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推手的力学原理
太极推手力学原理
太极推手力学原理一、合力原理应用合力也叫叠加力。
它的原理也就是避开对方攻击,顺着对方的力,加上我的力,两力作用于对方身上,是合力的应用。
在推手中就是以小力打大力,以显示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例如,双方在盘手中,对方用双手推我胸部,我即落胯、下沉,两手下捋,同时转身退步,将彼前倾而跌地。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顺手牵羊的道理。
又例如在盘手中,我双手推彼胸部,彼接我之力,后退牵羊,紧跟着我即上步前推,使对方失势后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顺手推舟的道理。
使用此原理,要注意体现“柔”、“顺”、“随”三字。
柔就是柔化引动对方的重心。
顺就是顺着对方的来力方向和顺势顺劲而加力。
随就是彼走我应,人去我随,我始终舍己从人,跟随而去,得势而合,伺机取胜。
二、惯性原理应用物体不受外力,不改变原有状态。
物体有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的特性,这种特性在力学中叫惯性。
日常生活中物体惯性的例子,如人们在行驶的公交车上站立着,驾驶员突然急刹车,人们也就向前晃动,甚至发生跌仆。
这就是物体惯性的一种表现。
利用惯性原理是太极推手顺势借力的理论依据,对对方的攻力,要讲究粘随不死顶硬抠巧妙地运用惯性原理。
既能减轻自己的体力消耗,又能加大力的作用,向某一方向的运动,使对方陷入被动而失去平衡。
例如双方在推手中,我用意加力于对方身上,对方认为时机已来就用猛力抵抗,只想推我出线,我即让步松手,使对方身体受惯性作用,向前冲去而失去平衡,或对方用大力向我进击而来,我用�蚓⒔佑�,他用更大力击我,我速松手,使对方向前而落空。
这就是惯性原理运用的具体体现。
又如,当对方全身向前运动时,我运用可行方法,使他的下肢突然“急刹车”,并加大他上体向前或向后运动的惯性,这时对方如不相应地动步相随,就会失去重心,向前或向后跌出,因此在推手中自己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到立身中正,上下相随,才不致被对方利用我的运动惯性。
在推手中运用惯性可减轻疲劳,但利用别人的惯性必须冷静、沉着、恰到好处。
推手的内涵
推手的内涵太极拳是推手的基础,推手是打拳的检验和提高。
明确原理,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才能出功夫。
一、太极拳的内在运行方式1、物体与人的动平衡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重心的概念,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每个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当一个物体的重心偏移了支撑它的底盘时,就会倾倒。
陀螺在旋转时产生转动惯量,不断变化的各方向的离心力形成对称产生动平衡。
此时,由于它的重心垂线与中心线重合,陀螺仅以轴端接触地面,就能保持稳定转动。
重心在物体的位置是可以根据它的体积和比重计算出来,如果是同一质量并对称的物体,其重心就在物体内的中心点位置。
以台球为例,他的重心在圆心,当杆子击到球面中心点,其作用力贯到球的重心,台球就顺着这两点的延长线滚出。
如果,杆子击到球的侧面,它就偏转。
同理,人站立时,重心点大约在腹部中心,但是,由于人体的形态在运动中是变化的,所以重心也随着变化。
2、太极运动中的动平衡经过长期基本功、站桩和打太极拳的训练,身体应做到以下要领:虚领顶劲、收颔、竖项、含胸拔背与松腰落胯、气沉丹田同在,达到身体上下对拉拔长。
裹臀、屈膝、圆裆、双脚趾抓地,使两腿如富有弹性的“悬臂梁”托住身体,并予调正。
以此身架支撑两侧相对称的沉肩、坠肘,如同天平方式调整身体的平衡。
太极拳以腰为主宰,带动全身螺旋转动,将全身徐徐卷拢成一个松、整、圆、活的整体。
由于人是双脚着地,当身体扭转到一定幅度就会被自锁,而太极通过身体的虚实变化,达到“往复要有折叠,进退要有转换”,做到立身中正,运转自如。
具体过程为,当腰向左转时,依次带动胯、左腿逆时针转动至左脚,通过全身各关节的曲率变化及力度调节,左脚底对地面碾转中不断改变着力点,使左脚起到一个的轴端作用,让身体经左侧过渡旋回,身向左转,其作用力促动胯及右腿反向顺时针转动,使重心沿“∽”路线逐渐向右移动。
当重心移到右侧,腰向右转,再经右脚,使身右转推动重心沿着“反∽”轨迹向左返回。
太极推手实战制胜技巧
太极推手实战制胜技巧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太极拳具有实战功能。
在实战中有哪些制胜的技巧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推手实战制胜技巧。
欢迎阅读!太极推手实战制胜技巧推手是太极拳的检验阶段,学习太极推手具有防身作用。
太极拳对现代人还有教育意义,练太极拳能陶冶情操。
太极推手实战制胜技巧1.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和人推手时,对方施力于我,我保持身体中正,重心不易受外力影响。
这种身法上的要求,《太极十三势歌》明示为“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对方来力时,我以腰为轴心,向左右转化,圈子比较小,即能使对方之力落空。
若在化劲过程中身体前俯后仰,重心不稳,两脚飘浮,不仅化不掉来力,而且极易被人发出。
常见人推手时,一方被对方一引或出劲前捋时,身体即向前俯,重心失去中正。
在实战中,要灵活的运用力的技巧,太极拳的特点不在于双方力的大小,而是在于灵活转化性。
如对方用采劲,即易向前跌倒,即使不立时倾跌,但被动挨打,既不能化,也不能还手,已处于败势。
也有人以为自己腰劲很好,人家推不倒,所以当遇对方加力到自己身上时,身体便向后仰,重心偏于后方。
若此时对方用劲在胸腹部一按或短促发力,则轻者失重败势,重者会伤及脊椎,非常危险。
所以推手时,无论应敌击敌,有保持虚领顶劲、中正灵活的状态才可以左右前后回旋,保留转换的余地。
太极推手实战制胜技巧2.意在人先,后发先至拳经中有“彼有力,我也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之语,要求处处主动,随机应变,时时处处控制对方,使意在彼先,劲抢彼前,则发无不中。
王宗岳《打手歌》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想要达到太极拳的上层境界,就要学会化劲,不用蛮劲制胜,而是要用巧劲束缚住对方。
其中“彼不动,己不动”是听劲,是反击对方的前奏。
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同时发生的。
所谓手快者,也就是听劲功夫好,即对方微动,我已发觉,抢他前面发我之劲。
他的劲被我截住,进退两难,正是“旧力已发,新力未生”之际,欲收回不能,欲另发劲不及,则难免处处落后,处处被动。
太极拳四隅基本推手及八门五步
太极拳四正基本推手“棚捋挤按”棚劲:由于身肢放长产生一种弹性,犹如弓张,为了背的弹力所拉长而产生弹性一样,形成一种贯劲,呼为棚劲。
凡是以意贯注于肢体任何部分,旋转地、向前引伸地《顺缠丝》都是棚的作用。
在推手中,棚是以右(左)手棚住对方,双按粘着点做轴心运动的旋转,随着主宰于腰脊的轴心旋转来取缠丝、螺旋式的划了弧似走化,并和拿对方的掌而引进。
同时以左(右)手尺骨处軽捋对方右(左)上臂而引进。
采捋的合一旨在使对方立身不稳,身渐后退。
同时收胯、转腰、塌裆,后足渐变为实,前足渐变为虚,形成塌腰外辗之势。
捋劲:捋劲是在身肢放长的条件产生的,当身肢运向内或向左,并做逆缠丝的螺旋时,即产生捋劲。
由于螺旋关系,扩大了接触面,因而增大了麽擦作用。
凡是以意贯注于肢体任何部分旋转地、向后或左或右的走化着,都是捋的作用。
捋劲是棚劲的反面.在棚手中,当对方按经我捋化而不得劲后,即变成挤再继续进攻时我乃化弧捋回,引之近己身的左方或右方,而使他之落空。
捋之引近己身,乃露落而诱彼深入,但手欲棚住,并须注意捋时自己的手臂勿贴己身,肘不沾肋,肘尖勿使移向身后,以免被逼不能出劲还击。
捋时要适时、注意后腿、转腰,松垮、胯要下塌外辗。
挤劲:棚捋为四正的主劲,挤按为棚捋的助劲。
届时棚劲引靠性不够,为了避免扁病,采用双手交叉来加强棚劲。
将双臂合成如环形,在力学上名为合力,这样就可以左右逢源、虚实互变的发劲。
呼为挤劲,在推手中,当我双按为对方棚化捋引后已不得势时,即变前手(被棚被捋的手为前手)为屈肘,掌心斜向外下成平园(手与肘平)前挤或立园(手在上肘在下)前挤,后手贴于前手肘节之下,掌心向外,以助前手之势(后手手掌斜向前上)作为防止对方按手拿或捋或变为按,逐渐迫使对方立身不稳,身前靠,前足为实。
按劲:按是以掌中心作为轴心,用掌的四周旋转,压迫的找寻对方的空虚,力争上游,位在人手之上,这样不但用处多范围广,且天地盘大,易转为四正的其它三劲,也易转为四隅的采挒俩劲。
太极拳教学推手的五个技巧
太极拳教学推手的五个技巧简述一、八法是大师太极拳教学各种劲共同强调的是掤劲。
在交手的时候,太极拳教学不主张硬冲、硬拼、硬抗、硬顶,但是也不许丢,不许逃跑,而是先用一种弹性的、能伸又能屈的、柔韧性的、螺旋式的外撑劲,也就是掤劲,来接应对方的来力。
这种力量不仅表现在手上,而且无处不在。
“力”的外延有多种力量,不同的是使用的角度或部位,所以“力”是太极力量的基本特征。
二、彼此接触点上,都有我的“耳朵”因为它是随着敌人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首先要了解敌人的意图,即敌人的情况。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太极拳教学特别强调的是"知彼",只要和对方有所接触,就要找出对方的特点。
所以学习太极拳推手,首要任务是练习"听劲"。
三、谁先关门谁就赢从总体上控制对方、包住对方、笼住对方。
或用一手、或用双手、或用双臂、或用双肘、或用一手一肘、或用肘弯里侧夹住对方、或上下配合别住对方……总之,凡是使对方处于背势者,都属于拿,都属于合。
此外,需要强调“第一”一词。
谁能先接近谁能赢。
也就是说,要采取主动,首先要在精神上控制他,包围他,鄙视他,把他置于我的包围之中,决不让他加入我的行列。
因此,平时练习拳击时,一定要注意集中合力的方法,这样才能开合。
四、化打合一,引进合一,点线合一太极拳教学往往强调先引进转化,先引进转化,再分配。
事实上,这是主要的功夫。
高级功夫应该是转化与攻击的结合,引进的结合,转化就是战斗,战斗就是转化,这样才能使引进与攻击同步,采取统一的行动。
第一种功法或第一种手法是先引后发。
即待对方来劲被我引化落空之后,我再将内劲外力合而为一意气力三结合,合力发之。
第二种方法是在进入时引导,或者上下引导,左右引导,等等。
第三种是化打合一、引进合一。
即一个引化动作之中也有进,也有打。
打中有化,化中有打。
五、倒下磨砺,加速生根“下塌外碾”这句话可以形象地理解为到掌根的既沉又向前滚动的一种力量。
太极拳推手八法
太极拳推手八法太极拳推手八法太极拳推手动作主要有八种:掤、捋、挤、按、採、挒、肘、靠。
通常把前四者称为四正推手法,后四者称为四隅推手法,简单解释如下:太极拳推手八法一、掤:分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狭义解释就是向上托起的意思,在搭手时,逆着对方之劲承而向上,使对方之劲不得下降,就叫做掤。
如果用之得法,可将对方掀起,广义解释即无论做任何动作、任何手法都含有向上向外及各方向的弹性劲,所以有“出手含掤似围墙”的说法。
太极拳推手八法二、捋:与对方搭手时,凡对方向我掤或挤时,我则向后下方顺势捋,如果用之得法,可引使对方向前倾倒。
太极拳推手八法三、挤:搭手时,以手或臂等部位挤贴对方,使之无法动弹,然后将对方挤出去。
太极拳推手八法四、按:在搭手过程中,凡遇对方挤我时,我即用手下按,以破前挤之势。
另外尚有向前按的手法。
太极拳推手八法五、採:以手执对方手腕或肘关节往下沉採、抓拽。
在搭手时,凡能制着对方,借其身向前倾,乘机更使其前仆。
善于用探者,不管对方的力怎样攻来,均可探而化解,然后择其弱点而攻之。
太极拳推手八法六、挒:就是扭转的意思,当搭手时,凡是转移化解对方之力而攻其身者,都叫做挒。
在力学上来讲,使对方之力分解(分力),再由侧方攻之,则能以小力取胜。
太极拳推手八法七、肘:在拳术中用肘力进攻对方即称为肘。
太极拳推手八法八、靠:凡以肩、背部位用抖、弹、撞、击等方法进攻对方即为靠。
靠必须在接近对方身体,且于最适合的机会时用之。
前人对此八法解说不甚统一,今选歌诀一首,介绍如下,供参考。
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舟行。
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
任尔身力大,飘浮亦不难。
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莫被他人乘。
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
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
间接反心力,如球撞壁还。
又如钱投鼓,跃跃声铿然。
按劲义何解?运用似水行。
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
遇高则澎满,逢洼向下潜。
太极推手的基本方法
太极推手的基本方法太极推手是太极拳对练的形式,训练时综合运用太极拳的各种身法、步法和招式,是太极拳体系中训练技击能力和劲力感悟性的重要手段。
太极推手的基本方法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个,下面分别介绍。
1、掤法。
泛指横向用力,使对手身体扭转失重的技法。
掤法是利用离心力向上,向外,与对方劲力迎合之劲。
它是通过长期认真对太极拳架和推手的练习,练成的一种似松非松、柔中寓刚、灵活而又沉重、富于弹性和韧性的劲,具有粘化逼捆作用的劲,也称作内劲。
掤劲在推手中甚为重要。
拳论讲“挥身上下处处有掤劲”,不管对方抓、拿、打、按、推等方法,都应用掤结合丹田之气,来化空对方的来力。
例如,对方右手用力推我时,我左臂外旋,以手掌虚拢其右臂下沉,缓解其推劲,同时右手横推其左胸,就能使其右转向后仰倒。
我右手的横推即为“掤”法。
运用掤法时,我力应与彼力方向相反,而且两力不能在一直线上,即对方左侧用力,我应掤其右侧。
2、捋法。
泛指一手虚拢对方腕部,另一手黏其肘部引进的技法。
采用向心力,顺对方劲力来向,以腰旋转催力,气贯于双手,将对方劲接过来,双手牵引,变换重心,利用合力,把对方抛送出去(即顺手牵羊势)。
运用捋法时要有掤劲,先以掤劲承其劲而直引至接近我身,再坐胯转腰,让出对方劲力继续延伸的方向,同时由掤变为捋,顺其力向用力,促其继续前伸落空。
捋是由防转为攻的重动,运用时身体重心要稳住。
这一技法利用惯性原理迫使对方下静而上动,向前倾倒。
捋是克掤之法,借以听劲,随对方之力,用沾粘之功,双手抓握而捋之。
捋劲根据方位可分为上中下捋,根据方向可分为左右捋,根据路线可分内外捋。
内捋是牵引对方劲力走圆的内弧线。
这种捋法威力很大,可配合叠劲而进击对方。
3、挤法。
泛指一臂掤圆在前,另一手扶其腕合力向前、向外推挤的技法。
一般对方近身或被对方捋时用挤法应之。
运用时,应以沉劲稳住身体重心,同时臂不失掤劲,以转腰之力带动臂挤出,有将对方挤至失势之意,也可由挤变为掤转按,将对方发出。
太极拳推手五个基本动作
太极拳推手五个基本动作推手是检验太极拳功底的一种重要方式,下面给大家介绍推手中五重要的姿势。
第一种姿势叫挽花,可以单手挽也可以双手挽,比如甲乙两人对立,两脚不动,甲与乙两脚套在一起,互相用滑空的方法,对挽连绵不断。
彼此用牵牛之法,将脚跟牵动。
有功夫时,让你有牛大之力也牵不动,脚蹋地丝毫不动。
两手如称杆之灵,用缠丝劲,如蚕作茧,丝头不断,完全是用巧。
推得功夫成熟时,特殊表现:未会牵牛意如何,两手犹如用丝箩,年年祈与人间巧,不到人间巧更多。
第二种姿势叫挤。
就是甲乙两人交手,甲的左腿进入乙的右腿里面,彼此都是弓步法,甲用双手按住乙的胳膊,乙用滑空法走出去,用两手捋住甲的右胳膊往左引,甲用右肩靠住乙的胸往外挤,又用乙的背折靠的方法,将甲的来劲滑空,用两手按住甲的胳膊,甲用滑空法走出去,捋住乙的胳膊,乙用棚劲,棚住甲两手,右腿后退一步。
甲左腿往前一步蹋到乙的右腿里面,乙用双手捋住甲的左胳膊,甲用左肩靠住乙的胸,又用乙的背折靠的方法。
乙用滑空之法走出,捋住甲的左胳膊。
甲棚住乙的两手,用左腿往后退一步,内脏有打左肋靠之法。
乙用右腿往前进一步,如此两个人一来一往对推,不间断,这样推法就成圆圈了,棚捋挤按也都用上了,十三式的精华也都会在其中。
推成之后,离开推手就可以得到技击的作用。
这样推成功后的特点表现是: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第三种姿势叫推手,甲乙两人对立,彼此两脚不动,甲用双手按乙胳膊,乙用棚法将甲滑空,。
乙再用两手按甲胳膊,甲用棚法将乙滑空。
可以推得很长时间,什么时侯没有力气,什么时候停下来,这个推手的方法完全杀走法,也就是滑空之法,两人推得功夫纯熟时,推得身上比冰凌还滑,胳膊如棉花裹铁。
两个人的内劲接连得如胶似漆,粘沾不散,这个功夫推的只有半个圈,只有一个按,一个棚,没有捋和挤。
推得长久时特点表现:滑如冰凌,粘如胶,软如棉花,硬似铁。
第四种方法叫捋。
就是甲乙两个人把棚捋挤按四种方法套在一起,手法与第三种的推法一样,与第三种推法不同的是;甲乙二人的前腿肚都要铺地,在地上盘旋,使裆内都有弹簧力,这个推法完全是叫下盘稳固腿上有力,也就是陈氏一代太极大师陈长兴所说: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
太极推手的训练要领
太极推手的训练要领作者:余永堂来源:《少林与太极》2019年第06期太极拳在我国武术园地中是独树一帜、构思奇妙的拳种。
太极拳推手主要是八门五步功夫,名谓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推手时怀藏八卦,脚踏五行,身分五步,支撑八面,与古代哲学理论相一致,博大精深,威力无穷。
十三势根据阴阳变化的道理,随其所行,周而复始,不断变化。
掤劲应在第一位,是暗劲。
初学推手只有懂得了掤劲,才能够谈得上入门。
在推手时,不仅是手和臂,凡是和对方身体接触的任何部位都要有掤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掤劲也称衬托劲。
以水比喻,水能漂浮落叶,也能浮起巨舟。
推手中不論对方来力大小,我都能以掤劲应付之。
当对方发力时,我以中空劲为支点,乘势将来力向前上方牵动,使对方的力悬空,可以用较小的力承受较大的来力,达到我顺人背,在对抗中占有主动。
捋是明劲。
对方力来,我以捋劲掌握其动向,加以引导,使对方继续前行。
我将来力引向身体两侧,轻重快慢全以对方的来力快慢为转移,等到对方力量失势,我趁机进去,可以掌握主动。
挤是明劲。
如对方捋我一臂,我乘势平屈被捋的手臂,另一掌跟贴肘弯内侧,两手同时正方向向对方胸部方向进去。
挤劲在力学上犹如压面机之滚轴,同时向内旋转,面片在压缝中被挤而出。
按是明劲。
如对方挤我,我则双手按之,使力下沉,动作宜有折叠,犹如波浪起伏,可使对方脚跟活动,失去重心。
按劲的妙用可比作如水下行,柔中寓刚,无孔不入。
力学上如轮带的推动作用。
轮带旋转表面为推劲,与轮接触处属按劲。
采是明暗劲各半。
采劲不是强拉硬拽,采劲是权衡来力轻重,乘势牵引。
如我臂在对方上侧,则利用手势,转向牵引,谓上手,是明劲。
如我手臂在对方下侧,我以肘托劲牵引,使其改变方向,再借势斜线反击,这是暗劲。
因之能做到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速。
挒是明劲。
我以双手接住对方一臂,借其来力,乘势旋转,反击其身,犹如将物掀起而挫之。
“四两拨千斤”的关键
“四两拨千斤”的关键李文江【期刊名称】《少林与太极》【年(卷),期】2018(000)012【总页数】1页(P57)【作者】李文江【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如何理解太极拳推手的“四两拨千斤”?“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推手中的比喻,即以小力破大力,是借劲使劲,即借对方进攻之力,自己只须使用较小的力量去改变对方力量的方向,破坏对方身体重心,使对方发出之力与我之力变成一个合力去战胜对方。
人们称道“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却往往容易忽视了“牵动”两字。
逻辑上讲,“牵动”是“拨千斤”的前提,“四两”是前提向结果的过渡。
“牵动四两拨千斤”是形容,而并不是技术的客观再现的效果。
“牵动四两拨千斤”从字面上容易使人产生“四两”的力则可“拨千斤”之感,结果许多人把“牵动”两字给忽略了,这是问题的根结所在。
“四两”太极之力就能“拨千斤”,关键在“牵动”。
从力学原理来说,“牵动”“千斤”须有千斤以上的力,则千斤方可动。
然太极拳是武术,不是物理学的机械做功,它是人的行为。
人是能动的,具有思维性的创造。
“千斤”要“拨”,则要有上乘功夫“借力”,借力打力,“牵”字由此而来。
推起手来,你来我往,意在“拨”对方,施力于“拨”。
对方之力刚出,我顺其力略一“牵”,对方因“牵”而动,我稍事一“拨”(此力可能会远远超过“四两”),百十余斤的人则失其根基而动。
笔者以为“四两拨千斤”的根本是“牵”字,一“牵”字表现太极推手之精华。
“牵”字里含防、击、推、拉、带、拽、拨、抹……含对太极拳推手两种矛盾共存、共克的唯物、客观、主动把握的主观意识和技巧。
如果我们在“牵”字内意识到如此之多的技术内容和观点,对“牵动四两拨千斤”也就不会简单地理解成“四两”之力便可“拨千斤”了。
“牵动四两拨千斤”只是形象地说明“牵动”的前提,而并不能理解成一种必然的结果,也不适合把这种形象的说法作为技击技术的规律,更不能主观上认为这是一种太极拳的精华,它只是说明了一种太极推手的现象。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真正力学内涵
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真正力学内涵“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一个著名的技术谚语。
它体现出太极拳的运劲和思维特点,就是主张用巧力而不是拙力来取胜。
当对方以大力击来时,我不是与之硬抗,而是避其锋芒,运用内劲功法,避实就虚,引进落空,巧妙地调整力学结构,使对方失重、失势,再于关键点或线上施以小力,就可将其击倒。
这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其核心在于顺势得机、以静制动。
所以四两拨千斤的真正力学内涵是“化劲”在推手运动中,化劲是一种基本的技法。
化劲就是化解对方的作用力,其实质和功能有两点:第一,以小化大,以我方的小力取胜对方之大力;第二,改变对方力的方向,本来对方力的方向向我而来,改变为离我而去。
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就是化劲实质的具体表现。
武术界对化劲的实质和威力一致认同,但对化劲的原理,对形成化劲的条件,对四两拨千斤的原因,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
在有些武术专著中,经常看到有关化劲问题的论述,有的认为化劲的原理是使对方发出的作用力作用在一个圆活松柔的物体上而耗失掉,有的认为四两拨千斤的原因是双方的作用力相互合成的结果。
我认为以这些论点为根据很难说明化劲的实质,因为前提和结论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并且其“正确性”也无法通过科学实验证实。
化劲问题既是一个武术问题,又是一个力学问题,在化劲的实质中存在很多力学的内涵,只有从这些力学的内涵出发,才能说明化劲的实质,才能找到四两拨千斤的原因。
化劲的力学原理化劲之所以是力学问题,是因为化劲的形成和物体的平衡状态密切相关。
所谓平衡,就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不改变原有的运动状态,或者说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继续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
在静力学范围内,物体的平衡状态有两种:一种是稳定的平衡状态,例如把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水平表面上,小球随时随地都能保持平衡;另一种是不稳定的平衡状态,例如把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圆弧形表面上时,只有把它放在圆弧形表面顶部正中的位置上才能保持平衡。
这种不稳定的平衡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一、平衡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的方向位置上才能实现平衡;二、平衡极不稳定,只要对小球施加一个很小的干扰力,小球就会失去平衡,或者说,要想拨动小球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
赵堡太极推手的技术与方法
赵堡太极推手的技术与方法赵堡太极拳的创始人是的张三丰,它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因而叫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的推手都会练习吗?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赵堡太极推手的技术与方法太极推手,亦称搭手、擖手、转圈打轮;近来又有人给它起名叫揉手,但一般的都称推手,包括全国正式比赛也都叫太极推手。
太极推手对抗,练懂劲,练技巧,是太极拳练习技击用着的方法,也是学习太极拳法以致应用的中间途径,是学习懂劲的妙法,也是学会架子到学习散手的阶梯。
太极推手必须全神贯注、轻灵活泼,长期练习能获得浓厚的情趣,引人入胜。
推手诀曰:“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随曲就伸,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等等,都是太极推手功夫的真实写照。
一、赵堡太极推手的性质及意义太极拳是体、推手是用,体用应紧密结合,才长功夫。
要把拳练好,再运用到推手上,用拳来丰富推手,用推手来检验拳架,也就是说推手以拳架为基础,反过来又检验和修正拳架的技术,如果说拳架是理论,那么推手即是实践,这样久而久之体用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就可以形成功夫上的飞跃,但这些只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完备的训练,逐步达到高层次。
当然,只练拳架不练推手,就很难深刻地领会太极拳法的各种要求,更不能灵活运用拳架、自如的呼吸行气、巧妙地发挥劲力,根本达不到技击运动的高度成就。
推手是进行太极拳技击技能实战训练的一种形式。
它是在实战条件下,不用护具设备的双人对抗竞技、比内劲(耐力),觉劲(灵活),纯熟地运用太极拳技法,控制自己的平衡、而破坏对方的平衡。
两人搭手互相缠绕,上边用手把对方捆住,下面用脚和腿使绊,上下配合,将对方制倒。
推手是一种双方徒手竞技武功,既不是急了打架,也不是随便嬉逗,而是双方郑重其事地比内功和技巧。
一接触,双方即进入互相摸底阶段,必须从手和脚全面动作来衡量对方实力,沉着应战;看谁能把对方轻松自如地摔倒或制服。
太极拳入门的推手教学
太极拳入门的推手教学简述太极推手是一种高层次的拳法,没有几年拳架功夫是推不好的。
推手中如何应用“听、引、化、拿、发”五种劲法,并创造性地把推手划分为“顺、逆、变、空、玄”五个阶段,在推手实践中创出了“定步、活步、左顾右盼、里旋肘、外旋肘”等多种推手之法。
太极拳入门推手须知的四个要领一、何谓“舍其正中定横中”常言说“人少横力”,特别在推手技击中,两人绷手相触,尽管周身含有弹力,两足前后分开时,其力均贯注于前后纵向,对方虽有横向之力,但横力总是要少于纵力的。
中心、重心,二点均在于纵,而进招引其离开支撑点,我舍其正面,击其横面,因对方力点不能集中合一,对方一旦离开其支撑点,身形自然倾斜,我从横面击之,对方即行跌出。
如向对方进招“云手”,我右手由对方腋下向上旋臂翻掌捣住对方右肩,左掌按对方胯部,对方整个半侧身明显露出,并成麻花状,我当即正身发力,对方即行跌出,这是“舍正定横”的举例。
二、所谓“进身欺人”之术,应知人体之“三节”从整个人体来讲,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足为根节,如对方三节被欺,对方即不能活便,更无法使招,而我则运转自如,左右逢源,对方处于背势,因此说,“制梢节”、“欺中节”、“盘根节”三法,是武式太极拳推手之绝技。
“身、手、足,上下相随,以塌梢节、捋根节、堵中节,此为控制上肢两臂之法。
制梢节、欺中节、盘根节是控制对方身手足上下三节之法”。
如进身欺人,欺得越紧,对方整个身形越不能灵活运转,皆因对方处于背势,而我处于顺势。
三、所谓“步要过人”,即是便于贯、扣、插二法之应用,便于步法之进退,及身法上灵活变换贯者发劲,扣者合劲,插者钻劲,可称劲练三法。
欲将发人,步要暗进,灵活掌握贯、扣、插三法,与人交手无不稳操胜券。
例如拳势中“上可击其下颚,下可使用贯扣二法,应左贯左,需右扣右,使对方双腿处于我控制之范围。
如对方闪身后退,我即由拳变掌双掌齐出,进招连环,“懒扎衣”招法猛击胸前,此仍三法应用之举例。
又如我方使用拳势中“顶心掌”在对方前进一步之机,在我退第一步之时,急速贯注对方右腿,而“顶心掌”招法即打胸前。
视频太极拳特有推手训练方法“中定荡力桩”教学及荡力原理分析!涨功夫!
视频太极拳特有推手训练方法“中定荡力桩”教学及荡力原理分析!涨功夫!“中定荡力桩”无论是对太极拳的套路训练,还是太极拳推手训练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视频演练教学演练“中定荡力桩”是陈式洪派太极拳所特有的一套推手训练方法。
它的理论根据来源于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这一定律是说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
“中定荡力桩”不管是左右练法还是前后练法,都是利用双腿的相互支撑。
蹬动与地面形成的反作用力来提高运动员的下盘功夫。
随着训练的不断深入,运动员的下盘力量迅速增加,对大地的蹬力就越大加上两腿之间力量的回荡和之身中正,就会产生内气膨胀和随遇平衡的效果。
实践证明,训练效果明显。
那么,“中定荡力桩'又是何人所创呢?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太极推手和散打同时试验性地迈入竞技体育的行列。
如何训练运动员?使他们尽快的掌握推手的要领,提高推手的技术水平?这个课题摆在武术工作者面前。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太极推手热也刚刚兴起,他们扬言:“十年之后太极拳的中心在日本。
”时任济南武术馆馆长的李恩久先生坐不住了,他要亲自带队训练,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式。
为此,李恩久先生开始了超乎太极思维惯性的探索。
百家之长,皆为我用,拜百师为师,不断从各类拳种中吸取营养,拜读太极拳前辈关于太极推手的经典论述,以及现代体育运动的各类教材,结合物理学的力学原理不断的探索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训练运动员的下盘功夫使他们在短期内掌握太极推手的扎实技术,除了传统的训练方法外,竞走运动员的腰胯训练,铅球运动员的出手动作,田径运动员的爆发力都成为李恩久先生反复研究和揣摩的对象。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总结,他终于创编了两套“中定荡力桩”将古老太极文化和现代竞技体育揉合在一起,闯出了一条竞技推手的新路子,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式。
数十年来运用这个训练模式培养出了一大批太极拳及太极推手人才,在国内外大型比赛中培养了15位全国推手冠军,1999年在全国太极拳锦标赛上李恩久先生的弟子又获陈式太极拳冠军。
太极推手腿部瞬时发力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
Biomechanical Study on the Instantaneous Power Sending of the Ley in Taiji Hand Pushing 作者: 史有为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体育教学部,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体育科学
页码: 96-99页
主题词: 腿部;运动生物力学;太极推手;瞬时发力;爆发力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太极推手腿部瞬时发力时劲力变化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为太极推手的训练和教学提供科学的方法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实验的方法,对太极推手腿部瞬时发力的劲力变化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推手运动员与非推手运动员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腿部瞬时发力时推手运动员比非推手的运动员的水平力大得多;从事太极推手多年训练之后,在发力时肌肉能迅速的达到激活状态,有内劲、速度快,爆发力强,动量大、冲击力比较大.建议:不断从科学角度总结太极推手理论,使太极推手理论与太极推手训练相结合.。
太极拳的借力打力
太极拳的借力打力“借力打力”原则是太极拳技击技法的重要原则,也可以说是根本原则,有人把,“借力打力”原则理解为“化力打力”是错误的。
下面由店铺给您介绍:太极拳的借力打力。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借力打力“化力打力”是指化解对方的来力然后再打击。
分一化、二打两个过程例如采用勾、挂、格、挡等化解方法后再打击对方。
现在的散打和太极推手中都有这样的打法。
这种打法不是太极拳法所要求的,是不符合太极拳理的。
“借力打力”原则至少有两点是与“化力打力”不同。
其一,“化力打力”是两个过程即化了再打。
而“借力打力”是一个过程,“借”就是“打”要明了这一问题还要从太极拳理法谈起;太极拳理认为人体是一太极,包括阴、阳两个方面。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刚柔内外虚实静动松紧圆方都是阴阳的具体表现。
练太极拳就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使之对立统一,达到阴阳和济化而合一,使自身形成真正的太极体。
所谓“气遍周身不稍凝”、“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都是太极体的运动状态;在技击上,大极拳理把对立双方看做是两个独立的太极体。
要求在意识上做到“彼此之力不混合”“你是你,我是我”,对方用力打来,我只是在保持自身太极体完整的前提下迎接对方,也就是;意在阻止对方改变我大极体状态或对我太极体进行损害的企图,仅仅使对方之力作用于太极体表层而不能伤内.所谓“无凸凹处”,更因为我太极体是运动的,对方的力就如同打在飞转的车轮上,即所谓“动似轮行”,那么,打来的力越大。
其自损程度越严重:其二,“化力打力”具有主动打击对方的意思。
而“借力打力”是不存在主动打击对方的意思的.太极拳运动的唯—目的是保持太极体阴阳对立统一。
丝毫没有取人的意思,太极拳技击是一种积极的防御,在两个物体激烈地碰撞时,谁能保持自己不被改变。
那么对方就一定被改变,太极拳“借力打力”;原则就是利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使对方自作自受。
真正的太极拳永远不打人。
它不欺弱,也从不畏强暴,现在有些人在推手中一心想推人,先将意“埋”于腰或足,对方推来,就用腰或足化解对方之力,然后用力推击对方空虚之处,这一方法尽管有效,但无异于笨汉争斗,是与太极拳“借力打力”原则相违背的,正如拳论所云:“是皆先天自然之能。
感悟太极推手的不顶、不丢
感悟太极推手的不顶、不丢“不顶”“不丢”是太极推手最先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逐渐进入上乘功夫的根本法例和最高要求。
是练习太极推手从头至尾坚持不变的法宝,是绝不摇动的刚性要求,或许称“禁令” ,舍此便难以进入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的太极功夫的大门。
因此,推手中仔细坚持不顶不丢的法例,是抓住了太极推手的要核,是保证太极推手沿正确道路不停行进的根本。
为确实做到不顶不丢,经过多年的实践感悟,笔者有以下浅显领会供初学同好参照。
一、什么是“不顶” 、“不丢”。
所谓“不顶”就是推手时不在对方卖力的点上硬顶,阻拦其行进,或许逆向发劲。
“不丢”是不可以主动走开与对方的接触点。
换句话说,就是既不可以顶着对方行进,也不可以主动退后。
要听着对方的劲,对方进多少我就退多少,同步运动,退少了是“顶” ,退多了是“丢” 。
为了正确掌握不顶的做法,还要注意防止一个误区,就是要正确划分“顶”与“”的不一样。
“顶”是与对方对着发劲,是抗衡;“ ”是人体内部向外的膨胀、膨松,被推而退也是在保持自己劲不丢状态下的退后,但不是顶,两者有实质的差异。
有人说拳经说了“太极是劲”,因搞不清两者的差异,误把顶当作,用僵直的力顶着,到处顶着不让进,因此不简单去掉顶的错误做法。
一定正确划分两者的不一样,最好是在老师的以身作则下,亲自领会如何做是顶,如何做是,在保持劲的状态下达到不顶的要求。
二、为何太极推手一定坚持“不顶”“不丢”一是由于不顶不丢显示着太极图的内涵。
太极图中黑白两鱼首尾相靠,阳强则阴弱,阴强则阳消,阴阳相合,互不相争,两者经过中间一条平均规整的S 线密切相连,互不分别,这恰好内含了太极推手中的不顶不丢。
反之,不顶不丢也显示着太极图的内涵。
太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心,太极图最早是由道祖传出,太极拳是道家的功夫,道家主张与世无争,礼让在先,不可以争强好胜,因此推手的不顶不丢又符合道家的思想。
不顶不丢,随人而动,在被推而动的运化中,粘着对方,找寻主动,当对方出现破绽时趁势而为,这叫“无为而无不为” 。
太极拳的三大定力和科学解释
太极拳的三大定力和科学解释形之定力现代力学可以解释,本人在《太极拳与万有引力》和《太极拳-科学-哲学》等论文中有过多次解释。
练太极拳首先是练形体的定力,行拳的第一力学应用就是人体的重力顺应地球引力的应用,符合“天人合一”的道家哲理。
方法是全身放松,立身中正,顺随地球引力,一沉到底,将头顶到脚底的全部重量通过脚底传导到地面上去,使身体空灵,这就是高手站桩不累的原因。
站桩是静桩,太极拳是活桩,高手打太极拳不会累,可以用于养拳养身。
原因是高手打拳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境界,在动态中调节身体平衡,是动中求静的活桩,若用高速相机分解动作的画面,则每一张照片几乎都是无可挑剔标准静桩,这是本人在电脑中观看大师行拳的视频时的感悟。
气之定力太极拳“用意用气不用力“,太极拳的行拳击技的动力是意气合一的劲能量或称气能和动态中的势能借用的技巧,不是常人的僵力拙力。
从起势到收势都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不用力。
这一条本人和他人推手时也深有体会。
每次我稍有用力时,便被对手借力失偶了,而我用意气合一的劲时,便暂时安然无恙,我的功夫不如人是另外一回事。
拳家高手的劲,单用现代物理力学是难以解释,劲是拳手“天人合一”的与宇宙能量的交换,这个气是体内的先天之气,与拳架合一的呼吸之气的融合,非但不是能耗,而是养气,对内循环于周身经络,推动体内的血液循环和其他物质的新陈代谢,达到健身却病的养身功能。
对外循环于体内外,吸纳负离子等有益气体,积蓄于丹田,排泄体内的二氧化碳等浊气。
所以说练太极拳不是耗气,是养气,行拳的这个气就是生命的能量积蓄,并能通过意识的指挥,将能量在瞬间调节到体内的任何位置,这就是气的定力,是练习太极拳的第二层次。
心之定力太极拳在击技中以柔击化,也非常人的拙力僵力,而是柔劲,这个柔劲就是借地面的反弹力,转化为由脚到手的螺旋运动的缠丝涌劲,加上丹田气的膨胀形成的绷劲作用于对手,通过圆弧切线原理,在与对手接触点上可以无限放大和万向变化物理学上称为波,以及空灵的意识听觉,我独知人而人不知我的主动权,借天借地,因势而变,应敌而动,牵动对手失去重心而克敌制胜的玄机,外人称“四两拨千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推手的力学原理
太极推手是一种对抗练习,在战术上,讲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在技术上,讲究沾粘连随,发放寓于引化,十分注重用力技巧。
重心稳定的要素
推手是以破坏对方的平衡,迫使对手倒地或移出界外为目的。
所以稳定重心,保持自身平衡,是战胜对方的防守基础。
根据平衡规律:平衡稳定的大小与人体重心垂线的投影点,重心的高低,支撑面的大小三个因素有关,许多太极拳论著中都强调“中定劲”是稳定重心的关键,并对身体任何保持中定作了详尽的论述。
推手在体势要领方面讲求尾闾中正,上下一条线,两手旋转不离正中,腰部要松沉,胯、膝要松活,这些要领都是为了使重心垂线投影点尽量靠近支撑面中心,尽可能降低重心高度,使各方向的稳定角为最大值。
由于人体的支撑在下方,两脚支撑面狭窄,属于不稳定平衡,而人体重心的特点又是随动作而变化,当人体受力发生前俯、后仰、侧弯时,重心可能偏移至体外,发生倾倒或移动。
推手讲求周身均有虚实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手
法、步法、身法诸方面。
人体在受外力作用,重心偏离支撑面的时候,通过步型调整,步法变换,使两脚在规则允许范围内,朝有利稳定重心的方向变换虚实,构成新的支撑面;或通过手法、身法的变化,降低重心高度,来稳定重心。
这些有助稳定重心的“补偿运动”,就是为了使身体重心垂线随时保持在支撑面内。
使重心在支撑面内保持最大的平衡角,这是从力学角度保持人体稳定的关键。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周身虚实变化,使人体机能处于最有利的工作状态,从而增强人体的抗倾能力,为发力创造有利条件。
这是人不同于机械体,从生理角度构成平衡稳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