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病案分析研究报告一统

合集下载

《伤寒论》病理浅析

《伤寒论》病理浅析

《伤寒论》病理浅析现代医学尊崇病理研究,似乎一切非病理研究的医学均不是科学。

姑从其类,浅析《伤寒论》中蕴藏的病理学规律,拟拙文抛砖引玉,以待大家考证。

首先,要明确中医学有两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即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核心的时方辨证体系和以《伤寒杂病论》为基础的经方辨证体系。

从六二版官方教材延用至今可知,脏腑辨证法为现代中医主流辨证法,为什么?窃以为,是因为脏腑经络从形式上接近于现代解剖学的组织器官、从意识形态上又与人们由粗到细的认知习惯相媾合,所以,人们无视《伤寒论》作者被历代名医尊为“医圣”这一历史事实使《伤寒论》沦为“选修课”自然是在情理之中之事。

这也是近百年来中医屡“振”不兴的根源所在,说到底,是西医思维在主导“中医振兴”。

言归正传,《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学说始终贯穿了人体局部的病变必然伴有全身性疾患并发症存在的整体思想。

疾病之产生,既有外源性又有内源性亦或内外兼具。

外源性跟环境、气候相关,如六淫、时疫、包括创伤等;内源性包括体质(或称禀赋、遗传)、七情、饮食等;同时,有致病后的病理产物,如痰饮水湿宿食瘀血等。

然不管哪种原因致病,其病理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自感症状和客观体征是按一定规律存在的,这就是《伤寒论》的病理基础。

至于病程可根据致病因子(邪气)侵袭人体各不同层面和(或)病理产物多少及性质来综合判定。

详言之,在人体最外围(包括呼吸道肺脏、皮毛肌肉、筋骨关节等躯壳部位)有缜密的防御(或与自然界完成交换)系统,设有两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犹如护城河外的哨卡和护城河上的吊桥,第二道防线好比高高的城墙以及驻扎在城墙上的前沿指挥中心以及中心配备的兵员战力。

各部门主要成员由人体皮肤、五官感受器之痛麻胀痒及感觉、味觉神经末梢组成。

比如,牙痛了,西医有可能判定是“炎症”或“龋齿”,处以消炎或麻醉或手术;《伤寒论》认为,针对警情,要分析敌我态势,动态掌控,如果是阳明病或太阳阳明合病警情,前沿指挥中心可直接调集兵力予以有效阻击或实施歼灭;如果是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警情,前沿指挥中心一方面要实施阻击一方面要上报内城总司令部。

广中医伤寒论病案分析题目汇总

广中医伤寒论病案分析题目汇总

三、病案分析。

(1-6题是老师所说重点)※1、邓某,男,47岁,农民。

素体壮实,时值夏日酷热,晚间当门而睡,迎风纳凉,午夜梦醒,渐觉凉爽,夜深觉寒而冷醒,入室裹毯再睡,次日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壮热无汗,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见浮紧,舌苔薄白,根部微黄。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2、李某,女,63岁。

反复发作眩晕,伴恶心,呕吐白色痰涎,纳差,不能起床,恶寒,肢冷,心烦,口不渴,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3 、男,67岁,素有慢性支气管炎,每逢受凉即发。

因3天前淋雨后恶寒发热,咳嗽,咯痰,心悸,胸闷,张口呼吸。

某医用小青龙汤后,汗大出,现热已退,头昏眩不能站立,四肢清冷,心悸胸闷,静卧则稍舒,动则眩晕加剧,小便不利,大便平。

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紧。

(清写出理、法、方、药)※4、张某,男,65岁。

患咳喘十余年,每年冬发夏愈。

今年起频发无度,现值盛夏,尚穿棉袄,夜盖棉被,凛凛恶寒,背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伴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视物昏蒙,舌苔白腻,脉弦紧。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5、张某,男,19岁。

初起发热恶寒,汗出,口微渴。

就诊时高热达39°C,汗出,咳嗽气粗而喘,痰黄而粘,夹有少量血丝,胸闷且痛,喉中痰鸣,口渴,烦躁,舌苔黄略干,脉浮数。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6、患者陈某,男,48岁。

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舌苔薄白,脉微浮,重按无力。

(要求写出理、法、方、药)7、仲某,女,4岁。

因饮食失调而腹泻月余,大便挟有未消化物,服中西药并输液无效,患儿面色隐隐泛红,发热体温38.5℃,精神疲乏,睡卧露睛,身体消瘦,皮肤干燥,弹性较差,口渴不多饮,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沉微。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伤寒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对医护人员来说,了解伤寒的病案分析资料非常重要。

本报告将通过对某例伤寒患者进行病案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影响因素以及治疗方案等内容,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患者基本情况该病例为男性,年龄55岁,已婚,工程师职业。

他在过去的两周内出现了高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并于近期就诊。

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体检结果,初步怀疑为伤寒病。

二、临床表现1、高热:患者出现持续性发热,体温达到39.5℃,伴有寒战和畏寒感。

2、头痛:患者头痛明显,并伴有眼眶深陷的表现。

3、腹痛:患者感到腹部不适,而且出现腹痛和腹胀的症状。

4、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5、神经系统症状:患者表现为嗜睡、神经过敏、肌肉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

6、皮肤症状:患者出现皮肤苍白、口唇发绀等表现。

三、影响因素1、病原学因素:伤寒病由伤寒杆菌引起,主要经由粪口途径传播,尤其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饮水传播。

2、环境因素:伤寒流行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和气候炎热的夏季,尤其是在污水处理不善或水源受到污染的地区。

3、个体因素:长期携带伤寒杆菌者具有较高的发病风险,此外,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也容易受到感染。

四、治疗方案1、抗生素治疗:伤寒为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抗生素是常规治疗的关键。

在确定诊断后,应尽早开始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

2、寒热疗法:对于高热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冰敷、冷水擦浴等,以缓解高热带来的不适。

3、调整饮食:伤寒患者食欲不振,为了维持患者的营养摄入,可以采用分食、多餐少量的饮食方式,以及提供易于消化的食物。

4、流质摄入:在伤寒病初期,患者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此时适宜给患者提供充足的流质,以预防脱水和营养不良。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对该病例的病案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伤寒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的传染病,及时准确的诊断以及有效的治疗非常关键。

《伤寒论》病病机探讨1

《伤寒论》病病机探讨1

《伤寒论》病病机探讨1摘要:病是中医辨证学说中可规范的内容。

仲景对病的规范不是规定脉症,而是从脉症的病机意义实现对病的规范。

病病机具体要素的核心构成决定病的基本属性,是疾病分类的依据;而要素关系则反映具体疾病的本质特点和一般的证候规律。

病病机对象界有大小之分,有包含与被包含之别,有彼此传变之系,是病在一定时间、空间纵过程的相对稳态,通过证候病机反映出来。

把握病病机有利于引导临床辨症向证候病机运动和预测疾病的传变趋向。

病机是中医一切临床活动的中心,凡是研究天地社会和人四位一体交流联系之“气”及其对机体影响的理论,都属于病机范畴,可以分为病机理论基础、基本病机、病病机和证候病机四大层次。

[1]证候病机是临床的、个体的,是论治之的。

病病机与临床关系最直接,是证候病机的基本构成,是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

从两者关系来讲,“证候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是病的证候。

病与证候,犹如线之与珠,离开病这条线,证候这些珠便离散无归”。

[2]“虽然证候是疾病一定阶段的证候,但临床患病大多不是单一的,常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存在多种疾病,证候每每成为多种疾病'合病’、'并病’的综合体,在这种情况下,病种成了证候的构成要素。

”[ 3]故辨病是中医辨证学说的重要内容。

临床中医辨病进行病的判断,根本在于病病机的认知和把握,这在《伤寒论》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2011-1-231 对病的规范和把握根本在于病病机何为病?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具有相对稳定的临床过程,包含了一个以上证候,[4]主要有三大内容:病病机、病病机标识、一般证候特点。

病病机决定病本质,是“具体疾病彼此相区别的、在一定时空中病变相对稳定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病机过程,带有一般、普遍的特点。

它勾画了疾病从发生、发展到传变它病的病变规律,不管那种疾病的变化发展的那个阶段所出现的证候,都是在病病机的基础上演变形成的,因此病病机在辨证论治具有规矩准绳的意义,是一种病的规范。

试从_伤寒论_方药分析仲景阴阳统一观及意义_刘子丹

试从_伤寒论_方药分析仲景阴阳统一观及意义_刘子丹

127第14卷 第8期 2012 年 8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 ol. 14 No. 8 Aug .,2012纵观《伤寒论》全文,我们可以看到六经病名篇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其中阴阳为辨证总纲。

《伤寒论》太阳病篇指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7),本条不冠以太阳病,而冠以“病有”二字,可见是泛指六经病而言,柯韵柏《伤寒论注》列此条于“伤寒总论”之首作为总纲[1],说明他也认为伤寒以阴阳为辨证总纲。

其中阴包含里、虚、寒,阳包含表、实、热。

今笔者试从《伤寒论》的具体方药来分析仲景阴阳统一观的思想及其意义,并从这一思想出发,在对待条文方药的争议方面,条文的排列编次方面,对一些方药的认识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当之处,恳请同道指正。

1 阴阳统一观的思想从方药上看,治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麻黄汤为太阳表寒实证(阳),桂枝汤为太阳表寒虚证(阴);同为治疗下利,桂枝人参汤证为里虚寒兼表下利(阴),而葛根芩连汤为里实热兼表下利(阳);同为治疗水饮,真武汤为少阴寒化,阳虚水泛,故治以扶阳利水,而猪苓汤为少阴热化伤阴,水热互结,治以育阴利水,治法上一个扶阳,一个育阴;同为治疗下利便脓血,桃花汤为虚寒性的下利便脓血(阴),白头翁汤为实热性下利便脓血(阳);同为治疗咽痛,半夏散及汤病机为寒客咽喉,治疗以通阳散寒,涤痰开解(阴),而桔梗汤、甘草汤病机邪热客于咽喉,治疗以清热利咽(阳);同为治疗腹痛,桂枝加芍药汤治疗腹痛偏于虚(阴),而桂枝加大黄汤治疗腹痛偏于实(阳)等,这些方药无不体现仲景阴阳统一观的思想。

2 阴阳统一观的意义2.1 对有争议的条文可提供依据如《伤寒论》中“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8),方后云:“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伤寒论病案分析报告一统

伤寒论病案分析报告一统

病案分析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

体温37.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中风表虚证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

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2.刘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

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内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3.李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

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证型:营卫不和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

伤寒论113方病机治法总结(一)

伤寒论113方病机治法总结(一)

伤寒论113方病机治法总结(一)伤寒论113方病机治法总结前言《伤寒论》是中医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113方是治疗伤寒病的重要方剂集合,本文将对这些方剂的病机治法进行总结。

我们将重点讨论病机的理解以及治法的运用。

正文方剂一:麻黄连薏苡甘草汤•病机:伤寒初起,阳明经属火热,伤津留癥,经火郁结,水湿凝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通阳明,清利水湿。

•成分:麻黄、连翘、薏苡仁、甘草。

方剂二:桂枝二越婢加半夏生姜汤•病机:表里虚实,阴阳失调,胃气上逆,咳喘短气。

•治法:发汗解表,温通阳明,降逆止咳。

•成分:桂枝、细辛、甘草、生姜、半夏、大枣。

方剂三:小柴胡汤•病机:太阳病表,阴阳不通,四肢拘急。

•治法:疏解表里,温通阳明,解郁和胃。

•成分:柴胡、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黄芩、木香。

方剂四:大青龙汤•病机:太阳病形成实证,阴阳两虚。

•治法:疏解表里,温通阳明,清利水湿,解郁和胃。

•成分:黄芩、黄连、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术、桂枝、细辛。

方剂五:小青龙汤•病机:表里虚实,清利水湿,热入营衛。

•治法:疏解表里,温通阳明,清利水湿,解郁和胃。

•成分:黄芩、黄连、半夏、人参、桂枝、生姜、大枣、甘草。

方剂六:青龙汤•病机:表里虚实,清热泻下,水湿停聚。

•治法:疏解表里,温通阳明,清利水湿,解郁和胃。

•成分:黄芩、黄连、半夏、大黄、竹茹、桂枝、生姜、大枣、甘草。

结尾本文对《伤寒论》中的113方病机治法进行了总结,列举了其中6个重要方剂的病机和治法。

这些方剂在治疗伤寒病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方剂,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提升中医学的疗效和研究水平。

方剂七:大柴胡汤•病机:阳明之气壅滞,津液不布,阳明病不解。

•治法:疏解表里,温通阳明,和营阴。

•成分:柴胡、人参、大黄、黄芩、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方剂八:赤石脂汤•病机:伤寒气闭于里,小便不利,实热在膀胱。

病案教学法在中医经典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病案教学法在中医经典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病案教学法在中医经典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中医古典医籍《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门课程是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经过2~3年的基础课学习及一部分临床专业课的学习后,开设的理论与临床提高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法方药辨证为一体的典范,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对于帮助学生提高辨证论治的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古典医籍教学模式几乎是固定不变的,主要是以经解经,解释原文为主要教学方法,造成教学与学习上的误区。

为了密切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的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临床辨证论治实际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中医思维模式,本课题组在古典医籍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病案教学,并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总结。

一、对象与方法(一)对象以我系2004级、2005级和2006级中西医结合本科班学生,共137名。

(二)内容和方法。

1.病案库的建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学目的,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内容,选择历代名医验案、现代医学杂志及个人临床诊治病案等100多例难易程度适中的病案建立病案库。

2.病案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具体实施中,我们采用以下方法:(1)病案导学式教学病案导学式教学法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病案为基础、问题为导向,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具体的教学环节:展示病案——提出问题——自学思考——讨论置疑——评价精讲。

(2)病案分析法病案分析法就是将临床典型的病例展示在学生面前,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的教学方法。

在中医学的教学过程中,课堂理论讲授结合临床病例已成为大多数医学教育者的共识。

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3种方法:1)针对性病案分析针对性病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在分析病案时抓住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展开。

2)启发性病案分析启发性病案是通过巧妙的构思,生动的病情描述,通过对病案中隐含的理论问题和辨证要领的分析,使学生对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

伤寒太阳病病案讨论

伤寒太阳病病案讨论

药物治疗
选用辛温解表的中药方剂,如麻黄汤等,以 发散风寒、解除表证。具体药物组成及剂量 需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非药物治疗
可采用针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法,以疏通经 络、调和气血。针灸可选用风池、风府、大 椎等穴位;拔罐可选用背部膀胱经及督脉穴 位。
饮食调理
建议患者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生冷、油腻 、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可适量食用葱姜蒜等 辛温发散之品,以助药力发散风寒。
刺治疗;拔罐则可在背部膀胱经和督脉上进行拔罐治疗,以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03
病案分析与讨论
症状识别与评估
01
02
03
04
发热
患者体温升高,通常超过 37.5℃,可能伴随恶寒。
恶寒
患者感到寒冷,即使周围环境 温度正常或偏高。
无汗
患者皮肤干燥,无明显汗液排 出。
脉紧
患者脉象紧张有力,如弹丸状 。
诊断思路与方法探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药物治疗选择与应用
中药方剂选用依据及作用机制
选用依据
根据伤寒太阳病的临床表现,如发热、恶寒、无汗、脉紧等,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选用具有辛温解表、发 汗散寒功效的中药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作用机制
中药方剂通过刺激汗腺分泌、扩张血管、增加血液循环等方式,促进体内热量散发,达到解表发汗、散寒祛邪 的目的。同时,方剂中的药物成分还具有抗炎、抗病毒等作用,有助于缓解病情、缩短病程。
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等症状,同时可 伴有脉浮紧或浮缓等脉象变化。
辨证施治原则及方法
辨证施治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施治,以发汗解表、调和营卫为主要治疗原则。

近五年《伤寒论》研究述评

近五年《伤寒论》研究述评

近五年《伤寒论》研究述评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最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至今仍受到世界各国医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近五年来,随着中国医学的飞速发展,研究《伤寒论》的热潮也是一路上升。

本文以《近五年《伤寒论》研究述评》为标题,通过对近五年《伤寒论》的研究现状的整理与分析,提出关于《伤寒论》的新观点,并从现代医学角度解读其中的宝贵精髓。

首先说明近五年《伤寒论》的研究现状。

近五年来,有关《伤寒论》的研究非常活跃,广泛涉及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理论医学、临床实践等多个领域,为《伤寒论》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比如,专家们发现《伤寒论》早期文献记载的《伤寒论》为三部处方集;详细析解《伤寒论》中药物使用原理,深入到治疗细节;以及根据近年来大量临床实践数据,不断完善《伤寒论》治疗内容,逐步走向实用化。

其次,对近五年《伤寒论》的研究成果提出新的观点。

虽然《伤寒论》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但它的内容仍属于经典医学,主要讲述关于论证诊断及治疗疾病的原理和技术,而现代医学则从基础医学出发,重点研究全身性疾病的发病及治疗机制。

因此,对于现代复杂疾病,应用《伤寒论》的治疗技术,必须结合现代细胞生物学理论,以及基于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子细分把握和运用,才能有效的控制病变,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也可以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对《伤寒论》的思想进行解读。

因为《伤寒论》的理论更多的是从规律的角度出发,而现代医学更倾向于从化学细分,以及小分子生物活性药物方向研究,从而确定病理及治疗措施。

而《伤寒论》中提到的生物活性物质都是从中草药来源,主要是植物提取物。

因此,我们可以从研究《伤寒论》中提及的药物组份,对中药复方抗炎药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更多的药物来源,更有效的治疗慢性炎症疾病。

综上所述,近五年来《伤寒论》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并提出新的观点。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解读,《伤寒论》的宝贵精髓在于它所强调的中药复方抗炎药的使用,以及对于细胞生物学的研究。

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分析

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分析

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分析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的经典之作,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它以系统、完整的形式记录了伤寒这一传染病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内容,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伤寒论对于细菌感染的认识具有重要价值。

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早在两千多年前,张仲景就描述了伤寒的病程、传播途径等,对疾病的传染性有了初步认识。

伤寒论将伤寒分为六经伤寒、厥阴伤寒等不同类型,说明了不同类型伤寒的症状表现、临床特点,为进一步研究细菌感染的传播规律以及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次,伤寒论在临床诊断中具有指导意义。

张仲景提出了诊断伤寒的“六气罕见、三因罕见、五浦罕见”等标准,将伤寒与其他疾病进行区分。

这为医生们在临床实践中及早识别和确诊伤寒提供了重要依据。

伤寒论中还描述了伤寒常见的症状、体征、脉象等,使临床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和辨别病人的表现来进行初步的诊断。

另外,伤寒论对于病因与病理的理解也具有重要作用。

张仲景提出了“伤寒之败毒也”、“外者败之,内者助之”这样的理论,认为伤寒是由外邪侵袭和人体内部的失调所致。

通过对病因的认识,可以引导临床医生从病因入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伤寒论还对伤寒的病理变化进行了详细描述,如高热、脾肝夹滞、血燥等。

这些病理认识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伤寒论通过对伤寒的辨证论治进行了系统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其中包括汤剂的使用,如桂枝汤、葛根加半夏汤等。

这些经验方可以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运用,帮助医生们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伤寒论还涉及到针刺疗法、推拿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对于临床实践的多元化治疗提供了参考。

伤寒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对传染病的认识和治疗,更在于它对中医医学体系的贡献。

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治争论的重要参考资料,为中医学派别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伤寒论以经、症、治为基础,凝结了张仲景的临床经验和中医医学理论。

伤寒论临床应用的病理学基础分析

伤寒论临床应用的病理学基础分析

伤寒论临床应用的病理学基础分析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伤寒是一种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出汗、脉搏细数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导致生命危险。

对于理解伤寒的病理学基础,对其临床应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分析伤寒论临床应用的病理学基础。

首先,伤寒论中提到了病原体与人体的关系。

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伤寒的病因可以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种情况。

外感即由病原体直接侵袭人体引起的,而内伤则是由于人体的体质不平衡或长期情绪不稳定等原因导致的。

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伤寒的病理学基础都是病原体与人体的相互作用。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来确定病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其次,伤寒论对病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根据伤寒论的观点,伤寒疾病是由于病原体入侵人体,引起营卫失调,导致机体阴阳失衡的结果。

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外邪与正气之争,导致机体防御机能受损,从而使病原体更容易侵入体内并蔓延。

同时,伤寒论还提到了寒热结邪的不同阶段,包括外邪表邪、营卫分离、阴阳失调等。

这些阶段的分析为医生提供了治疗伤寒的指导,可以根据疾病阶段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中药治疗方法。

此外,伤寒论中还涉及了体液代谢的病理学基础。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健康与体液的平衡密切相关。

伤寒论中提到了“虚实夹杂”的病理机制,即病程中体质虚弱的患者往往与实证同时存在。

这种病理机制主要与体液代谢异常有关,其中包括阴阳不调、津液耗损等情况。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状况和体液代谢情况,以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最后,伤寒论中还提到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根据伤寒论的观点,治疗伤寒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而不是简单地依赖于某一种药物或方剂。

伤寒论中提到了不同的证候类型,包括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等。

每种证候类型都有不同的病理基础和治疗原则,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类型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伤寒概括总结报告范文(3篇)

伤寒概括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伤寒,作为一种古老而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自19世纪末以来,伤寒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

本报告旨在对伤寒的历史、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总结,以期为我国伤寒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二、历史背景伤寒的病原体为沙门氏菌属中的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其感染史可追溯至古代。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曾描述过类似伤寒的症状。

19世纪末,德国医生卡尔·耶尔森(Karl Ehrenberg)和保罗·莱夫勒(Paul Ehrlich)分别发现了伤寒杆菌和血清学诊断方法,为伤寒的研究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三、流行病学伤寒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

伤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即通过食用被伤寒杆菌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感染。

此外,伤寒还可以通过密切接触患者或带菌者、苍蝇等媒介传播。

四、病原学伤寒的病原体为伤寒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

该菌具有侵袭性和毒力,能够抵抗胃酸和胆汁的杀灭作用,从而在人体肠道内生存和繁殖。

伤寒杆菌主要侵犯肠道,引起肠道炎症,同时可侵犯全身其他器官,如肝脏、脾脏、肾脏等。

五、临床表现伤寒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发热:持续高热是伤寒的典型症状,常伴有寒战。

2.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

3.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乏力、表情淡漠、嗜睡等。

4. 循环系统症状:心率减慢、血压降低等。

5. 皮疹:部分患者可在病程中出现玫瑰疹。

6. 其他症状:肝脾肿大、关节炎等。

六、诊断伤寒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1. 血培养:是确诊伤寒的金标准,阳性率较高。

2. 粪便培养:可检测到伤寒杆菌,但阳性率较低。

3. 血清学检测:如肥达反应、ELISA等,可检测伤寒杆菌特异性抗体。

《伤寒论》兼变证证治研究的开题报告

《伤寒论》兼变证证治研究的开题报告

《伤寒论》兼变证证治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伤寒论》兼变证证治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伤寒论》是中医学著名经典,是阐述温病研究的基石之一,对中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极大的意义。

《伤寒论》中描述了许多传统证型,但在实际应用中,该经典中的证型有时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即变证。

因此,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如何在兼顾传统证型的前提下识别和治疗变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伤寒论》中的传统证型和变证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其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也为中医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依据。

研究内容:1. 《伤寒论》中的传统证型及其特点2. 《伤寒论》中常见的变证及其特点3. 变证的发生原因4. 变证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5. 实际案例分析和探究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对中医古籍的查阅,系统总结《伤寒论》中传统证型及其特点,以及常见的变证类型。

2. 病例分析法:通过实际临床案例的分析,探究变证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3. 比较分析法:将传统证型和变证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点,探究变证的特点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

预期成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可以对《伤寒论》中的传统证型及变证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提高临床医生的识别变证和采取相应治疗方法的能力,进一步推进中医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具体成果包括:1. 对《伤寒论》中传统证型和变证的分析总结2. 对变证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的深入研究3. 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变证的方法4. 为中医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依据参考文献:1. 李时中, 杨宝生. 《伤寒论》兼论温病证治[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2. 周攀, 林道华. 《伤寒论》证治辞典[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3. 徐文杰, 田婷. 《伤寒论》变证的临床研究[J]. 中医杂志, 2018,59(4): 320-322.。

运用《伤寒论》方组临床观察与分析

运用《伤寒论》方组临床观察与分析

运用《伤寒论》方组临床观察与分析摘要】《伤寒论》是历代医家尊奉的中医经典著作之一,想成才,必须读经典、拜名师、做临床。

笔者通过临床实际病例,以抓主症、找病机为突破口,结合《伤寒论》理论,运用原方治疗疾病,取得一剂知、两剂愈的显著疗效,多次验证了《伤寒论》方药的神奇。

【关键词】《伤寒论》;临床观察;分析【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219-02 1桂枝汤的妙用1.1方组: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1.1.1因其为《伤寒论》的第一首方,又称群方之冠。

本方具有解肌发表或调和营卫的作用,所以尤怡《金匮心典》中引徐(彬)氏之说,“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

”因该方用途很广,故笔者也让它打头阵。

张仲景对本方的论述条文甚多,仅举与病案有关的条文。

1.1.2第13条太阳病,头痛,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1.3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2病案一2.1梁某,女,74岁,家住襄城县城关镇。

于2010年7月25日9时首诊。

以感冒后头痛6日,不大便三日为主诉。

患者于7月19日晚上出现身冷、发热(腋下38.5℃)头疼无汗。

家中备有安乃近片,就服了2片,汗出后,热退,头疼减轻。

20日中午再发热(腋下38.5℃)头疼,到诊所输液治疗两天,用药不详,头项疼,发热(腋下37.4℃),不排大便。

患者来时拿一药方(荆芥防风柴胡大黄芒硝),问明原因是,两年前曾患感冒,与此次相近,服某老中医所开中药(患者带方)一剂而愈,又找出服二剂不效,特来求治。

四诊细察,患者穿得很厚说明恶寒(恶风),患者手臂发粘说明汗出,头项痛,发强,发热(腋下37.4℃),寸口脉浮,小便色量正常。

说明是太阳中风证,慎思良久,随书桂枝汤一剂。

药用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嘱其头煎加水600毫升,煎取300毫升,顿服,十分钟左右服热小米汤300毫升。

《伤寒论病病案例分析》

《伤寒论病病案例分析》

《伤寒论病病案例分析》
引言
本文对《伤寒论》中的病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伤寒论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对不同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伤寒论的原理和应用。

病例分析
1. 病例一:发热、恶寒、头痛、身体乏力。

经过分析,病例一的症状与伤寒病相似。

根据《伤寒论》,这是一种表现为发热、恶寒的病症,可能是因为外邪入侵而引发的。

治疗方法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剂。

2. 病例二:发热、口渴、脾气大、小便短少。

这种病例可能是湿热内蕴,导致气机不畅。

治疗方法可以采用利水通淋、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帮助排除湿热。

3. 病例三:发热、出汗、恶心、呕吐。

这种病症可能是阳明病的一种表现。

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泻下法,如灌肠、吐,来清除病邪。

结论
通过对《伤寒论》中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病症的诊
断和治疗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
当的方剂和治疗方法,确保疾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治愈。

(字数:225)。

伤寒论中的经典案例分析

伤寒论中的经典案例分析

伤寒论中的经典案例分析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的一本医学著作,它详细记载了许多疾
病的治疗案例,包括经典的三因素伤寒病。

下面,我们来分析其中
的一些经典案例。

太阳病篇
太阳病篇是《伤寒论》的开篇,记载了许多典型的伤寒案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桂枝汤法”。

这是一种以桂枝为主药的汤剂,对于伤寒热证有非常好的疗效。

卫气营衛病篇
卫气营衛病篇是《伤寒论》的第二篇,它包括了伤寒热病后期、气分、汗证、津液、食谷、虚劳等方面的病证。

其中,最经典的案
例就是“四逆汤法”。

它是一种主要用于治疗寒热交替、四肢冰冷等
症状的汤剂。

气厥篇
气厥篇记载了许多因气厥引起的病证,包括恶风、中风等。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葵子厚朴丸法”。

这是一种用于治疗气虚血弱所导致的气厥病证的方剂,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津液篇
津液篇是《伤寒论》的第十篇,它主要描述了液体代谢方面的疾病,如口渴、津液不足等。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十全大补汤法”。

它是一种能够补充人体精气神的方剂,对于治疗津液不足等各种病证有着非常好的疗效。

总之,《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记录了许多经典的病例,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医学智慧。

我们今天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正是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伤寒论》研究现状

《伤寒论》研究现状
《伤寒论》研究现状
是中医学究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教学研究 大型研究综合多方面
一、文献研究
包括版本考证、条文字词语法、伤寒注家、六 经辨证体系(六经病实质、诊疗思想与方法、 脉象、腹诊等)、哲学思维、发展历史、现代 统计方法研究组方用药规律、数据挖掘整理、 建立数据库等内容。 普及研究及专题研究等。
火神派 郑钦安、李可、卢崇汉、刘力红等 寒温统一派 俞根初、万友生等 方证对应派 胡希恕、吉益东洞、黄煌等 古经方派 张大昌、衣之镖等 六经辨证论治派 李培生、刘渡舟、李克绍、陈亦人、陈瑞春等,以及 梅国强、熊曼琪、李心机、聂惠民等
另有地方特色的学派
岭南伤寒四大家:陈伯坛、黎庇留、易巨 荪、谭星缘 绍兴伤寒学派:俞根初、何秀山 何廉臣、裘吉生、曹炳章为 “绍派医林三 杰” 新安学派:方有执、汪机、吴谦等 山西门氏:门纯德、门九章等
六经的实质
六经这一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宋· 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首次将《伤寒论》三 阴三阳称为六经 明· 李时珍:脏腑说 清· 柯琴:六经地面说 陈修园:六经气化说 民国· 陆渊雷:证候群说 刘绍武:六病说 教材:综合说
方药计量方式
《伤寒论》在方药的计量方式上沿用汉制,方药的计量 中度量衡与非度量衡单位同时并存,以度量衡计量为主,其 中最主要的、使用最多的是衡中的“两”。(1)度量衡单位 中“度”用到尺,但仅厚朴一味使用,且书中厚朴还用斤、 两来计量,说明尺作为中药的计量在汉代已经明显减少,有 被取代的趋势。(2)度量衡单位中“量”用到斛、斗、升、 合,其中以升的使用为最多。但从总体上,“量”主要用来 计量方药的加水量、煎煮量及服用量,只有少量用于计量药 物的剂量。(3)度量衡单位中“衡”的使用在所有计量中是 最多的,有铢、两、斤三种,其中又以两为最多,是《伤寒 论》与《金匮要略》中方药计量的最重要方式。这种以“衡” 为方药主要计量的方式一直沿用到今天,但不再是两,而是 与国际接轨的单位“克”。

伤寒论 病例分析

伤寒论 病例分析

单某,女,35岁,工人。

主诉:失眠三个月余。

诊断:少阴病热化心肾不交证(黄连阿胶汤证)辨证分析:烦劳伤肾,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致心火亢盛,则五心烦热,失眠不能安卧;烦热不得卧,甚于夜晚阳入阴时,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的典型症状;口燥咽干,舌红绛无苔,脉细数,亦为阴虚火旺而致。

治法:滋阴清热,交通心肾。

方剂:黄连阿胶汤。

处方: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田某,男,62岁,农民。

主诉:头昏目眩,身体颤抖5天。

诊断:少阴病阳虚水泛证(真武汤证)。

辨证分析:表证过汗损伤少阴之阳,肾阳日衰,不能化气行水,水气变动不居,上冲清阳,则头晕目眩;水气上凌于心则心悸;水气外浸筋脉,加之阳虚筋脉失煦,则背恶寒,筋脉跳动,身颤抖;水寒在内,筋脉拘急则脘腹痛;水寒困于下焦,肾阳虚气化失职则小便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弱均为阳虚水泛所致.治法:温阳化气行水。

方剂:真武汤。

处方: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黑附子病例:何某,女,66岁。

右上腹反复疼痛20余年,复发10天,伴畏寒,发热,呕吐。

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

经西医保守治疗无效,欲行手术,因患者不同意,遂要中医科会诊。

证见右上腹绞痛,硬满拒按,乍寒乍热,口苦,呕逆,心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粗糙少津,脉滑数。

要求,写出方证名称,病因病机,治法,药物组成。

方证:大柴胡汤证。

病因病机分析:本证病机为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

病入少阳,邪居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分争,正邪分争,进退与表里之间,邪盛则恶寒,正盛则发热,正邪分争,互有进退,故见乍寒乍热;胆火上炎则口苦;胆热内蕴,热扰心神则心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作呕逆;阳明里实,燥屎内结,则大便秘结;邪郁少阳,经气不利,加之阳明里实内结,腑气不通,故见右上腹绞痛,硬满拒按;舌红,苔黄厚粗糙少津,脉滑数,均为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之象。

治法: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方药: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大枣,生姜,芍药,枳实,大黄)病例:胡某,女,26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案分析1.王某某,女,50岁.主诉:发热一周.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b5E2R。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体温37.50C,皮肤湿润.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中风表虚证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p1Ean。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2.刘某,男,60岁.主诉:咳喘一周.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DXDiT。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内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RTCrp。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3.李某某,女,55岁.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地毛巾可拎出水.纳可,口和,二便调.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中医诊断:自汗证证型:营卫不和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与原文第53条病证相符,“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与营气谐和故尔”,即营卫不和.5PCzV。

治法: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4.王某某,男,40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能坐立三天.?? 现病史:突起颈项拘急,背部如被人抓住感.不能坐立,只能平卧,虽为盛夏,但仍喜被恶风,伴汗出.??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头颅CT、脑脊液生化检查、血压均未见异常.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证候分析:患者起病尚急,为新病.风邪袭表,客犯太阳经脉,经输不利,津液受阻,不能敷布,经脉失养,故颈项拘急.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肌腠松疏,故汗出恶风.不能坐立,只能平卧,为兼有正虚之征.舌脉无明显异常,排除杂病中风、暑温危证.jLBHr。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葛根.5.王某,女,34岁.?? 主诉:恶寒汗出半月.?? 现病史:患者前因感冒,自服退烧药,现仍恶寒汗出,微发热,汗漏不止,虽值盛夏,但汗出清冷质稀,动则尤剧.伴疲倦,小便量少,手足时时拘挛疼痛.xHAQX。

?? 检查:舌淡,苔薄白,脉沉弱.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证证候分析:患者前因感冒,自服退烧药,遂恶寒汗出,汗漏不止、清冷质稀,为发汗太过,损伤阳气,卫表不固所致.由于汗多伤阴,膀胱津少故小便量少.阳虚不能温煦,阴伤失于濡养,致筋脉失养,则手足时时拘挛疼痛.汗多,动则尤甚,虚也.恶寒微热,为表证未罢,兼太阳中风表虚.舌淡,苔薄白,脉沉弱为阴阳不足兼表之征.LDAYt。

治法:扶阳解表方药: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炮附子.6.周某,女,27岁.? 主诉:胸闷心悸三天.? 现病史:一周前感冒,恶寒发热,咽喉不适,近三日出现胸闷心悸,经静滴青霉素,发热除,但仍恶寒,头项酸楚.Zzz6Z。

? 检查:ECG示心肌劳损,舌淡暗,苔薄白,脉促有力.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胸阳不振胸满证证候分析:患者病缘于外感,风寒袭表,内陷胸中,郁遏胸阳,致胸阳不振,故胸闷心悸.表证未解,正气与邪相争,故恶寒,头项酸楚,脉促有力.ECG示心肌劳损,舌淡暗,为太阳病损及于心,心阳受挫,心脉不畅之征.dvzfv。

治法:解肌祛风,宣通阳气方药:桂枝去芍药汤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7.刘某,女,34岁.? 主诉:产后身痛、发热三天.? 现病史:产后护理不当,吹风受凉,出现身痛、骨节疼痛,恶风、发热汗出.? 检查: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气营不足身痛证证候分析:患者产后当风受凉,是气营不足,复感外邪.风寒袭表,加之气营不足,筋脉失养,故身痛、骨节疼痛.恶风、发热汗出,为表证未罢,营卫失调之证.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为气营不足,产后瘀血未尽兼表之征.rqyn1。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益气和营方药: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人参8. 李某,男,50岁.主诉:有咳喘史12年,复发三天.现病史:三日前,因感受风寒,而致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咳吐痰涎质稀量多色白,喘气不能平卧.检查: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体温38.3℃.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中医诊断:咳喘证型:外寒里饮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病史,痰饮内伏于肺,此次因感受风寒,咳喘复作.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故恶寒、无汗;水饮内停,故咳吐痰涎质稀量多色白;肺气上逆则喘气不能平卧;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为外寒里饮之象.Emxvx。

治法:外解风寒,内散水饮方药: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9.邓某,男,28岁.主诉:发热四天.现病史:身体素壮,时值夏令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俄而寒热大作,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SixE2。

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体温39.5℃.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外寒里热证证候分析:患者身体素壮,因生活起居不慎,感受风寒,出现寒热大作,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之证,此为感受风寒、寒郁较甚;寒郁化热,热扰心神,故烦躁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郁表之象;目赤、口干、气急而喘为寒郁化热之象;总之,本证病机为风寒袭表,寒郁化热,表寒里热.6ewMy。

治法:发汗解表,内清郁热方药: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生姜、大枣、石膏10.张某,男,30岁.主诉:恶寒发热3天.现病史:3天前受凉,突感恶寒发热,全身骨节疼痛,鼻塞流涕,头痛,无汗,口不渴,二便正常.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体温38.5℃.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10.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伤寒证证候分析:患者因感受风寒而发病,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故恶寒、无汗;经气不利,故全身骨节疼痛,头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袭表之象.kavU4。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11.王某某,女,35岁.主诉:颈项拘急不舒一周.现病史:一周前因睡眠时不慎受凉,渐觉颈项拘急不舒,转动欠灵活,前医诊为“落枕”,经针炙治疗后不效,伴头痛,恶风寒,鼻寒流清涕,无汗,口不渴,大便偏稀,日行一次.y6v3A。

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证证候分析:患者因睡眠时不慎受凉而发病,以颈项拘急不舒为主证,此为感受风寒,太阳经气不利所致,因颈项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头痛,恶风寒,鼻寒流清涕,无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袭表之象.M2ub6。

治法:辛温解表,升津舒经方药: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12.陈某,女,47岁.主述:恶寒发热已9日.现病史:患者因三叉神经痛自服单方山茱萸汤,时痛时止,尚未停药复于熟睡时受凉.症见每日午后三时许微恶寒,并发热.入夜体温达38.5℃左右,随后汗出烧退,如是发作已9天.0YujC。

检查:苔白,脉弦细.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诊断:太阳表证证型:表郁轻证证候分析:证属太阳伤寒,因病初误服补敛之剂,有碍“太阳为开”,以致邪留不退.治法:辛温轻剂,小发其汗方药:桂枝麻黄各半汤13.吴某某,女,62岁.主诉:发热恶寒,1日发作3次,历时约40分钟.现病史:患太阳伤寒,服麻黄汤3剂病势减轻,而冷热有时发作,病仍迁延不解.症现发热恶寒,头眩自汗,病势虽不甚重,而1日发作3次,历时约40分钟.当发热恶寒时,身便瑟然无汗.eUts8。

检查:脉浮而软.发作时脉象亦由浮转变为浮数无力.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诊断:太阳伤寒证型:表郁轻证证候分析:证属太阳伤寒,服麻黄汤三剂病势虽减,但冷热时作,一日三发,迁延不解,伴身倦无力,头眩自汗,脉浮而软,发作时多无汗,是表郁未解,证微邪微. sQsAE。

治法:辛温轻剂,微发其汗方药:桂枝二麻黄一汤14.王某,女,20岁.主诉:头痛发热,伴咳铁锈色痰.现病史:三日前因接触冷水,当时即感寒意.昨日上午开始头痛,恶寒发热,寒多热少,伴发咳嗽,咯痰白粘.今晨仍头痛发热(体温38.2℃),虽得微汗,但尚恶风,喜着厚衣,咳嗽,痰色转赭色,咽痛而干,口渴而不多饮,胃纳欠佳,腰背酸痛(据云今年二月分娩后,因不慎闪挫,以致腰痛至今),二便自调.GMsIa。

检查:形体较瘦,舌质无变、苔薄黄而滑,手足欠温但未至厥冷,六脉滑数.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诊断:太阳伤寒证型:太阳邪微,内有郁热证候分析:病发于暮秋入冬之际,天气骤冷,风寒有机可乘,唯其体虚形瘦,应虑秋令燥气早伏;更因冒寒触冷,邪由皮毛袭肺,寒邪与燥气相搏,营卫失调……应作伤寒太阳证治例,但燥气内伏,又当稍变其制……拟桂枝二越婢一、麻杏石甘汤两方并用,TIrRG。

治法:微发其汗,兼清里热方药:桂枝二越婢一汤合麻杏石甘汤15.许某某,男,35岁.主诉:发热恶寒,头痛,心烦热.现病史:因劳动过剧,内蓄郁热,新寒外束,病初自觉发热恶寒,头痛,心烦热,体痛,有时汗出,口干舌燥,检查:面红耳赤,舌质干燥;脉象紧而数.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诊断:表郁轻证证型:太阳邪微,内有郁热证候分析:发热恶寒,头痛,体痛,有时汗出,为太阳中风证;心烦热,口干舌燥,面红耳赤,为内有郁热;脉象紧而数为外寒内热.7EqZ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