情感、抨击
社会现实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
苏轼的词作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颇具匠心。
他善于以简练、生动的笔墨
勾勒出大自然的美丽景致,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例如他在《水调歌头》中
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段描写
表达了他对月亮的喜爱之情,也展示了他对浩瀚宇宙之垂询。
苏轼的词作在抒发情感方面别具一格。
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文字表达自己
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共鸣。
在《赤壁赋》中,他以对战场的回忆和悲伤,表达了他对逝去时光的痛惜之情。
这些情感真挚而深刻,使人产生共鸣。
苏轼的词作还常常通过抨击社会现实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不公和人情冷暖
的不满之情。
他不满于朝廷当时的腐败和弊端,常常以词作来表达自己的忧
国忧民之心。
例如他在《赤壁赋》中写道:“靖舍其后,矣!官是包胥,愿
路君子。
”这段抨击表达了他对腐败政府官员的不满和对清廉官员的期待。
苏轼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内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词作既有着艺术的魅力和情感的表达,也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苏轼的词作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更
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论苏 轼词的叙事性
论苏轼词的叙事性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在北宋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而苏轼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苏轼的词不仅在抒情表意方面独具特色,其叙事性也值得深入探讨。
苏轼词的叙事,往往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而是以一种自由洒脱的方式展开。
他善于将个人的经历、见闻和感受融入到词作之中,使词具有了丰富的叙事内涵。
在苏轼的词中,叙事常常与抒情紧密结合。
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全词围绕对亡妻的思念展开叙事。
上阕先抒发了生死相隔十年的沉痛之情,紧接着描述了自己在尘世中的沧桑变化。
下阕则通过梦境,重现了妻子当年的容貌和情态,然而梦中的相聚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将无尽的思念和哀伤推向高潮。
整首词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情与事相互交融,令人读来感慨万千。
苏轼词的叙事视角也颇为独特。
他有时以自我为中心,直接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心境;有时又以旁观者的身份,冷静地观察和描绘世间万象。
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以自己在风雨中的经历为叙事线索,通过“莫听”“何妨”“谁怕”等词语,展现出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这里的叙事视角是自我的,但又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遭遇,而是上升到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苏轼词的叙事内容丰富多彩。
他的词作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有对友情的珍视,像“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还有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些叙事内容不仅反映了苏轼个人的生活轨迹和情感世界,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
谈谈对东坡词的理解
谈谈对东坡词的理解
东坡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以宋代文学家苏轼为代表而得名。
东坡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在对东坡词的理解上,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东坡词的艺术风格独具一格。
东坡词以自由、率真的笔调为特点,追求自然的表达和真实的情感。
词作中常常出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描绘了丰富多样的情感和细腻的心情。
同时,东坡词注重音韵的和谐,字句的精练,使词作更富有韵味,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东坡词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苏轼以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思考方式,将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等大问题的思考融入到词作之中。
他既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又关注社会的变迁和人生的意义,使词作更具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此外,东坡词具有广泛的主题和题材。
苏轼的词涉及到了爱情、自然、人生哲理、历史典故等各个领域,他善于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中提炼出诗意,使词作更加丰富多样。
东坡词既有婉约细腻的爱情词,又有豪放激越的山水词,以及抒发自己政治抱负和抗争精神的词作。
这种多样性使东坡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总之,东坡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题材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它不仅是文学表达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深远。
对东坡词的理解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并从中汲取灵感和智慧。
如何评价苏轼的诗词
如何评价苏轼的诗词如何评价苏轼的诗词苏轼的诗词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下面就随店铺一起去阅读如何评价苏轼的诗词,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苏轼的诗词评价: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
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
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
名人对苏轼的评价:王国维《文学小言》:“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字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林语堂《苏东坡传》:“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王国宪《重修儋县志叙》:“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对东坡词的理解
对东坡词的理解东坡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本文将从东坡词的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拓展。
一、东坡词的背景东坡词的创作者苏轼(1037年-1101年)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词作主要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思想情感以及对自然、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苏轼一生多次被贬谪和流放,经历了人生的沧桑和磨难,但其词作却表现出了他豁达、超脱、乐观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热爱、对自然的追求、对社会的批判。
二、东坡词的艺术特点1. 优美的语言和韵律东坡词的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意和音乐感。
其词作常常采用平仄相间、押韵合理的词牌,同时也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使得词作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 独特的艺术风格东坡词的独特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其词作的结构、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
其词作往往以人物为中心,通过描述人物的生活、情感、遭遇等,展现了人物的个性、思想和情感。
同时,东坡词作也常常运用象征、隐喻、借代等手法,表现出其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3. 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东坡词作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体现了其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
其词作中常常出现“青山”、“绿水”、“明月”等意象,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三、东坡词的历史地位东坡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词作的优美语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的热爱,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在后世被广泛传颂和推崇,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对苏轼词的理解
对苏轼词的理解苏轼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满庭芳》,写道: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这首词的开篇八字,便十分著名,苏轼用这个生动贴切、对仗工整的比喻,对世间一切热衷功名利禄的世俗之人,进行了生动地刻画,在之后的词句中,又对这些人充满了辛辣和无情的嘲讽,苏轼开头这八个字,也被后人引为警句,将那些一味追名逐利之徒,一笔概括,堪称生动之极。
苏轼在这首词中,层层深入,从嘲讽名利之徒到摒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表现了苏轼那种摒弃世俗名利、摆脱悲愤,从而超越世间一切的旷达态度。
全词以议论为主,豪放大气,令人读之心折,对世人,也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
苏轼这种类似的思想,不仅在这首《满庭芳》中表现过,在很多词作中,都有所涉及。
下面再来看一首,非常生活化的作品,他的《蝶恋花·春景》,词曰: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一首写春景的佳作,将景色与哲思融入其中,充满了生活趣味。
苏轼在这首词中,没有大起大落,只有对比和精炼,他通过“墙外行人”和“墙里佳人”的生动对立,将人生那种处处是矛盾的感觉,揭示的淋漓尽致,让人充满了淡淡地惆怅,越品味,越有滋味。
苏轼借助生活化的场景,来表现人生哲理的词作不在少数,比如,他在《定风波》中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浣溪沙》中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都是极有生活气息,又富有哲思意蕴的。
苏轼还有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的小词,也写得韵味无穷,他说: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试谈苏轼的词-评《水调歌头》
试谈苏轼的词-评《水调歌头》试谈苏轼的词-评《水调歌头》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而苏轼的词在词的发展中,一洗唐代以来宫体词脂粉香泽之气,首创豪放派之先河,我们可以说,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的词是一座丰碑。
下面,我仅就《水调歌头》一词,浅析一下苏轼的豪放词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首在月光下思念弟弟的词,读完上阙,我不禁首先为词人的新奇想象所折服。
自古以来,写中秋赏月的诗词不少,但许多作者往往把自己置于月外,仅仅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月色。
而东坡则不然,他竟然把自己置于月宫主人的位置,他在饮酒赏月中,逸兴神飞,神游月宫,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读到这里,就不由让我们同样产生了豪迈的感情,深深地被词的意境所吸引,尤其是那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大有使人飘飘欲仙的感觉。
中国文学史上,若谈起浪漫的想象,当首推屈原、李白,他们在诗中常能不为世俗所羁绊,而能扬起长袖、高歌呐喊,畅游寰宇。
现在读到苏东坡的词,又使我们看到了同样的形象。
不过,当我们读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时,又感到东坡又胜一筹。
他虽然政治上也遭受过种种挫折,但还感到“人间”更为可爱,他这种屡遭贬斥仍然热爱生活的精神,更使我们感动。
这正是苏词豪迈的根源。
这是他百折不挠精神在词中的体现。
这一点在词的下阙中同样可以体会到。
下阙中,作者一开始就寥寥几笔勾勒出了诗人彻夜不眠的情景。
“转”、“低”两字充分体现了时间的缓慢流逝,更衬托出作者思念弟弟子由的深情,这也反映出了东坡在用词上的高超技巧。
往下,诗人并不是在词中洒泪哀叹,而是笔峰一转,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来劝慰自己,表现了诗人深晓生活的规律和开阔的胸怀。
苏轼词赏析
苏轼词赏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饮食家。
他的文学才华横溢,诗词散文皆有出色之作,被誉为文学宗师。
苏轼的词作更是独具一格,以清新明快、豪放洒脱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就苏轼的词作进行赏析。
苏轼的词作不拘一格,既有豪放的风骚,又有婉约的柔情。
他的词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题,言辞间流露出他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词作之一。
词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
他以明月为喻,问天地间自然之美何时可得,表达了他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向往之情。
苏轼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词中的“夜行黄沙道中,欲行还休,梦魂不到关山难度”一句,表达了他在黄沙道中行走的孤独与心绪。
通过对行旅中的心境描写,苏轼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巧妙地结合,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苏轼的词作还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以此抒发自己的情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词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以巧妙的比喻手法描绘了长江壮丽的景色和赤壁的历史传奇,表达了苏轼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赞美。
苏轼的词作语言丰富多样,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使词作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一句,通过对月亮的描述,表达了他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句词中使用了对仗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词作更加富有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苏轼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他的词作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是文学界的经典之作。
读苏轼的词作,不仅可以感受到他的才华横溢,更能领略到他对人生、对自然的独特见解。
无论是豪放洒脱,还是婉约柔情,苏轼的词作都给人以深深的触动,让人陶醉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苏轼的词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最为有名的文人,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是我国文学史上诗、词、散文兼美的文学大家,单就词的一方面而言,他的贡献尤其杰出。
他的词或情感奔放深挚,表现出意境壮伟雄浑开阔,高远深邃,呈现出奔放豪迈,开朗刚健的阳刚之美;或语言秀丽清新,情思曲折真切,呈现出细腻委婉之态;或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谈禅说理,表现了他淡泊旷达的心境。
他词风多变,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他豁达开朗、潇洒超旷的性格气质。
本文主要从苏轼词的风格,即豪放风格、旷达风格、婉约风格等三方面,通过对苏轼不同时期的几首代表性的词进行分析,说一下笔者认识的苏轼。
关键词:苏轼词风豪放旷达婉约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在宋朝时发展到极致。
故有唐诗宋词之说。
词初名“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
所以最开始的词为应曲而作,多描写闺阁情思,男女恋情,辞藻华丽,题材狭窄,内容空虚。
词成了文人们不可抑制的情欲的宣泄工具。
这种风格从词诞生之初一直延续到北宋。
只有到了苏轼,才使词走上了“向上一路”。
他不像柳永那样自甘小道,也不像晏殊那样自我分裂,开创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而这一切与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他豁达开朗的人生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为人宽大如海。
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
哲宗即位后,曾任、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苏东坡的一生,是本性自然流露的一生,其人品与词风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正是文如其人,词风天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
他的魅力人格和多样化的词风是相辅相成的。
被贬黄州是苏轼思想的重要转折点,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又参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外儒内佛。
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他的人生观未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在经以佛老庄禅超物我、齐生死的虚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亦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完善的意味。
他那种谈笑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历经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任性逍遥、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正是这三种思想合力的结果。
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正直士大夫的人品气节;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支撑着佛老的静达旷放,成就其虚静高洁的心态和淡泊超拔的性格,使其一辈子具有坦荡坚贞的品格、随缘自适的心态和风流潇洒的气度。
也正是苏东坡有这样的人格特点,他的词也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其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映成趣的。
苏轼留下三百多首词,豪放词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他的词题材广泛,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
总的来说,苏轼词风大致可分为三类:一、豪放风格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意有所触,情有所激,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张伯驹《丛碧词话》)。
这种直抒胸臆的词作,其情感至深。
且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曰:“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
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
或曰:非也。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引)但这里的江山景色,却使词人深有感触,——意有所触:“‘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寥,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眼前的景色使词人联想到三国鏖战古战场—“赤壁”,感到事业无成而岁月不我与,“情有所激”写下了此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首先就从大处着笔,总写长江,由江水触发怀古幽情。
“千古”二字既表现历史久远,又表示风流人物众多。
这样众多的英雄人物,都被这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淘尽了。
一是说现在没有风流人物了,暗伏下自己壮志难酬的内容;二是说岁月的无情,又含有人生苦短而事业无成的感叹。
然后再点出怀古的内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为什么会对风流人物——周郎如此多情,对周郎的塑造在词里也栩栩如生?“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原来是因为他要借周瑜这个形象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周郎年少得志,深得孙权信任,作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千古流芳。
苏轼自也有此抱负:“帕首腰刀是丈夫”(《南乡子•旌旆满江湖》);也有壮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想有朝一日能“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鐶,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和子由苦寒见寄》)抗击入侵得敌人。
这不就是想使“樯橹灰飞烟灭”吗?词人在借古人的衣冠,抒发自己渴望在抗击辽和西夏的入侵中立功报国的胸怀。
但是此黄州,不就是自己刚刚从监狱中出来之地么?壮志未酬,功业未就,人已衰朽,早生华发。
对人生的问题,词人无法解决,旷达的胸怀好象也不要求解决,只好“一樽还酹江月”,于是也就流露出词人对政治失意的不满,有着“人生如梦”的消极情思。
写人物,以雄奇之景去衬托,有形貌描写,有情态的刻划,有英雄业绩的渲染,形象突出,个性鲜明。
这是很能体现苏轼豪放风格的一首词。
而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更是被认为是标志着苏轼豪放词成熟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是苏轼自己都认为的得意之作。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弯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的上片写他“少年狂”的行动,描写会猎的情景,是举之“狂”矣。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描写了会猎的场面:人马攒蔟,浩浩荡荡,铺天盖地,席卷而过,威武阔大,形象生动。
接着再写会猎中的壮举:“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太守“亲射虎”,从容自若的镇定风度,豪迈的气魄和娴熟的本领自然呈现,不减当年孙权之英武!词的下片写“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他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卫国杀敌的爱国热忱,志之“狂”矣。
“酒酣胸胆尚开张”词人性情本就豪放不羁,现在又加上酒力,“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壮志冲天。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又写了他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一个“何日”把词人那种亟待盼望的殷切心情表现锝极为生动。
“会挽弯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说明他有抗敌御侮的方略,卫国之志,铿然而出!把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几笔勾勒,就如浮雕一般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射天狼”就更为形象地道出了词人抗击敌人、保家为国的志向。
上下两片一气贯注,略无停顿,犹如急流飞瀑,奔腾而下,气势之磅礴,意境之壮伟,笔力之雄豪,撼人心魄,大有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
词人之情、之志,可谓“狂”矣,淋漓尽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情”与“景”、“意”与“境”的完美契合,构成了壮伟高远的词境。
二、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他的一首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苏轼高旷、飘逸风格聚集的代表之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圆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上阕从月亮起兴,借传说中的月宫境界发出天上人间的疑问,由此萌生“我欲乘风而去”的遁世念头。
继而又担心“高处不胜寒”,觉得人间的美好胜过天上。
在这潇洒的文字里蕴藏着他思想上“遁世”与“入世”的矛盾。
他所表达的内容深刻地揭示了他对《庄子》的理解,以致字字行行如此飘逸隽永。
“转朱阁”三句,从眼前月光的转移,逐至心中的“照无眠”,概括出天下人间的别离苦,也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
结尾两句仍旧表达了他达观、积极的处世态度,基调是健康的,展现了他仕途坎坷却任意沉浮的心态。
这于相隔数年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谪居黄州所作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朗”是相差无几的,但在内容上却相差较大,而是抛却蟾宫转至人间琐事。
这首词是苏轼高旷、飘逸豪放风格聚集的代表之作。
特意选取的“水调歌头”词牌和镶嵌的内容都充分地表达了他在知密州时“欢饮达旦,大醉,作词篇,兼怀子由”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心态。
此作完美地展示了他的心态,是他在个人趣味上积极地宣泄了心中的郁闷之情;当然,也较完整地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渴读。
这种对生活的渴读与深思,正是他豪放词的骨肉。
他收放自如,驰骋纵横,任意天地而不拘一格。
这种豪中展望的“放”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三、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写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的这首《江城子》就细腻,委婉的表现了词人与其妻子的感情。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知: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词,以词写悼亡,是苏轼首创。
词的上片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思念,是现实。
“十年生死两茫茫”至“无处话凄凉”五句,直叙生死离绝的思念之情。
“十年”时间之长,十年沧桑,多么迫切地希望得到彼此的消息,希望彼此的音容浮现在眼前!然而太失望了,“茫茫”二字,写出了彼此渺茫难详的现实;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空虚、怅惘,思念之情的深切,心事的浩渺深远。
情之深,念之切,如火山喷发之势,急欲而出,可惜“不思量”三字,异峰突起,警策峭拔;紧接着“自难忘”,逼进一步,不想也不会忘,把词人那种深沉的思念强调得异常鲜明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