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曙光学校高二数学《112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5篇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5篇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余弦定理》选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余弦定理的内容及证明,以及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边一夹角”“三边”的解三角形问题。

余弦定理的学习有充分的基础,初中的勾股定理、必修一中的向量知识、上一课时的正弦定理都是本节课内容学习的知识基础,同时又对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指导。

其次,余弦定理在高中解三角形问题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解决各种解三角形问题的常用方法,余弦定理也经常运用于空间几何中,所以余弦定理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余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推论。

2、掌握余弦定理的推导、证明过程。

3、能运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解决“两边一夹角”“三边”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2、通过直角三角形到一般三角形的过渡,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余弦定理推导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探究、团结协作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2、感受数学一般规律的美感,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和余弦定理的运用。

难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推导过程以及多解情况的判断。

四、教学用具普通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 (以上均为命题教学的准备)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篇2一、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第2版)第一章《解三角形》第一单元第二课《余弦定理》。

通过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方法推导余弦定理,正确理解其结构特征和表现形式,解决“边、角、边”和“边、边、边”问题,初步体会余弦定理解决“边、边、角”,体会方程思想,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应用数学的潜能。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表达式。

2. 学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中的边角问题。

3. 掌握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表达式。

2. 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表达式,余弦定理的应用。

2. 难点: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表达式。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举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 采用练习法,巩固学生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函数的知识,引出余弦定理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表达式,举例说明余弦定理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余弦定理的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余弦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余弦定理的知识。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余弦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三角形的角度和边长。

2. 介绍余弦定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工程学等。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余弦定理的掌握程度。

2. 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九、教学资源1. 教案、PPT、教材等教学资料。

2. 练习题、测试题等教学资源。

3. 互联网资源,如相关学术文章、教学视频等。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介绍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几何图形中的角度计算。

2.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余弦定理的教案(通用3篇)

余弦定理的教案(通用3篇)

余弦定理的教案(通用3篇)余弦定理的篇1一、单元教学内容运算定律P——P二、单元教学目标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理解和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在经历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发现过程中,体验归纳、总结和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

5、在经历运算定律的字母公式形成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

6、经历简便计算过程,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7、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运算律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理解和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四、单元教学安排运算定律10课时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17——P18二、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师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2、获取信息。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索发现第一环节探索加法交换律1、课件继续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出示: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40+56=56+40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的任务是向高中学生传授余弦定理的知识。

余弦定理是解析几何中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角形问题的有力工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理解余弦定理的内涵,能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三角函数及其应用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复数、立体几何等内容打下基础。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余弦定理的概念,掌握余弦定理的表达式及其推导过程;(2)能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中的角度和边长问题,特别是在非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3)掌握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测量、建筑等领域;(4)通过余弦定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5)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1)采用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已知的三角函数知识出发,逐步推导出余弦定理;(2)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理解余弦定理的普遍适用性;(3)采用以动带静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演示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5)设计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余弦定理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的数学价值观;(3)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4)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注重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培养,同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第一章:导入与概念介绍1.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余弦定理的概念,例如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与两个直角边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表达式来描述这个关系。

1.2 余弦定理的概念教师介绍余弦定理的定义,即在三角形中,任意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和与这两边乘积的余弦的两倍之和。

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a^2 = b^2 + c^2 2bccosA。

第二章:证明与推导2.1 余弦定理的证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余弦定理。

通过画图和几何推理,引导学生理解并证明余弦定理。

可以使用三角形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平方关系来证明。

2.2 余弦定理的推导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余弦定理推导出其他相关的定理,例如正弦定理。

引导学生理解余弦定理与其他定理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余弦定理的应用3.1 求解三角形的问题教师通过例题展示如何使用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余弦定理计算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3.2 求解三角形的面积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余弦定理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引导学生运用该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第四章:余弦定理的拓展4.1 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应用,例如求解三角形的面积、角度等问题。

4.2 余弦定理在物理中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余弦定理在物理中的应用,例如振动问题、波动问题等。

第五章:巩固与练习5.1 巩固知识教师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余弦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引导学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

5.2 练习题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第六章:解三角形问题6.1 解三角形的概念教师介绍解三角形的概念,即通过已知的三角形一边和两个角,求解其他两边和角度。

引导学生理解解三角形的重要性。

6.2 利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教师通过例题展示如何利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余弦定理计算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第七章:余弦定理与向量7.1 向量与余弦定理的关系教师介绍向量与余弦定理的关系,即向量的点积与余弦定理的关系。

【余弦定理优质课教学设计】余弦定理优秀教学设计优秀9篇

【余弦定理优质课教学设计】余弦定理优秀教学设计优秀9篇

【余弦定理优质课教学设计】余弦定理优秀教学设计优秀9篇余弦定理教案篇一本节知识是职业高中数学教材第五章第九节《解三角形》的内容,与初中学习的勾股定理有密切的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在实际测量问题及航海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用,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

并且在探索建立余弦定理时还用到向量法,坐标法等数学方法,同时还用到了数形结合,方程等数学思想。

因此,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特别是在三角形中的求角问题中作用更大。

做为职业高中的学生必须学好学透这节知识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理解掌握余弦定理,能正确使用定理②培养学生教形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③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思维和良好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定理的探究及应用教学难点:定理的探究及理解对于职业高中的高一学生,虽然知识经验并不丰富,但他们的智利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余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发想、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

突破重点的手段: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及及时地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

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突破难点的方法:抓住学生的能力线,联系方法与技能使学生较易证明余弦定理,另外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突破难点,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教学理念的创新。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余弦定理的定义和意义,掌握余弦定理的表达式。

2. 培养学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表达式,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问题。

2. 教学难点: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复杂三角形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余弦定理。

2. 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直观展示三角形中余弦定理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余弦定理的定义、表达式和应用实例。

2. 准备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用于展示三角形中余弦定理的应用。

3. 准备相关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余弦定理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余弦定理的定义和表达式,引导学生理解余弦定理的意义。

3. 实例演示: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展示三角形中余弦定理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练习巩固:让学生解答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余弦定理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余弦定理的应用。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余弦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测量三角形的角度、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等。

2. 介绍余弦定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工程学等。

七、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余弦定理的定义、表达式和应用。

2. 强调余弦定理在解决三角形问题中的重要性。

八、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余弦定理的知识点。

九、教学反馈1.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余弦定理的掌握程度。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优秀5篇)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优秀5篇)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优秀5篇)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余弦定理》是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以及必修4中的任意角、诱导公式以及恒等变换,为后面学习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以及应用问题的一个重要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了边与角的互化,从而使三角与几何产生联系,为求与三角形有关的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有关等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⒈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能初步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斜三角形⒈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余弦定理可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运用余弦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通过本节的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三)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运用余弦定理探求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与之有关的计算问题,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以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灵活运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是: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说学情从知识层面上看,高中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余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从能力层面上看,学生初步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斜三角形问题的技能;从情感层面上看,学生对教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在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发展不够均衡。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余弦定理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余弦定理及推论,并会初步运用余弦定理及推论解三角形。

2、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能证明余弦定理,了解从三角方法、解析方法、向量方法和正弦定理等途径证明余弦定理。

3、在发现和证明余弦定理中,通过联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比较证明余弦定理的不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能用余弦定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

重、难点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理解余弦定理的作用及适用范围。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问题1:通过前一节正弦定理的学习,学生已能解决这样两类解三角形的问题: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计算另一边的对角,进而计算出其他的边和角。

而在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另一边和另两个角的问题上,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这就迫切需要他们掌握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另一种定量关系。

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上。

导入新课问题2:在△ABC中,∠C=90°,则用勾股定理就可以得到c2=a2+b2问题3: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怎么计算出另一边引导学生从特殊入手,用已有的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的有关知识来研究这一问题,从而寻找出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定量关系。

当∠C为锐角时,作BD⊥AC于D,BD把△ABC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在R t△ABD中,AB2=AD2+BD2;在Rt△BDC中,BD=BC·sinC=asinC,DC=BC·cosC=acosC.所以,AB2=AD2+BD2化为c2=(b-acosC)2+(asinC)2,c2=b2-2abcosC+a2cos2C+a2sin2C,c2=a2+b2-2abcosC.可以看出∠C为锐角时,△ABC的三边a,b,c具有c2=a2+b2-2abcosC的关系。

余弦定理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

余弦定理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

余弦定理教案篇一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余弦定理,本节内容共分3课时,今天我将就第1课时的余弦定理的证明与简单应用进行说课。

下面我分别从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在本节课中教学重点是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公式的掌握,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教学难点是余弦定理的发现及证明;教学关键是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能初步应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有关三角形边角计算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证明方法,通过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与方法,提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方式,培养用数学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基于本节课是属于新授课中的数学命题教学,根据《学记》中启发诱导的思想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我将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即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发现无法使用刚学习的正弦定理解决,造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产生疑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之后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分析,综合,概括从而得出原理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概念,获得方法,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其快捷、生动、形象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和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四个阶段: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探索研究、构建新知;例题讲解、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具体过程如下: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利用多媒体引出如下问题:A地和B地之间隔着一个水塘现选择一地点C,可以测得的大小及,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c。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刚学过正弦定理,一定会采用刚学的知识解题,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组已知的边及其所对角,从而产生疑惑,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高中数学必修⑤112《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⑤112《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课题:必修⑤1.1.2余弦定理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合作探索,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2)能运用余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相关的三角知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3)通过简单运用,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2、过程与方法⑴引领学生从已有的几何、三角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交流,用各种方法推证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在体验知识的运用过程和合作探究过程的同时,不断认识三角、向量知识的工具性作用及所带来的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⑵通过用向量推导三角公式,体会向量的强大威力,锻炼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⑶通过公式的推导与应用,进一步体会三角知识的本质联系以及数学工具应用的广泛性与重要性;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钻研精神,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严谨的思维习惯以及解题的规范性。

3、情态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2)通过三角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运用,体会数学知识抽象性、概括性和广泛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思维和意识,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为远大的志向而不懈奋斗。

(3)通过对三角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及探索,不断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善于反思、勤于总结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并提高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用向量法推导余弦定理及其基本应用教学难点:余弦定理的探索、推导以及综合运用。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分层推进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双基回眸 科学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正弦定理,通过初步运用,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三角知识的强大威力和无限魅力……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正弦定理所带来的三角公式:若在ABC ∆中,已知b AC c AB ==,和角A ——即已知两边及夹角,怎样求另一边BC ?能直接用正弦定理求吗?显然不能,能否还有其它的关于边角的公式呢?有了正弦定理,是不是应该还有余弦定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二、 创设情境 合作探究: 【创设情境】下面,我们就来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在ABC ∆中,已知b AC c AB ==,和角A ——即已知两边及夹角,怎样求另一边BCCbaA c B【分析】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其在几何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发现余弦定理的规律。

二、教学内容1. 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公式。

2. 余弦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3. 余弦定理在非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其应用。

2. 难点:余弦定理在非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余弦定理的规律。

2. 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实际问题为例,讲解余弦定理的应用。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余弦定理的应用场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余弦定理的思考。

2. 新课讲解:(1)介绍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公式。

(2)讲解余弦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3)引导学生探究余弦定理在非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

4. 练习与讨论: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讨论交流。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掌握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应用。

2.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探索余弦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下周分享给大家。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课后分享:评价学生在探索余弦定理在生活中应用的成果。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增加拓展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公式。

2. 第二课时:讲解余弦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3.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探究余弦定理在非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4. 第四课时:案例分析,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十、教学资源1. PPT课件。

原创精品 必修5 112余弦定理教学设计.doc

原创精品 必修5 112余弦定理教学设计.doc

必修5 1.1.2余弦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余弦定理的内容,推证余弦定理,并简单运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余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和证明余弦定理的过程;理解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初步对余弦定理进行应用。

难点:利用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的思路;对余弦定理的熟练应用。

探究和证明余弦定理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已经具备了勾股定理的知识,即当ZC=90°时,有c2=a2+b2o作为一般的情况,当ZCH90°时,三角形的三边满足什么关系呢?学生一时很难找到思路。

最容易想到的思路就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尝试应用勾股定理去探究这个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用向量的数量积证明余弦定理更是学生想不到的,原因是学生很难将向量的知识与解三角形的知识相结合。

因而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当的点拨、启发,鼓励学生大胆的探索。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去探索余弦定理的证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的内容,初步掌握了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并明确了用正弦定理可以来解哪些类型的三角形。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来解三角形的实际例子,学生发现不能用上一节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这一节的内容。

在对余弦定理教学中时,考虑到它比正弦定理形式上更加复杂,教师可以有目的的提供一些供研究的素材,并作必要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进行思考,通过类比、联想、质疑、探究等步骤,辅以小组合作学习,建立猜想,获得命题,再想方设法去证明。

余弦定理教案

余弦定理教案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课 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余弦定理及其推导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培养观察、联想、归纳、类比和逻辑推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增强合作探究、团结协作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喜悦,树立自信。

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余弦定理的推导,尤其是向量法的引入教法与学法:针对本讲内容广泛联系实际的特点。

在教法上,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师生合作探索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与讲授法相结合;在学法上,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应用教 具:三角板【教学过程设计】1、 教学流程设计凤凰山隧道问题抽象为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问题(一)情景引入在中已知AB、AC与角A求BC问题,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探索新知学生自行探索三角形中求解AC、BC的边角关系(三)自主探究比较三个式子的共同特征,从而归纳出余弦定理并剖析余弦定理(四)归纳定理利用余弦定理解决引入中凤凰山隧道问题(五)问题解决总结本讲的方法、知识。

并布置作业(六)小结作业二、教学过程设计一)知识回顾,创设情境1.正弦定理:2.运用正弦定理能解决的两类解三角形问题:(1)已知三角形任意两角和一边解三角形(2)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我们今天将学习解三角形的有一大定理:余弦定理在学习新知识前,先向大家分享一条好消息;我们凤凰山隧道主体工程上月正式施工了。

挖隧洞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要测量出山脚的长度。

而两山脚之间的距离是没有办法直接测量的,那要怎样才能知道山脚的长度呢?(题写课题:1.1.2 余弦定理)技术人员的办法工程技术人员先在地面上选一适当位置A,量出A到山脚B、C的距离,再利用经纬仪测出A对山脚BC的张角,最后通过计算求出山脚的长度BC。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余弦定理是解决三角形中边长和角度之间关系的重要定理,对于中学数学教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以下是一个基本的余弦定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理解余弦定理的原理和应用- 能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1. 介绍余弦定理的概念和公式2. 演示如何利用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中的边长和角度问题3. 练习余弦定理的应用**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或者实际问题,引出余弦定理的需求和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介绍余弦定理的概念和公式,说明其原理和推导过程。

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余弦定理的基本原理。

3. 演示:通过具体的三角形示例,演示如何应用余弦定理来解决边长和角度的关系问题,强调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4.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余弦定理的运用。

可以包括计算边长、角度,以及实际问题的应用等多种类型的题目。

5. 拓展:鼓励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问题,如不等边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等,引导他们灵活运用余弦定理解决更多类型的问题。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学生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考察学生对余弦定理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教科书、多媒体课件、实物三角形模型等。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余弦定理的原理和推导过程,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运用公式。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灵活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数学 112余弦定理(一)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5 教案

高中数学 112余弦定理(一)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5 教案

余弦定理(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通过实践演算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难点: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设想复习旧知 运用正弦定理能解怎样的三角形?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创设情景] 问题1: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

从量化的角度来看,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问题2:如何从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三角形的另一边?即:如图1.1-4,在∆ABC中,设BC=a,AC=b,AB=c,已知a,b 和∠C ,求边c ?[探索研究]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1.1-5,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则 b c ()()222 2 2c c c a b a ba ab b a b a b a b =⋅=--=⋅+⋅-⋅=+-⋅C a B 从而2222cos c a b ab C =+- (图1.1-5)同理可证 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余弦定理一、内容及其解析课本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首先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这样,用联系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使学生对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新知识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坚实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设置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比如对于余弦定理的证明,常用的方法是借助于三角的方法,需要对三角形进行讨论,方法不够简洁,通过向量知识给予证明,引起学生对向量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感受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的简便之处.教科书就是用了向量的方法,发挥了向量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威力.在证明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以后,教科书从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的比较中,提出了一个思考问题“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并进而指出,“从余弦定理以及余弦函数的性质可知,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如果小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钝角;如果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锐角.由上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还要启发引导学生注意余弦定理的各种变形式,并总结余弦定理的适用题型的特点,在解题时正确选用余弦定理达到求解、求证目的启发学生在证明余弦定理时能与向量数量积的知识产生联系,在应用向量知识的同时,注意使学生体会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数量积等多处知识之间的联系二、目标及其解析1.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2.会利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第一张:课题引入图片(记作A如图(1),在Rt△ABC中,有A2+B2=C2问题:在图(2)、(3)中,能否用b、c、A求解a第二张:余弦定理(记作1.1.2B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形式一: a2=b2+c2-2bcco s A,b2=c2+a2-2caco s B,c2=a2+b2-2abco s C形式二:co s A=bc ac b22 22-+,co s B=ca ba c22 22-+,co s C=ab cb a22 22-+三、问题诊断分析四、教学过程问题与题例问题1上一节,我们一起研究了正弦定理及其应用,在体会向量应用的同时,解决了在三角形已知两角、一边和已知两边与其中一边对角这两类解三角形问题.当时对于已知两边夹角求第三边问题未能解决,下面我们来看幻灯片1.1.2A ,如图(1),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两直角边及直角可表示斜边,即勾股定理,那么对于任意三角形,能否根据已知两边及夹角来表示第三边呢?下面我们根据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的有关知识来研究这一问题在△ABC 中,设BC =A ,AC =B ,AB =C ,试根据B 、C 、A 来表示A 由于初中平面几何所接触的是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所以应添加辅助线构成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内通过边角关系作进一步的转化工作,故作CD 垂直于AB 于D ,那么在Rt △BDC中,边A 可利用勾股定理用CD 、DB 表示,而CD 可在Rt △ADC 中利用边角关系表示,DB 可利用AB -AD 转化为AD ,进而在Rt △ADC 内求解解:过C 作CD ⊥AB ,垂足为D ,则在Rt △CDB 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A 2=CD 2+BD 2∵在Rt △ADC 中,CD 2=B 2-AD 2 又∵BD 2=(C -AD )2=C 2-2C ·AD +AD 2∴A 2=B 2-AD 2+C 2-2C ·AD +AD 2=B 2+C 2-2C ·AD 又∵在Rt △ADC 中,AD =B ·CO s A ∴a 2=b 2+c 2-2ab c os A类似地可以证明b 2=c 2+a 2-2caco s Bc 2=a 2+b 2-2ab c os C另外,当A 为钝角时也可证得上述结论,当A 为直角时,a 2+b 2=c 2也符合上述结论,这也正是我们这一节将要研究的余弦定理,下面我们给出余弦定理的具体内容.(给出幻灯片1.1.2B推进新课1.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在幻灯片1.1.2B 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两种表示形式 形式一a 2=b 2+c 2-2bcco s A b 2=c +a 2-2caco s B c 2=a 2+b 2-2abco s C形式二bc a c b A 2cos 222-+=ca b a c B 2cos 222-+=abc b a C 2cos 222-+=师 在余弦定理中,令C =90°时,这时co s C =0,所以c 2=a 2+b 2,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另外,对于余弦定理的证明,我们也可以仿照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二采用向量法证明,以进一步体会向量知识的工具性作用问题2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由于余弦定理中涉及到的角是以余弦形式出现,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由于涉及边长问题,那么可以与哪些向量知识产生联系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式a ·b =|a ||b |co sθ,其中θ为A 、B 的夹角在这一点联系上与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区别.首先因为无须进行正、余弦形式的转换,也就少去添加辅助向量的麻烦.当然,在各边所在向量的联系上仍然通过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而在数量积的构造上则以两向量夹角为引导,比如证明形式中含有角C ,则构造CA CB ∙这一数量积以使出现CO s C .同样在证明过程中应注意两向量夹角是以同起点为前提(2)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过程如图,在△ABC 中,设AB 、BC 、CA 的长分别是c 、a 、b由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可得+=∴,cos 2)1802)()(2222a B ac c B BC AB +-=-︒+=+∙+=+∙+=∙即B 2=C 2+A 2-2AC COB由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可得-=∴2222cos 22)()(c A bc b A AB AC +-=-=+∙-=-∙-=∙即a 2=b 2+c 2-2bcco s A由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可得-=+=∴,cos 22)()(22a C ba b C AC BC AC +-=-=+∙-=-∙-=∙即c 2=a 2+b 2-2abco sC [方法引导(1)上述证明过程中应注意正确运用向量加法(减法)的三角形法则(2)在证明过程中应强调学生注意的是两向量夹角的确定,与属于同起点向量,则夹角为A ;与BC 是首尾相接,则夹角为角B 的补角180°-B ;与BC 是同终点,则夹角仍是角C问题3: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出)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bac a b C ac b c a B bc a c b A 2cos ,2cos ,2cos 222222222-+=-+=-+=问题4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学生思考片刻后会总结出)若△ABC 中,C =90°,则co s C =0,这时c 2=a 2+b 2.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从余弦定理和余弦函数的性质可知,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如果两边的平方和小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钝角,如果两边的平方和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锐角.从上可知,余弦定理可以看作是勾股定理的推广.现在,三角函数把几何中关于三角形的定性结果都变成可定量计算的公式了.在证明了余弦定理之后,我们来进一步学习余弦定理的应用(给出幻灯片1.1.2B通过幻灯片中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我们可以得到,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这类问题由于三边确定,故三角也确定,解唯一,课本P 8例4属这类情况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这类问题第三边确定,因而其他两个角唯一,故解唯一,不会产生类似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所产生的判断取舍等问题接下来,我们通过例题来进一步体会一下 [例题]【例1】在△ABC 中,已知B =60 c m ,C =34 c m ,A =41°,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边长精确到1 c m )解:根据余弦定理,a 2=b 2+c 2-2bcco s A =602+342-2·60·34co s41°≈3 600+1 156-4 080×0.754 7≈1 676.82,所以A ≈41c m.由正弦定理得sin C =4141sin 34sin ︒⨯=a A c ≈41656.034⨯因为C 不是三角形中最大的边,所以C 是锐角.利用计数器可得CB =180°-A -C =180°-41°-【例2】在△ABC 中,已知a =134.6 c m ,b =87.8 c m ,c =161.7 c m ,解三角形解: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co s A =7.1618.8726.1347.1618.872222222⨯⨯-+=-+bc a c b ≈0.554 3,Aco s B =7.1616.13428.877.1616.1342222222⨯⨯-+=-+ca b a c ≈0.839 8,BC =180°-(A +B )=180°-补充例题:【例1】在△ABC 中,已知a =7,b =10,c =6,求A 、B 和C .(精确到分析:此题属于已知三角形三边求角的问题,可以利用余弦定理,意在使学生熟悉余弦定理的形式二解:∵725.0610276102cos 222222=⨯⨯-+=-+=bc a c b A∴A∵c os C =140113107261072222222=⨯⨯-+=-+ab c b a∴C∴B =180°-(A +C )=180°- [设计意图(1)为保证求解结果符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可用余弦定理求出两角,第三角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2)对于较复杂运算,可以利用计算器运算【例2】在△ABC 中,已知a =2.730,b =3.696,c =82°28′,解这个三角形(边长保留四个有效数字,角度精确到分析:此题属于已知两边及其夹角解三角形的类型,可通过余弦定理形式一先求出第三边,在第三边求出后其余角求解有两种思路:一是利用余弦定理的形式二根据三边求其余角,二是利用两边和一边对角利用正弦定理求解,但根据1.1.1斜三角形求解经验,若用正弦定理需对两种结果进行判断取舍,而在0°~180°之间,余弦有唯一解,故用余弦定理较好 解:由c 2=a 2+b 2-2abco s C =2.7302+3.6962-2×2.730×3.696×co s82°28′, 得c∵c os A =297.4696.32730.2297.4696.32222222⨯⨯-+=-+bc a c b∴A∴B =180°-(A +C )=180°- [设计意图通过例2,我们可以体会在解斜三角形时,如果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都可选用,那么求边用两个定理均可,求角则用余弦定理可免去判断取舍的麻烦 【例3】在△ABC 中,已知A =8,B =7,B =60°,求C 及S △ABC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先由正弦定理求出角A ,再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角C ,再利用正弦定理求出边C ,而三角形面积由公式S △ABC =21ac sin B 可以求出若用余弦定理求C ,表面上缺少C ,但可利用余弦定理b 2=c 2+a 2-2caco s B 建立关于C 的方程,亦能达到求C 的目的 下面给出两种解法 解法一:由正弦定理得︒=60sin 7sin 8A∴A 1=81.8°,A 2 ∴C 1=38.2°,C 2由Ccsin 60sin 7=︒,得c 1=3,c 2∴S △ABC =36sin 211=B ac 或S △ABC =310sin 212=B ac解法二:由余弦定理得b 2=c +a 2-2caco s B∴72=c +82-2×8×cco 整理得c 2-8c解之,得c 1=3,c 2=5.∴S △ABC =36sin 211=B ac 或S △ABC = 310sin 212=B ac[设计意图]在解法一的思路里,应注意由正弦定理应有两种结果,避免遗漏;而解法二更有耐人寻味之处,体现出余弦定理作为公式而直接应用的另外用处,即可以用之建立方程,从而运用方程的观点去解决,故解法二应引起学生的注意综合上述例题,要求学生总结余弦定理在求解三角形时的适用范围;已知三边求角或已知两边及其夹角解三角形,同时注意余弦定理在求角时的优势以及利用余弦定理建立方程的解法,即已知两边、一角解三角形可用余弦定理解之五、目标检测1.在△ABC 中(1)已知c =8,b =3,b =60°,求A (2)已知a =20,b B =29,c =21,求B (3)已知a =33,c =2,b =150°,求B(4)已知a =2,b =2,c =3+1,求A解: (1)由a 2=b 2+c 2-2bcco s A ,得a 2=82+32-2×8×3co s60°=49.∴A(2)由ca b a c B 2cos 222-+=,得021202292120cos 222=⨯⨯-+=B .∴B (3)由b 2=c 2+a 2-2caco s B ,得b 2=(33)2+22-2×33×2co s150°=49.∴b(4)由bc a c b A 2cos 222-+=,得22)13(222)13()2(cos 222=+-++=A .∴A评述:此练习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余弦定理的基本形式,要求学生注意运算的准确性及解题效率2.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a =31,b =42,c (2)a =9,b =10,c解:(1)由bc a c b A 2cos 222-+=,得27422312742cos 222⨯⨯-+=A ≈0. 675 5,∴A由273124227312cos 222222⨯⨯-+=-+=ca b a c B ≈-0.044 2,∴B∴C =180°-(A +B )=180°-(2)由,2222bc a c b -+得1510291510cos 222⨯⨯-+=A ≈0.∴A由1592109152cos 222222⨯⨯-+=-+=ca b a c B ≈0.763 0,∴B∴C=180°-(A+B)=180°-评述:此练习的目的除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余弦定理之外,还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同时,增强解斜三角形的能力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一起研究了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同时又进一步了解了向量的工具性作用,并且明确了利用余弦定理所能解决的两类有关三角形问题(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一角解三角形.七、配餐练习《优化设计》1.1.1正玄定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