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_张传燧_第三章(中)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下):教育思想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最新资料)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题上卷《中国教育史》第一篇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成均)是我国传说中的学校。
2、(虞庠)是虞舜时期的教育机构。
二、简答1、简答我国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特点:(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西周的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是(学在官府)。
2、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六艺)为纲。
3、西周的学校分为两类:即(国学)和(乡学);国学又分为两级:即(大学)、(小学)。
二、选择题1、在西周负责国之学政的是(C)A、天子B、大司徒C、大司乐D、太宰三、名词解释1、“六艺”:是我国西周时间的教育内容。
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
四、简答题1、简答“六艺”教育内容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六艺”是我国“三代”时期形成的教育内容。
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
“六艺”教育兼顾了当时的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知识,兼顾了人的道德与知识才能两方面的发展要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很好的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六艺”教育提高了人的发展水平,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六艺”形成后对后世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成为了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
(2)为后世学校设置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3)成为后世教育中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目标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西周“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局面被打破的主要表现是(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2、战国时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私学是(儒)、(墨)、(道)、(法)四家。
3、“启发诱导”是(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宽严结合是(孔子)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5、孟子提出的教学原则方法有深造自得、盈科而进、(专心有恒)6、在人性观是孟子与荀子的观点完全不同,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7、荀子将教学过程分为了(闻)、(见)、(知)、(行)四个阶段。
考研《中国教育史》1-16章习题答案
考研《中国教育史》1-16章习题答案答案目录答案 (1)目录 (1)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1)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2)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5)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9)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1)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12)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14)第八章明朝的教育 (17)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18)第十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20)第十一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21)第十二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22)第十三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25)第十四章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26)第十五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28)第十六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32)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
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中国教育史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性 善 论
教育就是扩充“善性”的过程。“人皆 可以为尧舜”。
一、“性善论”与教育的作用
(一)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
孟子认为人性善,人人具有先验的 “良知”、“良能”,生来就具有仁、义、 礼、智四种善端。但他又认为要做个完善 的人,仅有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创造条件, 不断的加以扩充和存养,才能把这些善端 发扬光大,达到完美的境地。从这个意义 出发,孟子重视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 就是“求放心”。
一、“性善论”与教育的作用
(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孟子强调仁政,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比政治本身还重要。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得民 财,善教得民心”。他接受了孔子“庶、 富、教”的思想,主张制民之产的同时, 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万
——《荀子·政事之纪也;《诗》 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 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 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 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 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荀子·劝学》
四、教学主张
羞 恶 之 心 , 义 也
羞 恶 之 心 , 人 皆 有 之
我 固 有 之 也 , 弗 思 耳 矣
仁 义 礼 智 , 非 由 外 铄 我 也
恭 敬 之 心 , 礼 也
恻 隐 之 心 , 仁 也
是 非 之 心 , 人 皆 有 之
恭 敬 之 心 , 人 皆 有 之
恻 隐 之 心 , 人 皆 有 之
开其端,孟子加以系统化、理论化,以伦
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 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
的重要特点。
中国教育史整理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活动1、木器、石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2、火的控制和使用《白虎通》曰:“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
”3、狩猎技术和经验4、采集食物的技术和经验5、共同生活规范的遵守6、语言的使用·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教育方式:结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第二节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1、生产劳动的教育(人工取火、渔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的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第三节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一、学校萌芽的原因·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教育内容的变化三、学校萌芽的传说·成均之学——乐教·虞庠之学——孝的教育小结: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手段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夏、商、西周的教育奴隶社会四个时期:夏:初创时期商:发展时期西周:全盛时期春秋:崩溃时期一、夏代的教育(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1、夏代的社会2、夏代的学校·序(国学,分“东序”和“西序”)表示习射之所。
·校(乡学)3、教育内容·军事教育·宗教教育·人伦道德教育·科学与生产劳动教育二、商代的教育(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1、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文化上:商代成熟的文字作为教育的手段2、商代的学校——根据不同年龄划分教育阶段·大学(右学/瞽宗)·小学(左学)3、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三、西周的教育(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1、西周的社会·分封制宗法制·礼制2、西周的学校a 设置完备(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乡(地方学校)(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五学(天子所设的大学):上庠瞽宗辟雍东序成均b、行政和管理形成一定的制度·教育行政大司乐、大司徒·学校管理开学、课程安排、课程难易、考核、奖惩3、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学在官府”(“学术官守”) a 、什么是“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3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分析战国时期私学兴盛的原因。
答:自公元前475年起至公元前221年止,中国进入了战国历史时期,私学兴起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呈现出鼎盛的状态,无论在其规模、人数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上。
促使私学兴盛的主要原因在于:(1)经济状况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转变时期,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在奴隶制的母胎里逐渐成熟,生产力大解放,生产大发展,经济状况大为改观,为更多的人脱离物质生产从事脑力劳动,为思想、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丰裕的物质产品和更宽广的活动舞台。
(2)养士之风盛行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争雄加剧,一国之内公室与私门的争斗也愈演愈烈,因之养士之风大盛,士阶层的活跃,为战国时期私学和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广泛的社会基础。
由于各国执政者竞相养士,使士成为一种受人青睐的职业,于是,士就成了人们择业的对象,人们竞相学习做士,形成一股社会风气。
由于士需经过一定的学习与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需要拜师求学,这就促进了私学的大发展。
(3)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形成蔚为大观的诸子纷争局面则是在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局面,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影响和吸取。
为了发扬本学派的观点,各家就大力的提倡教育,对其进行宣传,大量兴办私学也成为主要的方式,也直接推动战国时期私学的兴盛。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和百家争鸣展开,促进了私学的繁荣,可以说有多少家学派就有多少家私学,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则为儒、墨、道、法四家私学。
2.试述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
答:(1)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稷下学宫的出现意味着先秦士阶层发展的登峰造极,也表现了养士之风的制度化。
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稷下学宫与之前的官学、与同时代的一般私学、与以后时代的官、私学校相比,都显得独具特色。
①稷下学宫的性质ⅰ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由于养士、用士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目的,这就决定了它是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的学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第一章远古至先秦时期教育变迁概况一、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萌芽1. 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集体生活、生产劳动和宗教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通过口头传授、模仿和实践来进行。
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学校。
在我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雏形,如《尚书》中提到的“大学”、“小学”。
3.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承生产经验、社会规范和宗教信仰,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1. 夏代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以祭祀、军事和农业生产知识为主。
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教育内容与当时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 商代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学”、“小学”等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
大学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小学则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包括宗教、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3. 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制度更加完善,分为“国学”和“乡学”两大类。
国学设在国都,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乡学设在地方,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1.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的争霸和学术思想的繁荣,私学应运而生。
私学不受国家控制,由学者自行设立,传授自己的学说和主张。
2. 诸子百家纷纷设立私学,如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等。
私学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3. 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官学对教育的垄断,使教育更加普及,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繁荣。
同时,私学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政治、文化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主张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 孔子强调“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来进行。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中国教育史_张传燧_第三章(中)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下):教育思想
第三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下):教育思想1.课时:10课时。
2.教学课型:理论课。
3.教学目的和要求:(1)目的:了解各家(主要是儒家和墨家)教育实践及其教育思想的特点、内容。
(2)首先是阅读课本;其次是阅读教育名著;再次是浏览参考资料。
4.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西周教育的特点、“六艺”教育的起源、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
5.教学方法、手段、媒介(教学媒介指教科书、板书、多媒体、模型、标本、挂图、音像等教学工具):教材、光碟、板书。
6.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育思想:儒、墨、道、法、名家——主要讲孔墨孟荀和《中庸》、《学记》、《大学》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4课时)一、生平与教育实践活动“野合而生孔子。
”“丘,山丘也”。
从事过低贱的职业(委吏、乘田),从事过政治活动(中都宰、司空、司寇),但时间不长。
主要从教育(办私学)职业,直到逝泄,长达40年,学生为:第子3000,贤者72。
学生背景复杂,大多贫贱,“有教无类”,广开学路,推行普及教育。
教育内容:“六艺”,重视文化、道德、理想教育,教育方法:启发式、固材施教,、循循善透、游历考察,示范榜样。
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系统完备的教育思想。
孔乙的教育思想包括对教育作用的看法、教育目的看法、教育对象的看法、课程教学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看法、教师的看法。
二、“庶富教”与“习相远”——教育作用观 (一)“庶富教”的教育社会作用思想 1.“富教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2.“德政论”——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二)“习相远”的教育个体作用思想1.人性论基础——“性相近”性? 近?(异、同、近) (如何理解)“性习论”与“学知论” 说明人皆有接受教育的能性。
2、教育作用——“习相远”习?远?(区别,差别)说明存在个别差异。
但个别差异,一方面是天生的(性相近),一方面更是后天形成的”(习相远);个别差异,一方面是困材施教的依据,一方面又是因材施教的结果。
中国教育简史考试大纲
中外教育简史中国教育简史大纲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中国原始教育的内容:1、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
2、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
3、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学校教育的萌芽:1、成均:五帝时代的“大学”,以乐教为主。
2、虞庠之学:教育内容侧重于敬老慈幼。
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1、夏代的学校有学、校、序等。
夏尚武,军事教育是序、校的重要教育内容。
2、商代的学校瞽宗是新见于商代的一种学校。
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习礼、习武及进行读、写、算的教学。
其中习礼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祭祀和乐歌;习武的内容主要是习射。
二、西周的教育1、“学在官府”的教育行政体制“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意指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师不分。
2、西周的官学系统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专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又分设大学与小学。
天子所设大学,有“五学”之称,即中“辟雍”,南“成均”,北“上庠”,东“东序”,西“瞽宗”。
诸侯所设的大学称“泮宫”。
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
三、以“六艺”为纲的教育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书、数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是“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礼”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是政治伦理道德教育课。
“乐”和“礼”紧密相联、互为表里。
乐修内,礼修外。
乐和礼共同构成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
乐是综合艺术课。
“射”、“御”之教是军事训练课。
“书”、“数”之教是基础文化课。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学术下移与士阶层崛起学术文化开始挣脱官守的藩篱,向民间扩散。
而士阶层在这次学术扩散中起到了桥梁和急先锋的作用。
4《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清单
1成均选择题*2庠都选择题*3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选择/论述题*4学在官府选择题★★★★5国学和乡学选择题★★6大学和小学选择题★★7六艺教育选择题★★★★★9官师合一选择题★10六经/“庶、富、教”/有教无类/学而优则士选择题★★13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师观、道德教育 )论述题★★★★★14稷下学宫选择题★★★★★15素丝说选择题★★★16《学记》/教学原则选择题★★★★★17四书选择题★18《大学》选择题★★★19稷下学宫的特点及意义论述题★★★★★20道家的教育思想论述题★21法家的教育思想论述题★22《中庸》的主要内容论述题★23墨子的教育思想论述题★24孟子的教育思想(明人伦、大丈夫、教学观)论述题★★★25荀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方法、教师观 )论述题★★★★26太学选择题★★★★27鸿都门学选择题★★★★28宫邸学选择题★29郡国学选择题★30书馆选择题*31经馆选择题*32察举制度选择题★33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选择题*34“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选择题★★★★★35王充的教育思想论述题★36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贤良策》与文教政策)论述题★★★★★37四馆选择题★38总明观选择题★39九品中正制选择题★40国子学选择题★★41《颜氏家训》选择题★★★42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士大夫教育、家庭教育)论述题★★★★43傅玄的教育思想选择/论述题*44“ 六 学 一 馆 ’选择题★45国子监选择题★★46《师说》选择题★★★47隋唐学校教育制度特点/发展论述题★★★48科举制度/产生与发展/考试方法/与学校的关系/影响选择/论述题★★★★★49韩愈的教育思想/师道观论述题★★★★原始中国古代教育史原始时期的教育夏、商、西周与 春 秋 时 期 的 教 育战国时期的教育秦汉时期的教育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的教育隋唐时期的教育1/33/3。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一、简答1、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目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2)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3)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4)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2、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发展,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成为可能;(2)社会事务日渐繁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3)文字的产生,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奴隶主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基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主要体现为官师合一和政教合一,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学在官府的这种历史现象源于西周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
即“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普通百姓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世卿世禄”制。
在这种体制下,统治阶级对教育高度垄断,故而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2.六艺:是西周学校的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类似政治伦理课,包括了当时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总观六艺教育体现出了文武兼备、德才兼备、内外兼修,忽视自然科学等特点,它反映了当时西周社会“修己治人”的教育目标,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对其后的教育家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所谓无类指无差等:无出身贫富之差、无地域国家之分、无年龄的限制。
该主张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促进了私学教育的发展。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对教学方法的精辟阐述。
按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中国教育史》简明复习提纲
《中国教育史》简明复习提纲《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1.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制度。
2.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教育)。
3.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历史意义)。
4.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学思想、关于教师问题的主张。
5.稷下学宫的性质与特点、办学方针。
6.墨家教育思想(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
7.孟轲的教育思想(人性论与教育作用论、教育目的)。
8.荀况的教育思想(人性论与教育作用论、教育目的、论学习过程、论教师)。
9.法家教育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0.《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关于学习过程的主张:学、问、思、辩、行)、《学记》(教育作用、教学原则、教学相长)。
11.汉代的文教政策(演变历程、“独尊儒术”及其历史影响)。
12.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官学(太学、鸿都门学、文翁兴学、师法家法)、私学(“著录弟子、及门弟子”)。
1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关于文教政策的主张、性三品说、道德教育思想)。
14. 王充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论学习)。
1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五经课试法”、国子学、“四学馆”、国子寺)。
16.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及儿童教育思想。
17.隋唐时期的中央教育行政制度(国子监)、学校教育制度(“六学一馆”、“六学二馆”)、科举制度。
18.韩愈的教育思想(人性论与教育作用论、《师说》及关于教师问题的主张)。
19.北宋初年的三次兴学运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提举学事司)、分斋教学(苏湖教法)、元代的中央官学(回回国子学、“升斋等第法”与“积分法”)与地方官学(社学)、宋元时期的书院(宋初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学规》)。
20.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主持“熙宁兴学”、人才理论)。
21.朱熹的教育思想(关于“小学”、“大学”教育的主张;“朱子读书法”)。
22.明代国子监的“监生历事制度”、明代的科举。
23.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YCW)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1.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制度(1)夏朝的文教政策:以射造士(夏朝为政尚武,为适应其需要);学校教育制度:国都设序,地方设校,夏统治者重视军事、宗教、人伦道德教育。
(2)商朝的文教政策:以乐造士(奴隶主贵族已经形成强烈的宗教意识,敬事鬼神成为商代文化思想的特点,礼乐由此而生,成为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制度: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瞽宗为贵族弟子学习礼乐的地方。
(3)西周的文教政策:以礼造士(周人尊礼尚施,统治者重视礼的社会政治作用),学在官府学校教育制度:国学(于王都),包括大学(辟雍、学宫……)和小学;乡学(于王都郊外的地方学校)。
2.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教育)(1)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朝的典章制度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
(2)乐:包括歌咏、舞蹈、演奏乐器……(3)射:拉弓射箭。
(4)御:驾驭战车的技能。
(5)书:读书、写字。
(6)数:计数。
六艺教育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体现了文武兼备。
3.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历史意义(1)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2)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
(3)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
(4)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产生重大变化。
4.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的作用、对象、目的)A.教育作用(1)社会作用:从庶(有较多劳动力)——富(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教(使人民受到伦理道德教育,懂得安分守己)三者先后顺序关系最先论述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在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方面:提出“性相近,习相远”,揭示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B.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打破了贵族对于学校教育的垄断,扩大教育范围到一般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
中教简-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夹谷会齐
孔子辞官带着他的
弟子周游列国,度 过了14年的流亡生 活。
周游列国
晚年孔子专心从事文献 整理和教育事业。编 《诗》、《书》,定 《礼》、《易》、 《乐》,修《春秋》。
杏坛礼乐
公元前479年73岁 的孔子去世,其弟 子皆守墓三年,唯 有子贡守墓六年, 然后离去。
治任别归
4.法家私学 法家私学活动比较集中于‚三晋‛(韩、赵、 魏),而与子夏的讲学关系十分密切。这些法家 人物中,如李俚、吴起就是子夏的学生,魏文侯 本人也奉子夏为师。商鞅则又是李俚的学生。魏 文候所尊师的段干木、田于方,也出于子夏之门。 子夏的教育活动对于前期法家确实起着孕育的作 用。
他们是先秦法家的主要的激进派,锐意提倡耕战, 主张代表,地主阶级严刑峻罚。商鞅用自己的学 说指导了秦国的变法运动,韩非的理论则为秦始 皇所采用。他们扬弃了道家的虚无主义,批判墨 家的阶级调和思想,与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也表现 出严重的分歧,展开了长期的争论。
第一节 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
第二节 官学衰落与私学勃兴
第三节 孔子教育思想
第四节 墨子教育思想
第五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 荀子教育思想
第七节 《大学》与《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
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目录
01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 育
02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03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 育
04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 育
0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教育
06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 育
目录
07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 的教育
08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09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 争前的教育
010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 代转折
011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012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 期的教育
目录
013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 时期和20世纪20年 代的教育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
015 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教育
014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 期的教育
第一节 “五四” 新文化运 动对封建 教育的批 判与变革
0 2
第二节 新文化运 动影响下 的教育思 潮
0 3
第三节 学校教学 方法的改 革与实验
0 4
第四节 1922年 “新学制”
0 5
第五节 收回教育 权运动与 教会教育 的变革
0 6
第六节 新民主主 义教育的 发端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 育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0 1
第一节 国民政府 时期的教 育政策
0 2
第二节 国民政府 的教育制 度和管理 措施
0 3
第三节 国民政府 各级教育 的发展
0 4
第四节 杨贤江的 教育思想
(完整word)中国教育史重点
(完整word)中国教育史重点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1。
简述教育起源的概况。
2.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
3。
试述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学校类型及其教育内容。
4.分析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春秋时期1.简述私学兴起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2。
试论孔子的教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3。
试论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4.简论墨家的科技教育思想及特点。
第三章战国1.简述百家争鸣的特点及意义.2。
简述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3。
试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4。
简论《学记》的教学思想及当代价值。
第四章秦汉魏晋南北朝1.简述汉代文教政策的内容。
2.简述汉代太学的教育活动及特点。
3.分析察举制的主要内容和利弊。
4。
简述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
5。
试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和主要利弊。
6.简述王充的学习论。
7。
试论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第五章隋唐五代1。
简述隋唐文教政策。
2。
简述隋唐学校教育体制。
3。
简述唐代科举制的实施。
4.试论科举制的利弊得失.5。
论述韩愈的人才思想。
6.试论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宋辽金元1。
简述熙宁元丰兴学的主要改革措施。
2.试述书院的特点及对当代高等教育的价值。
3.简述蒙养教材的种类及编写特点.4。
试析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
5。
简述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及意义.第七章明清1.简述明清文教政策及其特点。
2。
简述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3.简论王夫之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
4.试分析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第八章鸦片战争1。
试析洋务学堂的类别及特点.2。
简述留学教育的意义。
3. 试论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第九章戊戌维新1。
简述“百日维新”中教育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2. 试评康有为《大同书》中的理想教育制度.3. 试论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4. 试分析严复“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第十章新政时期1。
简述“癸卯学制”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2.简述科举制被废除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第一章:中国教育史的起源1.中国教育的起源:早期的中国教育始于原始社会时期,主要是通过家庭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部落长老传授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
2.古代先秦教育:先秦时期,教育主要通过私塾、家庭和师友相传来进行。
教育内容注重道德伦理、礼仪习俗和文化知识,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实践。
3.秦汉时期的教育:秦朝实行教育制度统一,推行儒家教育,并设立官方学校来培养人才。
汉朝时期,封建贵族开始设立私塾,培养士人,并逐渐发展出以科举制度为主导的官方教育。
第二章: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1.唐宋时期的教育: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使得科举成为官方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宋朝时期,封建文化达到巅峰,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推动了国子监等学堂的发展。
2.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元朝时期,西学东渐,对传统儒学的影响逐渐显现。
明代开始出现了民间教育的兴起,同时官方教育也得以发展。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封建主义教育制度逐渐形成。
3.近代以来的教育变革: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尝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继续现代化。
第三章: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1.新中国教育的创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教育体制,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新的教育体系。
普及教育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
2.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新中国大力普及教育,推行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兴办农村小学、部队办学等。
1980年代开始,素质教育成为重要议题,教育内容开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1952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1959年设立了第一所独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
开放以后,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民办高校和国际合作办学逐渐兴起。
4.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
第二章 中国教育史(夏商周春秋时期的教育)
夏 曰 校 上《 , 》孟 殷 子 曰 序 滕 , 文 周 公 曰 庠 , 学
·
商代的教育内容
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军事教育
礼乐教育
书数教育
商代的教育内 容
思想政治教育
1、奴隶主为加强统治的 需要,极力提倡宗教 迷信,将本族祖先作 为至高无上的神。 2、孝是社会道德的准则, 也是思想教育的中心 内容。 3、 学习先王的治国经 验,巩固统治地位。 夫 孝 , 德 之 本 也 , 教 之 所 由 生 也 。
3、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祭之容、 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国学的教育内容
乡学的教育内容
1、六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飨礼
2、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 宾客
3、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 制。 4、乡三物:六德,包括知、仁、圣、义、中、和 ;六行,包括孝、友、睦、姻、任、恤;六艺, 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1、右学和瞽宗属于大 学性质,是一种新型 的教育机构。
2、右学和瞽宗以乐教
为主,是奴隶主贵族
子弟学习礼乐的场所。
小 学 , 在 国 中 王 宫 之 东 。
商代的地方学校
则 三 代 共 之 , 皆 所 以 明 人 伦 也
商代的“庠”“序” 也是从前代承袭下来 的,其中“庠”以养
老为主,同时对年青
一代进行教化;“序” 是习射和习礼相结合 的教育机构。
以上各学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利益,提出了各种各
样的治国方案,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各学派
之间既相互渗透,又展开激烈争论,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高等学府,因齐国君主在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下):教育思想1.课时:10课时。
2.教学课型:理论课。
3.教学目的和要求:(1)目的:了解各家(主要是儒家和墨家)教育实践及其教育思想的特点、内容。
(2)首先是阅读课本;其次是阅读教育名著;再次是浏览参考资料。
4.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西周教育的特点、“六艺”教育的起源、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
5.教学方法、手段、媒介(教学媒介指教科书、板书、多媒体、模型、标本、挂图、音像等教学工具):教材、光碟、板书。
6.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育思想:儒、墨、道、法、名家——主要讲孔墨孟荀和《中庸》、《学记》、《大学》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4课时)一、生平与教育实践活动“野合而生孔子。
”“丘,山丘也”。
从事过低贱的职业(委吏、乘田),从事过政治活动(中都宰、司空、司寇),但时间不长。
主要从教育(办私学)职业,直到逝泄,长达40年,学生为:第子3000,贤者72。
学生背景复杂,大多贫贱,“有教无类”,广开学路,推行普及教育。
教育内容:“六艺”,重视文化、道德、理想教育,教育方法:启发式、固材施教,、循循善透、游历考察,示范榜样。
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系统完备的教育思想。
孔乙的教育思想包括对教育作用的看法、教育目的看法、教育对象的看法、课程教学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看法、教师的看法。
二、“庶富教”与“习相远”——教育作用观 (一)“庶富教”的教育社会作用思想 1.“富教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2.“德政论”——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二)“习相远”的教育个体作用思想1.人性论基础——“性相近”性? 近?(异、同、近) (如何理解)“性习论”与“学知论” 说明人皆有接受教育的能性。
2、教育作用——“习相远”习?远?(区别,差别)说明存在个别差异。
但个别差异,一方面是天生的(性相近),一方面更是后天形成的”(习相远);个别差异,一方面是困材施教的依据,一方面又是因材施教的结果。
三、“君子、成人”与“有教无类”——教育目标与教育对象观(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观与教育机会均等的大众教育观)(一)“学优则仕”与“君子、成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观。
1.学优则贤:贤人政治2.贤则为仕:专家治国成人——理想目标: 六德士——————————————学优————————————仕孔子从施行“仁政”的社会政治理想出发,主张教育应通过培养贤能之士来为社会政治服务,以实现他所谓“贤人政治”的伟大理想。
他把贤能之士称作“君子”、“成人”。
他认为,“君子”应具备智仁勇“三德”;“成人”则应具备“六材”,明确提出了培养的人的规格问题。
所谓“三德”即“三道”,(合格标准)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宪问) 所谓“六材”即:(最理想标准)“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卡庄子之勇,冉求之艺,纹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他认为,只有具有这些方面的综合素养,才能做到“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的治国目的。
“安人”即“治人。
”(二)“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观 1.与贵族精英教育相对的平民大众教育观;2.全民性、全体性、大众化教育观;3.民主、平等、一视同仁的学生观。
有权无类: 平等当仁不让: 民主后生可畏: 发展这是政治、文化、学术下移,贵族地位下降,庶民(自由民)地位上升的反映,是他广开学路教育思想的表现,适应了士阶层出现后人们要求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的需要。
这种思想成为他举办私学招收生徒的指导方针,他通过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把这些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常要的不同类别的人材(贤才)。
问题:“性习论”与“有教无类”是什么关系?四、“文引忠信”与“启发诱导”——课程与教学观(一)关于教学内容即课程(“文引忠信”课程观)1.内容:“子以四教:文引忠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伦理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伦理道德教育重于文化知识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渗透在文化知识教育之中进行。
2.课程:分科课程教学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
(教材P72)3.教材: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删定序修”,为古代学校教材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4.课程与教学的特点:(1)偏重社会人事,排除宗教迷信;(2)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3)重视人伦道德教育;(4)重视系统知识学习。
(二)“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温故知新、德智统一、好学敏求、学行结合。
1.因材施教 (1)前提:了解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别。
方法:a 、谈话;b 、观察;目的: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个性化) (2)因材施教的两层指意 A .因材施科——分科教学(四科) B .因材施教——问仁、言志、问考、问行2.启发诱导(1)基本含义(2)基本要求(3)具体做法:a 、由浅入深;b 、就迈取譬;c 、叩其两端;d 、由博返约方法:谈话法、问答法孔 子:谈—仁德—收徒—抽象到个体(实用理性) 生—师苏格拉底:问—美德—演讲—具体到抽象(思辨理性) 师—生区别:教育实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3.学行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Array(1)贤贤事君事父交友:谓之学(学行统一)(2)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实践第一(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实践目的4.德智统一(修德讲学)(7·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5.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6、好学慎思敏求“三省”、“六学”、“九思”(三)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观察法、实践法学生是成人,所以“问、讨、习、行”等法用得多。
五、“立志力行”与“本仁约礼”——理想道德教育观(一)“立志本仁约礼”的道德教育内容观4、力引—“引”(外铄): 社会政治实践5、中庸:与个性张狂6、改过:7、主动:“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爱。
”(述而)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 主体自觉(三)“有知便有德”与“德为智之师”德育与智育的关系:相辅相成“未知,焉得仁?”(公治长) “有德者,必有言”(宪问)2.德为智之帅:“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有言者不必有德”;“巧言乱德”3.修德讲学统一:智德统一六、“学而不厌”与“海人不倦”——教师风范与教师观1.为什么说孔子是“至圣先师”、“万代师表”?2.你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才算好老师(或理想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一)志向远大,孜孜以求——理想信念志者安之,明友信之,少者怀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二)忠诚博爱,无怨无悔“忠焉,能毋诲乎?爱之,能勿劳乎?”孔子爱生的表现: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子)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三)诲人不倦,无私奉献——“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而已矣。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侮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耳。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五)学而不厌,温故知新——(教师知识观与学习观)“敏求”、“好学”、“不耻下问”、“学无常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无知之师: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敏以求之。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吾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之。
什么是“好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好学”: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1.知识即美德颜回“好学”:(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六)平等民主,教学相长1.平等发展的学生观(1)有教无类,吾未尝无诲焉。
(平等)(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发展)2.民主的教学观“当仁,不让于师。
”(民主)“各言其志。
”(民主)3.教学相长的教学观“起予者,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回也,非助予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
”(七)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孔子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子贡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厌,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为弟子不能学也。
”第二节墨子的教育思想(2课时)一、生平与教育实践活动孔子死后才出生,手工业者、科技家、宋国大夫,从事教育,不脱离实践,学派:显学?绝学?文化观——法夏不法周社会观——节俭、薄葬、兼爱、交利(平均)政治观——尚同、专制宗教观——天命、神、赏罚这些都影响到其教育思想的特色。
二、教育作用思想(一)关于教育的社会作用社会改良有道者劝以教人:教什么?教义—知义—兼爱(二)关于教育的个体作用“染丝说”—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染丝说”与“性相近”的区别。
哪个更科学?三、教育目标与对象思想(一)目标士兼士与别士别士:偏爱兼士:兼爱兼士的规格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献身精神综合型人才:道德文化智慧技能(‚为身之所恶以知识能力成人之所急。
‛)(经说上)创造型人才:述而且作与孔不同(述而不作)(二)教育对象1.农与工肆之人:农民、手工业者、商人2.匹夫徒步之士:3.上说王公大人:“周行天下,上说下教。
”(庄子,天下)比孔子“有教无类”更广泛“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反映了“兼爱”“尚同”的社会理想和人人都接受教育的教育机会均等思想。
四、教学思想(一)教育内容思想1.政治与道德教育——厚乎德行教育目标规格的要求兼爱(仁)、尚同、非攻、节用、节葬、天志、鬼神。
2.文史知识教育和名辩教育——辩乎言谈教育目标规格和社会政治实际的要求:“辩”“诵先王之道,通至人之言,习六艺之论,学百国春秋,名辩学(逻辑学)3.科技教育——博乎道术道术:手工业者谋身之本“各从事其所能”自然科学与技术、知识、能力、技能。
1.因材施教,量力所至“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
”“深起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2.强说强为,不叩必鸣:主体主动原则强力:《中教通》P303,“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
”3.述作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述”是基础,“述”即“诵”、“通”、“习”,“作”是提高、发展”,“益多”。
4.行为学本,合其志功“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信身而从事”“合其志功而观焉”、动机与效果“行”及“从事”;“动则事”。
第三节孟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课时)一、生平(-372—-289)及其教育实践活动孟子的故事: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私淑孔子:环境影响,家庭教育,理想志向乐教英才,舍生取义,浩然之气,民贵君轻,个性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