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钱钟书阅读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专题14 新闻与传记类文本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山东版)(第01期)(解析版)

专题14 新闻与传记类文本阅读-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山东版)(第01期)(解析版)

1.(2014届山东济宁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红山嘴,大雪即将封山北出阿勒泰,记者乘坐的越野车在万山丛中颠簸蠕动,下午2时抵达红山嘴边防连。

登上哨楼远眺,对面红山梁上已覆盖着厚厚的积雪。

冬天来了,大雪就要封山!这天是9月22日,正是北京秋高气爽的时候。

大雪封山,对新疆阿勒泰军分区红山嘴边防连官兵来说,是‚天大的事‛。

每年10月到来年5月,在长达8个月的封山期,这里银装素裹,积雪一人多深,陆路交通完全中断。

大雪封山,给守防官兵留下太多的痛。

会晤站副站长王兴民断断续续给我们讲了他的一段经历。

2008年4月的一天深夜,王兴民接到住在山下的妻子高玮的电话:‚我病了,医生说很重……快点下山,看看我吧。

‛结婚8年了,通情达理的妻子从未提过类似要求。

王兴民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他渴望马上回到妻子身边。

可由于大雪封山,道路不通,即使插上翅膀,也无法越过这重重雪山,王兴民急得用拳头直擂自己的胸口。

实在等不及了,高玮把女儿托付给邻居,只身一人从边城回到老家,住进了河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5月12日,高玮被确诊为胃癌晚期。

消息传来,如晴天霹雳。

5月25日,红山嘴开山了,王兴民日夜兼程,26日晚赶到妻子病床前。

他不敢相信,去年深秋分别时,那个容光焕发的年轻妻子,居然会变成这般模样。

第二天,王兴民独自一人,背起行囊,抱着虚弱的妻子,紧赶慢赶挤上西去的列车,奔赴兰州军区总医院。

夜行火车沉闷的节奏,让疲惫不堪的丈夫沉沉睡去,高玮从丈夫的手提包里翻出病历,确认了自己的预感。

她哭了。

抽泣声惊醒了王兴民,妻子拭去眼角的泪水,平静地说:‚兴民,我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有3件事你要答应我:一,家里买房借亲友的钱,你要一分不少地还上。

二,我走后,你要常去看望我的父母。

三,照顾好女儿也照顾好自己,再找一个,成家……‛7月26日,王兴民年仅29岁的妻子,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永远离开了人世,身后留下一个不满6岁的女儿。

短短两年中,王兴民先后失去了3位亲人,除了妻子,还有母亲和祖父。

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无错别字版)

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无错别字版)

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福建卷)=============================================语文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 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2) 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斜阳草树,寻常巷陌,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 蜂房水涡,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2-4题。

张自新传[明]归有光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

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

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性方简,无文饰。

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

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

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

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

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

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县吏怪其意气。

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

”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

吴中子弟多轻儇③,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

议论古今,意气慷慨。

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

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2012高考语文真题演练复习题--语言文字运用18..pdf

2012高考语文真题演练复习题--语言文字运用18..pdf

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点2 实用类文本阅读2009福建卷四(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60题。

(15分) 寂静钱钟书 周灿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墓旁,烛光隐隐。

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

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

“如此寂静。

”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

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悉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

《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

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

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

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

“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

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

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升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

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

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

阅读理解参考答案与作者思想误差缘由初探——就“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事件研究

阅读理解参考答案与作者思想误差缘由初探——就“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事件研究
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 , 或许是 由于发 言时的紧张 这
才 无 意 中说 出的 语 序 颠 倒 的话 ,就 不 再有 错 误 , 而
等“ 和盘托 出” 。在 高考命题和考生答 题时 , 他们面 对的主要 是已成文的文本 ,是 对作者而言仍有 所
“ 缺憾 ” 文 本 , 的 对这 一 点 , 知 道 作 者 周 劫 人 在 发 不
答案却是错 的 。于是 , 社会各个 阶层就又开始 了对 语文的“ 忧思 ”进而 引发 了对 出题 人甚至高考的强 ,
烈抨 击 。
比如 , 尽管曹雪芹有 言在先“ 不敢 以写儿女 之笔 墨, 唐突朝廷之上也” ,但 是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
究 院 研 究 员 安 鸿 志 仍 是 通 过 数 学 上 的 “ 问套 定 ” 区
己试 做 了一遍 题 , 分 1 中只 拿 了 1 。 个 被 总 5分 分 一 作 者 认 为 “ 出 了我 内心 最 真 实 意 图 ” 说 的选 项 , 考 参
命题人把他“ 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 内涵都表达 出
来 了 ”这 应 该 属 于 文 学 评 论 中 的正 常 现 象 , 需 大 , 无 惊 小 怪 地 说 “ 阅读 ” 。 中外 文 学 史 上 ,形 象 大 被 吧 在 “ 于 思 想 ” 的 观 点 不 是 已成 为 文 学 评 论 的通 识 了 吗 ?
且还应该被看做是创作上的“ 神来之笔” 正好暗合 , 了当时菲利普夫人的心理状态 , 一时间竟然慌不择
词 。 来 老 师 的评 析 表 明 , 生 当时 也 没想 这 么 多 , 后 学
表博文时是否考虑到?这样一来 , 在对成文文本 以
外 作 者想 表 达 的 东 西基 本上 一 无 所 知 的 情 况 下 , 命 题人 和考 生 就 主 要 依 据 文本 ( 排 除个 人 以 了解 的 不 相 关 内 容. 思 考 问 题 , 决 问 题 , 出 和 作 者 不 ) 来 解 得

2009年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估分)-中大网校

2009年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估分)-中大网校

2009年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估分)总分:150分及格:90分考试时间:150分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1)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2)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2-4题。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江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答:<U> </U>(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答:<U> </U>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2)简答题。

(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三、现代文阅读(12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CENTER>尺度彭程</CENTER>对于绝大多数的人物、行为、时间,在绝大多数的情形下,有两个字是躲避不开的:尺度。

几乎多有的领域、一切事物,都因尺度的介入、参与而存在、运行,自足自立。

尺度具有相对性。

在某个人群某种环境中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尺度,换一种背景来看,可能匪夷所思,莫名其妙。

驰骋于想象王国的作家悲壮的叫喊“不创造毋宁死”,而另一边,浸润了实证精神的科学家会奇怪,如此虚幻的勾当何以会让人付出整个身心。

这时,<U>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一道墙垣了。

</U>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有那么多的隔膜、误解乃至对抗,小到一个家庭中长幼之间的代沟,大到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

尺度具有普遍性,但是也不时会有意外,仿佛当今赛事频爆冷门。

当代哲学家雄特跟斯坦放弃巨额家族遗产,因为它们妨碍了他的哲学思考。

中学语文中的“意图谬见”现象

中学语文中的“意图谬见”现象

中学语文中的“意图谬见”现象前言:2009年福建省高考语文采用了一篇名为《寂静钱钟书》的文章作为阅读题目,然而该文的作者周?人试着做了一遍题目,总分15分中却只得到了1分。

“我是作者,我做不出来,是我对自己的文章把握不好吗?他们可以指责一个答错题的学生不了解文章,总不能指责一个作者不了解自己写的文章吧?”作者的这番质疑随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附和,许多批评者将矛头直指中学语文教育。

无独有偶,2011年的福建省高考语文阅读题《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也由于类似原因被社会所关注――作者自己也无法得到满分,甚至无法得到该题一半的分数。

本文欲从这个富有争议的现象中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图谬见”问题进行探讨。

一、“新批评”学派中的“意图谬见”上世纪的英美“新批评”注重文学文本,他们认为“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

”[1]文本是独立于读者与作者而存在的,它已经包含了自身的全部意义,自成一个世界。

威廉?燕卜荪在1930年出版了《朦胧的七种类型》,提出了多义性对文学文本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朦胧”使文本赋有了多重的含义,文本的含义实际上比看上去的复杂的多,但无论文本多么的“朦胧”,它依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多重意义的“朦胧”不会破坏它本身的和谐。

而“朦胧”的存在,不仅仅取决于作者的意图,也取决于读者的理解,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文本的本身。

作者和读者相对于文本而言,都并不重要。

而新批评的另外两位理论家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在1946年发表了《意图谬见》一文,他们认为,“所谓意图就是作者内心构思计划。

意图同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态度,他的看法,他动笔的始因有着显著的关联”,其中更进一步提出了“就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成功与否来说,作者的构思或意图,既不是一个适用的标准,也不是一个理想的标准。

”,将作者的意图在文本中的作用否定,认为作品在被完成之后就脱离于作者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作者无法对作品拥有最终的解释权。

拿什么来为高考命题辩护

拿什么来为高考命题辩护
( 未 白摘 自“ 耕 身 的博 客 ” 天 杨 )

J责编 : 向

结 果约1 %的教师不及格 。 0 作家王 教学本 身的 。 当高考命 题开始热衷于 “ 而 不走 寻常路”开始崇 尚非 , 蒙数 次做 中学语文标准化试卷 , 成 偏即怪 时 , 则表 明高考本 身已被异化 , 已经变态 绩最好 的一次也只l6 分。 有 O 更早 些
由网友提示 的“ 了文章反而 不会 做 了”到原文作者想 起 “ 读 , 答
王蒙 、钱理群等诸公 也不得其 门而 地质疑 :你们这是 考英 语吗?” “ 也 在本质 上是反智 与反 常识的 ;
在北京 , 一重 点中学组织该校教师 入 , 表明它在本质 上是拒绝与社 会所倡导 的标 准相兼容 的 ; 至于外
0 8

限时做一套所教学科 的高考 试题 ,
教 的质 疑 、 重点 中学 教师 的不及 格 , 则表 明它在本 质上也 是背逆 于
的时候 , 北京大学 中文 系钱理群 教 题 技巧 ” 并发 现可 以下手 了 , 人们不 得不感 慨 的是 , 渎考 试 已与 阅
授评 价某 年度全 旧高 考语 文试题 考生 的阅读或鉴 赏能力无关 , 倒更 像是考验一种 “ 淫巧” 爱 因 奇技 。 说 :面对着这份试卷 , “ 脑子里一 片 斯坦 曾说 ,一个 没有个人 独创性和个 人意愿 的规矩 的统 一的个人 “ 将是一个没有发 展可能的不幸社会 。学校 的 目标应 空 白, 弄懂题 目要求就费 了极大 的 所组成 的社会 ,
钱钟书》被选为福建省2 0  ̄高考 09
语文 阅读题 , 原文作 者近 日自己试
做了一遍题 , 分 l 分 中只拿 了 1 总 5 分。 尤为荒 谬 的是 , 个被作 者认 一 为“ 出了我 内心最 真实 意 图” 说 的

山西省山大附中 高二10月月考语文 含答案

山西省山大附中 高二10月月考语文 含答案

山西大学附中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共6分,每题2分)乡土本色费孝通○1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2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3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4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寂静钱钟书周劼人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

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

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

“如此寂静。

”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

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

《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

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

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

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

“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

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

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

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

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

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

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

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

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

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

”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14.对本文题目“寂静钱钟书”中“寂静”二字的含义,该如何理解?(4分)15.如何理解“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这句话的内涵?(4分)16.从文中看,作者都写了大师钱钟书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4分)17.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你认为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是否有必然的关系,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4分)寂静钱钟书阅读答案参考答案:14 ①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钱钟书的人生是寂静的。

②在品格修养上,他始终静静的恪守着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一生宠辱不惊。

③无论是“文革”前还是“文革”后,钱先生的书房始终是寂静的。

他用心苦读,潜心学问。

④钱先生的辞世及人们对他的一切纪念活动也是寂静的,表现出世人对这位大师深深地忆念与仰慕之情。

(只要答出3点就可以给4分)15.答案示例:钱钟书的“格调”是“静”。

在品格修养上,他始终静静的恪守着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一生宠辱不惊;在治学风范上,他始终墨守“寂静”,这是用心苦读,潜心治学的重要条件。

16.答案示例:博学专注(潜心治学)、坦然真挚、淡泊名利、不闻喧嚣、恪守完整人格17.答案要点:①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

②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的影响。

③成
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