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4孙权劝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4《孙权劝学》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在朗读基础上,理解课文大意。
2、在感知基础上,揣摩重点词义。
3、品味人物对话,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并理解文章大意。
2、品味人物对话,了解人物性格。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显赫,深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是吕蒙有一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次劝他学点知识,可他总是找借口推辞,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其结果会怎样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孙权劝学》。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作者、作品简介。
)
2、教师范读课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4 孙权劝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2.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们要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依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认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谥号文正,陕州县(现在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河南光山)。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三、知识小窗《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简称“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四、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录音磁带,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找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限制语气)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3.归纳文言字词。
(1)注意古代的称呼。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
(2)注意一处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
谓……曰:对……说。
(3)注意古今异义的词语。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了解文中人物。
2.掌握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3.学习名人治学精神,从故事中获得启示。
【教学重点】1、揣摩语言,读出语气语调,赏析人物。
2、从人物和故事中获得启示,感悟道理。
【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会抓住文本信息来分析人物形象。
2、明白学习会改变人生的道理,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出类拔萃的历史人物灿若星辰,他们或以超凡的能力,或以崇高的品格,或以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在历史发展的道路上站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三国时期的几位历史人物。
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5课《孙权劝学》。
(板书课题)任务导学,研读文本任务一了解简介作业,了解背景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多媒体)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任务二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层次1、自由朗读文言文学习贵在朗读,从读中理解课文,读出语言的味道。
请用两分钟时间大声朗读课文。
2、读准字音请一位同学来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其他同学听读完后给予评价。
出示读音。
3、读出节奏4、范读比较音准,节奏准,语气,层次清。
5、读出层次要想读出层次需要理清情节。
概括情节:根据人物的活动确定情节,各用两个字概括主要情节。
(板书人物情节)人物情节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分组分层次读课文任务三译读理解词语,读懂句意1、根据注解,独立翻译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4 孙权劝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公开课教案
4孙权劝学【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初、见、过、更”等,了解一些文学常识,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诵,复述课文内容,通过提问、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可进行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对自己的成长意义重大。
2.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一课时一、导入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伤仲永》一文,文中方仲永可谓天生神童,可就是因为他的父亲“不使学”而让他“泯然众人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了解吕蒙因为勤奋学习,才学大长以致让人刮目相看的故事。
二、资料助读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朗读课文,积累语句知识,并翻译课文,感知文意1.学生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帮助正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卿(qīnɡ)岂(qǐ)邪(yé)孰(shú)遂(suì)更(ɡēnɡ)2.教师教读一遍。
3.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1)请学生翻译课文,其他学生发现错误并及时指正。
(2)教师提示学生积累重要词句,可以设计题目,让学生分组抢答,以加深印象。
四、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1.请学生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2.本文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的?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4课《孙权劝学》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教材分析:《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
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积累“谓、当涂、以、岂、孰若、但、涉猎、及、见事”这九个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章言简义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3)欣赏作者改写时对原素材的巧妙剪裁,学习删繁就简的表述方式。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生参照注释及相关资料,师提示,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⑵对比阅读,理解《孙权劝学》与《三国志•吴书•吕蒙传》的异同,扩充知识面,指导学生学习剪裁,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言简义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欣赏作者改写时对原素材的巧妙剪裁,学习删繁就简的表述方式。
【教学方法】1、朗读法。
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散读,分角色朗读等。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描写,最终实现美读课文。
3、比较阅读法。
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与《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还记得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写的是什么故事吗?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试想一下,如果他长大后再勤奋学习,那么他会有所成吗?今天,我们学习北宋的另一位政治家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中的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简介作者以及《资治通鉴》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优质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能力目标:能正确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小组合作准确翻译、研讨理解内容及作者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目标:反复朗读课文,翻译疏通,积累词语,初步了解大意。
教学具体过程:一、导入课文。
音乐导入:《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曲高歌,唱不尽三国英雄。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出示目标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多媒体)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三、朗读课文1、听范读课文,注意注音和句读。
2、读准字音卿岂邪孰遂3、学生朗读课文。
四、反复朗读,看书下注释,翻译,了解全文大意1、积累词语:谓,对……说卿,君对臣的称呼,你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辞,推托以,拿多务:事情多岂,难道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学官但:只不过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历史耳,罢了。
孰若孤?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乃,于是,就就,从事及,到了……的时候过,到论议,谈论议事才略,才干、谋略吴下阿蒙,今义: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
【精选推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下册4孙权劝学教案(公开课)
教学设计思维导图流4.孙权劝学课题孙权劝学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及作3.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2.揣摩文中的对话描写在刻画人物和组材方面的作用。
3.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重点实词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
当涂,当道、当权。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事情。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及鲁肃过.寻阳:经过。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另,另外。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吗”。
)古今异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但.当涉猎(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见往事..耳(古义:指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一多见.往事耳(动词,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卿涂掌事(动词涉猎(动词,应当蒙军中多务(介词,为大有所益(与“为”连用就蒙乃学(动词自是指物作诗(动词,完成文言句式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应是“蒙以军中多务辞”)省略句:肃遂拜蒙母(“拜”后面省略介词“于”)吕蒙——虎虎有生气,胸怀坦荡,机敏精干,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到提高,颇有幽默感。
鲁肃——极像一位忠厚长者,对吕蒙的进步,他毫不掩饰地加以夸赞,又相当真诚,讲礼节,在认可吕蒙的好学之后,一定要“拜蒙母,结友”才告别。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3)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孙权的劝学行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探讨孙权劝学的现代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孙权劝学》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它以古朴典雅的语言,传达了学习的道理和智慧。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它对我们传承文化、提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孙权劝学》这篇课文。通过分析孙权的劝学策略,了解他在文章中如何运用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学习并运用这些论证技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辩论活动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孙权劝学》在现代学习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小组在展示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如何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学生在联系实际生活时,对于孙权劝学的现代意义理解不够深刻。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将在教学中加入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在学习中深入理解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及作家作品。
2、品析生动传神的人物对话。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
其手下有一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的信赖。
可他不爱读书,吴王多次劝说,他总(过渡语)大家能告诉我学习文言文的第二要素是-------“译的顺畅”。
三、译一译PPT4:翻译方法:保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不翻译。
替换: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调整: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充: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内容删除: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师:大家结合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疏通文意,同桌和前后位之间相互讨论,提出质疑。
过渡语:一组读原句,一组翻译。
PPT5:全文翻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分别几天,就应当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请同学们对照PPT的翻译,对自己翻译的不全面的地方进行补充。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刮目相待、吴下阿蒙”两个成语。
2.深入探究文本,走进三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3.学习用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从语言描写入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学习用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了解作家作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资治通鉴》里的一篇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小文章——《孙权劝学》2.背景资料了解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后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三国时东吴名将。
军旅之时,在孙权的劝说下发愤读书,深为孙权、鲁肃所依赖。
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于合淝战奋勇抵抗魏军追袭,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
又后上代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2.学生展示合作学习成果。
三、局部探究1.这则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他们的身份关系是怎样的?明确这则故事中有三个人物,分别是(1)孙权:吴国的创建者;(2)吕蒙:三国时吴国有名的大将;(3)鲁肃:三国时吴国有名的大将。
教师小结:也就是说吕蒙是孙权的部下,吴国的君主在劝他的部下学习。
不同身份的人,说话的语气、语调自然不同。
请同学们找出两人对话的句子,读一读,试着揣摩这两人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2.学生诵读,师生点评。
明确(1)“不可不学”,用了双重否定,孙权语气坚决,但不可过于强用,要表达劝导的语气。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这句很幽默,有点调侃的意味,孙权的语气比较恳切,寄寓了对吕蒙的关心和殷切的希望,让吕蒙觉得无法推辞。
最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课时课题】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1课时)【课标要求】1.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的成语意思。
2.参考注释,大致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文章所讲述的故事。
3.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
4.积累文言字词,翻译重点句段。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孙权对学习的认识以及他所阐述的学习方法。
2.掌握文中重要的词汇和句式,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1.理解孙权是如何以事论理,以理服人的。
2.体会文章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与本文有关的内容和人物介绍,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孙权劝学》,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将会了解到三国时期有关的故事情节以及三国时期一些重要的人物。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节课学习目标:1.有节奏的诵读,体会不同人物说话语气,学会划分文言断句。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并体会文章意思,学习文言翻译方法。
3.通过自我朗读,体会不同语气下的人物性格特点。
4.赏析劝学艺术,学会正确的学习发法。
(二)、预习指导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卿( ) 岂( ) 邪( ) 孰( ) 涉猎(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4.孰若孤?( )5蒙乃始就学。
( )6卿今者才略。
( )3.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本文的故事情节。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3.教师提问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和翻译。
4.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重点和难点。
5.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分析课文,理解主旨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问题如下:(1)孙权为什么要劝学?他是如何劝学的?他的劝学有什么作用?(2)吕蒙是如何学习的?他的学习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它对我们有什么启示?(4)如何解读孙权劝学的思想?(从哪些方面?提示:重视教育、培养人才观念;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精神;知错能改、善于纳谏的品质等方面)(5)当代青少年如何践行孙权劝学精神?2.学生分组讨论以上问题,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设计(四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设计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设计(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疏通文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朗读与理解、重点词汇解析、句子结构与修辞手法分析、课文主旨探讨、相关历史文化背景介绍。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课文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孙权劝学的目的和意义。
2.重点词汇解析:讲解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如“劝学”、“博学”、“笃志”等,帮助学生掌握词语含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劝学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模拟古代劝学的场景,体验劝学的重要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孙权劝学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中重视学习的传统,增强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
4.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在讲解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部分内容仍然较为抽象,难以消化。因此,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加入更多互动环节,如让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文言文句子,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能够主动思考问题、发表见解。这说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掌握了劝学的核心理念。但在讨论过程中,也有部分学生较为内向,参与度不高。为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小组互动游戏,鼓励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探讨。
孙权劝学七年级语文优秀公开课教案部编版人教版
《孙权劝学》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读通课文,疏通文意,归纳文章主旨。
3.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语气词等)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学习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形式朗读,正确断句、停顿,揣摩人物的神态、口气、心理等,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对比阅读:《伤仲永》《孙权劝学》。
1.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学无止境,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学习生活中劝说别人的方法。
3.学习吕蒙虚心听取建议、善于改变自己的态度知识内在联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重点及突破重点:品味鲁肃、孙权等人的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突破:多种方式朗读,分角色体验情境,列表分析难点及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鲁肃和吕蒙对话的内容,并体会这段话的情味突破:通过朗读、小组合作、教师点拨,让学生揣摩发现易混点及解决易混点:本文重点在“学”还是在“劝”解决:通过文章详略突破能力生长点学习详略安排、正侧面结合及以人物对话为主的写作方法,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教师活动预设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学生简述《三国演义》中关于关羽的故事情节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这位将军直接影响了三国的格局,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但你知道吗?他开始时只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大老粗,连汇报军情都只能口头汇报。
到底是什么促使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
二、投放目标,引领方法1.了解作家、作品及课文主要人物。
2.朗读课文,学习文言文断句方法,读出停顿。
3.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语气词等),疏通第一部分文意。
三、互动求知,合作探究(一)作者作品介绍1、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孙权劝学》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劝告大臣们学习的故事。
通过孙权的劝学,体现了他重视人才,注重知识的思想。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孙权的才华和智慧,理解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
他们对历史故事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对文言文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文言文,并引导他们从中汲取智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字词的掌握。
2.难点:文言文的断句、翻译,以及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共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孙权及其时代。
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孙权的劝学之情。
随后,进行课文翻译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巩固(5分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4《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判断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自主。
2.品析孙权、吕蒙、鲁肃的人物形象,总结人生启示。
3.深刻感悟《资治通鉴》的现实意义及巨大影响。
教学重点:品析孙权、吕蒙、鲁肃的人物形象,总结人生启示。
教学难点:深刻感悟《资治通鉴》的现实意义及巨大影响。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比较阅读法、主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名篇,它就是?《孙权劝学》。
比起枯燥的学习,大家好像都更喜欢有趣的学习,今天我们就来换一种方式来有趣地学习文言文。
说到穿越大家并不陌生,说到游戏大家也非常熟悉,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玩一次穿越游戏!时光隧道已打开,我们穿越到了三国完成秘密任务。
话说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缺点:不爱学习。
任务卡一:劝武夫学习环节一:请为武夫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并说理由学习材料一: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拿事,宜学问以自开益。
”蒙曰:“在军中常普多务,恐不容复读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卿何独不自勉勗?”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
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
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
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卿待之。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学习材料二: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孙权劝学》优秀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理解文中语气词、称谓语的含义。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3.能通过文中人物对话,把握人物形象特征及性格特点。
【雨鞋成果】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 qīng )当涂.( tú )为博士邪.( yé )岂.( qǐ )辞.( cí )涉猎.( liè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权谓.吕蒙曰____对……说。
____(2)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推托。
____(3)治经为博士..邪____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____(4)但当涉猎..____粗略地阅读。
____(5)及.鲁肃过寻阳____到,等到。
____(6)即更.刮目相待____另,另外。
____3.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选自____宋____代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____资治通鉴____》,这是一部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____编年____体通史。
(2)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____易____》《____书____》《____诗____》《礼》《春秋》等书。
写作背景链接:此文是司马光根据史料整理改写而成的,文题为编者所加。
东汉末年,吴军大将吕蒙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开始博览群书,学问大有长进。
二、我的疑问【课文感知】1.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哪些故事?答案:人物:孙权、吕蒙、鲁肃。
故事: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了良好的读书效果,得到鲁肃的称赞。
2.文章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和推动情节发展?答案:对话,也就是语言描写。
3.学习完本文,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答案:示例:① 一个人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②开卷有益: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
③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要虚心接受教育。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下《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孙权劝学》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选自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
课文讲述了三国时期东吴君主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学习,后其惊人的进步令吴国军师鲁肃叹服的故事。
本文篇幅较短,故事性强,对于已初步掌握了文言文学习方法的七年级学生而言,通过课文注解疏通文章,理解故事内容并不难。
此外,文中所崇尚的谦虚好学、学无止境思想,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本文既适合于诵读,又适合于品味,所以我将其顺序提前,作为开学第一篇课文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掌握有关文学常识2、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2、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感受人物语言的艺术美教学过程一、导入l劝:形声。
从力,雚(ɡuàn)声。
简化字中“又"仅是一个符号。
“劝”本义为“勉励"。
l学:形声。
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
加“子"为义符,意为孩子。
“学”本义为“学习"。
思考:“孙权”是谁?孙权想要劝谁?孙权为什么要劝勉他人学习,是如何劝勉的,劝勉的结果又如何?二、预习检查1、作者简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关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说,这是帮助宋王朝治理国家的整个历史借鉴。
(资,帮助。
治,治理。
通,贯通。
鉴,借鉴。
)3、相关人物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据有江东。
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课程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了解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也称涑水先生。
谥号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力主祖宗之法不可变。
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1、老师范读。
(学生注意停顿、节奏、语气、情感)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卿(qīnɡ)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更(ɡēnɡ)2、自读质疑:学生翻译课文大意。
3、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教师点拨)四、合作探究,互动释疑1.质疑、释疑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小组内设计问题,挑战另一小组,每组提问两个问题,不得重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孙权劝学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成语。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4.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
三国鼎立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
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
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
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读译课文,理解文义
1.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和通假字。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
(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疏通文意,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及:到,等到。
才略:才干和谋略。
涉猎:粗略地阅读。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更:重新。
4.帮助学生梳理出重点文言现象。
生边梳理边完成,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整理笔记。
三个字音:当、为、更。
这几个都是多音字。
“当涂”意即“当道,当权”,应读作dāng;“但当涉猎”的“当”作“应当”讲,也应读作dāng。
“为博士”“自以为”中的“为”
都作动词,读wéi。
“即更……”句中的“更”释为“重新”,具有动词意味,读gēng。
三个多义词:事、以、见。
“掌事”之“事”,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往事”之“事”,即“事件、事情”。
“以”,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与“为”组成“认为”。
“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分别为“了解”与“知晓”的意思。
三个古今异义词:治、博士、但。
“治”,古指研究,今为治理;“博士”,古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为学位最高一级;“但”,古义为只,只是,今为转折连词。
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三个称谓:孤、卿、大兄。
古时王侯自称“孤”,孙权即是。
古代君王对臣子、朋友以及夫妇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卿”,前者如孙权称吕蒙,后者如鲁肃称吕蒙。
“大兄”即长兄,文中是吕蒙对朋友辈鲁肃的敬称。
三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
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
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
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奖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大等等。
“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三个古汉语句式:非复、何见事。
“非复吴下阿蒙”译作“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是个判断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作“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何见事”即“见何事”,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个倒装句。
5.翻译全文,理清行文思路。
明确: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目标导学二: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并分角色朗读。
孙权: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写出怎样的语气?表现孙权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坚决的语气,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流露出关心与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写出怎样的语气?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情?
前一句“邪”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吗”。
这里有对吕蒙辞学的责备、恼怒之意。
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另有目的(以古鉴今);后一句中“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这句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与爱护。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吕蒙要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这番话表现出孙权善劝。
他对吕蒙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希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昭然可见。
鲁肃: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表现出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的长进。
吕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写出了什么?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也表现出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什么?
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而并不是埋怨鲁肃。
“乎”表示反问的语气,相当于“呢”。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有一种调侃的意味。
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的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之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目标导学三:比较阅读,感悟深化文本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文章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即吕蒙和方仲永)方面的不同?
明确:《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课堂小结: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成败。
学无止境,开卷有益。
只要勤奋学习,定能成功。
希望同学们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三、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关爱部下能听取意见爱才
循循善诱虚心好学敬才
(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