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诱发猝死的心脏问题
心源性猝死最主要的原因
心源性猝死最主要的原因
心源性猝死最主要的原因是心脏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或心室扑动。
以下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一些主要原因:
1. 冠心病: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会造成心肌细胞的死亡,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2. 心脏肥大和心肌肥厚:心脏肥大和心肌肥厚可能是遗传性的,也可以是由于长期高血压或其他原因导致的。
这些情况会增加心脏出现心律失常的风险。
3. 心脏病变:某些心脏病变,如扩张性心肌病、瓣膜疾病和先天性心脏异常,也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
4. 长期心律失常:长期存在的心律失常,如早搏、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等,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5.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肌劳损和心肌缺血,增加心源性猝死的危险。
6. 酗酒和药物滥用:大量饮酒和药物滥用(尤其是可导致心律失常的药物)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7. 其他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40岁以上)、性别(男性多于女性)、家族史(有心脏病或猝死的家庭成员)、糖尿病、高胆固醇、肥胖、吸烟、缺乏运动等。
需要注意的是,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并且生命威胁严重的状况,患者常常在发病后几分钟内就会死亡。
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心脏病风险因素以及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都非常重要。
猝死是怎么回事?
猝死是怎么回事?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猝死的病理病因,猝死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猝死病因
1、冠心病:是心性猝死中最常见的病因。
2、心肌炎:重症心肌炎时可有心肌弥漫性病变,导致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3、原发性心肌病:病变以侵犯心室为主,也可累及心脏传导系统。
4、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病人约25%可致猝死。
5、QT间期延长综合征:包括先天性耳聋,继发性者常见原因为低血钾、奎尼丁、胺碘酮药物影响。
6、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常引起快速心律失常。
7、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畸形:如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侧冠状窦或与右冠状动脉相连。
8、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当旁道不应期越短,发生房颤时就越有可能转变为恶性心律失常-室颤而猝死。
9、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多因冠状病、心肌炎、心肌病、引起窦房结动脉缺血、退行性变、致窦房结缺血、坏死、纤维化。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猝死病因,猝死是由什么原因引
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猝死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猝死”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心脏骤停几大常见原因
心脏骤停几大常见原因心脏骤停指的是心脏停止跳动,导致血液无法供应给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从而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死亡。
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可以分为多个方面,下面将依次进行详细阐述。
1. 心血管疾病:心脏骤停的最常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冠心病指的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坏死,进而引发心脏骤停。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的心肌区域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处理,就可能发展为心脏骤停。
心律失常包括快速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心室颤动)和缓慢心律失常(如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这些异常的心律可以干扰正常的心脏收缩和泵血功能,最终导致心脏骤停。
2. 暴力和外伤:外力暴力或严重外伤也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例如,心脏受到直接的重击或穿刺伤害,可能会导致心脏破裂或丧失正常的传导功能。
外伤还可能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或破坏重要的血管结构,使得心脏无法正常泵血,进而引发心脏骤停。
3. 血管病变或疾病:血管病变或疾病也是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之一。
例如,主动脉夹层动脉曲张可以导致主动脉破裂,造成严重的出血和心脏骤停。
此外,心包积液(心包腔内液体积聚)、心包炎(心包膜感染或炎症)以及心肌病变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心脏功能障碍,直接或间接地引发心脏骤停。
4. 呼吸系统问题:呼吸系统问题也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例如,严重的呼吸困难或窒息可以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进而造成心脏骤停。
此外,严重的肺部感染或上呼吸道阻塞也可能引发心脏骤停。
5. 中毒与药物副作用:药物过量(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抗抑郁药物等)、药物滥用(如毒品)或有害物质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酒精中毒等)可能对心脏功能产生重大影响,并引发心脏骤停。
6. 突发性灾难或意外事件:突发性灾难或意外事件,例如电击、触电、溺水等,也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这些事件直接或间接导致心脏的断电,使得心脏无法正常跳动。
7. 遗传因素:某些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心脏骤停的风险增加。
猝死的原因有哪些
猝死的原因有哪些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上班一族猝死,这给我们的健康敲响了警钟,到底猝死什么原因?猝死的原因有哪些?下面就与店铺一起来了解下猝死的原因吧!猝死什么原因(一)心脏疾病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急性心肌炎。
3、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克山病。
4、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
5、主动脉瓣狭窄。
6、肺动脉瓣狭窄及法洛四联症。
7、急性心脏填塞症,如心包积血、心脏破裂。
8、心房新液瘤、球瓣样血栓。
9、二尖瓣脱垂。
10、特发性 QT间期延长综合征伴有/X先天性耳聋。
11、心室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纤颤。
12、梅毒性心脏病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3、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Ay6m病人(二)大血管病变1、肺动脉栓塞。
2、主动脉瘤破裂。
3、主动脉夹层瘤。
4、冠状动脉瘤或动静脉瘦破裂。
5、颅内出血(高血压脑出血、颅内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人6、第三脑室胶样囊肿。
7、宫外孕破裂、自发性脾破裂引起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如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溃疡病出血等。
(三)呼吸道疾病1、呼吸道吸人异物、喉头痉挛等。
2、哮喘持续状态。
3、急性呼吸麻痹,多发性神经根炎,脊髓灰白质炎等。
(四)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1、低血钾。
2、高血钾。
3、低血镁。
4、高血钙。
5、低血钙。
6、严重酸中毒。
(五)药物过敏、中毒1、抗心律失常药物中毒: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酚胺、普索洛尔、维拉帕米等。
2、抗寄生虫药物中毒:酒石酸锑钾、吐根素、氯化奎宁、灭虫宁等。
3、中药中毒:一支蒿、乌头类药物。
4、对青、链霉素及血清制剂的过敏。
(六)麻醉与手术意外1、麻醉管理不善,呼吸道分泌过多。
2、硬膜外麻醉药物误人蛛网膜下腔。
3、全麻剂量过大、肌肉松弛剂使用不当。
局麻意外、低温麻醉时温度过低等。
4、心脏、腹部手术操作。
(七)诊断性操作或治疗引起的意外1、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支气管造影、支气管镜检查。
2、胃镜检查。
3、胸膜、心包穿刺。
4、压迫颈动脉窦。
5、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等。
八成心脏性猝死诱因是心律失常
八成心脏性猝死诱因是心律失常全国每年50万人左右可能发生心脏猝死,八成以上都是心律失常所致。
出现心悸、胸闷、头晕、心绞痛等症状要引起重视,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只有早发现并规范治疗心律失常,才有可能防止心脏猝死悲剧的发生。
临床上,很多心律失常患者往往精神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诱因的防治。
除了心脏病原因外,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过度疲劳、严重失眠等常为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
体内电解质紊乱、颅脑疾病、肺部疾病、肾脏疾病、贫血以及内分泌疾病等均可导致心律失常,还有一些药物如抗精神病药物、扩张血管药物等亦可引起心律失常。
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常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的人群,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糖尿病的人群,所有心脏疾病的人群都是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
那该如何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呢?叶行舟指出,首先戒烟限酒休息好,其次多食纤维素防便秘。
老年人由于肠道功能下降,会有便秘问题,容易加重心律失常,引发猝死,应多食用膳食纤维,保持大便通畅。
有前列腺增生的老年患者,要尽早治疗,以免排尿困难加重心律失常。
对于女性,四个特殊期防心律失常月经周期与月经周期变化最相关的心律失常首推室上性心动过速,研究发现月经周期第7天,雌激素水平最高,发作次数最少;第28天黄体期,心动过速发作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
另有心脏电生理研究发现在高雌激素水平时,电生理检查不易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
妊娠期妊娠期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大体呈上升趋势。
不但原有的心律失常发病次数较以往增多,而且可能出现新发的心律失常。
既往无症状的心律失常,在妊娠期间症状会变得明显。
因此孕前心脏相关检查及心律失常诊治是很必要的。
不过,孕期妇女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极为少见。
妊娠期常见的心律失常大多数在分娩后可以恢复正常。
产后这时期雌激素与孕激素的水平均较高,心脏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也增加,加之产妇劳累、焦虑,心律失常事件显著增加。
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电活动异常或心脏结构的异常导致心脏停止跳动而导致的突发死亡。
它是一种突发且致命的疾病,常常发生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导致总人口死亡率的1%左右。
近年来,由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人数逐年增加,成为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心源性猝死,需要对其危险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
1.基础病变因素心源性猝死的基础病变因素是指影响心脏电生理和结构的各种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基础病变因素,占到了60-80%。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一种独立的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因此,对这些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2.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有些人与遗传基因相关的电生理异常可能会导致心脏突发死亡。
例如,长QT综合症是由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突变引起的,其特征是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容易诱发心脏性突发死亡。
此外,短暂性血钾过低、急性心肌梗死等也与遗传因素有关。
3. 非医疗因素除了基础病变和遗传因素外,一些非医疗因素也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例如,吸烟是引起冠心病和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的心源性猝死风险比不吸烟者高1.5-2倍。
肥胖也是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因为它会导致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等疾病。
过多的酗酒也会增加心脏病发生的风险。
4. 运动心因性猝死运动心因性猝死是由于剧烈运动或运动负荷过重,导致健康人的心脏电活动异常而突然死亡的一种情况。
在体育运动和健身热的大环境下,运动心因性猝死越来越受到关注。
患者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男性多于女性。
很多时候,运动心因性猝死并非由于遗传因素或基础病变引起,而往往是由于过度运动、不适应运动、运动前没有充分准备、缺乏跟踪监测以及缺乏急救措施等因素导致。
心源性猝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基础病变和遗传因素,需要通过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等方法来控制其症状和并发症,从而减少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常见心跳骤停原因6h5t
常见心跳骤停原因6h5t常见心跳骤停原因:1.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跳骤停的主要原因之一。
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颤(VF),这两种情况下心脏电信号紊乱,导致心脏不能有效地泵血。
心脏传导系统的异常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例如窦房结功能障碍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2. 冠心病- 冠心病是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脏病症状,也是导致心跳骤停的常见原因之一。
冠状动脉供应血液和氧气的供应不足,严重时会导致心肌梗死,从而引起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3. 突发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堵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
突发性心肌梗死也可能导致心跳骤停,因为心脏的一部分不再正常地收缩,这会干扰正常的心电传导和心脏泵血功能。
4. 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损伤心脏和血管系统,导致心力衰竭和心脏瓣膜病变,从而增加心跳骤停的风险。
5. 药物过量- 某些药物,特别是某些心脏用药和镇静剂,如果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可能导致心跳骤停。
6. 心肌炎- 心肌炎是心肌炎症引起的心肌损伤。
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心肌炎症原因之一,而且可以导致心律失常和心脏功能损害,最终导致心跳骤停。
7. 心脏阻塞- 心脏阻塞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能由血栓或斑块形成引起。
当血流受阻时,心脏供氧不足,可能导致心脏停搏。
8. 心脏瓣膜病变- 心脏瓣膜病变可以导致阻塞或血液逆流,使心脏受到额外的负担,最终导致心脏衰竭和心跳骤停。
9. 电解质紊乱- 电解质(如钠、钾、钙和镁)在维持正常心脏电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当电解质失衡时,例如低钾血症或高钙血症,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和心跳骤停。
总结起来,常见的心跳骤停原因包括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药物过量、心肌炎、心脏阻塞、心脏瓣膜病变和电解质紊乱。
如果发生心跳骤停,应尽快进行心肺复苏并就医。
与医生合作,找出潜在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以预防未来的心跳骤停。
心源性猝死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解析
心源性猝死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解析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突然心搏停止的情况。
它通常发生在没有任何预警症状的情况下,且在短时间内导致死亡。
虽然心源性猝死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是许多研究已经揭示了其中的一些病理生理学机制。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病变通常由于血管壁内的脂质沉积和纤维斑块形成,从而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和血栓形成。
当冠状动脉狭窄达到一定程度时,心脏供血不足,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和心室颤动,最终导致心脏停搏。
二、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是与心源性猝死密切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心肌缺血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血栓形成导致心肌供血减少。
当心肌缺血持续一段时间时,可能会引发心肌梗死,即心肌细胞大面积坏死。
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严重损伤,容易诱发心室颤动等心律失常,并最终导致心脏停搏。
三、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机制之一。
当心脏的电气活动发生异常时,可能导致心律不齐或者心动过速等情况。
其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这种情况下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导致血液循环中断。
心室颤动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死因,因此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心律失常至关重要。
四、遗传因素一些遗传因素也被认为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相关。
一些心脏离子通道的突变可能导致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异常,进而引发心律失常。
家族性心源性猝死通常与遗传突变有关,这些突变可以影响心脏电气活动和传导系统的功能,最终导致心脏停搏。
总结起来,心源性猝死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以及遗传因素。
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诊治心源性猝死。
通过积极控制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风险因素,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加强心脏健康教育,以及进行定期体检和心电图检查,可以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保护人们的心脏健康。
心肺复苏了解引发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
心肺复苏了解引发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心肺复苏(CPR)是一种紧急救治措施,旨在维持一个患者在心脏骤停时仍能得到进行中的循环和氧合。
心脏骤停是一种严重的状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死亡。
因此,了解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对于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以增强大众的意识和知识。
一、心肺疾病心肺疾病是导致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脏病症可以导致心脏骤停的发生。
当血液供应不足或心脏不能正常泵血时,就会出现心脏骤停的状况。
此时,进行心肺复苏可以确保患者仍能维持一定程度的生命体征。
二、突发性猝死突发性猝死是指在短时间内,由于心脏停止搏动而导致死亡。
这种情况发生得很突然,常常没有任何预兆。
突发性猝死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冠心病、心肌炎、遗传性心脏病等。
由于突发性猝死的危险性较高,及时实施心肺复苏至关重要。
三、溺水溺水是另一个常见的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因。
溺水发生时,呼吸道可能被水淹没,导致供氧不足,从而引发心脏停搏。
此时,迅速进行心肺复苏可以为溺水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
四、药物过量药物过量也是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之一。
某些药物,如麻醉药、镇静剂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果使用不当或者剂量过高,可能导致心脏停搏。
在这种情况下,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以挽救生命。
五、电击电击也可能引发心脏骤停。
电击通常会导致心脏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从而导致心脏停搏。
电击事故是一种常见的急救场景,及时实施心肺复苏和提供适当的医疗救治是拯救生命的关键。
六、呼吸道阻塞呼吸道阻塞是心脏骤停的另一个常见原因。
当呼吸道受阻时,氧气无法进入肺部,而二氧化碳也无法排出。
这将导致血液供氧不足,进而引发心脏骤停。
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和清除呼吸道上的阻塞物,至关重要。
七、意外伤害各种意外伤害,如交通事故、跌倒、溺水等,也可能引发心脏骤停。
当人体遭受严重的外伤,如颈部损伤或胸部重击,可能导致心脏停搏。
心源性猝死的调查分析与防范建议
心源性猝死的调查分析与防范建议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多数源自心脏疾病的致命性事件。
在全球范围内,心源性猝死是导致人们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我国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但心源性猝死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
针对心源性猝死的调查分析和防范建议,本文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一、心源性猝死的调查分析心源性猝死是由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引起的,通常是由心脏疾病引起的不可预测的事件。
据调查数据显示,心源性猝死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高血压和冠心病高血压和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的两个主要风险因素。
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增加心脏病发作风险;而冠心病会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加速心脏衰竭的过程。
2.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夜加班、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过度的工作压力和情绪压力也会对心脏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 遗传因素心源性猝死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患者的人更容易患上这种疾病。
如果家族中有人患上了心脏疾病或心源性猝死,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
二、心源性猝死的防范建议为了预防和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健康意识加强对心脏疾病的认知,学会辨别心脏问题的早期症状,并及时就医。
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对心脏健康的影响。
2.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是心脏检查,帮助早期发现潜在的心脏问题。
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及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减少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3. 控制危险因素合理控制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控制血压、控制血脂、戒烟限酒等。
同时,避免长时间熬夜、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习惯。
4. 多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对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每天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提高心脏功能,增强心肺耐力,减少心脏病的发作风险。
5. 心理疏导积极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通过放松、休闲和交流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心脏压力。
急性猝死的常见原因
急性猝死的常见原因急性猝死是指突然发作的意识丧失,立即发生的、原因未明确的非外因性死亡。
急性猝死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常见的原因。
心脏疾病是导致急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脏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等。
冠心病是导致急性猝死的最主要心脏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和坏死引起的。
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后果,当冠状动脉被完全阻塞时,心肌缺血的区域将发生坏死,从而导致急性猝死的发生。
此外,心律失常也是导致急性猝死的常见原因。
心律失常可以导致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不协调,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泵血,从而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突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也是导致急性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例如,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梗死等可以导致急性猝死。
脑血管意外会引起脑组织灌注不足,导致脑细胞坏死,从而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和意识丧失。
此外,脑动脉瘤的破裂也可能导致大出血,从而引起急性猝死。
其他常见的导致急性猝死的原因包括:1. 高血压:长期不控制的高血压可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心肌功能下降,进而发生心力衰竭和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急性猝死。
2. 心肌炎和心肌病:由于病毒感染、全身性疾病和遗传等原因,导致心肌的炎症和纤维化,从而引起心脏功能障碍和严重的心律失常。
3. 药物滥用:滥用某些药物如可卡因、安非他命等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异常激活,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严重的心律失常。
4. 高血糖:长期不受控制的糖尿病可导致心血管系统受损,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和猝死。
5. 肺血栓栓塞:血栓栓塞会导致肺动脉阻塞,引起急性肺梗死和缺氧,进而导致心脏衰竭和严重的心律失常。
6. 高血脂: 高血脂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发生心脏缺血和心律失常。
7. 突发尿毒症:急性肾衰竭引起的尿毒症,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异常,从而引起心脏病和急性心脏骤停。
以上是导致急性猝死的一些常见原因,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具体状况和病史不同,引发急性猝死的原因可能存在差异。
心脏病死亡最常见原因
心脏病死亡最常见原因心脏病是指心脏的功能异常或疾病所导致的一系列病症,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心脏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约1790万人死于心脏病。
心脏病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冠心病:冠心病是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它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心肌梗死。
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
2.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心肌细胞坏死。
心肌梗死是心脏病死亡的严重后果之一,且常引起猝死。
常见的心肌梗死症状包括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
3.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的一种状况。
它通常是由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引起的。
心力衰竭的症状包括气短、乏力、水肿等。
心力衰竭会导致其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4.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发生异常,导致心跳节律异常。
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房颤动等。
一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可能导致猝死。
5. 瓣膜疾病:瓣膜疾病是指心脏瓣膜发生器质性改变,导致血液流动异常。
瓣膜疾病可引起心脏负荷过重,导致心肌肥厚、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6. 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出生时心脏结构异常的一类病症。
这些异常可能包括心脏缺陷、心脏间隔完整性缺损等。
先天性心脏病可能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心脏负荷过重,进而引起心力衰竭。
除了上述主要原因外,心脏病死亡的其他原因还包括心肌炎、心肌病、高血压引起的心脏病变等。
为了预防心脏病,个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健康体重,定期运动,避免吸烟、饮酒过度,减少压力等。
此外,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的水平也是预防心脏病的重要手段。
总之,心脏病死亡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是最常见的原因。
预防心脏病需要个体的努力与合理的生活方式。
心源性猝死的诱因与保护因素
心源性猝死的诱因与保护因素心源性猝死是指因心脏的严重异常导致的突发死亡。
它是一种凶险而不可预测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许多人的死亡。
了解心源性猝死的诱因和保护因素对我们预防和管理这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心源性猝死的常见诱因以及相关的保护因素。
一、常见诱因1.心脏病史心脏病史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诱因之一。
患有心脏病的人群中,心脏骤停的风险更高。
心肌梗塞、心绞痛等心脏问题都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异常,从而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2.心律失常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都可能成为心源性猝死的诱因。
例如,室颤是最常见的导致心脏骤停的心律失常,这种情况下,心脏电活动不协调,导致血液不能正常流动。
3.运动运动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因素之一。
尤其是那些没有经过体检或训练不当的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心脏受到过大的负荷,可能会发生猝死。
此外,高强度或不适合个体的运动也可能诱发心脏问题。
4.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心脏病的遗传突变可以增加患者心脏骤停的风险。
家族中存在心脏病史的人更容易遗传相关的基因突变,从而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5.药物或物质滥用某些药物和物质滥用也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
例如,滥用可卡因、安非他命等兴奋剂会导致心脏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荷,进而引发心脏骤停。
二、保护因素1.定期体检接受定期体检对发现心脏病问题至关重要。
早期发现和治疗心脏疾病可以有效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通过定期体检,医生可以检查心脏健康状况,及时给予干预和治疗。
2.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均衡的饮食、适当的体育锻炼、充足的睡眠以及戒烟限酒等都对心脏健康有益。
3.药物治疗心脏病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控制病情。
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可以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有效减少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4.遗传咨询家族中存在心脏病史的人,特别是已经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家庭成员,可以考虑进行遗传咨询。
心源性猝死的心理因素及心理干预方法
心源性猝死的心理因素及心理干预方法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突然并在一小时内死亡的原因是心脏因素所致的死亡。
尽管其主要原因是心脏病变,但心理因素在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源性猝死的心理因素,并介绍心理干预方法。
一、心源性猝死的心理因素心脏病变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因素,但心理因素在诱发心脏病变和猝死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与心源性猝死相关的心理因素。
1. 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因素,长期存在的心理压力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促使心脏病变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例如,工作压力、家庭纠纷、财务困扰等情绪负荷过重的生活事件可以增加心脏负荷,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最终导致猝死。
2. 焦虑和抑郁焦虑和抑郁是常见的心理问题,它们与心源性猝死存在密切的关联。
焦虑和抑郁症状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增加心脏负荷,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方式,如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进一步增加猝死的风险。
3. 社交支持不足社交支持是指来自亲友或社群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它对心脏健康和心源性猝死的预防至关重要。
社交支持不足会导致心理紧张和孤独感,使个体更易受到心理压力和焦虑抑郁的影响。
二、心源性猝死的心理干预方法心理干预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症状,进而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风险,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
1.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通过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和诊断,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和疾病的方法。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心脏病变和心源性猝死带来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2. 应激管理和放松训练应激管理和放松训练是通过学习应对压力和紧张的技巧和方法,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
常见的应激管理技巧包括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和冥想等,这些技巧可以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减轻身心的紧张状态。
猝死的原因有哪些-猝死的三大导火索!
猝死的原因有哪些?猝死的三大导火索!
猝死这种现象在生活当中经常会发生,这严重威胁我们的生命健康,所以必须了解可能发生猝死的原因,特别是生活当中,出现莫名心慌或者是心跳过缓,以及经常晕阙的问题,必须警惕对待。
★心慌。
心慌往往是心率加快的主观感受。
不定期出现的心率加快通常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结果。
多数心律失常的危险性较小,不会引发猝死,但如果是频繁发作的室性心律失常,则有发展为室颤的风险。
另外,很多老年人出现心慌是房颤作祟,如果房颤伴发心脏传导疾病,也很容易进展为室颤。
室颤发作后,数分钟之内即可导致死亡。
因此,频繁心慌发作也应及时就诊。
★心跳过缓。
心脏的跳动是由特定的起搏细胞发起的,起搏细胞功能变差就会导致心脏跳动速率减慢,严重时会引发心脏停搏。
起搏细胞功能会随年龄增长逐渐变差。
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8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也在增加,这部分群体的起搏细胞功能会逐渐变差,心率日益减慢。
老年人活动量通常较小,较慢的心率也能维持正常生活所需,因此往往被忽视。
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血压、心率,如果出现心率小于50次,血压变低,就很容易出现长时间的心脏停搏,导致猝死。
★晕厥。
晕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数晕厥是由于心跳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
常见的原因包括窦房结疾病、房室传导阻滞、迷走神经张力过高等。
晕厥有时持续几秒钟后能自行恢复,如果不能恢复,便会造成猝死。
因此,出现不明原因晕
厥后应非常警惕,尽快查明原因,预防下一次晕厥甚至猝死的发生。
心源性猝死的高危因素及预警措施
心源性猝死的高危因素及预警措施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且常导致死亡的心血管事件,其发生原因多种多样。
了解高危因素并采取相应预警措施对于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心源性猝死的高危因素以及相关的预警措施。
一、高危因素1. 高血压和心脏病史高血压是心源性猝死的常见高危因素之一。
长期高血压会造成心脏负荷过重,加速心脏病的发展。
心脏病史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等,这些疾病会增加心脏猝死的风险。
2.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良,容易引发血管损伤和心脏病变,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出现心脏猝死。
3. 高血脂高血脂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异常升高的血脂水平,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4. 吸烟和酗酒吸烟和酗酒是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会对心脏血管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引发心脏病变。
5. 高龄和遗传因素高龄和遗传因素也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危因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的动脉供血能力逐渐下降,容易发生心脏病变。
遗传因素可能存在某些基因突变,使心脏易受损害。
二、预警措施1.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和保持体重正常都是预防心脏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2.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帮助早期发现身体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通过测量血压、心电图以及相关血液指标的检查,可以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监测。
3. 药物治疗在高危人群中,根据医生的建议,可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以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
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心脏猝死的风险。
4. 心理干预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与心理健康有一定关系。
应重视心理干预,通过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来维护心脏健康,降低猝死风险。
5.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胸痛等心脏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发现异常症状后,及早就医至关重要,避免心脏病恶化。
通过了解心源性猝死的高危因素以及预警措施,我们能更加了解心脏健康的重要性。
心源性猝死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新进展
心源性猝死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新进展心源性猝死是指因心脏原因突然死亡,在其之前通常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
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性、急性的状况,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极大的伤痛。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对于心源性猝死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一、发病机制心源性猝死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1.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发病机制之一。
其中,尤以室颤最为常见。
室颤是心室收缩的无序电活动,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引起血液供应不足,最终导致猝死。
2. 动脉瘤破裂主动脉瘤是指主动脉壁局部扩张形成的疾病,如果主动脉瘤在破裂时未获及时处理,可引起大规模的出血,导致心源性猝死。
3. 心肌病心肌病是指心肌结构和(或)功能异常的疾病。
心肌病可能导致心脏收缩功能降低,从而造成猝死的发生。
4. 阻塞性冠心病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的疾病。
在冠心病患者中,由于血流供应不足,可能发生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进而导致心源性猝死。
二、新进展及防治方法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心源性猝死,科学家们在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1. 基因相关研究研究表明,一些患有心源性猝死的患者中存在基因突变。
通过对这些基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心源性猝死的发病机制,并提供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2. 心脏监测技术近年来,心脏监测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传统的心电图监测已经进化为能够持续监测心律的便携式设备,如可穿戴式心脏监测器。
这些设备可以提供实时数据,有助于准确监测患者的心脏健康,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3. 心脏电生理治疗心脏电生理治疗是通过电刺激恢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从而纠正心律失常的方法。
其中,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是最常用的治疗设备。
心脏起搏器能够根据患者的心率情况提供适当的电刺激,而除颤器能够自动检测到室颤并及时进行电除颤。
4. 心脏手术治疗心脏手术治疗是治疗心源性猝死的一种重要方式。
引起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
引起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心脏骤停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常常导致患者的生命危险。
了解引起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对于预防和及时处理心脏骤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以增加公众对此疾病的认识和警惕性。
1.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引起心脏骤停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会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使心肌缺氧,进而导致心脏骤停。
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
2.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引起心脏骤停的另一个常见原因。
心脏的正常收缩需要由电信号控制,当心脏的电信号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心律失常。
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室颤、心房颤动、心室扑动等,这些心律失常会造成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导致心脏骤停发生。
3. 心肌病心肌病是一种心肌结构或功能异常的疾病,也是引起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之一。
心肌病可以是遗传性的,也可以是由感染、药物、放射治疗等引起的。
心肌病会导致心脏肌肉变得薄弱或僵硬,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泵血功能。
4. 电解质紊乱电解质是维持心脏正常电信号传导和收缩所必需的物质。
当电解质发生紊乱时,会干扰心脏的正常功能,甚至引起心脏骤停。
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低镁血症等。
5. 过度运动虽然运动对身体健康有益,但过度运动也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过度运动会增加心脏负荷,使心脏的供血不足,进而引起心肌缺血和心脏骤停。
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过度运动,更容易导致心脏骤停的发生。
6. 药物滥用某些药物的滥用也容易引起心脏骤停。
例如,滥用可卡因、安非他命等兴奋剂会导致心脏的负荷增加、心律失常等,进而引起心脏骤停。
7. 突发性外伤突发性外伤,如电击、溺水、交通事故等,也是引起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
这些外伤会对心脏造成严重的损伤,导致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最终导致心脏骤停的发生。
8. 其他因素除了以上几种常见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引起心脏骤停。
例如,呼吸窒息、严重的感染、大出血等都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心源性猝死的心脏解剖结构与发病机制
心源性猝死的心脏解剖结构与发病机制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异常而导致的突然死亡,是让人们十分害怕的疾病。
了解心源性猝死的心脏解剖结构与发病机制,对于预防与治疗心脏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心源性猝死的心脏解剖结构与发病机制,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泵血的关键器官。
在心脏的解剖结构中,心脏可以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左心房和右心房是接受静脉血的房室,左心室和右心室则是将血液泵出到全身的主动脉和肺动脉。
心脏的正常运作依赖于各个结构的协调配合。
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脏骤停,也就是心脏在进行有效泵血的过程中突然停止工作。
心脏骤停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引起,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心源性猝死最主要的病因之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内壁的斑块堆积导致动脉狭窄,从而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
除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外,心律失常也是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心律失常指心脏的电活动异常,包括心脏过速、心脏过缓或心脏节律不齐等。
心律失常会扰乱心脏的正常节律,进而导致心脏骤停。
除了心脏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例如遗传因素、先天性心脏病、药物使用等都与心源性猝死相关。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心脏电活动的异常,从而引发猝死事件。
为了防止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戒烟限酒。
这些措施有助于维持心脏的良好状态。
其次,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心脏相关的检查。
及早发现心脏问题可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减少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此外,对于已经诊断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应严格遵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并定期复诊。
总结起来,心源性猝死的心脏解剖结构与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了解心脏的解剖结构以及心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对于预防心源性猝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和严格遵守医生治疗方案等措施,可以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心源性猝死的青少年高危因素
心源性猝死的青少年高危因素心源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引发的突发死亡,通常发生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
尽管心源性猝死在青少年人群中相对较少见,但仍然存在高危因素,可以增加猝死的风险。
了解和识别这些高危因素对预防和管理心源性猝死非常重要。
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少年猝死往往与家族史密切相关,家族中存在突发性心脏病、猝死或猝死心脏病患者的风险更高。
遗传性心脏病例如长QT综合征、肥厚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等与心源性猝死有关。
因此,有家族史的青少年应接受详细的基因检测和家族病史调查,以了解患病的可能性。
二、基础心脏疾病一些基础心脏疾病也是青少年心源性猝死的高危因素之一。
包括但不限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和先天性电生理异常等。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而增加突发猝死的风险。
因此,有基础心脏疾病的青少年应密切关注心脏健康状况,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和监测。
三、运动和竞技活动运动和竞技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心脏健康很有益,但是过度运动或从事高强度运动可能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青少年往往从事激烈的体育锻炼或竞技活动,这可能对心脏造成额外的负担,尤其是对有基础心脏疾病的青少年而言。
因此,青少年在进行体育锻炼或竞技活动前,应接受心脏健康评估,以确保安全。
四、药物和物质滥用一些药物和物质滥用也与心源性猝死有关。
例如,可卡因、安非他命和噻嗪类药物等都可以导致心律失常,并增加心脏猝死的风险。
青少年滥用药物和物质的情况较为常见,这对他们的心脏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青少年需要加强对药物和物质滥用的教育,远离这些有害物质。
五、心理因素和应激青少年期是一个身心发展迅速的阶段,心理因素和应激经常扮演重要角色。
焦虑、抑郁、激动以及其他心理问题都可以影响心脏功能,并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对于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应该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和支持,以保护他们的心脏健康。
综上所述,心源性猝死在青少年中的发生虽然相对较少,但仍然存在高危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猝死十大恶习排名新出炉
骑车穿行闹市很伤心脏,大吃一顿就能引发猝死,喝醉一宿可能再也醒不过来……这不是危言耸听,不久前,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首次对导致心脏病发作的“最后一根稻草”做了排名。
在这份黑名单上,在污染严重的闹市骑车上班最危险。
第二位是用力过猛,第三位是喝酒。
其他风险因素包括:消极情绪、发怒、进食过饱、情绪过于激动、性生活以及可卡因。
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情,看似没惊没险,却可能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
我们仔细分析这份“伤心榜单”。
第一位:在闹市骑车。
比利时哈塞尔特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无论开车、骑车或步行上班,只要经过车辆密集的路段,都会增加心脏病发作危险,主要原因是空气污染。
其中骑车上班者危险最大,因为这些人吸入的尾气最多、“受污染”最严重,他们同时还要耗费一定体力踩踏自行车,容易引发供血不足。
这两方面都是诱发心脏病发作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姚崇华分析说,拥堵的交通很容易让人紧张、焦虑,引发血压升高。
因此,不建议心血管高危人群在交通拥挤的高峰期骑车上下班。
虽然骑车是一项很好的运动,但穿行在污染严重的马路上,弊大于利。
老年人,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人,最好能避开交通高峰出行。
第二位:用力解大便。
解干大便、搬桶装水这些突发动作,让人从静态中突然发力,瞬间内血压迅速升高,心脏承受的压力也会随之剧增。
此外,血压不稳时,血管斑块的活动性就会增加,容易脱落。
老年人、习惯久坐者、高血压患者以及有心脏病史的人,都应该避免突然发力。
如果必须进行,要提前做热身运动。
平时多吃蔬菜,避免大便干结,必要时用点开塞露等辅助药物。
第三位:大量喝酒或咖啡。
国内外很多研究证实,适量的酒精和咖啡能产生抗氧化物质,保护心脏。
但过量饮用弊大于利。
因为酒精和咖啡能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
如果是长期酗酒的人,会破坏心肌,久而久之导致心脏衰竭。
因此不论是喝咖啡还是饮酒,都要有节有度。
正常成年男性每天喝啤酒不宜超过750毫升,换算成葡萄酒、低度白酒、高度白酒分别为250毫升、75毫升和50毫升;成年女性每天喝啤酒不宜超过450毫升,换算成葡萄酒、低度白酒分别为150毫升、50毫升。
心脏不好的人尽量少饮酒和咖啡,以不引起心脏不舒服为宜。
此外,酗酒者如果能戒掉酒瘾,其心脏功能通常有显著改善。
第四位:心情抑郁。
坏情绪是心脏大敌,而抑郁首当其冲。
因为抑郁通常和焦虑相伴,晚上的睡眠质量会很差,而心脏得不到休息,使得血压、心率都会升高,对心脏健康非常不好。
建议有了困难多和家人朋友沟通,避免发怒、大悲大喜,控制好情绪。
第五位:暴饮暴食。
人在过量进餐后,胃肠道需要大量的血液消化食物,而流入心脑血管的血液大大减少,对于血管本来就有供血不足的人,一顿饱餐很容易就诱发了心梗、脑梗。
因此,不要轻易放纵自己的食欲,因为一顿饱餐就可能会夺走一条生命。
长期饱食的人容易肥胖,如果运动不够,脂肪会越积越多,血管里容易形成脂质斑块,如果发生在心脑血管上,就会引起冠心病、脑中风。
养成好的进餐习惯非常重要,平时吃饭最好吃七八成饱或是少食多餐,并且营养要均衡。
第六位:性生活纵欲过度。
适度、愉悦的性生活会让人心情舒畅,但放纵的性欲会让心脏衰竭。
过度兴奋时,心脏血管会突然痉挛,造成心肌缺血,引发心脏病。
对于已经患有心脏病的人而言,在急性期、急性恢复期之后也可以有性生活,但要避免过度兴奋。
有冠心病的人最好不用伟哥。
第七位:吸食毒品。
吸食可卡因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是常人的23倍。
除了上述七条,还有些坏习惯也会潜移默化损害我们的心脏,它们包括:
第八位:吸烟或被动吸烟。
虽然很少有人因为抽一根烟突然心脏猝死,但吸烟对于心脏的损害是长期且顽固的。
吸烟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常人的3倍。
从现在就开始戒烟吧,8小时内,血液中的一氧化碳就会减少到正常水平;24小时内,心脏病发作几率减少;戒烟1年后,患心脏疾病(例如心肌梗死)的风险将会减少一半;戒烟15年后,各种风险和不抽烟的人一样。
第九位:吃得太咸、太甜。
吃盐多不仅可以升高血压,同时还能使血浆胆固醇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饮食中含大量甜饮料或爱吃甜食的孩子,成年后心脏病危险会大大增加。
第十位:久坐不动。
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和办公室“久坐族”,在享受“坐”得舒坦的同时,还要防止“坐”以待病、甚至“坐”以待毙。
因为久坐会导致人体内新陈代谢的改变,影响脂肪代谢,减弱酶的活性,使得血液中的脂肪及甘油三酯含量上升,血黏度升高,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增加患心脏病风险。
五大法宝防猝死
虽然心源性猝死“来势汹汹”,但仍有迹可循。
卫生部专家表示,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胸闷、胸痛、憋气、心慌,有些人会感到左肩背部疼痛,上腹部疼痛、咽喉痛、恶心呕吐,甚至牙疼等。
对此,几位专家给出了防猝死的“五大法宝”:
第一,“魔鬼时间”慎起居。
上午6时—12时被医学家喻为是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在此时。
因此,锻炼要避开这段时间。
第二,饮食清淡,红黄绿白黑搭配好。
红指葡萄酒,每日50—100毫升;黄指西红柿、胡萝卜,每日1小碟;绿指青菜,每日适量;白指燕麦粉等每日50克;黑指黑木耳、黑芝麻,每日5—10克。
此外,每天喝牛奶250克,吃鸡蛋每周不超过4个。
第三,中老年人最好住在城区,以免发病时离大医院远而耽误抢救。
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则应减少出行,尽量避免在拥挤的环境中活动。
要特别注意的是,老人单独外出时,身边要带些必备药物,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以及能迅速联系到家人的电话号码。
第四,经常给自己减压。
“输了健康,赢了世界又如何?”最近,日本神户大学博士韩白衣推出的新书中提到了这一观点。
对中年人来说,尤其不要给自己过大的工作压力。
工作以外的时间,要强迫自己完全放松下来,抽空可以和家人去旅游。
第五,把握急救10分钟。
当家人出现呼吸或心跳中止症状时,应在10分钟内进行如下抢救:
一、拨打“120”或“999”紧急呼救。
二、让患者头部后仰,下颌上抬,头部偏向一侧,使呕吐物尽量流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果患者带假牙,需要摘掉,避免抽搐时造成危险。
三、做有效的心脏按压,具体方法是,两手手掌重叠,手指抬起,放在患者的心前区(胸骨下1/3部位偏左侧),垂直往下按压。
按压幅度为3―5厘米,频率为每分钟100次;同步采用人工呼吸,每30次心脏按压辅以两次人工呼吸,即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