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授课内容:
第十三章静脉输液与输血
第一节静脉输液
定义:静脉输液(intravenous infusion)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治疗方法。
一、临床补液原则
1、先胶后晶、先盐后糖
2、先快后慢
3、宁酸勿碱、宁少勿多
4、补钾四不宜输液后,尿量增加到40ml/h时,需要适当补钾。
补钾时注意不宜过浓(浓度不超过%),不宜过快(不超过20mmol/h),不宜过多(成人每日不超过5g,小儿体重),不宜过早(见尿后补钾)。
输液过程中严格掌握输液速度,随时观察患者反应,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
二、周围静脉输液法
周围浅静脉分布于皮下的肢体末端静脉,表浅、安全
①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紧急输液时、采集血标本、静脉注射、PICC)
②手背静脉网(首选)
③大隐静脉、小隐静脉、足背静脉网(小儿),由于下肢活动受限,且危险性高,较少选用三、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输液法
中心静脉穿刺技术要求较高,一般由麻醉师或有经验的医生、护士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完成。
颈外静脉属于颈部最大的浅静脉,在下颌角下方垂直下降,越过胸锁乳突肌后缘,于锁骨上方穿过深筋膜,最后汇入锁骨下静脉。
特点是行径表浅、位置固定,易于穿刺,但不可多次穿刺。
临床上常用医用人体硅胶管插入静脉内。
该管的特点:质软、光滑、无毒、不易老化、对组织刺激性小、有短期的抗凝作用,能在静脉内停留较长时间
【适应症】①需要长期输液,而周围静脉不易穿刺者。
②为周围循环衰竭的危重病人测量中心静脉压。
③长期静脉内滴注高浓度的、有刺激性药物或行静脉高价营养输液。
【穿刺部位】在近锁骨中点上缘与下颌角联线的上1/3处,颈外静脉外侧缘
【用物准备】
【操作步骤】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查对制度,预防感染和差错事故发生。
2、仔细选择穿刺点,穿刺点位置不可过高或过低。
3、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4、防止硅胶管内发生凝血。
5、穿刺点上的敷料每日更换,潮湿后立即更换,并按正确方法进行消毒。
四、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输液法
锁骨下静脉较表浅、粗大、固定、常处于充盈状态、不易塌陷。
因管腔大,血量多,输入刺激性药物时,能很快被稀释。
【适应症】
①长期不能进食或丢失大量液体,需补充大量高热量、高营养液体及电解质的患者。
②各种原因所致的大出血,须迅速大量输入液体,纠正血容量不足或提升血压的患者
③需较长时间接受化疗的患者
④需测定中心静脉压或需要紧急放置心内起搏导管的患者
【体位】病人去枕平卧,头低肩高(肩下垫软枕),头转向对侧,显露胸锁乳突肌
【穿刺点部位】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与锁骨上缘所形成夹角的平分线上,距顶点~1cm处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
2、准确选择穿刺点
3、射管时避免硅胶管全部射入体内
4、退针时防止硅胶管被吸入
5、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6、防止硅胶管内发生凝血
7、穿刺点上的敷料应每日更换,潮湿后要立即更换,并按正确的方法进行消毒
五、常见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
(一)溶液不滴
1、针头滑出血管外: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局部肿胀、疼痛
处理方法:拔出针头,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妨碍液体顺利滴入血管,不疼、不滴、局部无肿胀疼痛
处理方法: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或在头皮针层部垫棉签等,直至点滴通畅
3、针头阻塞:检测方法为一手捏住滴管下端输液管,另一手轻轻挤压靠近针头的输液管若感觉感有阻力,松手后无回血,表示针头已阻塞
处理方法:更换针头,重新选择静脉穿刺
4、压力过低:由于输液瓶位置过低或患者肢体抬举过高或患者周围循环不良所致。
处理方法:适当调高输液瓶或放低肢体位置
5、静脉痉挛:穿刺肢体暴露在温度过低环境中过长或输入的液体过凉
处理方法:局部热敷缓解痉挛
(二)茂菲滴管内液面过高
(三)茂菲滴管内液面过低
(四)输液过程中,茂菲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六、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由于长时间大量或输入的液体不纯,输液管不洁以及多次反复穿刺等原因常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由于输液本身造成的反应,称为输液反应。
(一)发热反应(fever reaction)(常见的输液反应)
(二)循环负荷过重反应(circulatory overload reaction),即肺水肿
(三)静脉炎(phlebitis)
(四)空气栓塞(air embolism)
七、输液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infusion particle)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微米,少数加大微粒可达50-300微米。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预防措施:
八、输液泵的应用
输液泵(infusion pump)是指机械或电子的输液控制装置,通过作用于输液导管达到控制输液速度的目的。
适应症:用于需要严格控制输入液量和药量的情况。
如升压药物、抗律失常药物、脱水剂、静脉麻醉、婴幼儿输液等。
需严格控制滴速的病人,用输液泵是安全输液的一个重大进展。
(一)输液泵的分类及特点
1、活塞型注射泵
输注药液流速平稳、均衡、精确,体积小、充电系统好、便于携带,便于急救中使用。
多用于危重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患儿的治疗和抢救,也用于注入需避光的或半衰期极短的药物。
2、蠕动滚压型输液泵
(1)容积控制型输液泵:只测定实际输入的液体量,不受溶液的浓度、粘度及导管内径的影响,输注剂量准确。
(2)滴数控制型输液泵:利用控制输液的滴数调整输入的液体量,可准确计算滴数。
①可携式或半携式。
适用于家庭、小儿及化疗病人等,带泵注射器即属此类型。
②固定式输液泵。
目前多采用第三代计算机控制导管挤压定容量输液泵。
有多功能监护及监测系统,体积较大,适用于医院,输液容量范围为1-499ml/小时,还有自动报警装置。
第二节静脉输血
静脉输血(Blood transfusion)是将全血或成分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正常人的血液总量占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有70~80ml血液。
一个体重为60kg人的平均血量为4500ml。
成人一次失血不超过全身血量的10%,对机体无明显损害。
若失血量超过全身的20%,即可引起机体活动障碍,需及时进行输血或补液。
一、静脉输血的目的及原则
(一)静脉输血的目的
1、补充血容量:用于大失血。
成人一次出血在500ml以内,不需输血,约2周可恢复。
失血>1000ml时病人血压下降、头晕等,应及时输血。
2、增加血红蛋白:用于纠正贫血。
3、增加白蛋白:用于纠正低蛋白血症。
4、供给凝血因子:输新鲜血或成分血,用于治疗凝血功能障碍。
5、输入抗体、补体:增强抗感染能力,用于严重感染病人。
(二)静脉输血的原则
1、输血前必须做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
2、选用同型血液输注;
3、如需再次输血,必须重新做交叉配血试验
二、血液制品的种类
(一)全血
1、新鲜血:保存血液中原有成分。
可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对血液病人尤其适用。
2、库存血:保留红细胞及血浆,但白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破坏较多,含量少,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
库存血冷藏于4℃冰箱内,使红细胞的新陈代谢降低,并抑制细菌生长。
一般保存2~3周,保存时间越长,血液成分变化越大,酸性越高,钾浓度也越高[原因:保存时间越长,红细胞溶解,释放出大量钾离子],故大量输入库存血时,要防止酸中毒和高钾血症。
(二)成分血
成分血纯度高、体积小、比全血疗效好,副作用少;比全血含钾、氨和枸椽酸钠低,更适合肝、肾、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可一血多用,节约用血,针对性使用。
1、血浆
血浆(全血经分离后所得的液体部分)的主要成分是血浆蛋白,不含血细胞,因此不出现凝集反应,使用时不需检验血型,其作用与全血相似。
(1)新鲜血浆:采血后立即分离,然后输入,基本能保留血浆内的各种成分
(2)保存血浆:除血浆蛋白外,其他成分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被破坏,保存时间一般为6M (3)冰冻血浆:将普通血浆置于-20~-30℃低温下保存为冰冻血浆。
保存期可为5年。
使用时需在37℃~39℃温水中溶化,直到完全溶解后,立即输注以免纤维蛋白原析出。
(4)干燥血浆:把冰冻血浆放在真空装置下,加以干燥而成,又称为冻干血浆。
保存时间为5年,使用时用等渗生理盐水溶解后使用。
2、红细胞
(1)浓缩红细胞:全血抽出后,除去血浆后剩下的为浓缩红细胞,24h内直接输入,也可加入适量生理盐水,呈红细胞悬浮液输入,适用于贫血和C O中毒的病人
(2)洗涤红细胞:离心洗涤,白细胞、血小板被洗涤,抗体物质减少。
适用于脏器移植术后、尿毒症以及血液透析后高血钾病人
(3)红细胞悬液:提取血浆后的红细胞加入等量红细胞保养液制成。
适用于战地急救、中小手术者。
3、白细胞浓缩悬液:输入白细胞可治疗粒细胞缺乏症病人。
4、血小板浓缩悬液:治疗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
输血小板时需轻轻转动容器,使沉淀血小板悬浮于血清中,不必过滤进行输注,输注速度要快,每分钟80~100滴。
5、各种凝血制剂
(三)其他血液制品
1、清蛋白制剂
2、纤维蛋白原
3、抗血友病球蛋白浓缩剂
三、静脉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1、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
2、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3、严重感染
4、凝血功能障碍
禁忌症:急性肺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栓塞、恶性高血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肾功能极度衰竭、对输血有变态反应者
四、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1、ABO血型系统
根据凝集原(红细胞膜上所含的抗原)和凝集素(血清中的抗体)将人类血型分为A、B、AB、O四种。
2、Rh血型系统
以D抗原存在与否将血型分类。
血液中存在D抗原为Rh阳性。
血液中无D抗原为Rh阴性。
临床意义:①Rh血型系统所致的溶血输血反应:人类血清中不含Rh的天然抗体,当Rh阳性人的血输给了Rh阴性的人,就会在受血者体内产生Rh抗体,当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后,便会出
现一定程度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由于Rh抗体一般不结合补体,所以由Rh系统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是一种血管外溶血反应,以高胆红素血症为其特征。
一般在输血后一周或更长时间出现症状,轻度发热,伴乏力等)。
确诊后避免再次输血。
故重复输血时,即使输同一献血者的血也应重做交叉配血试验。
②新生儿Rh溶血病:当胎儿的Rh阳性红细胞由于某种原因(如少量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Rh阴性血循环)刺激母体产生抗Rh抗体,当她再次怀孕Rh阳性胎儿时,这些抗Rh抗体可透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内,并能与胎儿或新生儿的Rh阳性红细胞发生凝集和溶血,甚至死亡。
(二)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
1、血型鉴定
当A型红细胞与B型血清或B型红细胞与A型血清相混时,都会由于抗原与抗体相遇而发生一系列反应,使红细胞凝集成团,这种现象叫红细胞凝集。
只与标准血清A产生凝集者为B 型,只与标准血清B产生凝集者为B型,与标准血清A、B均产生凝集者为AB型,与标准血清A、均不产生凝集者为O型。
2、交叉配血试验
一般情况下,输血主要考虑给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的凝集素所凝集,因O型血人红细胞上无凝集原,可输给其他三种血型人。
输血时常输入全血,一般给血者的血清凝集素不会与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原因:由于给血者的血清凝集素进入受血者的血循环后很快被稀释,使血清凝集素的浓度降低到不足以同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但输血量过多、过快时仍有可能发生凝集反应[原因:凝集素来不及被稀释,或者有的给血者凝集素虽然能被受血者血浆稀释,但效力特强]。
因此输血时原则上选择同型血者的血液,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可选择适宜输的异型血,而且输血不宜太快、太多(一次<300ml)。
交叉配血:把给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称主侧。
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给血者的血清相混称次侧。
主次两侧均无凝集,为配血相合,可输血;主侧凝集,次侧不凝集,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则配血基本相合,必要时可输血,但需谨慎。
五、静脉输血的方法
(一)输血前的准备
1、备血:根据医嘱备血,抽取血标本2ml,与输血申请单及血型、交叉配血单一同交血库。
注意认真核对,避免同时为两个病人取血。
2、取血:凭提血单取血,护士应与血库人员一起认真检查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取血量、采血日期,同时检查血液质量,有无浑浊、泡沫、凝块、容器有无破损、标签是否清楚等。
正常血液分两层,上层血浆呈淡黄色,半透明;下层为红细胞,呈均匀暗红色。
两者之间界限清楚,无凝块。
[异常情况:血浆变红或浑浊,有泡沫,血细胞呈紫玫瑰色,两者界限不清或脱落,提示可能溶血,不能使用]
3、输血之前与病室另一护士再次核对上述内容,确认无误后方可输入。
4、输血前轻轻转动血袋使血浆与血球充分混合,勿剧烈震荡血液以免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溶血,不能加温防止血浆凝固变性引起反应,库存血应在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后再输入。
5、输血前后及两瓶之间,应输入生理盐水约50ml,前者避免浪费血液,后者以防两个供血者的血液发生凝集反应。
不能用复方氯化钠溶液,因其含钙剂可使血液凝固。
6、血液内不能随便加药,防止溶血或凝集。
7、密切观察输血过程中病人反应。
输血后血袋先别处理,在确保病人无任何反应后再行处理。
8、输血前30分钟注射抗过敏药和激素。
输血开始时速度要慢,约15分钟无反应,可调整到正常滴速。
(二)输血法
1、直接输血法是将供血者的血液抽出后,立即输入病人静脉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急需输血而又无库血时,或婴幼儿少量输血。
(1)用物:治疗盘内备%枸椽酸钠溶液、50ml注射器数个、其他用物同静脉穿刺法。
(2)操作
2、间接输血法是将已抽出的血液输入静脉的方法。
分为以下两种。
(1)开放式输血法
用物:血液、无菌漏斗、生理盐水,其余同开放式输液法。
操作
(2)密闭式输血法
用物:输血器、血液、生理盐水,其余同密闭式静脉输液法。
操作
六、自体输血和成分输血
(一)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指术前采集病人体内血液或手术中收集自体失血,经过洗涤、加工,在术后或需要时再回输给同一病人的方法。
种类:输前预存自体血
输前稀释血液回输
术中失血回输
优点:无须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节省血源
避免了因输血引起的疾病传播
(二)成分输血
1、定义:成分输血(component transfusion)是根据患者需要,使用血液分离技术,将新鲜血液快速分离成各种成分,然后根据患者需要,输入血液的一种或多种成分。
2、注意事项:
①为确保效果,以新鲜血为宜,必须在24h内输入体内;
②成分血输入前须做交叉配血试验,除血浆和清蛋白制剂;
③输血前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
④护士全程守护,严密监护;
⑤先输成分血,后输全血
七、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
(一)发热反应
1、原因
(1)存在致热源,因血液保存不当、输血器具消毒不彻底、或被致热源污染。
(2)多次输血的病人,血液中可产生白细胞凝集素或血小板凝集素,再次输血时,与所输入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反应,产生凝集,并在网状内皮系统内破坏,可引起发热反应。
2、临床表现
病人在输血后1~2小时,出现发冷、寒战,体温升至38~40℃,发热持续时间不等,轻者持续1~2小时可缓解,伴头痛、恶心、呕吐等。
3、护理
(1)反应轻者减慢输液速度;若症状继续发展,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将输血器、剩余血及血瓶一同送检验科。
(2)对症处理。
输血前用抗过敏药。
同输液的发热反应。
(3)按无热源技术配制、保存血液,严格消毒采血、输血用具,并无菌保存。
(二)过敏反应
1、原因
(1)输入的血液中含有使病人过敏的物质。
(2)献血者的血液中含变态反应性抗体,与病人血液内相应的抗原相遇,发生反应。
(3)多次输血产生过敏性抗体,再次输血,抗原抗体结合,发生反应。
2、临床表现:多发生于输液完毕时,轻重不一,轻者皮肤搔痒,局部或全身出现荨麻疹;重者颜面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等;再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3、护理
(1)立即停止输血,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1ml,危重时可作静脉注射,以松驰平滑肌,改善气道。
(2)对症处理:轻者抗过敏治疗;严重喉头水肿者气管切开;休克者抗休克治疗等。
(3)有过敏史者不得献血,献血者在采血前4小时禁食。
(4)有过敏史者输血前注射抗过敏药。
(三)溶血反应
血管内溶血(血液中红细胞凝集成团,继而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而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反应),为最严重的输血反应。
1、原因
①输入异型血,多由于ABO血型不相容引起。
②输血前红细胞已变质溶解。
例如血液贮存过久、血温过高,输血前加热或震荡过剧,血液污染或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使红细胞破坏
2、临床表现
一般输入10~20ml后即可出现症状。
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症状较轻,可出现头部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剧痛等;继而由于凝集的红细胞溶解,症状加重,
大量血红蛋白进入血浆,以致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酱油色),伴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后大量溶解的血红蛋白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而形成晶体,病情更加严重,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者可致死亡。
3、护理
①立即停止输血,为病人吸氧,通知大夫,遵医嘱皮下注射1:1000的肾上腺素~1ml。
②再次核对,查看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残余血送检,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查找原因。
③建立静脉通道,以备抢救。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④双侧腰封或肾区热敷,以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
准确记录尿量、尿色、测定尿血红蛋白。
⑤对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衰处理。
严格控制入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止高血钾,必要时行透析疗法。
血管外溶血(多由Rh系统血型不合引起,以高胆红素血症为其特征):一般在输血后一周或更长时间出现症状,轻度发热,伴乏力等。
确诊后避免再次输血。
(四)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
大量输血是指在24小时内紧急输血量大于或相当于病人总血容量。
1、心脏负荷过重:同静脉输液的心脏负荷过重反应。
2、出血倾向:输入大量库存血时,可等引起出血[原因为其中血小板数、凝血因子减少,表现为皮肤粘膜淤点、淤斑,穿刺部位可见大块淤血或手术渗血等]。
故大量输血时应输入新鲜血,或与库存血交叉使用。
并认真观察,及早发现,对症处理。
3、枸椽酸中毒、低血钙、高血钾:肝功不全的病人,输入大量含抗凝剂的血后,无法及时将其破坏,造成枸椽酸中毒。
另外枸椽酸与体内游离钙结合使血钙下降,出现手足抽搐,心律失常等。
库存血中钾离子随着时间延长而浓度加大,输血后会发生高血钾。
要严密观察病情,输库血大于1000m l时需补钙。
4、酸碱失衡:库存血时间越长,酸性越大,大量输血会造成酸中毒。
(五)其他反应
1、空气栓塞:同静脉输液反应。
见静脉输液反应的空气栓塞。
2、输血传播的疾病:肝炎、艾滋病、疟疾等可通过输血,传染给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