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我们研究古代汉语的时候,需要了解单音词和复音词的关系,复音词和同义词的关系,因为这有助於我们更彻底地了解古代汉语。
我们随便把一篇古文翻译成为现代汉语,就会发现译文比原文长了许多。这主要是因为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例如“蹇叔之子与师”(《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这一个句子中,“子”字在现代一般总说成“儿子”,“与师”更非译成两个复音词“参加军队”不可。
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例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第二种情况是加上词尾词头,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石头”;第三种情况是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例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种情况。有许多古代的单音词,作为词来看,可以认为已经死去了;但是作为词素来看,它们还留存在现代汉语里。举例来说,古代汉语有单音词“虑”字。《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诗经·小雅·无雨》:“弗虑弗图”。但是,在现代汉语里,“虑”字只作为词素留存在“顾虑”、“考虑”等双音词里,或者只出现在“深谋远虑”,“深思熟虑”等成语里,而不能作为单词自由运用了。
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这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结成为一个整
体,一个单词。这可以从两方面证明:第一,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例如“险”“阻”“隘”(注:“隘”单用时,是狭的意思,同“险”“阻”的区别较大。)是同义词,在上古常常单用,又可以互相组合。《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既有“隘而不列”,“阻而鼓之”,又有“不以阻隘也”,“阻隘可也”。后两句“阻”和“隘”虽然连在一起,但显然还是两个词。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马陵道陕(狭),而旁多阻隘”,“阻”和“隘”组合得紧一些。又《史记·淮阴侯列传》:“恐吾至阻险而还”,是“阻”和“险”相结合。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左传》成公十三年有“险阻”(逾越险阻),《离骚》中有“险隘”(路幽昧以险隘)。这说明三个同义词组合时,各自的独立性还很强,没有组成新的单一的词,还是自由组合的情况。第二,古人对於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例如“婚姻”很早就成为复音词,《左传》成公十三年:“寡君不敢顾婚姻”,但是《说文》还说“妇家为婚,婿家为姻”。“饥馑”在后代也是复音词,但是朱熹注《论语》还说“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今天,我们读古书的时候,应当把这些词当作复音词来理解,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概念。但是,词素的本来意义不能不管,因为分析复音词中的词素,不但能够帮助我们说明这些复音词是怎样形成的,而且可以从后代词义和本来意义不同的比较中看出复音词的完整性,从而把复音词和同义词区别开来。
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
【教学大纲】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词为主,故不可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误认为双音词中的一个词素。复音词中要注意偏义复词和单纯联绵词。要注意辨析古汉语中的同义词,可以从含义差别、使用范围、使用条件等方面辨析。要求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的特点,以提高阅读古文的水平。
一、字和词的区别。
用现代语言学的观点来看,字是书写符号,是组成词的要素,而词则是最小的能够独立活动的有意义成分,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
在古汉语中,有些字的本身就是词,如“上”“天”“香”“祸”“山”“牛”“热”“乐”等,因为它们都具有作为一个词的条件:是最小的成分,都有意义,都能独立活动。有些字本身不能成为词,必须与别的字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词,如“葡萄”“苜蓿”“蟋蟀”等连绵词。有些字在有的情况下是词,有的情况下仅仅是字,如“犹”和“豫”都是词。“犹”有“像…一样”的意思,“豫”有事先的意思,它们都能够独立运用,具备词的条件,但在“犹豫”一词里,它们各自不能独立活动,不表示任何意义,仅仅起记录音节的作用。
二、单音词概说
(一)概念
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称为单音词,一般是用一个字记录,如“学”“而”“时”“习”等。
(二)古代汉语词汇中,单音词占着绝对的优势
1. 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为主。
例一:
韩厥梦子与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韩厥俛定其右。
古代汉语第六讲(一)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庄子·秋水》)
(望洋,仰视貌,一说远视貌。)
(旋,改变。面目,态度。若,海神名。抬起头对海 神若叹息说。)
记录连绵词的两个字只表示读音,故 “望洋”还可写成“望羊”、“望阳”、 “旺洋” 。
犹豫,又作:犹与、犹预、犹夷、犹予、 由豫、由夷、由与、优与、容与、游移。 逶迤:又作:委蛇、委佗、委它、委维、 倭他、威夷、威迟、郁夷。
连绵词的语音特点
构成连绵词的两个字,在语音上往往有 “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 韵”(两个字的韵相同)或“双声兼叠韵” 的关系。
双声连绵词: 参差、缤纷、忸怩、蟋蟀、蒹葭、唏嘘、倜傥、恍惚。 叠韵连绵词: 须臾、窈窕、顑颔、婵媛、苤苢、仓庚、扑朔、蹉跎 双声兼叠韵的连绵词: 辗转 也有一些连绵词在语音上没有双声、叠韵关系: 蜈蚣、狼藉、陵夷、逶迤、跋扈、芙蓉。
三、复音词
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主要优势,但单 音词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造成过多的同 音词和多义词,影响交际。因此单音词 必须向复音词发展。同时,单音词构成 能力强,演变为复音词也就有了可能。
1
单纯双音词
古汉语单纯双音词包括重言词和连绵词。
① 重言词 重言词,也叫“重言形况 词”,又叫“叠音词”,是 重叠两个音节组成的词。 夭夭(少盛之貌)、霍霍 (磨刀声)、离离(繁茂貌)、坎 坎(伐木声)、关关(鸟鸣声)
一没有固定的组合形式词组擐甲执兵缮甲兵具卒乘合成词昔者纣为天子将率天下甲兵百万兵甲顿士民病天子在外内起甲兵二古人对此类同义词常加区别寡君不敢顾婚姻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汉书霍光传聪明聪
2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2、程度轻重的不同
例如“饥”和“饿”,“饥”指没有足够的食物吃,
即吃不饱,《孟子· 公孙丑》:“饥者易为食,渴者 易为饮。”而“饿”常表示几天没有进食,已经濒 临死亡的边缘,《论语· 季氏》:“伯夷、叔齐饿于 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这里“饿于首阳之 下”,与《史记· 伯夷列传》“饿死于首阳山”是同 义。
意义不是组成他们的两个单音语素意义的简单拼合, 而是产生新的意义。 如:《左传》:“天下之恶一也。”旧说地在wenku.baidu.com之 下,故称大地为天下。古籍中经常以家、国、天下 连称,指的则是最高统治者所管辖的范围。此外还 有“足下、君子、小人、先生、将军等。”
五、古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古代汉语里同义词很多。但绝大多数同义词的意义
4、使用条件的不同
例如“能”和“得”,“能”一般用于主观上能 力所及,《论语· 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得”则用于表示客观条件 的容许,《论语· 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有些使用条件的不同显示在语法的差异,例如 “耻”和“辱”,两者用作名词时候同义,用作 动词时候,“耻”一般用于意动,《史记· 司马相 如列传》:“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 出。”“辱”一般用于使动,《论语· 子路》: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一要把记录联绵词的两个字作为意义的整体来看,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用) 共56页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 的表义单位。一个语素可以是一个音节, 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
词则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单位, 它由语素组成。一个词可以由一个语素构 成,也可以由两个语素构成。我们把前者 叫做单纯词,后者叫做合成词。
《荀子·议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 也,非争夺也。”《左传·成公三年》: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 以报也。”《孟子·梁惠王》:“古之人所
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 矣。”在上述三个例句中,“所以……”分
别表示工具、凭借和原因。其中“所”是 个特殊代词,“以”是介词。
《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 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 一也。”句中的“其实”是“它们的实质” 之意。《后汉书·黄琼传》:“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句中的“其实”是“他的实 际情况”之意。“其”是代词,“实”是 名词,“其实”是偏正词组。
通論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
语言有三个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建 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
词汇是语言中所有词的总汇。古代汉语 和现代汉语虽然有直接的传承关系,但毕 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因此,其词汇 的构成情况并不相同。古代汉语词汇构成 方面有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
古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3、引申义相同而形成的同义词 这类词本义不相同,经过引申而意义相同。 治:理: “治”本义“治水”,“理”本义 “理玉”。如: 禹之治水也,水之道也。 《孟子· 告上》 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韩· 和氏》 经过引申,都有了“治理”、“管理”义,成为 同义词。
• 徐:慢: “徐”本义是“慢走”, “慢”本义为“怠慢”“傲慢”。但都 可引申出“缓慢”义。 “入而徐趋”
• 饥、饿——这两个词都有“吃不饱”、“肚子 饿”之义,《说文》:“饥,饿也。”“饿, 饥也。”但两者在“馁”(不饱)的程度上,却 有不同。《正字通》:“饿,饥甚。”“饥” 是一般的吃不饱,“饿”是完全没有食物吃。 例如,《韩非子· 饰邪》:“语曰:‘家有常业, 虽饥不饿。’”《淮南子· 说山训》:“宁一月 饥,无一旬饿。”《左传· 宣公二年》:“初, 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 曰:‘不食三日矣。’”
• 另一方面,后世有许多双音节词,本来 就是 由古代两个单音节词合成的,如: • 学校 学+校 《汉书· 平帝纪》: “立官稷及学官。郡国曰学,县、道、 邑、侯国曰校 。” • 吊唁 吊+唁 《玉篇· 人部》:“吊 生曰唁,吊死曰吊。”
• 衣裳 衣+裳 《说文· 衣部》:“上 曰衣,下曰裳。” • 事业 事+业 《周易· 文言》: 坤· “发于事业。”疏:“所营謂之事,事 成謂之业。”
• 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双音节词,也不是到 临近现代的某一天突然出现的,其实它 们早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出现了。从古 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单音词比率由多到 少、复音词由少到多的演变过程,是一 个逐渐量变的过程。因此,在阅读古籍 的时候,正确分清词与短语的界限,就 显得十分重要。
古代汉语专题之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联绵词
1、双声联绵词,如: 仿佛 参差 伶俐 玲珑 邂逅 恍惚 流离 憔悴 唐 突 蜘蛛 2、叠韵联绵词。如: 逍遥 窈窕 依稀 扑朔 荒唐 蹉跎 仓皇 混沌 朦 胧 徘徊 芍药 婆娑 葫芦 玫瑰 橄榄 3、双声叠韵联绵词。如: 缤纷 辗转 优游 燕婉 4、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如: 旖旎 浩荡 颠沛 扶摇 陵迟 狼藉 铿锵 跋扈
3、偏正式合成词:前一个词素修饰限制后一 个词素,表意上以后一个词素为主的合成词, 叫做偏正式合成词。如: 国风 百姓 黎民 诸侯 国君 天子 鲁缟 锦 衣 兵法 4、动补式合成词。前一个词素表示动作行为, 后一个词素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等的合 成词,叫做动补式合成词。如: 激怒 平定 封闭 击走 匡正 摧败 助长 扑 灭 充满 断绝 击破 扰乱
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婦:女
都指女人。“女”指所有女人,“婦”指已婚女人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陶淵明·桃花源記》)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
(《禮記·檀弓》)
白:皎:皚:皙
“白”指所有的白 “皚”指霜雪之白
“皎”指月光之白 “皙”指皮膚之白
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孟子·告子上》) 月出皎兮。(《詩經·陳風·月出》) 皚如山上雪。(《樂府·白頭吟》) 其民皙而瘠。(《周禮·地官·大司徒》)
同複單 義音音 詞詞詞
河南大學文學院 張新豔
主要內容
壹、古代漢語詞彙的構成 貳 、古代漢語詞彙的特點 叁 、詞彙複音化的方法 肆 、複音詞的形成特點 伍 、單音詞的連用 陸、偏義複詞 柒、連綿詞 捌 、同義詞
壹
古代漢語詞彙的構成
一、古代漢語詞彙的構成
按 ★單音詞(一個音節):
音 節
人、山、牛、馬、好、壞、走、笑
照耀、贈送、道路、純粹
●另換詞:
伐,攻打;乖,違背;舉,推薦; 川,河流;遏,阻止;克,能夠; 股,大腿;許,答應;聞,聽見; 圖,考慮;德,感激;惡,討厭
肆
複音詞的形成特點
四、複音詞的形成特點
1.形式不固定
幾个同義詞可以自由組合 阻隘、阻險、險隘
幾个同義詞可以顛倒次序 阻隘、隘阻;阻險、險阻
捌
同義詞
八、同義詞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的辨析与应用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的辨析与应用
“蹇叔之子与师”(《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子:儿子。
与师:参加军队。
真正的单纯的复音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少见的。
倜傥忸怩徘徊逡巡须臾抑郁
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对比:
第一种: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比如:蹇叔之子与师。与:参加。师:军队。
第二种:加上词头或者词尾。
虎:老虎。杯:杯子。石:石头。
第三种:用两个同义词构成一个复音词。
“儿”和“子”——“儿子”
许多古代的单音词,作为词来看已经死去,但是却还留在现代汉语中,只是不能作为单词自由运用了。
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诗经·卫灵公》)
弗虑弗图(《诗经·小雅·无雨》)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是如何发展到现代汉语的复音词的呢?
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了同义词的临时组合的阶段的。
从两方面证明:
第一,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
例:险、阻、隘
隘而不列
阻而鼓之
不以阻隘也
阻隘可也
——《左传》“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恐吾至阻险而还”《史记·淮阴侯列传》
“险阻”(《左传》)“险隘”(《离骚》)
第二:古人对于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
“婚姻”《说文》“妇家为婚,婿家为姻”
“饥馑”朱熹注《论语》“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这一类复音词的每一个字(词素),往往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例:《战国策·齐策》:“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论语·颜渊》:“君子不忧不惧”
《左传》:“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论语·子路》:“居则恭,执事敬”
《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合成复音词的形成过程
以双音节词为例,此类合成复音词大多数都经 历了一个由词组逐渐固为词的过程,也就是经历 了一个很长的临时组合阶段。
一、古汉语双音节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两个 同义语素构成的,起初只是同义复用的并列词组, 并没有凝固为词。这可以从以下几种情况:
1.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两 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
险、阻、隘:
①《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不以阻隘也”, “阻隘可也”。
②《史记·淮阴侯列传》:“恐吾至阻险而 还”。《左传》成公十三年:“逾越险阻。”
③《离骚》:“路幽昧以险隘。”
2.古人对于并列使用的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
① “婚姻”很早就成为复音词,《左传》成 公十三年:“寡君不敢顾婚姻”,此“婚姻”指 嫁娶之义。但是《说文》还说“妇家为婚,婿家 为姻”,这个意义即“亲家”,指儿女相婚配的 亲戚关系。如《尔雅·释亲》:“妇之父母,婿 之父母,相谓为婚姻。”《汉书·霍光传》: “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结婚”即结为亲 家。
④《汉书·霍光传》: “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
⑤《前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 顾臣于草庐之中。”(“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 识短浅)
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 情况:
一是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日: 太阳 股: 大腿 颠: 头顶 师: 军队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古汉语的单音词
1 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
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与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的情况很不相同。只要翻阅任何一篇文言作品,我们就能发现这一特点。例如: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篇短文共140个字,其中双音词仅12个,即:河伯(出现2次)、欣然、天下、北海、面目、望洋、以为、且夫、仲尼、伯夷、大方。其余都是单音词,共116个。如果译成现代汉语,这些单音词中有许多词就必须用双音词来表示。
2 古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词的比较
拿古汉语的单音词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进行比较,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从古代单音词到现代双音词,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至——到来以——认为
视——观看殆——危险
②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语素,再加上一个实义语素,合成现代的双音词:
秋——秋天流——水流灌——灌注
道——道理叹——感叹
③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语素,再加上词头或词尾:
虎——老虎果——果子石——石头
3 不要把古代连用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双音词
古汉语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词,有时候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相同,如果以现代双音词的意义去粗粗解释,而不细加推敲玩味,似乎也讲得通,但实际上却错解了古书的含意。对于这种情况,必须细加辨别。例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漢語通論(三)
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
我們研究古代漢語的時候,需要了解單音詞和複音詞的關係,複音詞和同義詞的關係,因為這有助於我們更徹底地了解古代漢語。
我們隨便把一篇古文翻譯成為現代漢語,就會發現譯文比原文長了許多。這主要是因為古代漢語的詞彙以單音詞為主,而現代漢語的詞彙以複音詞(主要是雙音詞)為主。例如“蹇叔之子與師”(《左傳》僖公三十二年)這一個句子中,“子”字在現代一般總說成“兒子”,“與師”更非譯成兩個複音詞“參加軍隊”不可。
古代單音詞和現代複音詞的對比,主要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換了完全不同的詞,例如“與”變成“參加”,“師”變成“軍隊”;第二種情況是加上詞尾詞頭,如“虎”變成“老虎”,“杯”變成“杯子”,“石”變成“石頭”;第三種情況是利用兩個同義詞作為詞素,構成一個複音詞,例如“兒”和“子”是同義詞,合起來成為複音詞“兒子”。
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種情況。有許多古代的單音詞,作為詞來看,可以認為已經死去了;但是作為詞素來看,它們還留存在現代漢語裏。舉例來說,古代漢語有單音詞“慮”字。《論語·衛靈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詩經·小雅·無雨》:“弗慮弗圖”。但是,在現代漢語裏,“慮”字只作為詞素留存在“顧慮”、“考慮”等雙音詞裏,或者只出現在“深謀遠慮”,“深思熟慮”等成語裏,而不能作為單詞自由運用了。
漢語大部分的雙音詞都是經過同義詞臨時組合的階段的。這就是說,在最初的時候,只是兩個同義詞的並列,還沒有凝結成為一個整體,一個單詞。這可以從兩方面證明:第一,最初某些同義詞的組合沒有固定的形式,幾個同義詞可以自由組合,甚至可以顛倒。例如“險”“阻”“隘”(注:“隘”單用時,是狹的意思,同“險”“阻”的區别較大。)是同義詞,在上古常常單用,又可以互相組合。《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既有“隘而不列”,“阻而鼓之”,又有“不以阻隘也”,“阻隘可也”。後兩句“阻”和“隘”雖然連在一起,但顯然還是兩個詞。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有:“馬陵道陝(狹),而旁多阻隘”,“阻”和“隘”組合得緊一些。又《史記·淮陰侯列傳》:“恐吾至阻險而還”,是“阻”和“險”相結合。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左傳》成公十三年有“險阻”(逾越險阻),《離騷》中有“險隘”(路幽昧以險隘)。這說明三個同義詞組合時,各自的獨立性還很強,沒有組成新的單一的詞,還是自由組合的情況。第二,古人對於這一類同義詞,常常加以區别。例如“婚姻”很早就
成為複音詞,《左傳》成公十三年:“寡君不敢顧婚姻”,但是《說文》還說“婦家為婚,婿家為姻”。“饑饉”在後代也是複音詞,但是朱熹注《論語》還說“穀不熟曰饑,菜不熟曰饉。”今天,我們讀古書的時候,應當把這些詞當作複音詞來理解,這樣才能得到一個完整的概念。但是,詞素的本來意義不能不管,因為分析複音詞中的詞素,不但能夠幫助我們說明這些複音詞是怎樣形成的,而且可以從後代詞義和本來意義不同的比較中看出複音詞的完整性,從而把複音詞和同義詞區别開來。
這一類複音詞的每一個詞素,往往保存著一定的獨立性。這就是說,在這個地方它是複音詞的詞素,在其他地方它又可以獨立成為一個單音詞。例如《戰國策·齊策》:“齊王聞之,君臣恐懼。”“恐懼”可以認為複音詞,但是《論語·顏淵》:“君子不憂不懼,”《孟子·梁惠王下》:“吾甚恐。”“恐”和“懼”都能獨立運用。又如《左傳》宣公二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這里“恭敬”是複音詞:但是《論語·子路》:“居處恭,執事敬”,可見“恭”與“敬”又可以分開來用。又如《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朋友”可以認為複音詞,但是《論語·學而》又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禮記·儒行》:“其交友有如此者。”這種可分可合的情況,跟單純的複音詞是大不相同的。
古代漢語中有一種複音詞值得注意。這種複音詞是用兩個單音的近義詞或反義詞作為詞素組成的;其中一個詞素的本來意義成為這個複音詞的意義,另一個詞素只是作為陪襯。例如: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墨子·非攻上)
(種樹的地方叫園,種菜的叫圃。這里只“園”起作用,“圃”字無義。)
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戰國策·魏策)
(“休”,吉兆;“祲”,妖氣。這里只“祲”起作用,“休”字無義。)
多人,不能無生得失。(史記·刺客列傳)
(人多了,不能無失。“得”字無義。)
罵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緩急,非有益也。
(史記·文帝紀)(有急,“緩”字無義。)
有人把這種複音詞叫做“偏義複詞”。
有些從片語變來的固定組合,如果拆開來講與整體的意義完全不同,那也應該認為是複合詞。這一類詞有“天下”、“足下”、“君子”、“小人”、“先生”、“將軍”等。真正單純的複音詞在古代漢語裏比較少見,但也占一定的數量。單純的複音詞,絕大部分是連綿字。例如“倜儻”、“忸怩”、“造次”、“鎡基”、“抑鬱”、“徘徊”、“觳觫”、“逡巡”、“逍遙”、“須臾”
等。連綿字中的兩個字僅僅代表單純複音詞的兩個音節,古代注釋家有時把這種連綿字拆成兩個詞,當作片語加以解釋,那是絕大的錯誤。例如“披靡”是草木隨風偃僕的樣子,也用來比喻軍隊的潰敗。《史記·項羽本紀》:“漢軍皆披靡”,張守節正義云:“靡,言精體低垂。”又如“辟易”是倒退的樣子。《史記·項羽本紀》:“人馬俱驚,辟易數裏”,張守節正義云:“言人馬俱驚,開張易舊處,乃至數裏。”單講“靡”字,則“披”字沒有著落;“辟”字當“辟”字講(開張),“易”字當“更易”講,這是望文生義。這些都是不對的。
總而言之,當我們閱讀古書的時候,遇著同義詞連用時,不要輕易地看成複音詞;遇著連綿字時,千萬不要拆開來講
上面我們敘述了關於單音詞和複音詞的關係中的一些問題,下面再簡單談談有關辨析同義詞方面的幾個問題。
古代漢語裏,同義詞很多。《說文解字》一書,主要是以同義詞來解釋字義。但是,絕大多數同義詞的意義都不是完全相等的;同義詞彼此之間,有同也有異,或者含義有差别,或者使用範圍有寬有窄,或者使用條件有所不同。
同義詞的辨析,對我們正確理解古書有很大的幫助。本書在常用詞部分,一般是用同義詞間的相互對比相互辨别來解釋同義詞的詞義的。例如“畏”和“懼”是同義詞,《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論語·顏淵》:“君子不憂不懼”。《左傳》僖公二十二年:“猶有懼焉。”《戰國策·楚策》:“猶百獸之畏虎也。”它們都作怕或害怕講。但是它們的使用範圍和使用條件有所不同,意義也不完全相等。它們的差别是:“畏”字多用作及物動詞,“懼”字多用作不及物動詞;“懼”字用作及物動詞時,往往是使動用法(使……畏),“畏”字很少有使動用法;“畏”字有敬服的意思,“懼”字沒有這種意義。又如“能”和“得”,古代都表示可能的意義,都用作助動詞,但它們的使用條件有所不同。“能”字用於表示能力所及,《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得”字則用於表示客觀條件的容許,《論語·微子》:“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這兩個句子裏,“能”與“得”不能互換。我們閱讀古書,要注意同義詞間這種細微的差别;否則,對古漢語的理解,就會比較膚淺。
古代漢語中有些詞用於泛指和用於特指,意義是不同的。《詩經·豳風·七月》:“十月納禾稼,”“禾”是泛指穀類;但是在“禾麻菽麥”一句中,“禾”是專指粟而言。“稻”字也有泛指和特指的分别:泛指則包括黏者(糯米)不黏者(粳米);特指則專指黏者,與秔(粳米)相對。泛指則“禾”與“穀”是同義詞;特指則不是同義詞。特指則“稻”與“稬”(糯)是同義詞;泛指則不是同義詞。泛指,段玉裁叫做“渾言”;特指,段玉裁叫做“析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