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老子道德经各章逻辑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四 章 P33
1、译文和观点解说
译文
观点解说
道冲,
——道空虚无形,
而用之又弗盈也。
——而作用又是无穷无尽。
渊兮似万物之宗:
——深沉呵好像万物的宗主尊亲:
挫其锐,
——钝锉他们的锋芒,
解其纷;
——消解它们的纠纷;
和其光,
——调和它们的光耀,
同其尘;
——混同它们的尘埃;
湛兮似或存。
——隐约呵若亡而实存。
不若守于中。
——不如保持着内心的虚静。
2、逻辑形式和观点属性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则无不治矣。
——就没有不太平的了。
2、逻辑形式和观点属性
┌不尚贤,使民不争;
┐
┌措施┼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三种措施
│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
道:实践┼方法: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四种方法
│ ┌修身养性: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手段┤两种手段
└遵从规律: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静态认识┤
┌无名,万物之始:存在形式
│
└形而下:名可名,非恒名┤
│
└有名,万物之母:认识形式
道:总论┤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反映存在规律
│
┌形式┤
└动态认识┤ └恒有欲,以观其徼:自身逻辑规则
├本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理性的思辨
└属性: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思维工具
二 章 P19
1、译文和观点解说
我的解说形式非常单一,只有三个环节:第一是老子的原文,这是一个通行的版本。它 是相对不变的形式。第二是一种解说形式,它是可变化的东西。随着不同人的认识深度不同 , 认识形式不同而发生变化。第三是逻辑结构图,它是绝对不变的形式。无论解说的形式如何 五花八门,其逻辑结构图都是一样的。因此在逻辑结构图中,只有老子的原文和我们揭示出 来的属性,没有它的中间环节:可以不断变化的解说形式。
——以观察无名自在的微妙;
恒有欲,
——经常有欲求,
以观其徼。
——以观察有名为我的运行。
此两者,
——无名和有名这两个方面,
同出而异名,
——是同一来源而称谓不同,
同谓之玄。
——都可以说是极幽深的。
玄之又玄,
——从有名的幽深到达无名的幽深,
众妙之门。
——便是通向一切奥秘的门径。
2、逻辑形式和观点属性
┌形而上:道可道,非恒道:极限本质
是以不去。
——所以永远丢失不了。
2、逻辑形式和观点属性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具体关系┤两种形式
│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理论┤矛盾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 └本质关系┼长短相形,高下相盈─┼本质两分,形式三分
│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形式┤知和行的统一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2-
上篇 道经
一 章 P3
1、译文和观点解说
译文
观点解说
道、可道,
——道、说得出的,
非恒道;
——就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名,
——名、叫得出的,
非恒名。
——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名,
——无名,
万物之始;
——是万物的原始;
有名,
——有名,
万物之母。
——是万物的根本。
故恒无欲,
——所以经常没有欲求,
以观其妙;
-3-
前后相随:
——前和后互相随从:
恒也。
——这是永恒不便的呀。
是以圣人
——因此圣人
处无为之事,
——用无为来处事,
行不言之教。
——用不言来行教;
万物作而弗始,
——任凭万物兴起而不倡导,
生而弗有,
——生养而不强要,
为而弗恃,
——施为而不图报,
功成而弗居。
——事业完成了而不夸耀。
夫唯弗居,
——正因为不夸耀,
解说老子《道德经》各章的逻辑结构
在我看来,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中国古代以原始形态出现的逻辑学。尽管后来的发展 没有形成类似亚里士多德《工具论》那样的系统理论形态。但是,人类的智慧是相通的。不 同民族地域之间的差距就在于表现形式不同。这种表现形式上的差异直接源自认识能力、反 思深度和逻辑思维的特点不同。
使民心不乱。
——使人民不致眼花心乱。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是以圣人之治也,
——因此圣人的治理百姓,
虚其心,
——掏空他们的心思,
实其腹,
——填满他们的肚皮,
弱其志,
——消弱他们的意志,
强其骨,
——增强他们的筋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
——经常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使那些聪明的人不敢妄作主张。
为无为,
——依照无为的原则办事,
-1-
这样说来,无论作者给自己的解说起了一个什么好听的名字,如《还吾老子》、《老子 新解》、《老子秘语》,还是《老子今说》、《我看老子》、《我观老子》……,以及我撰 写的《图解老子的“道论”》,这些都不是老子的原著,而是对老子原著进行的改编。
为什么有了老子的《道德经》原著,还需要后人不断地进行改编呢?改编的意义何在呢? 一句话,古为今用。因为老子的《道德经》属于精神财富,它是人类智慧创造出来的成果。 我们后人需要将它发扬光大,需要将老子的智慧继承下来,发展起来,从而改变目前人们头 脑中固有的思维方式,使它以科学发展观的形式出现。所以,现实中才会有各种形式的老子 解说和老子研究成果。可见,这种研究绝对不是在还原一个真实的老子,而是在研究中创新 和发展人类智慧已经取得的成果。为此,人们大可不必为我们的图解与老子《道德经》不一 致感到震惊,感到不可理解。因为我们的图解已经将老子无法说清楚的“道”以清晰的语言 和图像的形式展示出来。这就是继承和发展,就是理论上的创新。
│ ┌主体圣人┤两种形式
└实践┤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本质属性: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 章 P25
1、译文和观点解说
译文
观点解说
不尚贤,
——不尊崇贤才异能,
使民不争;
——使人民不争功名;
不贵难得之货,
——不贵重珍品奇货,
使民不为盗;
——使人民不做盗贼;
不见可欲,
——不让看到所贪图的事物,
吾不知其谁之子,
——吾不知道它是谁的儿子呀?
象帝之先。
——显象于帝祖之先。
2、逻辑形式和观点属性
┌道的属性: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动态、高深、认识极限 道┼为道形式: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识道方法
└道的形式: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极限本原、无形
五 章 P39
应该看到,逻辑是本质关系的把握,它是从观点上升到方法高度的展示。在哲学理论中 方法是本质,观点是形式。停留在观点环节解说老子,人们就会看到,老子观点中许多内容 都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都是没有继承和发展价值的东西。然而,站在方法的高度人 们就会看到,老子的分析方法已经远远超过了今天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思维方式。
逻辑符号是无形的连接,而概念则把各个环节之间的属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展示出 来。老子的“道论”停留在抽象的形式上面,属于没有内容的逻辑规则。而时代哲学理论展 示的“道论”,将这些抽象的思想火花包含的内容以清晰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老子的《道德经》共计八十一章,这是普遍认可的结论。在这八十一章中,第四十二章 是全书的核心。它以高度的思辨性展示了老子哲学理念的特点:系统认识论和动态同一的逻 辑规则。一个研究老子哲学的专家和学者,如果连哲学理论中的“一、二、三”和万物之间 的关系都搞不清楚的话,他是没有资格来解说老子《道德经》的。也就是说,他只是站在老 子认识论模式之下仰望着山顶上的《道德经》,以盲人摸象的形式揣摩老子讲述的“道”。 只有理解了我绘制的“图解”中的“一、二、三”和万物的关系,才具有了研究老子哲学 的 上岗证书。
译文
观点解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普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
——这就丑啦;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
——普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
——这就是恶啦。
故有无相生,
——所以有和无互相发生,
难易相成,
——难和易互相完成,
长短相形,
——长和短互相形容,
高下相盈,
——高和下互相充盈,
音声相和,
——音和声互相和谐,
逻辑是论证的形式。哲学理论本质上属于论证的科学。这一观点最初来自黑格尔的阐述 。 哲学的论证与经验理论不同,它不是单一的举例说明形式,而是实例和逻辑二者紧密结合在 一起的形式。实例表明观点自身具有的客观性,逻辑表明观点自身具有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也就是说,逻辑的属性是观点自身具有的普遍适用性程度,它并不直接涉及到观点本身是否 具有客观性的问题。
无论人们是否能够读懂我绘制的这些逻辑图,它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的内涵。如果你 头脑中没有“道”的观念,也不可能懂得老子讲述的逻辑规则。只能是卖弄一点学问和知识 而已。同科学方法论相比,这些知识和学问的科学价值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它们都会随着人 类的发展而逐渐被更新,而人类智慧取得的成果则是世代相传下去的精神财富。它的属性是 永恒不变的,其内容是不断扩大和日益丰富的。
老子对机智的批驳恰恰揭露了民族自身具有的缺陷:凭借小聪明和技巧来为人处世,通 过它来取得眼前的实惠和物质利益。就像中国人将周易八卦用来占卜、算卦、起名字一样。 至今经历了上千年的变迁,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依然没有改变。而西方的莱布尼茨很早就从 周易八卦中创新出二进制,推动了科学理论的发展。这就是东方和西方在认识形式上存在的 巨大差距。中国人注重的是实惠、眼前利益,而西方人则探索真理,追求科学。
具体说来,老子的观点是构成逻辑分析的本原,基础,而各种解说都是作者对老子观点 的理解和把握,也就是对老子《道德经》的演绎。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对老子《道德经》进 行的改编。就像同一个题材的创作剧本,人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样式改编成电视剧、电影、话 剧、舞剧、京剧等等一样,这些改编之后的形式都是改编者本人的作品而不是原著。
科学不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它是人类智慧的高度体现。为此,我们只能以科学的态度对 待老子的《道德经》,而不能以它没有版权,就可以随心所欲进行改编,然后制成商品来获 取金钱。这种物质利益的驱动直接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形象,它使人们看到了当今时代那种普 遍盛行的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和不思进取的形式主义。这种糟粕的东西不应该在高度文明的 今天任其泛滥下去,它直接干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1、译文和观点解说
译文
观点解说
天地不仁,
——天地是淡漠的,
以万物为刍狗;
——把万物当作刍狗;
圣人不仁,
——圣人是淡漠的,
以百姓为刍狗。
——把百姓当作刍狗。
天地之间,
——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
——岂不正像个风箱吗?
虚而不屈,
——愈空虚就愈不穷竭,
动而愈出。
——愈推拉就愈多排风。
多闻数穷,
——愈多见闻就愈速困穷,
不要看市面上解说老子的书种类繁多,大多都是市场经济、物质利益推动的结果。具有 真知灼见的没有一个。为此,我的逻辑结构剖析只能从中挑选一种形式。我的挑选原则一是 大众比较认可的,二是逐句解说的形式。不能采取文学中的段落大意的形式。为此,我采用 了张松如先生著的《老子说解》。如果您认为他的解说不到位的话,就把您自己的解说添加 到老子《道德经》的相应部位,这种解说形式的改动丝毫也不会影响到逻辑结构的形式和特 点。除非在老子阐述的观点环节增加了或者减少了内容,它才会涉及到局部章节自身具有的 逻辑结构形式。否则的话,没有老子原文环节出现的质变,无论你怎样解说老子的原话,都 不会改变我绘制的逻辑结构图形。因为逻辑结构把握的是观点之间的联系,它与里面的内容 没有直接的关系。内容改动之后,它们之间的联系并没有丝毫的改变。这就是逻辑分析的特 点:它要深入到老子认识论的属性环节,而不是停留在解说老子讲述的观点环节。
“无” 是老子“大道”的内涵,我们的研究就是要将“无”转化为“有”,如果还依然 停留在“无”的层次上,这样的研究有什么创新、有什么发展呢?所以,在我们绘制的逻 辑 图中,逻辑符号就代表着老子的“无”,而概念的解说则使它从“无” 变“有”,从而发生 了质变和飞跃。有无一体,不可分割,这就是“道论”的基本观点。我们绘制的逻辑图体现 了“道论”中“有无一体”的思想观念。可见,逻辑图的解说将终结老子研究中的形式主义 、 片面性和物质利益驱动下粗制滥造出来的精神垃圾的涌现。要发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不是 打着民族文化的旗帜传播精神垃圾。
当我提出剖析老子的《道德经》就如同批改小学生的作业一样,人们对此狂言不屑一顾 。 然而,当我把老子《道德经》各章的逻辑结构图展示出来之后。人们对老子在逻辑学方面探 讨的成果就会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在这些逻辑结构图中,只有逻辑符号是老子创作《道德 经》时的思想脉络,而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即图上标注出来的认识形式、认识方法、逻辑概 念等等,都是时代哲学理论添加在老子《道德经》各章逻辑关系中的产物,它不是老子自身 具有的哲学理念,而是时代哲学展示出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