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即让学科教育变革回家20190102(1)
深度教学“核心素养”时代教学变革的方向
深度教学“核心素养”时代教学变革的方向一、本文概述1、简述当前教育背景和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特别是在我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正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应运而生。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引导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提升。
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颠覆,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引领。
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既是对当前教育背景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的积极探索。
它强调了学生主体性、实践性、创新性等方面的培养,要求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因此,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为当前教育变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未来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阐述深度教学对于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深度教学有助于深入理解学科知识。
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深度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体系结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科的本质和精髓,从而为培养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深度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深度教学强调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级思维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这种思维品质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学科学习中的挑战,更能够为他们未来的创新实践和社会参与提供有力的思维支持。
深度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深度教学不仅关注知识的传递,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深入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学科的魅力和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爱和对学科的敬畏之情。
理论探索李润洲: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
理论探索李润洲: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摘要随着嵌入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颁布,在可以预期的未来,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相对于以往的惯常教学而言,这种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至少需作如下变革:教学目标的素养立意:从有机统一到分解整合;教学内容的深层追问: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教学活动的人知互爱:从人知疏离到人知融生;教学评价的成就取向:从标准答案到评价标准。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教学变革普通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2017版),最重要、最突出的变化是梳理、提炼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引下,确立了新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学业评价标准。
因此,在可以预期的未来,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那么,与以往的惯常教学相比,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是什么样的?其将发生哪些变革?一、教学目标的素养立意:从有机统一到分解整合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确立怎样的目标,常常直接决定着教学的实践形态。
既然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已明确了各自的学科核心素养,那么作为课程实施的教学,其目标也应素养立意,将教学目标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对于这种推论,恐怕反对的人并不多。
但问题是,素养立意的教学目标具有何种特征?如何进行素养立意?作为平时的修养,素养(包括学科核心素养)是人在问题解决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的整合,也是人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综合性表现,具有明显的整合性和综合性。
因此,各学科课程标准在阐述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时,也大多持一种“有机整体”观,诸如数学的六大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鉴于此,有学者认为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变革,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体现统整取向,从“分解割裂”实现“融汇整合”,并以语文学科为例,陈述道:语文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我们固然可以出于研究和讨论的需要分开表述,但是实践过程中这四个核心素养一定是同时发生的,无法单摆浮搁地加以培养。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的角色和使命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发展的需求。
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科学能力、数学能力、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
这些素养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面对未来挑战的必备能力。
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来获取知识。
教师的角色应该从传授知识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记忆和掌握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改革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培养。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厌烦和抵抗心理。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注重挖掘学生的个性发展潜力,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感培养,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注重课程的整合和跨学科融合。
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改革中,应该打破学科的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和融合。
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改革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培养,同时强调跨学科融合和整合课程。
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
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变革与创新。
核心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那么,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是什么呢?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核心素养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它强调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合作精神、问题解决能力等。
核心素养教育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核心素养教育的变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内容的传授和知识的灌输,而核心素养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核心素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将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接受,而核心素养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
在教学方法上,核心素养教育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合作、探究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评价方式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而核心素养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发展。
在评价方式上,核心素养教育鼓励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项目、展示等,更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发展。
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核心素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等,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核心素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项目合作、团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协调,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成为能够自主学习和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
后的观看感。 ⑤ 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
庆节慰问信。
• 性质: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三 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
• 内涵:是学生通过本学科学习之后而逐步 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新目标:知识、技能、能力与素养
教学实践 交规/知识
情 境 移库/技能
读书
驾驶素养
路考/能力
反 思
安全驾驶 关键能力 礼貌行车 必备品格
尊重生命 价值观念
课程设计
做事
• 代表“三维目标”十五年实践之后所提炼出来的课程 目标的“中国话语”
教书 育人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如剃头)
1.0版
1952年,中学教育暂行规定
三维目标(如理发)
2.0版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学科核心素养(如美发)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版
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PA R T
TWO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 变革
报告人:崔允漷
CONTENTS
01 何为学科核心素养? 它有何意义?
02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 教学策略有哪些?
03 教学变革从教案开始
PA R T
ONE
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意义
一、何为学科核心素养
• 定位:是学科教育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 育中的独特贡献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孙国虎(嘉兴教育学院,浙江嘉兴314001)摘要: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中,教师作为教学的具体实践者,要变革自身的教学行为。
为确保核心素养培养的顺利落地,教师可通过转变认识、学习研究和教学改革,从知、研、行三个方面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行为变革;教师自2020年秋季开始,浙江省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并强调:要突出核心素养的培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发挥新课程新教材的学科育人优势,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培养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探索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改革,积极探索基于真实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加强跨学科综合性教学。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变革教学行为,确保核心素养培养的顺利落地。
一、知是行之始:转变认识——重视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师须提升认识,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十大关键领域,其中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首要环节。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发布,其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明确把国家认同作为基本要点,深入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
(二)应对21世纪挑战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背景下,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其取胜关键在科技,实质是人才,基础在教育。
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不够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能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的要求。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是指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改变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做法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改革。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能够培养和掌握的基本能力和知识,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跨学科思维能力等。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改变:
1. 教学目标的转变:从注重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将目标由传递知识改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紧密相关。
2. 教学方法的转变: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导。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评价方式的转变:从单一的笔试评价到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中,评价应该突出考察学生的能力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传统的笔试考试来评价学生成绩,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项目评价、口头表达评价、实际操作评价等,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这种变革需要教师具备相关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同时,教育部门和学校还要配合相应的政策和教育环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和支持。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变革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变革一、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与学科内容无关的基本素养。
这种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变革就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变革对学生有何影响?1.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变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不再把知识灌输作为唯一目标,而是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能够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判断。
3.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变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和项目式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4. 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变革的实施方式?1. 以学生为中心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2. 引入跨学科教学通过引入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3. 采用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够进行自主学习。
五、我的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变革是非常必要的。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深度教学“核心素养”时代教学变革的方向
发展的学生成为了教育的重要目标。为 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界开始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本次演示将围绕“指向 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这一主题,探讨如何进行这样的教学变革。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能力和必备 品格。它包括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以及在面对实际问题 时能够从学科角度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未来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挑战。
3、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不应只学生的成绩,而应考虑他们的全面 发展。教师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互评、实践评价等,以全面了解 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例如,可以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动化评价,提 高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
4、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认 知和行为等方面的素养。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 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参考内容二
在当今的教育领域,深度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强调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作为 教师,我们应当认识到这种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深度教学核心素养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 授者,而是要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者和引导者。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学生的全 面发展,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 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知识基础,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深 度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分析
在深度教学“核心素养”时代,教育、科技和人工智能成为变革的核心关键 词。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科技的 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使得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人工智能则可以 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支持。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推进教学改革(一)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推进教学改革(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更新,其中之一就是教学改革。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时刻关注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推进教学改革成为了现在的趋势。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科学习中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素,是学科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具体而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推进教学改革有以下几点:一、重视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生发展综合素质必须的要素,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正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学改革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的质量提升,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锤炼。
二、注重跨学科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纯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方式。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推进教学改革需要跨学科思维的引入,使学生以跨学科的视角去认识和解决问题。
三、重视创新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动力,也是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素养之一。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推进教学改革需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勇于探究,提高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四、注重交叉融合教学改革需要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得学科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沟通变得更为频繁和自然。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强化交叉融合意识,利用好学科交叉的契机,让学科之间的知识得以相互融合。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推进教学改革是多方面的,但是总体来说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同时,教学改革也需要教师的坚持与努力。
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尝试,从而不断创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深度教学“核心素养”时代教学变革的方向
深度教学“核心素养”时代教学变革的方向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在这一背景下,教学变革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和方向。
本文旨在探讨“深度教学”作为“核心素养”时代教学变革的方向,旨在分析深度教学的内涵、特点及其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剖析深度教学的理念和实践,本文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以期推动教学变革的深入发展,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核心素养”时代的教育需求。
本文还将对深度教学的实施策略和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核心素养,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理念,指的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
核心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涵盖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层面。
从知识层面来看,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技能层面来说,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通过探究、合作、体验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核心素养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他们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核心素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体性,即核心素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二是综合性,即核心素养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体现了教育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三是发展性,即核心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改革的推进而不断完善;四是实践性,即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求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在“核心素养”时代,教学变革的方向也随之明确。
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能力培养;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更新,而“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什么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如此重要?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我们来看看“核心素养”是什么。
简单来说,“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信息素养、社会参与能力等。
这些素养不仅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中需要掌握的,更是他们未来成长和发展所必备的能力。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这些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为什么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如此重要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而“核心素养”注重的是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而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这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度契合的。
“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这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至关重要。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养,不断学习和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要注重课程设计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为教师的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
学生和家长也要积极配合,支持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改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促进学校教育进步和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当今社会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和提高,才能真正实现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和发展的关键能力和素质,它是学生个体综合能力的基石,是学生未来面对社会和职业挑战的重要保障。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灌输知识,强调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被动接受。
而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则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更注重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潜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改变教师的角色。
教师应该从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问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解决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输入和记忆,缺乏实践和应用的环节。
而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改革提倡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设计情景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见识和经验。
评价方式也需要进行改革,不仅仅注重学生的知识记忆,更注重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可以采用开放性问题、综合性评价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素养。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改革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立学习目标和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家庭和社会也要提供支持和鼓励,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教师培训课件: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
审
文
构成语文素养的上述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学生
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 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
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和关系图示
北京市2017年高考语文卷:微写作第②题,要求用 花来比喻《红楼梦》中的人物。花与人的互喻,是 中华文化的一种高级审美观,古老独特而有韵味。 考生可以从人物的形象、性格、命运等多方面特点 中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理解最充分的来写,而 选择用哪一种花来喻人,则充分体现了阅读体验的 个性化特点。按照题目要求,考生须将花的某种特 点与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结合起来,依据作品内容 ,自圆其说,这样的具体写作任务,从某一角度灵 活考查了考生对经典阅读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能力。
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 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 。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 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 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 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 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
数学建模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 ,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 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 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 ;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 式主要有演绎、归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委员会报告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同学们,今天我 们学习爬树!
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核心素养的解读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是学生在接受相 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 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数学抽象
逻辑推理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崔允漷
• 崔允漷等:《课埻观察:走向丏业的听评课》,2009;《课 埻观察II:走向丏业的听评课》,2013,华东师大
•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开设的相关丏栏:核心素养、普通高 中课程改革、高考……
1 宇宙中的地球
2 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 地球上的大气 4 地球上的水 5 地球上的生物与土壤 6 自然灾害
1.1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
课时
8
6 5 5 4 2
生物学必修1:两大观念
• 大单元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 单位
– 第一单元:绅胞由多种分子组成 – 第二单元:绅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 第三单元:绅胞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学科典型学习方式
• 语文:仸务驱劢的语文活劢(语言运用+言 语文本);18个仸务群
• 思想政治:辨析学习(议中学);政治活劢 • 历史:史料实证 • 地理:用着地的方式学地理——地理实践 • 体育:丏项运劢 • 通用技术:做中学,学中做 • 信息技术:项目学习;设计学习
学习方式与目标的匹配
正确的知识+正确的过程=习得的素养
教学评价问题:这能测出学科核心素养吗?
思考: 1. 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就是测学科学业质量吗? 2. 戒者,各知识点的质量相加就是学科学业质量吗? 3. 识记—理解—应用某知识点,与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价值观念是什么关系? 4. 为何会产生“高分低能”“有分无德”的问题? 克伯屈:儿童先要获得狗的爪子、腿、身子、尾巳和头的概念, 然后凑起来形成狗的概念。这不是太荒谬了吗?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改革变得日益重要。
作为最重要的改革领域之一,课堂教学改革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需要改革的任务变得迫在眉睫。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被认为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核心素养课堂的特点以及实施核心素养教学的改革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价值取向。
它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学科能力、思维方法、核心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信息和媒体素养、跨文化素养等。
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他们能力的协同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核心素养课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核心素养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核心素养课堂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则扮演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角色。
核心素养课堂强调问题导向的学习。
教师在核心素养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课堂注重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教师在核心素养课堂中通过实际案例、问题解决等方式,将学科知识引入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学科知识。
核心素养课堂注重合作与交流。
教师在核心素养课堂中鼓励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要实施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对于教师而言,首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2023年教师教研心得: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
教师教研心得: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新课标提出:“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强调了课程内容组织的重点是“结构化整合”。
进行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研究,是进行“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整合”的有益探索。
大单元教学设计就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根据课标、教材和学情,从整体出发,承前启后、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左右逢源的长远教学规划。
“大单元”中的“大”就是“远大”“长远”“多而广”,既可以理解成站得高、看得远,又可以理解成包含的内容多。
是系统规划、统筹兼顾、关联街接,将数学知识进行“重组”,形成新的“知识块”,让学生在“板块”式的学习中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中,要努力建好数学知识的“承重墙”,打通不同年级教材之间知识点的“隔断墙”,为孩子建好数学知识的大厦。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围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目标,将零散的数学知识整合,设计成有序的“知识块”,引导儿童触摸数学知识的“内核”,获得数学素养的提升,实现数学学习过程的“最优化”。
在教学中,教师精心选择、重组和整合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这就是教学内容的“组块化”;围绕一个数学学习主题,开展数学“板块”式的探究活动,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结构化”。
它具有“圆融通透”的特点,让数学教学浑然天成,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
“圆”——整体把握教材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有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学生“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
由此我们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在复习提高中,引导学生认真整理所学数学知识,沟通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是实现数学知识结构化的重要途径。
整理数学知识使其结构化,可根据所学知识的范围和复习的需要而定,既可把一个单元教材内容整理成一个数学知识结构,也可以把一册教材内容整理成一个知识结构,甚至还可以把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的某一分支系统整理成一个知识结构。
结构化教学能不断地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不断地将结构化的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步系统化、完整化、结构化,进而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即让学科教育“回家”崔允漷*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突破之一是每门学科在整合与提升原先“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这不仅体现了新课标在目标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而且标志着学科教学终于找回了“失落已久的家”。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知“家在何处”的学科教学改革无异于“离家出走”。
正如很多人不知语文核心素养是何物,却到处在进行“生活语文”“大语文”“语文生活化”(据不完全统计,有30多种语文)的改革……结果把“语文”变革没了。
学生的语文素养越来越差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其它学科也都曾经历同样的遭遇,存在同样的问题。
那么,现在有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到底该如何变革?需要教师如何做才算“回家”?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六招”。
第一,需要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明确“家在何处”。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物理教师,一般来说你是大学物理系毕业的,而从物理系毕业,只能说明你是个学物理的人。
物理教师跟学物理的人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于学物理的人只需知道物理学知识,而物理教师需要知道物理学科素养目标体系,即物理育人目标体系。
该体系超越了学科内容知识,它包含三层:第一层是教育目的,第二层是学科课程标准,第三层就是学期、单元、课时层面的教学目标。
这三层目标需要具有一致性,即目标体系是教育目的(想得到)、学科目标(看得到)、教学目标(做得到)的统一。
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的关键技术是学会分解课程标准和叙写目标。
教师不能随意写目标,甚至不写目标。
教师叙写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内容,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
譬如,某教师要教“勾股定理”,他首先必须要清楚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勾股定理有这样两句话: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其次,教师必须把这两句话转化为课堂学习目标,分解成三到五条,用三维的方式写出来,并确保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可以达成这些目标。
第二,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一定是深度学习,需要教师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
“深度学习”有多种定义,其中有四个关键点:一是高认知,高认知的起点就是理解;二是高投入,即全神贯注;三是真实任务、真实情境的介入;四是反思。
在深度学习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作用是引起、维持、促进学习;学习的目标是学以致用;学习的内容是蕴含意义的任务,即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教学过程表现为高投入、高认知、高表现的学习;学习评价为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完成任务的表现;反思即悟中学,那是必需的。
教学设计的产品即教学方案应该是教师开给学生的学习处方,让学生明白去哪里、怎么去、怎么知道已经到那里了,而不是教师告诉别人“我自己”要做什么。
教师不要整天只关注自己怎么教,而要关注学生学会什么、有没有学会、怎么学会。
因此,教学*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变革首先要变革教学设计。
当下的教案主要涉及三个问题: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
目标写学生去哪儿;重难点是20世纪写教学目的任务时写的,而新课程要求写目标了,不需要写重难点了,因为目标就是回答如何解决重难点问题的;教学过程主要回答教师自己做什么,主语全是教师,如导入、创设情境、讲授新知识、布置作业,等等。
教师写了那么多年的教案,连“用户”是谁都没搞明白。
相反,医师在写处方或病历时从来不写他自己要做什么,都是写病人要做什么。
这样一比较,教学的专业性远不及医学。
况且,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教师只关注自己怎么教,能达到“学生的学会”吗?所以,教学变革要从教案开始,教案不变,课堂不会变!教案变革的方向是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让真实学习真正发生。
第三,采用大单元备课,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
什么叫单元?单元不是知识或内容单位,而是学习单位。
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一个单元就是一种课程,或者说微课程。
教科书上的单元,譬如语文教材中的一个单元,只是一个主题下的四篇课文,如果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方案,没有学习任务的驱动,那还是内容单位,不是我讲的单元概念。
单元,也许用建筑语言来解释更清楚一些。
单元不是水泥、钢筋、门、窗等建材,而是将各种建材按一定的需求与规范组织起来并供人们住的房子。
它是一幢楼的一个部分,是水、电、煤、路等相对独立的建筑单位,有一单元,至少还有二单元。
教师备课从知识点到单元,标志着教师备课的站位提升了,而什么样的站位决定什么样的眼界或格局。
以知识点为站位,看到的目标只是了解、理解、记忆;以单元为站位,看到的目标才是学科育人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因此,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必须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站位,立足单元,上接学科核心素养,下连知识点的目标或要求。
大单元设计主要涉及下列四个问题:一是如何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即课程标准)、教材、课时、学情与资源等,确定一个学期的单元名称与数量,以及每个单元的课时数?二是如何分课时设计一个单元的完整的学习方案?三是如何在一个单元学习中介入真实情境或任务?四是如何设计反思支架以引领或支持学生反思?大单元设计的教案(新的学习方案)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包含六个要素:一是单元名称与课时,即为何、要花几课时学习此单元?二是单元目标,即期望学会什么?三是评价任务,即何以知道已经学会了?四是学习过程,即需要经历怎样的学习?五是作业与检测,即真的学会了吗?六是学后反思,即需要通过怎样的反思来管理自己的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讲,素养不是直接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但如何让学生正确地悟或反思,这是需要教师设计的。
第四,“用教材教”的实质是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即对教材进行教学化处理。
教材内容是教科书上呈现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在课堂上呈现的跟具体目标相匹配的内容。
分不清这两者的关系,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所在。
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师准备上一节朗读课,写了一条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我问这位老师为什么这样写目标,她说课标就是这样写的。
可是,再往下看课标,第二学段、第三学段……一直到高中第五学段,都写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如果一堂课就把这个目标实现了,那么就朗读而言,以后的语文老师就没事可做了。
我请这位老师再想想:“这一堂课主要解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什么问题?你的重点是什么?”她想了一想,告诉我二年级朗读的重点应该是“正确朗读”。
我说“正确朗读”又意味着什么呢,怎样把“正确朗读”表达清楚。
她说那应该是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之类的。
我说这就对啦,如果你的目标写成“读准什么字的字音;在朗读过程中,不添加字,也不漏读字……”等,我们就知道你今天想教什么,即有了教学内容。
如果你把目标写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们就根本不知道你今天要教什么。
事实上,看看一些课的目标,我们就知道许多课堂真的是“只有教材内容,没有教学内容”的。
那么,如何解决“只有教材料内容,没有教学内容”的问题呢?简单地讲,首先,要有清晰的目标;其次,教材处理需要通过“三化”以实现“三有”:一是通过把所学的知识条件化,即补充背景知识,让学生知道这一知识“从何而来”,让教材内容变得有温度、有情感,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趣”。
二是通过把所学的知识情境化,即介入真实情境,让学生知道、体会教材中学的知识“到哪里去”,能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用”。
三是通过把所学的知识结构化,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迁移,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意义”。
学校课程不是碎片化的一条一条的微信,而是有组织、有结构的。
用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学科结构课程专家布鲁纳的话来说,越有结构的知识,越接近学科本质;结构化的知识有助于记忆,有助于迁移。
学校课程需要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
上述大单元学习设计就是要求老师将相关的知识点组织起来以便于成为有结构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才会“有意义”。
具体地说,教师依据清晰的目标,采用新增、删除、更换、整合、重组等方法,将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趣、有用、有意义。
第五,课改不仅改课、换教材,还需要改学习方式,学科核心素养决定了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
2001年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这在学科教育史中是里程碑式的进步。
然而,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说清楚“自主合作探究+语文”是什么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历史”又是什么样的。
这导致目标与手段不匹配,公开课中出现的“为探究而探究,为合作而合作,为讨论而讨论”的现象非常普遍。
此次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学习方式的变革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很多学科都在原先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了与学科核心素养对应的、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
譬如,语文学科强调任务驱动的语文活动,设计了18个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即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素养就是在完成语文任务(具体表现为三大语文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的;历史学科强调“史料实证”是典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地理学科强调地理实践,用“着地”的方式学地理;通用技术强调做中学、学中做;信息技术强调项目学习、设计学习;体育学科实行专项体育等等。
尽管上述例子没有像医学的临床学习、法学的辩论学习那么经典,但探索与新目标匹配的学习方式,这是学科课程走向专业化的必经之路。
正确的知识需要与习得知识的正确的过程相匹配,只有这样,知识技能才有可能成为素养。
换句话说,学什么(知识与技能)、怎样学(过程与方法)、学会什么(能力、品格、观念)是一个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我们不能把三者割裂开来去行动,例如:用不科学的方法学科学,表现为科学课不做实验;用不艺术的方法学艺术,即一听学艺术就想到考级;用不“着地”的方法学地理,即整天在地图纸上学地理;用不语言的方法学语言,导致“哑巴英语”……其实,我们已经吃尽了这些苦头,早已到了应该反思的时候了。
第六,学科核心素养要“落地”,教师必须实施教-学-评一致的教学。
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
常识告诉我们,不评,就没有。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师队伍从培养到培训,都在关注如何上课,很少关注如何评价,这导致我们的老师成为“教学高手,评价矮人”。
其实,评价与教学同样重要,都是教师的专业技能。
每个教师都是质量监测员,不会评价的教师一定是上不好课的。
教师理应“先学会评价,再学上课”,就好比旅游“先定景点,再定怎么去”。
教师课堂上采用的形成性评价,相当于开车时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没有评价的课堂犹如没有导航的驾驶。
如果你不是“老司机”,你的课堂教学就会像通常所说的“开无轨电车”“脚踏西瓜皮”那样无效或低效。
当然,也有一部分有经验的老师在关注评价,如有一条经验是“堂堂清,堂堂巩固”,即在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里,教师先讲35分钟,最后5分钟让学生做练习,结果是教师经常发现自己教的东西其实好多学生没学会,但下课时间已经到了,堂堂清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