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英条约的翻译问题
1958年关于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的纽约公约(中英文对照)
1958年关于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的纽约公约Convention onthe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 Foreign Arbitral AwardsDone at New York,10June1958;entered into force,7June1959(United Nations,Treaty Series,vol.330,p.38,No.4739)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1958年6月10日订于纽约1959年6月7日生效)(批准单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行日期:1987‐04‐22)Article I第一条1.This Convention shall apply to the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 arbitral awards made in the territory of a State other than the State where the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 such awards are sought,and arising out of differences between persons,whether physical or legal.It shall also apply to arbitral awards not considered as domestic awards in the State where their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are sought.一、仲裁裁决,因自然人或法人间之争议而产生且在声请承认及执行地所在国以外之国家领土内作成者,其承认及执行适用本公约。
本公约对于仲裁裁决经声请承认及执行地所在国认为非内国裁决者,亦适用之。
2.The term"arbitral awards"shall include not only awards made by arbitrators appointed for each case but also those made by permanent arbitral bodies to which the parties have submitted.二、“仲裁裁决”一词不仅指专案选派之仲裁员所作裁决,亦指当事人提请仲裁之常设仲裁机关所作裁决。
中英之间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
中英之间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1. 简介在近代历史中,中英之间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英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
2. 南京条约(1842年)南京条约是中英之间签署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开端。
主要内容如下:•中国割让香港:中国割让香港岛予英国,并开放香港作为对外贸易口岸。
•赔款:中国赔偿英国军费和战争损失。
•对外贸易开放: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个口岸对外贸易,并允许英国在这些口岸设立领事馆。
3. 天津条约(1856年)天津条约是中英之间签署的第二份不平等条约,也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份条约。
主要内容如下:•中国开放更多的口岸:中国开放天津、新口岸、重庆、福州、宁波、上海、广州等口岸对外贸易。
•赔款:中国赔偿英国军费和战争损失。
•修约:中国同意修正南京条约,并承认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中国的司法和领事权利。
4. 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是中英之间签署的第三份不平等条约,其签署地点在北京。
主要内容如下:•中国割让新疆:中国割让新疆地区予英国。
•赔款:中国再次赔偿英国军费和战争损失。
•修约:中国同意修正天津条约,并承认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中国的司法和领事权利。
5. 望厦条约(1844年)望厦条约是中英之间签署的一份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如下:•对外贸易开放:中国同意开放厦门对外贸易,并允许英国在厦门设立领事馆。
•最惠国待遇:中国同意给予英国与其他国家相同的贸易待遇。
6. 《中英新约》(1902年)《中英新约》是中英之间签署的一份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如下:•中国割让澎湖群岛:中国割让澎湖群岛予英国。
•对外贸易自由化:中国同意开放更多的口岸,并取消对外贸易的限制。
•英国在中国的特权:中国同意承认英国在中国的司法和领事权利,并允许英国在中国的内陆城市设立领事馆。
7. 总结中英之间签署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汉翻译一些常识
英汉翻译一些常识,转载时请注明由芯芷整理一。
莱特勒的“翻译三原则”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by Alexander Fraser Tytler十八世纪末的英国学者亚历山大·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7-1814)。
他在《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3)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二。
严复清代的翻译家天演论的作者EEO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提出翻译要信,达,雅这个原则1912年严复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体现了严复在当时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三。
林纾林纾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孰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但由于家境贫寒、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
闲时他也不忘苦读诗书,13岁至20岁期间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
1882年对于林纾来说是关键而又具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
在摆脱贫困窘境的同时,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
爱国心切的他,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
南京条约中英文表述的不同之处和影响
南京条约简介: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是英国第一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的结果。
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由来已久,到19世纪30年代末,输入量达到惊人的程度。
这种肮脏的鸦片贸易不仅使英国人的东印度公司、英属印度政府及鸦片贩子获得暴利,而且与英国政府和整个英国资产阶级形成了密切的利益关系。
1839年1月,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奉旨禁烟,并于6月3日进行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1840年6月,英国侵略者为保护鸦片贸易,依仗其船坚炮利,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英军先后攻陷舟山、虎门、厦门、宁波、吴淞、镇江等地,并霸占香港岛。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4日,英军进逼南京,索要赎城费300万元。
军事失利的清朝以钦差大臣耆英、两江总督牛鉴、署乍浦副都统伊里布为代表,与英方交涉。
中英和约谈判开始。
1842年8月11日至29日的条约谈判,清朝代表在英方的军事压力下毫无反抗能力。
英方不允许清方对其提出的条件做任何修改,屡屡以进攻南京相要挟。
南京条约的中英文本完全是英方一手制定的。
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于南京江面上的英国“汗华丽”战舰上签署了和约。
南京当时称江宁,南京条约又被称为《江宁条约》,今人惯称为《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是:1.宣布结束战争。
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五口通商。
清朝政府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
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其中600万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元偿还商人债务。
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元。
4.割地。
清朝政府将香港割让给英国。
5.另订关税则例。
清朝政府将以公平的原则颁布一部新的关税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机关中的通事与职业外语翻译的兴起
862年创办时,入学的仅十人。以后扩大了招生范围,部分汉族学
生、满汉京外各官等均可入学,学生逐年增多。同文馆培养了一批精 通多种语言的优秀人士。 三、通事及职业翻译兴起的影响 通事及职业翻译作为双语人才,负责处理民族事务,有利于各 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推进了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的形成;通事及职业翻译作为对外交流的媒介,在清政府 与外国尤其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 作用,推动了中国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关系;通事及专职翻译作为政 府代表,在清政府与外国殖民者签订合约中据理力争,最大限度地 维护了政府的尊严,减少了利益的流失。
馆设置了朝鲜译学。清朝前期,除了在中央设置会同四译馆外,根据 不同的需求,还分别在中央各部院衙门、各省、盛京、吉林、口外、驻 少数民族地区衙门设置通事,以满足维护统治的需求。 2.清朝中后期通事和职业翻译的设置。清朝中后期,随着外国 殖民势力的进一步深入,中西方联系大大加强,语言交流成为清政 府与外国来华人员沟通的最大障碍。到了清朝中后期,通事的职能
年,会同四译分设二馆。会同馆隶礼部以主客司主事满、汉各一人提 督之。四译馆隶翰林院,以太常寺汉少卿一人提督之。分设回回、缅 甸、百夷、西番、高昌、西天、八百、逞罗八馆,以译远方朝贡文字。”乾 隆十三年(1748),会同馆职能发生巨大变化,四译馆、会同馆合并,
为密切,满蒙两族通婚频繁。清军入关后,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取
商埠。1908年4月,中英签订《印藏通商章程》。1909年英国在江孜
租地,设代表处、“护商队”、邮电局、无线电台和运输队。 三、政治上,西藏上层长期分裂内斗.社会治理能力差 西藏上层长期陷入争斗:1862年,摄政热振呼图克图被逐,逃 到北京告状,病亡于京;1871年,发生贝丹顿珠之乱;1875年,十二 世达赖在布达拉宫暴亡。1 899年,达赖将卸任摄政第穆处以终身软 禁,不久病故。190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将清朝批准任命的4名噶
南京条约中英文对照
南京条约中英文对照一、背景介绍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一份重要的条约文件,它标志着中英两国之间的战争结束和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
本文将对南京条约进行中英文对照,并对其内容进行详细解析。
二、中文原文《南京条约》全文如下:1.皇帝为太平天国军张梁党自安慰降都谢。
2.严陞福建、广东总督,以慰群心,茂荣阁大学士、总理内阁事务、礼部尚书薛福成、学部尚书景禐、兵部尚书曾国藩一同伸俟后言。
3.正议俟两日。
4.请即向左宗棠安慰诸军,各官勿慌。
5.降旨颁行于京。
三、英文译文“The Treaty of Nanjing” i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s follows:1.The Emperor receives the surrender of the rebel forces of the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represented by Zhang Liang.2.The imperial government appoints Li Hongzhang as the Governor-General of Fujian and Guangdong to pacify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Xue Fucheng, the Grand Secretary in charge of the affairs of theGrand Council and Minister of Rites, Jing Huan, the Minister ofEducation, and Zeng Guofan, the Minister of War, are all given the task of extending their services after the meeting.3.The formal negotiations will wait for two days.4.Please inform Zuo Zongtang to soothe the troops without causingpanic among the officials.5.The imperial edict will be issued in the capital.四、详细解析1. 张梁党自安慰降都谢这一条款表示太平天国军的一部分官员自愿投降,表示对清朝政府的忠诚和臣服。
早期中英条约翻译问题
早期中英条约的翻译问题-历史论文早期中英条约的翻译问题屈文生摘要:1844-1845年,《虎门条约》和《南京条约》的翻译问题通过“老麦”的两个回译本先后在《中国丛报》披露出来。
对比这两个早期条约的中英文官本,可以发现它们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增译、漏译和误译问题。
这些翻译问题可从清朝方面放弃使用本国译者的权利,缺乏对国际法原理的了解等角度理解与阐释。
研究中外条约史和中外关系史,应审慎考虑翻译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南京条约》《虎门条约》回译本官本无论在中文世界,还是在英文世界,对于早期中英条约的讨论,大概再没有比1842年8月29日在南京钤盖关防的《南京条约》(Treaty of Nanking)及其补充条约《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Supplementary Treaty)更常为人提及,后者因于1843年10月8日在广东虎门签订,亦称《虎门条约》(Treaty of the Bogue)。
不过,对于这两个不平等条约的翻译及其所引发的问题与后果,学术界迄今尚无系统、深入的专题研究。
本文利用新近发现的署名“老麦”/“Old Wheat”的《虎门条约》回译本(1844)和《南京条约》回译本(1845),从翻译史、概念史、法律史的角度论述早期中英关系构建中的语言障碍和条约翻译问题,以及条约翻译对于早期中英关系的重要性。
一、《南京条约》与《虎门条约》的汉译与回译史实《南京条约》由马儒翰(John Robert Morrison,时译马礼训)任“领事署经历汉文知事译官”(首席翻译),罗伯聃(Robert Thom)、郭士立(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时译郭实烈/郭士力)任“领事汉文协事译官”(副译官)。
《虎门条约》的中文初译工作也由马儒翰承担,有资料显示在他突然病故前“要约各条皆已定议,日内本可完结”;之后,由罗伯聃接替,由于条约翻译的难度非同寻常,且后者水平有限,故相较而言,《虎门条约》存在的翻译问题较《南京条约》的多。
早期中西翻译史的异同
早期中西翻译史的异同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先秦时代对翻译活动的记载,古埃及的罗塞塔石碑上刻着的几种不同文字,《圣经》中有关巴别塔的传说,都是上古时期不同语言间交际和翻译活动的印记。
将早期中西方翻译史的发展轨迹及其译学观念的演变过程放在一起比较时,我们很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部分。
一、口译活动多,笔译活动少,口译活动先于笔译活动。
简单来说有以下几点原因:(1)文字出现的时间较晚,社会组织发展的水平较低,对书面文件翻译的需求少。
(2)早期交通通讯不便,所以对外交流规模和影响力有限。
造成了笔译活动少于口译活动。
(3)统治阶层对外来文化持轻视态度。
认为外来文化比本土文化低一等,盲目自信,固步自封。
如《国语》中对“中国”之外的民族轻慢之态溢于言表,甚至称之为“禽兽”;戎狄来朝贡,正式见面前只有“舌人”来接待,敷衍。
(4)最根本的原因是本国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不对等。
经济是基础,意识形态是外交中的重要一环,经济和政治的不对等,从根本上阻断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正如古希腊文明辉煌灿烂,民主社会自然和谐,自然不会和只崇尚军事的罗马进行文化交流。
二、翻译以归化为主,符合赞助人体系要求。
中国在公元前528年时,楚国令尹鄂君子皙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冠盖如云。
在盛会上,越人歌手对鄂君拥楫而歌。
一位懂楚语的越人给子皙翻译到:“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翻译诗歌。
西方在罗马帝国统治希腊时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安德罗尼柯。
他本是希腊人,再公元前250年左右,他翻译了荷马史诗《奥德赛》,译文采用的是罗马人熟悉的撒图尼乌斯诗歌体,翻译方法是尽量使用罗马化的拼写,如将希腊神袛宙斯译成罗马人熟悉的朱庇特,将希腊文的赫尔墨斯译成罗马人的信使墨丘利,将缪斯换成卡墨拉,等等。
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
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
以下是 7 条关于中英《南京条约》内容的表述:
1. 割香港岛给英国哟,这就好比把咱家里一块宝贝地方白白让给别人!你想想,自己的领土拱手送给他人,这得多心疼啊!
【例子:就像你心爱的玩具被别人硬生生拿走了一样。
】
2. 赔款 2100 万银元啊,那可不是小数目,简直就是天文数字!这得让咱老百姓受多大罪呀!
【例子:好比你辛苦攒了好久的零花钱一下子全没了。
】
3.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这就好像咱家大门被强行打开,啥人都能随便进了,能不危险吗?
【例子:你家里的门要是天天被外人随便进进出出,你能安心吗?】
4.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不是欺负人吗?凭啥他们说啥就是啥呀!
【例子:就像你和朋友玩游戏,规则全由他一个人定,哪有这样的道理!】
5. 协定关税,这多憋屈啊,咱自己国家的税收还不能自己做主了?
【例子:相当于你连自己每天能花多少钱都不能决定。
】
6. 取消清政府的贸易垄断,这不是让外人来抢咱自己人的饭碗吗!真让人郁闷!
【例子:就像你本来好好地在做一件事,突然有人来横插一杠子抢走了。
】
7. 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这太荒唐了!他们在咱国家犯事了咱还没法管,天理何在啊!
【例子:好比有人在你家里捣乱,你还不能管他。
】
我的观点结论是:中英《南京条约》是一个极不平等的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灾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这段历史,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努力让国家变得强大。
马儒翰: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诡异洋翻译
马儒翰: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诡异洋翻译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有史以来一场奇特的对外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对英方的无知与英方对中国的熟知,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不过,本文想问的是,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格局?是清军将领过于无能,还是英军主帅表现神勇?笔者在读史过程中发现,双方主帅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反差,恐怕与他们各自对待翻译问题的态度有关。
那么,英方在对待翻译问题上到底与中方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有此差异,这些差异又有什么后果?本文拟以英方首席翻译官马儒翰(John Robert Morrison)为个案,对鸦片战争期间的翻译政治作一初步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谓“翻译的政治”有两层意思:第一,指作为英方首席翻译的马儒翰与鸦片战争的关系;第二,指马儒翰的语言、文本翻译与鸦片战争的关系。
一在19世纪以前,英语是一种地方用语,在国际上尚无政治地位。
即使19世纪上半期,法语仍然较英语更为通用。
在这种情况下,与之相隔万里的清政府,自然没有培养英语人才的必要。
为了与欧洲打交道,他们只是设置了拉丁语和俄语专业。
当然,反过来,英国对汉语的态度亦是如此。
乾隆五十七年(1792),马嘎尔尼使团准备来华,寻遍了英国、瑞典和葡萄牙的里思本,都没能找到一名翻译人员。
最后不得已,在意大利聘请了两个华人传教士,但是他们却只懂拉丁文而不懂英文。
这说明在19世纪以前,英国人对中文的掌握也极为有限,在与清政府的交涉中并没有语言优势。
然而,中英之间相互隔膜的“平衡状态”,很快被传教士马礼逊打破了。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是英国伦敦传教会传教士,1807年来华传播基督福音。
为了胜任传教工作,他在来华前后苦学中文,短短几年便能口说笔写。
来华后不久,为了取得合法留居资格和提高经济收入,他加入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商馆,获得了大量语言实践以及观察中国政治、人情的机会。
与此同时,这份兼职还让他与英国政府建立了联系。
中英之间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
中英之间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
不平等条约是指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列强和亚非拉国家之间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不公正的条约。
这些条约在政治、经济和领土上对被殖民或半殖民地国家施加了严苛的限制。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中英不平等条约及其内容:
1. 《南京条约》(1842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署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向英国支付巨额赔款、割让香港岛、开放五个沿海口岸给英国贸易、给予英国在中国扩大势力范围等。
2. 《中法望厦条约》(1844年):中国与法国签署的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包括:给法国在中国的商贸特权、开放多个商埠给法国、割让望厦岛给法国等。
3. 《天津条约》(1856年):中国与英法等国签署的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包括:八个独立条款,其中包括向英法等国支付大额赔款、开放多个港口及内河航行给英法等国、给予英法等国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给予英国等国在华传教和贸易特权等。
4. 《马关条约》(1895年):中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与日本签署的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包括: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支付巨额赔款给日本、给予日本在中国的商业和治外法权等。
5. 《辛丑条约》(1901年):在义和团运动后,中国与英、
美、法、德、俄等八国签署的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包括:给予八国在中国的额外特权和势力范围、支付巨额赔款、割让更多领土等。
这些不平等条约导致了中国的领土割让、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而长期的影响。
1890年3月17日,《中英藏印条约》签订
1890年3月17日,《中英藏印条约》签订
1886年12月,英国公使华尔身突然到清朗总理衙门,指责西藏当局在边界外距大吉岭相近百里的地方建立炮台,意在阻止通商。
第二年又硬说西藏兵了越界至皙益雄(今锡金)地方。
英国要挟清朝下令撤走藏军,否则英印殖属当局便要"调兵驱逐出境"。
英国借端生事,在进入西藏的同时,侵占了哲孟雄首都扛多(甘托克)。
清朝不但不支持西藏地方政府的抗英斗争,还严禁从内地省份派驻西藏的军队卷入抗英斗争。
1888年3月又将具有爱国心的驻藏大臣文顾免职,由帮办驻藏大臣升泰继任。
1890年3月17日(清光绪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由科李与英国印度总督兰斯顿在印度加尔各答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共8款。
主要内容:(1)划定中国西藏与曹孟雄的边界;(2)规定哲孟雄归英国保护管理;(3)有关通商、交涉和游牧问题留待后议。
中英之间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
文章标题:探讨中英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一、序言在我国近代史上,中英之间签署的不平等条约,是我国遭受列强侵略的重要历史节点。
这些条约内容涉及到领土割让、赔款、领事裁判权等诸多不平等条款,对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造成了严重损害。
本文将就中英之间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评估和深度探讨,以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段历史,也希望能够反思历史对我们当下的启示。
二、中英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1.《南京条约》(1842年)首先是《南京条约》,这是中英之间签署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包括:割让香港岛、赔款2000万元银元、开放五个通商口岸、给予英国公民领事裁判权等。
这一次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我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局面被打破,开启了我国半殖民地化的时代。
2.《中英新约》(1858年)随后是《中英新约》,也称《天津条约》,该条约内容进一步加重了不平等条款。
其中包括:增加开放通商口岸、扩大对外贸易、再次赔款、航运特权、驻京公使等。
这一系列条款,对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造成了进一步的损害。
3.《北京条约》(1860年)最后是《北京条约》,这是继《天津条约》后的补充条约。
主要内容包括:再次割让土地、再次赔款、修复通商口岸等。
这一次条约的签订,使得我国的领土不断被侵占,国家利益遭受持续损害。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中英之间签署的不平等条约,我认为其中蕴含着我国的屈辱史和民族精神的觉醒。
这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直接导致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受严重损害,也标志着我国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半殖民地化历程。
在当下,我们应该认真反思这段历史,保护好我们的国家利益,努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四、总结回顾本文全面评估了中英之间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逐一分析了其中的不平等条款,以及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文章也提及了个人的观点和理解,加深了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希望通过这样的全面、深刻的探讨,可以为学习和认识这段不平等条约的历史提供一些参考。
中国外事翻译史简述
中国外事翻译史简述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对外交往早,外事翻译出现得也早。
谭载喜在他的《西方翻译简史》一书中提到我国的翻译史时说:‚孔子周游列国,在各地言语发音不尽相同,彼此交流甚少的当时,也不可不通过‘象寄之才’(即翻译人员)以‘达其意,通其欲‘。
‛公元四五世纪,我国与欧、亚地区国家的贸易往来有较大发展,翻译(当时主要是口译)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明朝初,中国一直文化发达,科技进步,经济繁荣,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在长达2000年的时期里,从汉代接触外交家张骞和班超先后三次出使西域,到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指南洋和印度洋),中国对外关系活跃,且一直处于主动地位。
翻译在这些对外活动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国与亚洲、欧洲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此期间我国出现了两次翻译高潮。
汉朝末年,我国以佛教翻译为主的笔译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我国历史上一个翻译高潮,历时近千年。
明代郑和下西洋,使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西方文化的逐渐传入我国,我国出现了以翻译西欧国家科学文化为主的第二次翻译高潮。
从清代后期起,中国国力逐渐衰败,在国际上的地位也逐渐衰落。
1840年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略、掠夺、欺压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的外交翻译也遭受了100多年的耻辱。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政府官员办外交,很长时期找不到本国的翻译,而不得不使用外国人当翻译。
1861年,随着借法自强的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后改名为外务部。
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第一个掌管外交的机关。
当时顾维钧任陆徵详外交总长的秘书和参事。
他主要负责与英语国家的使馆打交道,同时帮助改革外交部。
他做的其中一件事就是成立翻译室,任务是浏览外交报纸,把有关我国的报道剪下,译成中文存档。
高一历史会考问答题
高一历史会考问答题上册问答题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这些内容有何危害?《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是⑴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是外国在中国取得的第一块殖民地)⑵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人民负担,为英国提供了资本积累)⑶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取得了贸易主权,加紧对华商品输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⑷英商进出口货物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破坏了关税权,有利列强倾销商品,民族工业失去保障)附件内容是:英国在中国有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慧国待遇、在通商中岸租赁房屋、土地和永久远居住权。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是什么?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答:A:列强扩大了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B:.①通过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英、美、法等国在中国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
②到了19世纪50年代,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它们已不满足于原来所取得的特权。
③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英法就加紧寻找借口,对中国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其目的和性质与鸦片战争相同。
因此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3、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简要叙述拜上帝教的思想构成、表达的主要思想和作用?原因:①腐败封建统治和沉重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主要原因)。
②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给人民带来灾难。
③自然灾害严重,人民生活困苦。
④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并利用其组织群众,打下了思想基础和领导基础。
拜上帝教的思想构成: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三结合,拜上帝教的主要思想:反映了中国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和平等自由的主张。
拜上帝教的思想作用:对广大人民产生了很大的号召力,使太平天国队伍壮大。
4、太平天国失败的标志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有哪些新特点?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早期中英条约的翻译问题
作者:
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4年第03期
1844—1845年,《虎门条约》和《南京条约》的翻译问题通过“老麦”的两个回译本先后在《中国丛报》披露出来。
对比这两个早期条约的中英文官本,可以发现它们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增译、漏译和误译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较为隐蔽的若干翻译问题。
《南京条约》第2条中的“港口”“领事”及“管事”、第3条中的“给予”,以及第10条中的“(秉公)议定则例”皆属此类。
最具代表性的是第10条。
从中文官本看,英国商人在中国五个开放口岸的进出货物税率要由中英双方秉公“议定”,这无疑是所谓“协定关税”原则确立的依据,近代中国正是因为这条而失去关税自主权。
但若从英文官本来看,它本无货物税率须由中英双方“议定”或“协定”之意,只是说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制定”而非“议定”一部关税表,因为英文官本是说“establish…a…tariff”而非“negotiate…a…tariff”。
是故,用“议定则例”来译之,明显不当。
当然,英文官本此处的表述本身也具有模糊性,因为“Emperor of China agress to establish…a…tariff”并未清楚地说明皇帝是同意“中方”“英方”,还是“中英双方”,来制定一部适于五港口的关税表。
至于《虎门条约》,还有这样一些译例,即某些词的概念表面上被翻译了出来,但准确意思却被模糊化。
这些翻译问题可以从清朝方面放弃使用本国译者的权利,缺乏对国际法原理的了解等角度理解与阐释。
而清政府19世纪早期并没有意识到语言文字主权的重要性,在中西语言交流与沟通上设置种种限制,导致语言文字成为中外发展贸易和建立平等外交关系难以逾越的障碍之一。
《南京条约》与《虎门条约》的中英官本之间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是这种语言障碍和翻译困难的反映。
(摘编自《历史研究》2013年第6期,作者:屈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