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国环境管理能力政策建议综述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献综述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cbc5999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9.png)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献综述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国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智库作为咨询与决策的重要支撑,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智库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亟待深化和完善。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政治上,中国需要更加有效地利用智库的智慧,指导决策和组织实施;经济上,智库的研究成果对于指导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上,智库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文化上,智库的建设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背景复杂多样,既有国际因素的影响,也与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我国智库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我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的重要举措,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智库作为智力支持和智囊团队,对于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出政策建议具有重要作用。
智库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研究型社会的建设和培养高层次智库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加强智库建设还可以促进学术研究水平提升,推动学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智力支持。
深入研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义和影响,对于推动我国智库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加强智库建设、提升智库独立性和学术价值、创新智库运作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推进中国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pace 2019学术年会会议综述
![推进中国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pace 2019学术年会会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9c5d11d6294dd88d1d26b09.png)
·135·引言2019年6月27~29日,“PACE 2019中国环境治理学术年会暨青年学者论坛”(PACE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China and Young Scholars ’ Forum )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此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和环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 ’s Environment ,简称 PACE )共同主办,《中国环境管理》和《环境经济研究》编辑部共同协办。
会议主题为“中国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会议分为主会场主旨发言及嘉宾致辞、分会场专题研讨两大部分,其中主会场以国内外专家学者发表研究报告为主,集中探讨环境治理的理论、方法、实践、问题及改进建议;分会场以不同专题汇报与讨论为主,包括环境治理理论和方法、中国环境治理机制和执法、全球环境治理、中国环境治理实证研究、环境社会治理创新、生态补偿的市场机制等六大专题。
此次会议聚焦于中国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聚集了来自国内外32所高校(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大学等)、27个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如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银行、北京未来创新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美国环保协会等)的140余名专家学者与推进中国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PACE 2019学术年会会议综述昌敦虎,武照亮,刘子刚,魏彦庆,王 华*(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北京 100872)【摘 要】 环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PACE )于2019年6月27~2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组织召开第四届中国环境治理学术年会, 主题为推进国家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内外环境公共治理领域顶级专家以及国家和地方相关政府官员出席了会议, 并分理论方法、实践应用、行政执法、社会治理、经济政策以及全球环境治理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05b8d4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d.png)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研究1.引言1.1 概述概述: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社会变革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不断适应、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和治理能力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和改革。
通过强调科学决策、依法治国、民主参与和有效管理等原则,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在不断完善和提高。
与此同时,中国的治理能力也在快速提升。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行政效能、建立现代化的政府机构等方面,不断提升治理能力。
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变革背景下,中国需要具备更加开放、灵活、高效的治理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和治理能力的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分析。
通过梳理相关理论、探讨成功案例和总结经验教训,旨在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下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决策机制的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等方面。
接着,我们将重点探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发展,包括政府职能转变、信息化建设、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等方面。
最后,我们将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推动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展开研究,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完善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探讨
![完善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b85a9e136bd97f192279e959.png)
二 、 境 管理体 制存 在 的 问题分 析 环
经过 l 十多年的发展 ,我 国已经形成 了中央统一管理 、 一 部
门分工管理 相结合 的环境管理体制 , 该体 制有 效地促进 了环境 与经济 的协调发展 。 但是 目前我 国的环境管理体制还存在着不 尽如人 意 的地 方 : 目前在 中央一级还 没有专 门的 “ 环境 管理机 构组织法 ” 环境 行政管理机构是很不规 范的 中央与地方 “ , 双重 领导”管理体制 ,地方 的环保机构在人事和财政上受制于地方 政府 , 乏一定 的独立性 和公正性 。环境管理体 制缺乏综合协 缺 国家层 面的全 国环境保护部 际联席会议 调能力 , 以协调其 他机构 的规划 和决策 , 难 尤其 是水 系的流域 型 的环境管理体制 中 , 制度 , 起着协调 国家环境保护部 与其 他具体实施环境 资源保护 内部和 区域 问的环境协调缺少稳定 的制度保 障。 环境监管和突 发应急 管理体制不 健全 , 地方 保护 主义 比较严 重 , 社会 公众 的 的相关部委之间关系的作用。国家环保部根据法律 的规定和 国
协调 国家环 保部与各省 、 直辖市 以及其他部委 之间在处理环境 问题时 的各种利 益关 系 , 调国家级 的重大项 目的建设 与涉及 协 的环境 问题 、 重大 的国家环境安全 问题和 国际环境 事务等 。综 合决策机制是指 在面临各项重大经 济发 展和环境决策时 , 既要 符合经 济利益 的要求 , 又要 保证生 态环境 的质量 , 实现 经济 和 生态环境 的可持 续发展 。三元机制指 的是作 为政府 、 业和社 企 会公众是环境保 护的利益方和参与者 , 每一利益方都应 积极参 与环境保护 。 ( ) 二 新型环境管理体制模型 文 章设 计 了新型 的环境管 理体制模式 , 如图 1 所示 。在新
《政务营商环境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400字
![《政务营商环境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4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76d8c81b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8f.png)
政务营商环境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政务营商环境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外研究现状 (1)1.关于营商环境的研究 (1)2.关于政务营商环境的研究 (2)(二)国内研究现状 (3)1.关于营商环境的研究 (3)2.关于政务营商环境的研究 (5)(三)文献评价 (7)(一)国外研究现状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国外学者对营商环境的研究比较早,相关学者对营商环境进行过较为深入、较为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可量化、可借鉴的营商环境相关理论。
这些研究表明企业的良好发展和竞争力都与它所在的环境息息相关,并且商业环境越好,企业越容易成功、效率也越来越高。
1.关于营商环境的研究营商环境最早出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最早专门研究营商环境评价的是美国彼得·班廷和依西阿·里特法克,提出了“冷热因素分析法”,他们把营商环境7方面作为分析依据,认为这7方面对营商环境的影响较大,并且从“热”到“冷”的角度对这7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目前,世界上最著名和最被认可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是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报告》,2002年世界银行开展的“Doing Business”调查引起世界关注,该调查通过评估不同经济体及其代表性地方城市在不同时期的营商法规及其执行情况,形成可供比较的营商监管环境指标,以评促改达到鼓励各国提高管理效率水平。
Hambrick(1986)指出,营商环境是由企业涉及生产经营的不同部分共同构成的,并且不同的各个部分在一定程度上都独自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1。
托马斯·科拉辛斯基(2005)认为营商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各类企业在开办运营等环节中遵守市场准则和政策法规时耗费的时间和成本2。
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综合发展实力处于世界前列,在建设营商环境和优化提升研究上更为深入,部分地域已构建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李丹、曼努埃尔·葡萄牙·费雷拉(2010)认为外部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选择资金来源的重要保障,强调融资渠道是市场主体发展的关键因素,市场主体投资融资1Edward Hambrick. Impact of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on Output and Productivity[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6,61(04): 674-6982Toomas W. Kolasinasky. Postcolonial Sub-Saharan State and Contempoarary General Business EnvironmentSelected Issues[J].Mangement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2015:45-48受营商环境的影响3。
环境治理的制度逻辑与模式转变
![环境治理的制度逻辑与模式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aab386b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67.png)
环境治理的制度逻辑与模式转变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治理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焦点。
为了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制度逻辑与模式转变成为了环境治理的关键。
本文将围绕环境治理的制度逻辑与模式转变展开讨论,以期为未来的环境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环境治理的制度逻辑主要包括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和制度监督三个环节。
制度设计是环境治理的前提,它需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需求,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环境治理政策和措施。
制度执行是环境治理的核心,它需要政府各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确保各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制度监督是环境治理的保障,它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确保制度执行的效果和公正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环境治理的模式也在不断转变。
传统治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环境治理的需求,数字化治理模式逐渐成为主流。
数字化治理模式通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能够实现对环境问题的精准预警、监管和治理,大大提高了环境治理的效果。
环境治理的制度保障主要包括法律制度、财政制度和考核制度等方面。
法律制度是环境治理的基石,它能够保障环境治理工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财政制度是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它提供了环境治理所需的资金和支持。
考核制度是环境治理的督促机制,它能够对环境治理工作进行科学评估,促进治理效果的提升。
环境治理的模式创新是提高治理效果的关键。
本文从科技应用、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三个方面介绍了模式创新的途径。
科技应用在环境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污染源的实时监测和精准管控;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高环境预警和决策制定的准确性。
社会参与是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
通过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可以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促进企业积极履行环保责任。
国际合作是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各国应加强经验交流与技术共享,共同推进全球环境治理。
环境治理的制度逻辑与模式转变是提高治理效果的关键。
在未来的环境治理工作中,应重视制度设计和模式创新,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推动数字化治理模式的应用,并鼓励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研究与建议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研究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dd44512b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56.png)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研究与建议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6)2.1 绿色经济概述 (8)2.2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评估 (9)2.2.1 经济增长 (10)2.2.2 资源利用效率 (12)2.2.3 环境污染治理 (13)2.3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15)2.3.1 投资与资金不足 (16)2.3.2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17)2.3.3 政策法规不完善 (19)三、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建议 (20)3.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21)3.1.1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22)3.1.2 设立绿色产业基金 (23)3.1.3 提供税收优惠政策 (25)3.2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6)3.2.1 加强绿色技术研发 (27)3.2.2 培育绿色产业龙头企业 (29)3.2.3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 (30)3.3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31)3.3.1 制定绿色产业发展规划 (32)3.3.2 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 (33)3.3.3 保障绿色企业合法权益 (34)3.4 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36)3.4.1 参与国际绿色标准制定 (37)3.4.2 推动绿色技术转移与合作 (39)3.4.3 建立国际绿色合作伙伴关系 (40)四、结论与展望 (41)4.1 研究结论总结 (42)4.2 对未来绿色经济发展的展望 (43)一、内容描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绿色经济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绿色经济的发展不仅对国内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环境治理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详细探讨了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现状,包括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效率提升、污染排放减少等方面。
加强规划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加强规划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98616cb0c22590102029d8a.png)
3 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原则
NO T E N NVRO ME 3 R H R E I N NT 2 3
北方环 境
第2 3卷
第 1期 1
2 1 年 1 月 0 1 1
少 和对 资源 开 发 的合理 利用 。从 规 划 环境 影 响评 价 工作合 理 地 测 定规 划 方 案 中 ,以协 调 经济 发 展 与环 境保 护 的关 系 ,运 用经 济 、 技术 、法律 的手 段规 范 开发 活 动 ,达 到 即发 展 了经济 ,又保 护好 环境 的 目的。 ( 规划 环境影 响评价 中 的分析 、论 证为 规划建 设项 目布 局 2) 的合理 调整 、规划 区内建设项 目的选 择 和筛选 提供 了科学 依据 。 ( 规划 环境影 响评 价 ,通 过对 规划 方案 的修改 建议 可有 效 3) 的减少 规划 区内建 设项 目之问 的相互 影 响 。 ( 规划 环境影 响评 价 ,可以 方便得 了解 规划 区环境 现状 以 4) 及存 在 的环 境 问题 和规 划开 发建 没可 能产 生 新 的环境 问题 ,而对 环境保 护综 合 防治规 划建议 可 以帮 助实 现规 划 区污 染物 总量 控制 、 建立 相 应 的环境 保 护规 划 ,从而 达 到 预定 的 环境 质量 目标 ,以更 好的 实现 区域 内社 会经济 的可 持续 发展 。 ( 规划 环境 影响评 价 ,不 但 可以作 为进入 规划 区开 发建设 5)
38 公 众参与原则 . 公 众 参与 是环 境 影 响评 价 的一个 重 要组 成部 分 ,以 人为 本 是 环境评价的最终价值体现。在 《 环境影 响评价法 》中明确规定 , 规划单 位 、 建设 项 目单位 、 环境 保护 部门及 其他相 关 的机关 、 团体 、 地 方 政 府 、学 者专 家 、 当地 居 民等 ,通 过一 定 的方 式 比 如讨 论会 参与 到规 划 、 建设 项 目及政 府决 策和立 法 的环境影 响评 价过程 中, 而且 在 编 制环 境 影 响评 价 报告 时 ,应该 附有公 众 参 与的 意见 ,即 公众对 该 项 目即环 保设施 采 纳或不 采纳 的说 明 ,否则 不 予审批 。
可持续生计文献综述
![可持续生计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5625928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f7.png)
感谢观看
为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提高他 们的生活水平。
2.加强教育培训: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 和创业能力。
3.优化土地制度: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收和补偿机制,确保失地 农民的合法权益。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 调查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对失地农民的生计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其次,利用问卷 调查收集失地农民的生计信息,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此外, 还进行了实地调查,以深入了解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生计需求。
结果与讨论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我们获得了丰富的失地农民生计信息。从调查结 果来看,失地农民的生计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失地农民失去了唯一的收入来源, 面临着就业困难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然而,也存在一些积极因素,如部分 失地农民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了自身素质,获得了更好的就业机会。
5、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可持续生计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可持 续生计的概念、现状分析、知识梳理和实践案例等方面。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可持续生计的定量研究较少,缺乏系统性的理论 框架等。
展望未来,可持续生计研究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未来 研究可以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可持续生计的理论研究,提出更具指导性的理 论框架;二是开展更多的实践研究,总结可持续生计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三是加 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可持续生计的全球发展;四是结合新技术和方法,如大 数据等,为可持续生计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4、实践案例
一些地区已经开展了一些可持续生计实践项目,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例 如,非洲的一些国家通过推广节水农业、雨水收集和存蓄等技术,提高了农业生 产效益和生计活动的可持续性。同时,亚洲一些国家也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发展 生态旅游等方式,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试论我国排污许可证后监管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
![试论我国排污许可证后监管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9d59322f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c1.png)
试论我国排污许可证后监管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摘要:为了切实做好污染物排放管理工作,我国相关部门于2021年1月24日发布了《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并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该条例是我们第一部关于排污管理的专门性法规。
而该法规中涉及到的相关条款如何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则是业内人士关注的重点内容。
本文中,过对几十家已经申领到排污许可证的企业进行了调研,对当前证后监管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环境监管;排污许可;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前言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生产中涉及到的环境保护问题日益重视。
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来对企业生产排污问题加以规范,目的在于切实做好环境保护监控工作,全面倡导绿色生产。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国排污许可制度体系已经初具雏形,相关信息平台也开始逐步投入使用。
但依然由于很多因素的存在,使得依证监管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那么排污许可证制度所能够发挥出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因此,对当前我国排污许可证后监管问题中的薄弱环节加以分析,并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措施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证后监管现状及主要问题1.1证后监管基础薄弱排污许可证颁发的目的在于对固定污染源的全覆盖管理,这是切实落实相关政策的重点内容。
据调研,截止2020年年底,从数量上来看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全覆盖”管理,但是其管理质量还存在上升空间。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不足:(1)当前的全覆盖存在历史局限性。
现阶段,排污许可管理主要针对的是《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中涉及的行业企业是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划分行业类别,主要是针对涉及到的行业企业进行排污许可管理或排污登记管理。
但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发现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2)执行力度不足。
在现行的排污许可证颁发过程中,并没有强制要求相关部门对相关内容进行现场检查,而是主要依据申请材料来决定是否能够颁发证书。
我国营商环境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营商环境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158f37d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c3.png)
我国营商环境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下,我国营商环境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营商环境也逐步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和研究。
我国营商环境的改善,不仅关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各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地位。
深入研究我国营商环境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我国营商环境如何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如何优化法律法规、简化审批手续、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一直备受关注。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策改革、外商投资、民营企业发展等因素都对我国营商环境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我国营商环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当前形势的认识,还能为优化我国营商环境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营商环境的研究,深入了解政策改革、外商投资、民营企业发展等因素对营商环境的影响,探讨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的建立与应用,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营商环境之间的关系。
具体目的包括:一、揭示政策改革对营商环境的影响机制,为政府部门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提供依据;二、探讨外商投资对我国营商环境的影响,为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三、分析民营企业在营商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建议;四、研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提高对营商环境的评估水平和科学性;五、探讨经济发展水平与营商环境的关系,为深化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对以上目的的实现,可以全面了解我国营商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建议奠定基础。
1.3 研究意义营商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政策、制度、市场环境等综合因素对企业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影响情况。
研究营商环境的意义在于探讨如何优化政策、改善环境,促进企业发展,提升经济竞争力。
对于我国而言,营商环境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吸引更多外商投资。
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3e7f270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61.png)
01
资源环境约束
随着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和生态退化问题逐渐制约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和可持续性。
02
环境污染成本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治理成本、健康成本和经济损失不断增加
。
03
国际贸易壁垒
环境问题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壁垒之一,影响中国产品的出口和国
际竞争力。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绿色发展理念
循环经济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 护相协调。
工业固体废弃物随意堆放,生活垃 圾分类和处理不当,导致环境污染 和资源浪费。
治理措施
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加大环境监测和治理力度,提高污 染排放标准。
气候变化与应对
温室气体排放
01
能源消耗、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
致全球气候变暖。
极端气候事件
02
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显著提高。
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 之一。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环境问题,取 得了一定的成效。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研究不足 • 研究内容不够全面深入,缺乏定量分析和案例研究。 • 对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机制探讨不够。 • 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趋势和预测缺乏深入研究。 • 展望 • 需要加强定量分析和案例研究,深入探讨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机制。 • 需要加强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推动中国绿色低碳发展。 • 应加强环境教育和公众意识培养,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环境保护方针与政策
![环境保护方针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7f84b94c89eb172dec63b73f.png)
用人均的概念使人产生一种危机感,节 约能源和资源就会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人是不能进步 的,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国家是不 能发展的,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 族是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2、中国的环境状况
中国环境的总体形势表现为:以城市为 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急剧向农 村蔓延;以农业为中心的生态破坏范围 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概括为:局部有所控制,总体还在 恶化,前景令人担忧。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民谣:
50-60年代淘米洗菜 70年代水质变坏 80年代鱼虾绝代 90年代洗马桶盖
河流
2007年,七大水系197条河流407个重点监测断面, 197条河 流407个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 面比例分别为49.9%、26.5%和23.6%。其中,珠江、长江 总体水质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为中度 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
湖泊
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满 足Ⅱ类水质的2个,占 7.1%;Ⅲ类的6个,占21.4%;Ⅳ 类的4个,占14.3%;Ⅴ类的5 个,占17.9%;劣Ⅴ类的11个, 占39.3%。主要污染指标为 总氮和总磷。在监测的26 个湖(库)中,重度富营养 的2个,占7.7%;中度富营养 的3个,占11.5%;轻度富营养 的9个,占34.6%。
二、“三同步、三统一”方针
--我国环境事业的总政策
在国家计划的统一指导下,环境保护与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 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这一指导方针是对32字方针的重大发展, 是环境管理思想与理论的重大进步,体 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明了解决我 国环境问题的正确途径,同时也为制定 我国的环境政策奠定了基础。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8f965d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09.png)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一、内容综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详细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污染问题、生态系统退化、资源过度消耗等。
对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了详细检测和分析,总结了其污染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因素研究:深入探讨了导致生态环境现状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也分析了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社会因素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国内外经验借鉴: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成功案例的分析和比较,总结了先进的生态保护经验和技术手段,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对策建议:根据现状分析、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国内外经验借鉴,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包括加强环境法规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加强科技创新等方面,旨在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对策,以期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背景介绍: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之背景介绍部分: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频发,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特别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水源污染事件,更是让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也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重要问题。
森林砍伐、湿地排水、草原退化等现象普遍,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这不仅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威胁到许多物种的生存。
关于加强我国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政策建议探讨
![关于加强我国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政策建议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9a4a716827d3240c8447ef48.png)
计分析结果 ,我 国污染场地及周边土壤 环境问题相 当突
出 。受 污 染 土 壤 主 要 集 中在 重 污 染 行 业 企 业 、工 业 遗 留
染等方面的法律法 规草 案。 ” 国务 院办公 厅 2 0 0 7年 1 1 月 1 3 3转发 了环保总局 、发 展改革 委、农业 部、建设 1 部 、卫生部、水利部 、国土资源部 、林业 局等八部门联 合提出的 《 关 于加强农村环境 保护工作 的意见 》 ( 国办 发 [ 2 0 0 7 ]6 3号 ) 。该 意见 第十一条 要求 : “ 积极防治 农村土壤污染。做好全 国土壤污染状 况调查 ,查清土壤
应依 法 调 整 ” ,而且 明确 要 求 :“ 要 抓 紧 拟订 有 关 土 壤 污
范污染场地的管理 ,减少环境和公众 健康风险 ,缓解用 地 的需求 ,成为保障 民生和改善 民生的重要抓 手。 第一 ,我 国污染场地土壤环境问题突 出,亟需 出重
拳 用 重 典 加 强 管 理 。根 据 全 国土 壤 污 染 状 况 调 查 初 步 统
等多种手段 ,积极防治土壤污染 。 ”《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 学发展观加 强环 境保 护 的决定》 ( 2 0 0 5年 1 2月 3 日, 国发 [ 2 0 0 5 ]3 9号 ) 不仅规定 :“ 对 污染企业 搬迁后 的 原址进行 土壤风 险评估和修复 ;开展全 国土壤 污染 状况 调查 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 ,污染严重且难 以修 复的耕 地
环 境 与可持 续 发展
2 0 1 3年 第 6期
E NVI R ONME NT AND S U S T A I NAB L E DEV EL OP ME NT No . 6,2 01 3
关 于 加 强 我 国 污 染 场 地 环 境 管 理 政 策 建 议 探 讨
公共环境文献综述
![公共环境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8e8dac6aa00b52acfc7ca2c.png)
关于公共环境管理问题的研究综述【摘要】:科技的快速发展引起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的巨大变化,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但是随之而来出现了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工业、交通迅猛发展,工业和城市人口过分集中,环境污染由局部扩大到区域。
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让人们开始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公共环境管理成为各国日益关注的对象。
本文就公共环境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与分析,揭示了公共环境管理的重要性,也为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构想。
【关键词】:公共环境管理体制构想从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着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就出现了环境问题。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更是逐渐改变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系统,也扩大了其活动领域,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更严重的环境问题。
并且,这些问题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对此,我们不得不重视起来,寻找问题之根源,并寻求解决途径。
这就要求我们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一、公共环境管理概述(一)公共环境管理的概念环境管理这个概念的来源可以追溯到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
宣言认为:环境问题是以能够变革环境的人的力量,为现在以及将来的子孙提高对已有恶化环境的保护水平。
换言之,其目的是以长期的观点明确对环境的期望,提出现实的政策措施。
公共环境管理师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二)公共环境管理的目的公共环境问题的产生并且日益严重的根源于人们自然观和发展观上的错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观念上的扭曲,进而导致人类社会行为的失当,最终使自然环境受到干扰和破坏。
也就是说,环境问题的产生有两个层面上的原因:一是思想观念层次上的;二是社会行为层次上的。
ESG研究综述与展望
![ESG研究综述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a877965e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9.png)
ESG研究综述与展望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对投资决策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
本文旨在综述ESG研究的现状,探讨已有研究成果和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ESG研究背景和意义ESG研究起源于20世纪末,旨在评估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现。
随着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ESG 因素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通过ESG研究,有助于投资者评估企业的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此外,ESG研究还有助于企业识别自身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不足,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ESG研究现状及成果1、环境层面环境层面的研究主要企业环境责任和环保行为的评估。
研究者采用了生命周期评价、环境会计、环境足迹等方法,以量化企业的环境影响。
此外,研究者还就如何将环境因素纳入投资决策进行了探讨,如开发环保指数和相关投资策略等。
2、社会层面社会层面的研究主要企业的社会责任、消费者行为、劳动力实践等方面。
研究者采用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声誉评分、问卷调查等方法来评估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
此外,研究者还分析了消费者对可持续产品的需求、劳动力多元化和社会责任投资的关系等。
3、公司治理层面公司治理层面的研究主要企业的治理结构、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
研究者采用了公司治理指数、财务指标、董事会结构等方法来评估企业的治理水平。
此外,研究者还就如何将治理因素纳入投资决策进行了探讨,如开发公司治理指数和相关投资策略等。
尽管ESG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ESG研究的领域尚不完备,仍有许多方面需要深入研究。
例如,如何将ESG因素全面纳入投资决策、如何制定统一的ESG评价标准等。
其次,现有的ESG研究多为短期的、局部的或特定领域的研究,缺乏长期和全面的视角。
此外,ESG研究还需要更多地实践应用,以指导企业和投资者更好地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中国环境损失走势与政策建议
![中国环境损失走势与政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0897d1806529647d272852a3.png)
损失难 以测算 ;()水资源 的破坏 很大 3
程度 上可以归 结为环境污染 ,其 损失可
在污 染损失 中得 到核算 。不可再 生资源
多实证 研 究 中 ,“ 境 ”常 常仅 含环 境 环 污 染 ,很少 包含资源指 标 。本文拟 以价 格 为权重建 立一个综合环 境指标 ,包 括 环 境污染 、不 可再生资 源两个方面 ,使
标 很 难 代 表 环 境 整 体 。 同 时 , 以往 的 诸
林等生 物资源指标 ,土地及草场 等土地
资源 指标 ,其数据 并非每年 更新 ,年度
经连续 4年保持在 1% 以上 ,且呈逐步 0 上升 的趋势 。经济 的高速增 长势必给环 境带来 压力 ,不过 国内对于环 境的变 化 还 存在 着争 论 。2 0 0 6年 4月 , 中 国环 境报 称 ,根据 国家环 保总局 召开的新
ma a e n d lw ’ c n tu t n o h o d to fe v o e t e r v t n e e a e u ee o o cg o h r t d r t l. n g me t n a a s o s c i , n t ec n i n o i n n p a ai , v n C r d c c n mi wt emo e a ey r o i n rm d o n r a
关键词 :环境损失 ;污染 ;资源 ;重组假说 Th e n r c s fEn i o eTr nd a d Fo e a to v r nm e s s d o Ec no i a yz ntLo sBa e n o m cAn l e
LI Yu l , E Hu iDe U -i W N a - n ? ?? ? ?
年度高质量发展综述
![年度高质量发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867a0df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6.png)
年度高质量发展综述篇一年度高质量发展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加强创新驱动,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将对过去一年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展望进行综述。
一、主要成就经济稳定增长: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
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显示出较强的韧性和潜力。
同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一方面,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升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过去一年,我国在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与国际创新合作,提升了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
生态文明建设: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实施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措施,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快速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过去一年,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在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通过深化“一带一路”建设、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措施,加强了与世界的经贸合作和交流。
二、存在的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虽然我国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增长,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一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不仅影响了整体经济效率的提升,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中国环境管理能力政策建议综述2008年1月18一、背景本综述基于六个机构关于中国环境管理的研究报告。
本综述主要关注这六份报告中涉及环境立法、监管体制、管理机制和政策工具等方面的政策建议,识别研究结论的异同,指出未能论及的重要问题,总结下一步需要关注和应当采取的行动。
此外,本综述还包括与国际研究机构合作的中国专家的主要研究发现。
这六份报告是:研究报告名称研究机构完成时间中国环境:下一步行政改革的行动世界银行(WB) 2002年12月中国环境绩效评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6年7月中国环境执政能力研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2006年11月加速环境监管体制改革,促进节能和环保双目标的实施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CSEP)2006年11月中国国家环境分析亚洲开发银行(ADB) 2007年5月中国的环境治理:基于国际经验的改革建议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2007年6月二、各报告提出的问题及政策建议综述1.中国环境管理能力的主要问题各报告都分析了中国环境管理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角度略有差别,但是识别出的问题是比较相似和统一的:(1)国家环保总局规划、实施政策和协调相关机构的行政权限和能力不足(2)缺乏部门间协调和将环境问题纳入经济决策之中的能力(3)缺乏监督地方环境执法的能力,各级政府的环境管理职责不明确(4)环境保护措施不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效果差)(5)环境监测和统计体系不可靠(6)过度依赖命令-控制型手段(7)法律条款含糊不清以及立法、执法和司法权威彼此矛盾(8)公众的权利受限,公众难以参与到决策之中,且环境信息难以获取2.政策建议综述(1)概述各研究报告都涉及到了现有行政权限和能力不足问题。
CCICED认为这是环境治理能力的首要挑战,认为该问题导致“国家环保总局难以参与到国家环境优先领域的政策制定过程”。
CSEP也认为“环保部门地位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综合决策中的参与能力”。
实际上,早在2002年WB的研究报告中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然而时过五年,问题仍未解决,也未见转机。
环保部门履行将环境问题纳入经济决策之中的职责日益困难。
这不仅在于环保部门行政权限和能力不足,而且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以及环保部门内部缺少协调机制。
就此,各研究报告一致认为应该建立环境部,并在现有体制基础之上建立稳定的部门间协调机制。
这些研究报告的建议有所区别,但殊途同归,因为这是加强环保机构管理能力的前提。
在现行环境管理体制中,环境管理能力具体体现为平行管理能力和垂直管理能力。
前者受到的关注比后者要少的多,然而无论哪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
推动中国环境保护的垂直管理体制改革也成为六个机构的一项重要政策建议,而平行管理问题,仅CCICED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此外,要加强环境管理能力还应具备两方面条件——增加人事编制和给予和事权相应的财权。
行政能力也影响了监管能力,但不是现有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环境问题频繁出现的原因。
人事编制不足,财权不匹配,影响了监督地方环境执法的职责。
不仅是人事和财权问题,各级政府的环境管理职责不明,立法含糊不清,立法、执法和司法彼此矛盾,现有法律法规赋予环保部门执法的手段过于单一、权责不明、惩罚不严,让环境执法出现了有法可依、但也无法可依的局面。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特别是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成为NRDC政策建议的核心内容。
各报告还提出了其他方面的政策建议,比较一致的是对于环境政策手段的建议,即加大经济手段在现有环境政策体系中的应用力度,让市场机制参与到现有的以命令-控制型为主导的环境管理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OECD对中国水环境管理、大气环境管理、废物管理,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管理等做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政策建议分述以下就各报告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做分题介绍。
建立环境部z设立大部制研究报告普遍认为,要解决目前环保部门环境管理权限和能力问题,建立环境部是众望所归的选择。
但是,建议分两种,一种是设立大部制,将现有环境部门的职权范围扩大,免除其它各部委与环境资源相关的职责,并入环境部的职权范围,从而提高环境部宏观调控能力。
WB建议“国家环保总局应当成为具有国务院部委机构地位的环境部,以确保将政府的环境问题纳入制定发展政策的各个方面”,并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一份分析报告,提出“需要增加国家环保总局核安全与辐射管理部门的人员数量”。
z现在的环保局升格除了WB、ADB和OECD建议成立环境部外,其他三机构CCICED、CSEP和NRDC 建议在现有职责范围基本不变的情况,理顺权责关系,即现有的环保总局升格。
CSEP 认为“尽管环保总局行政级别已经是正部级,但在制定政策的权限以及参与高层决策等方面,与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的部位仍由较大差别,这种状况大大削弱了国家环保总局参与综合政策规划、与相关机构协调的行政权力和能力”。
CCICED认为“提升国家环保总局的地位,还会使问责制涉及更高层次的官员,使环境治理获得‘权责相当’的制度保证”。
建立国家各部委间协调机制六机构认同建立环境部的同时,都建议在国家各部委之间,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协调环保工作。
建议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重建国务院环保委员会,另一类是重新建立一个协调领导机构。
具体建议如下:ADB:重建国务院环保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需要在经济手段的应用方面将其触角延伸至中央规划、金融和税务机构,并与土地、水利、林业和农业等主管部门建立更强大的合作关系。
重建高层次协作与沟通机制(如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将有力推动这些举措的实施,用于共同承担职责并在整个政府内部更好地整合自然资源与环境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措施。
WB:应当成立机构间协调组织,例如原来的国务院环保委员会 (EPC),以加强有关环境问题的跨部门协作,该组织的运作流程应精心设计,以便优化组织的活力与效力。
该组织可以指派为“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以便使其职能与政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CCICED:成立由总理任组长、各相关部委负责人参加的环境领导小组,秘书处设在国家环保总局。
NRDC:在国务院内部建立协调其它各部委环境行为、彰显国家环境保护决心的领导机构。
OECD:跨部门工作组,协调监督环境税的调整,从而更好地实现环境政策目标,以及成立环境领导工作小组或者可持续发展领导工作小组在制度机制促进环境融入经济和部门决策之中。
加强环保机构的环境管理行政能力如前面政策建议概述所述,加强环保机构的管理能力,是建立环境部和部委间协调机制的目的。
要完成环境管理能力的强化,认为至少应该理顺环保部门内部的管理问题,也就是建立平行管理中的协调机制以及理顺垂直管理中的上下级环境管理体制。
环保机构事权经由建部加以强化之后,就应当由上级赋予与事权相一致的财权以及增加环保机构人事编制等资源,这就构成了加强环保机构环境管理行政能力的条件。
z平行管理针对平行管理问题,仅CCICED提出了对策,建立国家环保总局内部机构的协调机制。
CCICED认为“国家环保总局需要建立更强有力的内部协调机制,加强传统上相对独立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更加综合统一的政策制定体系和数据管理。
建立内部机制来评估所有新政策建议的环境、社会、经济影响,以保证国家环保总局政策建议的影响力和完整性。
同时,需要建立内部机制来甄别新的环境问题与挑战”。
z垂直管理平行管理问题之所以比较少被提及,因为中国环保部门垂直管理问题更为急迫。
上级对下级环保部门的监督鞭长莫及,上下级信息传导机制被割断,导致了近年环境事件频繁突发。
于是,加强国家对地区环保机构的垂直管理,成为各研究机构纷纷献策的焦点之一。
CCICED和CSEP从体制改革的角度提出建立省级以下的环境监管制度。
CCICED 建议“改革地方环境管理体制,建立省以下环境直管制度;赋予省政府任命下级环保局长的权利并要求省政府为下级环保局提供运行经费。
国家环保总局可以为通过为需要的省市提供财政支持来改进地方环境管理水平,赋予新近成立的区域环境执法办公室更多协调和指导地方环境工作的权力,建立更加严格的地方环境指标考核体系”。
CSEP也建议实行省级以下环保监管部门的垂直管理,“现有的中央与省级的政府环保架构维持不变,要积极发挥省级环保机构的权威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担负起省级环保工作成效的负责制和问责制;打破省级以下环保机构向各级政府负责的局面,改由各省环境厅直接管理,掌控县级环保机构的人事任免权”,即“提升环保部门的政治地位,实施环保机构的‘半垂直管理’或‘垂直管理’体系,理顺环境监管体制”。
相比较而言,OECD的建议力度稍弱,建议当前应“保持现有的当地政府对上级政府和当地居民环境负责,并向上级汇报环境绩效的管理模式”。
而WB建议“中央政府应加强监管各级政府的环境工作成效;国家环保总局应当参照中国人民银行以及美国环境保护局的结构模式,建立地区级结构”。
不同于CCICED和CSEP的是,WB认为中央政府应保留相应的职责与权力,以便制定最低环境标准、管理事关国家利益的自然资源并确保符合国际环境协议等外部政策规定,而其他职能可以分散转移,只要建立充分而有效的监管机制,以保护更高的利益,包括确保达到全国性环境标准;然而,向省级以下机构分权时,应当尤其谨慎;因为地方政府更倾向于严格控制“有害公益”的环境问题1,而在管理工业污染方面效率较低。
z加强环境管理能力所需的条件由于各机构对垂直管理的建议有所区别,在涉及加强环境管理能力所需条件上也有所差别。
不过,条件集中在两个方面:扩充人事编制,赋予和事权相当的财权和预算。
除OECD和ADB提出该建议外,其他四机构给出了比较具体的建议:1它们包括消除噪音;管理并控制小型及非工业空气和水体污染排放;以及控制小规模环境溢漏。
CCICED:增加预算和扩大国家环保总局的编制,提高中国中央政府环境管理系统的能力,以便其能够履行自身在分析、监测、管理、技术与专业培训以及执行等方面的职责。
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的资金支持,鼓励地方的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
CSEP:基于对垂直管理的建立,建议充实县一级环保部门,坚决改变监管力度薄弱的局面;国家和省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建立县、乡、村环境监测网,提高环境管理能力。
NRDC:显著增加其预算和人员,授予国家环保总局更大的拨款权。
WB:应大幅提高国家环保总局包括人员配备水平在内的体制资源,使其与相应的国际参照对象保持一致。
增加环境管理政策手段,选择适合的监管措施中国现有的环境管理主要以命令-控制型手段为主。
NRDC建议中国的环境保护需要在传统的命令-控制型模式上发展并存的补充机制(如市场机制),以加强政府机构的环境执法能力。
CSEP认为由于缺乏配套政策和必要经济措施,造成我国总量控制得不到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