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举里选-- 汉代察举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选士制度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的制度之一,选士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汉代以前的玄关制度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
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
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二、汉代察举制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
所谓察举,就是由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本人发现或民间公认的出众人才,向各级政府推荐,经过一定形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的整个过程。
“察举”也叫“荐举”,“察”就是自上而下考察、发现人才,“举”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推荐也叫贡贤,被荐者叫“举士”。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
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
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
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
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一)察孝廉汉代由孝廉一科选举的人才最多,而且孝廉也是汉代察举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科目,所谓孝廉,是“孝子”和“廉吏”的简称,于民则举“孝”,在吏则兴“廉”。
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此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
察孝廉是以儒家孝为立身之本,廉为从政而设立。
“孝”和“廉”在实际的操作难度较大,标准不易掌握;非有实际德行者不能举,又不能谬举,因此荐举者的责任重大。
在西汉,举孝廉无须考试,既可委任,且每岁皆举。
在东汉,孝廉这科在东汉原有的内容上有了较大变化,其主要体现在:(1)坚持按人口比例岁举孝廉,优待边郡。
(完整word版)察举制简析

察举制简析一、简介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
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
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
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
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
惠帝、吕后(二人执政时间为公元前194-前180年)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开始有了科目。
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开始,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
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
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
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
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实行了1,300年之久,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
二、察举科目总述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
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
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
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
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汉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时要求举贤良方正,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时要求举孝廉,这都是察举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如果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
古代选士制度

汉代察举制度1、察举制度的形成选士制度的正式形成并付诸于实践是从汉代开始(即汉代察举制)。
汉代选士制度秦和战国养士制度的发展,也是后世科举制的前身。
汉代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统治之后,为了巩固政权,为了抵御当时豪族地主势力的分庭抗礼,迫切要求争取广大知识分子以扩大其统治势力。
汉高祖11年(公元前196年)下“求贤诏”规定了荐举贤士的程序,(令诸侯,郡守亲自劝请贤者,并以车驾迎至京师)强调地有才不举的官员要罢免,这一个“求贤诏”成为汉代选士的开端。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等人的建议,选士以儒家经术和道德原则为标准,(三大文教政策:兴太学、重察举、独尊儒术。
)并有了具体的科目和荐举名额、方式的规定。
武帝元光元年下令各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并使各地官员察求贤才,这样较健全的选士制度就形成了。
实是以“乡举里选”做为基础。
2、察举的科目和形成汉代选士制度统称察举制,亦称选举制,察举制的基本形式就是由地方的郡国长官和中央政府各主管部门的长官负责察访人才,并向朝廷举荐。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主要有二:1、贤良方正2、孝廉(1)贤良方正:为中央选拔有才能的上层统治者。
贤良方正在察举制中地位最高。
开科无固定时间,一般是在国家有重大事件需要研究时,由皇帝下诏,让公卿郡守推举贤良方正,令他们就皇帝提出的问题书面发表方法和建议,这就是所谓的“对策”,对策符合皇帝心意的往往立即可以获得显要官职,如:晁错、董仲舒,等人都是通过贤良对策而得以应用。
(2)孝廉:由地方选拔人才,是察举制中最经常的科目,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到东汉逐渐制度化,按一定人的比例分配名额,“举孝廉,郡国二十万举一人”。
四十万人举二人……依次类推,不满二十万则两年选一人,对推举上来的孝廉起初朝廷一般不再进行考核就委任官职,东汉以后才增加了考试程序。
贤良方正与孝廉相比,贤良方正比孝廉地位要尊,孝廉比贤良方正要众,所以《文献通考》中说:“汉世诸科虽以贤良方正为至重,而得人之盛者莫如孝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历史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选士制度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的制度之一,选士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汉代以前的玄关制度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
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
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二、汉代察举制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
所谓察举,就是由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本人发现或民间公认的出众人才,向各级政府推荐,经过一定形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的整个过程。
“察举”也叫“荐举”,“察”就是自上而下考察、发现人才,“举”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推荐也叫贡贤,被荐者叫“举士”。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
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
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
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
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一)察孝廉汉代由孝廉一科选举的人才最多,而且孝廉也是汉代察举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科目,所谓孝廉,是“孝子”和“廉吏”的简称,于民则举“孝”,在吏则兴“廉”。
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此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
察孝廉是以儒家孝为立身之本,廉为从政而设立。
“孝”和“廉”在实际的操作难度较大,标准不易掌握;非有实际德行者不能举,又不能谬举,因此荐举者的责任重大。
在西汉,举孝廉无须考试,既可委任,且每岁皆举。
在东汉,孝廉这科在东汉原有的内容上有了较大变化,其主要体现在:(1)坚持按人口比例岁举孝廉,优待边郡。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 高频考点二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讲练测

高频考点2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高频考点解读K一、演变过程二、趋势1.由以门第、族望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2.由地方评议的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公开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3.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4.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的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三、实质: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内来。
四、作用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认识1.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考试和选官制度。
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法途径不尽相同(德才与门第之分),但它们有着相同的历史作用,即对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
2.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元时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各种弊端日益显露。
我们对其作用必须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
3.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则国兴,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国衰。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
核心提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选拔形式上看,一般都是经历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组织程序,从地方到中央;从选拔标准来看,经历了从重孝廉到重门第再到重才学的过程,标准逐步统一;从本质上看,成为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
【典型例题】以下历代有关选拔官员方式与对应的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理解和历史阐释能力,考查的知识点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1)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选士制度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的制度之一,选士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汉代以前的玄关制度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
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
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二、汉代察举制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
所谓察举,就是由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本人发现或民间公认的出众人才,向各级政府推荐,经过一定形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的整个过程。
“察举”也叫“荐举”,“察”就是自上而下考察、发现人才,“举”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推荐也叫贡贤,被荐者叫“举士”。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
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
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
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
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一)察孝廉汉代由孝廉一科选举的人才最多,而且孝廉也是汉代察举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科目,所谓孝廉,是“孝子”和“廉吏”的简称,于民则举“孝”,在吏则兴“廉”。
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此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
察孝廉是以儒家孝为立身之本,廉为从政而设立。
“孝”和“廉”在实际的操作难度较大,标准不易掌握;非有实际德行者不能举,又不能谬举,因此荐举者的责任重大。
在西汉,举孝廉无须考试,既可委任,且每岁皆举。
在东汉,孝廉这科在东汉原有的内容上有了较大变化,其主要体现在:(1)坚持按人口比例岁举孝廉,优待边郡。
察举制概述

察举制概述察举制是汉代实行的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通过察举制的实施,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不仅充实和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封建统治机构,而且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弄清楚察举制度产生与演变的规律、特点、内容及其在推行中利弊得失,对于研究汉代的官吏选拔制度和政治管理制度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意义。
一、察举制的产生与演变察举是指汉代公卿列侯奉诏甄拔人才,推荐给朝廷任用为官的政策。
其形成为一个制度,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察举制的初创期,即高祖至景帝时期汉初为了适应封建专制政体的需要,刘邦选拔或委任官吏的办法沿袭秦朝,重在‚军功‛,高后、惠文景时期增设任子‛、‚赀选‛等。
任子是沿袭周秦以来的世袭制,即任用一些王公、贵族及其子孙为官;赀选是指入选者要有一定的财产,即入选资格。
军功则是指入选者要有一定的战功。
随着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官吏多出自‚军功‛或采取‚任子‛、‚赀选‛的办法,已难于选拔真正的人才。
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任子讲究门第,赀选讲究财产,不仅排斥了被统治阶级入仕为官,也排斥了地主阶级中下层入仕为官,容易引起在野者阶层的强烈不满。
二是军功的建立需要战争这种特殊机遇,汉初西汉社会逐渐趋于安定,朝廷急需大批治国安邦的人才,若仍以军功爵位选官,不仅有弊端,而且不是长久之计。
在汉初选官制存在严重弊端、人才匮乏的情况下,刘邦于高祖十一年 (前 196年 )发布了一道要求各地举荐‚贤士大夫‛的诏书:‚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
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
有而弗言,觉,免。
年老癃病勿遣。
‛刘邦诏书的颁布,正式拉开了推行察举的序幕。
史载:‚高后元年二月,初臵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
‛‚孝悌‛、‚力田‛初定为察举科目。
文帝前元二年诏:‚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察举科目出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简谈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简谈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在上一篇文章里我介绍了汉朝的政府组织,中央是三公九卿制、地方是郡县制。
而汉朝有一百多个郡、一千多个县,还有中央机构,这些机构想要运转就需要大量专业的官员,那么这些官员是如何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汉朝的选官制度,这是研究历史时一个很重要的题目。
在西周封建时代,天子统治国家靠的是宗法制,选官制度是世官制,统治阶级都是世袭的。
天子的嫡长子依然是天子,诸侯的嫡长子依然是诸侯,卿之嫡长子依然是卿,士大夫的嫡长子也同样是士大夫。
到了秦汉时期,封建制度被推翻,官职不能世袭;而且也没有了战争,不能通过军功晋升。
那么疆域辽阔的汉帝国所需要的这么多官员从哪里来?汉武帝汉朝的选官制度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趋于成熟,制度方面汉朝施行的是察举制,察举制就是一种地方官定期考察,并向中央推荐人才的制度,察举的科目很多,我们熟知的举孝廉也是其中的一项。
按照察举期可以分为常科和特科,常科就是常设的科目,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科。
特科就是由于政府在特别的时期需要特殊的人才,从而进行的察举,比如国家要出使西域,那便需要一些精通胡语的人才;如果要修水利工程,孝子和廉吏也不能胜任,所以就需要征召特殊的人才。
除此之外如果发生一些重大的事,也会进行选举,比如老皇帝驾崩以后,即位的新皇帝往往会下诏让各郡国选举人才;如果遇到荒年、瘟疫之类的自然灾害,古人会认为这是行政失职遭受天谴,那么也会下诏推举人才。
特科规模小,而且影响力不足,因此今天只谈常科:孝廉常科里最重要的一科当属孝廉,大多数人都是通过这个途径进入仕途的。
孝、廉就是孝子廉吏。
“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
汉朝实行“以孝治天下”,因而“孝”也成了一个衡量人才的标准。
汉武帝最初设立孝廉科的时候,这并不是一个常科,后来才逐渐成为常科,而且成为了常科里极为重要的一科。
最开始汉武帝的要求是郡、国每年各举孝廉一人,但是地方官对这个命令并不重视,于是汉武帝又下诏说要处罚那些不积极察举孝廉的地方官,由此举孝廉才成了一种定期的选举。
察举制概述

察举制概述察举制是汉代实行的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通过察举制的实施,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不仅充实和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封建统治机构,而且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弄清楚察举制度产生与演变的规律、特点、内容及其在推行中利弊得失,对于研究汉代的官吏选拔制度和政治管理制度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意义。
一、察举制的产生与演变察举是指汉代公卿列侯奉诏甄拔人才,推荐给朝廷任用为官的政策。
其形成为一个制度,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察举制的初创期,即高祖至景帝时期汉初为了适应封建专制政体的需要,刘邦选拔或委任官吏的办法沿袭秦朝,重在‚军功‛,高后、惠文景时期增设任子‛、‚赀选‛等。
任子是沿袭周秦以来的世袭制,即任用一些王公、贵族及其子孙为官;赀选是指入选者要有一定的财产,即入选资格。
军功则是指入选者要有一定的战功。
随着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官吏多出自‚军功‛或采取‚任子‛、‚赀选‛的办法,已难于选拔真正的人才。
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任子讲究门第,赀选讲究财产,不仅排斥了被统治阶级入仕为官,也排斥了地主阶级中下层入仕为官,容易引起在野者阶层的强烈不满。
二是军功的建立需要战争这种特殊机遇,汉初西汉社会逐渐趋于安定,朝廷急需大批治国安邦的人才,若仍以军功爵位选官,不仅有弊端,而且不是长久之计。
在汉初选官制存在严重弊端、人才匮乏的情况下,刘邦于高祖十一年 (前 196年 )发布了一道要求各地举荐‚贤士大夫‛的诏书:‚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
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
有而弗言,觉,免。
年老癃病勿遣。
‛刘邦诏书的颁布,正式拉开了推行察举的序幕。
史载:‚高后元年二月,初臵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
‛‚孝悌‛、‚力田‛初定为察举科目。
文帝前元二年诏:‚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察举科目出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察举制

察举制西汉政府不仅注意信用学问高深的士人,还希望把于国有用的所有士人和其他有一技之长的人,都收罗拢来,用于充实和更新国家官吏队伍。
汉初几朝皇帝曾多次专门发布诏令,在全国广为招贤,推行大规模的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公元前196年,刘邦下诏说:上古时代称王称霸有所作为者如周文王、齐桓公等,都是依赖了贤能之士的帮助。
现在我们汉朝建立不久,需要大批人才帮忙治国安邦,而且到处都有贤能。
大家踊跃地站出来为我们出力吧,国家不会亏待大家的。
(见《史记·高祖本纪》)这个诏令说明刘邦颇有求贤若渴的心理,更说明汉初急需人才的情况。
封建专制君主下诏,就是封建国家法律性制度的颁布。
刘邦的求贤诏确定了汉初的基本用人政策。
汉代大规模的荐举人才选拔官吏的察举制度,就是汉初国策的产物。
一、什么是察举制“察举”也叫“荐举”,“察”就是自上而下考察、发现人才,“举”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推荐也叫贡贤,被荐者叫“举士”。
所谓察举,就是由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本人发现或民间公认的出众人才,向各级政府推荐,经过一定形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的整个过程。
这种选拔国家官吏的方式,史称察举制度。
二、察举制的形成和发展求贤诏后,刘邦曾提出具体要求,凡御史大夫、诸侯王、各郡太守等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都必须向政府推荐人才。
不能发现人才、推荐人才者,要追究责任。
推举的基本对象,是有一定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
(同上)这是汉代察举制的先声,所以,察举制度最早产生于刘邦在位时。
汉文帝时,诏令“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见《汉书·文帝纪》)规定了察举的两个科目:“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
这是察举制度付诸实施的开始。
汉武帝时代,全面推行察举制度。
中央规定了察举的期限、人数、对象。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贤者,岁贡各二人”;(见《汉书·董仲舒传》)并“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

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政治制度也备受关注。
其中,察举制是汉代选官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将从汉代察举制的起源、演变以及选官标准三个方面来探讨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
一、汉代察举制的起源察举制是汉代选官的一种方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举贤良、能、勇、信”制度。
西周时期的举贤良制度,是指在人才选拔方面,以“贤良”为标准,即选取有道德、知识、才能等方面的优秀人才担任官职。
而在汉代,察举制则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汉代的察举制,主要是由朝廷对民间人才的发掘和选拔组成的。
其主要特点是以“品德、才能、行为”为标准,对各种人才进行考察和选拔。
这种制度的出现,为后来的科举制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汉代察举制的演变汉代察举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
汉代初期,察举制主要是由皇帝直接任命,也就是皇帝亲自挑选人才。
这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容易出现偏袒和贪污等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武帝开始采用“乡举制”,即由各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人才进行考察和提名。
这种方式的实施,使得选拔的范围更广,选拔的人才更加优秀,也更能够反映地方政治和经济状况。
到了东汉时期,察举制进一步发展成为“举孝廉”,即选拔品德高尚、廉洁公正的人才担任官职。
这种方式的实施,使得选官更加公正、公平,也更能够反映社会风气和政治文化。
三、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主要是以“品德、才能、行为”为标准。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品德方面:品德是选官的首要标准,要求官员品行端正、廉洁奉公、忠诚奉国,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公仆精神。
2. 才能方面:才能是选官的次要标准,要求官员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能够胜任所担任的职务。
3. 行为方面:行为是选官的关键标准,要求官员行事公正、稳重、谨慎,能够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
综上所述,汉代察举制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种选官制度,其选官标准以“品德、才能、行为”为主要标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对后来的科举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新科举制度

选举制度一、西周:世卿世禄,乡举里选二、汉代1、察举制西汉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为主,东汉以“孝廉”(孝子廉吏)、“茂才”为主,郡举孝廉,州举茂才。
考核方式:策问、对策、射策。
2、征辟制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做官征——由皇帝聘请(扬雄被汉成帝召为郎中)辟——由官府聘请3、任子制二千石以上官员,保举子弟一人任“郎官”三、魏晋——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创立于曹魏时期。
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州、郡主持品评考察人物,中正将考察的对象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报呈朝廷,选择任用。
中正官的任务是品第人物,主要依据两项:家世和行状。
给裙带关系大开方便之门,导致门阀世族制度的形成,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三、隋朝以后的科举制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一)唐代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每年定期分科举行的考试称作常科,临时由皇帝下诏举行的考试叫制科。
常科考试的科目:最主要的是“明经”、“进士”两科。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常科参考资格:一是京师或地方的学校中的学生,称作“生徒”,二是非在校的学生通过州县的考试之后,由地方举送到京城参加考试,称为乡贡,也叫举人。
考试方式:由尚书省礼部侍郎主持,称省试或礼部试。
录取身分:省试被录取称为“登科”、“及第”。
第一名称“状元”或“状头”。
新科进士互称“同年”。
主考官叫“座主”、“座师”,被录取的考生便是他的“门生”。
在唐代,凡被举送参加省试的考生都称“举人”,应进士科考试的人被泛称为“秀才”,这两个名称与明清时是不一样的。
(二)宋代宋代的科举制度有以下方面的改革:(1)放宽录取范围,扩大名额。
进士科之外的常科考试称为诸科,而以进士科为重。
进士及第分三甲三等录取,录为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录为二甲者,称“进士出身”,录为三甲者,称“同进士出身”。
乡举里选-- 汉代察举制

}
• 科舉學校,相成相毀,科舉因學校而起, 因學校而廢
梁啟超:「科舉合於學校,則人 才盛;科舉離於學校,則人才衰; 有科舉,無學校,則人才亡。」
《禮記
策選賢良:
• 為不定期的選舉法。當國家有需要時, 詔令中央大臣或郡國太守薦舉「賢良方 正」 • 天子親自策問,由被薦者對答,謂之 「對策」,入選合格者為「中策」,並 因才授官。
選拔特殊人才:
1. 此為特科,為求取非常人才,如武帝時 詔舉「秀材異等」、「明當世之務」; 2. 元帝時詔舉「明陰陽災異」,光武詔舉 「茂才」、桓帝詔舉「至孝篤行」等, 士人可自由報舉或推舉。
察舉制的破壞
•父盜子名,兄竊弟譽,骨肉相紿,朋友相 詐 •「舉茂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 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黽」的濫舉 情況
漢代察舉制完
察舉徵辟與漢代士人政府之關係:
1. 武帝確立察舉制,以孝子廉吏為官,一改高祖 時的習慣,察舉制成為漢代最重要的選吏途徑。 2. 西漢時,孝廉出身者大多是通曉經書的儒生, 漢武帝以後的君主多任用儒生為相,形成了一 個崇尚文治的士文政府。 3. 應詔舉者亦不乏「經明行修」之大儒,如董仲 舒、公孫弘等,對漢代士人政府之形成,影響 頗大。
禮運 》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 與能,講信修睦
周室東遷,教育制度破壞
影響: 1. 學校選士之制廢,諸侯公卿養士之風起 而代之 2. 公立學校漸衰,私人講學之風盛 3. 思想自由,百家爭鳴
4. 降及戰國,各國引用游士,始開布衣卿 相之局。 5. 中國所行的以賢能為標準來甄選官吏, 儘量避免親私作用選才方法,很多創治 於漢代,主要方法有「察舉」、「策 試」、「徵召」、「辟舉」
浅谈汉代的察举制度

浅谈汉代的察举制度摘要:汉代是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化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察举制度的创立为朝廷选拔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对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强盛,对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察举制作为汉代选拔人才和官吏最主要、入仕数量最多的一种选士制度,其主流无疑是进步的,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错误与弊端。
关键字:汉代察举制历史必然性孝廉贤良察举制的影响与科举制的区别思考选士制度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的制度之一,选士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成熟系统而且影响较大的选士制度则是汉代的察举制度。
察举制度是汉代选官制度的主体,在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正式开始。
察举亦称荐举,是汉代选拔人才、补充官吏的重要制度之一;是由地方官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选拔人才,向朝廷推荐,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低授予不同官职的选官制度。
其选举的主要科目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等。
每一个制度的产生都与当时统治者的思想分不开,更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条件分不开。
察举制的产生和完善是与汉代的社会与统治者思想的密切相关的;因此察举制既是统治者思想的直接反映,也是当时汉代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的产物。
就此,我首先分析察举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一、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汉代的文教政策为其产生和实行提供了重要条件这也可以说是汉代儒学的发展为其实行提供了条件。
汉朝是在推翻秦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恢复国家建设、“与民休养”,因此推行了道家的黄老之术,采取“无为而治”的思想;这种文教政策,使汉初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汉文帝时期出现了察举制的雏形,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一月,文帝下诏说:“……举贤良方正能直言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九月又下诏说:“诸侯、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谏者,上帝亲策之,傅纳以言。
”为汉武帝时察举制的实行提供了条件。
汉武帝时期,由于全国经济的到了恢复和发展,国家安定统一,武帝迫切需要选择一个最实用的意识形态来为封建政府服务,因此肯定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重选举,广取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三大文教政策。
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

四.选官制度—察举制 察举制的演变
2.东汉
前期
内容
重孝廉
中后期
方法 乡举里选(自下 而上)
声望影响逐渐被 官僚家族控制
(3)负担:田租、人口税、更赋(代役税)、徭役、兵役、 杂役
4、评价
1.汉朝建立了比秦朝更严密 的监察制度即刺史制度,根本目 的( )
A.专制皇权的加强
B.相权的逐步削弱
C.皇帝重视听取舆论
D.对地主控制更严密
2.汉武帝最终解决王国问题 的基础是 ( )
A.中央政府实力强大 B.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C.提倡儒家思想 D.实行休养生息
郡 地方政府
权
县
乡(长)
制
里(长)
1、两汉时期推行的政治经济制度有哪些?
一、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二、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 三、选官制度:察举制 四、编户齐民制度(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赋役制度)
2、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变化
“汉承秦制”,两汉基本沿袭秦朝制度,并不意 味着照抄照搬,一成不变。两汉的统治者们在吸 取前朝教训的基础上,在秦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兼有封国制;
继承秦朝的郡县制
发展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
承袭秦的田租、户赋徭役实、行编户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统
兵役制,
治
东汉前期中后期内容重孝廉方法标准演变原因后果乡举里选自下而上人才在地方声望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控制门第望族东汉是豪强地主掌权察举必然被豪强控制累世公卿世家地主形成1该壁画反映了怎样的一种历史现象
汉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汉朝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制和征辟制两种。
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初期以“乡举里选”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背景下,逐渐形成了以“贤良方正”、“孝廉”等名目为主的选拔标准。
征辟制是通过层层选拔加上考试最终为官。
因为在此之前的朝代都是奉行世袭制,只要一个人为官,那么他的后代都是官员,这严重降低了官员的标准,有一些纨绔子弟根本没有什么学识觉得自己的爹是官员就后枕无忧了,官员的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汉代的征辟制让很多寒门子弟也有机会做官,也促进了一些平民寒窗苦读十余年也终于有了一个好的结果,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社会稳定,也缩小了贫富差距。
汉朝官员选举制度

汉朝官员选举制度
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选官制度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为根据,注重乡里言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
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开展起来。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参谋,或委任政事。
征聘之方,由来已久,如秦孝公公开下令求贤即属征聘性质。
秦始皇时叔孙通以文学征,王次仲以变仓颉旧文为隶书征,亦皆属征召性质。
到了汉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贤诏,也是继承了这一方式。
以后自西汉武帝以致东汉,相沿成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廉
1. 漢代最重要的一種定期察舉。武帝時董 仲舒在對策中指出孝廉德行,可作為國 家良才。 2.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下詔令郡太守 歲舉孝子廉吏各一人。 3. 元朔元年,武帝再下詔令地方遵行, 「舉孝廉」遂成定制。
徵辟制度:
1. 徵辟即徵召及辟舉之簡稱,是一種非常 的榮譽。 2. 徵召,即由皇帝下詔指定姓名徵召,委 任要職; 3. 辟舉,為三公相府自行選用僚屬,初為 公府掾吏,日後若政績良佳,更可遷升 為九卿大臣。 4. 徵辟有募求、消納、獎勵作用 5. 詔舉賢良方正,州郡察孝廉茂才
4.選拔賢良官吏: •地方政府可以選拔賢良的官員主政,造 成循吏良治,對大一統政府的維繫,甚 為有效。
改革察舉制
•順帝時,從左雄的建議,改革察舉制 •明令「自今孝廉,不滿四十,不得察 舉,皆先詣公府,諸生試家法,文吏 課牋奏,副之端門,練其虛實,以觀 異能,以美風俗」。
•左雄的改革要點: •(1)限制應舉者的年齡; •(2)以儒生及文吏兩科為科目; •(3)以經術(章句家法)及箋奏(行政公 文)為考選標準 •有考試年齡和筆試的雛型;而主要是 就察舉制的流弊而設。
禮運 》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 與能,講信修睦
周室東遷,教育制度破壞
影響: 1. 學校選士之制廢,諸侯公卿養士之風起 而代之 2. 公立學校漸衰,私人講學之風盛 3. 思想自由,百家爭鳴
4. 降及戰國,各國引用游士,始開布衣卿 相之局。 5. 中國所行的以賢能為標準來甄選官吏, 儘量避免親私作用選才方法,很多創治 於漢代,主要方法有「察舉」、「策 試」、「徵召」、「辟舉」
策選賢良:
• 為不定期的選舉法。當國家有需要時, 詔令中央大臣或郡國太守薦舉「賢良方 正」 • 天子親自策問,由被薦者對答,謂之 「對策」,入選合格者為「中策」,並 因才授官。
選拔特殊人才:
1. 此為特科,為求取非常人才,如武帝時 詔舉「秀材異等」、「明當世之務」; 2. 元帝時詔舉「明陰陽災異」,光武詔舉 「茂才」、桓帝詔舉「至孝篤行」等, 士人可自由報舉或推舉。
鄉舉里選-漢代察舉制
பைடு நூலகம்
學校與選士
• • • • • 夏曰校 殷曰序 民間小學 周曰庠 國學-貴族子弟;鄉學-平民子弟 學校育才,科舉選才,銓敘用才
}
• 科舉學校,相成相毀,科舉因學校而起, 因學校而廢
梁啟超:「科舉合於學校,則人 才盛;科舉離於學校,則人才衰; 有科舉,無學校,則人才亡。」
《禮記
漢初入仕概況:
1. 漢初,高祖得天下,有賴功臣宿將 貴冑之功,故選拔官吏,多從功臣 及三公九卿子弟中挑選。 2. 高祖十一年,遂下「求賢令」,詔 令公卿及地方太守察舉賢才,正式 擴大了選舉的範圍。
察舉制度
• 自高祖下詔求賢,惠帝下詔徵求「孝弟力田 者」,尚未形成經常制度。 • 漢武帝納董仲舒之議,於元光五年(公元前130 年)下令郡國舉孝察廉,從此察舉成為定制, 「察舉」又名「鄉舉里選」,務求選拔廉能的 官吏。 • 此法又分為不定期及定期兩類:不定期以「策 賢選良」及選拔特殊人才為主;定期以「舉孝 廉」為主。
察舉制的破壞
•父盜子名,兄竊弟譽,骨肉相紿,朋友相 詐 •「舉茂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 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黽」的濫舉 情況
漢代察舉制完
漢代「察舉徵辟制」的影響 :
1. 士人政府出現: •確立了讀書人入仕的坦途,太學生出身 的官員固然深明經義,察舉、徵辟出身 者也多才學之士,遂成崇尚文治之「士 人 政府」。 •此後歷代均以士人組成政府為主,有別 於軍人、貴族政府,有利於澄清吏治。
2. 社會風氣良好: • 漢代的察舉及徵辟制以德行為主,才能 為輔,以「鄉舉里選」為依據,無形中 鼓勵士人重視氣節,敦品勵行。 • 東漢士風良好,崇尚德行,風俗純樸, 實為此制 的貢獻。 3. 鼓勵平民參政: • 察舉徵辟制度使全國各地知識分子均 有參政的機會,從民間提拔優秀人才, 打破漢初由功臣壟斷政權的局面。
察舉徵辟與漢代士人政府之關係:
1. 武帝確立察舉制,以孝子廉吏為官,一改高祖 時的習慣,察舉制成為漢代最重要的選吏途徑。 2. 西漢時,孝廉出身者大多是通曉經書的儒生, 漢武帝以後的君主多任用儒生為相,形成了一 個崇尚文治的士文政府。 3. 應詔舉者亦不乏「經明行修」之大儒,如董仲 舒、公孫弘等,對漢代士人政府之形成,影響 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