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来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节日的看法和情感。
1.2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每逢佳节倍思亲》”,并解释这个主题的含义和重要性。
1.3 教师播放一首与节日相关的歌曲或视频,以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和情感。
1.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家人和亲人在节日中的重要性的看法和经历。
1.5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家人和亲人在节日中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的课程中深入探讨这个主题。
第二章:理解课文2.1 教师发放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复印件,让学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2.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2.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4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节日中的感受和思考。
第三章:探讨节日意义3.1 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节日有什么意义?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来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节日意义的看法和经历。
3.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节日意义的看法和经历。
3.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节日对家庭团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的课程中深入探讨这个主题。
第四章:家庭团聚活动4.1 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家庭团聚活动,如团圆饭、拜年、赏月等,并解释这些活动的意义和传统。
4.2 学生分享他们参与家庭团聚活动的经历和感受。
4.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造更有意义的家庭团聚活动,并提出一些建议,如制定家庭传统、互相交流和分享等。
4.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策划一次家庭团聚活动,包括活动内容、时间和方式。
4.5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并提供一些资源和建议,以帮助他们实施和享受家庭团聚活动。
第五章:表达思念之情5.1 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方式,如写信、打电话、发短信等,并解释这些方式的重要性和效果。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了解这句话的出处和背后的故事。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从古人的诗词中汲取智慧,增强对家庭、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及其出处。
2. 理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感受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会从诗词中汲取智慧,增强对家庭、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出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全文及其翻译。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佳节”和“思亲”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介绍“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出处,即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诗意讲解:教师讲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4. 诗句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5. 情感体验: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在佳节时是否也会倍思亲,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写一篇关于“佳节倍思亲”的感悟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并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智慧,增强对家庭、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以保证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其他诗人关于“思亲”的诗作,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白的《静夜思》等,分析不同诗人表达思亲之情的方式和情感差异。
2. 创作练习:教师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思亲”的诗,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每逢佳节倍思亲》优秀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内容,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学会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背诵课文,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静夜思》这首诗,诗人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每逢佳节倍思亲》。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注意把握语气和节奏。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2.在朗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查阅工具书或向同学、老师请教。
3.诗歌中有哪些字词或诗句让你印象深刻?请用波浪线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三)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同学们逐句分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字词,引导同学们理解诗歌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佳节”、“思亲”、“月明”等,引导同学们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讲解诗歌的背景,让同学们了解诗人王之涣在写这首诗时的情境。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感受。
2.你认为诗人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在佳节时刻,你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1.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这种思念之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2.我们要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让生活充满温暖和幸福。
3.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六)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思念》,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作者和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文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背景。
朗读并翻译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为何佳节之时会倍思亲。
通过朗读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有过思念亲人的经历,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1.4.2 介绍作者:介绍课文作者王之涣,他的生平和对诗词的贡献。
1.4.3 朗读课文: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和韵律。
1.4.4 翻译课文:对课文进行翻译,解释其中的难点和意境。
1.4.5 讨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探讨佳节之时为何会倍思亲。
第二章: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解析课文的情感和内涵。
2.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如“明月几时有”、“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意义。
通过分析和解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和内涵。
2.4 教学步骤2.4.1 回顾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4.2 分析意象:提问学生对课文中的意象的理解,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2.4.3 解说修辞:解释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示例分析。
2.4.4 深入解析: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情感和内涵,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
第三章:应用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进行文学创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示例引导法,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难点:(1)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文内容、生字词等。
(2)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学生准备:(1)预习《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了解诗文内容。
(2)查阅生字词的含义,提前掌握拼音和用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及其作品《登鹳雀楼》。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佳节吗?佳节时我们会思念谁?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 诗歌品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语言美、情感美。
(2)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5. 知识拓展(1)教师介绍与亲情有关的诗词或故事。
(2)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互相交流感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思念亲人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抄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注意生字词的书写。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思念亲人的短文。
3. 家长参与:邀请家长参与孩子完成作业的过程,共同体会亲情之美。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语文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学会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时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和家乡的情景。
2.2 教学目标2.2.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2.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学会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2.3.1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3.2 教学难点1. 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 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2 教学手段1. 教材: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 教学道具:相关的图片、卡片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引导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产生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重阳节吗?重阳节有什么习俗?4.2 教学新课1. 朗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解析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3)了解重阳节的习俗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 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本、译文、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重阳节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习俗和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佳节”指的是哪个节日?为什么会在这个节日倍思亲?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诗句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结构和意境。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模仿教师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味。
5. 背诵巩固:(1)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背诵古诗。
(2)学生自主背诵,相互检查。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请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重阳节的习俗和意义。
(2)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六、教学延伸:1. 教师出示其他描写重阳节的诗词,如《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的重阳席上赋白菊》等,供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其中的情感。
2. 通过对诗词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理解和背诵。
2. 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意境的感悟。
2. 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意境、寓意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传统节日的习俗、意义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词中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1. 诗词文本:《每逢佳节倍思亲》。
2. PPT课件:包含诗词内容、传统节日的图片和资料等。
3. 相关视频资料: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等。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诗词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佳节?为什么会在佳节时刻倍思亲?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逐句讲解诗词,解释生僻词语。
2. 分析诗词的意境和寓意,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情感。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佳节时刻是如何思念亲人的?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2. 提醒学生关注家庭亲情,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在佳节时刻倍思亲?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了解。
二、传统节日的介绍(15分钟)1. 教师讲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传统节日,教师点评并补充。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出示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词或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这句话表达自己的情感;(3)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2)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古诗文,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3)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珍惜亲情;(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含义;(2)掌握相关的古诗文鉴赏方法;(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诗句中的情感;(2)如何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3)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2)引导学生朗读诗句,感受其中的情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探究“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该诗句的理解和感悟;(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诗句的记忆和理解。
四、课堂练习1. 请用“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表达你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2. 请举例说明你如何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2. 收集其他有关亲情、思乡的古诗文,进行鉴赏和分享;3. 写一篇关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相关古诗文的鉴赏能力;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亲情的珍惜态度。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是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以及是否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优秀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佳节时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内容:1. 讲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出处和含义。
2. 分享一些表达思念亲人的方式和例子。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佳节时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例子,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内容。
第二章:讲解节日习俗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节日和习俗背后的意义。
教学内容:1. 讲解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2. 介绍这些节日的一些习俗和活动,如放鞭炮、赏月等。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节日和习俗的了解和经历。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节日和习俗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例子,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内容。
第三章:表达思念之情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和方式表达思念之情。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讲解如何用语言表达思念之情,如写信、打电话等。
2. 介绍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活动和礼物,如制作贺卡、送花等。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尝试用语言和方式表达思念之情,可以是书信、电话等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表达思念之情时的表现和效果。
2. 收集学生的表达方式和例子,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内容。
第四章:分享亲人的故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亲人的故事和经历。
2.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分享亲人的故事来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教学内容:1. 讲解通过分享亲人的故事来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的方法和意义。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主题。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的主题。
2. 掌握诗文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境理解。
2. 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让学生猜测诗文的主题。
3.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
4. 教师提问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诗文的主题。
教学反思:第二章:诗文解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意境。
2. 学生能够掌握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意境理解。
2. 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境理解。
2. 诗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意境,解释诗文中的关键词语。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教师提问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诗文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教学反思: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
教学重点:1. 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
教学难点:1. 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2. 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的理解。
教学准备:1. 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诗人王之涣的资料。
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
3. 教师提问学生对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
教学反思:第四章:诗歌朗诵与欣赏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诵诗文。
2. 学生能够欣赏诗文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正确朗诵。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懂得感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3. 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难点字词的解释;2. 诗文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诗文的文本和注释;2. 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背景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背景资料,理解诗文中的难点字词;(3)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文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2)教师通过举例,讲解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人的情感;(2)学生背诵诗文,巩固学习成果;(3)学生进行课堂练笔,运用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2)学生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其他描写亲情的古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登高》等,进行对比分析,感受不同诗人对亲情的表达。
2. 现代文对照:教师提供现代文版本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对照学习,理解古诗转化为现代文后的意境和情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节日与家庭团聚的意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中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对家庭的珍视和感恩之心。
学生理解节日对于团聚和亲情的重要性,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中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学生能够探讨节日与家庭团聚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文本。
相关注释资料。
投影仪或白板。
3.2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温馨,有利于学生专注学习。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节日时会想起谁?为什么会想起他们?”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4.2 朗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师提供相关注释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3 讨论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节日与家庭团聚的意义。
4.4 背诵与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文。
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家庭和节日的感悟。
五、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思念之情,并记录下来。
学生选择一个节日,写一篇关于家庭团聚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评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的表现,了解其对诗文的熟悉程度。
6.2 学生表达与创作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表达和创作能力,包括他们的思考深度和观点独到性。
评估学生在家庭作业中的写作能力,包括他们的表达清晰度和逻辑性。
七、教学反思7.1 教学内容反思是否充分讲解了诗文内容,是否帮助学生理解了诗的意境和情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运用诗歌分析和解读技巧,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人的感恩之情。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含义。
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诗歌的鉴赏和解读技巧。
2.2 教学难点:诗句深层含义的理解。
对传统文化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准备3.1 教材准备:准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歌文本。
王之涣的生平介绍资料。
3.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佳节”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佳节,为什么人们会在佳节时特别思念亲人。
4.2 新课内容展示: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展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歌文本,让学生朗读并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4.3 诗歌解析: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诗句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诗句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4.4 诗歌鉴赏:运用诗歌分析和解读技巧,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总结学生对“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理解和感悟。
强调学生对家庭和亲人的感恩之情。
5.2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悟文章。
布置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度过一个佳节,并记录下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六、教学拓展6.1 文化背景拓展:介绍唐代社会背景和诗歌创作的氛围。
探讨“佳节”在唐代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6.2 比较学习:选取其他描写节日的诗歌,如《春节·春节的早晨》、《中秋节·月圆人团圆》等,进行比较阅读。
分析不同诗人对节日的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异同。
七、实践环节7.1 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节日的诗歌。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优秀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来源和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节日与家庭、亲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介绍“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 讲解节日与家庭、亲情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人们在节日期间会更加思念亲人。
教学活动:1. 让学生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节日期间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
第二章:春节与家人团聚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春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理解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2. 讲解春节期间家人团聚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如何通过各种活动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自己春节期间与家人团聚的故事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春节期间表达对家人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第三章:中秋节与赏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秋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理解中秋节与赏月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介绍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团圆和和谐。
2. 讲解中秋节赏月的传统习俗,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赏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自己中秋节赏月的经历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中秋节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第四章:端午节与粽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理解端午节与粽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介绍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对屈原的纪念。
2. 讲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习俗,以及人们如何通过粽子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自己端午节吃粽子的经历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端午节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第五章:清明节与扫墓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理解清明节与扫墓之间的关系。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能够领会诗句的意境,了解诗句背后的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
(2)学会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珍惜亲情、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诗句背后文化内涵的把握。
2.2 教学难点:(1)诗句意境的领会。
(2)作者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义。
3.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句,理解字面意义。
(2)学生合作探讨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3.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句的意义,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亲情的感悟和体验。
(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培养感恩之心。
3.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课后作业(1)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5.2 学生对于诗句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把握程度。
5.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1)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温馨、感人的学习氛围。
(2)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王维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中的亲情。
6.2 互动教学:(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2)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的思考。
6.3 小组合作:(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诗句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作者王维的思乡之情。
2. 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感受亲情和家乡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2. 学会朗读和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
2. 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四、教学准备:1.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全文。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课件,展示重阳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提问:“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谁能背诵这首诗?”2. 学习古诗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古诗,边读边解释诗中的关键词,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
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的意境。
3. 体会情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在佳节之时更加思念亲人?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4. 拓展延伸教师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里,你们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5. 总结课堂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并鼓励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让学生背诵古诗,巩固所学。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达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3. 学生能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感受。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今天学习的古诗,并背诵给家人听。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传统节日的短文,描述节日习俗和亲情感受。
八、课程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是否深刻,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九、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来学校,举办一场关于传统节日的亲子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共同体验传统节日的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沭阳南洋学校小学部单华丽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兴高采烈"、"思绪万千"等核心词语的含义;
3.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敢于提问,自主读书,合作讨论,直至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人,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吗?看一看,思下面是什么,上面是什么?对,心田,从心田里发出的声音才是最真、最美的声音,让我们用心田里的声音来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句话出自哪首诗?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想读吗?指名读诗,齐读。
2、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片情。
王维在诗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思乡)他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对这句诗所蕴涵的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呢?
(1)指名答。
根据回答,
(课件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这句话中有两个数字,你发现了吗?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名答:年纪小,离家远,时间长。
15岁----你们现在几岁?王维才比我们大5、6岁,就离开了家乡,一个人来到京城长安。
他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师画草图),那里离长安可远啦,如果走去的话,要走一个多月呢,即便是马车也要行五天五夜。
两年----王维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一年365天,两年有700多天,700多个日日夜夜。
(课件出示)★当他生病时,王维多么想要__________,悲伤时,王维多么渴望__________,高兴时,王维多么希望__________。
两年没有见到亲人,多么想念啊!再读这句,该怎样读?齐读
(指名说)我们班是住校生,你每次离开家大约多久?想家吗?
你们才离开十几天就那么思念了,而王维已经离开家700多天了,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没有通讯工具,你会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的王维呢?寂寞、冷清、孤独……这真是
(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这里的异乡指的就是京城长安。
指名读
评:你读出了他身在异地的悲凉和孤寂!真好。
评:我听出了你想回家的渴望!
齐读
2、俗话说:文章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王维的思乡之情就流露在这字里行间。
课文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出了王维思念家乡。
能找到吗?
(1)学生自读后回答。
(2)(课件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家家户户在欢度什么节日?(重阳节)他们是怎么欢度的呢?
(3)(课件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
哪些词让你感受到大街上的热闹?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外出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兴高采烈)“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欣喜若狂欢天喜地喜笑颜开)很好,谁能用“兴高采烈”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让我们再次感受重阳节热闹的画面)你能读出人们高兴的感觉吗?齐读
谁来具体地说说看?师引导:重阳节这天,人们有的,有的,还有的。
真是!(4)此时的长安街上处处张灯结彩,人们合家团圆,家家户户都在享受着天伦之乐。
只有王维孤单一人。
(配乐渲染)
(课件出示)★看着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王维却__________。
看着别人秋游赏菊,与同窗好友吟诗作画,王维却__________。
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望远时,王维却__________。
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5)仅仅重阳节倍思亲吗?
当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只有王维独自一人,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当八月十五中秋节到来临,家家户户围坐庭院中吃月饼赏月时,只有王维独守一杯清茶,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遇到美好的节日,王维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们请男生和女生对读第二自然段,男生读写别人的句子,女生读写王维的句子。
3、此时王维的心情是复杂的。
重阳节的快乐不属于他,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谁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1)(课件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那时王维的心情怎样?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王维和兄弟登高时的喜悦吧!齐读。
)
是呀,头插茱萸,登高远眺是当时人们过重阳节的风俗习惯,这就好比是我们现在过春节(要包饺子、放鞭炮、拜年),过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过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亮)。
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
如今,王维却独自一人身在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
这就是——天各一方,
(2)(课件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师:(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不能__________,不能__________……)不能……不能……这里的省略号就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又像王维抑制不住的泪水!
谁能读出王维的叹息?指名读
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指名读)
(课件出示)★(出示登高图)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思念着王维呢!
(3)与他天各一方的仅仅指兄弟们吗?还有谁?
(4)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你想说:“__________。
”
如果你是王维的父母,你想说:“__________。
”
如果你是王维的朋友,你想说:“__________。
”
这是亲人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着他们。
这真是:(课件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亲人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出示:★思绪万千)指导感情读词,齐读。
(1)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
(课件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多么简朴的诗句,却是最深情的、最能打动人心的。
这首诗,不知牵动过多少游子的心。
让我们一起深情的朗读这首诗。
三、拓展体验
孩子们,其实“想家”是人人会有的一种心情,这种心情会伴随人的一生。
所以,古今中外,写思乡之情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在我们中国的诗歌中更是比比皆是。
1、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2、现在你们还小,可多年以后,你们总要离开自己的父母,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工作,那时,你们孤单在外,每逢佳节,就会想起故乡,想起亲人,你还会想起唐代曾经有个跟你一样经历的人,他就是——王维。
你看到别人欢度节日的场景,你一定会忍不住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会背吗?生齐背
四、吟诗抒情
能写出这么感人肺腑的诗句,王维真不愧是唐朝诗人中的大家!
(课件出示):★王维(701-761),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王维不但精于诗文,而且擅长音律、书画。
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的写景诗最为著名。
出示王维的其他诗歌《鸟鸣涧》《竹里馆》《相思》
五、作业布置
1、小练笔
(1)重阳节指农历__________,这一天人们__________________。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
(3)“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诗想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
远眺的情境。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的情感。
2、继续收集王维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