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_张传燧_第三章(中)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下):教育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下):教育思想

1.课时:10课时。

2.教学课型:理论课。

3.教学目的和要求:

(1)目的:了解各家(主要是儒家和墨家)教育实践及其教育思想的特点、内容。

(2)首先是阅读课本;其次是阅读教育名著;再次是浏览参考资料。

4.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西周教育的特点、“六艺”教育的起源、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

5.教学方法、手段、媒介(教学媒介指教科书、板书、多媒体、模型、标本、挂图、音像等教学工具):教材、光碟、板书。

6.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育思想:儒、墨、道、法、名家——主要讲孔墨孟荀和《中庸》、《学记》、《大学》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4课时)

一、生平与教育实践活动

“野合而生孔子。”“丘,山丘也”。

从事过低贱的职业(委吏、乘田),从事过政治活动(中都宰、

司空、司寇),但时间不长。

主要从教育(办私学)职业,直到逝泄,长达40年,学生为:

第子3000,贤者72。学生背景复杂,大多贫贱,“有教无类”,广

开学路,推行普及教育。

教育内容:“六艺”,重视文化、道德、理想教育,

教育方法:启发式、固材施教,、循循善透、游历考察,示范榜样。

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系统完备的教育思想。

孔乙的教育思想包括对教育作用的看法、教育目的看法、教育对象的看法、课程教学

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看法、教师的看法。

二、“庶富教”与“习相远”——教育作用观 (一)“庶富教”的教育社会作用思想 1.“富教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2.“德政论”——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二)“习相远”的教育个体作用思想 1.人性论基础——“性相近”

性? 近?(异、同、近) (如何理解) “性习论”与“学知论” 说明人皆有接受教育的能性。 2、教育作用——“习相远” 习?远?(区别,差别)

说明存在个别差异。但个别差异,一方面是天生的(性相近),一方面更是后天形成的”(习相远);个别差异,一方面是困材施教的依据,一方面又是因材施教的结果。

三、“君子、成人”与“有教无类”——教育目标与教育对象观 (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观与教育机会均等的大众教育观)

(一)“学优则仕”与“君子、成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观。 1.学优则贤:贤人政治 2.贤则为仕:专家治国

成人——理想目标: 六德

士——————————————学优————————————仕

孔子从施行“仁政”的社会政治理想出发,主张教育应通过培养贤能之士来为社会政治服务,以实现他所谓“贤人政治”的伟大理想。他把贤能之士称作“君子”、“成人”。

他认为,“君子”应具备智仁勇“三德”;“成人”则应具备“六材”,明确提出了培养的人的规格问题。 所谓“三德”即“三道”,(合格标准)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 所谓“六材”即:(最理想标准)

“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卡庄子之勇,冉求之艺,纹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他认为,只有具有这些方面的综合素养,才能做到“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的治国目的。“安人”即“治人。”

(二)“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观 1.与贵族精英教育相对的平民大众教育观; 2.全民性、全体性、大众化教育观; 3.民主、平等、一视同仁的学生观。

有权无类: 平等 当仁不让: 民主 后生可畏: 发展

这是政治、文化、学术下移,贵族地位下降,庶民(自由民)地位上升的反映,是他广开学路教育思想的表现,适应了士阶层出现后人们要求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的需要。

这种思想成为他举办私学招收生徒的指导方针,他通过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把这些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常要的不同类别的人材(贤才)。

问题:“性习论”与“有教无类”是什么关系? 四、“文引忠信”与“启发诱导”——课程与教学观 (一)关于教学内容即课程(“文引忠信”课程观) 1.内容:

“子以四教:文引忠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伦理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伦理道德教育重于文化知识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渗透在文化知识教育之中进行。

2.课程:分科课程教学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教材P72) 3.教材: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删定序修”,为古代学校教材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4.课程与教学的特点:

(1)偏重社会人事,排除宗教迷信; (2)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 (3)重视人伦道德教育; (4)重视系统知识学习。

(二)“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观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温故知新、德智统一、好学敏求、学行结合。 1.因材施教 (1)前提:了解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别。方法:a 、谈话;b 、观察;目的: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个性化) (2)因材施教的两层指意 A .因材施科——分科教学(四科) B .因材施教——问仁、言志、问考、问行 2.启发诱导 (1)基本含义 (2)基本要求

(3)具体做法:a 、由浅入深;b 、就迈取譬;c 、叩其两端;d 、由博返约 方法:谈话法、问答法

孔 子:谈—仁德—收徒—抽象到个体(实用理性) 生—师 苏格拉底:问—美德—演讲—具体到抽象(思辨理性) 师—生

区别:教育实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3.学行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Array(1)贤贤事君事父交友:谓之学(学行统一)

(2)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实践第一

(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

对,虽多,亦奚以为?”实践目的

4.德智统一(修德讲学)(7·3)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5.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6、好学慎思敏求

“三省”、“六学”、“九思”

(三)教学方法

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观察法、实践法

学生是成人,所以“问、讨、习、行”等法用得多。

五、“立志力行”与“本仁约礼”——理想道德教育观

(一)“立志本仁约礼”的道德教育内容观

4、力引—“引”(外铄): 社会政治实践

5、中庸:与个性张狂

6、改过:

7、主动:“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爱。”(述而)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 主体自觉

(三)“有知便有德”与“德为智之师”

德育与智育的关系:相辅相成

“未知,焉得仁?”(公治长)

“有德者,必有言”(宪问)

2.德为智之帅:“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有言者不必有德”;“巧言乱德”

3.修德讲学统一:智德统一

六、“学而不厌”与“海人不倦”——教师风范与教师观 1.为什么说孔子是“至圣先师”、“万代师表”?

2.你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才算好老师(或理想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 (一)志向远大,孜孜以求——理想信念 志者安之,明友信之,少者怀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二)忠诚博爱,无怨无悔

“忠焉,能毋诲乎?爱之,能勿劳乎?” 孔子爱生的表现: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子)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三)诲人不倦,无私奉献——“职业道德”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而已矣。”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侮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耳。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五)学而不厌,温故知新——(教师知识观与学习观)

“敏求”、“好学”、“不耻下问”、“学无常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无知之师: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吾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之。 什么是“好学”?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好学”: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1.知识即美德

颜回“好学”: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六)平等民主,教学相长

1.平等发展的学生观

(1)有教无类,吾未尝无诲焉。(平等)

(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发展)

2.民主的教学观

“当仁,不让于师。”(民主)

“各言其志。”(民主)

3.教学相长的教学观

“起予者,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回也,非助予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

(七)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孔子为万世师表的圣人:

子贡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厌,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为弟子不能学也。”

第二节墨子的教育思想

(2课时)

一、生平与教育实践活动

孔子死后才出生,手工业者、科技家、宋国大夫,从事教育,不脱离实践,学派:显学?绝学?

文化观——法夏不法周

社会观——节俭、薄葬、兼爱、交利(平均)

政治观——尚同、专制

宗教观——天命、神、赏罚

这些都影响到其教育思想的特色。

二、教育作用思想

(一)关于教育的社会作用社会改良

有道者劝以教人:教什么?教义—知义—兼爱

(二)关于教育的个体作用

“染丝说”—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染丝说”与“性相近”的区别。哪个更科学?

三、教育目标与对象思想

(一)目标士

兼士与别士

别士:偏爱

兼士:兼爱

兼士的规格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献身精神

综合型人才:道德文化智慧技能(?为身之所恶以

知识能力成人之所急。?)(经说上)创造型人才:述而且作与孔不同(述而不作)

(二)教育对象

1.农与工肆之人:农民、手工业者、商人

2.匹夫徒步之士:

3.上说王公大人:

“周行天下,上说下教。”(庄子,天下)比孔子“有教无类”更广泛

“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

反映了“兼爱”“尚同”的社会理想和人人都接受教育的教育机会均等思想。

四、教学思想

(一)教育内容思想

1.政治与道德教育——厚乎德行

教育目标规格的要求

兼爱(仁)、尚同、非攻、节用、节葬、天志、鬼神。

2.文史知识教育和名辩教育——辩乎言谈

教育目标规格和社会政治实际的要求:“辩”

“诵先王之道,通至人之言,习六艺之论,学百国春秋,名辩学(逻辑学)

3.科技教育——博乎道术

道术:手工业者谋身之本“各从事其所能”

自然科学与技术、知识、能力、技能。

1.因材施教,量力所至

“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

“深起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2.强说强为,不叩必鸣:主体主动原则

强力:《中教通》P303,

“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

3.述作结合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述”是基础,“述”即“诵”、“通”、“习”,“作”是提高、发展”,“益多”。4.行为学本,合其志功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信身而从事”

“合其志功而观焉”、动机与效果

“行”及“从事”;“动则事”。

第三节孟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课时)

一、生平(-372—-289)及其教育实践活动

孟子的故事: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私淑孔子:环境影响,家庭教育,理想志向

乐教英才,舍生取义,浩然之气,民贵君轻,个性自由。

君子有三乐:父母俱有,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尽心上)

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教育家,“亚圣”。 稷下先生、卿、上大夫。

批判法家的耕战,主张非攻;“仁政” 民本、自由(自我) (群体)、(个体) 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一)仁政学论与教育的社会作用 1.仁政—人论为基 孝悌为本

?老吾老及人之老,

①“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幼吾幼及人之幼?

②“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死亡。”

2.教育——明人论——实现社会改良: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 “善教民爱之”,“善教得民心”。

通过教育,申明孝悌之义:“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谁来“谨教”,谁来“申义”?

3.教师:知识分子——教师——为仁义者。 (二)性善论与教育的个体作用

1.性善论

(1)人具有“四心”:恻隐、羞恶、恭敬、是非

(2)善 端: 仁 义 礼 智

本性向善————可能性 (3)良知良能——“生知”

2.教育——扩充、 寻求————现实性 (发展)(找回) 善端 保存

“人皆可以为尧舜”

丢失 恶 寻求 善 三、教育目标及其规格

(一)教育目标及其理想人格

尧 舜:“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上)——理想目标及其人格 大丈夫: ——一般目标及其规格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士穷不失义,大不离道。……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

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自由)

● “浩然之气”、“舍生取义”——为真理、正义而献身! ●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尽心上) 道智技知 德慧能识

(二)“英才”——教育对象观:把什么人培养成为上面的那种人? (三)理想人格培养 1.持志养气 持:坚持、保持、维持——坚定理想 养:修养、培养、培植 2.磨炼意志 疢疾——疢(chen ):热病。 3.养心寡欲 不追求物质享受,澹泊物欲 4.严格要求 反求诸已。 四、教学思想

(一)主动性——主动学习

自得: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内求法——对铄法 (二)引发诱导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如跃:跃跃欲试——欲罢不能 (三)循予渐进

“源泉混混,不合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离娄下)打好基础,逐步提高。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尽心上)(达到一钉程度、阶段)

(四)博学深思

1.博学而详说之 交物——威性经验 2.深思:深造——深思 内求即思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五)因材施教 教者五:针对五种人采取不同教法。 (六)教学艺术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自然教育)

善言善道:“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尽心)

教学内容:人伦(人文社会学科知识) 教 材:读、书、礼、春秋

第四节 荀子的教育思想

(1课时)

一、生平与教育实践活动 -551—-479 孔 72岁

战国未年赵国人 -372—-289 孟 83岁

-313—-238 穆 75岁

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最为老师。 卿、列大夫,思想集大成者

(仁礼结合)

仁 仁 政:子思→孟子 发挥孔子“仁” 礼 德法结合:子夏→荀子 隆礼:发展孔子“礼”思想

隆:推崇、崇尚

荀子体现出了合的倾向和努力,具有超前性,到汉董仲舒才实现。 齐、赵、奏、楚

德 礼 法 刑。 二、关于教育作用思想

(一)礼法思想与教育的社会作用

1.礼法思想 “群”—社会性—礼法

①“群”即群体、社会 人类存在的社会

②“礼法”则是人类制定出来维系社会秩序的规范准则。

有礼法,社会则一而治宁,无礼法则裂而乱。

“礼法”就是“群居(社会)合一(统一)之道“。

2.教育——“为之,人也。”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

既治四海平。”(赋)

(二)性恶论与教育的个性作用 1.性恶论 与孟子相对 性:①“目辨白黑美丑,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痒;”(荣辱)以及“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 ②“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

,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性恶,“人性恶端”论)

(任其发展)

2、教育作用 提升地位:“贱而贵,贫而富”

代性起伪:“愚而智,恶而善。” 化性:改变身心

①伪:人为——“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着,谓之‘伪’。”

善——朴美之,资利之:“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 ②化性起伪:

化:改变;起:确立。

A .“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本)生于人之性也。”(积善而化性)

B .“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礼义生,礼义生而制法度。”

C .“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性不知礼义,固思虑而求知之。” A B .涂之人经过教育学习,可以认识和把握理

C .能否成为禹,关键在于肯不肯学习

可以为—— 能为 (主观努力)

(必然) (或然)

D .环境条件:善假于物

三、关于教育目标的思想

(一)目标:

第一层次:禹—为仁更法正

第二层次:圣人—终乎为圣人

第三层次:成人—全人

国宝 具体目标:土—“始乎为士”:贤能之士 大儒 国器 即儒者 雅儒 国用 伪儒 国妖

(二)规格:

“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全面、充分[发展]),谓主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积文学(知识),正身行(道德),能属于礼义(能力)。”p139 能力: 思维能力

实际才能

(三)实现途径 1.学2.积3.错4.渐。

注 错 习 俗 吸 磨练 练习 习惯

入 雕琢 实践 习染 “外铄法”:荀子非常重视读书,孟子不太注重读书,而主张“内求”。 四、关于课程教学的思想 (一)课程内容知识

1、仁、义、礼、法等方面 重礼、隆礼

2、教材

诗、书、礼、乐、易、春秋。

重《礼》:“学至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二)关于学习过程与方法

1.过程:

闻—见———知———行: 外——内——外

接受 观 兼陈中衡 接受 内化 迁移、外用

教育 察 虚、专、静

心 一 宁

入手耳眼 著于心 布乎四体

形乎动静

“重学” 重行

积渐 明了

2.方法、态度

善学:不能是“一入一出”的口耳之学。

①方法:接受法、观察法、积累法、实行法、分析综合法; ②态度:虚心、专一、清静、持恒、色从、礼恭 学积 实行、启发、循序渐进、专一持恒

(三)教学方法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习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政仕)

1.尊严威信而令人敬畏

2.丰富的阅历,崇高的信仰 德高望重 3.讲课有条理、逻辑清楚,循序渐进 能力

4.精通激言大义,深奥道理,善于表达思想,有独到见解,“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

5.启发引导

①反对A .不问而告谓之傲 急躁 未可言而言

B .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繁琐

C .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隐藏

D .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瞎眼) 对牛弹琴

②礼恭、辞顺、色从、道正。

六、关于教师的思想

(一)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治之本—国家兴旺—贵师重傅 明确提出传播礼义法政的主体 (二)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速通—师法 学习的捷径,省时省力

服从—师法 专制、反对背叛师道、言必称师,教必称师 (三)教师的条件

素质 道德、知识、能力 (不问而告谓之傲); 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 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 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 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 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第五节 战国后期的教痛论著及其教育思想

为什么说:“战国未年形成了一个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高峰?”P87 1.百家争鸣繁荣;2.实践经验丰富;3.专门教育论著出现。

一、《大学》—“大学之道”:大学教学论

(一)三纲领——教育目的

大学教育的

德 孟子:“明人伦”—————这是个体:基础

目与任务 亲 民 培养新人—时代的要求: 这是社会:提高

止于至善 善的人生和教育的教育境界和追求

真善美:儒家的理想是善而非美。

孔子曰:?(舜乐)《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周武王乐)《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三、二十五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教育目的与政治、伦理目的的统一。 (二)八条目

为学的过程、程序与步骤

格 致 诚 正 修 齐 治 平

外 铄 内乐 外用

学 思 时习 躬行

求知 为人 安身 立命 (荀子) (孟子)

教育过程 伦理过程 政治过程

教育过程:大教育观

二、《中庸》:大学教育哲学

(一)道德性而道向学——教育目的 关于教学目的与任务的两个方面 尊德行:内发自身,从内在心性出发。 道问学:外铄他求,向外接受性求学。

(二)学问思辨行与弗措——教学过程与态度

学 问 思

辩 行

外 内 外

字 思 行

(苟子) (孔子)

三、《学记》:大学教育学——内容全面

(一)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高等教育目的与功能论)

1、社会作用: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统治(管理)人才培养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俗—德治:精神文明建设

2、个体作用:

人不学,不知道.(A )道 (B )官其始 官道,仕道——学而优则仕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高等教育制度与管理论) 1.学制与学年 2.视学与考试

重教重学、敬业、严格管理—奴隶教育的痕迹 (三)教学思想—“大学之法”

1.《学记》对不良教学现象的揭露与疗治分析 注入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喻)

2.教学原则与要求 ①预:预防为主 ②时:及时施教 孔子:“时习”

苟子:“可” ③孙(循):循序渐进

正:学不躐等、敬孙,不陵节而施 反:杂施而不孙,及于数进 ④摩:相互观摩,切磨讨论

⑤长善救失:知心

⑥启发诱导:喻教

⑦藏息相辅:学习结合、复习、温故、时习

⑧动机激发:志—辩态:“别其心意所趣向”

先志:

继志:

志于学、志于本、务本

⑨教学相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因,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A.首先是指教师本人;亦教亦学,边教边学,教学互促

B.其次指师生双方:互动互促,共同成长。

3.教学方法与艺术

①方法:

讲解法: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博喻、开而弗达

问答法:善问、善答问、善待问

练习法:学操缦学博依学杂服

音乐器材现实事物服饰礼节

②艺术:

教学艺术是指教学的方法技巧达到相当娴塾的状态和境界。“善”

善教、善喻、转喻、罕譬

善学、善问(待问、答问)

(四)教师思想

1.尊师重道

重教育重教师,“师严道尊”

慎重择师

2.教师类型

①记问之师及其教学情形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之师”。

“今之教育,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以悖,其求之以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具难而不知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②善喻之师及其教学情形

知识:博喻、罕譬:“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方法:掌握方法技能——比物丑类、罕、善、长善故失

教学情形:喻

③知识之师及其教学情形

“知兴废然后可以为人师。”

“知心莫同与知其美恶。”

(五)《学记》的教育管理思想

1.大学教育目的确定

2.大学教育学制确立

3.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

4.大学视学与考试制度

5、大学教师管理

①教师选择

②教师地位

③教师资格

思考题:

1.孔子“有教无类”的现代意义

2.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3.孔子教育目标及高规格思想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启发

4.孔子教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5.启发诱导

6.因材施教

7.学习孔子的教师思想与实践的感想

8.齐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与当代大学改革

9.墨子“兼士”的目标与当代创新型人才培养

10.墨子教育思想与当前科教兴国

11.墨子“述作结合”思想当代人才培养

12.比较孟荀人性论及其教育作用思想

13.比较孟荀教学思想的异同

14.孟子理想人格培养思想及其对当大学生理想信念与人格教育的启示15.荀子的教师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6.《学记》教学思想体系

17.《学记》教师思想的现实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