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学案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教材:《初中物理实验教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密度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

2. 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待测物体。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密度概念,复习密度计算公式。

2. 提问:如何测量一个物体的密度?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1.1. 使用天平测量待测物体的质量。

1.2. 将待测物体放入量筒中,记录水面初始位置。

1.3. 向量筒中加水,直至水面覆盖待测物体。

1.4. 记录水面最终位置,计算物体体积。

1.5. 利用密度计算公式,计算物体密度。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实验数据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在黑板上展示。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

3.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密度-质量关系图。

四、总结与拓展(15分钟)1. 总结实验方法和技巧,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2. 提问:密度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提高测量精度?五、布置作业(5分钟)1.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完成密度计算练习。

2. 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让学生掌握了密度计算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对物理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实验数据分析环节,部分学生对密度-质量关系图的绘制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小学科学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小学科学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小学科学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了解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计算的步骤。

实验器材:天平、密度瓶、水、不同密度的物体(如木块、钢球等)。

实验步骤:
1. 将密度瓶放在天平上,记录下空瓶的重量。

2. 将瓶子装满水,然后再次称量,记录下装满水的瓶子的重量。

3. 将一个物体放入瓶中,使得水位上升,再次称量,记录下装有物体和水的瓶子的重量。

4. 计算出物体的重量(物体和水的重量减去装满水的瓶子的重量),并计算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量除以物体的体积)。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精确称量,避免空瓶和装满水的瓶子的重量差异过大。

2. 密度瓶中的水应该是足够充分的,以确保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

3. 实验完成后,要将实验器材归位,注意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可以比较不同物体的密度,通过实验验证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密度的计算公式为密度=物体的重量/物体的体积,可进行简单的实验报告撰写。

期望效果:
通过该实验,学生能够理解密度的含义,并掌握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2022物理第十七章实验第六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学案

2022物理第十七章实验第六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学案

第六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1.实验目的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2.实验原理通过实验,求出做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和相应过程动能的增加量,若二者相等,说明机械能守恒,从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3.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电源、纸带、复写纸、重物、刻度尺、铁架台(带铁夹)、导线两根。

4.实验步骤(1)安装器材: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用导线将打点计时器与低压电源相连.(2)打纸带用手竖直提起纸带,使重物停靠在打点计时器下方附近,先接通电源,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取下纸带,换上新的纸带重打几条(3~5条)纸带。

(3)选纸带:分两种情况说明①若选第1点O到下落到某一点的过程,即用mgh=错误!mv2来验证,应选点迹清晰,且1、2两点间距离小于或接近2mm的纸带.②用错误!mv错误!-错误!mv错误!=mgΔh验证时,由于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处理纸带时选择适当的点为基准点,这样纸带上打出的第1、2两点间的距离是否小于或接近2 mm就无关紧要了。

5.实验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自由落体运动过程机械能守恒。

规律方法总结1.误差分析(1)测量误差: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一是测下落距离时都从0点量起,一次将各打点对应下落高度测量完,二是多测几次取平均值.(2)系统误差:由于重物和纸带下落过程中要克服阻力做功,故动能的增加量ΔE k=12mv错误!必定稍小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 p=mgh n,改进办法是调整安装的器材,尽可能地减小阻力。

2.注意事项(1)打点计时器要竖直:安装打点计时器时要竖直架稳,使其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以减少摩擦阻力。

(2)重物应选用质量大、体积小、密度大的材料。

(3)应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松开纸带让重物下落。

(4)测长度,算速度:某时刻的瞬时速度的计算应用v n=错误!,不能用v n=2gd n或v n=gt来计算。

3.验证方案方案一:利用起始点和第n点计算代入mgh n和错误!mv错误!,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mgh n 和错误!mv错误!相等,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高中科普物理实验教案

高中科普物理实验教案

高中科普物理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这次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并掌握折射定律的基本概念。

实验器材:玻璃棱镜、直尺、小灯泡等
实验原理:当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入另一个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折射定律表明入射角、折
射角和介质的折射率之间存在关系。

公式为:n1*sinθ1 = n2*sinθ2。

实验步骤:
1. 将玻璃棱镜固定在平滑的桌面上,保证其稳定。

2. 将小灯泡放在玻璃棱镜的一侧,并打开灯泡。

3. 使用直尺调整入射光线的方向,让光线射入玻璃棱镜内部。

4. 观察光线在棱镜内的折射现象,并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

5. 根据测量结果,应用折射定律计算出折射率。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破坏实验器材。

2. 在测量角度时要保持准确,尽量避免误差。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台和器材,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实验结果与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光线在不同介质间的折射现象。

通过观察和测量,可以验证
折射定律的准确性,加深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

扩展实验:
1. 可以尝试改变入射角度和折射率,观察对折射现象的影响。

2. 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类型的棱镜或介质进行实验,比较其折射特性。

结语:
通过这次实验,希望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的应用。

同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参与度。

新教材适用高中物理第5章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含答案)

新教材适用高中物理第5章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含答案)

新教材适用高中物理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3.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一、抛体运动和平抛运动1.抛体运动: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在空气阻力_可以忽略__的情况下,物体只受_重力__作用的运动。

2.平抛运动:初速度沿_水平__方向的抛体运动。

3.平抛运动的特点:(1)初速度沿_水平__方向;(2)只受_重力__作用。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1.实验目的(1)用实验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2)探究平抛运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运动的特点。

2.实验原理用频闪照相的方法或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装置得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不同时刻的位置,用平滑曲线连接各位置,得到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以小球平抛的起点为坐标原点,沿水平方向和竖直向下的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各点坐标数据研究小球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3.实验器材(1)频闪照相机、铅笔、刻度尺、三角板。

(2)平抛实验装置、小钢球、白纸、复写纸、铅笔、刻度尺、三角板。

4.进行实验方案一:频闪照相法:(1)实验现象:利用频闪照相机得到物体做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对比的频闪照片如图1所示。

(2)现象分析:①在竖直方向上,两种运动经过相等的时间,下落相同的高度,即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是相同的,都是自由落体运动;②在水平方向上,平抛运动在通过相等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相同,即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3)理论分析:①水平方向:初速度为v0,物体不受力,即F x=0,物体由于惯性而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竖直方向:初速度为零,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即F y=mg,a=g,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方案二:分别研究水平和竖直方向分运动规律步骤1:探究平抛运动竖直分运动的特点(1)如图2所示,用小锤击打弹性金属片后,A球做_平抛__运动;同时B球被释放,做_自由落体__运动观察两球的运动轨迹,听它们落地的声音。

(2)分别改变小球距地面的高度和小锤击打的力度,即改变小球在竖直方向上运动的时间和A球的初速度,发现两球_仍同时落地__,说明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的分运动为_自由落体运动__。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物理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测量工具的使用:米尺、卷尺、尺子等。

2. 测量方法:直接测量、间接测量、换算测量等。

3. 实验原理:物体长度与测量工具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长度单位及测量方法。

2. 介绍本节课的实验目的:测量物体长度,提高测量技巧。

二、实验器材与方法(10分钟)1. 教师展示实验器材:米尺、卷尺、尺子等。

2. 讲解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介绍测量方法:直接测量、间接测量、换算测量等。

三、实验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测量对象(如书本、桌子等)。

2. 组长负责指挥,组员分工合作,进行测量。

3. 记录测量数据,包括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等。

四、实验分析与讨论(10分钟)1.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测量心得。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误差、操作不当等。

3. 讨论如何减小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五、实验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本次实验的重点内容,强调测量方法的正确运用。

2. 学生自我评价,分享在实验中的收获和不足。

3.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优秀学生,指导需要改进的学生。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实验内容,整理实验报告。

2. 思考实验中涉及到的物理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技巧。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强调实验安全,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受伤。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了解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

2. 折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折射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光的折射现象。

2. 提问: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折射率、入射角、折射角等。

2. 介绍折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透明塑料尺、水、玻璃棒、白纸等。

2.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入射角、折射角等。

四、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光的折射现象,验证折射定律。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折射率,并讨论其影响因素。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发现,概括光的折射现象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拓展与应用(5分钟)1. 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眼镜的制作、光纤通信等。

2. 引导学生探讨光的折射现象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 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探究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光的折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数据处理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紧凑,可以适当延长课堂时间,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高中物理(内部优秀学案)实验: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高中物理(内部优秀学案)实验: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实验四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目的1.掌握伏安法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 2.掌握用图象法求电动势和内阻实验原理(1)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实验电路如右图 (2)E 和r 的求解:由U =E -Ir 得⎩⎨⎧U 1=E -I 1rU 2=E -I 2r ,解得E 、r(3)用作图法处理数据,如图所示 ①图线与纵轴交点为E ; ②图线与横轴交点为I 短=E r; ③图线的斜率表示r =ΔU ΔI实验器材电池、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坐标纸和刻度尺实验步骤1.选择合适的电压表和电流表,按实验电路图连接好电路; 2.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使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的一端;3.闭合开关,调节变阻器,使电流表有明显示数并记录一组数据(I 1,U 1),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几组I 、U 值,填入表格;4.断开开关,拆除电路,整理好器材。

规律方法总结1.实验数据求E 、r 的处理方法(1)列多个方程组求解,再求E 、r 的平均值(2)图象法处理:以端电压U 为纵轴,干路电流I 为横轴,建系、描点、连线,纵轴截距为电动势E ,直线斜率k 的绝对值为内阻r 。

2.注意事项(1)为了使端电压变化明显,可使用内阻较大的旧电池 (2)电流不要过大,应小于0.5 A ,读数要快(3)要测出不少于6组的(U ,I )数据,变化范围要大些(4)若U -I 图纵轴刻度不从零开始,则横轴截距不是短路电流,应根据r =|ΔUΔI|确定3.误差来源(1)偶然误差:用图象法求E 和r 时作图不准确 (2)系统误差:电压表分流或电流表分压 两种电路的选择及误差分析例1、(2012·重庆理综)某中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利用铜片、锌片和家乡盛产的柑橘制作了果汁电池,他们测量这种电池的电动势E 和内阻r ,并探究电极间距对E 和r 的影响.实验器材如图所示。

①测量E 和r 的实验方案为: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源两端的电压U 和流过电源的电流I ,依据公式________,利用测量数据作出U -I 图象,得出E 和r .②将电压表视为理想表,要求避免电流表分压作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请在图2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电路.③实验中依次减小铜片与锌片的间距,分别得到相应果汁电池的U -I 图象如图中(a )、(b )、(c )、(d )所示,由此可知:在该实验中,随电极间距的减小,电源电动势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电源内阻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实验学案

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实验学案

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实验学案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气体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关系,理解波义耳定律,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气体,其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这一关系被称为波义耳定律,可用公式表示为:$pV = C$(其中$p$表示气体压强,$V$表示气体体积,$C$为常数)。

三、实验器材1、注射器:量程较大,刻度清晰。

2、压强传感器:用于测量气体压强。

3、数据采集器:连接压强传感器,记录数据。

4、计算机:安装相关软件,处理数据。

四、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器材检查注射器是否有漏气现象。

确保压强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能正常工作。

2、组装实验装置将压强传感器连接到数据采集器上。

把注射器与压强传感器紧密连接。

3、进行实验操作拉动注射器的活塞,使气体体积增大,同时观察数据采集器上压强的变化,并记录相关数据。

推动注射器的活塞,使气体体积减小,同样记录压强的变化数据。

4、改变气体体积分别选取不同的体积值,重复上述操作,多组测量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5、记录数据将每次测量得到的气体体积和对应的压强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五、数据处理1、以气体体积$V$为横坐标,气体压强$p$为纵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

2、将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

3、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这些点,观察曲线的形状。

六、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保持温度不变,避免因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2、操作注射器时,动作要缓慢、平稳,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3、读取数据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减小读数误差。

七、误差分析1、注射器的密封性不好,导致气体泄漏,会使测量的压强值偏小。

2、读取注射器刻度和压强传感器示数时存在误差。

3、实验环境温度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八、实验拓展1、思考如果改变气体的温度,压强与体积的关系会如何变化。

2、探究在不同的初始条件下(如不同的初始压强或体积),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是否仍然符合波义耳定律。

2022物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实验1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学案

2022物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实验1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学案

实验1 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必备知识预案自诊一、实验目的1。

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通过纸带上的点测瞬时速度. 2。

研究物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二、实验器材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槽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

三、实验思路1.打点计时器原理2。

用“平均速度法”测速度瞬时速度没法直接测量,因此根据极限的思想,可通过测量对应的很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来测瞬时速度.在公式v=ΔxΔt中,当Δt→0时v是瞬时速度。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测量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故打第n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为:v n=x n+x n+12T。

四、进行实验1。

如图,把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木板上放一个可以左右移动的小车,小车一端连接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另一端连接绕过滑轮系有槽码的细绳.2。

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

启动计时器,然后放开小车,让它拖着纸带运动。

于是,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

随后,立即关闭电源.3。

增减所挂的槽码(或在小车上放置重物),更换纸带,再做两次实验。

4。

纸带记录了小车的运动情况,通过研究纸带上的信息,就可以知道小车运动的速度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五、数据记录1.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确定好计数点.2.求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并记录。

六、数据处理1.由实验数据得出v—t图像(1)根据记录的v、t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2)根据描点作一条直线。

2。

小车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小车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如图所示,可以得出结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

七、误差分析1.纸带运动时摩擦不均匀、打点不稳定引起误差。

2.计数点间距测量有偶然误差。

3。

作图有误差。

八、其他实验方案概述方案1:用光电门、数字计时器测瞬时速度光电门测速原理是用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替代瞬时速度,可知,只要测出物体的宽度和物体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根据v=ΔΔΔΔ即可测定物体的速度。

初中物理含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含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含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

2.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声音实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原因。

2. 声音的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原因。

2. 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水盆、尺子、泡沫球、布料。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声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需要什么条件才能传播?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15分钟)1. 实验1:将音叉放入水盆中,观察水花的溅起,感受声音的产生。

2. 实验2:用尺子敲击桌面,观察尺子的振动,感受声音的产生。

3. 讨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15分钟)1. 实验3:将泡沫球放在音叉旁边,观察泡沫球的跳动,感受声音的传播。

2. 实验4:用布料遮住耳朵,靠近音叉,感受声音的传播。

3. 讨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

2. 提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3. 拓展: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培养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环节,让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注重实验操作的安全,特别是在使用实验器材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3. 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让学生掌握电压、电流表的使用方法;2. 学会利用公式 P = UI 计算电功率;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1. 电压表的使用原理: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用于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2. 电流表的使用原理: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用于测量电路中的电流;3. 电功率计算公式:P = UI,其中 P 表示功率,U 表示电压,I 表示电流。

三、实验器材1. 小灯泡一个;2. 电压表一个;3. 电流表一个;4. 滑动变阻器一个;5. 电源一个;6. 导线若干。

四、实验步骤1. 将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依次连接成电路,注意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2. 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灯泡处于正常发光状态;3. 观察并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4. 根据公式 P = UI 计算小灯泡的功率;5. 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重复步骤 3 和 4,记录多组数据;6.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小灯泡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五、实验注意事项1. 连接电路时,要确保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2. 调节滑动变阻器时,要缓慢进行,避免灯泡亮度突然变化;3. 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时,要准确记录;4. 计算功率时,要确保单位统一;5.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六、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进行实验,观察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2. 邀请同学合作,分别进行实验,比较不同实验者的数据,探讨实验结果的差异;3. 查阅资料,了解实际生活中灯泡的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掌握电压、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公式 P = UI 计算电功率,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拓展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2版新教材物理鲁科版必修第一册学案-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含解析

2022版新教材物理鲁科版必修第一册学案-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含解析

实验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要求1.掌握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2.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科学思维:能体会力的等效替代方法。

2.科学探究:能完成“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实验,能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并提出物理问题,能通过图形分析、寻找规律。

3.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力的合成规律的探究,能体会物理学研究中科学假设的重要性。

一、实验目的1.探究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2.练习用作图法求两个力的合力。

二、实验原理1.若用一个力F'或两个力F 1和F 2都能把橡皮条沿某一方向拉至相同长度,即力F'与F 1、F 2共同的作用效果相同,那么F'为F 1、F 2的合力。

2.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F'和F 1、F 2的大小,并记下它们的方向,作出F'和F 1、F 2的图示,以F 1、F 2的图示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其所夹的对角线即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F 1、F 2的合力F 。

3.比较F'与F ,若它们的长度和方向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同,则可以证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正确性。

三、实验器材两个弹簧测力计、带绳套的橡皮筋、薄木板、图钉、白纸、铅笔、刻度尺、三角板、细绳。

四、实验步骤1.检查器材弹簧测力计在使用前应检查、校正零点,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单位和分度值。

2.在水平放置的薄木板上用图钉固定一张白纸,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K点处,橡皮筋的自然长度为KE。

用一根细绳把橡皮筋的E端与轻质小圆环连接起来,如图a所示。

3.从小圆环上再引出两根细绳,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钩住这两根细绳,互成角度地用力F1和F2拉小圆环,使橡皮筋伸长。

保持小圆环静止,将它此时所处的位置记为O点,如图b所示。

用笔记下两个拉力F1和F2的方向,并记录它们的大小。

4.撤去F1和F2,改为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钩住连接小圆环的细绳,用力F'拉橡皮筋,使小圆环同样静止于O点,如图c所示。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语言活动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语言活动

高中物理实验教案语言活动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掌握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

二、实验器材:光源、平板玻璃、水、直尺
三、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器材,确保光源充足,平板玻璃清洁无瑕疵。

2. 将平板玻璃倾斜放置在桌面上,用直尺测定入射光线与玻璃板的夹角为 i 。

3. 在平板玻璃的一侧放置水,让玻璃板的一端浸入水中。

4. 观察并记录光线从空气到水中的入射角 i 以及折射角 r ,计算折射率 n 。

5. 逐渐增大入射角 i ,当 i 达到一定角度时会出现全反射现象,记录全反射临界角。

四、实验结论:
1. 当光线从空气入射到水中时,入射角 i 越大,折射角 r 越小,即光线向法线弯曲程度减小。

2. 通过计算折射率 n ,学生能够得出水的折射率约为1.33。

3. 当入射角 i 超过一定临界值时,会发生全反射现象,即光线完全反射回原介质,不会进入第二个介质。

五、教学设计建议: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光的传播规律和全反射现象的应用,加深学生对光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参考资料:《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指导与例题解析》,张三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七、实验成果:学生通过本实验,能够深入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和全反射现象,掌握光在不同介质中的特性,提高物理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022物理第九章电路实验13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学案

2022物理第九章电路实验13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学案

实验13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必备知识预案自诊一、实验目的1。

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2.加深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

二、实验思路 如图甲或图乙所示,改变R 的阻值,从电压表和电流表中读出几组U 、I 值,利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求E 、r 值。

三、实验器材电池、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坐标纸、铅笔和刻度尺.四、进行实验1.按实验电路图连接电路。

2.把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使接入电路阻值最大的一端。

3.闭合开关,调节变阻器,记录几组I 、U 值,填入表格中.4。

断开开关,拆除电路,整理好器材。

五、数据处理方法一:列方程组求解电动势和内阻的大小(1){U1=U -U 1U U4=U -U 4U ;(2){U 2=U -U 2U U 5=U -U 5U ;(3){U 3=U -U 3U U 6=U -U 6U根据以上三组方程分别求出E、r,再取其平均值作为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阻r。

方法二:用作图法处理数据,如图所示.(1)图线与纵轴交点为E;(2)图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r=|ΔU|。

ΔU六、误差分析1。

由于读数不准和电表线性不良引起误差。

2.用图像法求E和r时,由于作图不准确造成误差。

3.实验时通电时间过长或电流过大,都会引起E、r变化.4。

若采用图甲电路,由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造成误差,电压值越大,电压表的分流越多,对应的I真与I测的差值越大。

其U-I图像如图丙所示。

结论:E测<E真,r测<r真.5。

若采用图乙电路,由于电流表的分压作用造成误差,电流值越大,电流表的分压越多,对应的U真与U测的差值越大。

其U—I 图像如图丁所示.结论:E测=E真,r测〉r真。

七、注意事项1。

为了使电池的路端电压变化明显,应选内阻大些的电池(选用已使用过一段时间的干电池)。

2。

在实验中不要将I调得过大,每次读完U和I的数据后应立即断开电源,以免干电池的E和r明显变化。

3.要测出多组(I,U)数据,且变化范围要大些.4。

物理探究物质吸热能力实验学案

物理探究物质吸热能力实验学案

1111
**实验名称:** 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
**实验目的:**
1. 了解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 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3. 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实验器材:**
1. 加热器(如电热丝、酒精灯等)
2. 温度计
3. 不同材质的容器(如金属、陶瓷、玻璃等)
4. 水、油或其他液体
5. 计时器
**实验步骤:**
1. 在不同材质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水和油。

2. 将加热器放置在容器下方,开始加热。

3. 用温度计测量不同时间段内水和油的温度变化,并记录数据。

4. 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加热条件下的温度变化情况。

5. 改变加热器的功率或加热时间,重复上述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物质的吸热能力变化。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1. 将实验中测得的水和油的温度变化数据绘制成图表。

2. 比较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曲线,分析它们的吸热能力差异。

3.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物质的吸热能力与材质、加热条件等因素的关系。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关于物质吸热能力的结论,包括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比较以及影响因素等。

**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2. 确保实验器材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 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以便进行有效的比较。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并培养科学实验的能力和思维方法。

物理实验初中 趣味教案

物理实验初中 趣味教案

物理实验初中趣味教案一、实验主题:探究声音的产生二、实验年级:初中三、实验课时:1课时四、实验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实验材料:1. 钢尺2. 桌子3. 泡沫块4. 剪刀5. 胶带六、实验步骤:1.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3. 实验一:振动产生声音a. 让学生将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并保持钢尺的振动。

b. 让学生用耳朵靠近钢尺的振动端,听到的声音是由钢尺的振动产生的。

c. 让学生改变钢尺的振动幅度,观察声音的响度变化。

4. 实验二: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a. 让学生将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并保持钢尺的振动。

b. 让学生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观察振动的频率变化,并听声音的音调变化。

c. 让学生总结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5. 实验三:声音的传播a. 让学生将泡沫块放在桌子上,然后用钢尺在泡沫块上敲击,观察泡沫块的跳动。

b. 让学生将耳朵放在泡沫块上,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 让学生尝试在不同的环境中传播声音,如在水中、在空气中等,观察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效果。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现象,并思考如何将实验原理应用到生活中。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用尖锐物品划伤手指。

2. 实验时要保持安静,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3. 实验结束后,要妥善保管实验材料。

八、实验评价:1. 学生能熟练操作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 学生能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出振动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能将实验原理应用到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九、实验拓展:1. 让学生探究不同乐器发声的原理。

物理一学案(实验:探究a与F、m的关系)

物理一学案(实验:探究a与F、m的关系)

物理一学案(4【学习目标】1.明白得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

[来源:Zxxk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1、如何样测量物体的加速度2、如何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力。

【学法指导】认真预习教材,观看实验,体会实验中用到的物理学思维方法。

【知识链接】牛顿第一定律指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缘故,即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缘故。

而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与物体质量有关,因此推知,物体的加速度必定与力和质量都有关。

那么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存在着如何样的定量关系呢?【学习过程】一、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关系的定性分析第一种情形,受力大的产生加速度______,第二种情形:质量大的产生加速度_______。

二、实验探究1.研究方法:操纵变量法先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再保持________不变,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2.加速度的测量方法: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来求加速度。

(1)公式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1: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带动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的部分计数点如图所示。

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50 Hz 的低压交流电。

求打点计时器打计数点“2”时,小车的速度v2=____m/s ,小车的加速度a=____m/s2。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图象法:先求出各计数点的速度,再由v-t 图象求出加速度。

例2.依照例1所示纸带的数据,将计数点2、3、4、5、6的速度填在表格中,然后做出v-t 图象,试在图示坐标系中合理地选择标度,作出v -t 图象,并利用该图象求出物体的加速度a=____________m/s2。

高中人教物理选择性必修一(学案)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高中人教物理选择性必修一(学案)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学习目标】1.掌握动量守恒定律适用范围。

2.会用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学习重难点】会用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学习过程】一、实验思路问题1: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使两个碰撞的物体所组成的系统所受外力的矢量和近似为0?二、物理量的测量问题2:想要验证动量守恒定律,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一)方案一:研究气垫导轨上滑块碰撞时的动量守恒1.实验步骤:(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验证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据处理(1)滑块速度的测量:v=__________,式中Δx为____________________,Δt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验证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方案二:利用斜槽上滚下的小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1.实验步骤:(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天平和量筒测小石块的密度
一、实验目的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小石块的密度
二、实验器材
托盘天平(砝码)、量筒(100ml)、小石块、细线、烧杯(盛适量清水)。

三、实验数据记录及测量结果
评分标准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实验目的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实验器材
光具座、凸透镜(焦距f已知)、光屏、蜡烛、火柴三、实验数据记录及测量结果
评分标准
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一、实验目的
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二、实验器材
一个小灯泡(额定电压标值清楚)及灯座、干电池(带电池盒)或学生电源、一个开关、一个滑动变阻器、一只电流表、一只电压表
三、实验数据记录及测量结果
评分标准
探究水的沸腾一、实验目的
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二、实验器材
烧杯、温水(70℃左右)、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中间有孔
的纸板、钟表
三、实验数据记录及测量结果
评分标准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实验目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实验器材
铁架台、杠杆、钩码、
三、实验数据记录及测量结果
实验结论:动力
评分标准
探究平面镜成像
一、实验目的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的密度
二、实验器材
玻璃板1块、火柴、纸夹2个或铁架台1个(带铁夹)、完全相同的蜡烛2支、刻度尺1把、白纸1张(8开)、直角三角板1块。

三、实验数据记录及测量结果
实验结论:
评分标准
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一、实验目的
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二、实验器材
电池盒、干电池2节、小灯泡6个(2.5V)、小灯座2个、开关1只、导线若干、电流表1只(0-0.6A0-3A)
三、实验数据记录及测量结果
实验结论:在并联电路中,
评分标准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盐水的密度一、实验目的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盐水的密度二、实验器材
托盘天平,量筒,烧杯,水,饱和食盐水。

三、实验数据记录及测量结果
评分标准
探究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
探究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实验器材
长直木板,长方体木块,毛巾,弹簧测力计,金属圆柱体(或其他重物)三、实验数据记录及测量结果
结论: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有关,
接触面越摩擦力越大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有关,压力,
摩擦力越大。

评分标准
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
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
一个定值电阻、干电池(带电池盒)或学生电源、一个开关、一个滑动变阻器、一只电流表、一只电压表
三、实验数据记录及测量结果
实验结论:在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评分标准
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一、实验目的
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二、实验器材
电池盒、干电池2节、小灯泡4个、灯座4个、开关1只导线若干电压表1只(0-3V、0-15V)
三、实验数据记录及测量结果
实验结论:
评分标准
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一、实验目的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二、实验器材
一个小灯泡(额定电压标值清楚)及灯座、干电池(带电池盒)或学生电源、一个开关、一个滑动变阻器、一只电流表、一只电压表
三、实验数据记录及测量结果
评分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