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钱钟书《论俗气》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论学究气》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学究气》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论学究气[法]蒙田小时候,看意大利喜剧,其中总有一个逗乐的迂夫子。

那时,想到我们这里给满腹学究气的教书先生的绰号也一样饱含讽刺意味,心里总免不了要气恼。

他们的学识极多于我们,珍惜他们的声誉,难道不是我们起码该做的吗?可我又很难解释,为什么最斯文的人偏偏将他们视如敝屣。

以后,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发现这些人的看法还是极有道理的,“最伟大的学者不是最聪明的人”。

植物会因太多的水而溺死,灯会因太多的油而窒息,同样,人的思想会因饱学、装满纷繁杂乱的东西而理不出头绪,压得腰弯背驼,枯萎干瘪。

远离公众事务的哲学家,他们庸碌无能,难以担负公众事务。

你让他们来仲裁某桩诉讼案,他们要问清楚,他们做这有没有生命,会不会动,人是否跟牛不同。

因此,俗人鄙视他们,认为他们不通世事,自高自大。

至于另一些哲学家,我要说,他们不但博古通今,而且还是行动的巨人。

他们和锡拉库萨的几何学家很相似。

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某位几何学家从冥思苦想的纯科学研究中走出来,把某些研究付诸实践,于是他很快就发明了可怕的守城器械。

然而,他自己却对这些发明不屑一顾,认为这有损于科学的尊严,这些创造不过是学徒的活计和儿童的玩具。

那些哲学家也一样。

有时,人们让他们经受行动的考验,他们就展翅高飞,对事物的领悟更加透彻,他们的胸怀和思想仿佛就更加博大精深。

但也有一些人,也许是太过聪明,看穿了世间名利纷争的无聊,看到无能之辈掌握政权,就退避三舍。

赫拉克利特把王位让给了兄弟,人民就责备他不该自命清高,整天和孩童在神殿前玩耍,他回答道:“与孩童玩耍难道不比和你们这帮人一起治理国家强吗?”我不再气恼于对满腹学究气的教书先生讽刺的行为,我把这个错误归咎于他们对待学问的态度不正确。

看来我也受到时下风气的感染,写随笔会到处搜集我喜欢的警句名言。

表面的东西似乎传授起来更为简单,在现行的教育方式下,如果说学生和先生尽管饱学书本,却并不聪明能干,看起来也头脑简单,这是不足为怪的。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 论述类文本阅读5 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 论述类文本阅读5 Word版含答案.doc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51、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裴毅然①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风景线:知识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为获得赞美的主角。

②新文学运动以,鲁迅的《孔乙己》、叶圣陶描摹灰色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钱钟书的《围城》等名著名篇,瞄准的对象尽是知识分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知识分子逐渐陷入整体挨批的社会大氛围下,从思想界到文学界,知识分子全得低头认罪,成为必然自觉改造的对象,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

进入九十年代,从特定意义上,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上的弱者,因为谁都可以扯上知识分子开骂一通。

王朔说知识分子“不骂白不骂”,并不仅仅是王朔个人的“美学投机”或“艺术选择”,实际上代表着整个社会审美的某种价值趋向。

③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乃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本人试析一二。

④知识分子有能力参预各项社会活动,有可能跻身权益分配之列,社会身份十分微妙,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阶层。

因掌握知识,知识分子自必怀有一定理想,不屑于流同俗辈,不安于既有现状。

行高于众、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张,主客观之间存在相当差距。

在群俗看,便很有点脱离现实做白日梦的味道,可嘲可笑之处多多,即富含“可嘲笑因素”、“可打趣内容”。

聪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卖点。

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

⑤无论中外,相对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工农社会地位更低,处于社会最低层。

尤其在旧时中国,不少工农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

而同情弱者又是基本人性,且形成强大社会心理定势。

若嘲笑弱者,似乎道德品味欠高。

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掀起的文艺工农化运动,除了现实政治因素,从审美角度也倚于这一社会心理定势。

否则,工农化何以会于短时期内得到文艺界的广泛认同?⑥由于知识分子最熟悉的是自己,知道何处何地有痒痒肉,知道哪儿隐藏着最丰富的“矿.藏.”,一举刨一扛镐的“第一感觉”都往那儿汇聚,这样便从创作头上决定了作家的取材向度。

议论文答案

议论文答案

议论文答案论俗气1、对于俗气,我们应当痛视并努力匡正。

或我们要去除俗气。

意思答对即可。

(4分)2、(1)功利性思考是俗的精神实质(核心)。

(2分)(2)假如世上全是功利性的思考,我们这个世界是多么乏味,我们的社会风气是多么的恶浊,我们的人生又是何等的无趣。

意思差不多即可。

(2分)3、运用引证(或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告诉人们要以俗为戒,在生活中要避俗,否则将无法医治。

进而有力证明了中心论点:我们要去除俗气。

这样写,既使文章富有文采,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说出论证方法即得1分,其他3分。

意思答对即可。

4、(1)可医。

(1分)。

(2)从个人角度讲,可以通过读书、求道、求学问来摆脱功利性思考,在是非面前坚持操守和正义;从社会角度讲,可以通过移风易俗,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养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两种综合起来说也可。

(各1.5分,共3分)5、(1)“乡愿”具体指不敢讲真话、实话,做事说话依违两端、模棱两可,合乎世俗,不分是非,唯唯诺诺,左右逢源。

(2分)(2)不赞成这种(“乡愿”)表现(1分)。

联系生活,围绕讲真话,见义勇为,敢于与不良风气作斗争等即可。

亦可表赞同,理由顺畅、有一定的说服力也可给分。

(3分)下点笨功夫1、要成功,就必须下点笨功夫。

(3分)2、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文章论点;作为事实论据,论证“成功需要下点笨功夫”。

(4分)(三点答全得4分,少一点扣1分)3、首先用疑问句引出“走得多远与行走的速度并不必然相关”的观点(2分),然后用焦波团队慢工出细活的成功事例证明这个观点(1分);再用用心经营的百年老店与一夜暴大却终毁于一旦的流星企业作对比,再次证明本段的观点(2分)。

4、理解:这种“冒着傻气、透着憨劲,迎着困难上,死磕硬打,走得很难也不漂亮的人”,是脚踏实地、迎难而上的人(2分),只有这些真正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的人,才能最后取得事业的成功,推动社会的进步。

因此,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代表人物(2分)。

银川市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银川市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银川市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其收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

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

盖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不能没有节奏。

既称为诗,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

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

书中力作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

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

先生撰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

这篇论文的观点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

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其赏”的粗浅理解。

其实我以为,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先秦文学中,《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有不少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

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

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

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

可见“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

如果从读者这方面说,则从俗到雅,实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主要还是希望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

2017年高考真题(江苏卷)语文含解析

2017年高考真题(江苏卷)语文含解析

2017年高考真题(江苏卷)语文含解析D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

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

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

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望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

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

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

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

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

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

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

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

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

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

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助书贾鬻.书于市 鬻:卖 B .先生往谒.谒:拜见 C .称之不置.置:置办 D .尚欲扬榷而陈.之 陈:陈述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有右,江左即江东。

B .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 .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

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 .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杨绛《“痴气”钱钟书》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

杨绛《“痴气”钱钟书》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

杨绛《“痴气”钱钟书》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杨绛《“痴气”钱钟书》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杨绛《“痴气”钱钟书》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要认识一部书,还是得认识书的作者本人,最好从小时候起。

钟书一出世就由他伯父抱去抚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

钟书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因此取名“钟书”。

众兄弟间,他比较稚钝,孜孜读书的时候,对什么都计较,放下书本,又全没正经,好像有大量多余的兴致没处寄放,专爱胡说乱道。

钱家人爱说他有“痴气”。

钟书四岁起识字,并已开始囫囵吞枣地阅读家中收藏的《西游记》《水浒传》以及书摊上租来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这类小说,看完后便手舞足蹈向两个弟弟演说他刚看的小说。

后来我们在牛津时,他和我讲哪条好汉使哪种兵器,重多少斤,历历如数家珍。

钟书十一岁,伯父去世。

伯母抽大烟,家败得很快。

钟书读书时练习簿也买不起,他就用伯父生前亲手用毛边纸、纸捻子为他钉成的本子,老师看了直皱眉。

同学都有许多笔尖,他只有一个,断了就没法写了,他急中生智,把毛竹筷削尖了头蘸着墨水写,当然写得一塌糊涂,老师简直不愿意收他的练习簿。

他有些混沌表现,至今依然如故。

例如他总记不得自己生年月日。

小时候他不会分辨左右,好在那时候穿布鞋,不分左右脚。

他穿内衣或套脖的毛衣,往往前后颠倒,衣服套在脖子上只顾前后掉转,结果还是颠倒。

钟书十四岁考上苏州桃坞中学。

那年他父亲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寒假没回家。

没有了严父管束,他借了大批的《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罗兰》等刊物恣意阅读。

父亲回家命他做一篇文章,他的文章不文不白,用字庸俗,他父亲气得把他痛打一顿。

这顿打激起了他发奋读书的正气。

钟书从此用功读书,作文大有进步。

那时商务印书馆出钱穆的一本书,上有钟书父亲的序文。

据钟书告诉我,那是他代写的,一字没有改动。

钟书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发愤用功”,二十岁那年考上清华大学。

其实他读书还是出于喜好,只似馋嘴佬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

《论俗气 》阅读答案

《论俗气 》阅读答案

《论俗气》阅读答案论俗气①什么叫俗气?譬如一个大男人,脖上一根粗项链不算,手上另戴三个金戒,我们就觉得俗气。

从前儒家的意见,只重富利,就是俗人。

此人挂金戴金,不就是炫富重富,不是俗人又是什么?②一味重富炫富,即显俗气,则节庆祝语之“恭喜发财”、“大富大贵”之类,非俗气而何?今神州滔滔者皆是此类话语,则我们不能不说,现在的俗气,已如被污染的空气,浓烈而无处不在,使人欲避而不能了。

③中国有句古话“移风易俗”,风俗不必皆是良俗,不良的风俗应该移易,如舌尖上的浪费要移,无节制的乱放鞭炮要移,惟富利时尚的“恭喜发财”的习俗也要易也。

④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黄山谷也说:子弟诸病皆可医,惟俗不可医。

苏、黄前辈,谆谆以俗为戒,此中意味,耐人寻思。

21·cn·jy·com⑤常有学生问我:老师,学古文有什么用呢?对这样的问题,我又能作何回答呢?想起从前希腊的欧几里得教授学生几何,有一学生做了几道几何题后问他,我学了这些有什么用呢?欧几里得就叫来一个奴隶说,去拿两角钱来给这小子,因为他是一定要用他所学的东西来赚钱的。

⑥不能超越利害去学习,像欧氏的弟子那样的功利者,在我们这里更是比比皆是,多如牛毛的。

还是用儒家的说法,俗人还意味着“不学问,无正义”。

有意思的是,儒家把好学、追求学问看成不俗的表现,与古希腊人的意见不谋而合。

而今到处讲功利,金钱权位至上,哪里还存好学的精神呢?柏拉图曾说,好学是希腊人的特性,正好像好货是腓尼基人与埃及人的特性一样。

假如柏拉图活到今日,关于中国人的特性,他会如何说呢?⑦我们可以说,荀子、苏东坡、黄山谷等人的不俗,还表现在他们的求道、求学问包括“游于艺”之中的。

苏、黄他们之求道、求学问包括“游于艺”绝少令人那样的功利企望,所以他们视学问、诗文、书画为身心之物,须臾不离。

对于苏黄“惟俗不可医”之说,有人提出只有读书可医俗,或也是从求道求学求艺着眼的吧。

一代才子钱钟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代才子钱钟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代才子钱钟书阅读练习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一代才子钱钟书阅读练习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一代才子钱钟书记叙了钱钟书淹贯中西古今的博学和淡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一代才子钱钟书》阅读材料钱钟书晚年避居北京三里河,闭门谢客,世...一代才子钱钟书记叙了钱钟书淹贯中西古今的博学和淡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一代才子钱钟书》阅读材料钱钟书晚年避居北京三里河,闭门谢客,世人难得一识韩荆州。

杨绛① 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更有记载:"一次我听他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一生没有留下自传,认为自传都是别传,不真实,因此谈论自己的文字也极少。

幸亏《记钱钟书与〈围城〉》一文,记录了很多钱钟书早年的资料,儿可当其自传来读。

不过这篇文章,也是杨绛应胡乔木之请而作的。

可钱钟书又怕〃以妻写夫,有吹捧之嫌〃,为避免不必要的非难,他特别在此文稿背面写了一个短跋:〃这篇文章的内容,不但是实情,而且是秘闻。

要不是作者一点一滴地向我询问,而且勤奋地写下来,有些事迹我自己也快忘记了。

文笔之佳,不待言也(钱钟书识1982年7月4日)。

“要在坊间②找钱钟书传记,依然是一件困难的事。

台湾人氏汤晏,纽约大学历史学博士,1979年在美国初会钱钟书,后经常与之通信联络,遂成钱迷,并有意为钱立传,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一代才子钱钟书》。

本传记论传主平生及其作品、学术成就,哀叹〃千古文章未尽才〃,自有一家观点。

但取材严谨,当是立传的首要原则。

作者对传主平生历史细节的求证、澄清,多有他与杨绛的通信辅助,并有详细的注释为印证、引申,充分弥补了史料不足的缺憾。

书成之后,深得杨绦嘉言:〃不采用无根据的传闻,不凭想当然的推理来断定过去,力求历史的真实;遇到不确切的事,不惮其烦地老远地一次次来信问我,不敢强不知以为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复习钱钟书《论俗气》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澧县一中备课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找遍化学书,在炭气、氧气以至于氯气之外,你是看不到俗气的。

这是比任何气体更稀淡、更微茫,超出于五官感觉之上的一种气体,只有在文艺里和社交里才能碰见。

文艺里和社交里还有许多其它的气也是化学所不谈的,例如寒酸气、泥土气。

不过,这许多气都没有俗气那样难捉摸。

说到酸气,你立刻联想到山西或镇江的老醋:说起泥土气,你就记忆起夏雨初晴时青草池塘四周围氤氲着的气息。

但是俗气呢?不幸得很,“气”已是够空虚的了,“俗”比“气”更抽象!所以,以亚尔特斯·赫胥黎先生之机灵,在《文学中之俗气》那本小册子里,他也不能抓住俗气,像孙行者抓住妖风一般用鼻子来辨别滋味。

赫胥黎先生以为俗气的标准是跟着社会阶级而变换的:下等社会认为美的,中等社会认为俗不可耐;中等社会认为美的,上等社会认为俗不可耐;以此类推。

又说:“俗气就是流露出来的一种下劣性”。

这上中下阶级想是依照知识程度来分的,每一个阶级又分好多层,上等之上,下等之下。

若说根椐银行存款的多少来判定阶级,赫胥黎先生断不至于那样势利的。

俗气是跟着社会阶级来变换的,不错!问题是:上等社会批评东西“甲”俗,中等社会批评东西“乙”俗,下等社会批评东西“丙”俗,它们批评为俗的对象虽不同,但它们批评为俗的心理反应或感想是相同的,这个相同是到什么程度。

换句话说:来自上等、中等、下等社会的代表人物,看见自认为俗的事物时,他们三个人的心理反应或感想一定是相同的。

否则决不会同声说:“俗!”这三个不同的事物中有什么相同的品质使这三个不同的人发生相同的感想?对于清洁成癖的人,天下没有一桩东西是不脏的;同样,俗的东西的多少也跟一个人的风雅的程度成为正比例,但是,不管他评为“俗”的东西的数量的多少,这许多东西里一定有一个像算学中的公因数,做他的批评的根据。

赫胥黎先生讨厌坡(Edgar Poe)的诗,说它好比戴满了钻戒的手,俗气逼人。

这一个妙喻点醒我们不少。

浓抹了胭脂的脸,向上翻的厚嘴唇,福尔斯大夫的大肚子,西哈诺的大鼻子,涕泗交流的感伤主义,柔软到挤得出水的男人,鸳鸯蝴蝶派的才情……都跟戴满钻戒的手一般的俗。

这形形色色的事物间有一个公共的成分——量的过度:钻戒戴在手上是极悦目的。

但是十指尖尖都戴着钻戒,太多了,就俗了!胭脂擦在脸上是极助娇艳的,但是涂得仿佛火烧一样,太浓了。

就俗了!肚子对于人体曲线美是大有贡献的,但假如凸得像挂了布袋,太高了,就俗了!以此类推。

同时我们胸中还潜伏一个道德观念:我们不赞成一切夸张和卖弄,一方面因为一切夸张和卖弄总是过量的,上自媒人的花言巧语.下至戏里的丑表功,都是言过其实、表过其里的。

另一方面也因为人家的夸大反衬出我们的渺小来,所以我们看见我们认为过当的事物,我们不知不觉地联想到卖弄。

不管那桩事物确是在卖弄(像戴满钻戒的手)或是出于不得已(像大肚子)。

因此,我们暂时的结论是:当一个人认为一桩东西为俗的时候。

这一个东西里一定有这个人认为太过火的成分,不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

这个成分的本身也许是好的,不过假如这个人认为过多了。

包含这个成分的整个东西就要被认为俗气。

所以,俗气不是负面的缺陷,是正面的过失。

沉默冷静,不会应酬的人,你至多厌他呆板,偏是有说有笑,拍肩拉手的社交家顶容易变俗。

雷诺尔慈爵士论罗马宗和威尼斯
宗两派绘画的优劣,也是一个佐证:轻描淡绘、注重风韵的画是不会俗的,金碧辉煌、注重色相的画就迹近卖弄,相形之下,有些俗气了。

批评家对于他们认为“感伤主义”的作品,同声说“俗”,因为“感伤主义是对一桩事物过量的反映”——这是瑞恰慈先生的话,跟我们的理论不是一拍就合么?换个角度来说,俗的东西就是可以感动“大多数人”的东西——此地所谓“大多数人”带着一种谴责的意味,不仅指数量说,并且指品质说,是卡莱尔所谓“不要崇拜大多数”的“大多数”,是易卜生所谓“大多数永远是错误的”的“大多数”。

(摘编自钱钟书《论俗气》,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只是俗气,江湖气、泥土气之类也都是只有在文艺里和社交里才能碰见。

B.赫胥黎是依照知识程度来分的不同社会阶级,他们判定俗气的标准也不相同。

C.来自不同社会阶级的人认定不同对象为俗气时的心理反应或感想一定相同。

D.只要量过度了,不论是形式或内容,纵是原本好的东西,也会被认为俗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提出问题:认识俗气之难,然后再进行辩证分析并得出结论。

B.文章先明确指出了赫胥黎俗气说的关键问题,再就何为俗气提出自己的核心观点。

C.第四段先列举了一组“量的过度”的例证,再予以分析说明。

形象生动,清晰明白。

D.文中摘引瑞恰慈先生的话,是为了证明批评家认为“感伤主义”的作品“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俗气与否具有相对性。

比如为赫胥黎先生讨厌的坡(Edgar Poe)的诗,也许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就很唯美。

B.简单朴实的文笔,或觉枯燥但不会嫌其俗气,但堆砌词藻的文章便有俗的可能。

这个例子可证作者观点。

C.作者认为俗气与数量密切相关。

如果被感动的是大多数,那么这个事物就极有可能是俗不可耐的。

D.作者并不完全反对赫胥黎的俗气说,比如俗气与否无关事物本身,随观者而异,这一点作者便明确认同。

答案:
1.C
2.D
3.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