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教育版语文七下第三课《别了,我爱的中国》word教案1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的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通过模仿、创作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学生能够理解离别与成长的必然性,学会珍惜眼前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的内容和结构。
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离别之情的表达。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诗人艾青的照片和简介,引出本课的主题。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中国吗?你们对中国的感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3.2 诗歌朗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解释其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3.3 讨论与思考教师提出问题:“诗人为什么会说‘别了,我爱的中国’?他对中国的感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思考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3.4 表达与创作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进步。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2 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和表达能力。
4.3 学生通过创作等方式展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资源5.1 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的文本。
5.2 诗人艾青的照片和简介。
5.3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六、教学步骤6.1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东方的太阳”、“沉沉的大地”等。
分析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对中国这片土地的眷恋和不舍。
6.2 情感共鸣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祖国的感人故事或记忆,以增进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共鸣。
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教案设计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学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家园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的背诵与默写。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较为深奥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验。
(3)诗歌美学价值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诗歌情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3.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的原文、注释、译文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人背景,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诗歌内容,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5. 诗歌解析:教师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教案-别了,我爱的中国
读懂重点句、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类型
课文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课
教具、参考书
课本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时间安排
学生活动及时间安排
一、预习课文感知内容预习方法及要求:
1.通过查宇典,掌握下列生字的音形义。
倚鞭润滴舰猛归毁誓
2.初读课文,在不理解的词句旁做记号准备在课堂上提出问题。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并试分段,准备好理由说服别人。
二、分析课题
切入重点
学习方法:
带着问题读书1,出示课题:,别了,我爱的中国
导出问题:从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
2.启发提间:你从课题中能知道什么?
3.启发:从课题中你认为全篇重点应是什么?
三、分析重点抓住特点学习方法:读读议议,逐层理解。
1.抽学生一人读一个自然段。(重点部分)
2.小组讨论,对课文进行分段,总结段意:(1//:别了,我爱的中国。
第二段(2—3):我离开祖国时,两岸荒芜的景象。
第三段(4—6):我离开祖国的原因。
第四段(7—8):等我回来时,我将以猛士之姿投身救国的革命。
3.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句:
我不忍远离中国,更不忍在这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
新疆教育学院实习支教课堂教学教案
科目
课题
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下列词语:倚、沿途、军舰、帝国主义、
能用“悬挂”、“放弃”、“建造”、“毁灭”造句。
二、理解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的段意;初步知道作者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他有是多么的难过。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懂得要爱祖国,将祖国的荣誉视为最高。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背景。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诗人雪莱以及他的作品《别了,我爱的中国》。
2. 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创作年代。
教学活动:1. 播放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探讨“别了,我爱的中国”所表达的情感。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大海”、“太阳”、“风暴”等。
2. 探讨诗歌的主题和诗人对中国的热爱。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探讨意象的象征意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诗人雪莱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2. 探讨诗歌创作的背景和历史事件。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诗人雪莱的生平介绍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
2.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讨论,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第四章:诗歌的情感表达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如忧郁、激情、希望等。
2.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中国和美国的态度。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人对中国和美国的态度。
教学目标: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创作热情。
教学内容:2. 提出拓展性问题和活动。
教学活动:2. 提出拓展性问题,如让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进行相关主题的讨论。
第六章:诗歌的文学价值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认识到诗歌的文学价值。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别了,我爱的中国》的文学特点,如韵律、修辞手法等。
《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参考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别了,我爱的中国》这首诗;(2)能够分析并欣赏白莽的诗歌风格;(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语言,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3)通过诗歌创作实践,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2)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内容和主题;(2)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诗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3)诗歌创作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白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别了,我爱的中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2)学生圈点勾画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4. 诗歌欣赏:(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5. 诗歌创作:(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2)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诗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鼓励。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别了,我爱的中国》;3. 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该诗歌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能力;3. 学生诗歌创作的质量和创新意识;4. 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远大的理想。
七、教学资源1. 白莽的诗歌集;2. 关于白莽的生平介绍资料;3. 诗歌创作的相关指导书籍;4. 网络资源关于诗歌的解析和欣赏。
《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参考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的内容。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领悟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家园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的正确朗读和理解。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层次的情感的理解。
(2)如何评价和欣赏现代诗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的作者郑振铎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生僻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角度分析诗歌,领悟作者的情感。
(2)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5. 评价与欣赏(1)学生互相评价朗读表现,提高朗读技巧。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
2. 写一篇关于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收集其他现代诗歌,进行欣赏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如何。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语境。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自己的观点,以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新疆教育版语文七下第3课《别了,我爱的中国》word教案
备注:
板书设计:
第三课别了,我爱的中国——送别
交际话题:
作业布置:
1.练习册(阅读理解)
2.预习新课字词及课文
教学后记:
授课人:备课时间:授课时间:
课题:第三课别了,我爱的中国
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教具:教案、教材、录音、机磁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过程与方法: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字、词,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感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1.全班同学听写词语
2.朗读课文
可采用个人读、抽读、分组读、全班读等多种方式穿插进行。
二.初学课文
1.要求学生边读边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画出来或摘抄下来。
2.采取组间竞争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后说一说,课文是按什么方式叙述这个故事的?
3.板书个自然段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学生说,教师板书)
“我”离开中国的情景——沿途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恋恋不舍——“我”不忍远离中国而去——然而,“我”离开中国,为的是求得更好的经验——当“我”归来的时候,将加入战斗的队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两篇课文内容知识。
教学难点:进行真实交际。
教学方法:探讨、合作、讲练
教学要点:强化巩固
教学过程:
一.交际话题
1.讲述你知道的助人为乐的事情
2.讲述你所知道的故事和传说
二.习作练习
1.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点的传说故事。题目自拟。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较为抽象的意象和隐喻的理解。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的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汇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爱国情怀,互相交流感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
(2)学生写一篇关于诗歌《别了我爱的中国》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认识。
六、教学拓展(1)教师推荐与《别了我爱的中国》主题相关的其他诗歌,如《我爱这土地》等。
(2)学生自主阅读,比较不同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
2. 诗歌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爱国诗歌。
语文教案-《别了,我爱的中国》
语文教案:《别了,我爱的中国》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语文教案:《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要求: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憎恨帝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一句三次出现,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会本课生字;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一句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同教学重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教学准备:幻灯片。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自学生字。
给课文划分段落,并讲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2.简介时代背景: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叫郑振铎。
写于1927年,距离现在已经69年了。
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反而互相勾结,大肆屠杀革命者,我们的祖国处于苦难之中,处于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
这时的郑振铎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就在他离开祖国的时候,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别了,我爱的中国》。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学课文,要求:1.出声地读课文,自学生字,然后再出声读一遍课文。
2.想一想,刚才老师从题目中提出的问题,自己是否能通过读书解决。
三、细读课文,分出段落。
1.思考:这篇课文,作者主要写了哪三部分内容?2.讨论明确。
板书:离岸告别沿途所见心中所想3.提问:在记叙这些内容当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三次,是哪一句话?请把这句话画下来。
小结:“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共出现了三次,那么,每一次它表达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让我们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林语堂对中国深厚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1.2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
掌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文本内容概述《别了,我爱的中国》是林语堂在离开中国前写的一篇文章,表达了他对中国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深眷恋和离别之情。
2.2 文本分析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找出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讨论文章中的文化元素,如中国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
第三章:历史背景介绍3.1 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介绍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包括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文化大革命等重要事件。
3.2 作者林语堂的生平和思想介绍作者林语堂的生平背景,包括他的家庭、教育、职业等方面的信息,以及他的思想观点和文学成就。
第四章:小组讨论4.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文章中的主题和情感,以及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2 分享讨论结果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讨论。
第五章:写作练习5.1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写一篇类似的离别文章,表达他们对某个地方或人物的深深眷恋和离别之情。
5.2 分享写作成果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讨论。
第六章:文化理解6.1 文化对比让学生了解林语堂在文章中提到的中国文化元素,如诗词、书法、绘画等,并对比西方文化,分析其差异和共通之处。
6.2 文化体验组织一次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绘画或传统音乐欣赏,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
第七章:情感共鸣7.1 情感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离别经历,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7.2 情感表达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离别对象的深厚情感。
第八章:价值观探讨8.1 价值观分析讨论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价值观,如爱国情怀、家庭观念等,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眷恋和别离之情的。
1.2 作者介绍:了解作者林徽因的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理解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每一句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2.2 诗歌意境描绘:通过对诗歌意境的描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第三章:诗歌的主题思想3.1 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
3.2 个人与国家命运的关系: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
第四章:诗歌的审美教育4.1 诗歌的艺术魅力: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4.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第五章:诗歌的实践与应用5.1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2 写作练习:以诗歌为启发,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六章:诗歌的情感共鸣6.1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经历,思考并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6.2 情感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第七章:诗歌与文化传承7.1 传统文化元素:分析诗歌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书法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体现。
7.2 文化传承意义:探讨诗歌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意义。
第八章:诗歌的比较学习8.1 比较分析:选择其他类似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8.2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的诗歌作品,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第九章:诗歌的教学实践9.1 教学设计:根据诗歌的特点,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和策略。
9.2 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
第十章:诗歌的学习评价10.1 学生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参考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别了,我爱的中国》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的情感。
(3)学会欣赏和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3)培养学生对离别情境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别了,我爱的中国》的内容理解。
(2)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
(3)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的理解。
(2)对课文中所涉及的离别情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播放《我和我的祖国》歌曲,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和祖国的关系。
(2)学生分享自己和祖国的故事,引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别了,我爱的中国》。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的情感。
3. 讨论与分析:(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祖国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如何,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推荐其他描写祖国风光、历史文化的文章和书籍,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
2.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建筑,让他们亲身体验祖国的美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教案设计
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别了我爱的中国》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别了我爱的中国》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朗读和表演课文的场景。
4. 开展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三、导入与激发兴趣1. 教师通过引入作者的背景和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四、理解与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五、朗读与表达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 学生进行课文场景的表演,培养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修辞与技巧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七、写作与实践1. 教师布置写作练习,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完成写作练习,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八、课堂参与与表现1. 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包括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九、写作与表达1. 教师评价学生的写作练习,关注学生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互相学习和进步。
十、综合评价1. 教师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给出鼓励和建议。
2. 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确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第六章:课文深入分析六、课文主题探讨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主题,理解作者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的眷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进行课堂讨论。
七、课文难点解析1. 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教案设计
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别了我爱的中国》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别了我爱的中国》是现代作家闻一多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离别之痛。
2.2 课文语言特点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注意课文中词语的搭配和语言的韵律美。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2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对祖国的复杂情感,包括热爱、思念和无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理解课文。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通过朗读和默读,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自己祖国的抒情作文。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背景信息。
提供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第五章:教学评估与反馈5.1 评估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和课文分析报告。
5.2 反馈方式口头反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书面反馈:书面批改学生的作业,并提供具体的修改建议。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和介绍中国的美丽风景,引起学生对祖国的关注和热爱。
提问学生对离别的感受,引出课文主题。
6.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感表达。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诗人的情感。
6.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理解课文,如文化、历史等。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北京李明新教学要求: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憎恨帝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一句三次出现,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会本课生字;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一句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同教学重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教学准备:幻灯片。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自学生字。
给课文划分段落,并讲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学课文,要求:1.出声地读课文,自学生字,然后再出声读一遍课文。
2.想一想,刚才老师从题目中提出的问题,自己是否能通过读书解决。
三、细读课文,分出段落。
2.讨论明确。
板书:离岸告别沿途所见心中所想3.提问:在记叙这些内容当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三次,是哪一句话?请把这句话画下来。
(画后明确这句话是:“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小结:“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共出现了三次,那么,每一次它表达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让我们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四、深入理解,体会重点。
1.思考:“我”想不想离开祖国呢?“我”在文中一句话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请默读课文,找出来。
明确:我不忍离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
2.结合课文说说“大时代”是指怎样的时代?“我”应做的工作又是什么?4.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二、三段,重点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在第二、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体会重点。
导言:上节课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我们知道,当船离岸的时刻,郑振铎——这个热血的爱国志士对祖国产生了深深的惜别之情。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进行造句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珍惜,培养他们的国家荣誉感。
(2)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别了,我爱的中国》。
2. 朗读课文(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2)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大意和结构。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讨论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和知识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背景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诗人戴望舒和他的诗歌创作背景2. 朗读并解析《别了,我爱的中国》这首诗歌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语言和情感表达2. 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象,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意见第二章:诗歌分析和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深层含义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学内容:1. 分段解析诗歌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2. 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色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能力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意见第三章:诗歌创作和表达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写作技巧教学内容:1. 教授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2. 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练习和讨论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并提供反馈和建议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意见第四章:诗歌朗诵和表演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舞台表演技巧2. 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感受教学内容:1. 教授诗歌朗诵的技巧和方法2. 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练习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的练习和讨论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诵和表演作品,并提供反馈和建议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舞台表演技巧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意见第五章:总结和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和成果2.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教学内容:1. 回顾和总结诗歌学习和创作的经历2.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和成果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和创作经历,并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能力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意见第六章:诗歌与文化教学目标:1. 增强学生对诗歌与文化的关系的理解2.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教学内容:1. 介绍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2. 分析《别了,我爱的中国》诗歌中的文化元素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关于诗歌与文化的文章或观看相关视频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文化元素的分析能力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意见第七章:诗歌与人生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与人生的关联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感悟人生的能力教学内容:1. 探讨诗歌如何反映人生百态2. 分析《别了,我爱的中国》诗歌中的人生哲理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寻找对人生的感悟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体会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人生哲理的分析能力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意见第八章:诗歌与社会教学目标:1. 增强学生对诗歌与社会关系的理解2.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内容:1. 介绍诗歌在社会中的重要性2. 分析《别了,我爱的中国》诗歌中的社会背景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关于诗歌与社会的文章或观看相关视频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社会背景的分析能力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意见第九章:诗歌与自然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与自然的联系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感悟自然的能力教学内容:1. 探讨诗歌如何反映自然景观2. 分析《别了,我爱的中国》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寻找对自然的感悟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自然的体会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自然意象的分析能力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意见第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整个课程的内容和收获2. 引导学生进行课程拓展,提升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教学内容:1. 回顾整个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2. 提出课程拓展建议,如阅读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参加诗歌朗诵活动等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和收获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课程拓展的想法和建议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课程拓展的想法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意见重点解析本文教案设计涵盖了诗歌的导入、分析、解读、创作、表演、文化、人生、社会、自然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技巧。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第十二册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的中心句,并凭借三次出现的中心句,领会文章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热爱祖国的觉悟和驱逐帝国主义、为创建中国面奋斗献身的决心。
2学会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2个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划找中心句,体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及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划出中心句。
2结合第一段学习,讲座课后第三者题(1)。
教学过程1揭题导入,简介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放配乐录音,范读课文。
听了朗读,你觉得课文穿始终的是作者的什么感情?(2)模仿教师,自由读全文。
哪个句子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起什么样作用?(3)学习提示,划出中心句。
(4)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3学第一段,惜别之情。
(1)自由读,思考并讨论:写发生在什么地言的事?这时作者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感情?哪些句子定出了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比较灯片:我听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流泪了。
我听着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
两句都有写流泪,书上为什么用第二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说,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其实他心中的感动已经说出来了,划出吐露“我”心声的那一句。
(2)体会依依惜别之情,指导朗读。
语调伤感,中速舒缓,第一句要强调。
自由读――指句读――齐读。
4学习字词,巩固作业。
(!)比较组词:倚依模摸贡供(2)完成作业1、2题,课后第5题。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学习二、三段,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
2读究课文。
(1)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2、3自然段,思考:这两节该怎么读?为什么?哪里看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恨?出示灯片。
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些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这两句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用后者?怎么读才能读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第3自然段为什么样要读得亲切些?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祖国的爱?在码头是和亲人的惜别情,这儿出港处,作者又是什么“别”呢?第二处怎么读呢?集体朗读第二段,注意朗读的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别了,我爱的中国第一课时:识记词语并运用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运用词语。
2)对所学的词语会认,会读,会写3)认识字形,会写词语并运用教学重点:对所学的词语会认,会读,会写教学难点:认识字形,会写词语并运用。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教学用具:教科书,书上插图,小黑板教学过程:前提测评:抽几位学生听写词语。
给重点词语造句一,导入新课:无数的学者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能更好地报复祖国,不得不暂别祖国去国外留学。
那,你们想一想,你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一,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二,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
三,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找出不懂词语。
四,老师抄写词语,学生练习读。
倚湿润滴沿途悬挂顽皮五,由老师进行教读。
六,抽几个学生上黑板给词语注音。
七,老师纠正发音和书写方面的错误。
八,重点词语解释:1,倚(动):依靠,倚靠。
倚老卖老,倚马千言如:在工作,他经常倚老卖老。
2,湿润(形):潮湿润泽。
湿润的双眼,湿润得很如:他有点激动,眼睛湿润了。
3,滴(动):滴下。
滴眼药,往下滴,油滴,水滴如:他已经近视眼了,所以,每天滴眼药。
4,沿途(副):沿路。
沿途询问,沿途欣赏。
如:他沿途没吭声,可能想一件事。
5,悬挂(动):挂钟,挂念。
悬挂的气球,在墙上悬挂如:那幅画高高地悬挂在墙上。
6,顽皮(形):(儿童少年)等爱玩爱闹。
顽皮的孩子如:这孩子顽皮极了,老师也拿到没办法。
九,学生练习运用,每个学生造两个句子。
十,小结:本课共学了8个词语,要求准确认读词语,理解词义并预习其它词语。
十二,作业:抄写词语。
十三,板书设计:第三课别了,我爱的中国第一课时:识记词语倚湿润滴沿途悬挂顽皮十三,课后反思:备课人:再乃普。
阿帕尔日期:2014年3月7日审批意见:组长签字:第三课别了,我爱的中国第二课时:识记词语并运用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运用词语。
2)对所学的词语会认,会读,会写3)认识字形,会写词语并运用教学重点:对所学的词语会认读。
教学难点:认识字形,会写词语,运用。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用具:教科书,书上插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前提测评:在上新课之前先提问,看看学生是否对新课进行了预习。
具体做法是抽读词语,课文,提问课文中讲的内容及人物。
一,导入新课:无数的学者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能更好地报复祖国,不得不暂别祖国去国外留学。
那,你们想一想,你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二,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三,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
四,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找出不懂词语。
五,老师抄写词语,学生练习读。
跳跃放弃建造满腔勇猛毁灭六,由老师进行教读。
七,抽几个学生上黑板给词语注音。
八,老师纠正发音和书写方面的错误。
九,重点词语解释:1,跳跃(动):飞跃,活跃。
跳跃起来,跳跃动作如:山羊跳跃着向前奔跑。
2,放弃(动):丢掉原有的权力,主张,意见等。
放弃比赛,不能放弃如:他放弃了这次机会。
3,建造(动):建筑,修建。
建造房屋,认真建造如:我们学校建造得十分别致。
4,满腔(副):满脸,充满心中。
满腔热血,满腔愤怒如:我们把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5,勇猛(形):勇敢有力,英勇。
非常勇猛,勇猛杀敌如:他在战场上表现得很勇猛。
7,毁灭(动):毁坏消灭,毁坏,烧毁。
毁灭性打击,家园毁灭如:地震把这个城市毁灭了。
十一,小结:本课共学了10个词语,要求准确认读词语,理解词义,并预习其它词语。
十二,作业:抄写词语。
十三,板书设计:第三课别了,我爱的中国第二课时:词语解释跳跃放弃建造满腔勇猛毁灭课后反思:备课人:再乃普。
阿帕尔日期:2014年3月7日审批意见:组长签字:第三课别了,我爱的中国第三课时:阅读理解课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读课文。
2,理解课文意思,能复述课文大意,能流利回答问题。
3,掌握重点句型。
4,情感教育(爱祖国)教学重点: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意思,学习句型。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学用具:教科书,书上插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前提测评:在上新课之前先提问,看看学生是否对新课进行了预习。
具体做法是抽读词语,课文,提问课文中讲的内容及人物。
一,导入新课:无数的学者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能更好地报复祖国,不得不暂别祖国去国外留学。
那,你们想一想,你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二,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注意找出课文里面不认识的字,并注音。
一,学生自由高声读课文。
二,让学生分段读课文。
三,学生看一遍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句,由老师解答。
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问题:1,‘我’离开中国时事怎样的情景?2,沿途的景色如何?3,‘我’为什么要离开?4,‘我’打算回来以后干什么?5,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知道什么道理?五,掌握下列句型:。
着。
着。
:老师正在认真地上课,不停地说着,写着。
然而:上课铃响了,然而,有的同学还在记着笔记。
六,小结:本文主要说:梳理‘我’从不忍心离开到离开的过程。
七,感情教育:汉语是国语,学习汉语是爱国的表现。
八,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十一,板书设计:第三课别了,我爱的中国第三课时:阅读理解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2,3,4,5,6学习句型:。
着。
着。
然而十二,课后反思:备课人:再乃普。
阿帕尔日期:2014年3月7日审批意见:第三课别了,我爱的中国第四课时:分析课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意思。
2,进行听,说训练。
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掌握文章结构。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用具:教科书,书上插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前提测评:在上新课之前先提问,看看学生是否对新课进行了预习。
具体做法是抽读词语,课文,提问课文中讲的内容及人物。
一,导入新课:无数的学者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能更好地报复祖国,不得不暂别祖国去国外留学。
那,你们想一想,你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二,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注意找出课文里面不懂地方,并结构。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分析段落。
四,让学生分段分析课文。
五,学生看一遍课文,找出分析比较难的段落,由老师解答。
六,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问题:七,串讲课文:第一段:(1)讲述:自己离开祖国时的情景。
问:作者怎样描述即将离开自己祖国时的情景?第二段:(2-4)讲述:船慢慢地向前行时‘我’看到的景色。
问:两岸分别是什么?第三段:(5)讲述:‘我’不忍离开祖国。
问:为什么说‘我’是罪人?第四段:(6-9)讲述:‘我’离开中国的目的和以后,为国效力的誓言。
问:‘我’离开中国的目的是什么?八,写作训练:写一张在外地读书的故事。
九,小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十,作业:写作文。
十一,板书设计:第三课别了,我爱的中国第四课时:分析课文。
1,串讲课文。
2,写作训练。
爱祖国。
十三,课后反思:备课人:再乃普。
阿帕尔日期:2014年3月7日审批意见:组长签字:第三课别了,我爱的中国第五课时:自读课文(送别)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读课文。
2,理解课文意思,能复述课文大意,能流利回答问题。
3,情感教育:爱护书教学重点: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意思,能复述课文大意,能流利回答问题。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学用具:教科书,书上插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前提测评:在上新课之前先提问,看看学生是否对新课进行了预习。
具体做法是抽读词语,课文,提问课文中讲的内容及人物。
一,导入新课:无数的学者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能更好地报复祖国,不得不暂别祖国去国外留学。
那,你们想一想,你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二,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送别)(课文二)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注意找出课文里面不认识的字,并注音。
三,学生自由高声读课文。
四,让学生分段读课文。
五,学生看一遍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句,由老师解答。
六,掌握下列词语:候车室空调出差检票站台挥手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问题:1,候车室的温度怎么样?2,立波为什么想和爸爸一起去北京?3,立波为爸爸做了些什么?八,小结:本文主要说:立波想和爸爸一起去北京的原因。
九,感情教育:爱护祖国的一草一木是人人有责。
十,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预习下节课。
十一,板书设计:(送别)(课文二)第五课时:阅读理解课文。
1,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2,3,42,学习词语:候车室空调出差检票站台挥手十二,课后反思:备课人:再乃普。
阿帕尔日期:2014年3月7日审批意见:组长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