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的3种境界
杨式太极拳的七个进步阶梯
杨式太极拳的七个进步阶梯杨式太极拳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式太极拳的七个进步阶梯。
欢迎阅读!杨式太极拳的七个进步阶梯循序渐进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原则。
这里的“序”字,就是程序。
程序指的是先后排列顺序,不能马虎,不能错乱,不能颠倒,不能想当然的根据原来的参照系去追求。
综合起来,可勉强划分出为以下七个进步阶梯。
(1)打基础学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关键的关键就是解决如何学拳,如何练拳的问题。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学会动作要领,粗通神意气的内涵,并能一点点融进行拳走架的过程中。
(2)内外相合内外相合是指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贯通。
内外并非指身体之内部与肌肤之表层在人体构造层面的划分。
内外相合是指由神意气形所构成的功夫,在与外界大自然之气的交流、融合、混化、贯通的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充盈壮大。
汪永泉先生所传的太极拳中,修炼内外相合最畅达的途径就是三道气圈。
三道气圈由身中发出,弥散在肩、腰、胯的外围,其中以腰气圈为主,上支配肩气圈,下支配胯气圈,由此形成一个内气与外气合和充盈的整体,从而形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这个境界养生益寿的效果突出,补充体内精力的效益明显。
(3)上下相随一般来说,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后,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就要多体会上下相随了。
关于上下相随,杨澄甫先生曾说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
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上下相随,不仅仅是“上面的手如何动,下肢的足也如何动。
”在内功太极拳秘传的方法中,还有特殊的练法,那就是三道气圈平行散出之后,肩气圈主引领两臂的运行,胯气圈主引领两腿的起落与移动,腰气圈是肩、胯气圈的主导与媒介。
此外,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过程心意和躯体散乱,从而使平行的三道气圈能协调一致地运行,一定要在三道气圈的中心垂直降下一条身中垂直线(想象的思维线),这时,身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全凭这条身中垂直线的引领与操纵,由此就可求达在内外相合的基础上做到上下相随。
杨氏传统老架太极拳秘传桩功
杨氏传统老架太极拳秘传桩功根据杨式传统太极拳的练习要求,要想将太极拳真正练好,必须从基本功和桩功开始,如欲建高楼大厦,应先将基础打好,有了浑厚刚柔的内力,在行拳推手等技法的练习上才能得心应手,真正体悟太极功夫的内函,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为了使太极拳爱好者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有所启发,现将流传在河北永年一带的杨式传统老架太极拳的三式基础桩功及练习方法加以介绍,供太极拳爱好者参考。
一、无极站桩。
两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眼向前平视,意含顶劲,含胸拔背,松腰胯,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
两手掌自两胯向前举起,两臂弯曲,收至胸前,掌心相对,如抱球状。
两膝微屈,周身放松,无丝毫拙力,无思无虑,悬顶松腰,意守丹田,周身四肢内劲加厚外,而丹田气充足。
二、马步站桩。
两足平行分开,距离略宽于两肩,两脚尖向前,身体下蹲,成马步,重心分于两腿,小腿与大腿成90度,上身正直,悬顶松腰,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尾闾中正,眼神前视,敛气凝神,以鼻呼吸,舌抵上腭,唇齿相合。
两臂屈弯,双手向前,掌心相对,如抱球。
练习日久,分为一升一沉,一升身咯上升,两手掌稍开,为吸气,贴于脊背,一沉即身体略下坐,两手掌稍合,为呼气,沉于丹田。
两手掌一开一合,一吸一呼,一升一沉,呼吸与动作吻合。
先天气与后天气,即上层气与下层气之沉升,中焦之气分为上下二层气,由鼻呼出,下层气渐渐沉入丹田。
胸腹中之气,出自中焦,分为上下二层,呼时上层气、后天之气,由鼻呼出,同时下层气、先天气反沉入丹田;吸时上层气由鼻吸入,同时下层气反由丹田逼上,此种境界,为气通。
凡练习正宗太极拳术至相当程度时均能达到,初练者可不必过分强求,初学时,每次只需十分钟至十五分钟,渐渐加至半小时至1小时。
日久以后,下部稳实有力,周身四肢内劲皆增强,丹田之气充足。
三、川步站桩。
两腿平行站立,右足向前迈出半步,脚掌着地,左腿屈膝后坐,成虚步。
松腰垂臀,两足距离约一尺左右,勿过近或过远。
上身正直,臀部勿突出,含胸拔背,虚灵项劲,尾闾中正,眼神前视,无思无虑,全身重心寄于左腿。
杨氏太极拳的三层九阶
杨氏太极拳的三层九阶杨氏太极拳习练的人不少,知晓其深入系统习练方法的人恐怕不多。
郑曼青(1901—1975)先生是幸运的。
郑先生出生于中医世家,亦以中医为业。
他因治好了杨澄甫(1883—1936)夫人的疾病,而得杨先生的杨氏太极拳真传。
郑先生是读书人,他一边学,一边将杨先生所传授的太极拳训练方法记录了下来。
笔者于1961年在上海有幸抄得此文。
今整理之,以供后学者参考。
杨氏传统太极拳之训练方法可分天、地、人三阶,每阶三层,逐步训练而成。
人阶训练人阶为舒筋活血之运动,分三层。
第一层自肩至腕之舒筋法:筋既能舒则自然活血,其法以舒腕为先,肘次之,肩又次之,毫不用力,由柔而渐进,皆以曲中求直,厥形为圆。
曲既不宜,直亦不可,有缺陷有凹凸也不可。
以舒筋至中指尖为止。
此为人阶第一层。
第二层自胯至踵之舒筋法:其理同上,其不同者,有轻重虚实之别。
足为能载全身重量,与手之举动轻便异。
常人之足从不注意虚实。
普通拳家,亦听便而已。
唯练习太极拳者,须将体重付于一足。
两足时互易之,又不许用力。
自胯至膝至踵俱要松柔。
其力量是在足心,而受于地。
足要分虚实,手亦如此。
其不同者,如右足实,左手要实,为一贯之动,反之亦然。
违此道则为双重。
此为人阶二层。
第三层自尾闾至顶舒筋法:其理同上。
唯脊为多节之主骨。
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脊之要柔可见矣。
脊柔筋使然。
其要在尾闾中正,及顶头悬耳。
此为人阶三层。
地阶训练地阶为开关达节之运动,分三层。
第一层气沉丹田:气沉丹田为炼气之初基。
丹田位于腹中,脐下一寸三分,近脐而去脊较远。
气以细长静慢为主,缓缓吸入丹田,与心相守,稍使逗留,久之渐能宿气。
日积月累,直养无害,末可量也。
纯任自然,不可有丝毫牵强。
初学沉气不易,其法:肩稍沉,肘稍坠,则气可引至胃脘,胸微陷(含胸),背微弓,则气可沉至丹田矣。
反此,心骤进即逆上,势必耸肩掀肺,易出毛病。
此为地阶一层。
第二层气达四肢:气沉丹田之后,似可由心驱遣,便使气至胯至膝至踵。
杨式太极拳入门基本功
杨式太极拳入门基本功手型1、掌杨式太极拳掌的要求是,五指自然伸展,互不靠拢,但也不要太开,以手掌宽为度,大拇指自然松弛,虎口自然圆开,掌心不要太凹或太张,以自然舒适为度。
中指领劲,用意不用力。
2、拳杨式太极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一起向内卷屈,手指肚贴于掌心,大拇指扣住中指,腕部不可外仰或内勾。
拳不宜太紧或太松,应以自然握实为度。
3、勾杨式太极拳的勾手(亦称吊手)的做法是指尖朝下,轻轻捏合在一起,手心圆空,手向内勾,腕部自然凸起,但不要用力。
步型1、开立步杨式太极拳开立步的具体要求是:两脚平行站立,距离与肩同宽,脚尖朝前,两个肩井穴与两个涌泉穴成两条直线;百会穴与会阴穴成一条直线,两腿微屈,不要用力。
2、弓步杨式太极拳的弓步具体要求是:先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向前移使全脚踏实,弓腿之膝不可超过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的太直。
凡弓步,都要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
3、虚实步杨式太极拳虚实步的具体要求是:虚实分清,实步为全脚掌着地,全身坐实,承担体重的70%。
虚步为脚尖或脚跟着地,承担体重的30%。
拳论云:“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
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
”4、侧弓步杨式太极拳侧弓步的具体做法是:一脚内扣,一脚外撇,两脚成丁八字,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前移使全脚踏实,弓腿之脚内扣,蹬腿之脚外撇。
5、仆步杨式太极拳仆步的具体要求是:右脚外撇,重心后移,周身骨节均需松开,使身体重心向下坐,两脚掌着力,左腿不要伸的太直,左脚尖不可翘起,右脚跟不要离地。
6、独立步杨式太极拳独立步的具体做法是:一腿站立,不可挺的太直,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下垂,脚尖向前。
躯干躯干的形态也称为身形,杨式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身法的“身”在这里是指人的头、肩、胸、臀、腰五个部位。
1、头头部包括眼、耳、嘴和头部的形态。
眼在杨式太极拳中是十分讲究的,杨澄甫说:“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之不足。
杨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和境界
杨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和境界杨氏太极拳,太极拳的一个流派,是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和境界。
欢迎阅读!杨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和境界第一层:打基础练拳一般都从盘架子开给,要领是尽可能地做到松、稳、慢、匀,以达到“运劲如抽丝”为目标。
第二层:内外相合在掌握套路的基础上,要求内气与外形相互配合,一致运行。
每一个姿势都要“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动作自然,绝不勉强。
如果一味追求外形,非但对内功的增长不利,有时还会伤身致病。
第三层:上下相随拳架的每一招每一式都要求做到内外相合的上下相随。
内气舒适畅通地贯注到外形姿势上,是免于僵滞的先决条件。
动静咸宜,以静待动,动无一处不动,静无一处不静。
练拳过程如行云流水,上身与下身的动作互相协调,做到上下相随,主要是从头顶经尾间到足心要互相配合,把意气下沉到腹腔,然后疏散到四肢,再合到中心,使上下一体,四肢配合。
两臂的运行要在身体周围的气圈之内,运动的方式要松软圆活,不用强力。
以腰胯带动下肢,两胯松散,两腿放松,使意气得以下沉到足心。
移动重心时,两足要互相配合,协调运动,轻灵地变换虚实。
第四层:拆架子。
练习太极拳是为了学以致用,要学会用就得“拆架子”。
拳架套路不是固定不变的。
应当掌握要领,灵活运用。
上面已经说过,太极拳的功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 .养生方面。
太极拳每一个姿势都有起点、运行、终点、变换四个环节。
习练时要把内气运用于上述各个环节以至练拳的整个过程。
内气充实才能使内脏得到保养,并使筋骨皮也同时得到锻炼。
养生功夫的练成,主要决定于内气。
2 .技击方面。
技击功夫主要体现在招术的实际应用上。
“招”是固定的、有形的,有时可以得心应手,有时就不起作用。
“术”是灵活的、是无形的,是神、意、气结合的运用,要求空灵而不僵实。
“术”在应用时要有明确的方向。
杨氏太极拳练法要领
杨氏太极拳练法要领一. 杨氏太极拳的基本规则1. 立身中正:练太极拳首先讲究立身中正。
所谓中正,就是要使身躯不可前倾后仰,要保持尾闾和脊椎成一直线,始终处于中正状态。
拳经上所说“尾闾中正”,尾闾中正能稳定下盘重心,重心如不稳,运用中则易被人借力失势。
要做到立身中正,在内则必须精神内固,神不外驰,稳静心性。
在外则必须顶头拔背,松要塌胯,如此则自然能保持立身中正的姿态。
2.安舒松静:太极拳是练神,练意,练虚灵的拳。
练拳时始终保持精神安然舒适,体态轻松自然。
松要松的彻底,要松透,松的好无拘滞之力,松的百无所有。
从预备时开始到整套拳的终了,在全部演练的过程中,思想上都要摒除杂念,静如止水,精神集中,专心致一,澄心静虑。
所谓“一静无有不静”,静可以保持其大脑神经的清醒灵敏,培养人的智慧聪明。
练太极拳还要求练时全身放松,但要松而不懈,并须贯以神气率领。
放松要先松心,后松身,从头颈,脊背,肩,腰,胯,膝,手,肘,腕,脚各部关节都须完全松开,松透,毫无拘滞之力,要大松大软。
拳经所谓“一松百松, 柔若百折若无骨”,百骸舒泰,气血畅通,神清骨爽,久之则内劲增长,最后将能生出极柔软化为极坚刚的松沉柔弹之内力。
3. 虚灵顶劲: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劲,神贯于顶。
所谓虚灵顶劲,即是头容正直,头顶的百会穴要向上轻轻顶起,好像一根绳索将头顶提悬似的,又好像头上顶起一碗水,不使它洒下来。
此全是神意领着,下鄂微收,颈部放松,舌舔上腭,时时保持灵活轻妙的感觉,有头顶青天,足踏黄泉的气概。
但此全是意,不可用力向上顶劲,用力向上顶必定拘滞僵硬,失去灵感。
练拳时,只要时时保持虚灵顶劲的感觉,自然精神能提得起,气血自然流通。
4. 气沉丹田:练太极拳强调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丹田在脐下三寸处。
练拳时,用意识引导呼吸。
练太极拳功夫有素的人,多是采用腹式呼吸。
初学者切不可着意追求气沉丹田的效果,决不能故意去憋气,以鼓荡腹部。
须知气沉丹田是练太极拳全身松开后的自然结果。
太极拳修练的三重境界
太极拳修练的三重境界太极拳修练的三重境界太极拳修练的三重境界一、招熟此乃太极拳修练的第一重境界。
招式,即各种太极拳的套路,俗称“架子。
”套路不熟则如无根之木,一切都无从谈起。
只有把套路练熟,方能进一步发展。
这里所说的“招熟”不仅要求套路要熟,还要求动作要正确,动作不正确的招熟是不会有进步发展的,套路中的每个单招都要准确并定型。
当然,如果只是单纯的为了强身健体而练拳,招式的要求倒不必太苛刻;但如果为了在太极拳修行中有所成就,则必须要规范拳架。
太极拳修练的三重境界二、懂劲此乃太极拳修练的第二重境界,也是区别一般普通太极拳爱好者和太极拳大师的一个重要标志。
招熟不难做到,但要懂劲就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了。
懂劲是指能修练出内劲,这里所说的劲,不是指日常生活中由骨骼牵动肌肉收缩而产生的劲,而是指由整个身体内部所迸发出的整合劲,即所谓的内劲。
这种劲由身体内在的气血推动肢体各关节一并发出,打击力相当惊人。
但内劲的修练十分困难,其核心要领是“松”,即练拳走架中全身应放松,不得有僵硬感。
这里所讲的“放松”并不是指身体疲软无力,而是指身体各关节、肌肉都要灵活、畅通,不带僵力、死力,形松意不松,动作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只有身体松灵了,才能脱除原有的僵力,滋生内劲。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太极拳习练者误把内劲和内气混为一谈,认为只要走架时用意念把内气运行至身体各部位就习练出内劲。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太极拳练习中切不可刻意的用气功导引的方法意想气的运行,因为太极拳讲究全身浑圆整体,不可有缺损,如果走架时以意引气运行至手或脚,使其局部内气饱满,则身体其他部位必有缺损,违背了太极之道。
所以在走架时应把全身看成是一个浑圆之球,处处饱满、膨胀,以一种内在的精神气势来推动拳势,久而久之,方能练得真正的内劲。
达此境界的习拳者身体内部有种气壮山河的感觉,且从容镇定,处事豁达。
太极拳修练的三重境界三、神明此乃太极拳修练的第三重境界。
神明的境界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精神上的,习拳者神华内敛,气度饱满,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且心如止水,气定神闲,外界烦恼皆不可扰。
习练杨式太极拳的三个阶段
习练杨式太极拳的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杨澄甫宗师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故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而最要紧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
”(《太极拳之练习谈》)又说:“学者尤宜先求其像,以养其气,久之自然能得其理矣。
”(《太极拳体用全书》)宗师所述,精辟地阐明了太极拳习练的至关重要之处,是“经过一定的程序”及“逐日自身之锻炼”。
在程序上,一须“求其像”,二是“养其气”,三为“得其理”。
这是从招式、意气到拳理方面的习练程序。
宗师还说:“先练顺,次练劲,后练巧。
”(《太极拳使用法》)这是从套路、劲力到技巧方面的习练程序。
然而,太极拳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果没有明师(谙熟拳法拳理的老师)的指点,不按程序规范习练,即或穷毕生之精力,也不一定能够学懂弄通。
如若有明师指导,又经过一定程序的规范习练,日长月久就可窥其门径,并能进入绚丽无比、奥妙无穷的太极殿堂。
我习练杨式太极拳二十多年,且喜研拳法拳理。
我不揣浅陋,谈谈习练杨式太极拳三个阶段的一些看法和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形似阶段(依样葫芦阶段)大凡学习中国之拳术,均应先熟习拳架,然后再练其他功法和技术。
而熟习拳架,首先得把拳架(套路)打像,像那么回事。
习练太极拳也是如此,“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摹,而照行之”(澄甫宗师《太极拳之练习谈》)拳架中每招每式均要按规定的动作去做。
这个阶段要求学者较为熟练、顺当地盘架子,依样画葫芦,是模是样,动作招式大致准确。
手、眼、身、法、步均按杨式太极拳规定的动作要领去做,为后面两个阶段的习练打好基础。
习练时,一定要按照澄甫宗师《太极拳说十要》的要求去做。
身法必须中正,不歪不斜,不偏不倚;腰、腿、肩、肘要松要沉,动作不起强劲;步法宜分虚实;全身上下靠腰带动;动作轻柔缓慢,连绵不断。
对一些招式的过渡动作和细节要反复练好,动作方向及手、足所搁的位置也要尽量准确、到位。
杨氏太极第三段
第三节1杨式太极拳三段技术图解一、基本形态(1)架掌:掌由下向上翻掌架于头上方,掌心斜向上(图2—3—1)。
(2)托掌:掌由下向上托起,掌心朝上(图2—3—2)。
(3)披拳:拳由上向下劈,力达拳背(图2—3—3)。
(4)披掌:掌由上向下劈,力达掌背(图2—3—4)。
(5)独立:一腿支撑,另一腿屈膝提起(图2—3—5)。
(6)摆莲:一腿于体前直腿扫摆(图2—3—6①②)。
(7)提手:一手探腕,一手提肘为提手(图2—3—7)。
(8)折肘:一手压腕,一手推肘为折肘(图2—3—8)。
(9)拧臂:拧转对方的手臂为拧臂(图2—3—9)。
(10)套步:一脚站于对方脚的外侧,阻止对方的移动为套步(图2—3—10)o二、单练套路(一)动作名称(二)动作图解预备式:并步直立(图2—3—11)。
1.单鞭起势同一段单练套路(图2—3—12①—⑦)。
2.右揽雀尾(1)同二段单练套路中右双手捋按势(1)、(2) (图2—3—13①②)。
(2)双手微前伸,左手移至右肘内侧,重心后移,身体微左转,用左手臂外侧右手掌向左捋(图2—3—13③)。
(3)身体右转至正,右臂屈肘折回,左手附于右腕旁;随即,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右臂前挤(图2—3—13④)。
(4)重心后移至左腿,两手收至胸前;随即,重心前移成右弓步,两手前推(图2—3—13⑤⑥)。
动作要点:分清棚、捋、挤、按四种手法,这是太极拳的基础手法;棚在钻臂,捋在转腰,挤在身正,按在沉身,前推胯先进。
3.左揽雀尾(1)重心移至右腿,左手向下划弧至右腹前,右手向上划弧至左肩前,成右抱球式(图2-3-14①)。
(2)出左腿,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手向左向外棚(图2-3-14②)。
(3)重心后移成右坐步,上体右转,双手向右捋(图2-3-14③)。
(4)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手推左腕向前挤(图2-3-14④)。
(5)重心后坐,双掌下按;重心前移左弓步,双掌前推(图2-3-14⑤⑥)。
4.提手上势(1)左脚退步,左手移至右肘旁(图2-3-15①)。
杨式太极拳的基本功
杨式太极拳的基本功杨式太极拳的基本功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杨式太极拳的基本功,希望你会喜欢!基本功1、坐腿转腰胯。
重心自右脚涌泉穴略后移至右脚跟,腰右转,收右胯,撇右脚,渐渐坐实右腿(重心100%在右脚),右膝与右脚尖上下相应,臀部与脚跟齐平。
2、一动无有不动。
当以右脚跟为轴外撇时,合左胯;当右脚掌一着地,左脚跟应随之离地外展,以便身法、步法相随,动作顺达。
3、肩胯相合。
腰右转时,肩在转,胯也应同时右转。
如果腰肩转而胯不转,则成了扭腰,因此说转腰胯比转腰更为确切。
4、内劲潜转。
腰胯右转时产生的内劲,经腿、膝至脚跟,象钻头似的右旋入地,右腿稳固了,迈左步方能做到轻灵、稳健。
5、两肩齐平。
腰胯右转时,不应出现右肩低、左肩高的现象,以免破坏立身中正。
6、点起点落。
提左脚不要蹬地而起,不要擦地拖起,也不要全脚掌同时离地;而是脚跟外侧先离地,然后脚掌内侧离地,犹如从泥浆中轻轻地、慢慢地将腿拔起。
点起点落是迈太极步的规律之一。
7、旋踝转腿。
提右脚时,左腿(膝)应内旋;左脚前伸时,左腿(膝)要外旋。
当然,其旋转的幅度,要比旋腕转臂小得多,不要做得太明显。
8、以腰带脚。
腰胯略右转(约15度),带动左脚提起,以利于移动腿松柔、自然。
9、提脚莫高。
左脚不要提得过高,以免牵动自身的重心,离地不宜超过一拳,但也不可拖地,脚尖自然下垂。
10、虚腿放松。
提脚伸腿,均以大腿带小腿,左踝关节、膝关节和左腿肌肉应放松、自然。
11、脚走弧形。
左脚提起后,不要直向前迈,应略近(不是靠拢)右踝旁前伸,呈弧线状;但也不要做作,使弧度太大。
12、轻轻出步。
右膝微屈,以最小的力使左脚前伸。
13、敛臀。
左脚前伸时应敛臀,切切不可突臀或扭臀,以影响身法中正。
14、松胯。
左脚前伸应与腰胯左转同时开始。
左胯松开,使胯关节周围较紧的韧带松弛,腿膝则灵活,迈步会轻灵;另外,松胯后又可以使迈步开阔,以确保左弓步两脚的横向距离。
杨氏太极拳基础动作
杨氏太极拳基础动作【杨氏太极拳基础动作】引言: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瑰宝,深受广大拳友的喜爱和推崇。
而在太极拳的众多拳派中,杨氏太极拳以其柔和慢缓的动作、精准的技巧和独特的内含,备受世人瞩目。
本文将重点介绍杨氏太极拳的基础动作,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拳种的精髓。
一、基本要义杨氏太极拳是以精确的动作、松软的技术和内在功夫为特点的,因此其基础动作尤为重要。
下面将针对杨氏太极拳基础动作的要义进行介绍。
1. 顶天立地杨氏太极拳注重身体的正确站立姿势,称为“顶天立地”。
这包括身体挺拔、头颈伸直、胸腹收紧、腰背挺直、两脚分开与肩同宽等。
正确的站立姿势为后续动作的展开提供了稳固的基础。
2. 沉肩垂肘杨氏太极拳要求肩膀要自然下沉,肘部轻轻下垂。
这样做可以使身体的重心下沉,保持身体平衡,同时也能够使发力更加灵活自如。
3. 虚领顶劲“虚领顶劲”是太极拳的核心要义之一,意味着将注意力放在头顶上,意识到身体有一根想象的中轴线,通过这根轴线可以使身体的力量更加集中,提高拳法的力度和效果。
4. 舒展展示太极拳讲究全身松软,这也体现在基础动作的舒展展示上。
动作的过程中,腰背要有柔软的扭动,关节要灵活活动,肢体的舒展能够帮助发力更加自如,提高拳术水平。
二、基础动作练习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杨氏太极拳的基础动作,这里将列举几个重要的动作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演示。
1. 起势起势是杨氏太极拳的开场动作,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起势时,先从静止的状态开始,然后逐渐走向动态。
起势的动作包括右脚先踏出一步,同时右手慢慢抬起,至胸前,再向下沿直线放下。
2. 手推天地手推天地是杨氏太极拳中的一种基本动作,旨在培养身体的柔软和内力的运用。
执行手推天地动作时,身体要保持平衡,双手要有节奏地上下推移,同时要通过腰胯的转动将力量传导到手部。
3. 单鞭单鞭是杨氏太极拳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之一,综合体现了太极拳的优势。
执行单鞭动作时,一只手臂上举至头顶,与身体成一条直线,另一只手自然下垂。
杨氏太极拳的要领:静松正慢匀稳
杨氏太极拳的要领:静松正慢匀稳保持平静、恒定和平常心,靠平静的过程使污浊沉淀,万物清明。
因此,杨式太极拳被后人称誉为活的雕塑,动的静功。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学杨氏太极拳的要领:静松正慢匀稳,欢迎阅读。
记得先师最早口授给我的学拳要领是:“正舒松慢匀稳”。
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通俗易懂,又合乎拳理,多年来我奉此为信条。
二十多年后,在先师所著《杨氏太极拳正宗》这本书里,把此要领修订为“静松正慢匀稳”并告于天下。
多年来,我暗自揣摩赵师修订后的“六字”真义,似有所悟,著文如下,以供方家指正。
静“静中触动动犹静”。
“静”是杨氏太极拳的基本属性。
先师常以拳祖张三丰“学太极拳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以喻练太极拳之真谛。
静,就是调心调息调身。
习拳一定要静下心来,专心致一,“致虚极,守静笃”,不得心浮气躁。
预备式(无极式)要做到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摒除杂念,呼吸自然,努力进入物我皆忘的空灵精神境界。
在整个练拳过程中,要做到稳静安舒,心神泰然,集中心志,意识领先。
在意念上,当有人若无人,当无人若有人。
内敛精神,外示安逸。
先师曾诙谐地说,万籁俱静可以修养脑力,悄无声息可以修身养性。
杨式太极拳是一种动静开合,以静御动的运动。
静中藏动机,动中存静意,一静俱静,一动俱动,无静无以制动,无动无以见静。
其“松”,其“正”,其“慢”,其“匀”,其“稳”,都是在澄静的状态下成就的。
保持平静、恒定和平常心,靠平静的过程使污浊沉淀,万物清明。
因此,杨式太极拳被后人称誉为活的雕塑,动的静功。
松“一松百松,柔若百折若无骨”。
“松”是杨式太极拳的核心和基础。
先师经常告诉我们,杨式太极拳是内家拳,跟其它拳打人不一样。
一般拳打人是皮肉伤,一看就知道伤轻重在何处。
而杨式拳外若柔绵,内坚如钢,其功夫是松沉纯净的内功,用的是整体劲,瞬间产生弹抖力。
打人疾弹冷脆,入里透内,伤其内脏,皮肉却没有任何异象。
所以,杨式拳也叫“松拳”、“绵拳”。
关于松,先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杨式太极拳的练体、练气与练神
杨式太极拳的练体、练气与练神杨式太极拳的练体、练气与练神学习传统杨式太极拳功夫分为三步:即先练体、次练气、后练神。
严格说来,这三步功夫,幷不能截然分开。
但强调先练肢体的柔顺,次练内气的充盈,后练神经的宁静。
从外到内、由实到虚,由动入静,是十分有理有利的。
初学太极拳,在跟明师学会了拳架之后,即应努力刻苦练功,称为盘架子。
通过每天的盘架子,从慢、匀、轻、节节贯串中,去求得自身松柔程度的不断增加。
其中慢较易,匀极难,细心的学者,大约都能对这两项加以重视。
唯有"轻"(指用力小)与节节贯串两项,与生活中用力的习惯,矛盾很大,最易被人忽视,或者认识极为肤浅,做得极为粗糙,不精不细。
这是很多人学了很多年,而依然拳味不对、进步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须知轻是松柔的前因,不轻就永远没有走向松柔的可能,而松柔正是太极拳的灵魂。
节节贯串必须从中脉开始,是依先后次序打通各个关节的极为重要的有效措施。
轻与节节贯串是渡到松柔那个彼岸的渡船。
太极拳很重视全身的完整性,即拳谱上要求的" 一动无有不动"、" 上下相随"与"内外相合"就是为了这一目的而提出的口诀。
在学拳架子的时候,一手一式都应首先做到上下相随。
不是上面手在动,下面脚也在动,就叫上下相随,而是每一式手脚都应同时开始动,也要求同时到达每一式的终点。
此外,如转腰、沉气、开档、弓步等等,都应在此同一瞬间,配合得恰到好处。
粗看容易,因为太极拳要求细致精确,其实相当困难。
未得真传、或者粗心的学者,每易脚下的弓步先成,手上的定点后到,或者开档不足,这就是未能做到上下相随; 也即是不完整。
象这样练下去,就不会取得技击功夫上的成果,到推手时,必然化劲化不好,发劲也发不出来。
至于内外相合,要在一趟拳架已学完,上下相随已基本上做到之后,再来留意。
大体说来,就是从身体的正中线开始,用思想引导,依先后次序,运动各关节,做到节节贯串,动作内收、蓄劲时,要将心意都随之收回至极小; 动作外开,沉气发劲时,心意也要与之相随放大至无穷大。
杨氏太极拳入门指引
杨氏太极拳入门指引杨氏太极拳入门指引一、松:练拳须从无极始,就先要练松,返归无极。
具体功法就是本门入门功「三线放松功」,南怀瑾先生在「太极拳与道功」一文中所说「风摆梅花」就是说的这功法。
二、无极生太极:一路的松下去,是练不出太极拳的,松了之后要练「站桩」,本门的站桩功称为「立禅」。
慢慢就会练出丹田之气,而太极拳讲究「动静相间」,要同时练「坐功」与配套的「道功」,要练气长,要练「吐纳」。
三、无意识力:魏前辈书中称为「无意念力」,书中"九曲珠解"提到:老拳谱讲"有气则滞,无气纯刚",这里的无气,是指无意念所支配的行气方式,而无意参杂其中,自然产生的内气运行能使全身透空,并延身外形成意想之无边无沿的浑圆气球。
这「无意识力」主要是与我们平常用力的「非自主神经系统」做区分,这「无意识力」用的是「自主神经系统」,练到双手能「浮」至约与肩同高,就初步功成,这恰是「起式」,就可开始练拳架了。
魏前辈书中"内功理法释要"提到: "起式"尚未抬手之际,而意念早已开始在周身酝酿,使各部位的内功理法依序到位。
四、丹气脉动:这是入门初级班的验收功法。
太极拳有所谓「九曲球」之说,这「丹气脉动」就在引动体内之气球,使其跳动,动到能带动全身上下震动,就初步功成,第一阶段验收。
杨氏太极内功入门功法:三线放松功三线放松功,练太极内功首重,松、静、自然,故以三线放松功为入门功法(1)双手结太极印:双脚并拢,膝盖放松,左手拇指尖置于无名指根,右手拇指穿入此洞,其余四指置于外,双手置于小腹,女生相反。
(2)第一线:运用心念想象天降甘霖,由头顶经身体前方流下至脚底,把身体洗得干干净净。
(3)第二线:由头顶经身体后方洗向脚底,把身体洗得干干净净。
(4)第三线:由头顶经身体两侧洗向脚底,把身体洗得干干净净。
(5)然后想象全身由脚底向上逐渐变透明,脚部变透明、膝盖变透明、大腿变透明、腹部变透明、胸部变透明、头部变透明,全身像玻璃一般透明。
杨式太极拳的功夫次第与分层
杨式太极拳的功夫次第与分层编者按:本文作者方宁师承燕京泰斗崔毅士,为杨式太极拳第五代嫡传弟子。
1924年出生于北京,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长期担任大学教授。
据说方老师最擅长推手击技,工夫了得,当今杨式太极高人之一,今年已经95岁高龄。
网上有老先生推手视频,虽是门里师徒练习,其松沉发劲亦相当精彩。
本文原载《武林》杂志1982年第12 期,总第15 期,后作者又有体会,辑为“补论”。
刊出时略有删改。
何谓功夫?众说纷纭。
然功夫并非不可捉摸之物,而有一定之客观标准。
究竟太极拳功夫如何划分,现分述如下,以为太极拳同好者参考。
太极拳功夫计分十层。
一至三成功夫是谓下乘,也就是入门功夫,有三成功夫可谓入门,不具三层功夫不能谓入门。
四至六层功夫是谓中乘功夫,通常即谓已登堂入室。
七层功夫是中乘功夫与上乘功夫之过渡阶段,也是习太极拳的关键一步,常谓之炉纯青阶段,也是中乘功夫的最后阶段。
八至十层是为登峰造极上乘功夫,八成者登峰而未造极。
太极拳是以柔克刚功夫,其过程是化僵硬为柔,积柔成刚。
拳经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着熟就是太极拳推手,也就是太极拳入门功夫。
当然,习太极拳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者可不练推手,但兼以武术为宗旨而不练推手则拳术不得入门。
在推手中由着熟而渐悟懂劲,即是由一层至三层功夫阶段。
以推手言,一至三层功夫是化劲阶段。
拳经有云:“退圈容易进圈难”,一至三层功夫即是退圈功夫阶段。
一成者硬力多而化劲少,二成者化劲渐增,硬力渐少,是着熟标志。
三成者化劲为主,渐悟懂劲。
是时不仅知道而且能作到以走圈柔化任何强力之进攻。
一至三层功夫是由勉强退圈进入自然退圈,习惯性走圈柔化,不丢不顶,开始真正懂劲。
四至六层功夫是进圈阶段。
所谓进圈不是单纯化圈退而化圈进,而是在化圈进的过程中粘黏的情况下带有逼进,迫使对方失去重心,将之击离原位,甚至击倒或发出,开始具有发劲与寸劲,具有威慑性。
所以说,练太极拳而不具发劲与寸劲,则尚不具四层功夫,尚不能谓已经入门。
杨式太极拳之度(高度、速度、角度、幅度、柔度)
杨式太极拳之度(高度、速度、角度、幅度、柔度)先师澄甫公在批评那些“急求速效,忽略而成”的人时指出:“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画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
”衡量杨式太极拳的方向和动作、上下内外,有哪些基本尺度呢?根据傅钟文和傅声远教师多年的传授、先辈们的论述和笔者多年练拳的实践与研究认为,概括起来可分为“五度”。
高度练太极拳的架子可高可低,高架子运动量小,适合于体弱有病者;低架子运动量大,适合于身强力壮者;运动员或练功夫的人,架子可以更低。
太极拳脚步的大小与架子的高低要相应。
练拳时,迈出之腿长度是固定的,步子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坐实之腿下蹲的高低,下蹲得愈低,步子就愈大。
但是,腿蹲得愈低,运动量就愈大。
拳架高低必须根据人的体质和腿上的工夫而定。
勉强降低架子,就会产生分不清虚实或起犟劲等毛病。
但练一套拳应保持架子高度不变,尤其是每一个动作,不应该忽高忽低。
拳论指出:“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
”有人练拳有意把架子压低,以显示自己腿上的功夫,结果使弓腿膝盖超出脚尖,甚至上体前俯;有人练拳在双脚着地时身体下压,当一脚提起时,身体又随着抬高,造成凹凸,这都是不对的。
保持稳定的架子高度,就是保持稳定的运动量,就是保持骨肉内外之间稳定的气血流通。
在低架子练功时,保持稳定不变的架子高度正是吃功夫、长工夫的时候。
速度练杨式太极拳的速度要匀、慢、连、随。
它包括多方面。
如今天15分钟练一套,明天20分钟练一套,后天30分钟练一套,速度不均匀;一套拳开始很慢,后来很快,也是速度不均匀;一个动作开始突然一冲,后来又变得很慢或身体某些部分忽快忽慢等,都是速度不均匀。
坚持练拳年长日久,一般可自然趋于均匀。
而在一个动作中,身体的各个部位尤其是四肢,动作忽快忽慢,架子忽高忽低,这种毛病不是多练就可以克服的,非下大工夫认真纠正是无法改掉的。
四肢动作速度均匀并非都是同一个速度。
杨式太极拳四段位套路分解动作
杨式太极拳四段位套路分解动作
第一节
1、单鞭起势:左画弧、右画弧、出步勾手、弓步前推
2、进步按挤:左抱球、右棚式、弓步右挤、弓步左棚、
后坐左捋、虚步后引、弓步前推、上步合手、弓步右挤
3、退步棚捋:后移左棚、退步左捋、(后推2步)
4、右进步搬拦捶:虚步坐腕、右手抬压、上步左拦、
弓步右捶
5、如封似闭:上步双分、弓步胸靠
6、左搂膝拗步:上步勾手、弓步推掌
7、右指裆捶:虚步勾手、弓步下打
8、海底针:虚步提手、成针下插、弓步斜靠
9、退步大捋:退步右捋
10、上步七星:弓步前挑、压肘踢踹、十字架打
11、右抱虎归山:出步托掌、转身搂走、弓步推掌
第二节
12、撇身捶:退步按掌、退步劈拳、弓步推掌
13、右蹬脚:提腿合抱、分掌分脚
14、右穿掌:退步分掌、弓步穿掌
15、海底针:虚步提手、成针下插
16、闪通背:退步托掌、马步顶肘
17、斜飞势:弓步伸掌、上步提手、弓步下插、弓步侧靠
18、斜分势:退步抱球、弓步背靠
19、右白鹤亮翅:右抱球式、侧出左挤、虚步亮打
20、如封似闭:退步伸掌、后坐左捋、转身按掌、弓步前推
弓步合手、后坐分掌、弓步前推
21、十字手收势:退步右转、两手平拉、十字合抱、两手平伸
两手下落、并步直立。
太极拳的三种劲:明劲、暗劲、化劲明劲阶段...
太极拳的三种劲:明劲、暗劲、化劲明劲阶段...
太极拳的三种劲:明劲、暗劲、化劲
明劲阶段:动作旋转和顺、起落整齐,中正其中。
中正其中是周身中正规矩,阴阳和顺。
暗劲阶段:力贴背脊,丹田充实,神气舒展,动作圆通。
暗劲要“活活泼泼不可滞”,在周身协调的基础上,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化劲阶段:动作放松,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
动作和精神各逞其能是不协调;动作和精神相互配合也属下乘;精神即是动作,动作即是精神方是神意运用。
化劲在动作上与明劲、暗劲的动作一致,但内涵层次已变,是以神意行拳,无有后天刻意动作,好比猫捕鼠时,猫全神关注盯着老鼠洞,达到忘我之境,老鼠刚一出洞,猫就扑上去。
此时猫不会想着腿如何跳,爪如何抓,意动身到即是化劲。
猫扑鼠时便是忘我的,无念无想,心中空空洞洞,姿势虽变化,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随心所欲说的就是化劲。
以意练拳的要诀是不要失去意念,也不要强加意念,忘了或刻意了都不对,一定是在有意无意下的身体放松状态去行拳。
先辈常说的“拳打万遍,其意自见”正是此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浑腰时 , 双脚开步平肩站立 , 整体放松 , 垂手 向
然后手随腰作浑手运动。 练坐1马时要整体放松 ( U 提肛 )含胸拔背 , , 沉肩坠 下弯腰 , 练摆腰时用弓步马( 侧身 ) 双手叉腰 ( 拇指向前 ) , 肘, 用意随向前提起双手 ( 阳手 )与肩平齐 , , 然后转 阴 进右步右旋腰 , 如此反复练习。 手, 收肘呈 9 度 角 , 0 随向下 至胯部 ( 肘与胯部 一拳之 然后进左步左旋腰 , ( 责任编辑 乔汉) 距) 。同时连 同膝部 向下屈坐至极点 ( 尾闾中正 )以后 ,
“ 静” 虚 。太极 拳形神 兼备 , 性命 双 修 , 在 一种 澄 驱使 ) 是 等十 五个方 面都 是很关 键 的。 静 的状态 下完 成 的 。入静 ,是 练太 极拳 的一 个 重要标 个 自我修 养 和提炼 心性 的过程 。 在含 胸拔背 上 ,通 过经 年练 习 ,我认 为首 先是 含
直 呈箭 形 。 三、 腰部 练 习
【 虚 拳 练 习要 领 】 太
一
、
练 习放松 , 手升 降 提
气 度下 沉 , 自然 呼 吸 , 以意 提手 , 双脚 开 步 , 肩站 平
腰 部练 习 主要有 弹腰 、 浑腰 、 摆腰 ( 旋腰 ) 。 练 弹腰 时 用 弓步马 , 手叉 腰 ( 双 拇指 向前 )然后 腰 ,
志, 也是一个重要的练功方法 。静 由心静到体静 , 是一 胸 , 胸部肌 肉放松 , 从膻中穴 ( 身气海) 人 开胸顺气 , 使 阴气沿任脉( 人身之 阴脉) 下降 , 沉于丹田。而后拔背 , 心静 , 太极拳“ 以静制动” 首先要制 自己的心动。 使丹田之气徐徐通过会阴沿督脉( , 人身之 阳脉 ) 上升使 力发于背。 含胸拔背之间有一个瞬间的时间 道 家说 “ 虚静 为本 ”“ 以 ,内察 一心 , 了然 明静 ” 。静 就是 气贴于脊 ,
武 当・0 2 0 1 2 1.2 5
武 当・ 2 8 总 5 期
都是永远不可能进入神圣殿堂的。也只有敬才能使人 尻道 上 提 ( 肛敛 臀 , 百会 上 下 呼应 )尾 闾 中正 ( 提 与 、 螺
中定之关)内外相合( 、 形正气顺 , 神为主帅, 身为 步入虚静 的境界 , 了察身体内部与大 自 然活动的和谐 。 旋桨,
收心 , 就是一 念不 起 , 到无 视无 听 , 做 无思 无想 , 欲无 差 , 无 使内气有充足的时间潜转降升。 通过松拔往复不断 念 ,使 自己的思想 意识 真正 处于 一种 物我 两忘 ,达 到 地动作 , 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内气 , 完成太极拳纯任 自
“ 致虚极 , 守静笃” 的境界。 中生气 。 我们练拳应心平气和, 沉淀杂念 , 凝神调息 , 勿
之到位便是“ 。 合”
意, 好高骛远 , 不忠实于门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杨家拳怀疑不敬 , 这些
僵, 遇敌交架 连粘顺 , 一两柔 拳驳千斤 , 运来六劲 如磐石 ,
脚 跟 为 圆 心转 为 4 5度 角 ( 马 向右 转 , 马 向 左转 ) 左 右 ,
用 插 扭 摆 标 丹 田精一道家详 , 单枝反水綦严密 , 闲暗攻守勿彷徨 , 千 然 后 提 足开 步 呈 马形 , 钩 、 、 、 、 五 个 动作 来 变万化 从此 出 , 研刻苦 分 阴 阳 , 者渊深 凭后 起 , 峰 衡 量是 否做得 准 确 。 钻 学 登 造极便称 良, 英光太露 当防折 , 还须勿 自张 。 磨炼 练 弓步马 时直 立 , 双手 叉腰 ( 指 向前 )向前跨 步 拇 , ( 左右 ) 弓步 , 脚 掌 内摆 , 与 脚尖 平 齐 , 脚 蹬 或 或 前 膝 后
合 度先 要 “ ” “ 敬 及 虚静 ” 。
合
度
“ ” 武 德 中第 一 要 义 , 尊 敬 、 敬 、 仰 、 敬 乃 即 崇 敬 恭 敬 。“ ” 敬 也是 一种 信仰 , 一种 信念 。我 们对 杨式太 极拳
有 以敬仰 的心 态求 得虔 诚 和 合度 , 是合 于法 度 。 恭敬 、 静状 态下 , 就 在 虚 身体 各 要 完全 信任 , 必成 的 信念 , 部位在静态和动态技法 中的方圆规矩就是 “ 法度”使 潜心 ,唯虔诚和潜心才能完成习拳的全过程 ,三心二 ,
立, 整体放松 , 含胸拔背 , 沉肩坠肘 , 舒胸实腹 , 气沉丹
头部仰 起 、 目前视 ) 双 转换 左右 弓步 , 多次 田( 提肛 )虚领顶劲 , , 然后用意提手升降( 阴阳易位 , 反 部 向前 折 压 ( 练习。 复 多次 练 习 ) 。
二 、 山马 ( 坐 乃字 马 ) 弓步 马 ( 与 子午 马 )
W dn aaie 太极天地 uag gzn M
杨式太极拳 的
种境界
西安 张 世 昌
一
代 太 极 拳 名 师 徐 震 先 生 曾提 出 了太 极 拳 修 炼 的 三 种 境 界 : 度 、 妙 、 台 精 圆融 。习
练 太 极 拳 由初 学 而 至 台度 , 精 妙 、 融 . 是 步 步 进 . 步 都 有 具 休 要 求 。 至 圆 应 每
助勿忘 , 持平 守 中 。 师张 三丰对 “ 祖 持平 守 中” 是这 样解
然的绵绵不断的气象。在 中医经络学说上叫做顺用阴
太极拳真正 的静 , 是体静心 闲, 至虚 中生神 , 至虚 阳 , 实现 “ 阳变换 ” 阴 。
精
妙
释的, 他说 ,心平 ‘ ’ “ 平 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 , 心执 其中之谓平。 心即在此中也。 心在此中, 乃不起波” 太 (
极道 12页 )这 就是 静定 。 3 ,
习练太极拳的第二种境界是“ 精妙” 。形与气均能
相 合相顺 , 内机与外 肌 弛张相 得 , 腑 经络 之 间遂 畅无 脏 静 定 达到一 定程 度 ,恬 淡 虚无 , “ 真气 从之 , 神 内 滞 , 为精妙 。 精 是 守, 病从安来” ( (黄帝内经・ 问・ ( 素 上古天真论) 。所以 ) ) 举“ 通三关” 为例。 老子说 ,清静 , “ 为天 下正 。” 太极拳 将人体 喻作 一个 小太极 。运用 太极 内丹 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