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药
中药学课件-11解表药
麻黄
【药性】 辛、微苦, 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13
麻 黄【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
味辛发散,性温散寒,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
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
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因麻黄 兼有平喘之功,故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
34
【适应证】
1.风寒感冒。辛散性温,发汗解表散寒之力较为缓和,
轻证可以单用,重证须与其他发散风寒药合用。因外
能解表散寒,内能行气和胃,故风寒表证兼有气滞者
多用。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胎气上逆,胸闷呕吐,胎
动不安者。梅核气。
此外,紫苏能解鱼蟹毒,对于进食鱼蟹中毒而
致腹痛吐泻者,能和中解毒。
3.痰饮、蓄水证。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 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 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
脾阳不运,水湿内停----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 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
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苓、 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46
荆芥 《本经》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质轻透散,祛风止 痒,宣散疹毒。
用治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常与 蝉蜕、薄荷、紫草等药同用;若配伍苦参、 防风、白蒺藜等药,又治风疹瘙痒。
47
荆芥 《本经》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能祛风解表,透散邪气,宣通壅结而达消疮
之功,故可用于疮疡初起而有表证者。偏于 风寒者,常配伍羌活、川芎、独活等药;偏 于风热者,每与银花、连翘、柴胡等药配伍。
名词解释解表药
名词解释:解表药1. 引言解表药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用于解除表面症状的药物。
表面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鼻塞等,常见于感冒、流感等疾病。
解表药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体温、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表面症状等方式来缓解疾病症状,促进病情康复。
2. 解表药的分类根据中医药理论,解表药可以分为外感解表药和内伤解表药两大类。
2.1 外感解表药外感解表药主要用于治疗感冒、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由外邪入侵所致的疾病。
常用的外感解表药有羌活、防风、藿香等。
这些药物具有辛散发散、温通解表的作用,能够促进汗液排出、舒展经络、缓解恶寒、发热等表面症状。
2.2 内伤解表药内伤解表药主要用于治疗寒热错杂、阳明互结等由内伤引起的疾病。
常用的内伤解表药有黄连、黄芩、黄柏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解表的作用,能够降低体温、清除病邪、改善表面症状。
3. 解表药的作用机制解表药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调节体温解表药能够通过调节体温来缓解发热、恶寒等症状。
在感冒等疾病中,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外邪的刺激而失去正常调节功能,解表药可以通过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回归正常。
3.2 促进血液循环解表药能够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来改善表面症状。
在感冒等疾病中,表面症状常伴随着局部血液循环不畅,解表药可以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等方式来改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头痛、鼻塞等症状。
3.3 缓解病情解表药能够通过缓解病情来促进病情康复。
在感冒等疾病中,表面症状常伴随着身体不适、乏力等症状,解表药可以通过改善表面症状,减轻身体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促进病情康复。
4. 解表药的应用解表药广泛应用于感冒、流感等疾病的治疗中。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解表药进行治疗。
4.1 感冒的治疗感冒是一种常见的表面症状性疾病,常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症状。
治疗感冒时,常用的解表药有羌活、防风、藿香等。
这些药物能够缓解发热、恶寒等症状,促进汗液排出,改善患者的病情。
中药学解表药
中药学解表药概述1.定义: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归经:解表药主要归肺、膀胱经。
3.分类: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两类。
4.注意事项:(1)发汗作用较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耗阳伤阴,导致“亡阳”“伤阴”的弊端。
(2)解表药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辛温解表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1)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实证。
(注:表实为无汗)麻黄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2)宣肺平喘——咳嗽气喘之要药。
(3)利水消肿——风水、水肿、脚气。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1)发汗解肌——外感风寒表实、风寒表虚证均可。
(注:表虚为有汗)(2)温通经脉——寒凝血滞之诸痛证,如胸痹心痛、痛经、脘腹冷痛、风寒湿痹等。
(3)助阳化气——脾阳不足之痰饮、蓄水证;心阳不足之心悸。
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1)解表散寒——外感风寒表证之轻证。
(2)行气宽中——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3)解鱼蟹毒——进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1)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证。
(2)温中止呕——胃寒呕吐(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
(3)温肺止咳——肺寒咳嗽。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1)发汗解表:夏月外感风寒表证。
香薷又称之为“夏月之麻黄”。
(2)化湿和中:呕吐、腹泻。
(3)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祛风解表——外感表证之无论风寒、风热、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应用。
透疹消疮——风疹瘙痒、麻疹不透;疮疡初起之表证。
炒炭止血——各种出血证。
(炭能止血,如地榆炭、血余炭等。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熄风止痉(1)祛风解表——外感表证之无论风寒、风热、风湿均可应用。
(2)胜湿止痛——风疹瘙痒、风湿痹痛。
(3)熄风止痉——破伤风。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湿止痛(1)解表散寒——外感风寒夹湿证。
(2)祛风湿、止痛——风寒湿痹。
第四章 解表药
第四章解表药第四章解表药一、本章结构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藁本、苍耳子、辛夷解表药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二、大纲要求:1、掌握解表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
2、掌握各类的解表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3、掌握发散风寒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4、掌握发散风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
考点一:解表药的概述性能特点: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
功效:发散解表,兼能宣肺止咳平喘、利水消肿、透疹、止痛、祛风湿等。
适应范围:外感风寒或风热,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症者。
部分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痛等分类:辛温解表:发散风寒,发汗力强。
辛凉解表:疏散风热,发汗力弱,长于透热解表注意:微汗为度,中病即止;虚汗慎用;不宜久煎考点二:发散风寒药的功效、主治、特殊用法用量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用于风寒表实无汗症;肺气不宣咳喘证;水肿兼有表证;风寒痹证。
解表生用,平喘蜜制。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夏月麻黄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用于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风寒湿痹,经寒血滞诸痛。
痰饮、蓄水证;心悸。
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风寒感冒兼气滞胀满者。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呕家圣药”解鱼蟹毒。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发表散风通用药。
芥穗力较强。
止血须炒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治风通用药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作用偏上偏表,善治太阳头痛及上半身风湿痹痛。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
细辛:通窍,祛风止痛,温肺化饮。
治寒饮伏肺藁本:发表散寒,除湿止痛。
解表药与方剂
第二节 解表方
•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者。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 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 小青龙汤 • 【组成】麻黄去节9 g,芍药9 g,细辛3 g,干姜6 g,甘草炙6 g,
桂枝去皮9 g,半夏9 g, 五味子6 g。 •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 •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 【主治】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为必备症状,胸痞喘咳,痰多
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寒凝血滞所致寒湿痹 痛与经闭腹痛、痛经等痛证;水湿停滞所致的痰饮喘咳,以及小便不 利,心悸动、脉结代者。 • 【用法用量】煎服,3~9 g。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解表药
• 【使用注意】桂枝性温助热,如应用不当则有伤阴、动血之虞,故在 温热病、阴虚火旺及出血症时,不宜应用。
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 桑菊饮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解表方
• 【组成】桑叶7. 5 g,菊花3 g,杏仁6 g,连翘5 g,薄荷2. 5 g,桔 梗6 g,生甘草2. 5 g,芦根6 g。
•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 • 【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 【主治】风温初起风热犯肺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 麻杏石甘汤 • 【组成】麻黄9 g,杏仁9 g,甘草6 g,石膏18 g。 •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 • 【功能】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 【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扇,口渴,
,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喘。 • 【用法用量】煎服,1~3 g;散剂每次服0.5~1 g。 •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中药学第八章解表药
荆芥
药用部位
地上部分。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主治
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用于感冒, 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 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用法用量
煎服,4.5~9g。不宜久煎。发表透 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 更长于祛风。
防风
药用部位
根。
功效主治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用于感冒头痛, 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
04 解表药的配伍应用
配伍原则
01
02
03
风寒感冒
辛温解表药为主,辅以辛 香解表或宣肺止咳之品, 以增强散寒解表、宣肺止 咳之功。
风热感冒
辛凉解表药为主,辅以清 热解毒、养阴生津之品, 以增强疏风清热、养阴生 津之效。
暑湿感冒
解表化湿药为主,辅以清 暑祛湿、和中止呕之品, 以增强解暑化湿、和中止 呕之力。
草质茎。
性味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主治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 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 症已解,气喘咳嗽。
用法用量
煎服,2~9g。宜后下。解表宜生用,平喘宜蜜炙用或生用。 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
桂枝
药用部位
嫩枝。
性味归经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常用配伍药物
麻黄配桂枝
薄荷配金银花
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 枝辛甘温,解肌发表、温经散寒。两 药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
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金银花 甘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两药相须为 用,增强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功。
解表药
解表药一、发散风寒药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2.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3.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4.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5.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6.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7.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8.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9.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0.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11.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12.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13.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二、发散风热药1.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2.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散肿。
3.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4.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5.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6.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7.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8.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9.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10.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1.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2.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3.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4.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5.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6.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7.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8.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二、清热燥湿药1.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2.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3.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4.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5.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6.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7.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二、清热解毒药1.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2.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中药学-解表药
• 麻黄 • 桂枝 • 紫苏 • 生姜 • 香薷 • 荆芥 • 防风 • 羌活 • 白芷 • 细辛 • 藁本 • 辛夷 • 苍耳子
辛凉解表药
• 葛根 • 柴胡 • 升麻 • 蝉蜕 • 桑叶 • 菊花 • 牛蒡子 • 蔓荆子 • 薄荷
麻黄
• 【性味与归经】 辛、微苦, 温。归肺、膀胱经。
• 【功能与主治】 发汗散寒, 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升麻
• 【性味归经】辛、微甘,微寒。 归肺、脾、胃、大肠经。
• 【功能主治】发表透疹,清热 解毒,升举阳气。
• 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 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 斑;脱肛,子宫脱垂。
蝉蜕
•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 肝经。
• 【功能主治】 散风除热,利咽, 透疹,退翳,解痉。
• 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 障,惊风抽搐,破伤风。
•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止痉。
• 【主治】外感表证,风疹瘙痒, 风湿痹痛,破伤风。
羌活
•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 膀胱、肾经。
• 【功能主治】散寒,祛风,除 湿,止痛。
•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 肩背酸痛。
白芷
• 【性味】辛,温。归胃、大肠、 肺经。
• 【功能主治】散风除湿,通窍 止痛,消肿排脓。
•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理气 宽中,解鱼蟹毒。
•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咳嗽, 胸腹胀满,鱼蟹中毒。
生姜
• 性味: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 功效: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解药毒。 • 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痰饮、
咳嗽、胃寒呕吐;在遭受冰雪、 水湿、寒冷侵袭后,急以姜汤 饮之,可增进血行,驱散寒邪。
解表药
4.此外,麻黄发汗散寒,兼可宣通痹着,还可用于外
感风寒湿邪所致的关节痹痛。麻黄尚能散寒破结通滞, 《本经》谓其“破癥坚积聚”,故还可用治营血虚寒, 寒凝痰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之中的阴疽痰核等证。
辛温解表药-桂枝
辛温解表药-桂枝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应用:
辛温解表药-生姜
性能特点: 1.生姜辛散温通,入肺经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但作用较 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
2.生姜辛散温通,入脾胃经能温中散寒,可祛寒开胃、止痛
止呕。其止呕功良,素有“呕家圣药”之称。 3.生姜辛温发散,入肺经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对于肺寒 咳嗽,不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选用。 4.此外,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 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中药学
解表药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余仁欢
解表药 概念: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均称解表药。 作用特点:多具有辛味,性能发散,使肌表之邪外解 或从汗解。此外,解表药还有宣肺止咳,透发疹毒, 解表消疮,宣肺利尿驱风通痹的作用。
分类:分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
解表药
适用范围: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 之外感表证。其中某些解表药尚可用治咳嗽气喘、麻疹不 透、风疹瘙痒、水肿尿少、风湿痹痛、痈疽初起等兼有表 证者。 解表药分别对现代临床称谓的一般感冒、流行性感冒、上 呼吸道感染,流脑及乙脑初起、麻疹、支气管炎、肺炎、
1.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表证。
2.用于风寒湿痹,肩背肢节酸痛。
3.用于心脾阳虚,阳气不行,水湿内停而至的痰饮证。
4.用于胸痹,胸痛或心悸、脉结代之证。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常用单味中药-01章 解表药
第一章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证。
部分药物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以及风湿痹痛等。
解表药使用需注意:
①掌握用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损伤阳气和津液;
②体虚多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忌服;
③对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也要慎重使用;
④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过多而降低疗效。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
《解表药及解表方》
14
8 辛 夷
29.09.2020
15
9 苍耳子
甘、苦、温。有小毒。入 肺、肝经。
散风通窍
祛风湿, 止痛
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四药散风寒、祛湿、止痛、
通鼻窍。适用于风寒感冒、
风湿痹痛、脑颡鼻脓、浊涕
下流29.09等.2020证,走窜之力较强。
16
10 生姜
辛、微温。入脾、肺、 胃经。
发散表寒 其发汗 作用较弱。
发散解表,兼祛风 发汗 之力大于防风。风热、 风寒感冒都可以配伍应 用。
止血 炒炭入血分,有止 血作用,治肠风下血, 衄血、便血、尿血、子 宫出血等。
29.09.2020
10
5 防风
29.09.2020
辛、甘、微温。入膀胱、 肝、脾经。
祛风散寒 治风通用药, 发汗力较弱,长于胜 湿,用于治疗风寒、 风热感冒挟湿者,还 治风寒湿痹等证。
发散风寒药 辛温解表药
发散风热药 辛凉解表药
5
二、发散风寒药
此类药物多辛温,发汗力较强, 散寒力较大,主要适用于风寒 表证(恶寒、发热、无汗、脉 浮紧)。有的兼有平喘、除湿、 利水等功能,用于治喘咳,风 寒湿痹、水肿等证
29.09.2020
6
1 麻黄 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
辛温发汗 发汗力较强, 用于风寒感冒,表实无汗。 常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 强发汗力量。
7 细辛
冒,发汗之力仅次于 麻黄,故有“小麻黄”
之称。
温肺散寒,化痰饮 用于肺寒咳嗽痰多, 配干姜、半夏。
29.09.2020
13
8 辛夷 辛、温。入肺、胃经。
祛风散寒,善通鼻窍 治鼻病之要药。 用于治疗感冒鼻塞,脑颡鼻脓,浊 涕下流。如辛夷散(辛夷、酒知母、 沙参、木香、郁金、明矾)
中药药理学解表药
04 现代研究进展与展望
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解表药的药理作用机制
通过现代药理学研究,已初步阐 明了解表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包 括发汗、解热、抗炎、镇痛等方 面。
活性成分研究
对解表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了深 入研究,发现了一些具有显著药 理作用的化合物,如麻黄碱、桂 枝苷等。
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
研究了解表药在体内的吸收、分 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过 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
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用于感冒, 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 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用法用量
煎服,4.5~9g。不宜久煎。发 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防风
01
02
03
药用部位
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 脾经。
功效主治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
疹瘙痒,破伤风。
04
用法用量
煎服,4.5~9g。
其他常用解表药
01
02
03
紫苏叶
辛温解表药,具有解表散 寒、行气和胃的功效。
生姜
辛温解表药,具有解表散 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的功效。
香薷
辛温解表药,具有发汗解 表、化湿和中的功效。
其他常用解表药
藁本
辛温解表药,具有祛风散 寒、除湿止痛的功效。
羌活
为臣药。柴胡辛凉解肌透表,川芎行气活血,茯苓健脾渗湿,前胡降气化痰,枳壳行气宽中,桔梗宣肺止咳, 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
其他方剂中的应用
银翘散
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穗等 药组成,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 毒的功效,主治风热感冒或温病
解表药
第一章解表药【含义】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分类及适应证】1)辛温解表药。
又称发散风寒药,性味多辛温,发汗作用较强,适应于:①风寒表证,见恶寒重发热轻。
头痛身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等;②咳嗽气喘、风湿痹痛、水肿等兼有风寒表证者。
2)辛凉解表药。
又称发散风热药,性味多辛凉,发汗作用和缓,适应于:①风热表证,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有汗,鼻塞,流浊涕,咽部红肿疼痛,口渴,舌尖红,脉浮数等;②温病初起属风热表证者;③咳嗽,麻疹透发不畅兼有风热表证者。
【使用注意】1)注意用法。
解表药多为辛香发散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2)注意体质。
久病体虚者慎用。
3)注意禁忌病证。
气虚自汗、阴虚盗汗、久患疮疡、大失血等患者应慎用。
4)注意季节。
夏季腠理疏松,易于出汗,用量宜轻;冬季腠理闭塞,不易出汗,用量宜重。
5)注意不良反应。
使用解表药,发汗过多,耗伤阳气,进而损及阴液,导致虚损。
6)注意疗程,解表药为祛邪之品,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第1节辛温解表药麻黄【来源】本品为麻黄科植物麻黄、木贼麻黄及中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处方别名】麻黄、炙麻黄、麻黄绒【性味归经】辛、味苦,温。
归肺、膀胱经【功效应用】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浮肿、骨节疼痛,小便不利,风邪顽痹,支气管哮喘。
发汗解表——{特点:发汗力量峻猛应用:①风寒表实无汗证;②风寒湿痹,阴疽等宣肺平喘——{特点:善宣散肺气。
应用:①风寒袭肺之喘咳;②痰饮犯肺之咳喘;③热邪壅肺之咳喘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兼有表证者【配伍应用】麻黄配桂枝:发散风寒,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证。
麻黄配杏仁、甘草:宣肺散寒,止咳平喘,用于风寒袭肺之咳喘。
麻黄配石膏、杏仁、甘草:清宣肺热,止咳平喘,用于肺热咳喘。
麻黄配干姜、细辛: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寒饮郁肺之咳喘。
【用法用量】水煎服,3~9g【使用注意】1) 注意生品与炮制品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味归经] 甘,寒。 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
[应用]
1、风热表证,温病初起,咽痛音哑者: 轻散风热解表,清肺热,宣肺疗音哑。 如蝉蜕散。
2、麻疹不透:疏散风热透疹。如透疹汤。 风疹瘙痒:祛风止痒。如消风散。
3、目赤翳障:疏散肝经风热,明目退 翳。如蝉花散。
寒表虚证之主药。温经通阳:温通阳气;温 通经络;温通血脉。
紫苏 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叶。
紫苏
苏叶紫红气芳香,苏梗中空茎呈方, 叶散风寒解鱼毒,梗行气滞宽中焦。
苏梗药材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应用]
1、风寒表证兼气滞咳嗽、胸闷者:发汗 散风寒解表又行气滞。如杏苏散、香 苏散。
薄荷 唇形科植物薄荷的茎叶
薄荷茎方棱有绒, 紫梗绿叶气清凉, 腋生花序留花萼; 疏风透疹清头目。
[性味归经] 辛,凉。 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
肝解郁。
[应用]
1、风热表证、温病初起:轻清凉散,疏 散风热而解表,如银翘散。
2、风热上攻头目(头痛、目赤、咽肿): 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
2、风疹瘙痒:祛风止痒。如消风散。 3、痹证:祛风胜湿止痛。如蠲痹汤。 4、破伤风:祛风止痉。如玉真散。 5、肝脾不和腹痛泄泻:疏肝、理脾、胜
湿、引经。如痛泻要方。
[用法用量] 5至15g.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血虚发痉者慎用。
荆芥 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
荆荠茎方紫有气,全株芳香坚果小, 穗状花序钟宿尊,祛风解表止血妙。
六,配伍原则:
1、针对四时表邪的不同,分别与散风 寒、疏风热、祛暑、化湿、润燥等 药物配伍。
2、体虚者与补虚药物配伍。 3、温病初起,当配伍清热解毒药物。
七,使用注意:
1、多汗者,当慎用,防止过汗伤阳。 2、津亏液伤、热病伤津、久患疮疡、淋
病、失血者均慎用。 3、春夏量宜减,秋冬量宜增。 4、多宜轻煎。
[性味归经] 辛,温,气香,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功效]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飮。
[应用]
1、风寒表证,阳虚外感:祛风散寒解表, 且能入里外达阴经之风寒。
2、少阴头痛、偏头痛:为少阴经引经药, 祛风寒止痛。
3、风寒、风火牙痛:祛风止痛。 如细辛汤。
4、鼻渊:气香通鼻窍。 5、寒饮咳喘:温肺化饮。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 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应用] 1、外感表证(风寒、风热):发散祛
风解表。如荆防败毒散;银翘散。
2、疹发不畅 、风疹瘙痒:祛风透疹, 祛风止痒。如透疹汤,消风散。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解表消疮。如 银翘败毒散。
4、吐血、崩漏、便血:炒炭止血。
苍耳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苍耳的果实
苍耳药材
[性味归经] 辛、苦,温,有小毒。 [功效] 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归肺经。
[应用]
1、风寒表证,头痛鼻塞者:散风寒,通 鼻窍。
2、鼻渊:苦燥湿浊,通窍止痛。如苍耳 子散。
3、风湿痹痛:祛风湿止痛。如史国公药 酒。
4、风疹、湿疹、疥疮、麻风:
祛风、燥湿止痒。
4、小儿肝热,惊风夜啼:凉肝息风, 定惊止痉。如止啼散。
夜啼:脾胃虚寒、乳食积滞、心火亢 盛、肝热。
5、破伤风:清热息风止痉。如五虎追 风散。
破伤风古称“金疮痉”,临床表现为 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笑 面容,逐渐延及四肢或全身,病前 有金疮破伤。
病因:外邪、血虚、热甚
[用法用量] 5~10g。 止痉需大量。 [使用注意] 1、宜后下,轻煎,不宜久煎 。 2、孕妇慎用。《名医别录 》《世医得效方》
[性味归经] 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 1、风寒表实证:开腠理,透毛窍,发
汗,散风寒。如麻黄汤。 2、咳喘证(风寒外束、热邪壅肺、寒痰
停饮等):宣肺平喘。 如三拗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
3、风水水肿:宣肺利水。 如甘草麻黄汤、越婢汤。
4、风寒痹证:辛散温通除痹。 5、阴疽痰核:温散寒凝。如阳和汤。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应用] 1、风寒表实证:助麻黄发汗,如麻黄汤。
风寒表虚证:散风寒,发汗力缓又助 卫阳,配合敛阴和营的白芍,共收调 和营卫之效。如:桂枝汤。 2、心阳不足心悸、脉结代:助心阳通脉。 如:炙甘草汤。
3、胸痹证:温心阳,通胸中之阳气。 如枳实薤白桂枝汤。
4、痰饮、蓄水证:温脾阳,化痰湿。 如苓桂术甘汤。
5、寒湿、湿热带下:化湿浊止带。 如白带丸。
6、乳痈、疮肿(初起或脓成): 透达营卫、疏风解表、消肿排脓。
如仙方活命饮。 [用法用量]
3—10g
细辛
[来源] 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细辛、汉
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前两种习称 “辽细辛”,生用。
细辛植物
细辛根茎圆柱形,基生叶片心肾形, 味辛麻辣能止痛,祛风散寒化痰饮。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性能特点:
本类药物大多具辛温之性,有良好的 发散风寒作用,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 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痛, 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风寒表证. 部分药物还可以治疗痹证、喘渴、水 肿、麻疹、疮疡初起兼有风寒表证者。
麻黄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
麻黄黄绿如穗茎,节上并有细小鳞 断面中心红黄色,发汗平喘利水行。
第一章 解表药
一、含义: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 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
二、性能特点:
1、味辛。2、多入肺、膀胱经。
三,作用:
1、发散解表。“其在皮者,汗而发 之”。
2、透疹。 3、止痛、消疮。 4、利水退肿。
四,分类:
1、发散风寒药。 2、发散风热药。
五,适应症:
1、外感表症。 2、麻疹、风疹。 3、风湿痹痛、疮疡初起。 4、咳喘症。 5、水肿。
皮、桑白皮、大腹皮、陈皮等而成。 内服入汤剂3—10g,亦可入丸、散剂。
附:生姜汁
生姜汁即生姜捣取的汁液。性味辛、温, 入肺、脾、胃经。
《本草拾遗》谓;“解毒药,破血调中, 去冷除痰,开胃。
内服3—10g,外用适量。
生姜、煨姜、姜汁、姜皮:
生姜偏于发散解表; 煨姜温中散寒力胜; 姜汁长于止呕; 姜皮利水消肿。
如小青龙汤。 6、风寒湿痹:祛风散寒止痛。
如独活寄生汤。
[用法用量] 2至5g。 入丸、散0.5-1g/次. [使用注意] 1、反藜芦。 2、注意用量,宜由小量逐渐增大。
生姜 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
生姜扁平指掌形,表面黄白有环纹, 断见筋脉辛辣味,解表温中止呕逆。
[性味归经] 辛,温。 归肺、脾、胃经。 [功效]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香薷 伞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全草,
[性味归经] 辛,微温。 归肺、脾、胃经。 [功效]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应用] 1、阴暑:外散风寒解表,内化暑湿和中。
如香薷饮。
2、水肿,小便不利:发越阳气,开启上 源,利水消肿。如薷术丸
[用法用量] 3至10g。
[注意事项] 1、宜凉服,恐致呕吐。 2、表虚有汗,阳暑证忌用。
2、太阳头痛:为太阳经引经药,去风散 寒止痛。
3、痹证(上半身或兼表证):去风散寒胜 湿止痛;善祛在上在表之游风。如蠲痹 汤。
[用法用量] 3至10g 。 [使用注意] 血虚痹痛,阴虚头痛者慎用。
藁本 藁本或辽藁本的根茎
藁本结节圆柱形,表皮棕黑有沟纹, 断面黄白纤维状,散寒解表祛风湿。
[性味归经] 辛,温。 归膀胱,肝经。 [功效] 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5、膀胱蓄水:通阳化气,助膀胱气化, 利小便。如五苓散。
6、奔豚症:温心阳,祛阴寒,降冲逆止 痛。如桂枝加桂汤。
奔豚来源
仲景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 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7、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温脾散寒上痛。 如小建中汤。
8、痹证,肩臂疼痛:横行手臂,温通 经络除痹。如桂枝附子汤。
9、寒凝血滞经闭、痛经:温通血脉, 散寒逐瘀。如温经汤。
[用法用量] 5至15g。
[注意事项] 1、热病伤津,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忌用。 2、孕妇及经血过多者慎用。
比较:桂枝与麻黄
共同点:发汗解表,散风寒除痹。 不同点: 麻黄:强力发汗,用于实证,为治风寒表实证
之主药。宣肺:平喘;利水。 桂枝:发汗力缓,为治风寒表实证之辅药,风
防风 伞形科草本植物防风的根
防风长条蚓头毛,皮毛灰黄体较轻, 断面外缘多裂隙,发表祛风并除湿。
[性味归经]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 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 “风病之要药,风药之润剂”。
[应用] 1、外感表证(风寒、风热):发散祛风
解表。如荆防败毒散、九味羌活汤。
[用法用量] 5至15g。 [使用注意] 1、不宜久煎。 2、生用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羌活 羌活及宽叶羌活的根茎及根。
芜活似蚕或竹节,外皮棕褐隆疣节, 断面菊纹朱砂点,解表祛湿利关节。
[性味归经] 辛、苦,温。 归膀胱、肾经。 [功效] 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应用]
1、风寒表证兼头身重痛者:散风寒,燥 湿。如九味羌活汤、羌活胜湿汤。
[应用] 1、风寒表证:发汗解表力弱,适轻症。 2、多种呕吐:温胃散寒,和中止呕,多
用于胃寒呕吐;半夏、竹茹。姜汁佳。 姜汁制半夏、竹茹等增强功效。
3、肺寒咳嗽或风寒咳嗽:温肺散寒止咳。 如杏苏二陈汤。
4、用治半夏、天南星、鱼蟹中毒:解毒。
[用法用量] 5至15g 或者1-3片。
附:生姜皮 生姜皮为生姜根茎切下的外皮。 性味辛、凉,功专和脾行水, 治疗水肿,如五皮饮,即本品配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