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

合集下载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来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节日的看法和情感。

1.2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每逢佳节倍思亲》”,并解释这个主题的含义和重要性。

1.3 教师播放一首与节日相关的歌曲或视频,以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和情感。

1.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家人和亲人在节日中的重要性的看法和经历。

1.5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家人和亲人在节日中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的课程中深入探讨这个主题。

第二章:理解课文2.1 教师发放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复印件,让学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2.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2.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4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节日中的感受和思考。

第三章:探讨节日意义3.1 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节日有什么意义?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来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节日意义的看法和经历。

3.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节日意义的看法和经历。

3.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节日对家庭团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的课程中深入探讨这个主题。

第四章:家庭团聚活动4.1 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家庭团聚活动,如团圆饭、拜年、赏月等,并解释这些活动的意义和传统。

4.2 学生分享他们参与家庭团聚活动的经历和感受。

4.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造更有意义的家庭团聚活动,并提出一些建议,如制定家庭传统、互相交流和分享等。

4.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策划一次家庭团聚活动,包括活动内容、时间和方式。

4.5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并提供一些资源和建议,以帮助他们实施和享受家庭团聚活动。

第五章:表达思念之情5.1 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方式,如写信、打电话、发短信等,并解释这些方式的重要性和效果。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了解这句话的出处和背后的故事。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从古人的诗词中汲取智慧,增强对家庭、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及其出处。

2. 理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感受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会从诗词中汲取智慧,增强对家庭、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出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全文及其翻译。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佳节”和“思亲”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介绍“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出处,即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诗意讲解:教师讲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4. 诗句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5. 情感体验: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在佳节时是否也会倍思亲,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写一篇关于“佳节倍思亲”的感悟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并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智慧,增强对家庭、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以保证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其他诗人关于“思亲”的诗作,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白的《静夜思》等,分析不同诗人表达思亲之情的方式和情感差异。

2. 创作练习:教师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思亲”的诗,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每逢佳节倍思亲》优秀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优秀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内容,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学会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背诵课文,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静夜思》这首诗,诗人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每逢佳节倍思亲》。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注意把握语气和节奏。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2.在朗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查阅工具书或向同学、老师请教。

3.诗歌中有哪些字词或诗句让你印象深刻?请用波浪线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三)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同学们逐句分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字词,引导同学们理解诗歌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佳节”、“思亲”、“月明”等,引导同学们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讲解诗歌的背景,让同学们了解诗人王之涣在写这首诗时的情境。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感受。

2.你认为诗人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在佳节时刻,你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1.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这种思念之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2.我们要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让生活充满温暖和幸福。

3.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六)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思念》,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作者和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文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背景。

朗读并翻译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为何佳节之时会倍思亲。

通过朗读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有过思念亲人的经历,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1.4.2 介绍作者:介绍课文作者王之涣,他的生平和对诗词的贡献。

1.4.3 朗读课文: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和韵律。

1.4.4 翻译课文:对课文进行翻译,解释其中的难点和意境。

1.4.5 讨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探讨佳节之时为何会倍思亲。

第二章: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解析课文的情感和内涵。

2.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如“明月几时有”、“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意义。

通过分析和解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和内涵。

2.4 教学步骤2.4.1 回顾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4.2 分析意象:提问学生对课文中的意象的理解,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2.4.3 解说修辞:解释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示例分析。

2.4.4 深入解析: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情感和内涵,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

第三章:应用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进行文学创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示例引导法,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体会诗人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重阳节的诗词?2. 学习古诗(2)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语气。

(3)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3. 分析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主题和情感。

2. 强调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1.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下周进行检查。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重阳节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课堂参与度。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3. 小组汇报: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语文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学会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时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和家乡的情景。

2.2 教学目标2.2.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2.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学会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2.3.1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3.2 教学难点1. 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 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2 教学手段1. 教材: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 教学道具:相关的图片、卡片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引导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产生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重阳节吗?重阳节有什么习俗?4.2 教学新课1. 朗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解析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能够正确解读课文内容,并能表达自己对亲人思念的情感。

3. 能够通过亲情故事的阅读,培养学生对家人的关爱与尊重。

教学准备:
1. 课文《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副本。

2. 板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3. 图片、PPT等辅助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关于亲人团聚的图片,引起学生思考,提问引导学生回答:你们家有什么特殊的节日吗?你们家人团聚的时候有哪些习俗?
2. 呈现:让学生阅读《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课文,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并解释一些生字词的意思。

3. 运用: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例如:你们有过与课文中小豆子一样思念亲人的经历吗?你们会怎样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4. 延伸:给学生展示几个亲情故事的图片或视频,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进行阅读或观看。

5. 创作:让学生以自己的亲情故事为题材,写一篇短文或绘制一幅图画,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和爱。

6. 总结:让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讲述他们对家人的思念和爱。

7. 拓展:引导学生找到更多有关亲情的诗歌、故事、影视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亲情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对亲人的感谢信,并在下节课分享。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古诗中的关键词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懂得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古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深厚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或黑板,展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图片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件或黑板,展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生齐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古诗,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古诗的意境。

3. 体会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处异乡,佳节时倍感思念亲人,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感受亲情的珍贵。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集体背诵古诗,加强记忆。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义和亲情的重要性。

(2)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相关的写作或口头表达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分享亲情故事时的表达能力和情感投入。

4. 背诵效果:检查学生对古诗的背诵情况,注意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七、作业布置:1. 抄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遍,加强记忆。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这句话表达自己的情感;(3)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2)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古诗文,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3)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珍惜亲情;(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含义;(2)掌握相关的古诗文鉴赏方法;(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诗句中的情感;(2)如何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3)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2)引导学生朗读诗句,感受其中的情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探究“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该诗句的理解和感悟;(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诗句的记忆和理解。

四、课堂练习1. 请用“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表达你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2. 请举例说明你如何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2. 收集其他有关亲情、思乡的古诗文,进行鉴赏和分享;3. 写一篇关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相关古诗文的鉴赏能力;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亲情的珍惜态度。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是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以及是否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优秀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佳节时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内容:1. 讲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出处和含义。

2. 分享一些表达思念亲人的方式和例子。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佳节时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例子,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内容。

第二章:讲解节日习俗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节日和习俗背后的意义。

教学内容:1. 讲解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2. 介绍这些节日的一些习俗和活动,如放鞭炮、赏月等。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节日和习俗的了解和经历。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节日和习俗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例子,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内容。

第三章:表达思念之情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和方式表达思念之情。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讲解如何用语言表达思念之情,如写信、打电话等。

2. 介绍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活动和礼物,如制作贺卡、送花等。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尝试用语言和方式表达思念之情,可以是书信、电话等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表达思念之情时的表现和效果。

2. 收集学生的表达方式和例子,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内容。

第四章:分享亲人的故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亲人的故事和经历。

2.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分享亲人的故事来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教学内容:1. 讲解通过分享亲人的故事来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的方法和意义。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节日与家庭团聚的意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中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对家庭的珍视和感恩之心。

学生理解节日对于团聚和亲情的重要性,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中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学生能够探讨节日与家庭团聚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文本。

相关注释资料。

投影仪或白板。

3.2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温馨,有利于学生专注学习。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节日时会想起谁?为什么会想起他们?”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4.2 朗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师提供相关注释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3 讨论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节日与家庭团聚的意义。

4.4 背诵与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文。

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家庭和节日的感悟。

五、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思念之情,并记录下来。

学生选择一个节日,写一篇关于家庭团聚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评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的表现,了解其对诗文的熟悉程度。

6.2 学生表达与创作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表达和创作能力,包括他们的思考深度和观点独到性。

评估学生在家庭作业中的写作能力,包括他们的表达清晰度和逻辑性。

七、教学反思7.1 教学内容反思是否充分讲解了诗文内容,是否帮助学生理解了诗的意境和情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运用诗歌分析和解读技巧,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人的感恩之情。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含义。

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诗歌的鉴赏和解读技巧。

2.2 教学难点:诗句深层含义的理解。

对传统文化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准备3.1 教材准备:准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歌文本。

王之涣的生平介绍资料。

3.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佳节”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佳节,为什么人们会在佳节时特别思念亲人。

4.2 新课内容展示: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展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歌文本,让学生朗读并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4.3 诗歌解析: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诗句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诗句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4.4 诗歌鉴赏:运用诗歌分析和解读技巧,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总结学生对“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理解和感悟。

强调学生对家庭和亲人的感恩之情。

5.2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悟文章。

布置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度过一个佳节,并记录下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六、教学拓展6.1 文化背景拓展:介绍唐代社会背景和诗歌创作的氛围。

探讨“佳节”在唐代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6.2 比较学习:选取其他描写节日的诗歌,如《春节·春节的早晨》、《中秋节·月圆人团圆》等,进行比较阅读。

分析不同诗人对节日的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异同。

七、实践环节7.1 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节日的诗歌。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之三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之三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之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全诗。

1.2学习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诗的结构和意境。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

3.2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全诗。

1.2分析诗的结构和意境。

2.教学难点:2.1诗中的修辞手法。

2.2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让学生初步感知诗句的美。

1.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2.学习全诗2.1学生自主阅读全诗,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2.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了解诗的背景。

3.分析诗句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下列诗句的含义: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修辞手法4.1教师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拟人等。

4.2学生举例说明诗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5.情感体验5.1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感受家乡的美。

5.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背诵全诗6.1学生自主背诵全诗,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6.2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7.拓展延伸7.1学生自选一首描写家乡的诗歌,进行欣赏和讨论。

四、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

2.选择一首描写家乡的诗歌,进行欣赏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全诗,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生对诗中的修辞手法有了更深的理解,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得到了激发,培养了爱国情怀。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诗句的背诵仍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通过创作、展示等方式,提高语文表达和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并理解诗中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中表达的深层情感和对家乡的思念。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本和注释。

教师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佳节”和“思亲”的意义。

学生分享自己对佳节和亲人的感受和经历。

5.2 诗歌学习教师朗读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跟读并背诵诗歌。

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学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5.3 讨论与展示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表达方式,进行展示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5.4 创作与分享学生根据诗歌的启发,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6.1 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6.2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6.3 学生能够通过创作和展示,表达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七、教学拓展7.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描写佳节和思亲的诗歌,如《清明》、《登高》等。

7.2 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如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

八、教学参考资料8.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注释。

8.2 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的相关资料。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目标: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通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突破措施:多种方式朗读、小组合作交流第一课时课前谈话:1.春去秋来,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节日。

多彩的节日都让我们难忘。

这不,老师就给你们带来几个节日,你能准确得连一连吗?(屏幕出示节日和日期)它们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这些节日的习俗吗?2.你们真了不起,课外知识可真丰富啊!一、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跟节日相关的课文,指名读课题。

强调二类字:“逢”后鼻音,练读2遍学习生字:“佳、倍”释义:佳:美好倍:更加书写:观察字形,都是单人旁,左窄右宽形,各范写一个,生各练写一个。

2.“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什么意思?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理解生字。

1.打开课本,自读课文,看看你们能解决哪些问题。

2.学生读课文第一遍,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交流:能读懂什么?没读懂什么?(能读懂:字词:手挽着手扶老携幼登高远眺兴高采烈携的读音、幼的字形;手挽着手的意思课文大概内容:王维写诗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不能读懂:字词:“茱萸”课件出示内容: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说遥知兄弟登高处?)3.读完课文我们发现,课题其实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的一句。

齐读古诗。

出示课件,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老师希望通过大家自己学掌握诗的意思。

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二遍,思考:哪几小节是写的这首诗的意思?你能通过读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引导对照诗句复述课文前三段)4.过渡:课文中的佳节指的是——重阳节。

人们是怎么过重阳节的呢?请你读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体会体会。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懂得亲情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

2. 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本、图片、动画等。

2. 学生准备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导学生读题。

(2)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理解大意。

2. 学习古诗(1)教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王之涣。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3. 欣赏古诗(1)学生朗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以“我的亲人”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六、教学拓展:1.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交流欣赏感悟。

2. 教师推荐类似的思乡诗,如《登高》、《静夜思》等,供学生课后阅读。

七、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古诗鉴赏方法。

九、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优秀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来源和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节日与家庭、亲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介绍“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 讲解节日与家庭、亲情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人们在节日期间会更加思念亲人。

教学活动:1. 让学生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节日期间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

第二章:春节与家人团聚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春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理解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2. 讲解春节期间家人团聚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如何通过各种活动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自己春节期间与家人团聚的故事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春节期间表达对家人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第三章:中秋节与赏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秋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理解中秋节与赏月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介绍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团圆和和谐。

2. 讲解中秋节赏月的传统习俗,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赏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自己中秋节赏月的经历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中秋节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第四章:端午节与粽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理解端午节与粽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介绍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对屈原的纪念。

2. 讲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习俗,以及人们如何通过粽子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自己端午节吃粽子的经历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端午节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第五章:清明节与扫墓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理解清明节与扫墓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
作者:张睿|来源:常州市清潭实验小学
教学目标:
1、理解“兴高采烈”、“扶老携幼”、“思绪万千”、“天各一方”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和现代汉语的双重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张灯结彩佳节到,家家户户人欢笑。

不过,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读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2、千百年来,“每逢佳节倍思亲”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说得很明白。

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读一读,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2、交流: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齐读。

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要点一:15岁。

指导朗读:一个15岁的孩子,高兴时多么希望();伤心时多么渴望();生病时多么需要()……
可王维小小年纪就离开了家乡,独自来到京城长安。

真不容易呀!
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却在华山的西边,(简笔画)相隔遥远,王维现在就身处异地,他就是异客,举目无亲,多么孤单,多么寂寞呀!
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
要点二:两年。

一年有365天,两年就是整整的730天啊!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谁来读)
分别的时间真长啊!大家想想一个15岁的孩子孤身一人在异乡,他高兴时只能(),悲哀时只能(),生病时只能()……这是多么漫长的两年!这是多么孤独的两年呀!相信你们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齐读)
(2)过渡:独自一人,流落他乡,这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

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都是思亲日,那为什么每逢佳节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指名读。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怎么个热闹?
你能来演一演吗?人生最幸福的不就是骨肉团圆吗?带着喜悦的心情来读一读吧!
(2)指导朗读:举家团圆,共度佳节,天伦之乐——其乐无穷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去领略这团圆的喜庆?(指名读)
◎而此时,王维看着——(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齐读。

你感受到了什么?
(2)老师这里有一些词语,可以来描述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出示词语)读一读。

(3)说话:王维看到人们扶老携幼,骨肉团聚,想到自己……王维看到人们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想到自己……,王维听着大街上的欢声笑语,感到自己……家家户户团团圆圆,更加衬托着王维……,于是他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4)同学们,文字是有温度的,你能通过朗读,读出他人的快乐和王维的寂寞忧愁吗?(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3、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伤情啊!难怪他会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那么他又思念起了什么呢?请你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交流:
(1)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A哦,诗人想到了过去。

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读读这段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b不仅如此,还有不少温馨的回忆吧!想象说话:“往昔的重阳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请你代王维来说一说。

同桌先讨论一下,可以选择一个方面具体的说说,如果能说出三个方面就更好啦!
(2) 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

然而现在,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这就叫做()。

是呀,山水迢迢,如今我们却(引读)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这里的省略号多么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你能把这声叹息也读进去吗?(指名读,齐读)
(3)虽然身在长安,王维的心却早已穿越了千山万水,飞回了家乡,他想(引读)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此时此刻,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呢?(当佳节到来时,不仅是游子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也会更加思念离家的游子呀!)3、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

(出示整节文字)配乐齐诵。

这正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到了过去——(引读),想到了现在——(引读),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引读),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

(屏幕出示古诗,悠扬的音乐声起)师引读这首诗。

五、拓展-
千百年来,除了王维,还有无数的游子们吟诵了许多思乡的歌:窗外那轮皎洁的明月,勾起了李白的思乡之情……(引背《静夜思》)早春二月,春风吹拂,草儿发芽,过不了多久,就会绿透江南岸边。

美好的春光唤起了诗人王安石的思乡之情,他遥望明
月,深情地问道: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重归故乡?这就是——(齐读《泊船瓜洲》)离家虽然才短短的七天,在诗人薛道衡看来却犹如两年一样漫长。

人虽然要等到北雁南飞的秋后才能返家,可这思归盼归的心情,却在春花开放以前早早地萌生出来。

这就是——(齐读《人日思归》)。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些动人的诗篇。

选择一首背一背!
思乡是一曲多情的歌,思乡是深藏在游子心中的情。

并共同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思乡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夜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游子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回乡偶书》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两年。

——《人日思归》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春夜洛阳城》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旅次朔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黄鹤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诗》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悲歌》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古诗十九首》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浪淘沙令》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赠卫八处士》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题大庾岭北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八月十五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