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抢分秘籍06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含解析

合集下载

秘籍01 渗透作用-高考生物抢分秘籍(解析版)

秘籍01 渗透作用-高考生物抢分秘籍(解析版)
A.鉴别细胞的死活时,台盼蓝能将代谢旺盛的动物细胞染成蓝色
B.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龙胆紫溶液使其着色
C.观察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处理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D.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时,可用蔗糖溶液处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答案】A
【解析】
此题是必修一相关知识的综合,台盼蓝只能通过死细胞,A错。染色体可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B对。观察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处理后可加速染液进入细胞,C对。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时,用紫色洋葱鳞茎叶外表皮,有大液泡且液泡为紫色,便于观察,滴加蔗糖可以发生质壁分离,D对。
A. 蔗糖和K+的运输都属于主动运输,但运输动力不同
B. 叶肉细胞保持较低的pH有利于蔗糖分子运出
C. 蔗糖载体和ATP酶功能的差异,根本原因是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
D. 若将该叶肉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可能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答案】C
【解析】
据图分析,蔗糖和K+的运输都属于主动运输,蔗糖的运输动力依靠的是H+的分子势能,而K+的运输动力依靠的是ATP释放的能量,A对;叶肉细胞保持较低的pH有利于蔗糖分子运出,B对;蔗糖载体和ATP酶功能的差异,本质原因是控制合成它们的基因不同,C错误;若将该叶肉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可能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D对。
B. 柽柳耐盐性的形成与环境因素有关,与遗传因素无关
C. 柽柳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和吸收水分子的过程相同
D. 冬季气温较低时,柽柳吸收无机盐的能力会下降
【答案】D
【解析】
柽柳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A错误;柽柳耐盐性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有关,B错误;柽柳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吸收水分子方式是自由扩散,C错误;冬季气温较低影响酶的活性,使有氧呼吸强度降低,影响供能,而使柽柳吸收无机盐的能力下降,D对。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图中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A.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B.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C.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D.若 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中所有生物的全部个体,该图含有阳光、空气、水等生态因子,A错误;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不占A种群能量的10%~20%,B错误;E和F是不同物种,存在着生殖隔离,但处于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若 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可推测D种群的数量增加,则以D种群为食物的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种群的特征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2.在弃耕农田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弃耕农田演变-过程为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将越来越大直至发展到顶级生态群落,达到动态的平衡,所以A错误;总光合产量,将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大,植物种类的增多,数量的增大而使总光合产量逐渐的增大直至动态平衡,所以B正确;在演变-过程中总光合产量逐渐的增大直至动态平衡,则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与其成正比,所以C错误;在弃耕农田演变-过程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则其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小,所以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分析图像的能力。

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B【解析】由图中曲线变化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数量比1975年下降快,即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多,所以1972年生存斗争程度高,A错误;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时每样方个体数减少量接近550株,而幼苗至成熟阶段每样方个体数减少量减少量接近100株,所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B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要保留原始数据,否则会使误差增大,C错误;由图中种群数量变化可知,5年间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不呈S型,D错误。

最新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8个专题(解析版)

最新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8个专题(解析版)

最新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8个专题(解析版)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 组成细胞的分子及多样性 ---------------------- 2 专题02 细胞的基本结构------------------------------ 4 专题03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 7 专题04 酶与ATP ------------------------------------- 9 专题05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 12 专题06 细胞的生命历程----------------------------- 19 专题07 遗传的分子学基础 --------------------------- 21 专题08 遗传的基本规律----------------------------- 23 专题09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变化 --------------------- 41 专题10 植物激素调节------------------------------- 46 专题11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 50 专题12 内环境与稳态------------------------------- 64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 66 专题14 生态系统和生活环境的保护 ------------------- 70 专题15 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专题 ------------------- 81 专题16 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 88 专题17 课本基本实验和经典实验 --------------------- 99 专题18 实验分析和设计---------------------------- 102 专题01 组成细胞的分子及多样性(2019·江苏卷)下列关于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 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相同B. 核酸的合成需要相应蛋白质的参与C. 蛋白质的分解都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D. 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中肽键【答案】B【解析】蛋白质和核酸是细胞内的两种生物大分子有机物,其中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有20种,主要由C、H、O、N 元素组成;核酸分DNA和RNA,DNA分子的碱基有A、G、C、T四种,RNA分子的碱基有A、G、C、U四种,由C、H、O、N、P元素组成;DNA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

(精品)2019年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生态系统的结构(题型专练,含答案)

(精品)2019年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生态系统的结构(题型专练,含答案)

1.呼伦贝尔草原上生长着多种杂草和以杂草为食的食草动物以及小型食肉动物,各种生物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各种杂草固定的能量只能直接或间接地被消费者、分解者利用C.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D.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首先是被自身利用,积累的能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被消费者、分解者利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蜣螂是分解者属于动物而不是微生物,硝化细菌属于微生物而不是分解者。

2.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食物网可使()A.每种生物都能将能量传递到下一营养级B.每种生物都限定在一条食物链的固定位置上C.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连接成复杂的营养关系D.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答案 C3.若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共有五个种群构成食物链(网),其能量调查如表所示:A.甲一定是初级消费者B.5种生物形成的食物链是戊→乙→丙→甲→丁C.戊是生产者,丁是最高营养级D.乙和丙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 C解析根据生态系统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由于丙与乙的能量之比远远大于20%,因此二者为同一营养级。

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为戊丙乙甲丁,甲为次级消费者,戊是生产者,丁是最高营养级,乙和丙是竞争关系。

4.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概念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③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C.④中可能有微生物D.该图漏写了生态系统的某项功能答案 A5.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

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答案 D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为丙→丁→甲→乙,如果甲种群数量增加,则乙的食物增加,乙会增加,丁的天敌增加,所以丁要下降,丁数量减少,即丙的天敌减少,故丙会有所增加。

2017-2019高考生物真题分类解析---种群和群落

2017-2019高考生物真题分类解析---种群和群落

2017-2019高考生物真题分类解析---种群和群落1.(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

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 h(对应a曲线)时,种群增长为J型曲线,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10 h(对应b 曲线)时,种群增长类似于J型曲线,但增长速度较缓慢,而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对应c曲线)时,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

【详解】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 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

故选D。

2.(2019江苏卷·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中会发生演替与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最新重点)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专项12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

(最新重点)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专项12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doc

(最新重点)备战2019年高考生物专项12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①出现过植被的地方,群落只能发生次生演替②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属于种群空间特征③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④生态系统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A、①③B、②④C、②③D、②③④解析B出现过植被的地方,假设后来植被被彻底消灭后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2018·北京海淀模拟)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以下有关表达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C、该图仅表达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表达的成分是分解者D、假设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开始解析C食物网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捕食关系而形成的营养结构,其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是由于多种消费者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其中的能量流动始于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

该食物网中有8条食物链,蛇与鼠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之间是竞争关系。

生态系统的成分除组成食物网的生产者、消费者外,还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丙每增加1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kg的甲C、该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可表示为:甲→乙→丙→丁D、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甲、乙、丙、丁、戊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解析B图中甲为生产者,戊为CO2库,乙、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

丁不是食物链的组成部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可表示为:甲→乙→丙。

甲的同化作用类型为自养型。

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甲、乙、丙、丁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含戊)。

丙每增加1kg 体重,至少消耗甲(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1÷20%÷20%=25kg 。

4、以下实例中不能表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理的是()A 、增加对农田的物质投入(如施农家肥)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肥力下降B 、北京奥运会前大量植树造林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C 、在夏季通过缩短对菊花的光照时间使其提前开花D 、四川大地震破坏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使其食物短缺解析C 缩短光照时间使菊花提前开花,表达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2019年高考生物分类汇编: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含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生物分类汇编: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含答案解析)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K1 生态系统的结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3.K1、K2[2018·天津卷] 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3.A [解析] 信息传递普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

营养级是指不同的生物种群,而图a和b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不确定,无法判断两图中有几个营养级,B项错误。

城市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项错误。

图b中人的数量明显多于植物的量,应有外界能量流入,D项错误。

16.K1[2018·海南卷] 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胞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16.D [解析]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将动植物遗体残骸、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属于分解者,B项正确。

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为无机物进入无机环境后,可被农作物吸收利用,保障物质循环的通畅进行,故其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C项正确。

硝化细菌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自养生物,是生产者,D项错误。

20.K1[2018·海南卷] 在某只鸟的一窝灰壳蛋中发现了一枚绿壳蛋,有人说这是另一种鸟的蛋。

若要探究这种说法是否成立,下列做法中,不可能提供有效信息的是( ) A.观察该鸟是否将该绿壳蛋啄毁或抛掉B.待该绿壳蛋孵出小鸟后观察其形态特征C.将该绿壳蛋与已有的鸟蛋标本进行比对D.以绿壳蛋蛋清与该鸟血浆蛋白为材料做亲子鉴定20.D [解析] 观察该鸟是否将该绿壳蛋啄毁或抛掉,属于鸟类的母性行为,A项不符合题意。

热点06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备战2019年高考之聚焦生物知识热点(解析版)

热点06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备战2019年高考之聚焦生物知识热点(解析版)

热点06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纵观近5年课标全国卷,考查本热点内容的试题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难度都不大,但考查角度常考常新。

呈现形式上注重结合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情境来考查,如分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及其增长速率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2017年课标全国卷1,T5),分析稻田中水稻、青蛙、稻飞虱和病毒等不同生物的种间关系(2014年课标全国卷1,T6),分析林场鼠害控制、湖泊中某种鱼的年龄组成和种群数量变化(2017年课标全国卷Ⅱ,T31,2015年课标全国卷1 T31)等,更多的是以草原等某个生态系统为背景综合考查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等知识(如2015年课标全国卷Ⅱ,T31;2014年课标全国卷Ⅱ,T31;2013年课标全国卷Ⅱ,T31)。

故考生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也要注意挖据草原、农田等具体生态系统中的常考点。

考向1 种群数量特征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1.如图所示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bc段其天敌捕食的成功率增加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在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答案】B2.如图所示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

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图甲、乙、丙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无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B.图甲中b点和图丙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乙中的d点对应C.图甲、乙、丙中的a、c、e点生存斗争最激烈D.图中e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答案】B【解析】图中甲、乙、丙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 错误;图甲中b点的增长速率为0,图丙中f点时出生数量=死亡数量,增长速率也为0,这两个点均对应图乙中的d点,B正确;图甲、乙、丙中的b、d、f点都可表示种群个体数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生存斗争最激烈,C错误;图中e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

种群和群落和生态系统高考复习详细知识点

种群和群落和生态系统高考复习详细知识点

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概念和特征1、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种群密度(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3) 调查方法: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和标志重捕法出生率、死亡率(1)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迁入率、迁出率(1)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年龄组成(1)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2)有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3)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空间特征①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②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3、各种群特征的相互关系(1)从年龄组成上看,幼年个体较多时,预示着将来种群密度要增大;而老年个体较多时,种群密度将会减小。

(2)从性别比例上看,因各种原因造成性别比例失调,必然导致生殖上的混乱,引起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

如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就会使许多的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害(3)出生率、死亡率则是决定种群大小的最直接原因。

(4)在种群的四个基本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

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①年龄组成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②性别比例:♀>♂→增长快;♀≈♂→相对稳定;♀<♂≈增长慢。

PS:①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

②长期自然选择使不同生物种群都有一定的性别比例,假若因各种因素改变了种群的性别比例,会引起种群数目改变。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集锦【专题22】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集锦【专题22】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专题22 种群和群落1.(2018·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解析:选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联系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及能量流动的特点,逐项进行解答。

鹰是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引起黑线姬鼠种群密度下降,A项正确。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280×100÷2÷140=100只/hm2,B项正确。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与种群中个体的数量无关,C项错误。

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含有的能量越少,D项正确。

2.(2018·高考浙江卷)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解析:选B。

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该种群开始个体总数为100,一年内新出生个体数为20,因此该种群的年出生率=20/100×100%=20%,故A项错误。

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参与生殖的个体数越多,出生率就越高,故B项正确。

核心概念06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高考生物三轮复习核心要点必背知识清单(记忆版)

核心概念06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高考生物三轮复习核心要点必背知识清单(记忆版)

种群和群落一、基础再现:(一)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2.种群密度就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黑光灯诱捕。

4.样方法调查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5.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耐心出生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6.迁人率或迁出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侵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7.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假设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入t,其中入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2.“S"型曲线是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3.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三)群落的结构特征与演替1.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区分群落的主要依据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3.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丶互利共生和寄生。

5.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6.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垂直结构中不同植物适于在分层下生长。

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不同的光照强度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7.立体农业是指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8.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9.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方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0.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019高考生物三轮冲刺 大题提分 大题精做6 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2019高考生物三轮冲刺 大题提分 大题精做6 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种群和群落例:(2018海南卷)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

其中A、B、C 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1)据表可知:______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______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______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______。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______法,理由是______。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C A B(2)保证调查结论可靠标志重捕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解析】(1)表A中没有幼年(生殖前期)的个体,全为老年(生殖后期)的个体,将来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属于衰退型,表B中各年龄段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属于稳定性,表C幼年(生殖前期)的个体较多,老年(生殖后期)的个体较少,将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属于增长型。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因为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则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2018届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高考仿真考试)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于北美,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

现逐步蔓延全国,成为严重威胁生态平衡的外来物种。

(1)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后与本地杂草的关系为____________,导致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____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逐渐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高考微题组6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含解析.doc

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高考微题组6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含解析.doc

高考微题组六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考点规范练高考微题组第84页—1.回答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

(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_______________ 分布。

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 价值。

(2)草原连年遭受过度放牧,会使草原的物种多样性锐减,从而加速土地荒漠化,可见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__ 进行。

停止放牧后的草原能逐渐恢复生机,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 稳定性。

(3)外来物种黄花刺茄侵入草原后,在短期内数量迅速增加。

黄花刺茄的茎秆和果实上长满尖锐毛刺,毛刺对动物来说是一种______________ 信息,能有效降低动物对黄花刺茄的取食欲望,这表明生态系统屮的信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功能。

(4)用样方法调查黄花刺茄的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 o调查中发现它的种群数量每年都以150%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加,假定黄花刺茄的种群初始数量为N(),则两年后它的数量将达到_______________ o答案:(1)镶嵌间接(2)方向和速度恢复力(3)物理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4)随机取样6.25M)解析:(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即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植被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指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3)动物通过观察发现毛刺,故该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播,故为物理信息。

毛刺有效降低动物对黄花刺茄的取食欲望,保护了植物本身,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

(完整版)种群与群落和生态系统知识点总结填空,推荐文档

(完整版)种群与群落和生态系统知识点总结填空,推荐文档

第四部分种群与群落一、种群1.种群是指2.种群具有、、、等特征。

3.种群密度是指,是种群的数量特征。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随机取样,一般为1m2:(运动能力强的动物)N:M=n:m4.样方法取样的两种方法是和.5.出生率是指死亡率是指6.迁入率是指7.年龄组成增长型幼年老年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数量增多稳定型幼年老年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稳定,数量稳定衰退型幼年老年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数量减小8.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8. 种群的空间特征:分布,分布,分布。

9.种群各特征间的关系:10. J 型曲线:(1)形成条件:。

不存在自然选择。

用达尔文的观点,是由于的特性。

种群数量呈增长,种群不变,是一个定值。

(2)种群数量增长公式:设N0为种群的起始数量,每年种群增长率不变,且次年均是前一年的倍。

则第t 年种群数量为:种群增长率= N -N N0-N0(> 1)1 0 ==-1N0 N011.S 型曲线:(1)曲线形成条件:。

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种群密度上升,各个体间因为食物、空间引起的加剧,种群增长率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

(2)K 值理解:○1 K:表示;可以认为是种群中生物数量的最大值,此时种群不再扩大,种群○2K/2:此时曲线斜率最大,最大,种群数量恢复到K 值所需时间不会增长。

最短。

○3 小于K/2:种群密度过低,很容易因为无法交配而种群灭绝,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K 值。

联系实际:保护珍贵动物及消灭害虫时,注意K值,即在保护(消灭)种群数量的同时还要扩大(减小)他们的环境容纳量。

高二生物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增分必背考点梳理

高二生物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增分必背考点梳理

高二生物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增分必背考点梳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一、强记常考语句:1.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注意:如果是主要决定因素则只答前两者)2.群落植物垂直结构复杂的意义:(必修三74页)植物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也能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1)单向流动:能量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原因有:第一,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的吃与被吃关系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能倒流,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二,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

(2)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原因有:第一,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一部分能量(ATP、热能)。

第二,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或生物的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递给分解者。

4.农业生态系统除草除虫的意义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从生物圈稳态角度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生物圈的自我调节能力。

6.生态农业延长腐生食物链的重要意义(必修三96页)使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并减少了环境污染。

7.减缓温室效应的两项主要措施(必修三101页)(1)大力植树造林;(2)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的清洁能源)。

8.种植挺水植物能抑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挺水植物遮盖水面的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挺水植物能竞争吸收水体中过多的无机盐,限制藻类生长。

9.人工生态系统往往需要不断有物质投入的原因人工生态系统不断会有产品输出,带走了部分元素,根据物质循环原理,需要不断投入物质。

(精品)2019年高考生物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种群和群落教学案

(精品)2019年高考生物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种群和群落教学案

种群和群落【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1.近五年课标卷对本专题的考查难度较小,命题热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类型;(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多以曲线和表格为媒介考查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等,以非选择题形式呈现。

结合实例考查群落结构和演替,注重语言的表述。

3.备考时,要构建种群特征的概念模型、数量模型及生物种间关系模型,加深理解相关知识。

利用比较法记准记牢种群的两种增长方式、群落的两种结构和两种演替类型。

【重点、难点剖析】 一、种群数量变化及其应用 1.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的比较种群增长率是指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

种群增长速率不反映种群的起始数量,只与造成种群数量增加的时间和种群数量增加值的大小有关。

2.把握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粮食入瓮、捕鼠、药鼠等,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 值)。

(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 值变小,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K 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3)生产上的应用:生产上鱼类等捕获后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最好,而杀虫灭鼠效果最好的时期是潜伏期(即K2以前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的时期)。

二、理解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1.填充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分层现象原因⎩⎪⎨⎪⎧植物取决于光照动物往往取决于食物或栖息条件水平结构——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有差异(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比较并填充下表中的群落演替类型弃三、种群密度的调查与群落丰富度的调查【题型示例】题型一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例1. (2018全国Ⅰ卷,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变式探究】(2017年海南卷,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

2020年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种群和群落[解题秘籍]

2020年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种群和群落[解题秘籍]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书本黑体字速记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4.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5.“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

其中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6.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7.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8.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9.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0.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必背基础知识点1.种群指同一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同一物种可包含多个种群;群落指同一区域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加上无机环境。

2.种群“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共五个。

3.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组成,包括三种类型为增长型、稳定性、衰退型。

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种群空间特征有均匀型、随机型、密集型。

4.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调查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5.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跳蝻、蚜虫、蚯蚓、昆虫卵)适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秘籍06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典例1 野生动物研究所对某草原的一种野兔进行了调查,所调查区域的总面积为5 hm2。

统计所捕获野兔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标记数初捕50282250重捕50321810以下是某同学对该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A.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 只/hm2B.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C.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低D.两次捕获期间,若有较多个体的出生或死亡,则统计数据就不准确【答案】D【解析】依题意和表中信息可知: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50)÷10]÷5=50 只/hm2,A错误;此调查方法为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偏大,C 错误;两次捕获期间,若有较多个体的出生或死亡,会导致统计的数据不准确,D正确。

抢分秘籍理清调查种群密度的2种方法(1)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适用条件①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者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

(2)样方法误差归纳①未做到“随机”取样。

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

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④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

(3)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①调查值比实际值偏高原因一:标记个体不易重捕。

原因二:标志物在调查期间脱落。

②调查值比实际值偏低原因一:标志物对个体会产生伤害,导致个体易被捕。

原因二:标志物过分醒目,导致个体易被捕。

典例2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图2是在理想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B.图1中第10年种群数量对应图2中曲线Y上的C点C.图2中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图1中第15年种群数量最少【答案】D【解析】据图1可以看出,该种群在前五年的种群的λ值不变,说明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所以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J”型增长,而图2中的曲线X表示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曲线,因此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A正确;图1中第10年λ值等于1,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相等,而图2中Y曲线表示“S”型增长曲线,C点已达到K值,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即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也相等,并且C点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也不发生变化,B 正确;图2中B点时位于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K/2处,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图1中,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D错误。

抢分秘籍理清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应用(1)图示(2)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①K值与K/2值的分析②K值与K/2值的应用提醒:(1)N 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①λ>1:种群密度增大。

②λ=1:种群密度保持稳定。

③λ<1:种群密度减小。

(2)不要认为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

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种群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只不过是超过K值后,在环境承载量的限制下,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最终在K值上下波动,处于动态平衡中。

典例3 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

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

(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_________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图所示。

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_______(填“S1”或“S2”)。

(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____演替。

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_______结构,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

(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20%,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________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

(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__________条件,可利用人工措施改善这一条件,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

【答案】(1)植被类型(或草本、灌木、乔木) S2(2)次生垂直(3)恢复力(4)土壤【解析】(1)图示柱形图中,可以看出自变量为群落类型和群落中不同植被,因变量为生物量。

故科研人员是在两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植被类型分类后,测定生物量。

恢复群落是经过山体滑坡过程,生物多样性比原始群落要低,生物量比原始群落要低,故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

(2)在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有保留,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中草本、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相对均较高,且草本、灌木和乔木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

(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20%,说明恢复群落植被并不能完全恢复到从前,这与山体滑坡后恢复力稳定性较低有关,故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

(4)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虽然土壤条件有所保留,但在很大的程度上被破坏,导致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可利用人工措施改善土壤这一条件,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

抢分秘籍从“4”个角度快速界定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提醒:(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2)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典例4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下图所示。

在一段时间内A.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丙数量增加B.如果乙大量捕食甲,就会降低甲种群的丰富度C.丁的数量发生变化,不会影响乙的环境容纳量D.甲与乙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据此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图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为:丙→甲→乙→丁。

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甲因天敌(乙)的增加而导致其数量下降,丙因天敌(甲)的减少而导致其数量增加,A错误;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如果乙大量捕食甲,则会降低甲种群的个体数量,而不是降低丰富度,B错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丁的数量发生变化,说明乙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会影响乙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甲的数量增加会引起乙的数量增加,而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甲的数量减少,说明甲与乙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D正确。

抢分秘籍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技巧(1)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2)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的来源减少或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捕食其他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例如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若食草鸟减少,则兔将更多地被鹰捕食而减少,绿色植物因捕食者减少而增多。

典例5如图所示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营养结构。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kJ/(m2·a),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kJ/(m2·a),则人最多能获得的能量是____________kJ/(m2·a)。

(2)若蛇捕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 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________kg(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

【答案】(1)2.46×108 (2)2【解析】(1)求“最多”获得能量时按20%计算。

草固定的总能量最多有6.8×109×20% kJ/(m2·a)传递到初级消费者,故羊最多可获得(6.8×109×20%-1.3×108)kJ/(m2·a)能量,最多传递到人的能量为(6.8×109×20%-1.3×108)×20%=2.46×108 kJ/(m2·a)。

(2)蛇捕食鼠的比例调整之前,蛇体重增加1 kg需要消耗草1/4÷20%÷20%+3/4÷20%÷20%÷20%=100(kg),调整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 kg需要消耗草3/4÷20%÷20%+1/4÷20%÷20%÷20%=50 kg,即可节省草100-50=50(kg),可使人多增重50×20%×20%=2(kg)。

抢分秘籍能量在各营养级间流动过程分析由此可见:(1)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

(2)同化量-呼吸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量。

(3)一个营养级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的部分。

提醒:(1)10%~20%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

(2)流经各营养级的总能量①对生产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固定”而不能说“照射”。

②对各级消费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同化”而不能说“摄入”或“储存”。

(3)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①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

②能量利用率a.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

b.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

c.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典例6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1和2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C.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库D.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细胞呼吸【答案】C【解析】分析该图,由1、4的关系可知两者为生产者、非生物环境两种成分,而1、2、3各有箭头指向4,故4代表非生物环境,C正确;1为生产者,2为消费者,3为分解者,1、2、3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才可构成群落,A错误;3(分解者)中有真核生物,如某些真菌和腐生动物,B错误;①可代表捕食,②代表细胞呼吸,③可代表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