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古代宰相全传(1)

合集下载

福建省一个市,诞生了2000多位进士和17位宰相!

福建省一个市,诞生了2000多位进士和17位宰相!

福建省一个市,诞生了2000多位进士和17位宰相!福建,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福建省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

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内陆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

目前,福建省辖1个副省级市、8个地级市。

其中,就南平市来说,人口超300万。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该地区人才辈出,诞生了2000多位进士和17位宰相!一首先,南平,福建省地级市,地处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北段东南侧,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俗称“闽北”,东北与浙江省相邻,西北与江西省接壤,东南与宁德市交界,西南与三明市毗连,介于北纬26°15’—28°19’,东经117°00’—119°17’之间。

南平市面积2.63万平方千米,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

就南平市的历史来说,汉建安初(196年-205年)境内设立汉兴(浦城)、南平、建安(建瓯)、建平(建阳)4县,属会稽郡。

二由此,对于南平这一建制,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

三国这一历史阶段,曹操、孙权、刘备等诸侯争霸,该地区属孙权建立的东吴。

公元260年,东吴设立建安郡,治所建安(今建瓯)。

晋元康元年(291年)属江州。

南朝陈永定初(约557年)属闽州,后属丰州。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今南平市一带属泉州(州治今福州),大业三年(607年)属建安郡(郡治今福州)。

公元618年,唐朝以原建安郡地设立建州。

三值得注意的是,就建州来说,就是福建这一地名中“建”字所指代的地方。

在唐朝这一历史阶段,今南平市一带属江南东道。

五代闽龙启二年(934年)属闽。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南宋在该地区设立建宁府,属福建路。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该地区设立建宁、延平、邵武3府。

清朝时期,建宁、延平、邵武3府属福建省。

如今,对于地级南平市来说,下辖延平区、建阳区、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市等。

闽北古代宰相全传(1)

闽北古代宰相全传(1)

- 1 -闽北古代宰相全传(1)闽北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历代名人辈出;特别是在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杰挺生。

涌现出游简言、章得象、吴育、陈升之、吴充、章惇、黄履、章楶、范致虚、李纲、黄潜善、刘珙、袁说友、任希夷、真德秀、蔡抗、徐荣叟、徐清叟、杨荣等19名宰相。

游简言游简言,字敏中,生于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4年)。

福建建安(今建瓯)人。

父恭,唐末进士。

入吴为驾部员外郎,知制浩。

游简言少孤力学。

起家为秘书省正字。

李昪镇金陵,以简言为户曹参军,掌元帅府书檄,迁观察巡官。

李昪受吴禅,为中书舍人。

一时典册,皆出其手。

南唐保大元年(943年),李昪立,迁翰林博士,中书侍郎。

简言不附权贵,李昪颇重其为人,命判中书省兼吏、兵部选事,裁仰侥幸,憎疾者众,选人邵唐上书,要斩简言。

李璟认为邵唐挟私忿谤,将邵唐杖流饶州。

迁都豫章,立吴王为太子,留西都监国,以简言为辅。

简言力辞说:“久备近臣,不忍去帷幄。

”李璟嘉其一心事主,拜为吏部尚书、知省事。

简言亲治簿书,督责严峻,慎谨用才。

后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因病请辞,不许。

宋开宝二年(969年)病卒,谥宣靖。

章得象章得象(978~1048年)字希言,福建浦城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生;自幼天资聪颖,颇受乡里好评。

咸平五年(1002年),登进士第,授大理评事;知玉山县,迁大理寺丞。

宋真宗东封泰山时,章得象以殿中丞签书、兖州观察判官事,知台州;历南雄州,徙洪州。

真宗命近臣推荐才德兼备者奏闻,翰林学士刘筠、龙图阁直学士吕夷简、知制诰张师德等联牍推荐章得象。

经召试,被授职方员外郎,直史馆,入三司度支部为判官,历刑部祠部郎中,改刑部曹等职。

杨亿以为章得象深厚有容,力荐之。

天圣四年(1026年),章得象迁翰林学士承旨,任职勤勉,以至在亲长去世时,皇帝下诏“夺服”,不准其辞官请假回乡治丧。

史籍称其“公于诰命得轻重体要,进无盈褒,退无溢尤;至它诏令皆便时制宜,使听命施行者遍晓。

宋朝宰相一览表

宋朝宰相一览表

宋朝宰相一览表令狐采学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朝代,与南宋共称宋朝,又称两宋。

北宋乃由赵匡胤代后周开始,统治了黄河流域以南一带地区。

北宋政权先后与辽、金、西夏对峙。

宋仁宗在位时期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次年灭亡。

共历九帝,168年。

太祖朝:赵匡胤(960年—976年)宰相六人:范质大名宗城人(今河北威县)王溥山西祁县人魏仁浦卫州汲(今河南卫辉)人赵普河南洛阳人薛居正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沈义伦河南太康人太宗朝:赵匡义、赵光义、赵炅(976年—997年)宰相九人:赵普河南洛阳人薛居正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沈义伦河南太康人卢多逊怀州河内人(今河南沁阳)宋琪幽州蓟人(今北京)李昉深州饶阳人(今河北饶阳县)吕蒙正河南洛阳人张齐贤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县)人吕端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真宗朝:赵德昌、赵元休、赵元侃、赵恒(997年—1022年)宰相十二人:吕蒙正河南洛阳人张齐贤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县)人吕端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李沆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向敏中河南开封人毕士安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寇准华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王旦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王钦若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丁谓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李迪濮州(今山东鄄城)人冯拯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仁宗朝:赵受益、赵祯(1022年—1063年)宰相二十三人:王钦若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丁谓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冯拯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王曾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李迪濮州(今山东鄄城)人张知白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张士逊阴城(今湖北襄樊老河口)人吕夷简河南洛阳人王随河阳(今属河南孟县)人陈尧佐阆州阆中人(今四川南充阆中)章得象建州浦城县人(福建南平)晏殊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杜衍山阴上虞驿亭人(今绍兴人)贾昌朝真定获鹿(今河北获鹿)人陈执中北宋洪州南昌(今属江西)人文彦博汾州介休(分属山西)人宋庠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庞籍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县)人梁适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刘沆江西永新人富弼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韩琦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曾公亮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英宗朝:赵宗实、赵曙(1063年—1067年)宰相二人:韩琦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曾公亮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神宗朝:赵仲针、赵顼(1067年—1085年)宰相九人:富弼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韩琦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曾公亮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陈旭江西德安人王安石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韩绛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吴充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王珪成都华阳人(今四川)蔡确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哲宗朝:赵佣、赵煦(1085年—1100年)宰相十一人:司马光陜州夏县人(今山西运城夏县)文彦博汾州介休(分属山西)人王珪成都华阳人(今四川)蔡确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韩缜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吕公著寿州人(安徽)吕大防京兆府蓝田(今陜西蓝田)人范纯仁苏州吴县(今江苏)人刘挚永静军东光(今属河北)人苏颂泉州南安人(今福建泉州市)章惇福建浦城人徽宗朝:赵佶(1100年—1125年)宰相十二人:章惇福建浦城人。

中国宰相传 金

中国宰相传 金
完 颜 宗 翰 传
一 能 征 惯 战 伐 辽 立 功 B

Z X 7 7

完 颜 宗 翰 1 0 7 8
1 1 3 7 本 名 粘 没 喝 又
译 为 粘 罕 金 相 国 撒
改 的 长 子 十 七 岁 时
能 否 在 中 国 历 史 的 上 千 位 宰 相 中 遴 选 出 一 批 具 有 典 型 意 义 正 面 的 或 反 面 的 的 代 表 人 物 把 他 们 的 传 记 编 撰 成 书 使 广 大 读 者 读 了 以 后 能 够 了 解 一 定 的 历 史 因 果 关 系 能 够 了 解 一 点 可 值 得 借 鉴 的 经 验 的 教 训 这 是 我 们 编 撰 本 书 的 初 衷 现 在 本 书 已 经 摆 在 了 读 者 面 前 能 否 达 到 我 们 的 目 的 能 否 对 读 者 有 所 裨 益 只 能 等 待 广 大 读 者 的 评 判 了
戴 群 臣 们 都 说 天 气 太 热 于 是 没 有 出 动
不 久 任 宗 翰 为 勃 极 烈 准 备 助 蒲 家 奴 西 袭
辽 帝 但 因 其 他 原 因 也 没 有 实 行
十 一 月 宗 翰 又 请 求 诸 军 驻 守 时 间
二 忠 诚 可 嘉 破 宋 勋 臣 3 2 3
匡 济 金 朝 竭 尽 忠 诚 女 鲁 欢 传 3 2 5
一 抵 御 西 夏 屯 田 垦 荒 3 2 5
报 都 统 说 当 初 受 使 虽 然 没 有 收 取 山
西 朝 廷 也 答 应 便 宜 行 事 辽 人 可 取 形
略 附 近 一 带 地 区 俘 获 辽 护 卫 耶 律 飞 泥 烈
得 知 辽 主 在 鸳 鸯 泺 打 猎 还 杀 了 自 己 的 儿

中国历代宰相制度表

中国历代宰相制度表

中国历代宰相制度表
一、先秦时期
1.朝代:夏、商、西周
2.宰相名称:尹、卿士
3.宰相职权:辅佐国王,统领百官
4.宰相任免:国王任命,有时需百官推荐
5.宰相俸禄:视官职大小及贡献而定
6.宰相办公机构:未有独立机构,多隶属于官府
7.宰相监察与考核:受国王监督,考核依赖于国王和百官的评价
8.宰相的继承与演变:由贵族世袭演变至选贤任能
二、春秋战国时期
1.朝代:春秋、战国
2.宰相名称:相、丞相、令尹
3.宰相职权:辅佐国王/国君,统领百官,负责国家行政事务4.宰相任免:国王/国君任命,有时通过举荐或选拔
5.宰相俸禄:视官职大小及贡献而定,有时给予封地或采邑6.宰相办公机构:独立机构开始出现,如秦国的丞相府
7.宰相监察与考核:受国王/国君监督,考核依赖于国王/国君和百官的评价
8.宰相的继承与演变:贵族世袭逐渐被非世袭的任命制取代
三、秦汉时期
1.朝代:秦、汉
2.宰相名称:丞相、司徒、大司徒
3.宰相职权:负责全国行政事务,位高权重
4.宰相任免:皇帝任命,有时需百官推荐或选拔
5.宰相俸禄:视官职大小及贡献而定,俸禄丰厚
6.宰相办公机构:独立机构,如秦朝的丞相府和汉朝的尚书台7.宰相监察与考核:受皇帝监督,考核依赖于皇帝和百官的评价
8.宰相的继承与演变:开始出现由皇帝直接任命的趋势,贵族世袭逐渐被取代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1.朝代:魏晋南北朝
2.宰相名称:尚书令、仆射、中书监令、侍中
3.宰相职权:负责全国行政事务,权力有所分散
4.宰相任免:皇帝任命,有时通过举荐或选拔。

原阳十三宰相

原阳十三宰相

原阳十三宰相原阳县人杰地灵,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出过十多位官抵丞相的名人,有汉代四丞相张苍、陈平、周勃、周亚夫,唐代五丞相娄师德、韦思谦、韦承庆、韦嗣立、杨再思,五代十国丞相李恽、北宋丞相李穆,南宋丞相万俟卨。

原阳古称博浪沙是张良刺秦王的地方捐金数万斤,离间项羽群臣,使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

高帝六年(前201)又建议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

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纳陈平计策,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围。

陈平因功先后受封为户牖侯和曲逆侯。

汉高祖死后,吕后以陈平为郎中令,傅教惠帝。

惠帝六年(前189),与王陵并为左、右丞相。

王陵免相后陈平徙为右丞相,但因吕后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实权。

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见汉文帝刘恒)。

文帝初,陈平让位周勃,徙为左丞相,因明于职守,受到文帝赞赏。

不久周勃罢相,陈平专为丞相。

孝文二年死。

周勃周勃(?—前169年),秦末汉初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西汉开国功臣,大将,沛县(今江苏丰县)人,原籍河南原阳。

秦二世元年(前209)随刘邦起兵反秦,以军功拜为将军,赐爵武威侯。

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击赵贲,败章平,围章邯,屡建战功。

楚汉成皋之战中周勃先留镇关(今陕西商县西北)重地,后率军投入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主要战场作战,与项羽正面对峙。

先后攻取曲逆(今河北完县东南)等地,占领泗水、东海两郡(今皖北、苏北一带),凡得二十二县。

汉高祖六年(前201),受封绛侯。

继因讨平韩信叛乱有功,升为太尉。

刘邦死前预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吕后死后,周勃与陈平等合谋智夺吕禄军权,一举谋灭吕氏诸王,拥立文帝,后官至右丞相。

汉文帝十一年去世,谧号为武侯。

周亚夫周亚夫(前199~前143年),周勃次子,在历史上也非常有名的军事家,在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

后死于狱中。

韦思谦韦思谦(?~公元689年),本名仁约,以字行,唐朝丞相,原阳县陡门乡韦城村人。

宋代闽北籍宰相黄履功过评说

宋代闽北籍宰相黄履功过评说

宋代闽北籍宰相黄履功过评说沈慧芳【期刊名称】《武夷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Though being one of the prime ministers from northern Fujian in Song Dynasty, Huang Lv is not so renowned in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common people know little abput him, and historians traditionally describe him as a negative character. Looking back at his life, e.g. his ups and downs and political activities, etc.,it is only fair for us to say that he occupies a certain place in Song Dynasty, and hence hasty conclusions about his merits or demerits, good or bad deeds , etc. should be avoided.%黄履作为宋代闽北籍宰相之一,在历史上并不享有盛名,民间对他更是知之甚少,而传统史学界则多把他作为反面人物来评说。

综观其一生的政治活动和迭荡命运,黄履在宋代历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其功过是非更不可以简单定论。

【总页数】6页(P9-14)【作者】沈慧芳【作者单位】武夷学院商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4.07【相关文献】1.宋代闽北音注与闽北方言 [J], 谢建娘2.功过是非任评说 [J], 陈秀娟3.凿空之功与逢君之恶——张骞功过评说与《史记•大宛列传》的若隐不发 [J], 李佳4.是非功过,任人评说——记明代内廷知名乐人刘瑾与阿丑 [J], 李娜5.千秋功过任人评说——浅谈话剧《司马迁》 [J], 田树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朝宰相一覽表

宋朝宰相一覽表

宋朝宰相一覽表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國歷史的一個朝代,與南宋共稱宋朝,又稱兩宋。

北宋乃由趙匡胤代後周開始,統治了黃河流域以南一帶地區。

北宋政權先後與遼、金、西夏對峙。

宋仁宗在位時期是古代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

1126年金兵攻入開封,次年滅亡。

共歷九帝,168年。

太祖朝:趙匡胤(960年—976年)宰相六人:範質大名宗城人(今河北威縣)王溥山西祁縣人魏仁浦衛州汲(今河南衛輝)人趙普河南洛陽人薛居正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沈義倫河南太康人太宗朝:趙匡義、趙光義、趙炅(976年—997年)宰相九人:趙普河南洛陽人薛居正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沈義倫河南太康人盧多遜懷州河內人(今河南沁陽)宋琪幽州薊人(今北京)李昉深州饒陽人(今河北饒陽縣)呂蒙正河南洛陽人張齊賢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縣)人呂端幽州安次(現廊坊安次區)人真宗朝:趙德昌、趙元休、趙元侃、趙恆(997年—1022年)宰相十二人:呂蒙正河南洛陽人張齊賢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縣)人呂端幽州安次(現廊坊安次區)人李沆洺州肥鄉(今屬河北)人向敏中河南開封人畢士安代州雲中(今山西大同)人寇準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王旦大名莘縣(今屬山東)人王欽若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丁謂江蘇長洲縣(今蘇州)人李迪濮州(今山東鄄城)人馮拯孟州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仁宗朝:趙受益、趙禎(1022年—1063年)宰相二十三人:王欽若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丁謂江蘇長洲縣(今蘇州)人馮拯孟州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王曾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李迪濮州(今山東鄄城)人張知白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張士遜陰城(今湖北襄樊老河口)人呂夷簡河南洛陽人王隨河陽(今屬河南孟縣)人陳堯佐閬州閬中人(今四川南充閬中)章得象建州浦城縣人(福建南平)晏殊撫州臨川人(今江西)杜衍山陰上虞驛亭人(今紹興人)賈昌朝真定獲鹿(今河北獲鹿)人陳執中北宋洪州南昌(今屬江西)人文彥博汾州介休(分屬山西)人宋庠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龐籍單州成武(今山東成武縣)人梁適北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劉沆江西永新人富弼洛陽(今河南洛陽)人韓琦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曾公亮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市)人英宗朝:趙宗實、趙曙(1063年—1067年)宰相二人:韓琦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曾公亮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市)人神宗朝:趙仲鍼、趙頊(1067年—1085年)宰相九人:富弼洛陽(今河南洛陽)人韓琦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曾公亮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市)人陳旭江西德安人王安石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韓絳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吳充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王珪成都華陽人(今四川)蔡確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哲宗朝:趙傭、趙煦(1085年—1100年)宰相十一人:司馬光陜州夏縣人(今山西運城夏縣) 文彥博汾州介休(分屬山西)人王珪成都華陽人(今四川)蔡確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韓縝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呂公著壽州人(安徽)呂大防京兆府藍田(今陜西藍田)人范純仁蘇州吳縣(今江蘇)人劉摯永靜軍東光(今屬河北)人蘇頌泉州南安人(今福建泉州市)章惇福建浦城人徽宗朝:趙佶(1100年—1125年)宰相十二人:章惇福建浦城人。

宋代闽北籍宰相黄履功过评说

宋代闽北籍宰相黄履功过评说
顼时 , 扩 建 太学 , 增 加学 生 名 额达 两 千 四百 人 ) 攻读 。
中的相关记载。 蔡东藩的《 宋史演义》 中提及黄履 的相
关 事 件也 与《 宋史 》 的记 载完 全重 叠 , 且篇 幅 远远 少 于 《 宋史 》 , 只是 作 者 贬抑 黄 履 的态 度 更 强 烈 , 我 们 无法 从 中找 到超 越《 宋 史》 之外可供 研究 的佐证 。因此 , 《 宋 史》 便 成 了研 究黄履 的唯一权 威史籍 。
罢相 , 章悖 免 职 , 黄 履受 牵 连 , 贬 为龙 图阁 直 学士 ( 宋 代 官名 , 一种虚衔 , 荣誉称号 ) , 知越州( 今 浙 江 绍 兴
市) 。
( 1 0 6 8 — 1 0 7 7年) ,福 建许 多 人对 新 法 所施 行 的 盐法 不 满 。黄履奉 神宗 之命 赴 闽处 理此 事 。他经调 查后 肯定
论 。他本 人也 未 留下有关 著述 ( 或是 未发 现 ) 。但 尽 管 如此 , 《 宋史 》 还是 为我们 提供 了许 多研 究 的线索 , 这 些 线 索 散 见在 黄 履 所 经历 的宋 代帝 王 的本 纪 中甚 至
也 包 括 他 死后 个 别 皇帝 如微 宗 对他 的追 封 或 是追 贬

生 平 简 历
有 相关 资 料 ,如福 建省 情资 料库 《 人 物 志》 、 《 邵 武 县
志》 等文籍 中关于 黄履 的描述 似乎 都没 有 超 出《 宋史》 黄履 ( 1 0 3 0年 一 1 1 0 1年 ) , 字安 中, 北 宋 福 建邵 武 人 。青 年人 太学 ( 宋 代最 高学府 , 隶 国子监 , 宋 神宗 赵
关 键词 : 黄履; 宋代党争; 功过评价
中图分 类号 : K 2 4 4 . 0 7

宋朝宰相——精选推荐

宋朝宰相——精选推荐

宋朝宰相宋朝宰相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

从汉⾄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降。

元丰改制,设宰相⼆⼈,⾸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

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

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

乾道间⼜改为左、右丞相。

宋太祖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

宰相并不是⼀个正式官名,它实际上在隋代就是⼀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领导层。

宋初实⾏“⼆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

实际权⼒归属“中书门下”这⼀机构,⼜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定员。

此外,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政权。

枢密院为中央最⾼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府”。

“三司”(户部、盐铁、度⽀)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府”。

⼆府三司各⾃独⽴,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辅政机关。

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府三司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

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

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复参知政事。

此外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或权⾂担任,处理军国⼤事,位⾼宰相。

北宋太祖朝:赵匡胤(960年—976年)宰相六⼈:范质、王溥、魏仁浦、赵普、薛居正、沈义伦太宗朝:赵匡义、赵光义、赵炅(976年—997年)宰相九⼈:赵普、薛居正、沈义伦、卢多逊、宋琪、李昉、吕蒙正、张齐贤、吕端真宗朝:赵德昌、赵元休、赵元侃、赵恒(997年—1022年)宰相⼗⼆⼈:吕蒙正、张齐贤、吕端、李沆、向敏中、毕⼠安、寇准、王旦、王钦若、丁谓、李迪、冯拯仁宗朝:赵受益、赵祯(1022年—1063年)宰相⼆⼗三⼈:王钦若、丁谓、冯拯、王曾、李迪、张知⽩、张⼠逊、吕夷简、王随、陈尧佐、章得象、晏殊、杜衍、贾昌朝、陈执中、⽂彦博、宋庠、庞籍、梁适、刘沆、富弼、韩琦、曾公亮英宗朝:赵宗实、赵曙(1063年—1067年)宰相⼆⼈:韩琦、曾公亮神宗朝:赵仲针、赵顼(1067年—1085年)宰相九⼈:富弼、韩琦、曾公亮、陈旭、王安⽯、韩绛、吴充、王珪、蔡确哲宗朝:赵佣、赵煦(1085年—1100年)宰相⼗⼀⼈:司马光、⽂彦博、王珪、蔡确、韩缜、吕公著、吕⼤防、范纯仁、刘挚、苏颂、章敦徽宗朝:赵佶(1100年—1125年)宰相⼗⼆⼈:章敦、韩忠彦、曾布、蔡京、赵挺之、何执中、张商英、刘正夫、余深、王黼、李邦彦、⽩时中钦宗朝:赵亶、赵烜、赵桓(1125年—1127年)宰相七⼈:李邦彦、⽩时中、张邦昌、吴敏、徐处仁、唐恪、何桌南宋⾼宗朝:赵构(1127年—1162年)宰相⼗五⼈:李纲、黄潜善、汪伯彦、朱胜⾮、吕颐浩、杜充、范宗尹、赵⿍、张浚、秦桧、万俟卨、沈该、汤思退、陈康伯、朱倬孝宗朝:赵伯琮、赵瑗、赵玮、赵昚(1162年—1189年)宰相⼗⼋⼈:张浚、汤思退、陈康伯、朱倬、史浩、洪适、叶顒、魏杞、蒋芾、陈俊卿、虞允⽂、梁克家、曾怀、叶衡、赵雄、王淮、周必⼤、留正光宗朝:赵敦(1189年—1194年)宰相三⼈:周必⼤、留正、葛邲宁宗朝:赵扩(1194年—1224年)宰相九⼈:留正、赵汝愚、余端礼、京镗、谢深甫、陈⾃强、韩侂胄、钱象祖、史弥远理宗朝:赵与莒、赵贵诚、赵昀(1224年—1264年)宰相⼗六⼈:史弥远、郑清之、乔⾏简、崔与之、李宗勉、史嵩之、范钟、杜范、游侣、赵葵、谢⽅叔、吴潜、董槐、程元凤、丁⼤全、贾似道度宗朝:赵孟启、赵孜、赵禥(1264年—1274年)宰相五⼈:贾似道、程元凤、叶梦⿍、江万⾥、马廷鸾恭帝朝:赵显(1274年—1276年)宰相七⼈:贾似道、王爚、章鉴、陈宜中、留梦炎、吴坚、⽂天祥端宗朝:赵昰(1276年—1278年)宰相三⼈:陈宜中、李庭芝、⽂天祥幼帝朝:赵昺(1278年—1279年)宰相⼆⼈:⽂天祥、陆秀夫宋朝⾼官籍贯范质 (911~964)河北威县王溥 (922年-952年),并州祁(今⼭西祁县)⼈魏仁浦 (911-969)(今河南卫辉)⼈赵普(922-?)⽣于幽州蓟州(今北京城西南)薛居正 (912~981)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沈义伦(909—987),开封太康(今属河南)⼈卢多逊(934~985)河南怀州⼈(今河南泌阳)。

晋江宰相录

晋江宰相录

晋江宰相录作者:张小兰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19期摘要:晋江自古人文鼎盛,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唐朝开元六年(718)建县以降,晋江涌现诸多才俊,直至官拜宰相。

文章根据史料对晋江宋代和明代的宰相进行精简介绍。

关键词:晋江;宰相;人才《中国历代职官词典》载,“宰相”一词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官员的通称。

“宰”字为“控制、掌握”之意,“相”原为相礼之人,字义为“辅佐”,另有“丞相”“相国”之称。

我国封建社会的宰相制度历经三个阶段的变化:秦汉时期为“三公制”(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隋唐時期为“三省制”(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明清时期为“内阁制”。

宋和明两代晋江共出了16位宰相,其中两宋9位、明代7位。

这16位宰相的道德气节、学问文章皆可资可鉴、可圈可点,是晋江灿若星河的历史人物中的杰出代表。

下面以登堂拜相的时间顺序为依据,遍历这16位宰相名录。

1北宋时期王曾(978—1038),宋代历史上著名的“连中三元”(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的宰相,字孝先,谥号“文正”,幼时随父兄由晋江迁青州(今山东)。

著有史家所重的《王文正公笔录》,内容为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时期的典故旧闻,入《四库全书》。

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号乐正,赐谥宣靖,仁宗天圣二年(1024)进士,时年二十五岁,入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为相十五年,从此开启了曾家“一门四相”的传奇。

晚年避位,让位王安石,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

曾公亮与丁度(字公雅,北宋文字训诂学家)承旨编撰的《武经总要》,记述以北宋为主的历代战略、武器制造、军事制度、军事组织等,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官修兵书。

曾孝宽(1025—1090),字令绰,曾公亮次子,曾家“一门四相”之一,得父荫进仕途,赐同进士三甲,人称“相门高才”。

神宗熙宁五年(1072)升迁枢密都承者,为宋代首位以文臣身份入枢密院者;熙宁八年(1075)十二月,晋升同签书枢密院事、枢密者直学士;元丰三年(1080),晋吏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右丞相。

李纲

李纲

李纲,字伯纪,别号梁溪先生、梁溪居士、梁溪病叟,祖籍福建邵武,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生于无锡。

父李夔,官至中大夫、右文殿修撰。

大观二年(l108年),李纲参加贡生考试,名列榜首,任真州(今江苏仪征)司法参军。

政和二年(ll12年)中进士,任镇江府学教授。

3年后升为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

因得罪权贵被降职为员外郎。

政和八年四月起用为太常少卿、国史编修。

宣和元年(1119年)开封大水成灾,他上书徽宗要求采取紧急措施,拯救灾民,同时鉴于北方女真族势力深入国土,建议整修军备,防止外患。

徽宗不纳忠柬,将其贬滴到边远的南剑州(今福建)沙县充当一名监税小官。

李纲痛感皇帝昏庸、国是日非,顿萌退志,遂在无锡梁溪河畔营造庭院,以备归隐。

宣和三年闰五月,其父病故,葬于无锡惠山北面的湛岘山麓。

在庐墓3年期间,他亲手种植了大量松柏,故后人将湛岘山称为大松坡。

宣和六年,李纲被任为秀州知州。

第二年复被任命为太常少卿。

这年冬,金兵大举南侵。

他冒死上血书,请宋徽宗赵佶禅让帝位,使太子赵桓能以皇帝名义号令军队,得到宋徽宗的同意。

宋钦宗赵桓即位后,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兼亲征行营使,委以防卫京都的重任。

他发动军民严密布防,于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打退金兵对京城的围攻。

二月,因其反对议和被免职。

陈东等于余名太学生上书,京都数万军民集会要求李纲复职,宋钦宗被迫复用李纲,封为开国伯,赐无锡惠山寺作为他奉把父母的功德院。

后将他调出京城,任河北宣抚使,旋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之罪,贬为毫州明道宫提举。

是年秋,金兵又大举南下,宋钦宗急忙下诏起用李纲。

他奉诏立即率军北上勤王,但京城已经沦陷。

次年五月,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今商丘)即位,用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李纲为相后,积极改革弊政,充实国库,整军备战,宋朝国力为之一振。

由于其主张北伐、坚决反对迁都江南,触犯了一心偏安的宋高宗,在相位77天就被免职。

以后李纲屡遭诬陷,自南宋建炎元年(l127年)起,先后被放逐到鄂州(今武昌)、万安军(今广东万宁)等地。

中国历代宰相表

中国历代宰相表

中国历代宰相表【宰相 - 基本简介】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宰相联称,始见于《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

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

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汉以丞相或相国为宰相,御史大夫为副职。

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

献帝建安中,复置丞相,由操担任。

初以汉之尚书权大,将原王所属的秘书令改为中书监、令。

、晋遂以中书令监、令为宰相,而相国、丞相变为赠官,或为权臣篡夺之阶。

吴始终设丞相;蜀汉初设丞相,后改以大将军录尚书事主国政。

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

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整理旧制,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史省的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唐改史省为中书省,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

【宰相 - 职务变迁】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丞相、相国、大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参知政事、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

据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太师之称,这些官职虽有辅佐天子管理国家之意,但在当时尚不具备国家机器中幕僚长阶性质。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出现了。

例如管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国相。

由于当时养士之风盛行,不少有知识的人被各国招聘为相。

国由于变化彻底,发展迅速,是战国时代第一个设立郡县制的国家,并于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梧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丞相之名由此而始。

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首次确定下来。

在以前的殷周时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通过分封诸侯进行统治的,商朝的王或周朝的天子不能干涉分封国的政,又因分封国的国君由贵族世袭,所以天子无权解除他们在分封国的统治权力。

始皇之后,废分封,设郡县,废诸侯,设官吏,皇帝不再通过宗法亲缘关系进行统治,改为任命官僚向全国发号施令,因此有必要组织一套官僚机构,并借助于宰相大臣辅佐政务。

李纲

李纲

李纲,字伯纪,别号梁溪先生、梁溪居士、梁溪病叟,祖籍福建邵武,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生于无锡。

父李夔,官至中大夫、右文殿修撰。

大观二年(l108年),李纲参加贡生考试,名列榜首,任真州(今江苏仪征)司法参军。

政和二年(ll12年)中进士,任镇江府学教授。

3年后升为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

因得罪权贵被降职为员外郎。

政和八年四月起用为太常少卿、国史编修。

宣和元年(1119年)开封大水成灾,他上书徽宗要求采取紧急措施,拯救灾民,同时鉴于北方女真族势力深入国土,建议整修军备,防止外患。

徽宗不纳忠柬,将其贬滴到边远的南剑州(今福建)沙县充当一名监税小官。

李纲痛感皇帝昏庸、国是日非,顿萌退志,遂在无锡梁溪河畔营造庭院,以备归隐。

宣和三年闰五月,其父病故,葬于无锡惠山北面的湛岘山麓。

在庐墓3年期间,他亲手种植了大量松柏,故后人将湛岘山称为大松坡。

宣和六年,李纲被任为秀州知州。

第二年复被任命为太常少卿。

这年冬,金兵大举南侵。

他冒死上血书,请宋徽宗赵佶禅让帝位,使太子赵桓能以皇帝名义号令军队,得到宋徽宗的同意。

宋钦宗赵桓即位后,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兼亲征行营使,委以防卫京都的重任。

他发动军民严密布防,于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打退金兵对京城的围攻。

二月,因其反对议和被免职。

陈东等于余名太学生上书,京都数万军民集会要求李纲复职,宋钦宗被迫复用李纲,封为开国伯,赐无锡惠山寺作为他奉把父母的功德院。

后将他调出京城,任河北宣抚使,旋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之罪,贬为毫州明道宫提举。

是年秋,金兵又大举南下,宋钦宗急忙下诏起用李纲。

他奉诏立即率军北上勤王,但京城已经沦陷。

次年五月,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今商丘)即位,用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李纲为相后,积极改革弊政,充实国库,整军备战,宋朝国力为之一振。

由于其主张北伐、坚决反对迁都江南,触犯了一心偏安的宋高宗,在相位77天就被免职。

以后李纲屡遭诬陷,自南宋建炎元年(l127年)起,先后被放逐到鄂州(今武昌)、万安军(今广东万宁)等地。

浙江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浙江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专题浙江省杭州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自驺衍与齐之稷下①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王斗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选自《史记·孟轲荀卿列传》,有删改)材料二齐欲伐魏。

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

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三》)材料三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

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

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

”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

”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

今王有四焉。

”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

先君好马,王亦好马。

先君好狗,王亦好狗。

先君好酒,王亦好酒。

先君好色,王亦好色。

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

”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驎騄耳②,王驷已备矣。

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

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

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

”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

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

”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注】①稷下,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

惠安历史上唯一的宰相——李文会

惠安历史上唯一的宰相——李文会

惠安历史上唯一的宰相——李文会李文会,字端友,出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五月初八日,原籍惠安县小岞镇后内村。

他出身寒门,自幼好学诗赋,初就读于泉州府泉山书院,后入府学,师从兴化(莆田)人许搏。

青年时克勤修身治学,博览典籍,胸怀大志,“思研经学,多有训解”,励精图奋,怀报国之心。

他是封建社会惠安仕子中唯一的宰相,所谓宰相也就是我国古代辅佐君主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也就是一人之下,文武百官之首),是泉州地区重要的历史人物。

李文会是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中进士,一直列于朝官,历任“资政殿学士”“左奉议郎”“左朝奉郎”“左宣教郎”;绍兴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142年,官升至“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龙图阁学士”“侍御史”等职;绍兴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144年,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

李文会权至参知政事时,与秦桧同列朝堂。

他对秦桧同党的卖国求荣、贪赃枉法的所作所为极其不满,进行过激烈的斗争,剔奸除弊,忤逆了秦桧,李文会的仕途经历了被罢官被弹劾。

秦桧死后,群臣才纷纷上章,揭露他的罪恶,高宗皇帝恢复了一些被迫害的官员,李文会得到了申雪。

李文会复出时他任四川遂宁知州,任内赈济灾民,采取措施发展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他改任四川泸州知州,他兴利除弊,采取措施化解当地的民族矛盾,并写下《中兴十要》呈报朝廷,得到宋高宗的赏识。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三月,李文会以“龙图阁学士”出任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事,李文会主政四川时已年过七十,虽然年事已高,他仍满怀政治热情与报国之心,在其政治生涯留下光彩的一页。

李文会为官期间为当地老百姓做了许多有利的事。

其一,他知道四川百姓生活困难,就上奏朝廷,请求减免当地百姓的均赋税。

其二,对那些不忠于职守、贪赃枉法,疯狂敲诈勒索百姓钱财的的各级官吏予以法办。

如双流县令和安岳县令等,一批贪赃枉法的官员都受到严重的处理。

其三,李文会对四川官员过去出巡时无论因公因私都要乘车,乘车开支非常大,每年达三五千缗,他到任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废除这条规定,并规定若有官员敢违反者,按贪污处理。

北宋16名相

北宋16名相

北宋16名相北宋时候,由于宋太祖赵匡胤为防武将造反,经过“杯酒释兵权”之后,又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逐渐以后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很多时候在边疆打仗作战的时候都是文官指挥战斗,因而在北宋时期,虽然相位被分,但是还是出了很多有名的宰相,接下来带大家一起来看下。

北宋(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共九位皇帝,享国167年。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后周末帝柴宗训被逼禅位于赵匡胤。

北宋定都于汴梁(今河南开封),并先后设陪都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与东京开封府合称四京。

赵匡胤即位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全部集中于中央,避免出现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

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及西夏的战争中失利。

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金国兵临汴梁,次年灭亡。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

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

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

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宋太宗亲自撰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

咸平元年(998年),追封韩王。

次年,配飨太祖庙庭。

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

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明朝宰相一览表

明朝宰相一览表

明朝宰相一览表明朝时期,宰相是最高的政治职位之一,也是朝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明朝的270多年的历史中,共有139位宰相,其中一些宰相功绩卓著,被后人尊为贤相,而有些宰相则胡作非为,败坏国家声誉。

下面是明朝宰相一览表:伯颜(1360-1421):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师和重要官员,曾任都督府长史、左副都御史等职。

1398年,他因反对皇帝朱棣的南巡而被贬谪,之后被召回朝廷任宰相,尽职尽责,受到了朱棣的赏识和敬重。

纪君祥(1375-1418):明朱棣的宰相,他辅佐朱棣完成了靖难之役后的统治,曾领导军队征讨漠南地区的叛乱,还出版了《太和正音谱》和《正字通》等教育类书籍,为明朝的文化和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吴敬恒(1397-1462):明宪宗时期的一位宰相,他在吏治方面有所改革,大力反对贪污腐败,推动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并在滇南地区打击土司割据,加强了明朝对边疆的统治。

严嵩(1488-1559):明武宗时期的一位著名宰相,是史书中第一个被列为贤相的人。

他整顿朝纲,制定严格的法律规定,推行选才用人制度,增强了政府的效率。

同时,他也极具争议性,曾用刑罚手段迫害异己,尤其是“海瑞案”和“杨廷和案”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张居正(1525-1582):明神宗时期的一位宰相,是明朝历史上最著名的宰相之一。

他有“夺权张居正”之称,主张重农抑商,对于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

然而,他的独裁作风也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感,最终导致了他的官职被罢免和去世。

申时行(1559-1614):明神宗、明光宗时期的一位宰相,认为杨震变法是推行科举制度的重要机会,推行新政,强调政治宽容与广纳官才,极力改革统治制度和社会制度,被誉为明朝的“变法家”。

张瀚(1546-1600):明朝万历时期的一位宰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主张注重商业发展,以解决财政困难,强调重视人才,提出了“用贤任事、任贤唯才”的观点,作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对明朝思想史和政治史都有极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闽北古代宰相全传(1)闽北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历代名人辈出;特别是在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杰挺生。

涌现出游简言、章得象、吴育、陈升之、吴充、章惇、黄履、章楶、范致虚、李纲、黄潜善、刘珙、袁说友、任希夷、真德秀、蔡抗、徐荣叟、徐清叟、杨荣等19名宰相。

游简言游简言,字敏中,生于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4年)。

福建建安(今建瓯)人。

父恭,唐末进士。

入吴为驾部员外郎,知制浩。

游简言少孤力学。

起家为秘书省正字。

李昪镇金陵,以简言为户曹参军,掌元帅府书檄,迁观察巡官。

李昪受吴禅,为中书舍人。

一时典册,皆出其手。

南唐保大元年(943年),李昪立,迁翰林博士,中书侍郎。

简言不附权贵,李昪颇重其为人,命判中书省兼吏、兵部选事,裁仰侥幸,憎疾者众,选人邵唐上书,要斩简言。

李璟认为邵唐挟私忿谤,将邵唐杖流饶州。

迁都豫章,立吴王为太子,留西都监国,以简言为辅。

简言力辞说:“久备近臣,不忍去帷幄。

”李璟嘉其一心事主,拜为吏部尚书、知省事。

简言亲治簿书,督责严峻,慎谨用才。

后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因病请辞,不许。

宋开宝二年(969年)病卒,谥宣靖。

章得象章得象(978~1048年)字希言,福建浦城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生;自幼天资聪颖,颇受乡里好评。

咸平五年(1002年),登进士第,授大理评事;知玉山县,迁大理寺丞。

宋真宗东封泰山时,章得象以殿中丞签书、兖州观察判官事,知台州;历南雄州,徙洪州。

真宗命近臣推荐才德兼备者奏闻,翰林学士刘筠、龙图阁直学士吕夷简、知制诰张师德等联牍推荐章得象。

经召试,被授职方员外郎,直史馆,入三司度支部为判官,历刑部祠部郎中,改刑部曹等职。

杨亿以为章得象深厚有容,力荐之。

天圣四年(1026年),章得象迁翰林学士承旨,任职勤勉,以至在亲长去世时,皇帝下诏“夺服”,不准其辞官请假回乡治丧。

史籍称其“公于诰命得轻重体要,进无盈褒,退无溢尤;至它诏令皆便时制宜,使听命施行者遍晓。

”当时,刘太后临朝,宦官恃势骄横;太后派内侍到学士院,章得象或秉公办事,或一言不发,为仁宗赏识。

景祐三年(1036年),升同知枢密院事、户部侍郎。

宝元元年(1038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宋仁宗述其:“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之。

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

今日用卿,职此也。

”后朝廷欲加章得象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章得象辞所加官。

又“与吕夷简共议,阅良家子补完虚籍,益市马充车骑”,都被纳用。

西夏人散布谣言,制造摩擦,章得象暗地里派人潜往,弄清情况,挫败阴谋。

不久,吕夷简因病免官,章得象兼任工部尚书。

拓跋叛宋,章得象认为其地偏远,若出兵征战,于宋不利,建议按兵不动,以养士气;契丹与西夏的战事,也随之停止。

在枢府三年、相位八年,不任用私人,宗党亲戚一切抑而不进,其侄望之求举贤良方正,为章得象所止,却推荐,得进《经国远猷十篇》。

时人称赞他“深厚有容,度量宏廓”。

庆历三年(1043年),章得象以工部尚书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任职期间,曾10次上表,请辞丞相位,诏不许。

庆历五年(1045年),章得象请求罢相,仁宗不得已,拜镇安军节度使(治今广西天保)、同平章事。

庆历七年(1047年),进封郇国公。

庆历八年(1048年),判河南府,守司空致仕;六月因病去世,仁宗特地前往参加仪式。

赠太尉兼侍中,谥文宪。

皇祐中,改谥文简。

《宋史》有传。

吴育吴育(1004~1058年)字春卿,浦城盘亭秀里人,约生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

少时勤奋力学,患有心脏病,一生中屡次发作。

天圣五年(1027年),与胞弟吴方、吴京为同榜进士,授大理评事,迁寺丞。

历知临安、诸暨、襄城等县。

景祐元年(1034年),吴育应“材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试,取入三等。

擢为著作郎,直集贤院,出为苏州通判。

还朝后,派知太常礼院。

奏定礼文,名为《太常新礼庆历祀仪》。

宝元元年(1038年),为右正言,同修起居注。

改任历三司盐铁、户部二判官,旋复任右正言。

时值元昊称帝建西夏国,宰相张士逊主张出兵讨伐,朝议也多轻视西夏。

吴育建议“宜援国初江南故事,稍易其名,可以顺拊而收之”,认为不宜亟加征讨。

群臣不以为然。

后宋将征讨,大败而归,对未采纳吴育意见后悔不及;只好封元昊为西夏国王。

庆历元年(1041年),升吴育为起居舍人,进封翰林学士,累迁礼部郎中。

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与契丹交战,元昊向宋廷请求纳款归附。

契丹则请宋廷拒绝西夏。

朝中一时不知该如何答复双方。

吴育上书献策:“今二敌相斗,当坐收渔利。

如果急于接纳元昊内附,契丹向我们兴兵问罪,朝廷得不到元昊毫发相助。

应该使人劝谕元昊,与契丹和好如故,然后答应他内附。

并告诉契丹,已经命令元昊辕门谢罪,否则,应当讨伐。

如此双方都不能加罪我国。

”廷议结果,都以吴育意见为是,便照此处理。

北宋边疆出现暂时的安定局面。

不久,吴育出知开封府,几天之内即查出一个犯有大罪的僚属,又破获巨盗。

两案罪犯一再变供,经朝廷另派官员复察无疑,终使伏法。

庆历五年(1045年),授吴育为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又改为参知政事。

庆历六年八月,吴育向皇帝奏请:“臣所辩者,职也。

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皇帝复他为枢密副使。

次年大旱,贾昌期罢相,吴育归给事中班。

不久,出知许州,后又召入朝,为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

吴育以病告辞,且请便郡,皇帝对大臣说:“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过耳!”因命知汝州。

以集贤院学士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

按朝廷制度,外台不领民事,时张尧佐知河阳,民讼久不决,多向吴育告状。

吴育辨明曲直,判书状尾,张尧佐畏惧吴育刚正,只好奉行。

复为资政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知陕州,进资政殿大学士。

召还,判尚书都省。

一天侍读禁中,皇帝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

”但吴育说;“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

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

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

”皇帝数次欲大用吴育,都为谏官刘元瑜诬奏吴育在河南曾贷民出息钱而作罢。

久之,除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判延州。

庆历七年(1047年),山东贝州军卒王则据城起义;有中使按视后以为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深得人心才是忧患。

仁宗要将二人迁徙淮南,吴育奏“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此事才作罢。

已故的章懿太后升袝于真宗神庙,一些官员道,这是朝廷大典,请给朝臣普遍施恩颁赏。

吴育认为是“无事而启侥幸”,乃谏止之。

事后,仁宗对吴育说:“外人甚怨执政,宜慎之。

”吴育当即表态:“臣既以身许国,岂惮此耶?”不为所动。

吴育遇事时敢说真话,与宰相贾昌朝在仁宗面前多次辩论,争论激烈,朝中大臣惊恐失色。

吴育仍不停止争论,并向皇上请求:“臣所以辩论,这是臣的职责所在;如果认为臣不称职,希望免了臣的职务。

”皇上仍让吴育担任枢密副使。

时遇大旱,贾昌朝罢相。

有一御史中丞引据《洪范》说:天旱是由大臣相争不睦而引起。

于是,吴育也被罢相,以给事中出知许州,又徙知蔡州。

之后,吴育又以资政殿学士知河南府,再徙知陕州,因上疏论刑狱问题,升授礼部侍郎、知永兴军。

不久,再次被召入朝,为翰林侍读学士。

因病,请求给予就近的郡职。

仁宗对大臣说:“吴育刚正可用,但嫉恶太过了。

”命其出知汝州,又遣使慰问、赐药。

吴育病未治愈,请求给个散官,不居实职,因授予集贤殿学士、判西京留守司。

不久,仁宗再召回吴育,授判尚书省。

谏官刘元瑜诬奏吴育在河南时曾贷钱于民间,长期取息。

因除授宣徽院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

时庞籍经略河东,与西夏人争相在麟州筑栅建城。

吴育认为,不先行谈判立约便急于筑城,必将成为边衅后患。

便指示庞籍上奏,但朝廷不答复。

不久,西夏果然大举侵边,杀宋方骁将郭恩,太原一线将佐获罪罢官。

这时,吴育心病复发,力辞守边重任。

朝廷乃授以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知河中府。

后又徙知河南府。

河南人听说吴育重来,涌往官道欢迎。

吴育晚年,带病上朝办事;嘉祐三年(1058年)四月,因病逝世,享年55岁。

赠吏部尚书,谥正肃,赐葬新郑崇义乡朝村(今辛店镇赵老庄);欧阳修为他撰写墓志铭。

吴育擅诗文,曾与宋庠酬唱于西台,作诗数百篇;著有文集50卷。

《宋史》有传。

陈升之陈升之(1011~1079年)字旸叔,福建建阳考亭人,生于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

初名旭,后为避宋神宗嫌改名。

景祐(1034~1038年)进士。

历知封州、汉阳军,后调任监察御史,右司谏,起居舍人等职。

在朝中任谏官5年,所上奏有一百数十事。

升之因此提为天章阁待制,历任河北都转运使,瀛州(今河北河间)知州,真定府(今河北保定)知府,加龙图阁直学士。

不久,再入朝任谏官,与翰林学士承旨孙汴、代御史中丞张昪共同考核转运使和提点刑狱官的劳绩过失,得升枢密院直学士。

年余,又升枢密副使。

因被谏官劾为暗中勾结宦官,才得到重用。

仁宗把奏章交与升之,升之不置一词,请求辞职。

遂出知定州(河北省定县,位保定市西南)、太原府(今山西省太原市)。

治平二年(1065年),陈升之第三次入朝,任枢密副使。

后因母老,请求外放,授知越州。

熙宁元年(1068年),任枢密使。

熙宁二年,兼任制置三司条例司之职,和王安石共事,商讨推行变法。

数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因与王安石对设置三司条例司看法不一,且新法受朝臣反对,便托病归卧百余日。

神宗几次敦促劝谕,才回到朝廷。

适遇母丧,升之去相,回家守孝。

熙宁七年(1074年) 十二月,回朝廷任枢密使;不久因病解职,以同平章事衔出任镇江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扬州,封秀国公。

次年闰四月罢归建阳考亭。

家居四年有余。

升之深狡多智数,善附会以取富贵,并善伪装,时称“筌相”。

元丰二年(1079年),因病去世,终年69岁;赠太保、中书令,谥成肃。

《宋史》有传。

吴充吴充(1021~1080年) 字冲卿,吴育弟,浦城盘亭秀里人,生于宋天禧五年(1021年)。

景祐五年(1038年)进士,调谷熟县主簿;入朝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作《六箴》(视、听、好、学、进德、崇俭)规戒,仁宗命缮写赐与皇族;时宋英宗在藩邸,书之座右。

任集贤校理、判吏部南曹时,欧阳修因被仇家诬陷,要贬任同州(治今陕西大荔),经吴充力争,得以复留;吴充改知太常礼院。

张贵妃去世,治丧礼仪超过规定,吴充要将主事者送开封府治罪,由此触犯执政,被贬知高邮(今江苏高邮)军。

还为群牧判官、开封府推官,历知陕州(治今河南陕县)、京西(今河南洛阳以西、黄河以南地区)、淮南(今湖北黄陂、安徽阜阳、江苏铜山、宿迁以东及长江以北地区)、河东(今山西长城以南,闻喜县以北全境及陕西葭县以北地区)转运使。

英宗即位,权盐铁副使。

熙宁元年(1068年),知制诰,不久改同知谏院,他奏请革除停棺久不葬的陋习,神宗很是赞赏,下令颁布施行。

河北水灾、地震,为安抚使。

王安石参知政事,吴充因与王连姻,引嫌解谏职,知审刑院,权三司使,为翰林学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