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体系及其政策工具有效供给关系的研究
政策创新及其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策创新及其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摘要:政策创新具有六个方面的具体含义,其在整个创新体系中发挥着引领性、制约性、瓶颈性、关键性、宏观性、指导性功能。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应高度重视政策创新在整个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政策创新推进其他方面的创新及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科学发展。
关键词:创新体系;创新理念;政策创新一、领域性创新体系与手段性创新体系创新是我们的时代特征,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里的创新构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创新体系。
根据三大板块的社会结构,我们可以将这个体系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部分,由此就有了经济创新、政治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等内容。
但这样的划分只是指出了创新的方面或领域,未能揭示出创新的手段和途径。
因此,我们可以用创新的精神将整个创新体系划分为领域性创新体系和手段性创新体系两大类别。
1、领域性创新体系。
领域性创新体系包括五个方面:(1)经济领域的创新,指在经济领域中引入新的生产要素或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以获取经济效益,具体包括经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等。
(2)政治领域的创新,指政治文明进程中的改良、改革或革命,包括政治制度创新、政治组织创新、政府职能创新、政策创新等。
(3)文化领域的创新,指各项文化事业的显著进步和变革,包括文化制度创新、文化组织创新、文化管理创新、文化成果创新、文化设施创新、文化产业创新等。
(4)科技领域的创新,指科学技术的显著进步和革新。
科技创新本属于文化创新的内容,但它在当今社会中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对创新的作用越来越大,相对独立性越来越强,因而被单独提出来了。
(5)教育领域的创新,指教育事业的显著进步和革新,包括教育制度创新、教育手段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内容创新等。
教育创新虽然也属于文化创新的范畴,但它在整个创新体系中具有相对独立性。
2、手段性创新体系。
按照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观点。
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政策文本量化分析作者:方永恒张颖来源:《科技与管理》2020年第06期摘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必然趋势,绿色、科学、有效的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政策工具X维度和影响产业发展因素Y维度出发,对我国国家层面的35份绿色生态产业政策进行量化分析。
研究发现:我国绿色生态产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面临着政策工具的使用结构不均、政策工具内部不协调等问题。
国家应以均衡使用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3类政策工具为出发点,优化政策工具的内部结构,充分发挥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并注重加强政策工具与影响产业发展要素之间的协同性,为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绿色生态产业;政策工具;内容分析法DOI:10.16315/j.stm.2020.06.006中图分类号: F124文献标志码: A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logical industries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Chinese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Green,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industrial policie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theperspective of policy tools, using content analysis, starting from the X dimension of policy tools and the Y dimens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35 green ecological industrial policies at the national level in China. The study found that: Chinese green ecological industry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development,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uneven use of policy tools and uncoordinated internal policy tools. The state should take the balanced use of supply-type, environment-type, and demand-type policy tools as the starting point, optimize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policy tools, give full play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icy tools, and focus on strengthening the synergy between policy tools and factors affect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provide a powerful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logical industries.Keywords:green ecological industry; policy tools; content analysis改革開放4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关于技术转移服务规范的介绍-实用详细版
关于技术转移服务规范的介绍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技术转移服务的服务原则、服务要求和服务流程。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技术转移服务的机构。
2 术语和定义2.1 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工艺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系统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从技术供给方向技术需求方转移的过程。
2.2 技术转移服务technology transfer service为实现和加速技术转移提供的各类服务。
2.3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technology transfer service organization从事各类技术转移服务的机构。
以下简称服务机构。
2.4 技术转移服务委托人clients委托服务机构办理技术转移事务的组织或个人。
以下简称委托人。
2.5 技术转移服务人员customer service为委托人提供技术转移服务的专业工作人员。
以下简称服务人员。
2.6 技术成果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利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和经验作出的涉及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等的技术方案。
包括专利、专利申请、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
2.7 技术秘密technological secret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
2.8 技术交易technology transaction技术供需双方对知识形态的商品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进行交易的行为。
包括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
2.9 技术转让technology assignment合法拥有技术的权利人,包括其它有权对外转让技术的人,将特定的专利、专利申请、技术秘密的相关权利让与他人或者许可他人实施使用,由受让方支付约定的费用的行为。
包括专利权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技术秘密转让、专利实施许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转让、植物新品种权转让和实施许可、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转让与许可等。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学研究——第一届中国宏观经济学论坛综述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学研究——第一届中国宏观经济学论坛综述黄和 郑江淮*摘 要: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
2023年7月2日,第一届中国宏观经济学论坛在南京大学举办。
论坛分为宏观经济、区域经济、财政经济、产业与贸易经济、环境经济、金融与数字经济六个平行论坛,针对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中国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中国宏观经济学;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在这一背景下,2023年7月2日,由《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学》编辑部主办、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第一届中国宏观经济学论坛在南京大学开幕。
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友国主持,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陈冬华致大会欢迎词。
陈冬华在致辞中表示,期待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形成更多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原创性成果。
论坛主旨发言环节由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雪松和南京大学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数字经济学会理事长沈坤荣分别作大会主旨发言。
李雪松指出,要以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沈坤荣强调,要坚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应对国际形势和国内条件的新变化。
主旨发言环节后,论坛分为宏观经济、区域经济、财政经济、产业与贸易经济、环境经济、金融与数字经济六个平行论坛进行论文宣讲。
一、宏观经济: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宏观层面上需要健全经济治理体系,准确把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效能。
货币政策方面,王韧和贾文浩发现在土地财政约束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债务杠杆对货币调控方式存在明显的逆向反馈特征,即货币政策的预期引导强度和实际操控频度越高,地方政府债务杠杆率越高。
金融学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原理
金融学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原理一、简述金融学是一门研究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投资理财等金融现象的学科,主要研究经济活动中的资金流动及其规律。
该学科定义涉及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以及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工具等方面。
研究对象广泛,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运行规律、宏观经济政策等。
在基本原理方面,金融学遵循价值规律,研究货币的时间价值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投资组合和风险管理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该学科还关注金融市场与经济活动的互动关系,以及金融政策和监管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金融学是探讨金融现象、金融市场运作以及经济活动中资金流动规律的科学。
1. 金融学的定义及其重要性金融学是一门研究货币、资本流动和资产价值的科学。
它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致力于揭示金融市场中的经济行为、金融工具的交易方式、资金供需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影响金融市场变动的重要因素。
金融学关注如何有效配置资金,实现资本增值和风险控制,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金融学的定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金融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金融活动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储蓄、投资、保险购买到企业筹资、政府财政政策等,都离不开金融学的原理和实践。
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以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对金融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不仅对于专业人士至关重要,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金融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评估与定价、投资组合管理、资本市场运作等核心问题,从而为个人和企业的财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制定货币政策提供参考。
金融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其重要性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升。
2. 金融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金融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领域,历经多个发展阶段。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货币、信用以及贸易理论,随着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一门具有复杂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学科。
产业创新模式研究综述
产业创新模式研究综述历史证明,一些后进国家,如日本、韩国,通过构筑起与众不同的产业模式与产业竞争优势,实现了国家发展阶段的跳跃式推进;而一些发达国家,如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在受到日本产业全方位的冲击后,正是通过产业创新来延续其在90年代的繁荣。
产业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必由之路。
一、产业创新的定义产业创新是指某一项技术创新或形成一个新的产业,或对一个产业进行彻底改造。
产业创新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一个企业的创新行为或者结果,而是一个企业群体的创新集合。
二、产业创新的影响因素产业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市场需求只是给产业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但产业创新能否实现,还受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
1.技术要素一个新的产业的萌芽往往是由于一项新的技术获得突破以后才出现的,技术要素是产业创新的关键性要素。
一方面,技术创新是最本质的资源配置手段。
当实现了技术创新,获得技术突破,其技术创新的成果也得到市场的检验,那么,资源就会在市场的作用下围绕技术创新成果来进行配置,这也会给产业带来分化的机会。
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突破带来效率的提高,使需求得到更大的满足,产品的价格会更低,功能会更好,这可以刺激出更多的需求,从而保证了产业的市场需求增长,为产业创新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
如果技术创新没有获得突破,产业创新所依赖的技术条件不具备。
产业创新就不会突破,新产业也就不会诞生。
2.资本要素资本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要素,也是产业创新的基础条件。
新产业的形成是资本要素的转移过程。
新产业必须有新的资本要素供给。
就高新技术产业而言,依靠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手段进行生产,其资本的投入与传统产业相比要大得多。
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相适应,资本要素供给除了传统的产业资本外,还包括风险资本的供给。
只有建立起与高新技术产业相适应的、同传统产业资本相配套的风险资本投资机制,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增长极发展所需的资本要素条件才算完备。
产业经济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
1.产业: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与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
在国民经济中,从各类物质生产部门到提供各种服务的各行各业,都可以称之为产业。
产业既不是微观经济的概念,也不是宏观经济的范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观经济概念。
微观企业的集合构成产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产业的集合与消费者和政府的经济活动构成国民经济。
产业经济学的任务是解释产业经济活动的规律。
2.产业经济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分类理论、产业结构离了你、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产业规制和产业政策理论.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逻辑顺序:从理论前提到基本理论,再到理论应用;从产业的质的联系到量的关系;从产业的各层次、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到产业的发展。
狭义的产业结构专指产业在质上的构成及其经济技术联系;产业关联式指产业之间在量上的比例关系;产业布局则是指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构. 产业经济学的特点:一是研究的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耽搁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总量,产业经济学则研究产业。
而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形成较晚。
三是产业经济学作为比较年轻的经济学分支,理论体系还不十分成熟、完善,需要研究的问题更多,发展的空间更大。
3.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人为世界时运动、变化、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事物之间存在着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等多方面的联系。
二、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工具:一、数学和统计学工具.二、投入产出分析。
三、社会调查和案例研究.四、系统论.五、博弈论.4.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意义:从理论上看,产业经济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建立了一门新的理论经济学科,填补了中观经济学研究的空缺,完善了理论经济学的体系,并且为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提供了新的重要理论基础。
两会中科技创新相关的报告和提案
两会中科技创新相关的报告和提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紧紧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有效应对外部打压遏制。
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作用,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推进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
改革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动力。
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通过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将制造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从50%、75%提高至100%,并阶段性扩大到所有适用行业,各类支持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年度规模已超过万亿元。
创设支持创新的金融政策工具,引导创业投资等发展。
企业研发投入保持两位数增长,一大批创新企业脱颖而出。
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等法规标准,淘汰落后产能。
开展重点产业强链补链行动。
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鼓励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扩大至全部制造业。
推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持续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发展“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增加到14.5亿户。
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有力促进了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7万多家。
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发挥其带动就业创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等作用。
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
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制造的品质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科技创新高度关注,与科技创新有关的提案建议集中在以下方面:一、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和相关项目的支持力度建议将科学家的研究与医疗行业结合起来,让科研成果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为人民健康服务。
我国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短板和挑战在哪里
2021年第5期学习与探索No.5,2021(总第310期)Study&Exploration Serial.No.310・产业政策的多维观察・我国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短板和挑战在哪里熊鸿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北京100010)摘要:面向“十四五”和中长期科技发展,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任务。
从国际比较看,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水平亟须进一步提升,特别在高校研发投入相对比重、三方合作专利、学术创业、企业创新合作强度等指标上短板突出。
产学研之间功能割裂,对产业需求关注不够、激励不相容等问题使脱节问题突出,企业参与形式单一、积极性不高,促进知识转移转化的中介体系不发达,优惠政策少、门槛高等是主要挑战。
建议进一步理顺产学研之间的功能定位,消除阻碍成果转化的制度壁垒,增强中小企业参与深度,培育壮大专业化中介服务网络,降低科研经费、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政策门槛。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短板和挑战;科技体制改革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21)05-0126-08产学研合作一般指知识或技术跨部门流动、共享,不同主体协作配合,以促进知识资本形成和创新系统效率提升。
国际上讨论的大学与产业合作、知识转移、学术创业等均与之相关。
伴随新技术变革和创新体系转型,产学研合作的内涵、组织方式及评价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面向“十四五”,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已成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任务。
准确理解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规律,客观评价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水平以及面临的突出挑战,完善适应新形势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政策体系,是摆在决策者面前亟须回答的重要问题。
一、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框架(一)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演进产学研合作(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在创新研究中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概念,一般是指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创新合作,通常作者简介:熊鸿儒,1986年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国内公共政策工具研究的主题及其演化(1998—2019年)——基于知识图谱的视角
彳检洛讦犬粵学报社鬻欝国内公共政策工具研究的主题及其演化(1998—2019年)——基于知识图谱的视角*吴宾张丽霞(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摘要:以1998—2019年我国公共政策工具研究领域的2219篇CSSCI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挖掘研究热点和演化路径,预测该领域的未来趋势,以期为公共政策工具的理论研究以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参考。
研究发现,该领域的研究主题聚焦于政策工具理论研究、政策工具应用研究、政策工具分析方法三个层面,具有主题多元化、鲜明时代性等特点,呈现出研究精细化、纵深化、本土化方向的演化趋势。
研究认为,目前国内公共政策工具研究体系初步形成,但理论研究滞后于应用研究,尚未建构起本土化理论体系;未来,国家治理与政策工具创新、本土化理论建构将成为研究新的增长点.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政策工具;研究主题;演化路径;知识图谱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5X(2021)03-0084-12DOI:10..6497/ki.I672-335X.202103008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做出重大部署。
公共政策科学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 改革开放以来的各项改革措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大多通过新的公共政策选择和实施来实现;未来也必然要依赖科学地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治理。
而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政策工具的正确选择与科学设计是顺利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保证。
[]对政策工具的深人研究有助于实现公共政策科学化,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同时,政策工具研究也是当代公共政策研究的一个主题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策工具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和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议题,在西方学界先后经历了工具至上论、多种研究途径、新公共管理影响下的政策工具研究三个阶段。
我国创新驱动型产业升级政策研究
济 向创 新 经 济 转 变 。但 是 , 创 新 并 非 单 纯 的技 术 行 为 , 而是广泛的政治 、 科技和社 会行为 的综合 , 需 要 政 府 运
用 政 策 工 具 统 筹 。C h r i s — Fr e e ma n [ 2 指 出, 日本 产 业 政 策 对 推 动 技 术 创 新 具 有 重 要 作 用 。J o h n A Ma t h e ws和 Do n g S u n g C h o l ¨ 以半 导 体 工 业 为 例 , 论 证 了 亚 洲 科 技 进 步 之 所 以发 挥 重 要 作 用 , 得 益 于 国家 通 过 政 策 主 导 下 的撬 动 战略 加 速 了新 技 术 的 转 移 、 扩散 与快速 吸收 , 促 进 了产 业 升 级 。在 总 结 国 外 经 验 的 基 础 上 , 国 内 学 者 马 晓河 等 认 为 , 我 国 产 业 政 策 在 鼓 励 科 技 创 新 方 面 力度 不 够 , 直 接 导 致 我 国传 统 的 以 生 产 能 力 扩 张 为 主线 的 产 业 发 展 模 式 得 以 继 续 并 快 速 延 伸 。 因此 , 将 产业政策落实 到创新 驱动 型方 向 , 营 造 有 利 的 创 新 条 件, 促 进 创新 产 业化 发 展 , 引 导 创 新 产 业 的扩 散 和 波 及 效应 , 是 当 前 实 现 我 国产 业 升 级 的必 然选 择 。
史 阶 段 性 特 征 明显 , 产业升级政 策实施背 景 、 内容 及 政 策 效果 在不 同 发 展 阶段 有 所 不 同 , 目前 尚 未 有 学 者 对 此 作 专 门 的分 类 与 梳 理 。本 文 在 大 量 文 献 及 政 策 调 研 的基 础 上 , 把 我 国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促 进 产 业 升 级 的 相 关
智能制造产业政策工具优化路径研究——基于我国31部国家政策的文本分析
48
科学与管理
2020年
展,中央和地方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智能制造产 业在我国迅速崛起。面对繁多的政策文件,一一分析 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对政策文本进行筛选。根据研 究需要设置筛选标准:一是代表性标准。由于地方政 府的政策多为针对本辖内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采取的措 施,因此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所以本文采用国务 院及其所属部委颁布的政策文本为研究样本。二是连
续性标准。为了保证所选取的政策样本的针对性和有 效性,必须确定国家集中持续地出台智能制造产业政 策的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进行政策文本的选择。
遵循以上标准,通过中国政府网及与智能制造产业 相关的部委官网,以“制造业”“智能制造”“智能制造 产业”为关键词检索相关政策文本,2015—2018 年总计 有31份政策文本成为有效的研究样本 (表1)。
第40卷 第1期 Vol.40 No.1
科学与管理 SCIENCE AND MANAGEMENT
2020年2月 Feb. 2020
智能制造产业政策工具优化路径研究
—— 基于我国 31 部国家政策的文本分析
杜宝贵,陈磊
(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摘要: 随着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制造业正朝着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的
2017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指导意见
2017 国务院关于落实 《政府工作报告》 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
政策工具是解决社会问题和政策目标达成的具体 方式和手段 [2]。任何政策的执行都离不开政策工具的 运用,政策工具是否运用得当关系到一项政策的成败。
政策工具分析以政策的结构性为基本立论基础,认为 政策是可以通过一系列基本单元工具的合理组合而建 构出来的 [3]。本文借助政策工具理论对我国目前智能 制造产业政策进行定量分析,探究我国智能制造产业 政策工具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 为完善我国智能制造产业政策提供思路。
新发展格局下国资央企充分发挥产业控制作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践路径
改革Reform中央企业要紧紧围绕产业链核心节点、创新链关键环节和价值链高端领域,在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培育技术领先优势、打造良好产业生态、发挥托底保障作用等方面花大力气、下实功夫,积极培育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快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新发展格局下国资央企充分发挥产业控制作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践路径文=韩 玮 江红玲 闫 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与形成,必须始终把产业控制作为关键举措,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在当前全球经济相互依赖和互联互通的背景下,大国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集中到对产业控制权的争夺。
面对美西方国家“封锁堵截”“筑墙设垒”“脱钩断链”的全方位遏制打压,国有企业作为“国之大者”“强国基石”,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推动产业持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核心竞争能力建设,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全力保障关键领域产业链安全可靠,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为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提供重要支撑。
一、现状层面: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我国产业链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突出,高端产品国际市占率偏低,企业品牌和竞争力不强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和价值链高端跃升。
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及地缘政治博弈持续加剧,各国产业链布局从成本、效率、科技为重转向于安全、稳定和政治为重,对自身产业链“安全焦虑”倍增,国际产业链呈现出本地化、区域化、多元化等新特征新趋势,进一步加剧全球碎片化倾向。
据世贸组织预测,2023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增长1.7%,大大低于过去12年的平均水平2.6%,世界主要经济体贸易走势更显疲弱。
未来全球竞争是价值链竞争,价值链是全球经济和贸易格局中最为关键的链条之一,目前主要经济体在价值链上实现充分竞争,全球贸易竞争正在演变为以价值链竞争为基础的“规则之争”,我国也面临“高端封锁”与“低端锁定”双重夹击。
2014年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项目立项公示-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
李娟伟 杨春艳 杨珂玲 杨爱军 杨继梅 汪文新
大数据背景下江苏消费环境指数研究
陆敏
2017134 2017680 2017260 2017510
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统计监测研究
陈双莲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的测度方 法及实证研究 基于藤 Copula 分组模型的金融市场相依风 险度量研究
陈长 陈振龙
高海燕
兰州财经大学
2017284 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逯进
青岛大学
2017355 2017391
网络大数据统计生产及其数据质量控制研究 黄恒君
“五证合一”背景下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 路径研究
彭小年
兰州财经大学 江苏省统计局
一般项目(100 项)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2017213 面向数据开放的统计元数据研究
高维回归模型中的组变量选择研究
王明秋
基于 DSGE 模型的“一带一路”建设的 Dynare 仿真与计量研究 基于系统级模型构建的关系复杂大数据分析 方法及其应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 系研究
王娟 王常颖 王智新
新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
叶银丹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五大发展理念” 贯彻成效评价及优化 群体评价主观偏好信息测度方法及其应用研 究 基于市场的能源环境政策工具对中国环境治 理与生态建设影响的动态 CGE 研究
基于概率语言信息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及 应用
刘兮
非传统数据应用办法研究
刘振中
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动态特征、传染途径及宏 观经济效应研究:统计测度与数值模拟 经济发达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评价 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 高维复杂网络文本数据的结构研究和统计推 断 党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统计史研究 (1921-1949)
政策工具视角的中国风能政策文本量化研究
政策工具视角的中国风能政策文本量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风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其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对风能的开发与利用给予了极高的重视。
风能政策作为推动风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制定与实施效果直接影响着风能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方向。
因此,本文旨在从政策工具的视角出发,对中国风能政策文本进行量化研究,以揭示中国风能政策的发展脉络、政策工具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国风能政策的优化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将对政策工具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评述,明确政策工具的分类及其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然后,通过收集和整理中国风能政策文本,运用文本挖掘和量化分析的方法,对政策文本中的政策工具进行提取和分类。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的使用频率、变化趋势及其背后的政策意图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对中国风能政策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风能政策的制定逻辑和实施效果,还有助于为风能政策的优化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果也可为其他领域的政策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政策工具理论框架政策工具,作为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其选择和运用直接关系到政策效果和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
对于风能政策而言,一个清晰、系统的政策工具理论框架,不仅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还能为政策执行者提供行动指南,同时也能为政策研究者提供分析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Rothwell和Zegveld提出的政策工具分类框架,该框架将政策工具划分为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三大类别。
供给型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公共服务、信息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工具旨在直接增加风能产业的技术供给和创新能力。
环境型政策工具则侧重于通过法规管制、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等手段,为风能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国家技术创新资源配置问题省思
国家技术创新资源配置问题省思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从数量看已经有了很大增长,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从最低时的0。
48%提高到目前的1。
2%左右,预计到“十五"末期能够达到1。
5%的战略目标。
应当看到,目前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和机制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正确认识并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不容否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创新经费资源投入的数量需要进一步增加,但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更重要,已经到了必须从战略层面上给予高度关注的程度。
科技资源投入总量的大幅度增加已经引起社会上对科技资源使用方向、分配机制、使用效果等问题的关注。
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和机制问题多多问题一:一些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仍然主要放在具体的经费分配上,没有把研究和把握国家目标和战略重点放在首要位置,本来应当由政府把握的国家战略目标,依然被推给科技专家,使得一些重大科技投入与国家战略目标缺乏紧密联系。
问题二:国家重大科技和创新规划的制定仍然延续专家加官员的模式,没有企业参与的机制。
在产业政府部门撤消,行业协会作用发挥有限的情况下,企业在国家科技和创新重大问题中的影响力就显得非常小,这不仅不利于战略、规划、政策等的科学合理性,也不利于这些宏观政策工具对企业的影响力和引导作用.问题三:在听取科技领域专家意见时,比较重视听取个体专家的意见,而在发挥专家群体的集体智慧方面做的不够。
我国的科学院、工程院在国家科技与创新战略咨询方面的工作远远比不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相应组织。
同时,在许多重大科技问题和政策问题的研究中,没有充分发挥科研组织负责人的作用,应当加强几十家重点科研型大学和几十家重点国立科研机构负责人在国家科技发展和科技政策重大问题上的发言权。
问题四:创新资源配置模式上仍然主要以项目模式为主,各部门都很热衷于搞各种计划,每个司局处都负责一些计划和项目的审批。
每个计划的目标又都太大,与能够投入的资源不匹配,导致单位投入强度都不高,经费使用效果不很好。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问题
第三届中俄社会科学论坛“中俄经济:机遇与创新”分论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问题∗俄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数量经济实验室主任、院士波尔杰洛维奇内容摘要: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国民经济创新体系中的基本任务是西方技术和经营方法有效融合和逐步过渡到创新发展道路。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提高国家在调节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专利知识、抑制智力外流、不断提高劳动者专业技能,建立执行计划的综合能力。
这样才能提出和实现大规模的多部门改造计划。
合理组织的国家创新体系将成为走出危机的最重要引擎。
近20年来学者们和国务活动家们越来越关注国家创新体系的创建问题。
这一概念的首倡者克里斯托菲.弗里曼的界定是,如同“国有和私人领域在新工艺创意、进口、革新和扩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方面一整套的体制机制网络”[1]。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工艺”是指一些经营方法,所谓体制机制,则是指经济政策工具。
技术进口——国家创新体系第一阶段的基本任务体制机制的形成战略分3种:休克疗法型,逐渐培育型和中间型。
理论和众多的案例表明,后一种战略的成功概率最大,它是循序渐进的机制建设模式,其最终要素就是地国家创新体系,从效果方面评价,不输西方的创新体系[2]。
这种循序渐进性的中间要素应该与国家发展阶段相匹配。
同时,俄罗斯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过程中事实上是实施的休克疗法式的方法——同时彻底地改变各种体制机制。
其证明就是,快速地毫无章节地出台技术园区、孵化器、风险基金、经济特区等各种《发展机制》。
不久前又建立了国家发展银行,投资基金,俄罗斯风险投资公司,俄罗斯纳米技术公司等等。
然而,这些新玩意中很多都没有确立应有的目标和任务,基本的经营方向和工具,效率和监测评价范畴,支持项目选择的标准和程序等均不清楚。
显然,这与其他如何制度体系一样,国家创新体系不可能通过从外型上复制发达国家的经济法规的方法来构建。
∗本报告系本人发表在《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杂志(2008年第11期)的文章基础上修改而成;还可在《经济与数学方法》杂志(2009年第2期)上看到更为详细的相关内容。
新常态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政策供给研究——基于国务院[2014]46号文件及各地实施意见
新常态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政策供给研究——基于国务院[2014]46号文件及各地实施意见陈刚【期刊名称】《体育成人教育学刊》【年(卷),期】2017(033)005【摘要】在“经济增速变缓、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国家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31个省市自治州(不合香港、澳门、台湾)相继出台《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实施意见》),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拟定了诸多创新驱动政策.以国发[2014]46号及各省市自治州《实施意见》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解析新常态下各地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创新驱动政策工具选择;然后,借助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对创新驱动政策工具进行聚类分析,探究新常态下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创新驱动政策聚合图谱;最后,从政策体系的高度,提出创新驱动政策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各地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创新驱动政策工具主要聚焦在科技税收政策、科技人才政策、创新主体政策、创新平台政策和创新投入政策等方面.【总页数】5页(P31-35)【作者】陈刚【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湖北体育产业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05【相关文献】1.新常态下档案工作顺势而为的思考——陕办发[2015]5号文件《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学习体会 [J], 王建领2.清欠,在全国打响——各地高度重视、积极贯彻国务院“5号文件” [J], ;3.清欠,在全国打响——各地高度重视、积极贯彻国务院"5号文件" [J],4.迅速采取落实措施全力巩固两个确保——各地积极贯彻国务院八号文件精神[J], ;5.国务院印发《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进一步系统性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强化政策供给,突破发展瓶颈,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年中级经济师考试农业专业知识与实务真题
2021年中级经济师考试农业专业知识与实务真题一、单选题1.村集体经济组织当月支付给临时聘用员工的劳务报酬500元,应该在()账户中核算。
A.应付工资B.应付福利费C.内部往来√D.应收账款解析:本题考查流动负债的核算。
村集体经济组织应付给临时员工的报酬,不通过“应付工资”账户核算,在“应付款”或“内部往来”账户中核算。
2.风险补偿金中()目的就是增加企业的受偿面。
A.增量补偿B.损失补偿C.新增客户补偿√D.累计补偿解析:本题考查涉农财政相关理论。
新增客户补偿目的就是增加企业的受偿面。
3.某农业企业发行总额为500万元的5年期债券,票面利率为10%,发行费用率为5%。
假设企业所得税率为25%,则该债券的资金成本为()。
A.7.89%√B.10%C.10.53%D.15%解析:本题考查农业企业的资金成本。
债券成本=[500×10%×(1-25%)]/[500×(1-5%)]=7.89%。
4.()认证主要针对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分别制定和执行各自的操作规范,鼓励减少农用化学品和药品的使用,关注动物福利、环境保护、工人的健康、安全和福利等。
A.CAPB.GMPC.GAP √D.HCCP解析:本题考查GAP的概念。
GAP是“良好农业规范”的缩写,核心和实质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主要针对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分别制定和执行各自的操作规范,鼓励减少农用化学品和药品的使用,关注动物福利、环境保护、工人的健康、安全和福利,保证初级农产品生产安全的一套规范体系。
5.在租赁经营形式下,承租者经营亏损时要用()来补偿。
A.承租者的财产√B.企业的固定资产C.集体的财产D.承租者支付的租金解析:本题考查租赁经营。
租赁经营一般要以承租者的财产作抵押;经营亏损时,要用自己的财产来补偿,因此选A。
6.下列不属于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层次内容的是()。
A.促进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业现代化B.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C.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D.促进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提高√解析:本题考查涉农财政相关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创新体系及其政策工具有效供给关系的研究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中国将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若想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国的再一次腾飞,只有依靠基于创新推动的经济发展。
高技术产业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国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首先要实现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
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产业创新体系的建设。
一个完善的产业创新体系不仅能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创新动力和源泉,更能够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实现对于产业创新体系的宏观调控将在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政策工具作为政府意志的客观体现,其实施的合理性及对产业需求供给的有效性对于产业创新体系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政策工具的制定和实施应符合产业创新体系的内在需求和客观发展规律,并应该随着产业创新体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变化。
根据产业创新体系的发展及时调整不利于创新的政策,构建促进产业创新的政策。
然而,现实中的政策创新往往滞后于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产业创新体系的构成和内涵,建立一套基于产业创新体系的政策工具分析方法,并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为例,深入分析政策工具对该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而揭示出政策工具与产业创新体系之间供给关系的普遍性规律,为政府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工具提供理论依据。
首先,本文系统研究了产业创新体系的构成及内涵,提出产业创新体系由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创新过程和创新效益四部分构成。
其中,创新要素包括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是产业创新体系的内在基础,而企业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包括区域环境和产业环境,是产业创新体系的外在保障;创新过程是产业创新体系的动态行为,包括创新链条、创新动力和创新路径,产业创新体系通过各种创新路径,不断提升创新动力,实现创新价值在创新链条中的流动,同时进一步巩固各种创新路径;创新效益是产业创新体系的价值体现,也是产业创新体系的经济属性及其现实体现。
其次,本文基于产业创新体系的构成理论,构建了产业创新体系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对其2009年到2015年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年度比较。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创新要素和创新动力不断提升,但产业的国际化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仍有待加强。
再次,本文基于产业创新体系的构成理论,构建了一套研究政策工具与产业创新体系的供给关系的研究方法,即分别从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创新过程维度来研究政策工具的供给情况。
同时,以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为例,深入研究了产业内部政策工具的供给情况,并结合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诠释了政策工具的效能和机制。
最后,本文在总结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案例启示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创新体系和政策工具之间有效供给关系进行了分析。
通过系统研究和论证,本文认为当前我国产业创新体系的政策工具存在一定无效供给现象。
我国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政策工具已经不适合当前产业创新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应根据当前及未来产业创新体系发展的内在需求,及时调整政策工具,为产业创新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本文从我国产业创新体系及其政策工具供给关系存在的不足和优化建议两方面进行论述,发现了二者供给关系的不足,包括人才创新活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链条的配置、创新内生动力、市场的引导和补充、体制机制改革、政策效能的发挥等。
同时,建议从政策工具的针对性、使用性、市场性以及前瞻性和合理性等四个方面着手,优化产业创新体系及其政策工具的供给关系。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一是构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产业创新体系研究理论基础,深入分析了产业创新体系内部的逻辑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套普适性较强的产业创新体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二是首次提出从产业创新体系的视角研究政策工具对产业创新体系的影响,并构建了一套基于产业创新体系的政策工具分析方法;三是首次从有效供给的角度分析产业创新体系与政策工具之间的关系,并从理论角度提出了优化二者之间供给关系的若干建议,对于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工具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理论研究、数据研究、比较研究、实地调研、专家访谈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多次采用德尔菲法咨询专家的意见,确定产业创新体系的构成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权重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