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初中必考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初中必考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f824b6a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76.png)
初中必考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翻译: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心得,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上当;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无定。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子罕》翻译: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对我怎么样?”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翻译: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不安。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泰伯》翻译: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学而》翻译:孔子说:“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远处旅行。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93c25a3cbb4cf7ec4bfed0ef.png)
《论语》十二章【原文、译注、点评】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注释】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译文】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点评】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二、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第四)【注释】“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死”。
【译文】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点评】这句话形容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心情.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注释】喻:明白,知道.【译文】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点评】这句话从价值指向的不同来区分君子与小人的。
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四、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译文】看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看到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点评】“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别人堕落下去。
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五、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注释】质:质朴.文:文饰.史:虚浮不实。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208e4c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f2.png)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1、子曰:“君子食无【副词,不】求饱,居【动词,居住】无求安【形容词,安适、安逸】,敏【形容词,勤勉】于【介词,在】事而慎【形容词,谨慎、慎重】于言【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就【动词,接近】有道【固定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去”】正【动词,匡正、纠正】焉【代词,这里用于自称】,可谓好学也已【句末语气词】。
”(《学而》)【直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上勤勉不懈,在说话时小心谨慎,接近有道之人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而:如果。
(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2、子曰:“人而【连词,表假设】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词组,由动词“如”与疑问代词“何”组成,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如初中课本上《愚公移山》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乐呢?【补充解读】一个人连仁德之心都没有,那他怎么会把“礼”“乐”放在心上?“礼”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根本就在于内心的道德意识。
如果没有“仁”所代表的道德之心,礼乐就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形式。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中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6f9151c4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b.png)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中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是语文迷我收集整理的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习,复习或者实习;说,同悦,愉快;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生气,发怒;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曾参;吾,我;日,每天;三省,屡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屡次;为,替,给;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屡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有: 同“又〞立:站的住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温:温习,复习。
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12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论语12章原文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7287a81a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5b.png)
论语12章原文译文及注释论语12章原文译文及注释《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论语12章原文及翻译,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译文及注释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论语》十二章高中原文
![《论语》十二章高中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d2a62c4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e.png)
《论语》十二章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高中论语十二章全文
![高中论语十二章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a976041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3d.png)
高中论语十二章全文高中语文学习中,论语是必须要认真学习的一个经典,其中十二章是必修内容。
下面是十二章全文及其针对性注解:一、学而第一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解:这句话意思是说:学习知识,精心吸收掌握,感到很有兴趣;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自远方,又何乐而不为?不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而怒不可遏,不亦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吗?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从事于义者,亦鲜矣。
”注解:这句话是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人的一种本质,而不喜欢违抗权威的人很少,而本身不追求功名利禄,却从事正义事业不多。
3. 莘子问曰:“君子不器。
”子曰:“为之狂也,其不善人之善者也。
君子之器,小人之不器也。
”注解:这句话是说:莘子问孔子:“君子不是一种容器啊。
”孔子用“为之狂也”的话回答他,表明了君子为了做正确的事情可以不计较个人利益,甚至可以“狂热”追随自己的理想。
而君子的能力和品德都高于小人,所以君子的“器”是小人不具备的。
4.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注解: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大家的目标不同,很难达成一致的共同意见。
二、为政第二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解:这句话是说:做官要以德治国,像北极星那样称职,能在自己所在的位置上照亮所有的众星。
2.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注解:这句话是说:《诗经》中有三百篇,他们的内容复杂,很多,但是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思想要纯洁”。
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解:这句话是说:如果只是用刑罚来维护社会秩序,那么人民会呈现出没有耻感的态度。
而如果依靠德行和礼节来维护秩序,那么人民会有耻感,奋发有为。
三、八佾第三1. 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注解:这句话是说:在正式仪式上会举行八舞都彀,这种繁琐的舞蹈能够忍受,那就没有什么不能忍受的事情了。
初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注释
![初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d6d92e5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14.png)
初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注释以下是为您提供的《初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注释: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孔子说:“学习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注释: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c69a283cf84b9d529ea7a3c.png)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论(lún)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zēng)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翻译::“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huò),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ǔ)。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做事情,又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wéi)师矣(yǐ)。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翻译: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zāi)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piáo)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hào)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7e60fc476a20029bd642d78.png)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高二语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5cf77b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00.png)
高二语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二语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fbf1be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e5.png)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第十二章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向他请教的一篇文章。
该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君子的修养,信用,尊敬以及社会关系等问题。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论语》第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自上世以来,至于斯人,其奋不翼使而胡不归?”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翻译】子路问:“听说这些道理,应该怎么去实践?”孔子回答:“如果你的父兄在场,就应该尊重他们,不必去实践这些道理。
”冉有也问道:“听说这些道理,应该怎么去实践?”孔子回答:“不仅听说了这些道理,还要去实践它们。
”公西华说:“从古至今,至于孔子这个人,他能够鼓舞人心,但他并没有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别人吗?”孔子说:“我的理念是贯穿始终的。
”曾子说:“夫子的教诲,只有忠诚和仁爱两个字。
”【解读】第一句话中,“闻斯行诸”可以解释为“听说了这些道理,应该如何去实践?”。
子路向孔子请教的是如何将道理与实践结合起来。
从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在某些情况下,理念和实际操作可能会相互冲突,所以需要在实践中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尊重父兄家人的意见和立场。
公西华说的“奋不翼使而胡不归”,可以理解为孔子所倡导的思想理念能够引领境内外的各种力量,但孔子并没有让其扮演应有的角色,不能归为他的信仰和忠诚,这是一种挑战孔子的权威。
最后,曾子说了当时社会上对孔子的评价:“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逐渐被社会所认可,成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这也进一步表明了孔子思想的影响力和传承。
【对比其他章节】和《论语》中的其他章节相比,第十二章相对比较简短,但其所涉及的议题却涵盖了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和准则。
和第十一章类似,本篇文章重点讨论了君子的行为和修养,但和第十一章最大的区别在于,第十二章强调了实践和信用。
高二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
![高二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https://img.taocdn.com/s3/m/c1ea6659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99.png)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①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正:匡正,端正。
【翻译】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赏析】本章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
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
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
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
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名家解读】孔子的学说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人格的重视。
孔子不但希望每一个人能够生存,还希望他能够好好地生活。
因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的或精神的生活,而禽兽只有生物的或物质的生存。
要发展人性,政治家不但要使人民丰衣足食,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格,使他们都能修身立德。
《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孔子一个基本的主张。
——萧公权《孔子政治学说的现代意义》第二章【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注释】①如礼何:怎样对待礼仪制度。
【翻译】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解读】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参考译文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参考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94d3c9bcd126fff6050b03.png)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参考译文《论语》十二章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喻:通晓,明白。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①质:质朴。
②文:文饰。
③史:虚浮不实。
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7.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表示一切外部条件、环境和机遇也都是靠自己去创造、形成和抓住的,一切都要通过自己本身而起作用。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4b527e7a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e245cb9e45c3b3566ec8b3a.png)
《论(lún)语》十二章原文,注音,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正人乎?”翻译:孔子说:“进修了常识然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志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活吗?人家不懂得我,我却不朝气,不也是正人吗?”2.曾(zēng)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同伙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翻译::“我天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他人处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同伙来往是不是真挚呢?先生传授的常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huò),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ǔ).”翻译:我十五岁开端立志进修,三十岁能自力做工作,四十岁遇事能不困惑,五十岁能知道不克不及为人力所安排的工作,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合看法,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做工作,又不会超出规则.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认为(wéi)师矣(yǐ).”翻译:孔子说:复习学过的常识,可以得到新的懂得与领会,就可以当先生了.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翻译:孔子说:“只是进修却不思虑,就会困惑;只是幻想却不进修,就会有害.”6.子曰:“贤哉(zāi)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piáo)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是何等崇高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豪华的小屋里,他人都忍耐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转变他勤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是何等崇高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hào)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孔子说:“知道怎么进修的人不如快活爱好进修的人;快活爱好进修的人,不如以进修为乐的人.”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qū)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个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个中了.用不合法的手腕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孔子说:“几小我一路走路,个中确定有可以作我先生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来进修,(看到本身也有的)他们的缺陷就要纠正.”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日夜.”翻译:孔子在河畔感慨道:“时间像流水一样消失,日夜不断!”11.子曰:“全军可夺帅也,匹(pǐ)夫不成夺志也.”翻译:孔子说:“部队的主帅可以转变,,通俗人的志气却不成以转变.”12.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个中矣.”翻译:子夏说:“博古通今普遍进修,并且有果断的志向,诚恳地提问,多斟酌当前的工作,仁德就在个中了.”。
论语十二章高中课文
![论语十二章高中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ffffcf73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23.png)
论语十二章高中课文一、原文及翻译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翻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3.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翻译: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4.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翻译: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5.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6.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翻译: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夸。
文采与质朴配合恰当,这才是君子。
”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8.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
”- 翻译: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
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翻译: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0.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efe5b1504a1b0717fd5ddf8.png)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第十二章有什么内容呢?那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论语第十二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七年级
![【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七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827cd3e203d8ce2f016623d0.png)
【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七年级《论语》十二章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接下来分享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2014. 7.12一.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3.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三、学习难点: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四、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五、检查预习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传.不习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2.简介作者: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诱导”、“温故知新”等等。
3.《论语》其书《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主要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
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抑扬顿挫。
2.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第一章(一)分析文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二)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第二章(一)分析文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二)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第三章(一)分析文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二)课文探究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五十、六十岁:七十: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第四章(一)分析文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二)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三)小结这几章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上要独立思考和复习。
(四)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前四章。
2.熟读课文五至十二章。
第五章(一)分析文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一)分析文义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句子划分停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翻译:(二)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什么样的品质?第七章(一)分析文义子曰:“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名词意动用法)之者。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第八章(一)分析文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二)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第九章(一)分析文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二)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第十章(二)分析文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二)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第十一章(一)分析文义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二)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一、分析文义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句子划分停顿: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翻译:二、课文探究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三、当堂背诵。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积累成语、名言、警句;2.文言词语用法、意义及特殊文言句式总结;3.《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学色彩。
一、积累成语、名言、警句1.找出你喜欢的名言警句并说说理由。
2.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3.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二、文言词语用法、意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特殊句式总结(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
说: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二)古今异义1..不亦君子乎古:今:2.可以为师矣古:今:3.饭疏食饮水古:今:4.饭疏食饮水古:今: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今:6.吾日三省吾身古:今:(三)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3.温故而知新故、新:4.传不习乎传:5.饭疏食饮水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四)一词多义为: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其:仁在其中矣()其不善者而改之()(五)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1)(2)(3)(4)2、学习态度:(1)(2)3、品德修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乎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四)特殊句式省略句:1.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2.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判断句:1.贤哉,回也!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学色彩1.语录体散文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但文字隽永,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散文以及后世《世说新语》之类的轶事小说,乃至禅宗和宋明理学的《语录》。
2.文学色彩《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刻画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
四、布置作业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共篇。
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2 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3.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4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5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9.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10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六.判断题。
(1)孔子是战国时期的人。
()(2)《论语》是孔子自己编写的书。
()(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4)《论语》的“论”读“lùn”。
()(5)“三人行……”,“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不是具体数字。
()七、选择题。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的意思是:( )A.数字,表示具体数量。
B.表示多数C.表示少数(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必”的意思是()A.必须B.一定C.必然(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孔子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A.时间B.逝者C.河流(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信”应取哪种解释?()A.书信B.相信C.信实,真诚(5)孔子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A.道家B.法家C.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