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4孙权劝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4《孙权劝学》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4《孙权劝学》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在朗读基础上,理解课文大意。

2、在感知基础上,揣摩重点词义。

3、品味人物对话,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并理解文章大意。

2、品味人物对话,了解人物性格。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显赫,深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是吕蒙有一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次劝他学点知识,可他总是找借口推辞,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其结果会怎样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孙权劝学》。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作者、作品简介。


2、教师范读课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4 孙权劝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2.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们要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依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认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谥号文正,陕州县(现在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河南光山)。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三、知识小窗《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简称“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四、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录音磁带,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找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限制语气)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3.归纳文言字词。

(1)注意古代的称呼。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大兄: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

(2)注意一处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

谓……曰:对……说。

(3)注意古今异义的词语。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了解文中人物。

2.掌握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3.学习名人治学精神,从故事中获得启示。

【教学重点】1、揣摩语言,读出语气语调,赏析人物。

2、从人物和故事中获得启示,感悟道理。

【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会抓住文本信息来分析人物形象。

2、明白学习会改变人生的道理,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出类拔萃的历史人物灿若星辰,他们或以超凡的能力,或以崇高的品格,或以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在历史发展的道路上站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三国时期的几位历史人物。

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5课《孙权劝学》。

(板书课题)任务导学,研读文本任务一了解简介作业,了解背景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多媒体)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任务二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层次1、自由朗读文言文学习贵在朗读,从读中理解课文,读出语言的味道。

请用两分钟时间大声朗读课文。

2、读准字音请一位同学来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其他同学听读完后给予评价。

出示读音。

3、读出节奏4、范读比较音准,节奏准,语气,层次清。

5、读出层次要想读出层次需要理清情节。

概括情节:根据人物的活动确定情节,各用两个字概括主要情节。

(板书人物情节)人物情节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分组分层次读课文任务三译读理解词语,读懂句意1、根据注解,独立翻译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4 孙权劝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公开课教案

4 孙权劝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公开课教案

4孙权劝学【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初、见、过、更”等,了解一些文学常识,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诵,复述课文内容,通过提问、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可进行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对自己的成长意义重大。

2.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一课时一、导入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伤仲永》一文,文中方仲永可谓天生神童,可就是因为他的父亲“不使学”而让他“泯然众人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了解吕蒙因为勤奋学习,才学大长以致让人刮目相看的故事。

二、资料助读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朗读课文,积累语句知识,并翻译课文,感知文意1.学生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帮助正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卿(qīnɡ)岂(qǐ)邪(yé)孰(shú)遂(suì)更(ɡēnɡ)2.教师教读一遍。

3.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1)请学生翻译课文,其他学生发现错误并及时指正。

(2)教师提示学生积累重要词句,可以设计题目,让学生分组抢答,以加深印象。

四、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1.请学生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2.本文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的?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4课《孙权劝学》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4课《孙权劝学》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教材分析:《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

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积累“谓、当涂、以、岂、孰若、但、涉猎、及、见事”这九个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章言简义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3)欣赏作者改写时对原素材的巧妙剪裁,学习删繁就简的表述方式。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生参照注释及相关资料,师提示,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⑵对比阅读,理解《孙权劝学》与《三国志•吴书•吕蒙传》的异同,扩充知识面,指导学生学习剪裁,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言简义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欣赏作者改写时对原素材的巧妙剪裁,学习删繁就简的表述方式。

【教学方法】1、朗读法。

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散读,分角色朗读等。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描写,最终实现美读课文。

3、比较阅读法。

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与《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还记得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写的是什么故事吗?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试想一下,如果他长大后再勤奋学习,那么他会有所成吗?今天,我们学习北宋的另一位政治家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中的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简介作者以及《资治通鉴》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优质教案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优质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能力目标:能正确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小组合作准确翻译、研讨理解内容及作者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目标:反复朗读课文,翻译疏通,积累词语,初步了解大意。

教学具体过程:一、导入课文。

音乐导入:《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曲高歌,唱不尽三国英雄。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出示目标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多媒体)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三、朗读课文1、听范读课文,注意注音和句读。

2、读准字音卿岂邪孰遂3、学生朗读课文。

四、反复朗读,看书下注释,翻译,了解全文大意1、积累词语:谓,对……说卿,君对臣的称呼,你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辞,推托以,拿多务:事情多岂,难道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学官但:只不过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历史耳,罢了。

孰若孤?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乃,于是,就就,从事及,到了……的时候过,到论议,谈论议事才略,才干、谋略吴下阿蒙,今义: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

【精选推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下册4孙权劝学教案(公开课)

【精选推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下册4孙权劝学教案(公开课)

教学设计思维导图流4.孙权劝学课题孙权劝学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及作3.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2.揣摩文中的对话描写在刻画人物和组材方面的作用。

3.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重点实词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

当涂,当道、当权。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事情。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及鲁肃过.寻阳:经过。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另,另外。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吗”。

)古今异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但.当涉猎(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见往事..耳(古义:指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一多见.往事耳(动词,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卿涂掌事(动词涉猎(动词,应当蒙军中多务(介词,为大有所益(与“为”连用就蒙乃学(动词自是指物作诗(动词,完成文言句式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应是“蒙以军中多务辞”)省略句:肃遂拜蒙母(“拜”后面省略介词“于”)吕蒙——虎虎有生气,胸怀坦荡,机敏精干,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到提高,颇有幽默感。

鲁肃——极像一位忠厚长者,对吕蒙的进步,他毫不掩饰地加以夸赞,又相当真诚,讲礼节,在认可吕蒙的好学之后,一定要“拜蒙母,结友”才告别。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例如: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人物关系、历史事件不够了解,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补充。
(3)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孙权的劝学行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探讨孙权劝学的现代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孙权劝学》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它以古朴典雅的语言,传达了学习的道理和智慧。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它对我们传承文化、提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孙权劝学》这篇课文。通过分析孙权的劝学策略,了解他在文章中如何运用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学习并运用这些论证技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辩论活动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孙权劝学》在现代学习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小组在展示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如何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学生在联系实际生活时,对于孙权劝学的现代意义理解不够深刻。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将在教学中加入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孙权劝学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成语。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4.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
三国鼎立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

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

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

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读译课文,理解文义
1.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和通假字。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
(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疏通文意,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及:到,等到。

才略:才干和谋略。

涉猎:粗略地阅读。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更:重新。

4.帮助学生梳理出重点文言现象。

生边梳理边完成,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整理笔记。

三个字音:当、为、更。

这几个都是多音字。

“当涂”意即“当道,当权”,应读作dāng;“但当涉猎”的“当”作“应当”讲,也应读作dāng。

“为博士”“自以为”中的“为”
都作动词,读wéi。

“即更……”句中的“更”释为“重新”,具有动词意味,读gēng。

三个多义词:事、以、见。

“掌事”之“事”,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往事”之“事”,即“事件、事情”。

“以”,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与“为”组成“认为”。

“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分别为“了解”与“知晓”的意思。

三个古今异义词:治、博士、但。

“治”,古指研究,今为治理;“博士”,古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为学位最高一级;“但”,古义为只,只是,今为转折连词。

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三个称谓:孤、卿、大兄。

古时王侯自称“孤”,孙权即是。

古代君王对臣子、朋友以及夫妇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卿”,前者如孙权称吕蒙,后者如鲁肃称吕蒙。

“大兄”即长兄,文中是吕蒙对朋友辈鲁肃的敬称。

三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

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
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

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奖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大等等。

“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三个古汉语句式:非复、何见事。

“非复吴下阿蒙”译作“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是个判断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作“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何见事”即“见何事”,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个倒装句。

5.翻译全文,理清行文思路。

明确: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目标导学二: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并分角色朗读。

孙权: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写出怎样的语气?表现孙权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坚决的语气,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流露出关心与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写出怎样的语气?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情?
前一句“邪”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吗”。

这里有对吕蒙辞学的责备、恼怒之意。

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另有目的(以古鉴今);后一句中“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这句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与爱护。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吕蒙要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这番话表现出孙权善劝。

他对吕蒙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希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昭然可见。

鲁肃: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表现出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的长进。

吕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写出了什么?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也表现出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什么?
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而并不是埋怨鲁肃。

“乎”表示反问的语气,相当于“呢”。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有一种调侃的意味。

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的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之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目标导学三:比较阅读,感悟深化文本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文章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即吕蒙和方仲永)方面的不同?
明确:《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课堂小结: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成败。

学无止境,开卷有益。

只要勤奋学习,定能成功。

希望同学们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三、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吕蒙赞鲁肃
关爱部下能听取意见爱才
循循善诱虚心好学敬才
(开卷有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