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_教案教学设计_1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通过诗词了解古代文化和节日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析诗词内容。
(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会珍惜亲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古代习俗和节日。
2.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如何将诗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2. 对比分析法:对比古代和现代的节日习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3.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内容1. 诗词原文及翻译。
2. 诗词的背景介绍。
3. 古代重阳节的习俗。
4. 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5. 情感体验与分享。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2. 介绍诗词背景:简要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诗词创作的背景。
3. 解析诗词内容: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5. 情感体验: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作者的情感。
七、课堂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现代和古代的节日习俗,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
2. 相关诗词推荐:推荐其他描写节日和亲情的诗词,让学生课后阅读。
3. 文化传承:讨论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每逢佳节倍思亲》优秀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内容,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学会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背诵课文,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静夜思》这首诗,诗人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每逢佳节倍思亲》。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注意把握语气和节奏。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2.在朗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查阅工具书或向同学、老师请教。
3.诗歌中有哪些字词或诗句让你印象深刻?请用波浪线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三)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同学们逐句分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字词,引导同学们理解诗歌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佳节”、“思亲”、“月明”等,引导同学们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讲解诗歌的背景,让同学们了解诗人王之涣在写这首诗时的情境。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感受。
2.你认为诗人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在佳节时刻,你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1.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这种思念之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2.我们要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让生活充满温暖和幸福。
3.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六)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思念》,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作者和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文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背景。
朗读并翻译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为何佳节之时会倍思亲。
通过朗读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有过思念亲人的经历,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1.4.2 介绍作者:介绍课文作者王之涣,他的生平和对诗词的贡献。
1.4.3 朗读课文: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和韵律。
1.4.4 翻译课文:对课文进行翻译,解释其中的难点和意境。
1.4.5 讨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探讨佳节之时为何会倍思亲。
第二章: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解析课文的情感和内涵。
2.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如“明月几时有”、“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意义。
通过分析和解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和内涵。
2.4 教学步骤2.4.1 回顾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4.2 分析意象:提问学生对课文中的意象的理解,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2.4.3 解说修辞:解释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示例分析。
2.4.4 深入解析: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情感和内涵,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
第三章:应用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进行文学创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示例引导法,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难点:(1)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文内容、生字词等。
(2)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学生准备:(1)预习《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了解诗文内容。
(2)查阅生字词的含义,提前掌握拼音和用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及其作品《登鹳雀楼》。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佳节吗?佳节时我们会思念谁?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 诗歌品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语言美、情感美。
(2)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5. 知识拓展(1)教师介绍与亲情有关的诗词或故事。
(2)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互相交流感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思念亲人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抄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注意生字词的书写。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思念亲人的短文。
3. 家长参与:邀请家长参与孩子完成作业的过程,共同体会亲情之美。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体会诗人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重阳节的诗词?2. 学习古诗(2)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语气。
(3)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3. 分析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主题和情感。
2. 强调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1.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下周进行检查。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重阳节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课堂参与度。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3. 小组汇报: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语文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学会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时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和家乡的情景。
2.2 教学目标2.2.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2.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学会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2.3.1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3.2 教学难点1. 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 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2 教学手段1. 教材: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 教学道具:相关的图片、卡片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引导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产生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重阳节吗?重阳节有什么习俗?4.2 教学新课1. 朗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解析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文意及诗词背景。
(2)学会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能够朗读和背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珍惜亲情。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文意及诗词背景。
(2)学会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能够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验诗词中的亲情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件:诗词全文、生字词、图片、音乐等。
2. 教材:《每逢佳节倍思亲》。
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重阳节、家乡、亲人等。
(2)引导学生回忆佳节时的亲情,激发学习兴趣。
(3)简介诗人王维及诗词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3. 朗读感悟(1)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分析诗词意境,引导学生体验亲情之情。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词中的亲情是如何体现的?(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汇报。
5. 欣赏诗词(1)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每逢佳节时的亲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1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相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教学思路:整体思路:从题目入手引出诗句,由读猜诗句的意思产生疑问,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爱好,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说明和文本的说明进展参照,进一步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积累,让诗文在自然结合中深化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贯穿主线思亲:了解为何而思亲体会为何而倍思亲品悟思亲之情感受思亲之心。
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课题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2、我们把一些让人开心的好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边写边讲解,齐读。
3、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开心〕,为什么?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快乐的。
4、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降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5、个别读题目。
6、这句诗你在哪儿见过吗?板块二:初解古诗,激发学生走入文本欲望1、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一读诗:〔1〕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2〕指名读〔3〕齐读3、二读诗:〔1〕请你再次自己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读不懂的又是什么?〔2〕指名沟通。
〔3〕解决:佳节是重阳节〔九月九日〕。
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着它可以祛邪避灾。
它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妙的心愿。
〔不懂处:你很会读书,很爱思索。
大家都很会读书,那让我们一起带上这些问题走进课文,看看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在故事中你必须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了解。
〕4、过渡:在全家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感慨,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会对诗有更多新的感受。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3)了解重阳节的习俗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 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本、译文、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重阳节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习俗和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佳节”指的是哪个节日?为什么会在这个节日倍思亲?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诗句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结构和意境。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模仿教师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味。
5. 背诵巩固:(1)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背诵古诗。
(2)学生自主背诵,相互检查。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请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重阳节的习俗和意义。
(2)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六、教学延伸:1. 教师出示其他描写重阳节的诗词,如《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的重阳席上赋白菊》等,供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古诗中的关键词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懂得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古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深厚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或黑板,展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图片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件或黑板,展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生齐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古诗,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古诗的意境。
3. 体会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处异乡,佳节时倍感思念亲人,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感受亲情的珍贵。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集体背诵古诗,加强记忆。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义和亲情的重要性。
(2)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相关的写作或口头表达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分享亲情故事时的表达能力和情感投入。
4. 背诵效果:检查学生对古诗的背诵情况,注意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七、作业布置:1. 抄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遍,加强记忆。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优秀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佳节时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内容:1. 讲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出处和含义。
2. 分享一些表达思念亲人的方式和例子。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佳节时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例子,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内容。
第二章:讲解节日习俗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节日和习俗背后的意义。
教学内容:1. 讲解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2. 介绍这些节日的一些习俗和活动,如放鞭炮、赏月等。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节日和习俗的了解和经历。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节日和习俗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例子,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内容。
第三章:表达思念之情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和方式表达思念之情。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讲解如何用语言表达思念之情,如写信、打电话等。
2. 介绍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活动和礼物,如制作贺卡、送花等。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尝试用语言和方式表达思念之情,可以是书信、电话等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表达思念之情时的表现和效果。
2. 收集学生的表达方式和例子,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内容。
第四章:分享亲人的故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亲人的故事和经历。
2.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分享亲人的故事来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教学内容:1. 讲解通过分享亲人的故事来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的方法和意义。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节日与家庭团聚的意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中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对家庭的珍视和感恩之心。
学生理解节日对于团聚和亲情的重要性,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中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学生能够探讨节日与家庭团聚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文本。
相关注释资料。
投影仪或白板。
3.2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温馨,有利于学生专注学习。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节日时会想起谁?为什么会想起他们?”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4.2 朗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师提供相关注释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3 讨论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节日与家庭团聚的意义。
4.4 背诵与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文。
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家庭和节日的感悟。
五、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思念之情,并记录下来。
学生选择一个节日,写一篇关于家庭团聚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评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的表现,了解其对诗文的熟悉程度。
6.2 学生表达与创作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表达和创作能力,包括他们的思考深度和观点独到性。
评估学生在家庭作业中的写作能力,包括他们的表达清晰度和逻辑性。
七、教学反思7.1 教学内容反思是否充分讲解了诗文内容,是否帮助学生理解了诗的意境和情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优秀3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优秀3篇)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篇一作者:《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经典设计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78《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经典设计执教者:智卫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读题质疑,直奔中心(2分)1、师: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
课文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
2、齐读课题,找出课文围绕课题的哪个词来写的。
(思亲)3、师过渡:为什么王维此时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他思念的是谁呢?)二、诗文对照,读中解疑(一)细读第一自然段(6分)1、自由读,思考问题:为什么王维思念起自己的亲人?读后讨论。
(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已两年,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2、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
你觉得离开家乡两年的王维心情怎样?你能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10分)1、师引读:这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文题对照,从这段话中你理解“倍”的意思了吗?3、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4、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用上这些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比一比谁用的好词多。
5、指导感情朗读。
从这段课文中你体会了什么?(一、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过渡:人们欢度佳节,多么热闹、多么高兴,可是王维此时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他会想起谁?想起哪些事呢?(三)、细读第三自然段(12分)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运用诗歌分析和解读技巧,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人的感恩之情。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含义。
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诗歌的鉴赏和解读技巧。
2.2 教学难点:诗句深层含义的理解。
对传统文化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准备3.1 教材准备:准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歌文本。
王之涣的生平介绍资料。
3.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佳节”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佳节,为什么人们会在佳节时特别思念亲人。
4.2 新课内容展示: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展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歌文本,让学生朗读并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4.3 诗歌解析: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诗句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诗句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4.4 诗歌鉴赏:运用诗歌分析和解读技巧,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总结学生对“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理解和感悟。
强调学生对家庭和亲人的感恩之情。
5.2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悟文章。
布置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度过一个佳节,并记录下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六、教学拓展6.1 文化背景拓展:介绍唐代社会背景和诗歌创作的氛围。
探讨“佳节”在唐代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6.2 比较学习:选取其他描写节日的诗歌,如《春节·春节的早晨》、《中秋节·月圆人团圆》等,进行比较阅读。
分析不同诗人对节日的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异同。
七、实践环节7.1 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节日的诗歌。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优秀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来源和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节日与家庭、亲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介绍“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 讲解节日与家庭、亲情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人们在节日期间会更加思念亲人。
教学活动:1. 让学生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节日期间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
第二章:春节与家人团聚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春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理解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2. 讲解春节期间家人团聚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如何通过各种活动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自己春节期间与家人团聚的故事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春节期间表达对家人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第三章:中秋节与赏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秋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理解中秋节与赏月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介绍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团圆和和谐。
2. 讲解中秋节赏月的传统习俗,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赏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自己中秋节赏月的经历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中秋节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第四章:端午节与粽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理解端午节与粽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介绍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对屈原的纪念。
2. 讲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习俗,以及人们如何通过粽子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自己端午节吃粽子的经历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端午节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第五章:清明节与扫墓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理解清明节与扫墓之间的关系。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家人、尊敬长辈的情感,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回报。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1.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关注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
2.学生在朗读和表达方面的发展水平,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提高自信心。
3.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传统文化。
4.学生在情感态度上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诗句中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特别是多音字、形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区分。
-对诗句深层含义的理解,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所表达的亲情与乡情。
-朗读技巧的掌握,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诗文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节日,讨论诗句中如何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3.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如诗句的深层含义、传统文化背景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考。
(四)课堂练习
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造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佳节”和“思亲”话题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义。
教学内容: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佳节和家人的看法。
2. 介绍“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佳节和家人的看法。
2. 教师讲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义。
第二章:介绍诗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
2. 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内容:1. 介绍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 解读诗词中的思亲之情。
教学活动:1. 教师朗诵《登鹳雀楼》。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诗词。
3. 教师解读诗词中的思亲之情。
第三章:情感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2.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验思亲之情。
教学内容:1. 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口头表达方式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2. 分享彼此的作品,互相交流感受。
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口头表达方式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2. 学生分享彼此的作品,互相交流感受。
第四章:讨论与反思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和关心。
教学内容: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关心。
2. 每组分享讨论成果,并提出建议。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关心。
2. 每组分享讨论成果,并提出建议。
教学目标: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和关心,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出来。
教学内容:2. 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和关心,并提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出来的建议。
教学活动:2. 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和关心,并提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出来的建议。
第六章:诗词鉴赏技巧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介绍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
2. 分析《登鹳雀楼》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023年《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_1
2023年《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2023年《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王维浓浓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反馈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首先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
2、师:这个题目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板书:王维)你们会背吗?指名握学生背诵。
3、这么多同学都会背了,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诗句中的几个生字填出来。
请拿出练习纸来,填空。
九月九日山东兄弟在乡为客,每逢节思亲。
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出示正确答案,学生对照纠正4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读文悟情学习第一、二自然段,理解古诗前两句。
1、学生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想一想这两段话告诉我们什么。
2、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指名读句,从“15岁”、“两年”这两个带有数字的词语中你读出什么了?(2)老师考考大家,王维的家乡在哪?(板书:家乡)(师作简介,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诗题称“忆山东兄弟”。
)(3)试想王维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会是什么心情?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他乡做客。
(指名多个学生读)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1)家家户户在欢度什么节日呢?(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呢?(2)这是个怎样的`节日,你能找到文中的词来说一说吗?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热烈场面呢?(指名读)(3)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逢佳节倍思亲
本文是关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诵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质疑问难,,初步理解诗文中关键词的意思。
3、通过以往学习文包诗的经验,自主学习,诗文对照,了解古诗的意思。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23课指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2.课题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
★逢:遇到
★佳
①佳节指的是什么?
②注意佳的右边是两个土字。
★倍:更加
★思:强调读音字形:念的上面是个今。
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篇文章和我们前面的《小露珠》《石榴》不一样,和第3课古诗两首也不一样,你发现了什么?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4.再读一读课文,能找到和诗句对应的文章内容吗。
三、读文质疑
要想理解诗句,读懂文章是基础,请你读读文章,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扶老携幼
①你猜猜看“携”的意思。
②幼的左边是个幺,表示最小的孩子。
古时候的人家一般都有好几个孩子,那时小朋友都有弟弟妹妹,最小的孩子当然力气也很小。
幼表示的就是(很小的
孩子)
③除了孩子还有老人,人们可能扶着谁?带着谁?
④这就是人们欢度佳节的情景,谁来读一读?
★茱萸
①看部首,猜猜看茱萸是什么。
②为什么重阳节人们要头插茱萸呢?
③除了登高远眺,重阳节还有哪些习俗?
④在古代,九为阳数,九月初九就叫重阳节。
这就是诗中说的佳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佳节,人们会—;八月十五,中秋佳节,人们会—;农历正月初一的新春佳节,人们还会——。
⑤这些习俗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古代的文人墨客围绕着这些佳节,也留下了许多诗作。
★天各一方
①文中写了谁和谁天各一方?各在何方?
②出示课件,完成简笔画
(山东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而是指长安和王维的家乡之间隔了一座华山,兄弟们在华山的东面,而王维在华山的西面。
如果是王维的兄弟写诗的话,那题目应该叫做——
③再读读句子,你知道天各一方就是指(距离非常远)
诗中用了一个字表示(遥)
四、识字写字
1、这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接下来我们写写生字。
请打开习字本,你想提醒大家把哪个字写好。
2、教师重点指导“重”的笔顺
3、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诗文对照,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格外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在诗文诵读中初步感知诗人所用“独”、“异”、“倍”字的巧妙。
4、补充积累古诗《杂诗》
一、导入
上节课,大家通过诗文对照读课文,有了很多的感受,还和张老师一起解决了自己的一些疑惑,你们真了不起。
小朋友,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每到佳节时就会倍思亲呢?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想一想,
二、诗文对照,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根据学生交流“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相机进行以下三个环节:
(一)、因为两年远离家乡而倍思亲
a)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到王维的孤独,课文里说——(出示第一节,引读、再指名读)
评读:一年365天,两年730个日日夜夜,都是一个人在长安呀!
评读:王维才17岁,也才是个比你们大不了多少的孩子啊!
b)离家两年,长安不是王维的家乡,在诗中用了一个词就是“异乡”。
课时毕竟两年了,也该会有自己的老师、同学、朋友,为什么王维还会觉得自己是长安的“客”呢?
是啊!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这里比家乡更繁华,这里有获得求取功名的希望,但这里没有——(引说)长安没有亲人、长安没有熟悉的乡音、长安没有家庭的温暖等。
难怪作者说自己是——异乡的异客啊!
同学们诗的语言很精炼,一般用词不重复,但是这里连用两个“异”,就为了告诉我们诗人非常——(引说)孤独,你看,全诗28个字,第一个字就是“独”啊!
c)指导读好”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诗,(读好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
d)小结:有这样长达两年的,深深的孤独,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因为看见别人过节团圆而倍思亲
1、出示第二小节,边读边想,在街道旁,在山路上你都看见了什么?听见什么了?是啊,重阳节这天,真热闹啊!
2、再指名读第二小节。
你们听,他读的时候感情有变化吗?为什么这样读?
谁还能这样读一读?
3、小结(看见他人全家团聚,热热闹闹,再想想自己一个人,王维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因为诗人回想起以前和亲人在一起过节的情景而倍思亲
1、你从哪句诗看出以前过重阳节王维都是和家人在一起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少一人)
是啊,离那么远都知道兄弟们重阳节一定会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就是因为每年都是这样的啊!
2、出示第三小节,指名读,你读出了什么?(从“总要”“手挽手”等词和感叹号等标点体会到往日亲人们一起过重阳节的亲密、幸福、和彼此的思念)
3、是啊,可是现在“遍插茱萸少一人”,(出示图)兄弟们会说写什么呢?
4、谁来把最后两句诗读一读。
指导朗读,最后的“少一人”可以处理地慢一些,低沉一些。
4、小结:兄弟情深,忆往日之快乐——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四)、同学们,再完整地读读这首诗,仅仅是在重阳佳节王维才倍思亲吗?
(引导学生述说每逢新春佳节倍思亲、每逢端午佳节倍思亲、每逢元宵佳节倍思亲,每逢中秋佳节倍思亲)
今天这句诗已经成为所有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在中华传统节日到来时的共同心声,那就是每逢中秋佳节倍思亲。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课题也用了而这句诗。
三、同学们你思念的时候会干什么?而王维把自己的思念通过笔尖流淌,成了一首首诗。
1、出示《杂诗》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注释(1)、来日:指从故乡动身起程的那天。
(2)、绮(qǐ起)窗:雕花的窗户。
(3)、著花未:开了花没有。
2、自己读一读,并根据注释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3、诗人是想念家乡的窗前的梅花吗?(是想念家乡亲人)
4、感情朗读
四、同学们,诗就是这样记录着我们的情感和生活,诗就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诗歌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有韵味儿,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