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设计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登上地球之巅》。
二.设计思路: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它高达8848.13米,峰高势伟,环境独特。
本设计意在通过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自学水平和合作的精神。
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登山队员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气概,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这次登珠穆朗玛峰的概况和意义。
2、体会登峰的艰难和队员们的大无畏精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质疑问难、小组谈论、全班归纳的方法实行探究性学习。
2、自主搜集、整理、交流与课文的背景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中国登山队员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气概,激励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
重点: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等精神。
五.难点
难点:刘连满没有登上顶峰但文章却是重点写。
六.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画像(三位登顶英雄)。
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搜集相关珠峰的知识。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导入:《登上地球之巅》中“巅”是什么意思?(山顶)那“地球之巅”指的是什么?(珠穆朗玛峰)对,珠穆朗玛峰是地球最高峰,那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此方面的资料。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幻灯片展示)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很多见。
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
因为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二)登峰活动简介:中国人一直以来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登上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那么我们中国登山队员是在那年实现这个
梦想,登山地球之巅的,在这之前,其他队员还做了哪些工作?谁能详细介绍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补充幻灯片展示)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建起大本营。
参加这次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为尽早征服珠峰,他们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
3月27日傍晚完成了第一个“战役”。
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打响第二个“战役”。
4月11日,上升到7300米高度。
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
5月3日晚上,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
5月24日上午,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
于25日凌晨成功登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三)作者简介: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很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他以最快的速度写下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讯报道。
(四)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
1砭.骨(biān )2崔巍
..( cuī)(wēi )
3镶.(xiāng)4漆.黑(qī)
5窒.息(zhì) 6葡匐
..( pú)( fú)
解释下列词语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强烈。
养精蓄锐:养息精神,蓄积力量。
齐心协力:形容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果断坚决,毫不犹豫、拖沓。
(五)整体感知:(看一组图片幻灯片展示:①壮观的珠穆朗玛峰北侧②走过冰瀑区③攀登珠峰第二台阶④数字图⑤向顶峰进军)
这次登山活动在当时引起了世界的轰动,很多家报刊都在第一时间纷纷刊登了这则新闻,于此同时屈银华、王富洲、贡布的名字也变得家喻户晓。
质疑:(同桌讨论)
1 .现在我们假设他们爬的是我们华阴市的华山,还会如此的轰动吗?
2..通观全文,请你把能体现艰难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提示:直接描写队员们攀登艰难的句子.
攀登的高度与攀登的时间关系的句子
3.从这些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
4.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你觉得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这样的一往无前呢?
教师小结:(幻灯片展示)
1、不会,因为华山海拔2154.9米爬这些山太容易了,连老人和小孩都能爬上。
(明确:这从侧面体现了攀登的艰难,从来没有人能从北坡登上过珠峰,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充满死亡的路线。
)
2、提示:
直接描写队员们攀登艰难的句子.(第5、6、22自然段)
攀登的高度与攀登的时间关系的句子(第4、8、22自然段)
3、我读出了(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意志坚定、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等。
)
4、是一颗爱国的心,一颗为祖国争光的心,我们可以想象当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顶峰时,那是多么令人自豪和骄傲的啊!
(六)研讨重点:
根据课文内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突击顶峰的除了屈银华、王富洲、贡布三个人以外还应该有一个人,他是谁?(学生回答刘连满)
那好,下面时间请以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一起阅读文章,重点放在刘连满身上。
讨论(小组讨论)
1.他们一共攀登了多少天?
2.刘连满为什么没有登上顶峰呢?是他自己放弃了吗?
3.有一句话“坚持就是胜利”这里刘连满再坚持的话一定会胜利吗?
4.为什么当时没有刊登刘连满的照片?
提问:如果你当时是一家报社的主编,你觉得该不该把刘连满的照片也登上去?
从一上的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刘连满同志在“渴望活着”,“有机会活着”的情况下却“放弃活着”中体现出来的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七).总结体验:
不管是没登上的刘连满,还是登上的另外三个人,都是可爱的人,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请你用下面的句式并结合你的感受说一句话“可爱的人呀,我爱你们,因为……”(你们太伟大了;你们的存在,是中国的自豪;……)
(八).拓展:
登顶成功,只是文中介绍的这四个人努力的结果吗?请说明原因(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补充)单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的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珠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
(九).小练笔:(幻灯片展示图片)
假如登山队员是在中午登上峰顶的,请你发挥想象,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
描绘登山队员登到山顶所看到的景色。
八.教学反思:
上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准备课件,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问题,提示学生阅读理解课文。
自以为准备得比较充分了,考虑得也比较全面了。
从课堂效果来看,课前的精心准备体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课堂师生讨论、生生讨论来看,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
但课后发现了一些不足,比如,教学过程中从上一个环节到下一个环节时,教师应设置承上启下的语句,让学生有自然而然的感受。
但我的整堂课缺少一些必要的过渡,给人有点不连贯的感觉。
再如,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主要的。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
这个道理我也很清楚,课堂中我不断提醒自己:“话要少,越少越好”,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
我也特意地注意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我只是稍加归纳补充,绝不重复,尽量少一些哆嗦的话,但上课时,自己的话还不够简洁。
以上两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改进,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